教宗:哪裡有太多的「我」,那裡就少有天主!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2年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三鐘經祈禱活動。他在念經前的講話中反省當天的福音內容時,特別提到兩個動作,即上和下。當天福音講述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路十八9-14),他們兩人上聖殿去祈禱,但只有稅吏真正的「到達天主台前」,因為他謙卑地展現真實的自己。

教宗強調,「上」這個動詞,多次在聖經的事跡中出現,比如亞巴郎和梅瑟,他們「上」山與上主相遇,同樣的,耶穌「上」山顯聖容。教宗說:「上去,表達了內心的需求,離開平淡的生活去與上主相遇;從我們自己的平地上升,上到天主那裡,收集我們的生活並將其帶到上主面前,這是上升,我們祈禱時我們上升。」

第二個動作是「下」。教宗指出:「為了經歷與天主的相遇,需要進入我們的內心,誠實的注視我們的脆弱和貧困。事實上,在謙卑中,我們能夠毫無偽裝的將我們自己、壓在我們心中的有限和創傷、罪過和痛苦帶到天主前,懇求祂的仁慈,因為祂使我們恢復健康、治癒我們並使我們再次站起來。是上主將使我們重新站起來,不是我們。我們越是謙卑低下,天主越使我們上升。」

教宗也描述了比喻中兩位主角不同的內心態度:「稅吏『懇求寬恕』,法利塞人『深信自己一切都合乎要求』,將自己置於核心位置,開始讚美自己而鄙視他人。這是靈性上的驕傲,它帶來的是崇拜自己而刪除天主。這兩種態度“非常貼近我們。」

教宗籲請說:「想到他們,我們要審視自己:檢視在我們內,是否像法利塞人那樣,是個自充為義人的人。這種心態會導致我們鄙視他人。弟兄姐妹們,我們要警惕那些展現於自誇的自我陶醉和表現慾,兩者也導致我們基督徒、司鐸和主教總是把一個字掛在嘴邊。哪個字?『我』。哪裡有太多的我,那裡就少有天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登記參加里斯本普世青年節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2年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之際,由兩位在羅馬讀書的葡萄牙籍大學生的協助下,在平板電腦上登記參加2023年8月在里斯本舉行的普世青年節,成為正式報名參加世青節活動的第一位朝聖者。教宗鼓勵各地的青年踴躍報名參加這個全球性的信仰盛會。

教宗表示:「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後,特別是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將重新發現在不同民族和代際之間友愛擁抱的喜悅,這為我們非常需要。」

不久前,教宗剛發表了2023年里斯本普世青年節文告,敦促青年步武聖母的芳蹤,起身急速去服務他人,把我們的生命奉獻於耶穌。

按此閱覽更多世青資訊

按此下載
2023里斯本普世青年節
祈禱文

Young people from Portugal join Pope Francis in the window of his studio overlooking St. Peter’s Square Oct. 23, 2022, as they help him use a tablet to be the first to register to attend World Youth Day 2023 in Lisbon.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於10月25日在羅馬鬥獸場與其他宗教領袖共同祈禱

CNS photo

《鹽與光》
電視及網上播放詳情

按此收看

教宗方濟各將於10月25日參加在羅馬鬥獸場舉辦的和平祈禱聚會,與世界其他宗教領袖一同為「和平、氣候變化以及核戰爭威脅等」全球危機祈禱。

據梵蒂岡新聞網報導,本次和平祈禱聚會由聖艾智德團體籌辦,主題為「和平的吶喊:對話中的宗教與文化」。聖艾智德團體主席因帕利亞佐(Marco Impagliazzo)於10月11日在聖座傳播部所在地—庇護大樓就祈禱聚會舉行了介紹會。該團體本著「亞西西精神」自1986年以來,每年都會承辦一次關於和平的研討會。

本次和平聚會,將於10月23日至25日舉行。在為期三天的國際聚會中,將舉行13場有關和平、氣候危機、移民、跨宗教對話、核戰爭的危險、全球化危機等主題的論壇,目前已有2500人註冊參加。

因帕利亞佐在介紹會中說:「我們要讓人們聽到我們對和平的吶喊。和平不僅在烏克蘭,也在世界很多地方被窒息。除了教宗方濟各和各其他宗教代表,他們也邀請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宗教領袖們一起參加祈禱聚會。」

另外,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尼日爾總統巴祖姆將出席聚會的開幕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回顧自己的生活,發現天主為我們行的「小小奇蹟」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22年10月1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靈性分辨的要理講授主題。這一次,教宗反省了分辨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成分:「自己的生命史」。教宗解釋:「我們的生命是賦予我們最寶貴的『書籍』。」

