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開心扉說「亮」話:聖灰禮儀

瑪竇福音 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聖灰禮儀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是聖灰禮儀。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的進入了四旬期。中文字「旬」,一旬為十天,四旬期也就是四十天。在這四十天中,教會邀請我們度悔罪和補贖的生活,以迎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

四十這個數字在聖經中出現過很多次,多數與準備或淨化有關。例如:洪水滅世時,大雨在地上下了四十天四十夜,或者以色列子民在曠野裡漂泊了四十年,再或者耶穌曾在曠野禁食、祈禱、受試探四十晝夜等等 。同樣四旬期也是一個準備和淨化的時期,準備和淨化我們的心靈來迎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禮儀中,神父會給大家頭上撒聖灰。撒聖灰的時候會說一句話,「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塵土,將來還要歸於塵土」。這無非是在提醒我們,人生本來就是過客,空手而來,空手而去。 訓道篇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我們現在放不下的,在生死面前也許什麼都不是?所以,常常默想死亡的人是有智慧的,因為默想死亡常能幫助他看見生命的本質。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演練(綵排),透過人和事,去經驗愛情,去接受愛,去學會愛,愛天主和愛人。只有愛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 因為只有愛與不愛(罪),可以跟著我們到天主面前。主內的兄弟姊妹,不要讓我們的心依戀這個世界,肉身的貪欲,眼目的貪欲以及人生的驕奢。聖若望教導說,這些貪欲是出於世界,而不是出於聖父。

在這個四旬期裡,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哪些行為違反了愛德? 例如別人對你說話,你是否用心聆聽,是否回覆別人的電郵? 聊天是不是喜歡說自己的事,但是對別人的事就沒興趣聽?是不是很晚睡,第二天沒有精神去愛主愛人?是不是自我中心,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關心別人的需要?喜歡別人的讚美,但是從來不讚美別人,甚至嫉妒人?做事沒有耐心、不遵守時間、喜歡發脾氣傷人、亂花錢買東西而看不到別人的需要等等。

讓我們善用這個四旬期,改變自己,多行愛德,做一個有愛的人。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公開接見:若一切感到厭煩且無意義,需要在信德中忍耐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便對伯多祿說:『你們竟不能同我醒寤一個時辰嗎?醒寤祈禱罷!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廿六40-41)這是教宗方濟各在2024年2月14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時誦讀的《瑪竇福音》的段落。當天是四旬期首日,教宗省思的題目是「懶惰」,屬於「惡習與德行」的系列要理講授。

懶惰,一種非常危險的誘惑

教宗首先解釋:「懶惰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缺乏關心。一個人如果懶散、怠惰、淡漠,我們就說他懶惰。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誘惑。誰若成為它的犧牲品,就好像被一種死亡的願望壓垮那樣:對一切感到厭煩;與天主的關係變得乏味;甚至那些最神聖的行為,那些曾經使他內心炙熱的行為,現今在他看來似乎毫無益處。」

生活失去意義

為了進一步說明懶惰的含意,教宗提到隱修士埃瓦格里烏斯(Evagrio)所描述的懶惰人的行為:「……閱讀時,懶惰的人常打哈欠,很容易被睡意所征服,他揉揉眼睛,搓搓手,把眼睛從書本上挪開,盯住牆壁;然後又把眼睛回到書本上,繼續讀一會兒……;最後,他低下頭,把書本放在頭下,進入輕輕的睡眠。」

教宗表示:「在這個描述中讓人隱約地看到一些接近抑鬱症的情況。的確,對於那些處於懶惰狀態的人來說,生活失去了意義,祈禱變得枯燥無味,各種奮鬥似乎毫無意義。即使年輕時我們也曾充滿激情,現在看來是不合邏輯的,是無法使我們幸福的夢想。如此一來,我們隨它而去,分心、不思考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治療方法是「在信德中忍耐」

那麼,哪些是治療懶惰的切實方法?教宗從靈修導師那裡汲取經驗,指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信德中忍耐」。教宗說:「雖然在懶惰的驅使下,人的願望是『到別處去』,逃避現實,但必須有勇氣留下來,在我的『此時此地』,在我的現狀中,迎接天主的臨在。」

依靠耶穌,在信德中抵禦和堅持

教宗表示:「懶惰想摧毀我們生活在當下的簡樸的喜樂,要我們相信一切都沒有意義,不值得關心任何事或任何人。如此一來,許多人因為懶惰而放棄了已經走上的向善之路。可見,這是一種嚴重的誘惑,就連聖人也曾經歷過,必須予以戰勝。這些聖人聖女教導我們,在忍耐中穿過黑夜,接納信德上的貧乏。他們建議,在懶惰的壓制下,要保持較小程度的承諾,設定較為能夠實現的目標,但同時要抵抗得住、要堅持,依靠耶穌,祂在我們受誘惑時絕不捨棄我們。」

