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聖體聖事是天堂上預定的席位

2018年6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到奧斯蒂亞(Ostia)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大約1萬名信友聚集在聖婦莫尼加堂前面的廣場上喜悅地參與了禮儀。教宗論述了聖體聖事的豐富內涵,闡明聖體聖事是未來的食糧,如今已讓我們預先體嘗到比現今各種美好還更讓人期待的無限佳美。

「聖體聖事滿足人的期望,滋養最美好的夢想,是我們未來將蒙受恩典的信物和具體的實現。一言以蔽之,這聖事是天堂上『預定』的席位。」教宗以福音中耶穌在最後晚餐上的話語為主軸,説明耶穌為我們預備地方和食物,同時也要求我們有所準備。為做準備,我們必須進入自己的城市。

教宗提到:「奧斯蒂亞這座城市的名稱有『門口』之意。因此,我們應敞開大門,因為耶穌希望冷漠和緘默法則的圍牆被打倒,濫權和專橫的柵欄被拔除,從而開啟正義、文明及合乎法律的途徑。聖體聖事邀請我們任由耶穌的浪濤來推動,不停留在海灘上只等待某些事物的到來,卻要自由、勇敢且團結一心地起航前行。」

教宗解釋說:「耶穌為我們在世上預備的地方是教會,人人在那裡都擁有且應當擁有席位。耶穌也為我們在天堂上預備了地方。這食糧和地方都源自聖體聖事,不斷孕育並養育教會;聖體聖事也是天上的食糧,這食糧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永存的物質。同時,耶穌要求我們有所準備,因為祂所喜愛的不是排外和排斥人的地方,而是那些缺乏愛和沒有舒適環境的地方。那些食不果腹、孤獨和受苦的人正是被遺棄的聖體龕,我們應為這些弱小者準備一個地方和一份食物。」

「耶穌為了我們而甘願成為被掰碎的餅;祂要求我們也將自己奉獻給別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彼此扶助。這就是活出聖體聖事,換句話說,就是將我們從主耶穌聖體所汲取的愛傾注在世界上。從我轉向你乃是聖體聖事在生活中的表達。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養分,不僅是食糧,也包括規劃和情感、渴求與希望。恭維、禮物和即使最先進的科技,也從未令我們完全心滿意足。聖體聖事則是唯一使我們感到滿足的食糧,因為我們在這聖事中與耶穌相遇,感受到祂的愛。」

最後,教宗表示:「每當我們在聖體聖事中朝拜耶穌,我們就會由祂而領受聖神,找到平安與喜樂。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讓我們來選擇這生命之糧:因此,我們應把彌撒放在首位,在我們團體中重新發現朝拜聖體的價值!讓我們祈求那份渴望天主的恩寵,孜孜不倦地接受祂為我們預備的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意大利聖安多尼聖髑到訪美、加、澳 (2018)

【鹽與光電視】2018年6月9日至22日,兩件聖安多尼的一級聖髑將與方濟會會士從意大利帕多瓦的聖安多尼大殿一起到訪美國、加拿大及澳洲。

兩件聖髑分別是聖安多尼的皮膚部份和肋骨部份。

皮膚的部份將安放在一個金色的聖安多尼聖像上,讓大家能親近祈禱及觸摸。另一個是肋骨部份,這聖髑曾經在慶祝聖安多尼誕生紀念到訪葡萄牙時,與花地瑪聖母顯現給三位牧童之一的路濟亞(Lucia dos Santos)相遇。其後,在千禧年到訪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時,當時的總主教豪爾赫馬里奧,即現任教宗方濟各,親自前去迎接。

聖髑將於6月9日至17日到訪美國及加拿大,並於6月11日至22日到訪澳洲。屆時,在帕多瓦的聖安多尼大殿服務的方濟會會士Alessandro Ratti神父會陪同聖髑到訪加拿大多倫多, Mario Conte神父會陪同聖髑到訪美國俄亥俄州,Paolo Floretta神父會陪同聖髑到訪澳洲阿德萊德、墨爾本和悉尼。

聖髑在多倫多展出行程如下:

密西沙加(Mississauga)

日期:6月9日(星期六)及6月10日(主日)

地點:Cristo Rei Parish, 3495 Confederation Parkway

彌撒時間:

星期六-下午4時(葡萄牙語)及5時30分(英語)

主日-早上8時(葡萄牙語)及10時(英語)

恭敬時間:

星期六-由下午3時開始

主日-全日

士嘉堡(Scarborough)

日期:6月12日(星期二)

地點: St. Aidan RC Church, 3501 Finch Ave E.

