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患上雙側肺炎,情況複雜但精神仍然良好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晚上,聖座新聞室給記者的訊息中,提供了教宗自週五因支氣管炎住院接受治療以來的最新健康狀況,該聲明提到:

「實驗室檢驗、胸部X光檢查以及教宗的臨床狀況繼續呈現複雜的情況。」

「教宗的多菌感染是在支氣管炎和哮喘性支氣管炎的背景下出現的,需要使用皮質類固醇和抗生素,這使得治療變得更加複雜。」

「梵蒂岡醫療團隊和傑梅利綜合診療基金會的醫務人員今天下午為教宗再次進行了胸部 CT 掃描,結果顯示出現了雙側肺炎,需要額外的藥物治療。」

新聞稿補充說:「儘管如此,教宗方濟各仍然精神良好。」

聲明最後指出,教宗已「領受了聖體,並在一整天中交替休息、祈禱和閱讀。他對此時所感受到的支持表示感謝,並懇請大家繼續為他祈禱。」

由於教宗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因此2月1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會取消。雖然如此,教宗不願意失約於加沙天主堂團體,依然在羅馬時間2月17日晚上7時,致電關懷加沙本堂神父羅馬內利和所有躲在堂區避難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入院進行支氣管炎治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2月14日,聖座新聞室發表聲明表示:「今天上午在幾場接見活動結束後,教宗方濟各前往入住傑梅利醫院,為支氣管炎進行一些必要的診斷檢查,並繼續在醫院環境裡接受藥物治療,初步檢驗顯示是呼吸道感染,他的臨床狀況穩定,有輕微發燒。」聖座新聞室主任也向記者表示:「教宗很平靜,精神很好,還閱讀報紙」。

教宗這幾天親口公開提到,健康問題使他無法讀要理講授、彌撒講道和其他既定的講稿。今天早上,原訂的行程並未更改,都在聖瑪爾大之家進行。這是教宗方濟各第四次在羅馬傑梅利醫院住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最終文件》【中文】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2025年2月14日,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發布官方由原文意大利文翻譯成中文的「教宗方濟各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 以共融、參與及使命來體現共議性的教會 《最終文件》」,歡迎大家下載。

按此下載《最終文件》

《最終文件》分為五部分:

  • 第一部分 ─ 共議精神的核心:聖神召叫我們轉變
  • 第二部分 ─ 同舟共濟:關係的轉變
  • 第三部分 ─ 撒網:進程的轉變
  • 第四部分 ─ 漁獲滿艙:聯繫的轉化
  • 第五部分 ─「我也同樣派遣你們」:培育一個傳教使徒的子民

教宗方濟各說明:

「自 2021 年 10 月起,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歷程中的不同時刻,我們聆聽聖神此時對教會所說的話。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在聆聽天主子民與牧者們的聲音,並匯集分辨出成果之後,發布了《最終文件》。在聖神的啟迪之下,整個教會蒙召去了解自己的經歷,並辨識出採取了哪些步驟去活出「共融」、實現「參與」並促進耶穌基督託付 給她的傳教「使命」。

共議性的途徑從各地方教會開始,然後歷經全國和大洲階段, 最後邁入 2023 年 10 月和 2024 年 10 月兩次會期舉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現在我們應珍惜這歷程並善用 10 月 26 日大會投票表決通過的《最終文件》的所有部分,藉此 在各地方教會及其教會群體中繼續進行。我批准並簽署了《最終文件》,且下令出版 該文件,使它成為大會中「我們」的一員,向聖潔且忠實的天主子民講話。

共議性的歷程已結束,為表示肯定這歷程所成就的價值,我現在把包含在《最終文件》 裡的指引傳遞給全體教會,以體現這些年來透過聆聽和分辨而成熟的成果,並作為教 會生活及福傳使命具有權威性的指南。」

教宗在文件中最後祈願:「我們將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成果託付給聖母瑪利亞,她擁有真道之母(Odigitria)的輝煌稱號,她是顯示並指引道路者。她也是教會之母,在晚餐廳中幫助新成立的門徒團體敞開心扉,迎接全新的五旬節,願她教導我們成為同行的門徒和 傳教士,成為一個共議性的教會。」