「遺憾的是,許多人不閲讀這本書,或者在臨終時才閲讀,已為時太晚。然而,正是在這本書中,人們找到通過其他途徑徒勞而得到的東西。」

教宗援引聖奧斯定的話指出:「這位傑出的真理尋求者經歷了這全部的内心之旅,在他的生命中看出了上主的臨在,乃至在寫出了這段話:『祢在我身內,我馳騖於身外。我在身外找尋祢;醜惡不堪的我,奔向著祢所創造的炫目的事物。祢和我在一起,我却不和祢相偕。』(《懺悔錄》卷十27)聖奧斯定於是發出這樣的邀請:『要回歸你自己,真理存留於人的内心世界。』(《真宗教》三九72)」

教宗由此强調:「你要察看自己的生活,從内心察看你所走過的路。要靜心察看,回歸你自己。」

「許多次,我們也有過奧斯定的經驗,發覺自己被遠離我們自己的思想、傷害我們的陳詞濫調的信息所困住。例如:『我一錢不值』,於是你情緒低落;『我一切都不順利』,你就無精打采;『我永遠都一事無成』,那你就破罐破摔,生命如此下去。這些悲觀的話語使你抬不起頭來。」

教宗指出:「察看自己的生命史也意味著承認這些『有毒』元素的存在,但之後將我們故事的情節擴大,學會注意到其他的事,使這經歷變得更充實、更尊重其複雜性,同時也能領悟天主在我們生命中運作的溫和方式。」

教宗解釋:「分辨的操練所提出的問題促使我們深思自己的行為,不停留在每個行為上,而是在一種更寬廣的背景中解讀它們。例如,讓我們捫心自問,一種念頭從何而來,又將我們引向何處?」

教宗說:「注視我們生活上的事件能讓我們看到珍貴的細節。例如,一次閲讀、一項服務、一個會面,乍看起來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事,隨後它們卻傳遞一種内心的平安、生活的喜樂,並啓發新的善舉。停下來並認出這是必不可少的。停下來是為了識別:這為分辨是重要的,這項工作就是採集上主在我們的土地上撒播的那些寶貴及隱藏的珍珠。」

教宗說:「善既隱秘又寂靜無聲,需要慢慢且持續地挖掘出來。這是因為天主的風格是謹慎的:天主喜愛謹慎、隱秘地行事,不强迫人。就如我們呼吸空氣那樣,我們看不到空氣,卻賴以生存,只有當空氣缺乏時,我們才發覺它。」

教宗繼續表示:「回顧自己的生命有助於訓練注視的目光,讓我們看到天主為我們行的小小奇蹟,給我們指明新道路。有人明智地指出,人若不瞭解自己的過去,注定要重蹈覆轍。」教宗邀請每個人向別人講述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是一種最美和最親密的溝通方式。

「聖人的生活也是一種寶貴的幫助,有助於認出天主在我們生命中行事的風格,熟悉祂施展作為的方式。聖人們的一些表現向我們發出邀請、向我們展示新的意義和新時機。例如,在聖依納爵·羅耀拉身上所發生的正是如此。這位耶穌會的會祖曾寫道,他發現有些想法讓他悲傷,另一些卻令他喜悅。慢慢地,他便開始認出使他心神不安的不同因素。」

教宗說:「我們也能學習這樣做。例如,我們在每天結束時詢問自己:今天我心中發生了什麽事?有人認為這種良心省察是給犯下的罪過記賬。的確,我們犯了許多罪過,但這種省察卻不是這樣,不是的。省察的是我内心發生了什麽。我喜悅嗎?什麽事令我喜悅?我悲傷嗎?什麽事令我悲傷?這樣我們就能學習分辨自己内心所發生的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巴林基督徒:教宗訪問將有助展示巴林是一片對話與和睦相處的土地

圖片:facebook.com/avonacatholic

據《信仰通訊社》報導,教宗方濟各將於十一月三日至六日對巴林國進行牧靈訪問,是對哈馬德・本・伊薩・阿勒哈利法國王領導的巴林王國,以及王室努力打造對話、接納、寬容與和睦相處國家的肯定和支持。當今席捲著文明衝突和宗派衝突的世界中,哈利法王室還將進一步鞏固國內不同身份、信仰團體的和睦相處。巴林國內和地方媒體對聖座宣布教宗來訪的消息做出了上述評論,包括基督信仰團體成員在內也都持相同看法。

首都麥納麥聖心堂本堂司鐸法亞德·沙貝爾神父表示:「教宗訪問將有助於在充滿衝突和戰爭的世界中,向所有人展示巴林是一片對話與和睦相處的土地。」

希臘正教會團體司鐸薩巴·海杜安強調了此行對巴林王國本身,乃至整個中東地區的重要性。長期以來,國王要求將巴林建設成為一個各不同宗教信仰團體和睦相處、自由和諧的國家。

「東西方人類共存對話論壇(教宗方濟各將出席這一論壇)讓世界聚焦巴林,使巴林王國生活中不同團體共存模式成為可能。」

麥納麥福音教派團體牧師哈尼·阿奇茲強調:「教宗方濟各和艾哈邁德國王的會晤將成為一個傳達讓中東擺脫戰爭信息的契機。戰爭衝突煎熬著當地人民、無法讓所有人獲享繁榮的未來。」一些評論中還提到了巴林基督徒所享有的完全自由,他們可以善度禮儀和聖事生活。