彌撒時間:

早上9時(英語)及下午7時30分(英語)

恭敬時間:全日

多倫多(Toronto)

日期:6月13日(星期三)

地點: Church of St. Bonaventure, 1300 Leslie St. (Leslie south of Lawrence Ave. East)

彌撒時間:

早上9時(英語)及下午7時 (英語)

恭敬時間:全日

布蘭普頓(Brampton)

日期:6月16日(星期六)及6月17日(主日)

地點: St Patrick’s Parish, 11873 The Gore Rd.

彌撒時間:

星期六-下午5時(英語)

主日-早上8時30分及10時(英語)、11時30分(意大利語)、下午1時及7時30分(英語)

恭敬時間:

星期六-由下午4時開始

主日-全日

更多詳情

www.santantonio.org

各地方的展出行程

 

聖人紀錄片(英語):Finding Saint Anthony: A Story of Loss and Light

6月13日-聖安多尼紀念日

聖師,主曆一二三一年

聖安多尼原籍葡萄牙的里斯本,暮年在帕雕亞傳教,因此後世的人往往稱他為安多尼帕雕亞。

聖安多尼生於主曆一一九五年,自幼於里斯本神職班讀書。十五歲的時候,加入司祭團為團員。兩年後調往哥因白,他在哥因白(哥因白當時為葡國首都)修院住了八年。

其時,安多尼專務祈禱和學術研究,對聖經一科尤有特殊心得。

一批方濟各會會士在摩洛哥傳教,殉道致命。他們的遺骸於主曆一二二零年迎往哥因白。安多尼對先烈為主捨生的英勇精神,非常欽佩,立志步他們的後塵,遂於一二二一年入方濟各會,準備赴遠方宣揚福音。

過 了一個時期,他奉會方委派,往非洲傳教。可是一到了北非,突患重病,只好搭船返歐洲治療。中途船隻為颶風所阻,被迫在西西里島上岸,復由西西里島折往亞西 西,參加方濟各會的聖體大會。大會結束,安多尼的新任務發表,派到福利修院工作。安多尼在修院裏,除了念經祈禱以外,擔任洗濯食具等雜物。他的才學還沒有 受到大家的注意。

福利修院舉行祝聖新神父典禮,出席的神職人員很多,可是事前大家沒有準備演講的稿詞,臨時請安多尼上台代表眾人致詞,安多尼的演詞,博得全體與會人士的注意。他的話,句句都說得非常中肯,無論在神學方面,無論在口才方面,都充分表示:他是第一流的演講天才。

省會長就派安多尼到義大利北部隆巴田省傳教。隆巴田省的異端教徒,多數是有學問的,安多尼引証聖經文字,向他們介紹天主的真道,成績非常良好。

安多尼除了擔任講道工作以外,同時在修院裏擔任讀經員。安多尼的講道,意義深刻,字句動人,音調優美,加以他的聖德卓越,態度誠懇,聽講的人莫不感動。所以 每到一處,萬人空巷,罪人回頭改過,冷淡教友修德成聖。安多尼在某一地方講道理的時候,這地方的商鋪都臨時停業,因為店主夥計都要去聽道。人們怕到了堂裏 佔不到座位,在上一夜就到堂裏把座位佔好,寧可犧牲睡眠的時間,不可錯過安多尼的講道。有時堂裏實在無法容納,就改在公共廣場講道。

教宗額我略九世有一次參加旁聽,親聞他引經據典,口若懸河,擊節稱賞,稱他為「有腳的聖經活櫃」(意指安多尼對聖經文字,全部熟悉)。

聖人周遊法、義等國作公開講道的時候,上主賜以顯行靈蹟的奇能,所以他宣講的成績,更見美妙。當時新摩尼教的邪說正在蓬勃泛濫,迷惑人心。聖人予以攻擊,不遺餘力,因此獲得了「異教者的鐵鎚」的雅號。

安多尼暮年退隱帕雕亞,照常講道訓人。當地的教友,對聖人慕名已久,如今親聆教言,喜出望外。所以安多尼的講道,在帕雕亞收效之宏,又非他地能望其項背。

安多尼全力攻斥重利盤剝的惡習,鼓吹官廳對無力償債的貧人予以公平合理的待遇。

主曆一二三一年春季,安多尼起草了幾篇講道稿詞,體力不支,往江北森修養。到了那裏,病勢一天比一天沉重,自知死期已至,便決定回到帕雕亞。六月十三日,他到了帕雕亞郊外的一個小村,與世長辭,享年僅三十七歲。翌年即由教宗額我略九世列入聖品。主曆一九四六年,教宗庇護十二世又奉他為聖教的聖師,並追封他為「福音博士」。

