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瑟·彌額爾修女當選為仁愛傳教修女會新任總會長

加爾各答德蘭修女創立的修會「仁愛傳教修女會」選出新任總會長,她是若瑟·彌額爾修女(Sr. Joseph Michael):若瑟修女此前擔任前任總會長普雷馬(Sr. Mary Prema Pierick)修女的助理,直到15個月前接任該修會喀拉拉省會長一職至今。

2022年3月14日,仁愛傳教修女會發言人蘇尼塔·庫馬爾(Sunita Kumar)宣布了這項消息,並強調新任總會長是該修會的首位印度籍總會長。該修會在世界上110個國家的所有團體均派代表出席了本次全體大會,參與選舉總會長的大事。

若瑟修女現年68歲。在該修會創始人聖德蘭修女於1997年蒙主恩召後,若瑟修女是第三位承擔起領導該修會職務的同會姐妹,接替來自德國的普雷馬修女。普雷馬修女自2009年起領導該修會至今,數個月前因健康理由提出讓賢的請求。而在普雷馬修女前,仁愛傳教修女會總會長是尼泊爾籍的尼爾馬拉·喬希修女(Sr. Nirmala Joshi)。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公布教宗牧靈訪問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格言和徽標

「所有一切在耶穌基督内歸於和好」是教宗方濟各將於2022年7月2日至5日牧靈訪問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格言。聖座新聞室在2022年3月14日發表公告,公布了此格言和徽標。

迎接教宗牧靈訪問的剛果地方組織委員會解釋說,教宗牧靈訪問的徽標是剛果國家地圖,其輪廓以國旗的顔色勾勒出。在地圖的線條內部,呈現出了地球多樣性的一些要素。

地圖線條向西面打開,以顯示出對這一偉大事件及其將結出果實的熱烈歡迎。此外,國旗的顔色經過精心布置,非常富有表現力:

黃色:表現出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各個方面的富饒,涵蓋動植物和地上地下資源;

紅色:象徵著殉道者傾流的鮮血;

上半部的藍色:渴望表達的是所有剛果人民最熱切的願望,那即是和平。

徽標左邊是一個藍色十字架,藍色象徵著剛果人民對剛果之母、童貞瑪利亞的熱心敬禮,她帶領並支持整個國家向救世主基督祈禱。

十字架下方的三個人物代表著友愛:男人與女人、成人與孩童,形成疊在一起的人影。

徽標中鮮豔的色彩表達出剛果人們獨特的情感和活力,準備好在歡樂和團結中迎接基督在世的代表和伯多祿的繼承人教宗。

徽標的下方還有一個小棕櫚枝,它表達出根植於剛果歷史中的殉道觀念。棕櫚枝象徵著勝利、新生和永生,它也表達出教宗牧靈訪問帶來的希望訊息。

最後,在十字架和剛果地圖之間,是教宗方濟各降福手勢的圖像。它是祝福和給國家帶來極大喜悅的象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二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23:1-12

那時,耶穌對民眾和祂的門徒講論說:經師和法利塞人坐在梅瑟的講座上: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他們把沉重而難以負荷的擔子捆好,放在人的肩上,自己卻不肯用一個指頭動一下。他們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叫人看;為此他們把經匣放寬,衣繸加長;他們又喜愛筵席上的首位,會堂中的上座,喜愛人在街市上向他們致敬,稱他們為「辣彼」。至於你們,卻不要被稱為「辣彼」,因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也不要在地上稱人為你們的父,因為你們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上的父。你們也不要被稱為導師,因為你們的導師只有一位,就是默西亞。你們中那最大的,該作你們的僕役。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

反省

《警醒觀察 恆常祈禱》

當我們看到宗教領袖們的不良表現,我們也要聽從主耶穌的教導,即是「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因為他們只說不做。」耶穌不希望我們以為判斷別人,而自己也跌入谷底;自己批判別人沒有愛德,自己反而也充滿怨恨。別人不做,不代表我們也要失去信仰;別人不寬恕,不代表自己的愛德要減少。讓我們因為看到別人的過失而自我省察,自我節制,認清人類的弱點也深存於自己的內心。天天多一點慈悲心,天天多一點對他人的寬恕,我們終究會更像天父一樣慈悲,而且誰知道,連法利塞人也會改過自新呢!。

主耶穌,只有祢是善的,只有祢是主和師傅。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方濟各出席慶祝聖依納爵封聖四百週年紀念彌撒

