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初期基督徒團體是友愛團體的模範

CNS photo/Paul Haring

在《宗徒大事錄》中,聖史路加描述了耶路撒冷初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他這樣寫道:「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凡信了的人,常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賣,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宗2:42;44-45)

2019年6月2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反省《宗徒大事錄》的章節。他開門見山地指出:「路加筆下的耶路撒冷教會正是每個基督徒團體的典範、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友愛團體的圖像,但不該將之神化和淡化。」

教宗說:「聖神降臨是一個新近的經驗,聖神不久前才降臨在初期基督徒團體内,激起許多人的意願去宣講基督的救恩,他們悔改並因基督的名受洗。大約3千人加入了那個團體,它是信徒的居所和教會福傳工作的酵母。正是這些在基督内的兄弟姐妹的信德為宗徒的使命提供了典範。」

「初期團體的基督徒在生活上具有4個特性: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透過精神和物質財產的共融來實踐高質量的人際關係、藉著祈禱與天主交談,以及透過擘餅,即聖體聖事來紀念上主。」教宗重申這4種態度,稱這些是一個好基督徒的要素。

「人類社會只抓住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或甚至損壞別人的利益。相反地,基督徒的團體則促進分享和互助,不讚成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在基督徒的心靈中沒有地位:倘若你以自我為中心,你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個世俗的人,只尋求你自己的喜好,你自己的益處。路加告訴我們信徒常齊集一處,這表明接近人群與團結合一是獲救贖者的態度,他們相親相愛、彼此關心、不說別人壞話,而是幫助和關心別人。」

教宗繼續表示:「基督徒蒙召與他人分享並融為一體,按照每人的需要予以分配(宗2:45)。這要求我們慷慨、施捨、掛念別人、探訪病患,以及看望需要幫助和安慰的人。只有這樣,這個友愛的團體,即教會才能度一種名副其實的禮儀生活。基督徒團體在與天主和弟兄的真實關係中持之以恆,不但能夠成長,還能吸引和贏得許多人的讚同。」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應祈求聖神使我們的團體成為接納和實踐新生活、團結互助和共融的場所,透過禮儀成為與天主會晤、從而與弟兄姐妹共融的場所,以及敞開門窗、讓人看到天上耶路撒冷的場所。」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體聖事是對抗冷漠、傲慢和貪婪的良藥

CNS photo

2019年6月23日,教宗方濟各於前往羅馬東郊的卡薩爾貝爾托內(Casal Bertone)社區慶祝聖體聖血節,參與聖體遊行並在當地的安慰之母堂主持了彌撒聖祭。當地居民參加了禮儀,兒童和長者位於最前排,許多人透過大屏幕,還有些人在人行道和家中的陽台上參禮。這是教宗第二次選擇在羅馬的一個郊區主持這項禮儀,第一次是於去年在城外的濱海小城奧斯蒂亞舉行。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將重點放在當天禮儀的兩個動詞上,即「説話」和「給予」。

教宗說:「在第一篇讀經中,默基瑟德所說的是『祝福』的話,他祝福亞巴郎,而且萬民都要因著他獲得祝福(創14:19;12:3)。在《福音》中,耶穌在增餅前先祝福了那5個餅,然後將它們變成衆人的食糧(路9:16)。我們在領洗那天、在每次彌撒的結束禮,以及每次聽到一句良言時,我們都成了蒙受祝福的人。因為祝福乃是將話語轉變為恩典。這不是說漂亮話,而是講述美好的事物,憑著愛來説話。因此,牧人和司鐸們應永遠牢記要祝福天主託付給他們的子民。」

教宗說:「我們唯有蒙受祝福,才能以愛的同一油膏來祝福別人。令人心痛的是,我們如今很容易看到對別人的詛咒、鄙視和辱駡。我們過於狂怒,不懂得克制,對每件事和每個人都憤怒不已。不幸的是,往往誰叫喊得越兇,誰脾氣發得越大,似乎他就佔理而且得到贊同。我們所領受的聖體是溫和甘飴的,我們不可受傲慢的影響,不可被煩惱所控制。緊隨『説話』之後的是『給予』,它以《福音》的經濟模式為基礎。事實上,耶穌為使衆人充飢所增加的麵餅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分享的途徑。基督行的奇跡完全不是一種魔術,而是信賴天主和祂的聖意安排。」