四旬期,內在更新的時機

公開接見活動結束前,教宗方濟各在問候操意大利語的信友們時,談到當天開始的四旬期,將重點放在和平上。教宗說:「讓我們善用這段時間,作為皈依和內在更新的時機,聆聽天主聖言、關愛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熱切祈禱,尤其為在世界上獲得和平的恩典而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他人奉獻自己,治癒自私、偏見和不寬容的「癩病」

圖片:Vatican Media

心靈的「癩病」使我們對愛和憐憫無動於衷,藉由自私、偏見、冷漠和不寬容的「壞疽」來摧毀我們。解藥是什麼?是愛天主和為近人奉獻自己,不帶恐懼和偏見,沒有算計和利益的考量。教宗方濟各2月11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瑪利亞・安東尼婭(María Antonia de San José de Paz y Figueroa)主持封聖大典,在彌撒講道中以癩病人的比喻闡述了這個觀點。

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的芳表

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生活於18世紀。在耶穌會被驅逐離開阿根廷的那段時期,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其它地區推廣依納爵神操,開設靈修中心,幫助人們認識天主。在該國,不僅老百姓,連開國元老都親切地叫她「母親」(mamma)。

大約5500名信眾參加了封聖大典,其中有數千名遠從阿根廷來的信友,包括主教、司鐸和朝聖者。該國總統米萊(Javier Milei)也親臨大殿,彌撒前在祭衣室與教宗簡短相會,並在禮儀後再次彼此問候,交談幾句,握手致意。米萊總統熱情擁抱了教宗方濟各。

治療「心靈癩病」的見證

彌撒開始之際,聖座封聖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介紹了瑪利亞・安東尼婭的生平,請求將她列入聖品。教宗予以俯允後,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教宗緬懷新聖女「在物質和道德的悲慘處境中」作的見證,以及她對近人的服務和奉獻。教宗在講道中指出,這正是治療「心靈癩病」的解藥。這種癩病不像那使身體逐漸損毀的疾病那樣,卻讓心靈生出壞疽。

疾病與排斥

《馬爾谷福音》記載,與耶穌相遇的那名癩病人被同胞遺棄,因為後者害怕被傳染,以為接觸了生瘡的軀體就會變得不潔。由於遠離和拒絕,這名病人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所以基督以「觸碰」來治癒他,幫助眾人擺脫一種扭曲的宗教觀。

「恐懼、偏見和虛假的宗教情愫:這是嚴重不公義的三大禍根、三種『心靈的癩病』,使弱小者受苦,把他當成垃圾丟棄。」

那名癩病人體驗到的排斥,今天也一再發生。「我們不要認為那些只是過去的事。我們在城市街道上遇見多少受苦的人!有多少的恐懼、偏見、表裡不一,連信徒和宣認基督信仰的人也不例外,而且這些恐懼持續不斷地傷害受苦者!」

耶穌的觸碰和治癒

那麼,要怎麼做呢?教宗指出,耶穌對那人動了憐憫的心,作出兩個舉動。首先是「觸碰」:天主子其實能「遠遠地」治癒那個人,但祂卻觸碰了癩病人的傷口。這是「天主的親近」,是「接近受苦者的愛的道路」。跟隨基督的人蒙召也去這麼做,並要「在心裡浮現有悖於親近關懷、奉獻自己的念頭時」提高警覺。

「治癒」是耶穌的第二個舉動。耶穌的「觸碰」不只是親近,更是治癒的開端。「親近是天主的風格。天主始終親近、憐憫又溫柔。我們要對此敞開」。接受耶穌的觸碰,「我們由內部、打從心底得到治癒」。「如果我們在祈禱、在朝拜中接受耶穌的觸碰,如果我們讓祂通過聖言和聖事在我們內行動,祂的觸碰就會使我們發生真正的改變,讓我們從罪惡中獲得醫治,救我們脫離封閉狀態,令我們產生超乎人力所及的轉變」。

耶穌的觸碰使我們重獲新生,變得更美好:「心臟組織重新生長;創意搏動的血液再次流動,充滿了愛;過往錯誤的傷口得以癒合,各種關係的肌膚恢復健康又自然的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回到「原本所有和所是的美好」。

「在耶穌的關愛下,我們重新發現為他人奉獻自我的喜樂,既沒有恐懼和偏見,也沒有那些使人麻木不仁、缺乏兄弟骨肉之情的宗教形式;我們內在重新得到去愛的力量,超越一切算計和利益考量。」

新聖女的傳教熱火

關於這一切,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樹立了榜樣:「她赤腳跋涉千里,穿越曠野和險途,為將天主帶到那裡。今天,她為我們是熱忱且大膽的使徒典範」。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提到,耶穌會士被驅逐時,聖神在瑪利亞・安東尼婭內「點燃了傳教的熱火」,使她「信賴天主上智的安排,堅忍不拔」。

