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天主以慈愛親近我們,拯救我們

十二月十四日 聖十字若望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41:13-20

上主,你的天主,提攜著你的右手,向你說過:「不要害怕,有我協助你。」雅各伯蟲豸啊!以色列蛆蟲啊!不要害怕,我必協助你,你的救主是以色列的聖者。看啊,我使你成爲一架鋒利多齒的新打禾機,叫你壓榨高山,壓得粉碎,使丘陵變爲碎末。你要簸揚它們,風必將它們捲去,暴風必吹散它們;然而你要因上主而喜樂,因以色列的聖者而誇耀。貧困和窮苦的人,若找水而無所獲,他們的舌頭渴得焦燥,我上主必俯允他們,我,以色列的天主必不棄捨他們。我要在禿山上開闢河流,在空谷中噴出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爲池沼,使乾地化爲噴泉。我要在沙漠中種植香柏木、皂莢、桃金娘和橄欖樹;在荒野中要把柏樹、榆樹和雲杉樹一起栽植起來;爲使人們看見,知道,同時因深思而瞭解:這是上主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創造的。

福音:聖瑪竇福音 11:11-15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婦女所生者中,沒有興起一位比洗者若翰更大的;但在天國裏最小的,也比他大。由洗者若翰的日子直到如今,天國是以猛力去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因爲眾先知和法律講說預言,直到若翰爲止。若是你們願意接受,他就是那位要來的厄里亞。有耳的,聽吧!」

2017年12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講解了天主的慈愛,勉勵我們稱呼天主為「阿爸」,因為祂以慈愛親近了我們。

當天的《聖詠》關於天主寫道:「上主對祂的一切受造物仁愛慈祥。」(詠145:9)第一篇讀經節選的《依撒意亞先知書》也描繪道,天主像爸爸對待嬰兒那樣與我們交談,盡可能模仿嬰孩的語氣發出稚嫩的聲音。祂首先以安撫的口吻保證道:「不要害怕,有我協助你。」(依41:13)

教宗說:「天主似乎想要給我們唱搖籃曲。我們的天主會這樣做。祂的慈愛就是這樣的,好似父親、母親。祂常說:『縱然母親能忘掉自己的兒子,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5)。祂把我們放在祂的心裡。天主以這樣的對話做了小孩子,為叫我們明白,好讓我們信賴祂。我們可以像聖保祿那樣勇敢地對祂說話,以一種不同的語氣對天主說:『爸爸,阿爸』。父親,這就是天主的慈愛。」

教宗繼續說:「天主有時候確實會鞭策我們,祂是偉大的,但祂也以慈愛親近我們,拯救我們。這是一項奧跡,一件美妙的事。天主是偉大的,卻做了小孩子,但祂的幼小並不減祂的偉大。在這個大與小的辨證中,彰顯著天主的慈愛。偉大的成為微小的,好使微小的能成為偉大的。耶誕節幫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那個馬槽裡,天主是如此之小。我想起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冊中的一句話。我願意解釋一下:『什麼是神聖的?什麼是最神聖的事?』他說: “Non coerceri a maximo  contineri tamen a minimo divinum est”,意思是不被大事嚇倒,卻關注小事。這就是神聖,大小同時具備。」

「天主不僅幫助我們,也給予我們一個喜樂的許諾,一個豐收的許諾,幫助我們繼續前行。教宗強調,天主不僅是父親,也是爸爸。我有能力這樣和上主說話嗎,或者我感到害怕?每個人自己作答。有人會問:『天主慈愛的神學場景是什麼?哪裡更容易找到天主的慈愛呢?哪裡可以很好地體現出天主的慈愛呢?』『創傷』,我的創傷,你的創傷,當我的創傷和祂的創傷相遇的時候。藉著這些創傷,我們獲得了治癒。」

教宗引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說:「在那裡,有人俯身救助遭遇強盜的人,為他清洗傷口,付錢託人照顧他。我們的創傷是天主慈愛的神學場景。」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在一天當中反省上主的邀請:「來吧,讓我看看你的創傷,我要治癒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為何要進堂參與主日彌撒?