教宗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總是設法增加收益,提高營業額的世界裡。但最終的目標是什麽?是給予還是擁有?是分享還是囤積?《福音》的經濟藉著分享而增長,在分施中提供食物,不讓少數人的貪婪得到滿足,卻把生命賜予世界。不佔有而給予乃是耶穌的表達。」

門徒們卻以不同的方式行事,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的罷!」(路9:16)。

教宗強調:「在基督信仰的思維中,我們擁有的一切,不論多少,唯有在給予的情況下才會結出果實。上主藉著我們的不足行大事,正如五個餅的奇跡那樣。祂不以轟動的舉止行奇跡,而是借助於卑微的事物,用手掰開、給予、分施及分享。天主的大能是源自愛的『卑微的大能』。愛透過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行偉大的事。因此,聖體聖事這樣教導我們:天主隱藏在一小塊麵餅中,那裡有祂的臨在。這掰開和分施的麵餅既簡單又必不可少,而我們所領受的聖體聖事將天主的思維方式傳遞給我們,使我們將自己給予別人。這聖事是一劑良藥,對抗『抱歉,這與我無關』,對抗『我沒有時間,我不能夠,這不是我的事』,以及對抗隔墻觀望的邏輯。」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第11屆國際青年論壇的青年與會者

6月2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第11屆國際青年論壇的與會者,他既是個指導兒女應走道路的父親,又是支持自己羊群的牧者,更是藉著基督之光照亮人心的嚮導。這次為期三天的會議是由聖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舉辦,旨在促使2018年世界主教會議的精神得以落實。教宗以西班牙語向青年們表示,他們的「許多同齡人還不認識在耶穌內新生命的喜樂,因而處於黑夜當中」,為此與會青年「蒙召在這些同齡人之間散發光芒」。

「正如世界主教會議神長們熱切期盼的」,這次論壇讓青年成為「改變牧靈工作的首要主角」。教宗說:「你們是在同道偕行的教會內行動的青年,你們過去幾天默觀並反省了這一點。」論及世界主教會議的《結束文件》,教宗將厄瑪烏門徒的事跡稱為理解今日青年使命的範例。辨認出耶穌今天也在向青年的心靈說話,敦促他們展開旅程,在黑暗中大無畏地向前邁進,因為「基督照亮他們的生命」。

此外,青年需要形成團體,喜樂地相處,雖然離別時總會有點感傷,不僅厄瑪烏門徒捨不得耶穌離開,論壇的與會青年此刻肯定也離情依依。然而,教宗鼓勵他們:「耶穌不是供個人收藏的珍寶,而是有待分享的奧跡,我們越是把耶穌帶給他人,就越能感受到耶穌臨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教宗對青年說:「我確信,你們回家後必定會這麼做。厄瑪烏的章節表明,耶穌點燃了門徒心中的熱火。眾所周知,為了不讓火苗熄滅,必須讓火焰蔓延開來。因此,你們要為在你們內的基督火焰提供燃料,把它廣傳於人!」

基督徒是同一身體的肢體,彼此相連,在教會的愛內深受鼓舞,攜手同行,為「這世間的黑夜」帶來耶穌「火焰的光芒」。教宗由此期勉青年在四分五裂的世界上做個合一的使者。教宗說:「你們是天主的當下、教會的當下!你們不僅是未來,更是當下。教會需要你們才能達到自身的圓滿。作為教會的一分子,你們是復活主臨在於世間的肢體,彼此相連,無法獨自存活。你們互相需要,以期在愈加受到分裂試探的世界上真正做個與眾不同的記號。」

隨後,教宗宣布了2022年里斯本世青節的主題為「瑪利亞起身並急速啟程」(參閱:路1:39);2020年至2021年省思的主題分別是:「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參閱:路7:14;《生活的基督》勸諭,20號),以及「你起來,為你見到的事作證」(參閱:宗26:16)。