意大利原文下載

英文下載

來源: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紀念日列入《羅馬禮儀通用日曆》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廷禮儀及聖事部以教宗的名義頒布法令,將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St. Teresa of Calcutta)的紀念日列入《羅馬禮儀通用日曆》中,作為自由紀念。這位聖女的紀念日訂於9月5日。

教宗決定將聖德蘭修女紀念日列入禮儀通用日曆中,以回應主教、男女會士和信徒團體的請求。在仔細考慮了聖德蘭修女的靈修對全世界的影響後,此舉的目的是要推崇她為希望的傑出見證人,尤其對於那些在生活中被遺棄者而言更是如此。

與該法令一起公布的一些拉丁文原文要添加到所有的教會年曆、彌撒慶典禮儀和時辰祈禱禮儀書,以及《羅馬殉道者名錄》中,並交由各地主教團翻譯、批准。在聖座禮儀及聖事部的確認後,相關的禮儀經文將依照現行法規公布(參閱:《重大原則》手諭)。

教宗方濟各於2016年9月4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冊封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為聖人。他在彌撒講道中稱修女是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

這位在最弱小者中的婢女是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真實樣貌。教宗說,德蘭修女的使命沿著城市的街道和存在的邊緣,今天繼續成為天主「接近窮人中最貧窮者」的有力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歡迎閱覽更多聖德蘭修女資訊

集禱經

天主,祢感召聖德蘭修女,回應你聖子在十字架上,對愛情及人靈的渴望,以卓越的仁愛,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藉聖德蘭修女的轉求,求祢幫助我們,在受苦的兄弟姊妹身上事奉基督。祂和祢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以希望的計劃改變生命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2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談論基督誕生於白冷城和牧人朝拜聖嬰的事跡。如同上一週那樣,教宗再次把講稿交給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神父來宣讀。他說:「由於我的支氣管發炎,我沒辦法繼續念下去。希望我下次做得到。」

天主以祂希望的計劃改變我們的生命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首先講述了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歷史及社會背景,尤其是祂降臨在人們中間的方式,即「卑微」。

祂誕生在後院養動物的地方。在這卑微又簡陋中,教宗邀請大家看得更遠:「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懂得在軟弱中看見耶穌聖嬰獨特的力量。天主子來是為了讓世界煥然一新,以祂對全人類充滿希望的計劃來改變我們的生命。」

教宗闡明,「天主子進入歷史,成為我們旅途的夥伴,在母胎內就展開了旅途」。那時候,聖母瑪利亞「從納匝肋到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的家,然後在孕期已滿的時候,從納匝肋去白冷城進行登記」。

天主子謙遜地來到世界上

耶穌是「從天降下的食糧,以消除世界上的飢渴」(參閱:若六51)。祂在凱撒奧古斯都的時代誕生在白冷城,意即「麵包之家」。因此,祂生在一個「確實可以追溯到的時期」,以及「明確指示出來的地理環境」。

教宗方濟各引用本篤十六世的著作《耶穌的童年》,重申天主子來不是為了拆解「世界的架構」,而是要「從內部去光照它、重新創造它」。

「聖史路加如此為我們展現出,天主不是帶著冠冕堂皇的宣講來到世界上。祂不在喧鬧中彰顯自己,卻謙遜地展開旅途。這事件的首批見證人是誰?是幾個牧人:他們是文化涵養不深的人,由於持續跟動物接觸,身上的味道不好聞,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牧人領受耶穌誕生的喜訊

簡而言之,牧人獲選領受救世主誕生的喜訊,而天主向來讓祂的子民認識到自己是個牧者(參閱:創四十八15、四十九24;詠廿三1、八十2;依四十11)。

「這麼一來,牧人學會在一個卑微至極、留給動物的地方,眾人引頸期盼的默西亞誕生了,為他們誕生,為成為他們的救主、他們的牧者。這消息使他們的心扉向美妙之事敞開,向歌頌和報喜敞開。」