恭讀若望福音

一週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 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

2017年12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關於感恩聖事的主題,當天解釋了「為何要進堂參與主日彌撒?」教宗表明,耶穌的門徒們從起初就意識到舉行主日感恩聖祭的重要性。

教宗說:「我們基督徒進堂參與主日彌撒,是為了會晤復活的上主,或更好地說,是讓祂來會晤我們。我們要聆聽祂的聖言,去赴祂的宴席,如此我們便可成為教會,也就是祂在世上的活奧體。」

教宗解釋道:「耶穌在猶太人所稱的一週的第一天由死者中復活了,並在這一天顯現給門徒們,賜予他們聖神(瑪28:1;谷16:9,14;若20:19-22)。基於這些原因,主日對我們而言是一個聖日,藉著上主為了我們且臨在於我們當中的感恩聖祭而被聖化。因此,正是彌撒確立了基督徒的主日!基督徒的主日圍繞著彌撒運轉。對基督徒而言,若不在主日與上主會晤,那是怎樣的一個主日呢?不幸的是,有些基督徒團體無法在每個主日參與彌撒,但他們仍然蒙召在這個聖日聚集一處,因上主之名專注於祈禱,聆聽天主聖言,熱切渴望領受聖體聖事。此外,還有一些世俗化的社會失去了主日的基督信仰意識。」

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2177-2188號表示:「在這些環境中,需要重新喚醒主日的意識,恢復節日、喜樂、堂區團體、團結互助的意義,使心神和肉體得到休息。」教宗也引用《禮儀憲章》106號指出「梵二大公會議也把主日稱為『歡樂休假的日子』,這個觀念在羅馬社會接受基督信仰之前並不存在。」

教宗強調:「在感恩聖事的激勵下,活出作為子女而非奴隸的基督信仰意識使得主日幾乎在每個地方都成了休息日。若沒有基督,我們就被迫遭受每日操勞疲憊的支配,對明日憂心忡忡。與上主每個主日的會晤使我們獲得力量,懷著信賴和勇氣活在今天,懷抱希望奮勇向前。」

「有些人說,用不着去參與彌撒,也不必過主日,因為善度生活,愛近人最為重要。」

教宗答道:「不錯,基督徒生活質量乃是以愛的多少來衡量。然而,若我們不在每個主日從感恩聖事的泉源中汲取必要的力量,我們又怎能實踐福音呢?」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基督徒需要進堂參與主日彌撒,因為只有藉著耶穌的恩寵,祂在我們内、並在我們當中活躍的臨在,我們才能實踐祂的誡命,成為祂的可靠見證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瓜達盧佩聖母慶日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上主又對阿哈次說:「你向上主你的天主要求一個徵兆罷 ! 或求諸陰府深處,或求諸上天高處。」阿哈次回答說:「我不要求,我不願試探上主。」依撒意亞說:「達味的家族,你們聽著罷 ! 你們使人厭惡還不夠,還要使我的天主厭惡嗎﹖因此,吾主要親自給你們一個徵兆:看,有位貞女要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厄瑪奴耳。你們雖然策劃,必然落空;你們雖然說定,決不能實現,因為天主與我們同在。」

福音:路加福音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天使便離開她去了。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妳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瑪利亞遂說: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 我的救主,因為衪垂顧了衪婢女的卑微, 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羅馬時間)2017年12月12日,教宗方濟各拉丁美洲主保瓜達盧佩聖母慶日下午6點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與眾多在羅馬的拉丁美洲人民同歡共慶。教宗勉勵他們說:「我們的孕育力要求我們保護我們的人民不受意識形態殖民,他們最富饒的部分不被消除。」