2022年3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親赴羅馬市中心耶穌聖名堂,與他的耶穌會同會弟兄一起歡慶會祖聖依納爵榮列聖品四百週年紀念。當年與聖依納爵一同列品的另外四位聖人聖女是:同為耶穌會士的方濟各·沙勿略、赤足加爾默羅會修女大徳肋撒、經堂會創始人斐理伯·內利,以及務農的平信徒依西多祿。在耶穌聖名堂主持禮儀的是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教宗方濟各從禮儀中耶穌顯聖容的福音展開講道(參閱:路九28-36)。

圖片:vatican.va

教宗首先指出:「耶穌在顯聖容的事跡中行了四個舉動:帶著、上山、祈禱和獨自。從中可得出的指示是:我們要每天親手帶著我們的個人召叫和團體經歷;我們要走出自我、走上山、走向天主所指的地極;我們要為我們沉浸其中的世界祈求轉變;獨自的意思是要小心謹慎守護生命的本質。」

接著,教宗解釋道:「成為門徒的行動一向始於耶穌,祂去愛、揀選並召叫。在聖召奧妙的根源裡,有著先於我們任何決定的聖寵與揀選。「正是祂召叫了我們,我們沒有任何功勞。在做個獻身的人以前,我們先是領受了白白得來的恩典。天主牽著我們的手,引領我們通往基督信仰旅途的終向,即:『祂的聖山』。此刻祂就已在那裡看到我們始終與祂同在,因祂的聖愛而容光煥發。」

「帶著」

耶穌帶著門徒們一起上山,這一事實體現出我們的聖召根植於團體的幅度。為此,教宗期勉他的耶穌會士弟兄們說:「讓我們孜孜不倦地懇求那締造並守護共融的力量,為教會和世界成為『友愛的酵母』。我們不是尋求聆聽的獨唱家,而是準備好大合唱的弟兄。『我們與教會同心同德』,抵拒那尋求個人成就的誘惑。」教宗將教會當天紀念的諸位聖人稱為「共融的柱石」:「他們提醒我們,縱使我們的特質與觀點各不相同,但是在天國我們蒙召同在一起。我們從此刻起,恰恰可以開始品嚐這份許諾永生的聯繫。」

「上山」

關於第二個動詞「上山」,教宗運用了這個圖像,闡明:「耶穌的路不是下坡路,而是上坡路。耶穌顯聖容的光芒不照在平原上,卻是在一段辛苦爬坡後。為了跟隨耶穌,必須離開那片庸俗的平原和舒適的下坡路;必須放棄自己日常安逸的習慣,以實踐『帶有出谷意義的運動』。唯有十字架的上坡路能通往光榮的目的地。然而,世俗的誘惑尋求的卻是不經過十字架的榮耀。」

關於這點,教宗把目光轉到上主如何要求亞巴郎離開故鄉,並解釋道:「我們會想要已知、筆直又平坦的道路。但若是要找到耶穌的光,必須不斷走出自我,跟著祂的步伐上坡。」教宗闡明:「在《聖經》中,山峰代表極限,天與地的交界。我們蒙召走出去,正是要走向那裡,走向『天與地』的交界。人在那裡疲憊地面對天主。人性的仇敵試圖說服我們不停走回頭路,那些沒有成果、安逸舒適、早已見過的重複道路,而聖神敦促我們敞開自我,祂賜給我們平安卻從不讓我們安於現況,祂派遣門徒到地極。讓我們想想方濟各·沙勿略」。

在耶穌顯聖容的事跡裡,門徒們昏昏欲睡,如同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祈禱時所發生的那樣(參閱:瑪廿六36-46)。為此,教宗表示:「弟兄們,對於跟隨耶穌的人來說,現在不是睡覺的時候,不是放任心靈痲痹、聽由今日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的氣氛來麻醉我們的時候。依照今天的消費主義和個人主義,獨善其身就是生活順遂;人們誇誇其談、滿口大道理,卻無視於弟兄姐妹的血肉之軀、那體現福音的血肉之軀。我們時代的一大悲劇是對現實視而不見、轉面不顧。」

然後,教宗呼求阿維拉的聖女德肋撒,求她「幫助我們走出自我,與耶穌一起走上聖山,並意識到祂也通過弟兄姊妹的傷痕、人類的辛勞和時代的記號來啟示自己。」

「祈禱」

談到祈禱,教宗不能不提到當前戰爭的悲劇,並且指出有時連祈禱也會變成一種習慣。為此,教宗請同會弟兄們反省,在多年的牧職後,祈禱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祈禱是在改變現況。它是積極的使命、不斷的轉求。它絕非與世隔絕,而是改變世界。祈禱是把事件的悸動帶到天主面前,讓祂的注視來全面打開歷史。我們應當自問:祈禱是否讓我們沉浸在這轉變中;新的光芒是否照射在人們身上、使處境映射出天主的光輝。祈禱要是熱切,就能『由內而外解決問題』,提振使命熱火,重新點燃喜樂,再三激發我們為世上受苦者的吶喊而深感不安。」由此,教宗提到聖斐理伯·內利的祈禱拓寬心靈,敦促他向街頭少年打開心扉、提供援助。聖依西多祿則是在田地裡祈禱,一邊務農一邊祈禱。