按此閱覽官方網頁

來源:信仰通訊社

教宗方濟各2022年普世傳教節文告:「你們將為我作證人。」(宗1:8)

教宗方濟各
2022年普世傳教節
「你們將為我作證人。」(宗一 8)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正如《宗徒大事錄》記載的,這些話是復活的耶穌在升天前,與祂的門徒 們最後一次談話時說的:「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 能,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為我作證人」(宗一 8)。這也是 2022 年世界傳教節的主題,一如既往,幫助我們活出教會具有 「傳教」本性的事實。今年,還給了我們一個善度教會生活和使命中幾個 重大紀念日的機會:傳信部(今天的聖座萬民福音傳播部)創建 400 周年; 宗座信仰傳播善會創建 200 周年;及其與聖童善會和聖伯多祿宗徒善會, 一同被確認為「宗座」善會 100 周年紀念。

讓我們集中在概括了門徒生活和使命 3 個基礎的 3 個關鍵表達方式:「你們將為我作證人」、「直到地極」、「充滿聖神的德能」。

1. 「你們將為我作證人」—召叫全體基督徒為基督作證

這是中心點,是耶穌基於門徒們在世界的使命,對他們教導的核心。因著 他們將領受的聖神,所有門徒都將成為耶穌的見證:他們因著恩寵,成為 這樣的人。無論他們到哪裡、無論他們在哪裡。因為基督是第一位被派遣 的,即天父的傳教士(參閱:若廿 21),為此,祂是「忠實的見證」(默一 5),所以,每一名基督徒都被召叫成為基督的傳教士和見證。而教會作為 基督門徒的團體,除在世界福傳、為基督作證外,沒有其他使命。教會的 身分是傳揚福音。

全面深入地重新審視,使我們澄清了一些對基督交給門徒的傳教事業而 言,始終具有現實意義的方面:「你們要為我作證」。複數的表達形式,強 調了門徒們是蒙召傳教的團體——教會性特點。每一名受洗者都蒙召在 教 會內傳教、得到了教會的派遣:為此,傳教是共同進行的而非單獨進行, 是與教會團體共融而非自作主張之事。儘管在某些十分特殊的情況下,某 些人獨自推動著福傳事業,但他也是與派遣他的教會共融,並必須始終與教會共融的情況下完成的。正如教宗聖保祿六世在我非常重視的《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中教導的:「宣傳福音為任何人都不是一種個人及單獨的行動,這是一個徹底教會性的行為。當一位最卑微的講道者,不拘是 傳道員或神父,在最偏遠的地方宣講福音,集合自己的小團體,或施行聖事時,雖則他是隻身一人,但是他卻在執行一件教會的行為,而且他的行 為毫無疑問地屬於整個教會的宣傳福音活動;這不只是由於制度性的關 聯,而且也在聖寵層面上深而不可見地聯繫著」(60)。事實上,主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兩人一組去傳教絕非偶然;基督徒為基督作出的見證,首先具 有集體性的特點。由此得知,團體,哪怕是一個小團體,臨在於傳教事業中皆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要求門徒們按照傳教的方式善度個人生活:他們被耶穌派遣到世界 上不僅是為了傳教,而最重要的是活出交給他們的傳教使命;不僅要作證, 最重要的是成為基督的見證人。正如聖保祿宗徒用感人肺腑的話說的:「在 我們的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格 後四 10)。傳教的本質,是為基督作見證,也就是說,見證祂為了愛天父 和人類的生命、激情、死亡與復活。宗徒們從那些和他們一樣見證了基 督 復活的人中,尋找替代猶達斯的人絕非偶然(參閱:宗一 22)。我們要見 證的、要分享生命的是基督——復活的基督。基督的傳教士們不是被派遣 去宣講自己、炫耀他們的素質和說服力或管理能力。相反地,他們享有用 言語和行動,把基督帶給人們的崇高榮譽,像首批宗徒們那樣,滿懷喜樂 和坦誠地向所有人宣報祂救恩的喜訊。

為此,歸根到底,真正的見證是「殉道者」,是那些為基督獻出生命的人, 他們藉此來報答基督奉獻自己作為給我們的禮物。「福傳的首要原因,是我 們已領受耶穌的愛,以及體驗到祂的救恩,這經驗催迫著我們更深地去愛 祂。」(《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64)

最後,關於基督徒的見證,聖保祿六世的觀點仍然是有效的:「現在的人寧 願聽信見證,而不願聽信宣講人;即便他聽信宣講人,也是因為教師是見證人。」(《在新世界中傳福音》宗座勸諭,41)為此,對信仰傳承而言, 基督徒的福音生活見證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宣講祂這個人和祂的資 訊是同樣 必要的。事實上,教宗聖保祿六世繼續指出,「宣講,口頭宣布 一種資訊,確實是無時或缺的。……言語仍然是適當的,特別是在它傳播 天主能力時。這也正是聖保祿宗徒所說『信仰來自所聽的』(參閱:羅十 17)的名言仍然適用。因為是聽來的言語引領人相信。」(《在新世界中傳 福音》,42)