聖安多尼是一位常顯靈蹟的聖人。他所顯的靈蹟,多得無法計算,所以信友們對他的敬禮,不僅過去極為踴躍,而且現在也持續不衰。

聖安多尼的畫像上,手裏抱著聖嬰耶穌,出典是這樣的:他到某地作客,居停從窗裏望出去,見安多尼雙手恭抱著聖嬰耶穌,神采奕奕,貌如天人。

較早的聖人畫像上,有一本書,表示他精通聖經文字(教宗額我略九世稱他為「有腳的聖經活櫃」)。

若干畫像上,聖人旁邊,有一頭驢子,出典是這樣的:聖人某日出外,雙手恭捧著聖體,一頭驢子見了,便屈膝跪地,朝拜吾主的至聖聖體。

聖安多尼對貧人異常愛護,所以後世奉他為貧人的主保,佈施銀錢物品,求他代禱,稱為「安多尼的麵包」,就是這個出典。

人們遺失了物品,常求聖安多尼代禱,恩賜合浦珠還。這項敬禮,大約與下述軼事,有若干牽連關係:聖安多尼平日常用的一本聖詠書,被一個初學修士拿走,聖人遍尋不獲,就祈禱上主,那修士在路上突見怪物出現,嚇得跑回來,把聖詠還給聖人。

來源: 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聖髑」指聖人的遺體 (例如遺骨、毛髮、指甲等)或聖人的遺物(例如聖人生前曾穿著過的衣料等物或常觸及的物件)。
敬禮聖髑的目的是表達聖人追隨耶穌所行的一切:遭受的一切苦難和一切光榮天主的事蹟,並沒有被遺忘,反為天主所紀念在祂的聖愛之內,並且結合於耶穌基督的苦難和光榮、一次又一次的在感恩聖事中與耶穌基督一同受舉揚。天主教也有一種名為敬禮聖髑的紀念儀式。教會於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時重新強調對聖賢者的遺骸作出敬禮。聖人的遺物包括其遺體、或其中一部份,以及他們在世時所用過的物品。他們都是基督奧體的一部份,也是「聖神的宮殿」(格前6:19)。所以我們進行敬禮聖髑時,應著重紀念及學習聖人的德行,反省他們的生活榜樣和德行與我們的關係。

來源:香港教區教理委員會

聖髑的等級

「聖髑」分三個等級:

一級聖髑是指聖人的身體(如:血、骨、毛髮),通常會安放在祭台上的一個小方格內或祭台下;

二級聖髑是指聖人生前穿過的衣服或用過的物件;

三級聖髑是指接觸過一級聖髑的物件。

教會透視:中國地方教會舉行為中國教會祈禱日

最新內容:
-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反省堅振聖事的意義
-愛爾蘭主教強調孕婦和胎兒的福祉是優先考量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促請中國政府釋放崔泰主教
-河北要求天主教媒體不報道朝聖新聞
-中國地方教會舉行為中國教會祈禱日
-天主教嘉模聖母第六屆《聖母出遊》完滿進行
-澳門教區為中國教會祈禱

教會與體育—《貢獻最好的自己》

2018年6月1日,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在聖座新聞室公布了一份題為《貢獻最好的自己》的文件,論述教會與體育的關係。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致函該部會主席法雷爾(Kevin Farrell)樞機,指出體育是價值的豐富泉源,是一個不設藩籬的地方,大家為同一理由而體驗競爭的喜悅。

教宗強調:「體育是人與人相遇的場所,是一個不區分種族、性別、宗教或意識形態的最特殊領域。在體育活動中人們可以體驗競爭的喜悅,一同到達目標。此外,體育能激發團體和人類家庭的經驗,而在體育中一如在生活中,偉大成就需要透過團隊來實現。」

教宗繼續說:「任何層次的良性競技都有助於人的整體發展。比賽的策劃能激發慷慨、謙卑、犧牲、堅持、愉悅。體育也能教導與他人團結互助,甚至成為使命與聖化的工具。在某些由於種種原因而無法直接宣講基督的地方,體育開闢了一條通往基督的道路;人們藉著他們的喜悅見證,以及他們以團隊形式的比賽,可以做福音好消息的使者。」