「獨自」

至於耶穌在顯聖容的事跡裡最後獨自一人的場景,教宗表明:「福音引領我們回歸本質。在教會和社會裡,在靈修與社會上,我們往往受到誘惑,以許多次要需求為先。換句話說,我們恐怕會執著於習俗、慣例和傳統,把心思放在稍縱即逝的事物,忘記那永遠長存的本質。修煉內心是多麽重要,好能懂得區分那在天主眼裡永遠長存的,以及在世界眼中稍縱即逝的!」

教宗最後祈求聖依納爵幫助我們守護他「珍貴的遺產」,即:依納爵的分辨。那是讓我們能「在基督內以新目光看待一切」的鏡片。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以天主之名終止這場屠殺

圖片:vatican.va

2022年3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結束時,再次為烏克蘭的和平發出沉痛呼籲。他說:

「弟兄姐妹們,我們剛剛向聖母瑪利亞祈禱。這個星期,一個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城市,馬里烏波爾,在正蹂躪烏克蘭的令人痛心的戰爭中成了殉道城市。面對殺害兒童、無辜者和手無寸鐵的民眾的暴行,沒有任何戰略理由能站得住腳,唯一能做的,只有終止那不可接受的武裝侵略。我懷著悲痛心情,把我的聲音與普通人的聲音連接起來懇求終止戰爭。」

教宗以天主之名呼籲:「讓受苦者的呐喊得到聆聽,讓轟炸和襲擊終止。要致力於真正、堅決地談判,讓人道走廊變得有效及安全。我以天主之名請求你們:終止這場屠殺!」

接著,教宗說:「我要再次鼓勵接納為數眾多的難民,基督臨在於他們身上,感謝已形成的巨大的團結互助網絡。我請求所有教區和宗教團體為和平增加祈禱時刻。天主只是和平的天主,不是戰爭的天主,支持暴力的人褻瀆祂的名字。現在,讓我們在靜默中為受苦的人祈禱,求天主轉變人心,使之懷有堅定的和平意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三鐘經:天主從不厭倦我們

圖片:vatican.va

2022年3月13日,四旬期第二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念經前,他反省了主日福音內容。當天福音記載的耶穌顯聖容的事跡向我們展示了耶穌在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祂的衣服潔白發光」。在耶穌身旁,有梅瑟和厄里亞。教宗指出,這非凡事跡的觀眾是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但是,根據聖史路加記載,當時門徒們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就看見耶穌的光耀(參閱:路九32)。

教宗指出:「同樣是這三位門徒,他們在橄欖山園也睡著了,即便耶穌曾要求他們與祂一起醒寤。在今天的福音章節中,看到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在顯聖容之前就睡著了,而耶穌卻在祈禱。或許他們也在祈禱,直到疲倦佔上風。」

接著,教宗說:「兄弟姐妹們,這種不合適的昏昏欲睡難道與在我們明知是重要時刻卻仍然昏昏欲睡的許多情況有不同嗎?也許在晚上,在為諸多事情和工作忙碌了一天後,我們想祈禱、與耶穌在一起的時候,在我們想和家人交談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力氣了。我們的意願是保持更加清醒、留心和參與,四旬期是醒寤的時期。」

教宗說:「四旬期是天主願意我們從內心昏睡中醒來的時期。事實上,讓心靈保持清醒,也是我們要懇求的恩寵。只藉著我們的力量我們無法做到,就如被基督之光喚醒的門徒們那樣。」

教宗表示:「就如他們那樣,我們也需要天主的光,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天主的光吸引我們、喚醒我們,以及重新點燃我們祈禱、注視我們內心和將時間奉獻給他人的渴望和力量。我們能以天主聖神的力量克服疲倦。」

另外,教宗促使我們所有人善用四旬期:「該時期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時期,讓我們在每天結束時把自己置於祂面前,因為祂能喚醒我們的心靈。」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可以,比如,打開福音,讓聖經照亮我們的步伐、燃燒我們的心。或者我們可以注視十字苦像,天主從不厭倦我們,祂能改變我們的時日,並賦予它們一個新的意義、一種不同的光和一種意想不到的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二週 星期一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路6:36-38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你們應當慈悲,如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你們不要判斷,你們也就不受判斷;不要定罪,也就不被定罪;你們要赦免,也就蒙赦免。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還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因為你們用什麼升斗量,也用什麼升斗量給你們。」