為此,福傳中,基督信仰生活的榜樣和對基督的宣講,是並駕齊驅的,兩 者相輔相成。他們是每一個團體成為傳教團體所必須用來 呼吸的兩個肺。 這種完整、連貫、喜樂的基督見證,定會是讓教會在第三千年也能成長的吸引力。所以,我敦促大家重振首批基督徒們的勇氣、坦誠和直言不諱, 用語言和行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為基督作證。

2. 「直到地極」—普世性福傳事業的永恆現實意義

復活的主勉勵門徒們作祂的見證時,宣告了他們的派遣地,「要在耶路撒冷及全猶太 和撒瑪黎雅,並直到地極」(宗一 8)。清晰地顯示了門徒們使命 的普世性特徵。「離心」的地理運動幾乎是以同心圓的方式顯現出來的,從 被猶太傳統視為世界中心的耶路撒冷,到猶太和撒瑪黎雅,直到「地極」。 他們不是被派去強迫他人改教,而是去宣講;基督徒不強迫他人改教。《宗徒大事錄》中,向我們講述了這一傳教運動:給了我們一個「走出去」履 行其見證主基督聖召的教會的美麗形象:在天主聖意指引下,在具體的生 活環境中作證。事實上,首批基督徒們在耶路撒冷受到了迫害。為此,逃散到了猶太和撒瑪黎雅鄉間,到各地去見證基督。(參閱:宗八 1、4)

我們的時代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因為宗教迫害和戰爭、暴力的境況,許 多基督徒被迫從他們的土地上,逃到了其他國家。我們感謝這些弟兄姊妹 們,他們沒有封閉於痛苦之中,而是在接納他們的國家中,為基督和天主 之愛作證。就此,在談到「那些移居到其他 國家的移民的責任」(參閱:《在 新世界中傳福音》,21)時,教宗聖保祿六世曾經這樣勉勵他們。事實上, 我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不同國籍信徒的存在充實了堂區的面貌,使其更 加具有普世性、公教性。其結果就是,移民的牧靈關懷是不容忽視的傳教 活動,也有助於地方的信徒們重新發現他們所領受的基督信仰的喜樂。

「直到地極」的指示,應該質詢各個時代的基督門徒們,激勵他們不斷地 超越常規的地方為祂作證。儘管現代化的進步帶來了各種便利,但仍有一些地理區域是用基督愛的福音見證祂的傳教士們尚未抵達的。另一方面, 在基督門徒的傳教使命中,不會忽視任何人類的現實。基督的教會過去、 現在和將來永遠都是「走出去」的,走向新的地理、社會和人生前景;走向地域和人類境況的「邊遠」地區,向各個民族、文化、社會地位的男女老少,見證基督和基督對他們的愛。就此而言,傳教也將永遠是向外邦人傳教。正如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導我們的,教會應該不斷地超越自我, 超越自己的邊界,去向所有人見證基督的愛。為此,我想提及並感謝無數 傳教士們,他們畢生都在「超越」,在他們所遇到的許許多多弟兄姊妹面前, 體現基督的愛德。

3. 「充滿聖神的德能」—永遠要讓聖神強化和領導我們

復活的基督向門徒們宣告他們要為自己作 證的使命時,還為這一重大的責 任許諾了恩寵:「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將充滿 聖神的德能…… 為我作證人」(宗一 8)。事實上,按照《宗徒大事錄》的記載,恰恰就在 聖神降臨在耶穌門徒們身上後,發生了為死而復活的基督作證的第一個行 動,是用宣言宣講所完成的行動,即聖伯多祿在耶路撒冷居民中發表的傳 教言論。由此,開啟了耶穌門徒們向世界福傳的時代。他們起初是軟弱的、 恐懼的、封閉的。聖神強化了他們,給了他們勇氣和智慧,讓他們在眾人 面前為基督作證。

因為「除非受聖神感動,也沒有一個能說:『耶穌是主』的」(格前十二 3), 所以,如果沒有聖神的啟示和幫助,沒有一名基督徒能為主基督作出完滿 和真正的見證。為此,基督的每一名傳教門徒蒙召認識到聖神行動 的基本 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和聖神在一起、不斷從聖神那裡領受力量和啟示。 甚至當我們感到疲憊、失去了動力、迷失方向的時候,我們應該牢記在祈禱中求助於聖神。我想再次強調的是,「祈禱」在傳教生活中具有至關重要 的作用,讓我們被聖神更新和強化,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力量, 也是與他人分享基督生命喜樂的源泉。「領受聖神的喜樂是一個恩寵。祂是 我們宣講福音、宣信在主內信仰的唯一力量」(《致宗座傳教善會文告》,2020 年 5 月 21 日)。為此,聖神才是傳教的真正主角:是祂在正確的時間,以 正確的方式,賜予正確的話。