最後,教宗總結道:「體育幫助我們貢獻最好的自己,不害怕發現我們的限度,並為每天改善而奮鬥。」

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的文件《貢獻最好的自己》共五章,約五十頁,對體育現象的歷史做了總結,提供了從價值觀角度出發的人類學解讀,以及關於體育運動的挑戰和偏差,最後表明教會在這一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把體育視為現代的外邦人庭院。

文件首先指出,教會不僅鼓勵合格的體育實踐,更願意深入到體育運動中,將體育視為針對人的體育運動。因此,教會認為體育是一個貢獻最好的自己的空間,並能發展友誼、對話、平等、尊重和團結互助。

文件的第二章概述了體育運動的發展史,特別回顧了奧運會的復興,指出體育在二十世紀初已成為一種全球現象。第三章則重點介紹體育活動中的價值觀。

第四章簡短而精闢,探討了各種破壞體育行業的問題。這一切問題都源自把體育貶低為不惜一切代價的贏取比賽。這些問題包括運動員的健康風險,在身體、性或情感上對未成年人的侵犯,以及粉絲違背體育精神的行為。為此,我們需要特殊的安全措施,維護體育人性和正義的美好形象。

第五章即最後一章談及教會在體育界各個層面的牧靈工作,從堂區到家庭,從教學場所到健身房。文件強調,需要一種教育戰略,尤其要支持體育教育工作者、專業人士、家長、志工、司鐸和度奉獻生活者。

英語文件《貢獻最好的自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魔鬼摧毀尊嚴,造成飢荒和奴役

六月一日 聖猶思定 彌撒

讀經一(各人應彼此服侍,善作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4:7-13

弟兄們:萬事的結局已臨近了,所以你們應該慎重,應該醒寤祈禱。最重要的是:你們該彼此熱切相愛,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要彼此款待,而不出怨言。各人應依照自己所領受的神恩,彼此服侍,善做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誰若講道,就該按天主的話講;誰若服侍,就該本著天主所賜的德能服侍,好叫天主在一切事上,因耶穌基督而受到光榮:願光榮和權能歸於他,至於無窮之世。阿們。親愛的,你們不要因為在你們中,有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反而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他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

福音(我們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你們對天主當有信德。)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1:11-26

那時候,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到聖殿裏,周圍察看了一切,時辰已晚,遂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第二天,他們從伯達尼出來,耶穌餓了。他從遠處望見了一棵茂盛的無花果樹,就上前去,看是否在樹上可以找到什麼;及至走到那裏,除了葉子外,什麼也沒有找著,因為還不是無花果的時節。耶穌就開口對它說:「永遠再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了!」他的門徒也都聽見了。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一進殿院,就開始把在殿院裏的買賣人趕出去,把錢莊的桌子和賣鴿子的凳子推翻,也不許人帶著器皿由殿院裏經過,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載:『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之所』麼?你們竟把它作成了賊窩!」司祭長和經師聽了,就設法要怎樣除掉他,卻又害怕他,因為全群眾對他的教訓都驚奇不已。到了晚上,他們就出了城。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時,看見那棵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伯多祿想起來,就對耶穌說:「師傅!看,你所咒罵的無花果樹已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對天主當有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他心裏若不懷疑,反相信他說的必成就,就必給他成就。因此,我告訴你們:你們祈禱,不論求什麼,只要你們相信必得,必給你們成就。當你們立著祈禱時,若你們有什麼怨人的事,就寬恕吧!好叫你們在天之父,也寬恕你們的過犯。」

2018年6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今天看到不僅基督徒,連當今男女也遭受巨大的迫害,其方式包括文化殖民、戰爭、飢荒、奴役,因為當今的世界可謂是個奴役的世界: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好使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威能得以努力奮鬥,恢復在我們每個人內」的天主肖像。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伯多祿前書》,提及對基督徒的迫害有如「烈火」一般(伯前4:7-13)。教宗解釋道:「迫害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是真福八端的一端;耶穌之所以受迫害,就是因為祂忠於天父。即使在今天,迫害依然有點像是基督徒呼吸的『空氣』,因為如今也有許多人為了愛基督而殉道、受迫害。在很多國家裡基督徒沒有權利。你如果佩戴十字架飾品就會進監獄,而今天有些人只因身為基督徒便入監下獄、被判死刑。今天因此遇害身亡的人數比教會初期的殉道者來得更多。可是,這稱不上是新聞,所以電視、報紙都不報導這些事。然而,基督徒確實受到迫害。」