教宗最後對青年說:「藉著這一切,我也渴望這次聚會與邁向里斯本世青節的進程和世界主教會議後的旅程相互呼應。請你們別忽略天主的聲音,祂在催促你們起身、走上祂為你們預備的道路。願你們效法聖母瑪利亞,並偕同聖母瑪利亞,每天傳揚天主的喜樂和愛。」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向「信仰與喜樂」國際聯盟青年發表視頻訊息

2019年6月18日,教宗方濟各向「信仰與喜樂」(Fe y Alegria)國際聯盟成員發表視頻訊息。一天前,教宗接見了該機構的董事會代表。

「信仰與喜樂」是一個為最貧窮的社會階層提供教育的運動團體。教宗在視頻中說:「在『信仰與喜樂』聯盟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不是負責人,也不是組織者,而是你們所有人。該聯盟成員大多數是青年,為此,在『信仰與喜樂』聯盟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男女青年。它掌握在你們的手中!」

教宗在視頻中重複提到:「青年不僅要在這個國際聯盟,也要在人類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要擔負起你們的職責前行,否則這聯盟就沒有未來。你們是未來,你們也屬於『當下』,你們今天要以熱情、青春活力和包容的能力擔負起你們的職責,繼續前行。」

教宗也提到丟棄文化,他說:「有許多孩童被排除在外,因此失去了受教育的機會;老年人被排除在外,因為他們讓人厭煩,沒有生産力。許多病患也被排除在外。所有不能為經濟、金融和技術發展提供服務的人今天都被排除在外。」

教宗說:「『信仰與喜樂』聯盟對此提出相反的倡議,它不丟棄任何人,接納沒用的人。」

最後,教宗敦促青年反思誰是無用之人,並鼓勵他們以包容的態度去接納衆人。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愛的火焰,聖言的威能

2019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宗徒大事錄》,尤其闡釋聖神降臨的事跡(參閱:宗2:1-4)。

當時,宗徒們與聖母瑪利亞聚集在最後晚餐廳祈禱,聖神出乎意料地降臨。教宗解釋道:「祈禱有如肺葉,給每個時代門徒帶來呼吸;缺少祈禱,一個人無法成為基督的門徒。聖神的降臨好像暴風颳來,令人想到天主最初噓的一口氣(參閱:創2:7)。」

隨著暴風而來的是火焰,教人不禁想起燃燒的荊棘叢(參閱:出3:2)。按照聖經的傳統,天主的顯現伴隨著火焰而來。

教宗表示:「天主在火焰中傳達祂活力充沛的聖言,而火焰本身表達了天主溫暖、光照和試驗人心的化工。在西乃山上,我們聆聽天主的聲音;五旬節那天,在耶路撒冷則是伯多祿起身發言。儘管他曾軟弱地否認耶穌,可是他一旦充滿聖神,說話便鏗鏘有力,能穿透人心,因為天主『召選了世上懦弱的,為羞辱那堅強的』(參閱:格前1:27)。」

教宗接著說:「教會在愛的火焰中誕生。那火焰在五旬節爆發,展現出復活主強而有力的聖言充滿了聖神,宗徒的話語也同樣充滿聖神,從而變得簡單易懂,彷彿同時翻譯成所有語言。此乃真理與愛的語言,它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即使是目不識丁的人也聽得懂。」

此外,教宗也將聖神稱為「共融的工匠、修和的藝術家」,祂懂得如何消弭猶太人和希臘人之間的隔閡,移除奴隸與自由人之間的障礙物。聖神協助教會跨越人的限度、罪惡和醜聞,促使教會成長。

教宗最後總結道:「唯有天主聖神能使每個處境富有人情味和友愛精神,首先從接納祂的人開始。」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

CNS photo/Paul Haring

聖座於2019年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瞻禮公布了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窮人的依靠永不會喪亡」(詠九9:19)。這份文告以聖詠為主軸,闡述窮苦者在困境中對上主的信賴之情。教宗在文告裡強調,基督徒有責任將希望帶給窮人。本屆世界窮人日將於2019年11月17日舉行。