瓜達盧佩聖母慶日源自1531年12月聖母瑪利亞在墨西哥特佩亞克(Tepeyac)山下顯現給印第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的事跡。今年瓜達盧佩聖母慶日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講述聖母瑪利亞往見老年懷孕的表姐依撒伯爾(路1:39-48)。依撒伯爾具備兩個特色:一是素不生育;二是驚喜懷孕。教宗將依撒伯爾的這兩個特色與胡安‧迭戈相連結,並論及其現實意義。

教宗解釋道:「在依撒伯爾的年代,不孕被視為天主對人的懲罰,因此不孕的人會覺得身負恥辱,蒙上汙名,或感到自卑。同樣地,當聖母顯現給胡安‧迭戈時,這個卑微的印第安人也自認為無足輕重。」

教宗由此念及:「拉丁美洲的團體中有很多印第安人和非裔美洲人經常缺乏有尊嚴的善待和平等的條件;許多婦女因她的性別、種族或社會經濟處境而受到排斥;接受劣質教育的青年既沒有進修的機會,也無法步入職場,以發展自我和成家;為數眾多的窮人、失業者、移民、流離失所者,以及沒有土地的農民在非正式經濟中掙扎求生;不少男童和女童淪為雛妓,而這往往與性觀光掛鈎。」

「然而,從依撒伯爾的驚喜懷孕中,我們得知天主夢想的不是祂子女的不孕、污名和恥辱,而是祂的子女們歡唱《讚主曲》。胡安‧迭戈也是如此,正是他的披風倒映出聖母的樣貌:一位膚色黝黑,混血面容的聖母;她是一位帶有她子女特色的母親,好使他們同享她的福分。」

為此,教宗鼓勵拉丁美洲人民:「凝視自己文化的富饒和多元,不僅加以培養,更要勇敢捍衛」,以免被同化,陷入單一的思考、作為和生活,最終使自己先人的整個遺產變得殘缺或貧瘠。我們的孕育力要求我們保護我們的人民不受意識形態殖民,他們最富饒的部分不被消除。」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之母是教會的形象,但願教會擁有混血面容、印第安面容,窮人、失業者、兒童、年長者和青年的面容。願人人都跟依撒伯爾和胡安‧迭戈一樣,感到自己是許諾和希望的使者,能發自內心喊說:『阿爸,父啊!』(迦4:6)。這親子關係的奧秘使我們團結合一,成為祂的子民,卻不消除我們每個人的特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8年世界病人日文告

2017年12月11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18年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取自《若望福音》記述耶穌在十字架上對祂的母親瑪利亞和愛徒若望說的話:「『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那門徒從那時起就把她接到自己家裡」(若19:26-27)。世界病人日於每年2月11日舉行。 [Read more…]

教宗:讓我們接受上主的安慰,切莫心懷怨恨

將臨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35: 1-10

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沙漠必要欣喜,如花盛開,盛開得有如百合,高興得歡樂歌唱,因爲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加爾默耳和沙龍的美麗;它們將見到上主的榮耀,我們天主的光輝。你們應加強痿弱的手,堅固顫動的膝,告訴心怯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報復已到,天主的報酬已到,他要親自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啓;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因爲曠野裏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白熱的沙地將變爲池沼,亢旱的地帶將變爲水源,豺狼棲息的洞穴將生出蘆葦和菖蒲。那裏將有一條大路,稱爲「聖路」,不潔的人不得通行:這原是上主百姓所走的路,愚蠢的人也不會迷路。那裏沒有獅子,猛獸也不上來,路上遇不到一隻野獸,獨有被贖出的人們行走。上主所解救的人必要歸來,快樂地來到熙雍,永久的歡樂臨於他們頭上,他們將享盡快樂和歡喜,憂愁和悲哀必將遠遁。