這位新聖女懇求大聖若瑟的代禱,而且「為了不讓大聖若瑟太過操勞」,她也請聖加耶當(Gaetano Thiene)轉求。因此,對聖加耶當的敬禮傳入阿根廷,他的聖像於18世紀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教宗最後籲請眾人呼求新聖女的幫助。「求主降福每一個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真福八端

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來到他面前,他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真福八端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新春的第一個主日彌撒後,相信我們會聽到很多的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主寵日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等等。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自然的在追求幸福,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對幸福的渴望。那我們有沒有想過什麼才能使我們滿足、幸福呢?

有一次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和他的朋友利沃(Leo)修士一起去「化緣」。我們知道聖方濟各和他的修會會士們為了愛天主放棄了所有的財產,只能靠著乞討過活。當聖方濟各和利沃修士來到一家並敲門乞討的時候,這一家人給了他們食物,然後利沃修士很喜樂。然後,聖方濟各說:「利沃修士,這不是真正的喜樂,如果這家人拒絕了我們,我們的喜樂才是真正的喜樂。」為什麼聖方濟各會這麼說?因為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我們是和耶穌基督一起受苦,我們是承擔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的痛苦。然後天主會將這些功勞,藉著我們的痛苦得來的功勞在基督奧體內賜給所需要的人。因著這些功勞,一個沒有書讀的小朋友可能有書讀;因著這些功勞,一個要下地獄的靈魂可能得救了;因著這些功勞,在一個烏克蘭戰爭中,或是以巴戰爭中的老人家可能有了人照顧;因著這個功勞,一個母親沒有失去他的士兵兒子。所以,對方濟各來說,真正的喜樂是來自奉獻的喜樂,是來自犧牲的喜樂,是來自愛人的喜樂,而不是索取。 這就是我們天主教徒追求的幸福。

現在我們可能就更容易明白耶穌所說的真福八端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了?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不要誤會這句話是說物質上的貧窮是好的,有錢就是不好的。不是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執著,依戀物質財富。我們可以理解為,你是多麼的有福氣啊,如果你不執著,不讓物質財富束縛你。如果你能善用你的錢財常常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去給、去奉獻、去愛主愛人,你真是有福氣的,你的心裡比外在更加富有。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當痛苦來臨時,或當被傷害或被拒絕時(好像聖方濟各),我們當然會哀慟,會難過。 但因為耶穌基督,哀痛的人從此有了盼望。我們知道這些哀痛,這些痛苦不會白白受的。因為耶穌基督和祂十字架上的痛苦,我們知道我們的哀痛反而變成了禮物,被送給了有需要的人,送給了無家可歸的小孩子,無人照顧的老人,失去孩子 的媽媽,所以我們哀慟的心得到了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溫良的人聽起來沒有力量,溫良的人看似軟弱的,但保祿使徒說,我軟弱的時候,正是我剛強的時候。 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溫良的印度德蘭修女可以進入戰區撤離戰爭中的女人和孩子。因為修女,雙方立刻停火,直到德蘭修女把婦女和孩子們帶出戰區。德蘭修女是軟弱的,溫良的,但同時她又是如此的有力量,那是來自天主的力量。 所以,仁愛會會院幾乎遍佈全世界。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耶穌說:「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當我們為了耶穌受了委屈、受了苦、被辱罵、迫害、誹謗,我們當然是不舒服的,甚至痛苦的,但是當我們想起基督的苦難時,當我們想起基督被侮辱是,當我們想起基督被拒絕時,再想起我們的 痛苦可以使一個流浪的小孩子吃飽一餐,使一個被人歧視的人得到安慰,使一個絕望的人重獲希望,使一個學生免予學校的暴力,我們可能也會像聖方濟各那樣,我寧可被人拒絕。 漸漸地,我們學會了輕視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輕視的,愛上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愛的。慢慢地,在基督內我們學會了愛。我們也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祝大家新年快樂,並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找到在基督內真正的幸福。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方濟各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教宗方濟各
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4年2月11日
「人單獨不好。」(創二 18)
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按此下載

經上記載:「人單獨不好」(創二 18)。天主是愛,從起初,天主就為了共融 而創造人類,賦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和他人建立關係。因此,我們按 照天主聖三的肖像所受造的生命,蒙召在關係的動力中、在友誼及彼此的愛 中,實現自我。我們生來就是要共同生活,而非單獨一人。正因為天主這共 融的計畫深植人心,以致離棄和孤單的遭遇,被視為是可怕的、痛苦的,甚 至是不人道的,尤其是當人覺得脆弱、不確定和缺乏安全感的時候,而這些 往往是由重病發作所導致。