聖詠作者在第九和第十篇中描述了窮人的生活條件和壓迫者的傲慢,呼求上主伸張正義。教宗稱聖詠作者的描述「寫實而真切」,傲慢之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天主的臨在,「掠奪窮人僅有的少量財物,迫使他們淪為奴隸」。今天的情況大同小異:經濟危機並未阻止許多人致富,但是我們在大街小巷都能接觸到為數眾多的窮人。

接著,教宗列舉了許多新的奴役形式:被迫離鄉背井,在他鄉靠接濟度日的家庭;失去雙親的孤兒,或是在粗暴手段下與父母分離,遭受殘忍剝削的兒童;力圖實現職業理想,卻因短視近利的經濟政策而找不到工作的青年;眾多暴力形式的受害者,例如賣淫和毒品;為諸多隱藏利益所害、往往遭到政治利用的移民;流落街頭的無家可歸者和被排斥者;以及在垃圾堆裡覓食充飢、尋找衣物蔽體的窮人。教宗痛心地指出,「他們被當作廢棄物看待,而那些毫無愧疚感的人是這個醜聞的同謀者」。

儘管如此,聖詠作者也形容了窮苦者對上主的信賴之情。教宗闡明,「正是這份對上主的信賴之情、這個不會被拋棄的信心,使人心懷希望。窮人知道天主不會拋棄自己,所以他始終活在天主的臨在內。天主的助祐也超越現前的苦難處境之外,描繪出一條轉化人心的解救之路」。

與此同時,天主也眷顧窮人:祂「聆聽、介入、保護、救贖、拯救」弱小者。總而言之,面對窮人的哀禱,「天主絕不會坐視不管或沉默以對」。即使「人們能建築高牆、封閉入口,假裝高枕無憂」,不受外面的窮人所干擾;但到了「上主的日子,國與國之間的屏障將被摧毀,少數人的傲慢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人的團結」(參閱:亞5:18、依2-5、岳1-3)。教宗強調,「許許多多的人受欺壓、被排擠的處境不會持續很久」。

耶穌叮囑過我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耶穌與窮人形同一體,「逃避這一點等同於曲解福音、淡化啟示」。耶穌所啟示的天主是「慷慨、慈愛的父親,恩賜無盡的美善和恩寵,帶來希望,尤其是帶給那些失望、沒有未來的人」。再者,耶穌也說:「你們貧窮的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你們的。」(路六20)耶穌將窮人置於天國的中心,並吩咐祂的追隨者繼續將希望帶給窮人。

促進窮人的社會權益彰顯出基督信仰的真實性。為此,教宗讚譽剛過世的瓦尼埃(Jean Vanier)為「窮人的偉大使徒」,他所成立的團體是「對抗排斥與孤獨的救恩『方舟』」,聆聽窮人的呼聲,建立堅不可摧的希望,創造具體的愛的標記。

教宗提醒,基督徒的任務不僅是提供救濟服務,更要全神貫注地關懷每個拮据的人;對窮人的陪伴不該是心血來潮,卻要持之以恆。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呼籲你們在每個遇見的窮人身上找出他們真正的需求;別停留在基本的物質所需,卻要發現他們心中蘊藏的美善,關心他們的文化和表達方式,好能展開真正的友愛對話。讓我們放下出於意識型態或政治觀點的分歧,關注本質;這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愛的目光和伸出的手。你們切莫忘記,『窮人經歷到最嚴重的歧視是缺乏靈性上的關懷』。(《福音的喜樂》,200號)」

此外,教宗也表示:「窮人能拯救我們,因為他們讓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面容相遇。」這在世人眼中看似荒謬,但聖保祿宗徒卻這樣教導(參閱:格前一26-29)。教宗說:「人的眼睛無法看見這救恩的力量,但信仰的目光卻在工作中看見,並且親身體驗。」

教宗最後祝願本屆世界窮人日「能增進許多人實際合作的意願,以期不再有人感到缺乏關懷和協助」。

第三屆世界窮人日文告英語全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做基督的見證人,克服自我封閉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指出,這本書肯定讓我們看到了福音的旅程,福音如何不斷地超越又超越,但一切都始於基督的復活。