在天主前感到驚喜的能力

誠如在《美妙的景象》宗座牧函中所闡釋的,教宗重申:「牧羊人不像其他許多人,總為很多事情忙碌不已;牧羊人成為首批證人,看到最要緊的事:救贖的恩典。正是最謙卑和最貧窮的人,迎接了降生成人的天主。」(5號)因此,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如何簡樸地向天主敞開自己。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也祈求恩寵,好能同牧人一樣在天主前感到驚喜並高聲讚頌,守護祂託付給我們的一切:才華、神恩、我們的聖召,以及在我們周遭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武裝部隊的禧年慶典主持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要勇敢地為我們天主父的聖愛作見證。」2025年2月9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為武裝部隊的禧年慶典主持彌撒,強調了這點。當天的福音講述了耶穌在革乃撒勒湖的行動(參閱:路五1-11),教宗從耶穌的三個舉動展開省思,即:看見、上船和坐下。

在看似失去一切時,天賜的希望堅忍不拔

教宗首先指出,耶穌帶著分辨的目光在人群中「看見」兩艘靠岸的船,以及漁夫們失望的表情。後者徹夜勞作,卻空手而歸。教宗強調,耶穌的眼神充滿憐憫,我們切莫忘記天主始終關懷我們、憐憫我們、溫柔善待我們。

其次,耶穌看見漁夫們灰心喪志,走上那艘屬於西滿的船,藉以進入西滿的生命,分享他的失落感和一無所獲。

這舉動意義深遠。教宗闡明,「耶穌不像我們常做的那樣坐在一旁,對事情的進展冷眼旁觀,然後忿忿不平地抱怨。相反地,祂採取行動,走到西滿身邊,在艱難時刻花時間與他同在,選擇登上他的生命之船」。

談到耶穌的第三個舉動,聖父教宗指出,耶穌一上船就坐下來教訓群眾。看見這些漁夫眼中的挫折感,「耶穌登上船去宣講福音,把光明帶進那失望的黑夜,講述在人生的奮鬥中也有天主的美善,並重申在看似失去一切的時候,希望依然堅忍不拔」。

每當天主進入我們人生的船,帶給我們天主聖愛的喜訊,持續陪伴並支持我們時,「生命開始更新、希望獲得新生、熱情重新點燃,我們可以再次往海裡撒網」。

軍警不可讓船沉下去

面對參加禧年活動的軍人和警察,教宗表示,他們肩負一項「涵蓋社會和政治許多面向的任務,即:保衛國家、維持安全、維護守法與正義」。

教宗鼓勵他們「登上船」,因著他們的制服、紀律、勇氣和誓言,不僅看到罪惡時要舉報,而且要「在暴風雨中登上船,為善、自由和正義效勞,努力不讓船沉沒」。

聖善的駐軍司鐸

接著,教宗談及駐軍司鐸的任務。「他們的工作不是要祝福不合常理的戰爭行動」。相反地,他們在軍警之間「有如基督的臨在,渴望與之同行,給予聆聽和關懷,鼓勵他們划向深處,在日常任務上予以支持」。

駐軍司鐸作為道德和靈性的支持,陪伴軍警踏出每一步,「幫助他們在福音的光照下履行使命,追求公眾利益」。

教宗最後向軍警表達感謝之情,叮囑他們保持警醒,並且勉勵他們「為我們天主父的聖愛作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國語節目:朝拜聖體【由羅馬《慈母傳聲》電台提供】

教宗任命趙永吉神父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

圖片: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2025年2月5日,聖座新聞室發表公告,趙永吉(伯多祿)神父獲教宗方濟各任命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及盧思固尼爾(Rusgunie)教區領銜主教 。

按此閱覽聖座新聞室公告(英語) 

按此閱覽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公告

台北總主教公署公告 北總主字第114023號
(來源: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可敬的趙永吉神父榮升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謹訂於主曆2025年4月3日(四)下午2:00,於天主教輔仁大學中美堂(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舉行【趙永吉主教晉牧大典】。

歡迎蒞臨觀禮,同頌主恩。

注意事項:

※中美堂場地座位有限,欲參與彌撒者務必於〝3月20日前報名〞。教友請洽所屬堂區報名,恕不受理個人報名;修會神父、修士、修女等以團體為單位報名,教區神父及其他請直接洽詢台北總主教公署秘書處,電話:(02)2737-1311分機203、204,逾期恕不受理報名,請見諒。