在此,我想到所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感到極度孤獨的人:無法接受探視的 病患,還有許多因工作負荷過重,被困在隔離病房的護士、醫生和支援人 員。當然,我們不能不追憶那些僅靠醫護人員照料、至親好友無法陪伴在 側,必須獨自面對死亡時刻的病患。

那些飽受戰爭和其悲慘後果所蹂躪的人──他們感受到的痛苦、磨難和孤 立,又遲遲未得到任何支援,我對他們感同身受。戰爭是最可怕的社會疾 病,總讓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人受到最大的打擊。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說,即使在享有和平且資源豐沛的國家,人也常孤獨 地、有時甚至是在被遺棄的狀況下,度過老年和病程。這嚴峻的現實主要來 自個人主義衍生的後果:不惜一切代價高舉人的生產力,使人相信工作效率的神話;對於體力不足、跟不上腳步的人,表現得冷漠,甚至無情。然後, 形成一種丟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不再被視為應受尊重和保護的基本 價值;窮人或殘障者,或是『尚未被需要』(如未出生的人),或『不再被需 要』(如老年人)的人,尤其如此。」(《眾位弟兄》通諭,18)。可悲的是, 這種思維模式也引導了某些政治決策,罔顧人民的尊嚴及需求,也未積極推 動所需的策略與資源,以確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健康權利並獲取醫療保健的機 會。人們遺棄、孤立脆弱者,把醫療保健簡化為只是提供服務,而非使醫療 服務受到醫生、病患與家屬之間「治療盟約」的保障。

再次聆聽聖經的話語,使我們受益良多:「人單獨不好!」天主在創造之初 說了這話,向我們啟示祂對人類計畫的深奧意義,但同時也啟示了罪的致命 傷,隨著引發懷疑、破碎、分裂,最後導致孤立。罪攻擊人和他們的所有關 係:與天主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這孤 立,讓我們錯失生命的意義,奪走愛的喜樂,讓我們在人生的所有關鍵時刻 經歷孤獨的抑鬱。

弟兄姊妹們,任何疾病最需要的照護,首先是滿懷慈悲和愛的親近。因此, 照顧病患,尤其意味著關懷他們所有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與他人(家 人、朋友、醫護人員)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以及與自己的關係。這有 可能做得到嗎?當然有可能做得到,而且我們所有的人都蒙召確保這能成為 事實。讓我們看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圖像(參閱:路十 25~37),觀 察他放慢腳步、親近他人的能力,以及他以溫柔的愛照顧受苦弟兄的創傷。

讓我們牢記生命的真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人接納我們;我們為 愛而生,並且蒙召去和他人共融,建立兄弟情誼。兄弟情誼這生命的層面, 特別在患病和脆弱的時候支撐著我們,是為了要治癒我們的社會疾病必須採 用的第一種療法。

對於你們患病的人,無論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我想說:「不要為你們對 親密和溫柔的渴望而感到羞愧!不需要隱瞞,也絕對不要認為自己是別人的 負擔。病患的狀況敦促我們所有的人停下來,遠離忙碌的生活節奏,重新發 現自己。」

在這個劃時代的變革時刻,我們基督徒特別蒙召以耶穌充滿愛憐的目光,關 心遭受痛苦和感到孤單的人,也許是被邊緣化和被拋棄的人。以主基督在祈禱中,特別是在聖體聖事中賜給我們彼此的愛,來療癒孤寂和孤立的創傷。 這樣,我們便共同合作,對抗個人主義、冷漠及丟棄文化,使溫柔和慈悲的 文化得以茁壯成長。

病患、脆弱者和窮人,是教會的核心,也必須是我們人道關懷和牧靈照顧的焦點。願我們銘記於心!讓我們將自己託付給聖母瑪利亞──病人之痊,願 她為我們代禱,幫助我們成為建立親密關係和兄弟情誼的匠人。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年1月10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鹽與光傳媒龍年新春祝賀: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新春快樂!

感謝天主在過去一年賜給我們的一切,讓我們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和經歷在教會中的重要時刻,如在葡萄牙的普世青年節、羅馬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等等。但在普世教會中,仍有不少受迫害的、經歷戰亂的、生活艱苦的兄弟姊妹,願上主保守他們,賜予他們平安,並派遣聖神,使我們眾人持守信德。

我們確實需要天主的臨在。在龍年,新年伊始,讓我們一起以聖詠第67章2節來祈禱:「願天主憐憫我們,並降福我們。」

藉此新春佳節,謹代表《鹽與光傳媒》全體仝人祈願您,特別是移居到海外的每一位,以及您們的家人送上祝賀。祈願我們彼此扶持,在生活中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今年,我們邀請到來自天主教香港教區、臺灣地區主教團、加拿大地區的神長、修女、修會會士及兄弟姊妹為大家祝賀。他們分別是:夏志誠輔理主教 (香港教區)、陳志明神父 (香港教區)、麥冠達神父 (香港明愛會副總裁)、阮嫣玲修女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陳科神父 (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祕書長)、蘇日朗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馮若望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王天偉神父 (主徒會)、張汝南執事及太太Selina(滿地可總教區)、Mary Yu (鹽與光義工代表)。

鹽與光全體人員恭祝您

有一個充滿喜樂的龍年!