教宗說:「基督復活是新生命的泉源,宗徒們知道這一點,服從耶穌的命令,團結一致和睦相處,堅持不懈地祈禱。他們緊緊圍繞著聖母,加強彼此的共融,以準備領受天主的德能。」教宗講到這個最早的門徒團體大概是由120位弟兄姐妹組成的,其中的數字12 象徵著以色列民12支派,也是教會的象徵。耶穌也揀選了12位宗徒,在耶穌受難後,主的宗徒不再是12位了,其中的猶達斯因出賣耶穌而離開了這個宗徒團體。

教宗解釋說:「猶達斯從開始就離開了與耶穌和其他人的共融,獨自行事、自我孤立,貪婪金錢甚至為金錢而利用窮人,丟失了無償與自我奉獻的視野,以致允許驕傲的毒素侵蝕他的思想和心靈,變成『領導逮捕耶穌的』人(宗1:16)。他自負地要自我拯救,結果喪失了自己的生命。他不再全心全意地屬於耶穌,離開了與耶穌及其他宗徒的共融,他不再作主的宗徒而是把自己置於主之上。猶達斯選擇了死亡,其他11位宗徒卻選擇了生命和祝福,承擔了歷史責任,把這生命和祝福從以色列民族傳到教會,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然後,教宗提到聖史路加讓我們看到如何治癒團體的創傷,也就是由誰來填補這個缺位。

「伯多祿指出的條件是,新成員必須從一開始就是耶穌的門徒。這個12人團體需要重建,團體共同分辨的實踐就開始了,這個分辨就是在合一與共融的視角中用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隨後,整個團體這樣祈禱:『主,你認識眾人的心,求你指示,這兩個人中,你揀選了那一個,使他取得這職務的地位……猶達斯放棄了這職位。』(宗1:24-25)因此,12位宗徒組成的團體重新建立起來了,它是共融的標記,共融勝過了分裂、隔離和私人利益絕對化的心態,共融是宗徒們貢獻的第一個見證。耶穌曾說:『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宗徒大事錄》中的12位宗徒表現出了主耶穌的風格,他們是基督救贖工程的可信見證人,他們沒有向世人展示自己而是向世人展示了另外一位,他是誰呢?是主耶穌。宗徒們選擇了在復活的主統治之下的弟兄共融生活。」

教宗最後說:「我們也需要重新發現見證復活的美麗,走出自以為是的態度,抛棄把持天主恩典不放的行為,同時也不要陷於平庸。宗徒團體的重建顯示出在基督徒團體的基因中本身就有『共融』與『自由』,這使得基督徒不畏懼差異,不貪戀財物和恩典,不怕成為天主的見證人。」

其後,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波蘭朝聖者時强調:「人類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必須受到保護。人類的生命必須受到捍衛和服務,從在母胎中受孕起直到年老,以及當它面對疾病和痛苦時。不可摧毀生命,更不應該讓生命成為實驗或人工受孕的對象。」教宗補充道:「生命是神聖的,因為是天主賞賜的禮物。」

教宗也請信眾祈禱,好使人類的生命始終得到尊重,尤其是在家庭領域中見證福音價值。上主日,成千上萬的人參加了在波蘭不同城市舉行的維護生命遊行活動。

此外,教宗也特別問候了由香港教區湯漢樞機率領的香港六大宗教領袖訪問團的全體成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發表2019年世界傳教節文告

www.october2019.va

2019年世界傳教節落在10月20日。這個節日由教宗庇護十一世於1926年欽定,以期鼓勵信友們同心祈禱、攜手合作,為教會的傳教使命提供協助,並提醒基督徒:傳教乃是教會和每個受洗者的基本特質。今年適逢本篤十五世教宗頒布《夫至大》宗座牧函一百週年,教宗方濟各欽定2019年10月為特別傳教月,並於 2017年10月22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宣布了這個消息。為此,今年世界傳教節文告的標題與特別傳教月的主題一致,皆為《受洗者和被派遣者:基督的教會在世界傳教》。