※未能親臨現場及身體不適者,敬請鎖定〈台北總教區〉、〈光啟社〉、〈真理電台〉、〈天主教之聲〉YouTube頻道線上直播。

※參與彌撒的神長們,請自備長白衣及白色領帶。

※請同心合意為趙永吉輔理主教新牧職祈禱。

台北總教區秘書長 陸友望
主曆2025年2月10日

簡介:

趙永吉(伯多祿)神父於1973年3月28日出生在台中市,2001年2月3日在嘉義教區晉鐸。

學歷:

  • 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道學碩士
  • 輔仁大學宗教系研究所碩士

經歷:

  • 2001-2002 年: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副本堂神父
  • 2002-2003 年:民生聖母七苦天主堂副本堂神父
  • 2003-2015 年:天主教台灣總修院培育團隊(教務、總務、副院長)
  • 2015-2022 年:大林無原罪聖母堂及沙崙聖加大利納堂本堂神父
  • 2016 迄今:嘉義教區祕書長
  • 2016-2022 年:安納家園指導神師、天主教崇仁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校牧、 天主教正心中學董事
  • 2022 迄今:嘉義教區聖若望主教座堂本堂神父

嘉義教區浦英雄主教向趙秘書長致賀
(2025年2月5日)

主內敬愛神父,會士修女及弟兄姊妹:

我們的趙秘書長於2025年2月5日被教宗方濟各派任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實在令人欣喜與感動!

今天羅馬梵蒂岡中午十二點與今晚在教區辦事處晚上七點,同步向各位發佈此教區禧年喜訊,我們深深祝福趙秘書長,被天主揀選為宗徒的繼承人,是我們嘉義教區的榮耀,是新春佳節的恩賜,更是許多人的推薦和盼望的,我們教區禧年的大喜事!

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這不僅是對趙神父多年奉獻的肯定,也是對台北總教區未來發展的期許,深信我們敬愛的台北總教區的鍾總主教,教區會士神父及弟兄姊妹也衷心盼望。我們一起衷心祝賀趙永吉神父,為他誠心祈禱,願他在新的職務中繼續以智慧與慈愛帶領信徒,為台灣教會注入更多活力與希望!

祝福新春愉快,禧年吉祥!

末牧 浦英雄敬賀

 

資訊來源:

聖座新聞室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天主教嘉義教區

真理電台

教宗方濟各第33屆世界病患日文告:「望德不叫人蒙羞」 並在考驗中使我們堅強

教宗方濟各
第33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5年2月11日
「望德不叫人蒙羞」(羅五 5)
並在考驗中使我們堅強

按此下載PDF文件檔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在2025禧年的今天,慶祝第33屆世界病患日,在此,教會邀請我們成為懷著「希望的朝聖者 」。天主的聖言陪伴著我們,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說的,也帶給我們一個非常 鼓勵人心的訊息:「望德不叫人蒙羞」(羅五 5)。的確,它能在我們受試探的時候堅強我們。

這是一番安慰的話語,或許會造成些許困惑,尤其是對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舉例來說, 當我們的身體,正在承受嚴重、令人衰弱的疾病,而且有可能付不出巨大醫療金額時, 我們怎麼可能堅強得起來呢?此外,我們除了忍受病痛之外,眼看到那些在我們身邊所愛的人,卻又無能為力時,我們又怎能顯示出自己的堅強呢?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覺得需要一股比我們更大的力量支持我們:我們需要天主的幫助,需要祂的恩寵,祂的眷顧,還有來自祂的聖神所賜予的力量。(參閱:《天主教教理》,1808)