在聖神行動的光照下,我們也試著解讀今年 2022 年的一些傳教紀念。1622 年成立傳信聖部,是出於在新的領土上推動傳教派遣的願望。這是一個天賜的直覺!事實證明,聖部為了讓教會的福傳事業真正獨立於世俗強權的 干預,發揮了關鍵作用,從而建立了今天充分展示巨大活力的地方教會。 我們希望像過去 4 個世紀一樣,聖部能夠因著聖神的光照和力量,繼續並 加強其協調、組織和激勵教會傳教活動的工作。

領導普世教會的聖神,還激勵著平凡的一眾男女去完成非凡的傳教事業。 就這樣,200 年前,法國年輕女性保琳.雅莉科(Pauline Jaricot)創立了 信仰傳播協會。她將於這一禧年中,列真福品。儘管處境不穩,但她接受 了天主的啟示,啟動了一個為傳教祈禱、募捐的網路,以便讓信眾能積極參與「直到地極」的傳教事業。因著這一奇妙的想法,我們每年都慶祝的 普世傳教節誕生了。在此期間,各個團體所募集到的善款全部用於教宗支 援傳教活動的普世基金。

在此背景下,還有法國主教夏爾.德.福爾賓揚森(Charles de Forbin-Janson), 他開創了促進兒童向兒童傳教的聖童善會,口號是「兒童福傳兒童、兒童 為兒童祈禱、兒童幫助世界各地的兒童」。還有珍娜.比加德(Jeanne Bigard) 夫人,她創立了支持傳教區修生和司鐸的聖伯多祿宗徒善會。恰恰 100 年 前,3 大傳教善會被確認為「宗座」善會,也是在聖神的啟示和引導下, 150 年前出生的真福保祿.曼納(Paolo Manna)創立了現在的宗座傳教聯 盟,旨在激勵司鐸、男女修會會士及全體天主子民的傳教 意識和傳教宣 傳。教宗聖保祿六世亦參與其中,確認了最後創立的這一聯盟為宗座善會。 我提及上述 4 大宗座傳教善會,是為了它們的偉大歷史功績,也是為了邀 請你們在這個特殊的年分裡,與它們一起為支援普世教會和地方教會福傳事業的活動而喜樂。我希望地方教會能在 4 大宗座傳教善會中,找到滋養天主子民傳教精神的堅實工具。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繼續夢想著整個教會,都成為傳教士,讓基督信仰團體開展傳教活動的一個嶄新時代。我重複梅瑟在路上對天主子民的期盼:「巴不得上主的人民都成先知」(戶十一 29)。是的,願我們教會內的 所有人都成為因著聖洗而具有的身分:主的先知、見證和傳教士!因著聖 神的力量,直到地極。瑪利亞——傳教之后,為我等祈!

教宗方濟各

發自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2 年 1 月 6 日,主顯節

(信仰通訊社翻譯,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版本)

按此下載中文版PDF文件檔

閱讀英語原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渴望是分辨我們方向的指南

2022年10月1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靈性分辨為要理講授的主題。這一次,教宗講解了「渴望」這個關乎分辨的因素,指出「分辨是一種尋找的形式,尋找則總是出於我們缺乏卻又熟悉的某件事。渴望是對一種圓滿的向往,這是永遠不會達致完全的圓滿,是天主臨在於我們内的標記」。

教宗首先解釋:「渴望源自拉丁語,意思是缺少星辰,缺乏指引生命旅程的參照點 ,這種欠缺引起痛苦和不足,同時也急於獲得所欠缺的善。於是渴望成了瞭解我在哪裡和要去哪裡的指南針,也是瞭解我是靜止不動還是正在前行的指南針。一個從來沒有渴望的人是一個靜止不動的人,也許是病人,幾乎是死人。」

教宗繼續解釋:「渴望是有深刻含義的產物,在困難面前扛得住。他舉例說,一個人口渴,若不能馬上找到水,他不會因此而止步,放棄去尋找。只要能找到水喝,他準備做出一切犧牲。渴望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另一個例子是:一個青年渴望成為醫生,他必須付出努力,懂得放棄。必須設定限制,懂得說『不』,首先對其它專業說‘不’,也要對可能遇到的娛樂和能分心的事說『不』,但他的渴望使他能夠克服這些困難。」

此外,教宗提到:「耶穌在行奇跡之前,常詢問需要幫助的人有什麽願望。例如,祂問貝特匝達水池旁那個癱瘓的人:『你願意痊癒嗎?』我們要問,耶穌為什麽這樣說?」

「事實上,癱瘓者的回答揭示了一系列對痊癒的怪異抵制,這不只是他如此。耶穌的提問是邀請他澄清自己的內心,接納可能出現的在質方面的飛躍:不再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看成需要他人抬著走的一個癱瘓者。但床上這個人似乎並不那麽信服祂。」