接著,教宗談及另一種迫害:「其對象是每個男女,因為他們是天主活生生的肖像。在每個針對基督徒或人類的迫害背後,總是存在著魔鬼。魔鬼試圖摧毀基督徒對主基督的信仰,以及男女身上的天主肖像。我們可以在《創世紀》裡看到,牠從起初就嘗試摧毀天主所造的男女和諧,那源自天主肖像與模樣的和諧。牠以欺騙和誘惑,以牠使用的武器做到了這點,而且不斷這麼做。再者,今天有一股對抗男人和女人的猛烈力量,否則無法解釋這日益加劇的毀滅人類浪潮。」

教宗由此想到飢荒、一種摧毀男人和女人的不公義,因為他們沒有食物吃,儘管世界上有充足的糧食。教宗然後提到剝削和奴役人的各種形式。他最近在一部秘密拍攝的紀錄片中看到,被關押在監獄裡的移民飽受折磨和各式各樣的摧殘,以迫使他們為奴。

教宗指出:「人權宣言頒布了70年後,竟然還有這種事情發生。」至於文化殖民,教宗闡述說:「當種種威權要求人接受它的文化,削弱人的獨立自主和文化,就是在強加不符合人性的事物,摧毀人類,帶來死亡。魔鬼正是為了摧毀尊嚴而施加迫害。」

「此外,我們可以將戰爭視為毀滅人類、消滅天主肖像的工具;而那些引發戰爭、計劃戰爭,以謀取高人一等的權力的人也是如此。有些人推動眾多軍火產業,以摧毀人類,在身心和文化上摧滅男人和女人的肖像。有人會問:『那些人不是基督徒,怎麼會受到迫害呢?』『當然會,他們是天主的肖像,所以魔鬼迫害他們。』」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當今世界上,不僅基督徒,人類也遭受迫害,因為各種迫害之父無法容忍天主的肖像和模樣,牠攻擊並摧毀那肖像。這一點難以理解,需要多加祈禱才能明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讓聖神來塑造我們,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

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

2018年5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教會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堅振聖事的意義。教宗表明,這件聖事與整個基督徒入門儀式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藉著傅油領受了聖神,這是一份我們受之有愧的恩典,我們因此應讓聖神來塑造。

教宗解釋道:「在堅振禮儀中,領受這聖事的信友受邀再次宣發父母和代父母昔日作出的信仰承諾。現在,他們要親自宣認教會的信仰,對主教的詢問作出『我信』的回應。主教則在領堅振信友頭上覆手,呼求天主把祂的護慰者聖神傾注在他們身上。多樣性與合一是聖神具有的兩個特徵。依撒意亞先知談及上主的神是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以及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依11:2)。保聖祿宗徒也指出因著聖神的德能使天主子女結出的果實,即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及節制(迦5:22)。因此,聖神既是差異的創作者,也是合一的造物主。」

教宗說:「聖神恩賜的這些豐盛恩典雖然各有不同,卻彼此和諧,體現了我們基督徒所有精神財富的統一性。在堅振禮儀中,主教除了行覆手禮,還在領堅振信友的前額傅抹加香料的油,也就是聖化聖油。」

教宗解釋說:「聖神是一份我們受之有愧的恩典,需要以感恩之情予以接納,任憑祂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施展作為。這是一份需要加以殷勤守護、溫順依從的恩典,如同蠟燭那樣由其火熱的愛來塑造我們,好能『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你們歡喜踴躍吧!》勸諭23號)。」

最後,教宗總結道:「油有治療和帶來美麗的特性,給領堅振者傅油正是藉以表達聖神在施展作為。因此,傅油是看不見的恩典的可見印記。藉著這記號,領堅振的信友就是領受了一個不可磨滅的精神烙印。這個特性使他更完美地肖似基督,使他獲得恩寵,好能在人群中散發出基督的馨香。」


韓國跆拳道協會的運動員公開接見活動中呈現了簡短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時釋放了一隻白鴿,而身穿黑白跆拳道服的運動員展開了一幅意義深遠的橫幅,其上寫著和平比勝利更寶貴。

教宗親切地問候了運動員,他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人群說:「我非常感謝韓國運動員的表演,這是對和平意願的體現,為全人類的一個和平訊息。謝謝。」

教宗在問候波蘭朝聖者時,特別提到6月2日在萊德尼察舉行的活動。他說:「你們在萊德尼察慶祝你們的國家恢復獨立百週年紀念活動,就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經常做的那樣,請你們以我的名義親吻波蘭土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5月30日-聖貞德紀念日

 