福音:聖路加福音 5: 17-26

有一天,耶穌正在施教,幾個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也在座。他們是從加里肋亞和猶太各鄉村及耶路撒冷來的;上主的德能催迫耶穌治病。看,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設法把他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從瓦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說:「人啊!你的罪赦了。」經師和法利塞人開始忖度說:「這人是誰?竟說褻瀆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向他們說:「你們心裏忖度什麽呢?什麼比較容易?是說:你的罪赦了,或是說:起來行走吧!但爲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權赦罪。」─便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吧!」那人立刻在他們面前站了起來,拿著他躺過的小床,回家去了。眾人十分驚奇,並光榮天主,滿懷恐懼說:「今天我們看見了出奇的事。」

2017年12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道:「讓我們接受上主的安慰,切莫心懷怨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講述上主許諾賜給祂的子民安慰(卅五1-10)。教宗對此證實說:「上主來是為了安慰我們。誠如聖依納爵所言,我們要默觀基督的安慰者角色,視之為朋友間的安慰。」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們,但「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路24:41)。

教宗解釋:「我們經常覺得上主的安慰是件奇事,卻難以接受安慰;相較於接受安慰,安慰別人比較容易。因為我們時常沉溺於負面念頭,沉溺於我們心中罪的傷痕;我們往往傾向於獨自停留在那裡,彷彿孤獨地躺在《福音》中的小床,不願起身(路五17-26),耶穌則不斷疾呼:『起來!』問題是在負面念頭中我們是主宰者,因為我們的心中擁有罪的傷痕;然而,在積極態度中我們卻是行乞者,而我們不喜歡乞求安慰。」

教宗進而闡明:「人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拒絕接受安慰:一是憤恨的態度;二是抱怨的態度。當一個人憤恨不平時,他就有一顆苦澀的心,把苦澀視為珍寶。舉例而言,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水池旁的那個癱子患病長達38年,他的內心苦澀,因為沒有人在水動時把他放到水池中治病(若5:2-9)。」

教宗指出:「對這些苦澀的心而言,苦澀比甘飴更加美好。很多人寧可緊抓著苦澀的根基,依戀原罪的記憶。再者,苦澀必定使我們口出怨言,在天主面前抱怨而非獻上讚美,抱怨有如伴隨一生的旋律。對此,亞維拉聖女德肋撒(Teresa d’Avila)表明:那說『他們對我不義不公』的修女是有禍的。」

教宗接著將約納先知稱為「諾貝爾抱怨獎得主」:「約納先知奉天主之命向尼尼微人宣布毀滅,尼尼微人痛改前非後蒙天主憐憫,免於災禍,約納先知卻對此心懷不滿。在苦澀、仇恨和抱怨之前,教會今天給予鼓勵的話。這鼓勵的話貫穿當天的讀經和福音:依撒意亞先知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依35:4);耶穌也在福音中鼓勵癱子起來(路5:17-26)。事實上,那癱子的朋友就是如此勇敢地爬上屋頂,把那癱子正放在耶穌面前,毫不顧忌在場的經師和其他人,一心只想幫助那癱子得到治癒,渴望上主的安慰。」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禮儀的訊息正是接受上主的安慰。這並不容易,因為要接受上主的安慰就必須放下我們自私的心態,放下我們視為珍寶的苦澀、抱怨和其它事物。我們每個人今天都要作良心省察:我的內心狀態如何呢?我是否心中苦澀、悲傷?我使用怎樣的語言?它是讚美天主的美好語言呢,還是滿腹牢騷?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下勇氣的恩寵,因為在勇氣中祂前來安慰我們;讓我們向上主祈禱說:『主啊,求祢來安慰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接見台灣教會合作協會

2017年12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御前會議廳接見了台灣教會合作協會代表團。教宗向他們表示:「身為基督徒,我們蒙召在許多環境中攜手合作,促進每個人的尊嚴」。