教宗說:「通過與上主的交談,我們學會瞭解我們在生活中真正希望的是什麽。那個癱瘓病人是一種人的典型,他們說『是的,我願意』,但為他們的渴望什麽也不做。於是,願望成了幻想,不邁出一步來實現它,而是開始抱怨起來。但要當心,抱怨是一種毒藥,毒害人的心靈和生命,不讓你增長向前進的願望。你們要對怨言持謹慎的態度。若在家庭中出現抱怨,夫妻就會埋怨,而且彼此抱怨,子女抱怨父親,或者神父抱怨主教,或主教抱怨其它許多事情……。不能如此,如果你們發現處在抱怨中,就要當心,這幾乎是罪,因為它不讓渴望增長。」

教宗著眼於我們所處的歷史時刻指出:「如果說一方面似乎助長最大程度的選擇的自由,同時又消耗掉渴望,使其淪為一時閃過的念頭。數以千計的提議鋪天蓋地落在我們頭上,能使我們分散注意力,失去真正想要的東西。想想年輕人,比如說,他們手裡拿著手機在搜索,在看……,可是,你是否停下來思考?許多人感到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對自己的生活有什麽願望;也許他們從未碰觸過自己最深層的渴望。由此,一個人的生命會在各種嘗試和思謀策劃之間度過,永遠不會有任何結果,並錯過寶貴的機會。如此,一些改變,儘管在理論上有這個願望,但當機會出現時,却從未去實施,缺乏把事情做到底的强烈願望。」

教宗問道:「今天,如果耶穌問我們『你願意我為你做什麽?』我們會怎麽回答。」教宗給出他的回答:「也許,我們終於能求祂幫助我們認出祂的深切渴望,也就是天主放在我們心中的渴望。上主也許賜予我們認出這渴望的力量,為使我們參與祂的圓滿生命。這實際上是天主對我們的渴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在11月訪問巴林行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今年11月3日至6日訪問巴林,進行他的第39次國際牧靈訪問。此行短暫而緊湊,格言引用了《路加福音》:「善意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4)這將是首次有一位教宗訪問這個波斯灣國家。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4日在該國出席「巴林對話論壇」,探討東西方之間人類和睦共處的議題。

11月3日

教宗專機將於11月3日週四上午9時30分從羅馬達芬奇國際機場起飛前往巴林王國中心的阿瓦利(Awali)。依照聖座新聞室10月6日發布的行程,教宗專機將於巴林時間當天下午4時45分降落在薩基爾空軍基地(Sakhir Air Base),該國官員將到場接機。隨後,教宗將禮貌拜會巴林國王哈馬德・本・伊薩・阿勒哈利法(Hamad bin Isa al Khalifa)。2021年12月10日,在祝聖阿拉伯聖母主教座堂的機會上,教宗請塔格萊樞機向巴林國王轉交了一封信函。阿拉伯聖母是波斯灣的主保,這座聖殿是巴林王國贈送給該國天主教會的一份禮物。當時,巴林國王在回函中表示「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巴林見到教宗」。

因此,藉著在薩基爾皇宮(Sakhir Royal Palace)的會面,這個心願將要實現。教宗將在那裡進行他此行的第一項公開活動,並會見民政當局、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代表,發表此行的首篇講話。

11月4日

11月4日上午10時,巴林對話論壇的閉幕式將在薩基爾皇宮艾爾・菲達廣場舉行。屆時,教宗將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一篇講話,然後於當天下午4時與阿茲哈爾大伊瑪目私下會晤。教宗總是稱這位大伊瑪目為他的「朋友」、「弟兄」,兩人這些年來多次相會,最後一次是在哈薩克斯坦的宗教領袖大會上。

隨後,當天下午4時30分,教宗將於薩基爾皇宮清真寺與「穆斯林長老委員會」成員舉行會晤,並發表一篇講話。當天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阿拉伯聖母主教座堂為和平舉行的大公祈禱聚會,屆時教宗也要發表一篇講話。

11月5日

11月5日週六的首項活動,教宗在阿瓦利巴林國家體育場(Bahrain National Stadium)舉行的彌撒聖祭,彌撒將於上午8時30分開始,之後教宗將於下午5時在聖心學校與青年相聚。

11月6日

到訪巴林,教宗必定前往首都麥納麥(Manama)。那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居民人數佔全國人口四分之一。教宗將於11月6日主日在該城市的聖心堂與主教、司鐸、奉獻生活者、修生和牧靈工作者舉行會晤,誦念《三鐘經》。然後,教宗將返回阿瓦利。歡送儀式將於中午12時30分在薩基爾空軍基地舉行,然後教宗專機將於下午1點起飛,預計下午5時抵達羅馬達芬奇國際機場。