我們一起向您祝賀!


教宗受訪:《懇求的信賴》核心是接納,不拒絕祝福任何人

在聖保祿大家庭《相信》(Credere)週刊創刊1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接受該週刊主編維塔萊(Vincenzo Vitale)神父採訪,重申他在里斯本世青節和其他許多場合所說的「所有人、每一個人、人人」,強調教會牧靈使命的基礎在於接納,並將對「非正常」伴侶的祝福也放在這個框架下。教宗的這篇訪談刊登在2月8日發行的《相信》週刊上。

《懇求的信賴》文件在於接納所有人

繼教義部《懇求的信賴》(Fiducia Supplicans)文件提出了對「非正常」伴侶的祝褔後,這個議題引發了諸多反響和爭論。本次受訪時,教宗再次解釋道:「我祝福的不是所謂的『同性婚姻』,而是相愛的兩個人,並且我也請他們為我祈禱。」「常在聽告解時,每當同性戀者、離婚再婚者等這些處境的人前來,我總是祈禱並祝福。任何人不應被拒絕受到祝福,包括所有人、每一個人、人人。請注意,我說的是人:能領受洗禮的人。」

接著,教宗指出:「更嚴重的罪行是那些外表好似『天使』一樣的罪。假如我祝福一名或許剝削了人的企業家,沒有人會覺得反感:剝削可是非常嚴重的罪。同樣,如果我祝福一名同性戀者,人們就很反感了⋯⋯。這多麼虛偽!我們必須尊重所有人、每一個人!此文件的核心在於接納。」

運動團體唯有融入教會才是好的

此外,教宗也探討了有些教會運動團體略顯「精緻」的問題。他表示,這些運動「傾向於在教會內形成小團體,成員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不是天主聖潔忠信的子民。天主子民由信徒構成,知道自己是罪人並向前邁進」。「運動團體唯有融入真實的教會才是好的運動團體。但它們如果挑選成員、讓你與教會脫節、使你認為自己是特別的基督徒,這就不是基督信仰了」。

重要的是婦女的臨在,而非職務

有鑒於持續傳出要恢復教會「女性面容」,或者去除教會內的「大男子主義」的呼聲,教宗對於婦女角色的回答也十分清晰明確。教宗重申了伯多祿原則與瑪利亞原則的區別:教會是新娘,具有女性特質;伯多祿不是女人,不是新娘。「教會-新娘比伯多祿-職務更加重要!」

隨後,教宗表明,「羅馬聖座的工作向婦女開放是件重要大事」,婦女「對職務有益」。只要看看有些小地方沒有司鐸,靠修女們推進堂區事務、施予洗禮、送聖體和主持葬禮。「婦女的職務絕非頭等重要的事。婦女的臨在才是最重要的。」

羅馬聖座未來的新任命

羅馬聖座這些年先後有幾名婦女獲得任命,教宗對此表示:「現在已經有多名婦女,以後還會有更多,因為她們在某些崗位上做得比我們男人更好。」例如:梵蒂岡城國政府秘書長彼得里尼(Raffaella Petrini)修女、「在遴選主教的聖座部會裡的幾名婦女」,以及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秘書長斯梅里利(Alessandra Smerilli)修女等等。教宗對此表示:「這些崗位都需要婦女。」

最後,被問及是否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啟動了「劃時代的改變」,教宗回答說:「我實在沒意識到這點!他們這樣告訴我⋯⋯。我會盡力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相關資訊

教義部:聖事的經文和元素不可更改,否則無效

2024年2月3日,教廷教義部公布了一份文件(Gestis verbisque),重申在施予聖事時不可隨意修改禮儀中所規定的經文和元素。如果隨意發揮,那麼聖事本身就無效,也就是從未舉行過這件聖事。這份文件在教義部最近的全體大會上進行了討論並通過,也得到了教宗方濟各的批准。

按此閱覽原文

費爾南德斯樞機的介紹

教義部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Fernández)樞機在《行動與言語》”Gestis Verbisque” 這份文件的介紹中解釋,寫這份文件的起因是迫於「證實所舉行的聖事無效的情況越來越多,乃至因這種修改,需要再去尋找有關的人,為他們重複聖洗或堅振禮儀,眾多信友理所當然地表達了他們的困擾」。