聖女貞德(St. Joan of Arc)童

1412年主顯節,聖女貞德生於法國香檳省的多雷米小村。父親務農為生,母親性情慈祥,育有五個子女,貞德自幼學會了縫紉紡紗等家務活計。她說:「在縫紉紡紗方面,我絕不會比任何女子差。」可是她從來沒有學過讀書寫字。

貞德自幼愛好念經祈禱,勤領聖體,為聖堂採集鮮花。侍候病人,招待貧苦旅客食宿,貞德是個很和氣的孩子,全村的人都喜歡她。

貞德童年時代,家庭生活很幸福。不幸國家的局勢一天比一天壞,英王亨利五世入侵,佔據諾曼第,企圖推翻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那時法王與蒲公田公爵發生內戰。公爵被暗殺,葡公田人便與英軍聯盟,一致反抗法王。

英法兩王相繼去世,英國伯福公爵以攝政者的資格,繼續與法軍作戰。法軍大敗,各大城市相繼陷落。法國新王查理七世(那時尚未加冕)見大勢已去,意志消沉,每日飲酒,收回失地的計劃,早已置之腦後。

貞德14歲時,開始得到超性的啟示。最初,她耳朵聽到的是一個聲音在附近對她說話;眼睛看見的,是團異光。到後來,聲音越來越多,漸漸的,她能辨清楚顯現者的面容。其中有聖彌額爾、聖女加大利納、聖女瑪加利大和其他聖人。現在她開始認識:一個艱巨的偉大的任務等待著她:像她那樣的一個農家少女,要負起抗禦強敵,保衛國土的重任。她不再遲疑,到華古留城謁見巴林古將軍,將軍見這村女大言不慚,一笑置之。

那時,法軍已到山窮水盡的絕境,法國最後一個堡壘奧爾良,被英軍重重包圍,隨時有陷落的可能。貞德一回到多雷米,神奇的聲音催她到奧爾良去,指揮軍隊作戰。貞德說:「我一個弱女子,既不會騎馬,又不會使用武器,怎樣能指揮軍隊呢?」聲音對她說:「指揮著戰爭的,不是你,是天主。」於是貞德又去見巴林古將軍。上一次,貞德與巴林古會晤時,預言法軍將吃一場大敗仗。這個預言,已完全應驗。所以這一次巴林古對貞德刮目相看,他派三位武士護送貞德到國王的行轅去。貞德改穿男裝,一行四人,於1429年3月6日到了國王的行轅。覲見的日子,國王故意改裝,混雜在大臣中間,可是貞德一眼就把他認出來了。神奇的聲音又把查理心理的一件秘事告訴貞德,這件事,只有查理一人知道,如今被貞德一語道破,不由不使他十分佩服,確信貞德是天主特派的使者。貞德就請求查理撥一支軍隊給她帶領,去奧爾良解圍。朝廷的大臣,對這計劃都表示反對。他們懷疑這個村女可能神經不正常,要請神學專家來審查貞德的話是否可信。

經過了三星期的詳細審查,神學家一致認為:貞德的話是可信的,建議國王予以採納。一支軍隊,迅速組織就緒,軍旗是特製的,上面寫著「耶穌,瑪利亞」兩個聖名,另有一幅畫,繪著聖父的聖容,兩個天神跪捧著百合花。

大軍於4月27日浩浩蕩蕩由波羅依出發,兩天後(4月29日)抵達奧爾良。5月8日以前,包圍奧爾良的英軍堡壘,相繼攻克,貞德自己受了箭傷,這一切事,貞德都已在事前預言過,屆時一一應驗。貞德乘勝追擊敵軍,把敵軍的主力摧毀。通往萊斯的大道已完全打通。貞德力促查理王到萊斯,舉行加冕典禮。

1429年7月17日,查理在萊斯加冕。加冕時,貞德手持軍旗,站在國王的旁邊,貞德的任務如今已全部完成了。

戰事暫時呈現膠著狀態。1430年5月,戰火復燃,蒲公田人展開攻勢,公比愛城告急,貞德率軍隊馳往增援。5月23日,雙方軍隊開始交戰,貞德率領少數兵士,退回城裡。不料城門外的吊橋已除去,敵軍很快就把她包圍起來,貞德勢孤,束手就擒。忘恩負義的查理,得知貞德被擒,一點也不想辦法搭救她,蒲公田人把貞德移交英軍。戰俘不能判刑,所以他們指控貞德施行巫術。

聖誕節前兩天,貞德解往路洪。她被關在一間小屋裡,用鐵鏈鎖住,日夜有兵士在旁看守。1431年2月21日,審訊開始,法官反覆訊問神奇聲音的性質,企圖羅織罪名宣判貞德的死罪,貞德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村女,竟能舌戰群儒,把法官們駁得啞口無言。