讓我們在此停頓片刻,反省一下,天主是如何以三種特別的方式,去親近那些受苦的人:也就是經由彼此相遇,賜予恩惠,以及互相分享的三種方式。

1. 彼此相遇。當耶穌派遣 72位門徒出外傳福音時(參閱:路十 1~9)祂告訴他們,要向有病的人宣告:「天主的國已臨近了」(路十 9)。換句話說,祂要求他們,去幫助病 患明瞭自己的病痛,無論如何痛苦,甚至無法承擔,卻是一個機會與主相遇。在生病的期間,我們覺察到自己身為受造物──在身體上、心理上,以及靈性上──的脆弱。但 是也因為耶穌分擔了我們屬人的痛苦,也使我們因此體驗到天主的親近與憐憫。天主不會放棄我們,而且常常帶給我們驚喜,賜給我們自己都意想不到以及無法能獨自發現的 韌性。

病痛隨後成為一個具有轉變性的相遇機緣;找到我們可以緊緊攀附的磐石去克服在生命 的暴風雨;得到一個經驗,雖然是要付出受苦的代價,卻讓我們更強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並非孤獨一人。「受苦」常常蘊涵著救贖的奧祕,因為它使我們體驗到來自天主的親近及慰藉,直到我們了解「福音及其承諾與生命的滿全」。(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 向年青人致詞,紐奧良,1987 年 9 月 12 日)

2. 除以上之外,將我們帶到天主親近我們的第二種方式是:賜予恩惠。受苦是比任何一 件事,更能讓我們體察到希望是來自天主。就是因為如此,首先與最重要的,這是一個 要接受與培養的禮物,經由保持著「忠心於天主的信實」;這是出自於瑪德琳‧德布雷爾(Madeleine Delbrêl)精妙的詮釋。(參閱:《希望是黑夜中之光》,前言,梵蒂 岡,2024 年)

的確,只有在基督的復活裡,我們延伸到永恆、一望無際的生命與人生目的,才找到自 己的歸宿。只有在耶穌苦難的奧祕中,我們能肯定,即是「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 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 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 」(羅八 38~39)。這「偉大的希望」就是那些在我們生命的試探與障礙中,幫助我們看清自己路途的小小微光之根源。(參 閱:教宗本篤十六世,《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7,31)復活的主,甚至可以走在我們身旁,作我們同行的伴侶,就如祂與門徒們同行到厄瑪烏一樣。(參閱:路廿四 13~53)我們可以像門徒們一樣,與祂分享個人的焦慮、憂愁與失望,然後聽祂說話, 祂的話啟發我們和溫暖我們的心。我們可以也跟門徒們一樣,在祂擘餅的時候,認出祂 來,而且甚至在今天,我們可以感受到「超越我們的那一位」,因為祂靠近我們,恢復 了我們的勇氣與信心。

3. 現在到了天主親近我們的第三個的方式:互相分享。受苦的地方,往往也是互相分 享,彼此互惠的地方。我們多少次在病床的旁邊學習了盼望!我們多少次因為我們親近 受苦的人而學習要有信心!我們多少次更因為關心那些有需要的人而發現到愛!我們意 識到,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病患、醫生、護理師、家人、朋友、神父、修士、修女, 彼此之間都是希望的「天使」,大家都是天主的使者;無論我們在哪裡:是在家中或是 診所,護理之家,醫院或醫療中心。

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去欣賞這些美如及重大的、充滿恩寵的相遇。我們需要學習去珍視一 位護士輕柔的微笑、一位病人的感激與信任,一位醫生或是一位志工關切的面容,或是 一位配偶、兒女、孫子、孫女,或是一位朋友緊張而又期盼的神色。這些都是我們要珍 惜的光輝;縱然是身處於考驗的黑暗中,這些光輝帶給了我們力量,同時在愛與親近中,教導我們生命更深層的意義。(參閱:路十 25~37)

親愛的病患、親愛的弟兄姊妹,以及正在照顧病患的弟兄姐妹們,在這個禧年,你們扮 演著特殊重要的角色。你們共同的旅程,事實上,是給每一個人的標記:「人類尊嚴的讚美、希望之歌」(《望德不叫人蒙羞》,11)。這希望之歌的歌聲貫穿你們所在的醫 療服務機構裡的病房及病床,並在愛中激發和鼓勵「社會整體的參與合作」(《望德不 叫人蒙羞》,11),在和諧中將之化為行動,即便有時候困難種種。然而,也正是如 此,這歌聲是如此柔和及響亮,能夠把光明與溫暖帶到有需要的地方。