《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說:「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教宗引用耶穌的這番話闡明:「這個在生活中道成肉身的天主聖愛是我們基督徒的康莊大道,我們有責任在世人面前共同見證我們所懷的希望(伯前3:15)。」

因此,教宗強調:「要務必加強各基督信仰教會之間的關係和宣講耶穌,其方法涵蓋愛德工作和青年培育計劃,尤其是教導他們對話的藝術,以建設一個更正義的社會。」

教宗進而讚許台灣天主教會自1991年台灣教會合作協會成立以來,便致力於促進主的信徒之間更加合一。教宗勉勵眾人:「始終以愛德為先,並肩邁向主耶穌如願以償的那一天:『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相信』(若17:21)。」

最後,教宗與台灣教會合作協會代表團一同誦唸了《天主經》。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亞洲未來屬於那些建設友愛而非製造武器的人

恭讀瑪竇福音

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 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耀你們在天之父。

2017年1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回顧了剛剛結束的緬甸和孟加拉國牧靈訪問,他指出:「誰若不與苦難的弟兄一同受苦,就應該省思自身信仰的真誠度以及自己的人性,即使這位弟兄在種族、宗教、語言和文化上與自己有所不同。」

教宗在問候阿拉伯語朝聖者時,特別談及他與羅興亞難民極其感人的會晤。在會晤中,教宗為我們的缺失和我們的沉默向他們請求寬恕,呼籲國際社會幫助他們,援助世界上所有遭受壓迫與迫害的群體。

教宗首先感謝兩個國家的政府當局與主教邀請他訪問,然後強調由於聖座和緬甸外交關係的建立,教宗有史以來第一次訪問該國。緬甸當地人民因衝突和鎮壓而遭受苦難,現在正逐步走向自由與和平的新狀況。

教宗指出:「在緬甸人民中佛教具有深厚的根底,基督徒只是小小的羊群,但這個教會活潑而熱情。」

他與主教會晤時,以及在兩台彌撒聖祭中堅固了他們的信德和共融。教宗藉此牧靈訪問重申了:「對於耶穌的門徒而言,因信仰祂而受苦十分正常,那是一個見證的機會,然而就如《路加福音》所說的:『連他們的一根頭髮也不會失落。』(路21:18)」

關於他與緬甸青年的會晤,教宗說:「我從這些青年充滿喜悅的臉上,看到了亞洲的未來:這個未來不屬於那些製造武器的人,而屬於那些播種友愛的人。」

在緬甸,教宗降福了16座聖堂、修院和大使館的奠基石,並與緬甸當局的會晤。教宗表示,他鼓勵緬甸當局致力於恢復和平,期望國家各個不同組成部分,沒有一個被排除在外,都能本著互敬態度參與這項進程。

關於他與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會晤,教宗表明天主教會對僧伽最高委員會古老的精神傳統充滿敬意,相信基督徒和佛教徒能共同幫助世人去愛天主和近人,摒棄一切暴力,以善制惡。

教宗然後繼續談及他在孟加拉國的牧靈訪問。在該國絕大多數人都信奉伊斯蘭教,他的訪問是進一步促進基督徒與穆斯林互相尊敬與對話的標記。此外,聖座從一開始便支持孟加拉國人民建立獨立國家的意願,而這個意願也必須始終保護宗教自由的權利。

談到他在達卡主持彌撒並在彌撒中祝聖16位司鐸,教宗稱這是牧靈訪問中最有意義和最喜悅的項目之一。教宗感謝天主,因為在那片亞洲地區聖召並不缺乏,表明這個團體充滿活力,回蕩著上主召喚人跟隨祂的聲音。