審訊結果,法庭判貞德犯了異端的罪。假如她拒絕悔罪,應交行政機關,依法處理。貞德堅決否認自己犯了異端的罪,悔罪一事當然也被拒絕。她在獄裡聲稱,她是天主派來的,神奇的聲音是天上來的,這一切是千真萬確的。

1431年5月29日,法官宣判,將貞德移交行政機關。30日早晨8時,貞德解往刑場。貞德在刑場鎮靜而勇敢,使人們見了,感動得流下淚來。當木柴點上了火,一個多明我會會士上前,高舉著一個十字架。烈焰熊熊上升,恰恰就把聖女的身體包圍起來。人們聽見她口裡念誦耶穌的聖名,無情的火焰,吞噬了這位忠義感天的烈女,一縷香魂飛升天國。

聖女貞德去世時,還不滿20歲。她的骨灰投在塞納河裡。可是就在那時候,在場的觀眾,對聖女表同情者,大有人在。這些人以亨利王的秘書戴撒為代表:「我們出了亂子了,我們殺死了一位聖女。」

23年後,貞德的母親和兄弟申請,審查貞德的案件。1456年教宗下令組織委員會,進行審查。審查的結果,一致公認,貞德確是無罪的,所謂異端的罪名,全屬無中生有。1920年5月16日,貞德榮列聖品。

聖女貞德是近代歷史上最有名的人物之一。若干非天主教的作家,或是由於對歷史認識不夠或是由於別的原因,有意無意的,歪曲事實。他們筆下的聖女貞德,與歷史上的聖女貞德,大有出入,我們必須注意辨別。

來源: 我靈讚頌主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5月29日-聖郝開枝紀念日

聖郝開枝,又名何開枝,貴州修文人。生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終於1839年(道光十九年),享年57歲。20歲領洗入教,聖名約雅敬,是聖張大鵬 勸導信教。開枝娶李姓女為妻,也是教友。結婚後數年,妻子病故去世後,因嚮慕貞潔,沒有再結婚。

開枝為人忠厚大方,喜歡幫助貧困;又把自己的住宅獻給教會,改為聖堂。他的聖德不 凡,沒有人不佩服他,有稱他為活聖人的。他善度虔敬的信仰生活,平日熱心祈禱,直到半夜。大齋的日子,連煙、茶都不沾。

1814年(嘉慶十九年),教難興起。縣差把開枝和二百多位教友捉去,逼他們踐踏大堂地 上用石灰畫的十字架,他們寧死不從,因此受大刑,收押入監。有一次,開枝跪了十四個鐘頭的鐵鍊之後,不支昏厥,但仍不吐半句 背教的話,官府遂判他們發配邊疆。

1815年(嘉慶二十年),在臉上被刺上「天主邪教」四個字後,開枝與其他教會人士一同充軍到蒙古伊犁城為奴,他們都歡歡喜喜而去。因有其他神父教友也被充軍,所以開枝在流 徙的荒漠地方,亦得望彌撒及領聖事。

在一次戰爭危機中,伊犁城被圍困,官兵無力抵抗,郝開枝遂領導教友進堂祈禱,最後終能擊退敵人。各人獲獎賞回鄉,他買了一所房屋,作為教友的祈禱公所。

1839年(道光十六年),縣官逼開枝背教,多次用重刑,他始終不屈,在監裡天天高聲唱經,讚美天主。不過幾天,開枝被綁到刑場正法。他一路唸經,滿面笑容。臨行刑時,忽然天昏地暗,有一大光球出現在他頭上,騰上天際,這正表示他的靈魂直奔天國。

開枝被判絞刑至死,於貴州桂築殉難,享年57歲。

教宗良十三世於1900宣佈聖郝開枝為真福;2000年10月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冊封他為聖人。

來源: 《中華殉道聖人簡史畫冊》劉河北

教宗:切莫重返世俗的思維模式,以免被剝奪自由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先知們預言了,你們要獲得恩寵;為此,你們要清醒,要全心希望。)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1:10-16