格言和徽標

除了行程以外,聖座新聞室也公布了教宗這次牧靈訪問的格言和徽標。此行的格言「善意的人在世享平安。」受到《路加福音》記載的耶穌誕生事跡的啟發(路二14),徽標則由巴林王國和聖座的國旗組成。經過設計後,這兩面國旗有如一雙向天主敞開的手,也象徵著列國萬民懷著開放的精神彼此相遇,不帶偏見,如同「弟兄姊妹」那樣。友愛相遇的果實是和平的恩典,其象徵物是在這雙手中間的橄欖枝。徽標裡以藍色字體寫著「教宗方濟各」,意味著將這次牧靈訪問託付於童貞聖母瑪利亞的轉求。在這片土地上,人們尊稱她為阿拉伯聖母。

A statue showing Jesus, Mary and angels is seen in the new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Arabia in Awali, Bahrain, in this recent photo. The cathedral, the largest in the Gulf region, was consecrated Dec. 10, 2021. (CNS photo/courtesy Hubert Estel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主持紀念梵二大公會議隆重揭幕60週年彌撒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羅馬時間2022年10月11日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紀念梵二大公會議隆重揭幕60週年。教宗在講道中指出,教會基本重要的是愛天主、以慈愛關懷衆人、謙卑、喜樂和團結。

彌撒中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第21章第15到17節,記述耶穌復活後與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談話,並把羊群委託給他。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及「你餵養我的羊群」。教宗的講道以此為切入點。

按此閱讀
英語講道全文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in St. Peter’s Basilica Oct. 11, 2022, to mark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說:「我們今天聽到的上主的這些話,也是對我們,對作為教會的我們所說的。大公會議是對耶穌的詢問作出了積極回應。教會在那個事件中反思自己、自己的性質和使命,發現自己是由愛而生的恩寵的奧蹟,聖神的活殿宇。」

「讓我們撫心自問,我們在教會中是否以天主、以祂對我們慈愛的注視為起點。總是有以自我而不是以天主為起點的誘惑,把我們的事務置於福音之上,順從世俗之風,追隨時代的時尚,或者是棄而不顧天主賜與我們的時光。因此,我們要當心:無論是追隨塵世的進步主義,還是傳統主義,或是懷舊的倒退主義,這些都不是愛,而是不忠的體現。」

The program for the Mass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and the feast of St. John XXIII is seen near a glass urn containing the body of the pope, who opened the council Oct. 11, 1962.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接著,教宗提到召集梵二大公會議的若望二十三世的見證,說道:「若望教宗在他生命即將結束的時日寫道:『我這走向晚年的生命,最好就是將我的一切都集中於耶穌、瑪利亞之子身上,與耶穌保持緊密且繼續不斷的親密關係,藉著圖像默觀耶穌:聖嬰、十字苦像和在聖事中受到的朝拜。』看,這就是我們永生的源頭:耶穌。」

「若望二十三世在大公會議的講話中談到教會必須生活出喜樂。」教宗對此強調:「教會如果不喜樂,那就是自我否定。一個愛耶穌的教會沒有時間去爭吵、惡毒攻擊和論戰。願天主讓我們免於批評和不容忍、刻薄和憤怒!這不只是風格的問題,也關乎愛,正如保祿宗徒所教導的,因為懷有愛的人,做任何事,總不可抱怨(參閱《斐理伯書》二14)。」

教宗繼續表示:「梵二大公會議的另一個教導是:在世界中與他人共處,從不覺得自己高於他人,而是做天主的國的僕人;將福音的美好訊息帶入人們的生活和語言中,分享他們的喜悅與希望。大公會議是多麽合乎時宜:幫助我們擊退封閉在安逸和自信的誘惑,效法天主的風格,正如厄則克耳先知今天給我們描述的:去尋找迷失的羊並把它領回到羊棧,包紮傷口並治癒有病的羊(參閱《厄則克耳》三十四16)。」

為此,教宗強調:「教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世界,不是為牧養自己和往上爬升,而是懷著愛為他人著想,為所有人著想。如若望教宗所說,成為『所有人的教會,特別是成為窮人的教會』。」

教宗隨後解釋:「當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時,祂指的是所有的羊,沒有作任何的區分。教會是共融的教會,而魔鬼卻要帶來分裂。在大公會議之後,多少次,一些基督徒喜歡在教會內選擇站隊,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刺痛慈母教會的心!有多少次,他們寧願作『自己群體的支持者』,而不是衆人的僕役;寧願作激進者或保守者,而不願做弟兄姐妹;選擇『右派』或『左派』而不選擇耶穌;將自己標榜為『真理的守護者』或『創新的獨唱者』而不願承認自己是對神聖慈母教會心存感激和卑微的子女。」

教宗強調:「我們衆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教會內衆人都是弟兄姐妹。我們是祂的羊,是祂的羊群,我們唯有團結在一起,才能成為祂的羊群。」