反省

《慈悲如同天父》

「度日像聖父慈悲滿懷,處世似聖父慈悲滿懷,Misericordes Sicut Pater…」還記得2015-2016年慈悲禧年的主體曲,<慈悲如同天父>開首重句輪唱的部份嗎?歌曲悠揚悅耳,鼓勵我們處世生活要滿懷慈悲如同天父。如何能做到?今天福音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不要判斷和定別人的罪;要赦免寬恕別人的罪過,且要大方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這個看似簡單的答案,要落實做到也並非容易,因為我們很多時只看見別人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不加理會(參閲瑪7:3),更會受主觀願望及情緒偏見左右,作出判斷、定罪,因而衍生惱恨、怨懟之情,對人失卻希望和信任。

要做到慈悲如同天父,單憑我們一己之力,當然難於成事。天父願意我們肖似祂,學習祂的慈悲,祂明白我們的軟弱、有限及罪性,願意扶持我們跨越困難和挑戰。天主常以正向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鼓勵、支持、引導我們走向美善,給我們指示正確的方向,保守我們不受判斷和定罪;罪過獲得赦免,且百倍賞報我們慷慨的施予。

仁慈的天父,求祢恩賜我們一顆明悟的心,懂得以同理心,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處境,不妄言論斷。感謝祢先愛了我們,寬恕我們的罪過,賜給我們身心靈的食糧,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寬恕別人,分施所有,彼此擔待。請移除我們眼中的大樑,改變我們狹隘的目光、自以為是和偏執的言行,容讓我們學習祢的慈悲。

「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瑪11:29-30)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大自然靈修:四旬期第二主日【顯聖舞台】福音經文反省

四旬期第二主日
【雲中有聲音說:
「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
你們要聽從他!」
(路
9:35
 

今天耶穌帶著祂的三位門徒走進大自然,一個山上祈禱。山遠離地面和人群,因此被喻為接近天主的地方。在猶太傳統中山也是特別適合祈禱的地方。  

耶穌在那裡祈禱期間,他的面容改變,衣服潔白發光。忽然,梅瑟和厄里亞出現在光耀中,跟耶穌談論祂的死亡,也就是天主的救世計畫。為當時三位門徒來說,眼前的景象和他們談論的內容實在太難理解,卻竟然在此時昏昏睡去了。究竟是因為真的太累,還是因為在這樣聖潔的光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安或舒適?  

不過門徒希望他們可留下來卻是肯定的,所以伯多祿很人性地建議給他們搭建帳棚。然而天主的計劃並不一樣,不是要耶穌他們留低,而是要門徒聽從耶穌,跟隨祂的腳步。即使耶穌受難,或甚至自己受難,也要跟隨祂,為走到耶穌要我們到達的地方:天國。  

讓我們走進耶穌顯聖容的舞台:山。重點不在於我們對大自然的理解。我們可以嘗試找一個合適的地方,閉起雙眼,單純地感受一下大自然那份平靜、舒適,再默想一下天主的創造和耶穌的救世使命,可能會讓我們聽到「這是我的創造,我所揀選的,你們要愛護她!」

慈悲的天父,祢吩咐我們聽從祢的愛子,求你使我們從祢的話得到啟迪,好能以潔淨的心靈眼目,欣然享見祢的榮耀。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一週 星期六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5:43-48

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衪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 稅吏不是也這樣做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做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做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反省

《憐憫寬恕顯關懷》

信從福音的人,要實踐福音的話,因著福音的話而改變生活的態度,放下對敵人的仇恨。我們若愛敵人,不是為了仇人的好,而是為了自己好,好使我們成為天父的子女。這樣,我們可以漸漸地變成更像天父一樣,是成全的,與父同在一家,像父一樣有滿全的愛,能夠憐憫、關懷、寬恕。我們應與父站在同一邊,在世界上跟祂一樣常常保有圓滿的愛。

主,祢有最能憐憫與寬恕的心胸,請改變我們的狹隘,使我們選擇與祢站在同一邊,去寬恕傷害我們的人。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生離死別?不離不別!

圖片:facebook.com/SalesianFamilyCIN

生離死別?不離不別!