以下是今年世界傳教節文告全文,內容取自《信仰通訊社》: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2019年10月,我要求全體教會善度一段體現傳教精神的特殊時期,以紀念本篤十五世教宗頒布《夫至大》通諭一百周年(1919年11月30日)。先教宗使徒建議的先知性遠見卓識讓我確認了今天更新教會傳教任務、本著福音精神重振宣講的使命、把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救恩帶給全世界仍然是很重要的。

文告的標題與十月傳教月的主題是一樣的:受洗者和被派遣者:基督的教會在世界傳教。舉行傳教月,首先有助於我們重新找到我們堅持耶穌基督信仰的傳教意義,這信仰是無償領受的聖洗的恩典。我們作爲兒女屬於天主從來都不是個人行爲,永遠都是教會的:從與天主,聖父、聖子和聖神的共融,一個嶄新的生活和許多其他兄弟姐妹一起誕生了。這神聖的生命不是待售的産品——我們不强迫他人改教,而是要奉獻、傳播、宣講的財富:這就是傳教的意義。我們白白領受了這一恩典、我們也要白白地分施(參見:瑪十8),不能將任何人排除在外。天主要所有人都得救,得以認識真理、得益於救恩的普世聖事,即教會感受祂的慈悲(參見:弟前二4、三15;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憲章》,48)。

教會在世界傳教:在耶穌基督內的信德賜予了我們一切事物的正確尺度,使我們用天主的眼睛和心靈去審視世界;望德給我們開啟了我們真正參與的永生的永恆前景;我們在聖事、在手足之愛中預先感受的愛德激勵著我們直到極地去(參見:米五3;瑪廿八19;宗一8;羅十18)。一個走出去直到天涯海角的教會,要求持續性的和永久的傳教皈依。多少聖人、多少信德的男女老少給我們做出了見證;向我們展示出這種無限的開放、這慈悲的走出去是可能的、可行的。而慈悲的走出去是愛及其奉獻、犧牲和無償內在邏輯的緊迫推動力(參見:格後五14-21)!宣講天主的人要做天主的人(參見:《夫至大》通諭)。

這是與我們密切相關的派遣:我永遠是一個傳教使命;你永遠是一個傳教使命;每一名受洗者都是一個傳教使命。愛的人便行動起來、被推動著走出自我、被吸引和吸引、為他人奉獻並編織孕育生命的關係。因著天主的愛,沒有任何人是毫無價值和微不足道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世界的一個傳教使命,因為是天主之愛的成果。儘管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用謊言、仇恨和不忠背叛了愛,天主永遠也不會减少賜予生命的恩典,永遠將祂神聖和永恆的生命賜予祂的兒女們(參見:弗一3-6)。

這生命在聖洗聖事中傳播給了我們,聖洗賜予了我們在戰勝了罪惡和死亡的勝利者耶穌基督內的信仰、使我們在天主的形象和肖像內再生、將我們納入了基督的奧體,也就是教會。就此而言,聖洗也就是救恩真正必要的,因為確保我們是兒女,永遠都是、無論身在何處,在天父的家裡,我們永遠都不是孤兒、陌生人或者奴隸。身為基督徒是聖事現實——其滿全是聖體,是等待皈依和救恩的每個人男女老少的聖召和命運。事實上,聖體聖事是成為現實的天主恩典的承諾,使人在聖子內成爲天主的兒女。我們是我們親生父母的孩子,但在聖洗內給了我們原始的父性和真正的母性:如果一個人沒有教會這位母親就不能有天主這位父親(參見:聖齊普里亞諾的《教會的合一》,4)。

由此,在天主的父性中和教會的母性中奠定了我們傳教的根基,因爲在聖洗聖事內,是耶穌在逾越節的委任中表達的與生俱來的派遣:正如父派遣了我,爲了世界的修和我也派遣充滿了聖神的你們(參見:若廿19-23;瑪廿八16-20)。基督徒肩負著這一派遣,以便任何一個人都不會錯過身爲義子的聖召的宣講;對人性尊嚴、每一個人類生命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內在價值的確定性。肆虐的世俗主義,當積極地、文化性地拒絕天主在我們歷史中的父性活動時,就會阻礙在相互尊重每個人的生命中體現的各種真正的普世性友愛。沒有耶穌基督的天主,每一種差異都會淪為地獄般的威脅、使人類不可能有任何友愛的接納和富有成效的團結。