教宗也感謝當天參加紀念慶典活動的其他基督信仰教會團體的代表。最後,教宗祈求上主把教會從自我封閉的危險中解脫出來,從而能夠像伯多祿一樣向上主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們愛你(參閱《若望福音》二十一17)。」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封聖大典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五萬名信友於2022年10月9日主日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喜迎普世教會的兩位新聖人:斯卡拉布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澤德(Artemide Zatti)。教宗方濟各在封聖大典的彌撒講道中指出兩大重點:並肩前行和心存感激。教宗邀請眾人克服以自我為準則的誘惑,真正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包容眾人的社會。談到常懷感恩的重要性,教宗期勉要克服不滿情緒和冷漠待人的誘惑。在此機會上,教宗特別提到排斥移民的現象,稱這是種犯罪。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的講道從主日福音出發:那時,有十個癩病人蒙耶穌得到痊癒,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1-19)。教宗指出:「這疾病不只是身體的、也是社會性的。這些癩病人並肩同行,向排斥他們的社會高聲喊叫。這群自成小團體的癩病人中間有個撒瑪黎雅人,儘管他被視為外鄉人,卻也加入到這個小團體中。教宗闡明:「這是因為「共同的疾病和脆弱使得藩籬倒下。」

「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時,我們會記得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些毛病,人人都是罪人,所有人都需要天父的慈悲。於是,我們不再基於各自的功勞、所承擔的角色,或者生活中其它外在因素而彼此疏離,於是內在的藩籬倒下,偏見不復存在。如此一來,我們終於重新發現彼此是弟兄姊妹。」

此外,這段章節也透露出「並肩同行」的福音風格。教宗指出:「基督信仰始終要求我們與他人並肩同行,而非獨自前進;總是邀請我們走出自我,邁向天主和弟兄姊妹,絕對不要自我封閉;時時刻刻敦促我們承認自己需要治癒和寬恕,需要分擔近人的脆弱,不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教宗由此鼓勵眾人做良心省察:「我們要自問,我們是否真正是個向所有人開放、包容所有人的團體;司鐸與平信徒是否一起工作,為福音效勞;我們是否抱持接納的態度,不只以言語,更以具體舉動,來對待那些疏遠的人、所有接近我們又因他們人生的崎嶇旅途而覺得當不起的人。我們讓他們覺得是團體的一員,或者把他們排斥在外?」

教宗說:「每當我看到基督徒團體把世界分成好人與壞人、聖人與罪人,我就感到擔心。這樣會導致有些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把天主渴望擁抱的許多人拒之門外。」

「要包容所有的人。今天,在斯卡拉布里尼列聖品的日子,我要念及移民。把移民排斥在外是個醜聞。更好地說:把移民排斥在外等同於犯罪,讓他們在我們面前喪命。」

回到主日福音,耶穌治好的十個癩病人裡,只有一個回來道謝。教宗表示:「這不光是禮貌的舉動,更蘊含『朝拜』的意義。這段福音章節教我們所有人的一堂課是:不要忘記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寵。我們往往自顧自地前行,忘記培養與天主的活潑關係。這是糟糕的靈性疾病: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連信仰、連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都如此,甚至成了基督徒也不再有驚奇之心,不再懂得說『謝謝』,不表達感恩,看不見上主的美妙。」

教宗勉勵眾人懂得說謝謝,以肯定天主愛的臨在。「這需要每天在家庭、在工作關係、在基督徒團體內多加鍛煉。「承認他人的重要性,克服不滿和冷漠。」

封聖大典的講道到了結尾,教宗提出兩位新聖人的若干特質。「斯卡拉布里尼主教成立了兩個關懷移民的修會,並說過:『因著當今的移民潮,教會將成為萬民彼此和平、共融的工具』。

教宗由此念及國際現況,特別是在烏克蘭的衝突。「當下在歐洲這裡的移民潮,格外使我們感到痛苦,催促我們敞開心扉:那是烏克蘭人民逃離戰爭的移民潮。我們今天不要忘記飽受磨難的烏克蘭。」

教宗最後也談到慈幼會士澤德的聖德芳表:「他騎著自行車,成了感恩的活典範。澤德的結核病痊癒後,一生慈愛地照顧病患。他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細心照料別人的創傷。」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在冊封真福斯卡布拉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為聖人的彌撒結束時,提及60年前召開的「梵二大公會議」,並強調「我們不應忘記當時威脅世界的核戰爭的危險」。

教宗說:「我們為什麼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即使在那時刻,存在著衝突、局勢非常緊張,但最終選擇了和平的道路。」

接著,教宗將思緒轉到了泰國,那裡日前「發生了瘋狂的暴力行為」。泰國東北部烏泰沙旺鎮(Uthai Sawan)發生槍擊事件,造成37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教宗說:「我懷著感傷的心情,尤其是把幼童和他們的家庭託付給掌管生命的天父。」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祈禱,願她幫助我們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並因諸聖人的榜樣而活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澤德修士一生度服務病患者的奉獻生活

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將於10月9日榮列聖品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