教宗還會晤了孟加拉國的主教們,鼓勵他們為家庭、窮人、教育、對話,以及社會安定提供慷慨的服務。此外,教宗也與該國的男女會士、修生和初學生會晤。

教宗難以忘記在孟加拉國首都參加的跨宗教和大公對話的感人時刻,稱那是心靈開放的標記,而心靈開放就是相遇、和諧與和平文化的基礎。

教宗特別念及「德蘭修女之家」,這位聖人在達卡停留期間曾在此居住,接待孤兒和殘疾人。

教宗說:「那裡的修女們按照自己的神恩每日朝拜祈禱,為貧窮與受苦者服務。她們總是笑口常開,修女們勤於祈禱,幫助受苦的人,始終面帶微笑。這是一個美好的見證。讓我們為這些修女而感恩。」

最後,教宗談及孟加拉國青年,他特別記得他們的舞蹈。

教宗說:「他們很善於跳舞!這個盛會彰顯了已被他們的文化所接納的福音喜樂;他們的喜樂是源於許多傳教士,許多要理教員和基督徒父母犧牲的果實。穆斯林和其它宗教的青年也參加了這個盛會,對於孟加拉國、亞洲和全世界而言,這是希望的標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誠摯呼籲人人尊重耶路撒冷現況

2017年1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表示,他深切擔憂耶路撒冷近日的局勢。日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要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三大一神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教宗為此誠摯呼籲人人都尊重耶路撒冷的現況,遵守聯合國的相關決議案。

教宗說:「耶路撒冷對猶太教徒、基督徒和穆斯林而言是獨一無二的聖城,他們在那裡敬禮各自宗教信仰的神聖之地。耶路撒冷具有特殊的和平聖召。我祈求上主保護並加強耶路撒冷的這個身分,以惠及聖地、中東和全世界;願智慧與審慎得勝,以免現今早已混亂又充滿許多殘酷衝突的全球景況再添加新的緊張因子。」

關於這個複雜又棘手的事件,教宗已於12月5日與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Mahmoud Abbas)在電話中討論。聖座新聞室主任伯克(Greg Burke)證實了這項消息,並解釋這次通電話是「阿巴斯主動邀約」的,屬於巴勒斯坦國總統的多項聯繫之一。阿巴斯的發言人表示,巴勒斯坦總統此前曾與白宮主人特朗普通電話時,特朗普表明有意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

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成員暨聖座前任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觀察員托馬西(Silvano Maria Tomasi)總主教表示,需要以一條結聚力量的政治路線來確保和平。

托馬西總主教12月6日向梵蒂岡電台表明:「聖座的立場始終是聯合國合法支持的立場,也就是兩個獨立國家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一個是以色列國,另一個是巴勒斯坦國。耶路撒冷必須持續讓基督徒、穆斯林和猶太教徒這三大亞巴郎宗教進入。」

總主教說:「聲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獨享的首都可能會造成許多法律後果,肯定會使聯合國、聖座等向來支持的這個立場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因此,我認為需要找出一條結聚力量而非製造分裂的政治路線來確保和平。我們都明白此刻急需攜手合作、互相理解,但聲稱耶京是以色列首都的言論會打破國際共識,導致新一輪暴力的危險。我們必須竭盡所能預防這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第55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第55屆世界聖召祈禱日將於明年2018年4月22日舉行。教宗方濟各於12月3日新禮儀年第一主日為此發表文告,主題為「聆聽、分辨及活出上主的召叫」。

教宗表明:「全然和永遠奉獻於天主和服事弟兄是多麽的美好,而且也是一份恩寵。我們要慷慨和勇敢地回應祂的召叫,聆聽祂的聲音,分辨我們在教會和世界上的使命,活出祂賜予我們的恩典。」

教宗首先指出:「我們需要聆聽,因為天主總是非常謹慎地讓我們聽到祂的聲音,從不強迫我們。然而,有時祂的聲音會被我們心中的許多煩惱和掛慮所窒息。如果我們仍然自我封閉,持守舊習,冷漠地在自我狹隘圈子裡浪費生命,我們就無法察覺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的特別召叫,失去作大夢的機會,無法成為天主希望與我們同寫的那獨一無二歷史的主角。」