整個教會為此感謝你們!我也同樣地感謝,而且我也會經常為你們祈禱。我把你們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病人之痊,用我們如此眾多的弟兄姐妹們在他們求助的時刻,曾向她 所作的祈求:

哦,天主之母,我們投奔到妳的庇祐之下。
請勿棄絕我們的祈禱,
哦,榮福童貞瑪利亞,求妳救我們免於一切危險。

我降福你們以及你們的家人和你們心愛的人,而我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2025 年 1 月 14 日

教宗方濟各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來源: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公開接見:聖母的芳表教我們要相信、希望、與人相遇

圖片:Vatican Media

「聖母訪親的奧秘」不僅是聖母瑪利亞探訪表姐依撒伯爾,更是耶穌在母胎中眷顧「祂的子民」。教宗方濟各2月5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如此表示。教宗將講稿交給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神父代為宣讀,並且說:「我想要請求原諒,因為這個嚴重感冒的緣故,我說話很困難。」

在講稿中,教宗尤其談論了聖母瑪利亞的芳表。她毫不遲疑地全然奉獻於天主,並為他人效勞。我們在她身上能發現「每個相信並希望的靈魂都『孕育天主的聖言』」。

瑪利亞不怕危險和判斷

「以色列的年輕女兒」瑪利亞領受天使的報喜,深感驚訝,然後「踏上旅途,不怕危險和他人的判斷,前去與他人相遇」。

「當我們感到被愛時,會感受到一股力量使愛流動;如同保祿宗徒所言,『基督的愛催促著我們』(格後五14),敦促我們、使我們動起來。瑪利亞察覺到愛的動力,前去幫助一名婦女。後者是她的親戚,也是一名經過長年等待後、接受不預期懷孕的老婦人,她在她的年紀難以應付妊娠。但童貞瑪利亞前去依撒伯爾那裡,也是為了分享對全能天主的信德,以及對祂實現許諾的望德。」

讚主曲:滿懷信任、希望和喜樂歌頌天主

瑪利亞抵達依撒伯爾的家時,受到「雙重祝福」的歡迎:「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路一42)教宗指出,依撒伯爾稱聖母是「有福的」,因為「她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同上,45節)。

「聖子的默西亞身份和聖母的使命獲得承認。面對這點,瑪利亞沒有談論自己,而是講述天主,滿懷信任、希望和喜樂獻上讚頌,那是一首每天在晚禱時在教會內迴盪的歌詠,即《讚主曲》。」

救贖之曲

聖史路加記載了聖母的這段讚頌之詞。教宗解釋道,這是「莊重的記述,概括並完成了以色列的祈禱」。聖母這席話引用了聖經的篇章,展現出她不願意獨自歌頌,「卻在與先祖的共鳴中,歡躍於上主對卑微者的憐憫」。

再者,《讚主曲》也是一首「救贖之歌,其基調是以色列獲得自由的記憶」。「瑪利亞詠唱過去的聖寵,卻是當下的婦女,腹中懷著未來。」

天主救世人的工程

這首流傳已久的歌曲可以分成兩部分。教宗闡明:第一部分是「讚頌天主在聖母身上施展的威能、天主子民圓滿遵守盟約的微觀世界;第二部分是天父在祂兒女歷史的宏觀世界中的化工」,通過三個關鍵詞實現,即:記憶、慈悲和許諾。

「上主垂顧了卑微的瑪利亞,在她身上行了『大事』,使之成為上主的母親。祂從出埃及時開始拯救祂的子民,牢記祂對亞巴郎許諾過要廣施祝福(參閱:創十二1-3)。上主、永遠忠信的天主把不間斷的慈愛『世世代代』傾注在忠於盟約的子民身上,如今祂在祂派來救子民脫離罪過的聖子內彰顯救恩的滿全。」

教宗最後總結道,因此,從亞巴郎到耶穌基督,再到基督徒團體,天主的整個救贖工程都囊括在《讚主曲》裡。教宗鼓勵眾人懇求上主施以恩寵,好能「懂得期待祂每個許諾的實現」,並且「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接納聖母瑪利亞的臨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