天主在耶穌基督內賜予的救恩的普世性目標,讓本篤十五世要求克服各種民族主義和種族中心的封閉;克服宣講福音和殖民國家及其經濟、軍事利益的各種混淆。《夫至大》通諭中,教宗指出了教會傳教事業神聖的普世性,要求擺脫各自祖國和各自種族的獨家專屬。文化和團體向著耶穌基督救恩新意的開放,要求克服不當的種族性和教會性封閉內傾。今天,教會也繼續需要(那些)因著他們的聖洗聖事慷慨回應走出去召叫的男男女女,離開自己的家、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祖國、自己的語言、自己的地方教會。他們被派到人們中、到尚未被耶穌基督的聖事及其聖教會改變的世界裡。在宣講天主聖言、見證福音、慶祝聖神生命的同時,他們呼喚皈依;在尊重每個人的個人自由、與被派遣地人民的文化和宗教對話中為他人傅洗、奉獻基督的救恩。由此,教會始終需要的向外邦人傳教,爲全體基督徒的持久性皈依進程做出了根本的貢獻。在耶穌復活內的信仰、聖洗性的教會派遣、走出各自的地理和文化以及自己的家;需要從罪中得救、擺脫個人和社會邪惡,都需要到天涯海角去傳教。

天主聖意讓世界傳教節欣逢亞馬遜地區教會特別主教會議的舉行,使我强調耶穌用祂的聖神恩典交給我們的傳教事業對那片土地及其居民們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仍然是必要的。一個更新的五旬節打開了教會的大門,不讓任何一種文化封閉於自我、不讓任何民族被孤立,而是向著信仰的普世性共融敞開。任何人都不要封閉在自我內,禁錮於自身的種族和宗教歸屬內。耶穌的復活打破了世界、宗教和文化的狹隘界限,同時召叫他們在尊重男人和女人的尊嚴中成長,邁向越來越圓滿的向著復活上主的真理的皈依,祂賜予所有人真正的生命。

本篤十六世教宗2007年在巴西阿帕雷西達我們拉丁美洲主教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使我想到了這一建議,在此,我想重申並借用這些話:“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而言,接受基督信仰意味著什麽?對他們來說,意味著認識和接受了基督,那是他們的祖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自身豐富宗教傳統中探索的未知的天主。基督是他們默默渴望的救世主。還意味著因著聖洗聖事的水領受了永生,使他們成爲天主的兒女;此外還領受了聖神,祂使他們的文化豐富、淨化他們的文化並讓降生成人的聖言放在他們中的無數胚芽和種子茁壯起來,由此指引他們邁向福音的道路。(……)天主的聖言,在耶穌基督內降生成人的同時,也造就了歷史和文化。重新回到前哥倫布時代宗教;把他們和基督、和普世教會分裂開來的烏托邦式幻想不是一個進步,而是退步。事實上,這是固定在過去的歷史時刻的退化”(2007年5月13日開幕式上的講話)。

讓我們把教會的傳教事業托付給我們的慈母瑪利亞。和她的聖子一起,從降生成人起,童貞便行動起來,她讓自己完全參與到了耶穌的使命中,這使命,在十字架下也變成了她自己的使命:作爲教會的母親配合在聖神內、在信仰內孕育天主的新兒女。

最後,我想簡要談談宗座傳教善會,在《夫至大》通諭中它就已經被提爲傳教工具。宗座傳教善會以一個全球性網絡來展示他們為教會普世性的服務,這一全球性網絡用遍布全世界的基督徒的祈禱、傳教宣傳和愛德來支持教宗的傳教任務。他們的奉獻幫助教宗在地方教會的福傳(宗座信仰傳播善會)、地方司鐸的培育(聖伯多祿宗徒善會)、教育全世界孩子們的傳教意識(宗座聖嬰善會)和基督徒信仰的傳教培育(宗座傳教聯盟)。再次重申我對上述善會支持的同時,我祝願2019年10月的特別傳教月能為更新他們為我的職責的傳教服務做出貢獻。