弟兄們:關於救恩,那些預言了你們要得恩寵的先知們,也曾經尋求過,考究過,就是考究那在他們內的基督的聖神,預言那要臨於基督的苦難,和以後的光榮時,指的是什麼時期,或怎樣的光景。這一切給他們啟示出來,並不是為他們自己,而是為給你們服務;這一切,如今藉著給你們宣傳福音的人,依賴由天上派遣來的聖神,傳報給你們;對於這一切奧跡,連眾天使也都切望窺探。為此,你們要束上腰,謹守心神;要清醒,要全心希望在耶穌基督顯現時,給你們帶來的恩寵;要做順命的子女,不要符合你們昔日在無知中生活的慾望,但要像那召叫你們的聖者一樣,在一切生活上是聖的,因為經上記載:「你們應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

福音(人就在今世得到百倍酬報,就連迫害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0:28-31

那時候,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你。」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房屋、兄弟、姊妹、母親、兒女、田地,連迫害也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但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

2018年5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信眾在面臨考驗時,不要重返那令人失去自由的世俗模式。相反,我們需繼續走向成聖的道路。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伯多祿前書,宗徒勉勵我們走向聖德。教宗說:「這是成聖的召叫,並不新奇的召叫,召叫我們度基督徒的生活。度基督徒的生活也意味著『度聖善的生活』。很多次,我們認為成聖是一件非凡的事,像是看到了神視或進入了高深的祈禱,或者有人認為成聖意味著擁有一幅有如聖像中聖人般的面貌。實則不然!成聖是另一回事。它指的是走在上主所指引的聖潔的道路上。走在成聖的道路上,這是什麼意思?伯多祿說:『要全心希望在耶穌基督顯現時給你們帶來的恩寵』(伯前1:13)。」

「因此走向聖德即在於走向那即將承受的恩寵,走向希望,在張力中期待與耶穌基督的相遇。這如同你走向燈光:很多次我們看不清路,因為燈光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我們不會犯錯,因為我們看到了光明,我們知道路怎麼走。但是,當我們背對著光源時,我們即使可以清楚地看到路,實際上我們卻面對著陰影,而非光明。」

「為了走向聖德,我們必須是自由的,感覺是自在的。然而,有很多東西會奴役我們。為此,伯多祿勉勵說:『不要符合你們昔日在無知中生活的慾望』。聖保祿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也說:『不可與此世同化』(12:2),這意味著不要進入世俗的思維模式。」

教宗說:「這些勸勉的正確解讀是:不要進入世俗的模式,不要進入世俗的思維方式,不要以世俗所提供的方式做判斷,因為它會奪走你的自由。為了走成聖之路,我們必須是自由的:跟隨著光向前邁進的自由。當我們重返我們遇見耶穌基督之前的生活方式,或者當我們回到世俗的模式時,我們將失去自由。」

「事實上,我們在《出谷記》中看到,天主子民常常不向前看,不看救恩,而是走回頭路。他們抱怨,回憶在埃及度過的美好生活,他們在那裡可以吃到洋蔥和肉。在考驗的時期,子民走回頭路,失去自由。他們的確吃得好,但那是在奴隸的餐桌上。在考驗的期間,我們總是面臨誘惑,回頭看,看世俗的模式,看我們踏上得救之路前的行為模式,失去自由。沒有自由將無法成聖。自由是朝著光明向前邁進的必要條件。」

最後,教宗方濟各勉勵信眾祈求恩寵,好能更好地理解成聖之路乃自由卻在張力中期待與耶穌相遇的道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任命貝丘總主教為冊封聖人部部長

2018年5月26日,教宗方濟各任命聖座國務院一般事務部門副國務卿貝丘總主教(Giovanni Angelo Becciu)為教廷部長,接替現任部長阿馬托樞機的職位。貝丘總主教將於8月底正式上任,並繼續擔任馬爾他騎士團教宗特別代表。6月29日他將卸下副國務卿一職。

這位新任冊封聖人部部長貝丘總主教生於意大利薩丁島的薩薩里省,1972年晉鐸。取得教會法學位後,於1984年開始在教廷外交機構服務,先後在駐中非共和國、新西蘭、利比里亞、英國、法國和美國等國的宗座大使館就職。

2001年10月15日,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任命他為駐安哥拉宗座大使,同時提升為總主教。一個月後又被任命為駐聖多美普林西比宗座大使。同年12月1日,貝丘總主教在出生地帕塔達由當時的聖座國務卿索達諾樞機手中晉牧。

2009年本篤十六世教宗任命他為駐古巴宗座大使。2011年5月10日,同一教宗任命貝丘總主教為聖座國務院一般事務部門副國務卿。2017年2月2日,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馬爾他騎士團教宗特別代表,解決該騎士團面對的危機。教宗5月20日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結束時宣布,將於 6月29日擢升新樞機,其中包括貝丘總主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