「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靈性上的分辨,在與天主的交談中發現自己的聖召。我們非常需要發現在與天主的交往中,祂召叫我們的場所、途徑和境遇。每個基督徒都應發揮『辨認内心』生活的能力,領悟上主在何處及何事上召叫他,好能繼續他的使命。」

「此外,聖召也要求我們積極活在當下,不可拖延對它的回應。福音的喜樂不能等待我們的緩慢和怠惰;如果我們只向窗外觀望,這喜樂就與我們無緣;如果我們不在今天承擔作出一項選擇的風險,我們就不會享有這喜樂。聖召就在當下!」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處於何種狀況,都蒙召在此時此刻做上主的見證人。上主還召叫我們與祂建立特別親密的關係,直接服事祂。我們不要害怕!全然和永遠奉獻於天主和服事弟兄是多麽的美好,而且是一份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讓我們接受屈辱,好能相似耶穌

將臨期第一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11: 1-10

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個嫩枝,由它的根上將發出一個幼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將住在他內。他將以敬畏上主爲快慰,他必不照他眼見的施行審訊,也不按他耳聞的執行判斷。他將以正義審訊微賤者,以公理判斷世上的謙卑者,以他口中的棍杖打擊暴戾者,以他唇邊的氣息誅殺邪惡者。正義將是他腰間的束帶,忠誠將是他脅下的佩帶。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它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它們的幼雛將一同伏臥;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吃奶的嬰兒將遊戲於蝮蛇的洞口,斷奶的幼童將伸手探入毒蛇的窩穴。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因爲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那一日,葉瑟的根子將成爲萬民的旗幟,列邦必將尋求他;他駐節之地,將是輝煌的。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0: 21-24

就在那時,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天地的主宰!我頌揚你;因爲你把這些事給聰明和通達的人隱藏起來,而啓示給了小孩子們。父!是的,因爲你本來喜歡這樣做。我父把一切都交給了我。除了父之外,沒有人知道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意啓示的人外,也沒有人知道父是誰。」隨後,他轉身單向門徒說:「見到你們所見的那眼睛是有福的。我告訴你們,許多先知和君王,曾想見你們所見的,卻沒有見到;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到。」

2017年12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謙卑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質。

教宗從當天選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談起,他指出:「每個基督徒都好似『一個嫩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將住在它內。」(依11:1-2)。這些恩典都是聖神的恩典。從嫩芽的幼小到聖神的圓滿,這是許諾,這是天主的國。這就是基督徒的生命。」

教宗說:「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從根上長出的嫩芽,應該依靠聖神的力量不斷長大,直到聖神在我們內達致圓滿。那麼,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呢?簡單而言,就是守護在我們內生長的嫩芽,呵護其成長,呵護聖神。」

「那麼,基督徒的生活作風是怎樣的呢?其中一個就是如同耶穌的作風,即謙卑。我們必須擁有信德和懂得謙卑,好使這個嫩芽長大,從如此之小的恩典達致聖神之恩的圓滿。我們必須懂得謙卑,好能相信天父是天地的主,正如今日福音所說的:『祂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10:21)。謙卑就是做個小孩子,如嫩芽一般,雖小卻日漸成長,因為小而需要聖神,好能向邁進,走向自身生命的圓滿。」

教宗表明:「有人認為謙卑是有教養,懂禮貌,閉上眼睛祈禱。不,謙卑不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個謙卑的人呢?」

教宗回答:「有一個標記,且是唯一的標記,即接受屈辱。謙卑卻不接受屈辱就不是真謙卑。謙卑指的是人有能力像耶穌那樣承受屈辱;祂曾遭受屈辱,且是極大的淩辱。」

最後,教宗提到諸多聖人的榜樣稱: 「聖人不僅接受屈辱,而且還要求受辱,好能相似耶穌。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守護嫩芽,直到聖神的圓滿,並且不忘記根源,接受屈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