樞機舉出改變聖洗聖事經文的實例,如「我因造物主之名為你付洗」、「因爸爸和媽媽之名,我們為你付洗」。這種情況也涉及一些司鐸,他們「以這種形式接受了洗禮,後來痛苦地發現自己的聖職和從那時起所舉行的聖事都是無效的」。

費爾南德斯樞機解釋,在舉行聖事時,這種創意反而成為一種「操縱的意願」。他提醒道,「我們聖職人員需要有力量能克服自以為是教會的主人的誘惑,信友們有權接受依照教會規定所舉行的聖事」。

以天主的行動為先

教義部的文件指出,「教會從一開始就特別注重根源,從中汲取她的存在和作出見證的生命活力,即由《聖經》和聖傳所證實的天主聖言,以及在禮儀中所舉行的聖事,並通過這些聖事,不斷被引向基督逾越的奧蹟”。因此,教會訓導在聖事所用的元素上的介入“始終注重要以忠實於所慶祝的奧蹟為根本」。

事實上,教會有責任確保以天主的行動為先,並在那些無與倫比的行動中維護基督奧體的統一。教會也「意識到,分施天主的恩寵並不意味著將之佔有,而是在傳遞復活基督的恩典時,成為聖神的工具。教會尤其知道,她對聖事的權力不涉及聖事的實質,在聖事的舉動上,她必須守護耶穌託付於她的救贖性的舉動」。

聖事的質與形

文件接著解釋道,「聖事所用的物質元素在於基督透過人的行動施展作為。這些物質元素包括水、麵餅、酒和油。此外,還有十字聖號、覆手、浸水禮、婚姻合意,以及付油。在聖事中,這些元素由經文構成,這經文總是從聖經獲取靈感,植根於活生生的教會聖傳,並由教會訓導作出具有權威性的規定”。因此,質與形絕不可,也不能“按照個人或個別團體的意願進行」。

不可改變

因此,必須忠實地遵守已頒布的禮儀經書的內容,不得作出「增刪或任何改動」。這是因為,如果改變了文字或內容,聖禮就不存在了。在這方面,文件在註腳34中對合法性和有效性作了重要區分,解釋道「對聖事的經文作任何改動,都是嚴重的非法行為」,即使是最小的改動,不改變其原意,也不會使其失效,仍然是非法的。

守護聖事的寶藏

「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四7)。教義部的文件最後引用聖保祿的話,為「強調天主透過宣講者的軟弱來彰顯祂的大能,這也很好地描述了在聖事中的情況。整個教會都蒙召守護聖事所蘊含的寶藏,使天主在人類歷史上的救贖行動的至高性不被遮蔽,即使是藉著人性脆弱的標記和舉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4年四旬期文告: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教宗方濟各
2024年四旬期文告
天主帶領我們穿過荒漠,走向自由

按此下載文告中文版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當我們的天主顯示祂自己時,祂給我們的信息,始終是傳達自由:「我是上主 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這是天主在西奈山 上頒給梅瑟的十誡中第一句話。聽到這話的人,都很熟悉天主所說有關出埃及 的話:他們體驗到那仍然重重地壓在身上的重擔。在曠野裡,他們領受了「十 句話」作為通向自由的大道。我們稱其為「十誡」,並強調天主藉著愛的力量 來教育祂的子民去追求自由。那是一個艱困的召叫,它並不立即應驗;必須是 旅途的一部分,因為要在旅途中逐漸成熟。正如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仍然依戀著 埃及──常常渴望過去,埋怨天主和梅瑟──今天,天主的子民仍然依附著一 種壓迫性的奴役,而那本是他們應該拋下的。當我們感到絕望、生命在漫無目 的地漂泊,像在荒漠中一樣,沒有應許之地時,我們會明白這是多麼真實。四 旬期正是恩寵的時期,在這時期中──用先知歐瑟亞的話──荒漠能再次成為 我們初戀的地方(參閱:歐二 16~17)。天主教育祂的子民,使我們能脫離 奴役,經歷從死亡到生命的逾越。天主好像一個新郎,再一次將我們吸引,俯 首帖耳向我們的心靈訴說祂愛的話語。

脫離奴役走向自由,並不是抽象的旅程。如果我們要讓四旬期的慶典變得具 體,第一步就是渴望能張開雙眼,看清現實。當上主從燃燒的荊棘叢中叫喚 梅瑟時,就立即顯示出祂是一個能看見、更能聽見的天主:「我看見我的百姓 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所以我要下去挽救 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出三 7~8)。今天,許多受壓迫的弟兄姊妹的哀號聲也上達天廷。 讓我們問自己:那哀號聲也傳到我們這裡來嗎?它是否打動我們的心?它是否 觸動我們?太多事情讓我們彼此疏遠,剝奪了那從起初就把我們聯繫在一起的 兄弟情誼。