我由衷地降福男女傳教士們、降福所有因著各自聖洗聖事的力量以各種方式參與傳教的人、降福教會的傳教事業。

2019年6月9日,聖神降臨瞻禮

自梵蒂岡

方濟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CNS photo/Reuters

「歷史似乎抵達了終點,但聖神卻使它恢復活力與衝勁。這是在基督聖死與復活的奧跡中門徒們的親身經歷。」

教宗方濟各6月9日聖神降臨節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表示。教宗闡明,聖神使人重生,擺脫恐懼和不安,祂賜予新的力量,「使耶穌在我們內生活並復活」,正如祂對門徒們做的那樣。

聖神的威能「不僅在人的內心,也在人與人之間帶來和諧」。教宗由此反省今日世界「恐怕會爆發」的許多瘋狂情況,說:「在持續急躁的慫恿下,我們對每件事作出不恰當的回應,尋求快速的解決方法,靠著一片又一片的藥物前行,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情緒感到自己活著。然而我們格外需要聖神:是祂在瘋狂中恢復秩序。在不安中,祂是平安;在氣餒時,祂是信心;在悲痛裡,祂是喜樂;在衰老期,祂是青春;在考驗內,祂是勇氣。是聖神在動盪不安的湧流中固定望德之錨。」

此外,聖神的和諧也尊重差異,「使我們成為教會」,即使是在人人沉迷於社交網絡,卻疏於人際互動的歷史性時期也不例外。教宗警惕眾人當心四伏的危機,它源自於排除異己、唯獨偏愛自身現況的態度。教宗說:「建立小圈子的誘惑始終存在:按照自身喜好拉幫結派。小圈子很快就會變成派別,在教會內也是如此;一個人自我認同的基礎,往往是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排斥!相反地,聖神拉近人們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相結合,將迷途的人引回正道。」

聖神把教會和世界「塑造成兒女與弟兄姊妹」和諧共處的環境。教宗指出,兒女和弟兄姊妹這兩個名詞高過於其它任何形容詞。然而,「在形容詞,甚至是羞辱詞彙當道的時代,事物的實質內涵遭到遺忘。在羞辱的文化之下,人們遇到不贊同的意見時,第一個反應便是羞辱。這導致以惡還惡,受害者變成劊子手」。

反之,誰若是在生活中仰賴著聖神,必定「在爭執時帶來平安,在衝突中營造和睦」。「靈修深厚的人以善報惡,以溫良報驕傲,以美善報惡意,以寧靜報喧鬧,以祈禱報誹謗,以微笑報失敗」。為了成為靈修深厚的人,為了品嘗聖神的和諧,必須以聖神的目光來看待事物。如此一來,萬事遂起了變化:「因著聖神,教會是天主聖潔的子民,使命充滿喜樂,而不勸人改教,其他弟兄姊妹蒙受同一天父的慈愛。但若沒有聖神,教會只是一個組織而已」。

教宗最後祈禱說:「聖神、天主的和諧,祢將恐懼化為信任、封閉化為恩典,求祢降臨在我們中間,賜給我們復活的喜樂、心靈永遠的青春。聖神、我們的和諧,祢使我們成為同一身體,求祢在教會內和世界上傾注祢的平安。聖神,求祢使我們成為和諧的匠人、善的播種者,以及望德的使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呼籲6月8日下午1時為和平祈禱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6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提到5年前6月8日,以色列總統佩雷斯和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在梵蒂岡花園舉行的歷史性會晤。

教宗說:「本週六6月8日,將是以色列總統和巴勒斯坦總統在梵蒂岡與我和巴爾多祿茂一世宗主教共同為和平祈禱5週年紀念。在今年這一天的下午1時,我們要為和平騰出一分鐘的時間,信徒要為和平祈禱,非信徒則可對和平進行反思。讓我們共同致力於一個更加友愛的世界。謝謝公教進行會國際論壇大會推動的這項創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