撰文:陳日君樞機

【轉載自陳日君樞機網誌:平安抵岸全靠祂

我這個blog已靜了七個多月。其實我並沒有作過什麼決定要自動關閉,只是一直覺得似乎還是講少一句更好。

今天提筆寫兩句也不是有什麼重要聲明要宣告,祇是心血來潮想把自己的一個「醒覺」和各位分享。

近來全人類都不免處於生離死別的痛苦中。想大家都見過這樣的一幕:父母帶著小孩子去面對一個陌生的新環境,年老的祖母還是要由親友扶著,陪送他們到機場,多望一眼那一直在她身邊長大的孫兒。「要入閘了!」。孩子們抱著媽媽的腿走向出境處。但一面行一面還是轉頭望著祖母依依不捨。「再見,再見!」……幾時再見呢?祖母等得嗎?

我自然想起70多年前,我十六歲,離開上海來香港,媽媽身體已多病還是要兩位姊姊扶著她送我到碼頭。小船把我和一夥同學送到大船,媽媽留在碼頭上。我入了艙,安置了行李,上到甲板,看到媽媽還在那裡。我們已聽不到對方了,我做手勢示意姊姊們可以帶媽媽回家了,好久她們才離開。我那時相當肯定在香港學習四年後一定會被派回上海服務,哪知那卻是一個世上的永別!

圖片:facebook.com/SalesianFamilyCIN

這兩個星期六我們辦了兩件喪事。先是陸華清修士,他已長久住院。初時去探望他,他常唱歌。後來疫情嚴峻了不准探望,不過天主教醫院對主教還是另開一面的。陸修士已不唱歌了,也沒有氣力開眼了,護士會提醒我「主教,不要太接近,主教,不要摸他」。

張志誠神父住院不太久,我沒有探望他,他走了。臨終的病人一定很想有親人在身邊,更好有一隻手讓他握住。

為安全起見我們勸告張神父的許多知己教友不必來參與彌撒,甚至為參與彌撒者也沒有給方便同去墳場。

九十歲生日,我翻看一些舊照「這位不在了,這一位也不在了」「還在的不多了」頗有感觸。

圖片:facebook.com/SalesianFamilyCIN

好一段時間,唯一還能做的事是探監。疫情下探監的機會也沒有了。

聖誕節有幸給他們付了洗的,還未能給他們送聖體。為他們、為所有獄中兄弟姊妹、為所有(尤其赤柱Cat. A的)老朋友,我祗有為他們(她們)祈禱了,尤其唸玫瑰經時「聖母瑪利亞,祝福他,保佑她」。

忽然我想起了一個景象,我們的會祖聖若望鮑思高已年老時有一天去探望母佑會一個團體,修女們圍著他,他說「我看見聖母在這裡」;院長修女見鮑思高神父講話很吃力,就幫他說「鮑思高神父要我們記得聖母常照顧、保佑我們」。鮑思高神父說:「不是,我說,聖母在這裡!」院長說:「鮑思高神父要我們想像聖母常在我們身邊」,鮑思高神父不耐煩了,提高了聲音說:「不是,我說的是聖母真在這裡,我見到她在妳們中間走來走去!」

「聖母真在我們身邊!」這是我想與大家分享的醒覺。她在我身邊,在您身邊,在所有我記得的人身邊,在所有記得我的人身邊!

不祇是聖母,所有的聖人,所有我們說「已離世的」親人朋友。其實他們從來沒有離世。他們,暫時脫離了肉身的「靈魂」(也就是他們的「人性自我」)已在「天上」,但這「天上」是什麼?並不是在「雲彩上」,是和天主在一起。這在「一起」不是一個物質的地方,在天主內所有天神、聖人也就和我們在一起,整個天堂常在我們身邊,這個「我們」包括所有我們愛的人,愛我們的人。哇,這麼熱鬧?當然啦,沒有任何限聚令能阻止我們!這不是想像,是信德!

當然這一切的基礎是「那……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羅8:34)

圖片:facebook.com/cardzen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饑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載:『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命,……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5-39)

高牆鐵窗的內外兩邊,我們還是在一起!

讓我用「Abide with me」那支聖歌中的一節來結束我這分享:

3 – 3     2 | 1 –     5 – |  6    5    5     4 |  3 – – – |

I fear no foe, with Thee at hand to bless,

3 –     4      5 |    6 –      5 –  |4      2     3 #4 | 5 – – – |

Ills have no weight, and tears no bitterness,

3  –        3      2     |  1  –     5  –       | 5       4    4    3| 2 – – -|

Where is death’s sting? Where, grave, thy victory?

2 –  3    4   |  3     2     1     4 | 3 –   2 – |1 – – -|

I triumph still, if Thou abide with me.

圖片:facebook.com/cardzen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