在訪問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期間,為了反制全球性的冷漠,我問了兩個 令人越來越感到迫切的問題:「你在哪裡?」(創三 9)以及「你的兄弟在哪 裡?」(參與:創四 9)。如果我們再次聆聽那兩個問題就會明白,即使是今 天,我們仍在法老王的掌控之下,那麼,我們的四旬期之旅就會十分具體。法 老王的掌控使我們感到疲憊和冷漠,是這種生活發展的模式使我們分裂,也奪 取了我們的未來。大地、空氣和水都受到汙染,我們的心靈也是如此。的確, 洗禮開啟了我們的解放過程,然而,在我們內仍存留著一股無法解釋的對奴役 的渴望。那是對熟悉事物的安全感所產生的吸引力,卻以我們的自由為代價。

我想與你們分享在出谷紀的記載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天主看見、被觸 動,並帶給我們自由;以色列人並未作此要求。法老王壓制了夢想,封鎖了天 堂的景象,使人以為這個世界──人類尊嚴受踐踏,真正的情誼被拒絕──永 遠不會改變。他把一切都與他本身捆綁在一起。讓我們問自己:我想要一個新 的世界嗎?我是否願意不再妥協,擺脫舊的世界?我的許多主教兄弟和眾多為 和平與正義而努力的人的見證,越來越使我深信,我們必須揭露世界上缺少希 望,指的是夢想受抑制,而哀號聲被噤聲,再無法直達天廷並打動天主。「缺 少希望」就像在荒漠中的以色列對以前那種奴役的懷念,阻擋以色列前進。 「出離埃及」是可以被中斷的:試想,人類已來到普世兄弟情誼的門檻,而科 技、文化和法律的發展已能保障所有人的尊嚴,但又該如何解釋人們至今仍然 還在不平等和衝突的黑暗中摸索呢?

天主並沒有對我們厭倦,祂要我們以迎接大節慶的心情來迎接四旬期,並提醒 我們:「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出廿 2)。 四旬期是一個悔改的時期,是自由的時刻。在每年四旬期第一主日,我 們會回想起耶穌自己被聖神驅使朝曠野裡去,要讓祂在自由意志下接受試探。 一連四十天,祂──道成肉身之子,會站立在我們面前,並與我們同在。天主 與法老王不同,天主不要臣服的子民,祂要的是兒女。曠野是可以讓我們的自 由成熟的地方,使個人決定不再陷到奴役中。在四旬期裡,我們找到正義的新 準則,也找到一個團體,可以一起走向一個尚未有人走過的道路。

然而,出谷紀和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都讓我們看得很清楚,這表示會有一場 奮鬥。天主的聲音說道:「祢是我的愛子」(谷一 11),以及「除我之外, 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都遭到敵人及其謊言的反對。比法老王更令人 恐懼的是,我們為自己設立的偶像:把那些偶像的聲音,誤認為是神在我們內 心說話,要成為全能的,被所有人仰望,能掌控他人;每個人都能察覺到這樣 的謊言是多麼誘人。這是一條許多人走過的道路。我們會依戀金錢,依戀某些 計畫、想法或目標,依戀我們的地位、某個傳統,甚至依戀某些人。但他們不 但不會讓我們進步,反而會令我們癱瘓。他們不會令我們相會,反而會製造衝 突。然而,也有一種新的人類,渺小而謙卑的人,他們不會屈服於謊言的誘 惑。崇拜偶像的人會變得像他們一樣,既瞎且聾啞又不能動(參閱:詠一一五 5),神貧的人則坦誠且靈敏,這是一股善的力量,默不作聲,卻能治癒和支 撐著這世界的存在。

這是行動的時候,而在四旬期內,「暫停」也是一種行動。停下來祈 禱,好領受天主聖言;像撒瑪黎雅人一樣,在受傷的弟兄或姊妹前停下。 愛天主與愛近人是同一種愛。「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就是指在天主的 臨在中,在近人的血肉之軀旁停下。因此,祈禱、行愛德和齋戒並非三個沒有 關連的行動,而是一貫的行動,是開放和空虛自我的行動,這樣我們就能抛棄 那壓倒我們的偶像、禁錮我們的依戀。然後,我們萎縮和孤獨的心靈會恢復生 機。所以,請放慢步伐,暫停一下!四旬期幫助我們重新發現生命中默觀的層 面、新釋放的能量。在天主的臨在中,我們成為弟兄姊妹,彼此能更加體諒: 我們找到的不再是威脅和敵人,而是旅途的夥伴和同行的人。這是天主的夢 想,是我們脫離奴役後,所來到的應許之地。

這些年來,我們重新發現並持續培養教會的共議精神,這表示四旬期也是一個 共同作決定的時刻──作一些反社會潮流的大大小小的決定,必能改變個人 及整個社區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們購買物品的方式、對受造界的關懷,以及 盡力融入那些被忽視或輕視的人群。我請求每個基督徒團體這樣做:提供團體 成員機會去重新思考他們的生活方式,撥空去省察他們在社會上的臨在方式, 以及為改善社會作了哪些貢獻?如果我們基督徒的補贖與令耶穌難過的那種補 贖類似,我們就有禍了!耶穌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 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 (瑪六 16)。相反地,我們要從最小及最接近我們的人開始做起,要讓別人看 到喜樂的面容,嗅到自由的氣味,並體驗到使萬物煥然一新的愛。這是每一個 基督徒團體都能做到的。

只要這個四旬期成為一個悔改的時期,那麼,焦慮的人類會被喚醒,並留意到 一股創意突然冒出、嶄新希望的光在閃爍。我願意重複去年夏天我在里斯本 會見一群青年時所說的話:「你們要尋找和冒險,你們要尋找和冒險。在歷史 上的這一時刻,我們面臨巨大的挑戰,聽見如此多人民痛苦的哀號聲。的確, 我們正目睹著一場零星爆發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然而,讓我們鼓起勇氣來看我 們的世界,不是在作瀕臨死亡的掙扎,而是正在分娩的痛苦中,不是終結,而 是歷史上一個新的偉大篇章的開始。我們需要有作此想法的勇氣」(在葡萄牙 天主教大學向學生致詞,2023 年 8 月 3 日)。這就是悔改的勇氣──脫離奴役 的勇氣。因為「信德」與「愛德」需要手牽著「望德」這個小女孩。她倆教她 學會走路,而她同時也引領她倆前行。1

我在此給予各位我的降福,也祝福你們的四旬期之旅。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3年12月3日,將臨期第一主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1 參閱:夏爾.沛吉,《望德的神祕大門》(CHARLES PÉGUY, The Portal of the Mystery of Hope),17~19 頁。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教宗公開接見:當心那種侵蝕心靈、看不到希望的悲傷

圖片:Vatican Media

「悲傷是一種情緒低落,一種持續苦惱的狀態,使人無法快樂」,這是教宗方濟各在2024年2月7日的要理講授內容。教宗當天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講解關於「惡習與德行」的主題。

在教宗開始講解之前,全場信友聆聽了《聖詠》中的一段詩文:「我的心情終日愁悵,要到何時?我今信賴祢的愛憐;我心歡愉祢的救援;我要向我恩主歌讚。」(詠十三2-3,6)

友好的悲傷與不良的悲傷

教宗首先指出:「需要立即區分兩種不同的悲傷:一種屬於基督徒皈依行程的一部分,天主的恩寵使憂苦化為喜樂;另一種則是進入心靈,使人陷入灰心喪志的狀況。」

教宗表示:「這種悲傷必須要戰勝。因此,有一種友好的悲傷,它將我們引向救恩。讓我們想想比喻中的蕩子:當他觸及自己墮落的最深處時,感到無比辛酸,這促使他幡然醒悟,決定回到自己父親的家中。為自己的罪過而嗚咽是一份恩寵,記住自己的恩寵和墮落的狀態,哀傷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天主期待我們的純潔。」

悲傷在我們的心中發酵

第二種悲傷卻是「心靈上的病態」。教宗解釋:「它與一種失落的經驗有關,一種渴望、一個夢想,以及一種期待的消失,便在心中產生了這種悲傷。教宗引述厄瑪烏門徒的經歷,他們失望地向耶路撒冷走去。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人的心就像跌入了懸崖,他所感到的是灰心喪氣、精神脆弱、抑鬱及焦慮。我們都經歷過讓我們感到悲傷的考驗,因為生活讓我們懷有夢想,但這些夢想隨即破滅。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在經歷了一段心煩意亂的時間後,會寄予希望;但有些人卻沉湎於憂傷中,任其在心中發酵。」

當心那能陷入自私自利的悲傷

教宗稱這第二種悲傷為:「享受不快樂」。他舉了幾個例子:「如沒完沒了的哀傷、怨恨的苦味讓人持續不斷地活在復仇或受害者的情緒中。這些不是健康的生活,更不是基督徒的生活。悲傷原本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卻變成一種懷有惡意的事。這種悲傷是陰險的惡魔。」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必須當心這種悲傷,常想耶穌給我們帶來的復活的喜樂。可是當我悲傷時,我該怎麼辦呢?你要停下來看看:這是一種良性的悲傷嗎?還是一種非良性的悲傷?然後根據悲傷的性質做出反應。請不要忘記,悲傷有可能是一件非常可憎的事,能使我們陷入悲觀主義,以及難以治癒的自私自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