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緬甸首台公開彌撒講道

2017年11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緬甸仰光吉坎桑(Kyaikkasan)公園主持了他在緬甸的首台公開彌撒。該國天主教徒雖然不到70萬,卻有超過15萬名信友不畏濕熱聚集在伯多祿的繼任人面前,他們當中有不少人來自山區,甚至有人徒步而來。教宗讚許他們是個活潑的教會,懂得不分宗教或種族關愛眾人,努力在各自的家庭、團體,以及更廣闊的緬甸社會內撒播治癒及修和的種子。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以緬甸語親切地對在場眾人說:「Min gla ba(您好!)」他接著從當天選自《達尼爾先知書》的第一篇讀經談起,他指出:「我們有時會掉入陷阱,信任自己的才智,但其實我們很容易就會失去方向感。為此,我們務必牢記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是我們可靠的指南針:在十字架上我們尋獲智慧,它能以天主之光引領我們的生活,並帶來治癒;在耶穌的傷痕上我們尋獲各種醫治之泉。」

教宗說:「我知道在緬甸有許多人帶著可見的或隱形的暴力創傷。誘惑在於以世俗的才智回應這些傷害,世俗才智如同第一篇讀經中的君王的才智那樣有嚴重的缺陷。我們誤以為憤怒和報復能帶來治癒,然而報復之路並非耶穌之路。」

「耶穌之路截然不同。當仇恨和拒絕把祂推向受難和死亡時,祂卻以寬恕和憐憫作為回報。因此,我們在聖體聖事的恩典中學習如何在基督的傷痕內找到憩息,在那裡洗淨我們所有的罪過和歪道。」

教宗對緬甸信友們說:「當你們藏身於基督的傷痕時,你們便能體會到天父慈悲的治癒香膏,並得到把它帶給別人的力量,好能為每個傷痕及每個痛苦記憶塗抹香膏。」

教宗表示:「我知道緬甸教會已在努力將天主慈悲的治癒香膏帶給他人,尤其是給最需要幫助的人。有很多清晰的徵兆顯示,即使方法很有限,許多團體仍向其它少數部族宣講福音,從不強迫或逼迫他們,卻始終吸引和接納他們。」

在緬甸的活潑教會透過當地明愛會援助各宗教和各種族的窮人與受苦者。

教宗對他們說:「我鼓勵你們繼續與他人分享你們所領受的無價智慧,那從耶穌聖心湧出的天主聖愛。」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寬恕和慈悲的訊息所需的邏輯並非人人都願意理解,必會遇到阻礙。然而,祂在十字架上展現的聖愛最終無法抵擋,有如一部『靈性導航系統』,精準地指引我們走向與天主的親密生活,走向我們近人的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緬甸首篇正式講話

2017年11月28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緬甸首都内比都(Nay Pyi Taw)的國際會議中心接見該國政治當局、公民社會及駐該國外交使團,並發表了此行的首篇正式講話。教宗表示,他來到這裡是為堅固這個國家天主教會團體的信德,他們雖小卻朝氣蓬勃,鼓勵他們不辭辛勞地為國家的福祉作出貢獻。

聖座與緬甸於今年5月4日建立邦交,教宗提到這件盛事說:「我很高興我的訪問能在緬甸與聖座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得以實現。我希望看到這項決定作為國家努力的標記,能在廣大的國際團體内部繼續對話和有建設性的合作,同時也更新公民社會的結構。」

教宗繼續表示:「我也希望我的到訪能懷抱緬甸全體人民,向那些正在努力建設一種公正、和解及包容社會秩序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緬甸因著一種非凡的美和眾多的自然資源而蒙受祝福,但她最大的珍寶當然是她的人民。過於長久的内戰和敵對造成嚴重的分裂,人民為此深受痛苦而且仍在受苦。國家如今致力於重建和平,而治癒這些創傷應是一種政治和精神上的重大首要之務。」

教宗稱讚緬甸政府在這層意義上作出的努力,同時強調:「只有透過履行正義和尊重人權,則建設和平及國家和解的艱難進程才能向前邁進。在這方面,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就是國際社會在全世界推動正義、和平及發展的基礎,經由對話而非動用武力來解決衝突。」

「緬甸的未來必須是和平,一種以尊重社會每個成員的尊嚴和權利為基礎的和平,這需要尊重每個民族團體及其身分,尊重依法治國和一種能讓每個人和每個團體為公益作出合法貢獻卻不排除任何人的民主秩序。」

教宗指出:「在這項挑戰中各宗教具有一種特殊的角色,能幫助拔除衝突的根源,建築對話的橋樑,尋求正義,成為受苦者先知性的聲音。宗教差異不該是分裂和不信任的根源,而應是一種促進團結、寬恕、容忍和英明建國的力量。在醫治那些因長年衝突而受苦者的情緒、精神和心理創傷上,宗教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教宗表明:「倘若緬甸不同宗教傳統的領導人能攜手合作,共同促進和平、救助窮人,以及傳授真正的宗教和人性價值,就會是一個重大的希望標記。此外,青年的培育也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在一個快速發展和互聯互通的世界上,緬甸的未來取決於青年所接受的培育,不僅是技術上的培育,也尤其包括誠實、正直和人性團結互助的道德價值,以此確保穩固的民主,在社會各領域增進團結與和平。」

最後,教宗再次提到緬甸的天主教會團體,鼓勵天主教徒透過愛德和人道工作努力促進公益,偕同其它宗教信徒和所有善心人士,開啟一個促使這個可愛國家各族人民和睦與進步的新時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接見緬甸宗教領袖

2017年11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仰光總主教府接見了17名宗教領袖代表。他們分別代表佛教徒、穆斯林、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天主教徒和其它宗派的基督徒。

緬甸主教團主席暨勃生教區主教若望·盛赫基(John Hsane Hgyi)向教宗作了介紹。會晤持續了約四十分鐘,主題涉及差異中的團結。

各宗教領袖發言後,教宗以西班牙語發表講話。他引用《聖詠》說道:「看,弟兄團結共處多麼美好。團結並不意味著一模一樣。團結不是整齊劃一,在同一宗派內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富足,以及缺乏。」

教宗繼續說:「我們都不一樣,每個宗派都有它的富足、傳統,可以給予他人,與他人分享。我們只有生活太平,這事才會發生,而和平建立在不同的聲音之中。團結總是在差異中實現的。」

「和平是和諧。在這個時代,我們面臨一種走向整齊劃一的全球趨勢,它使每個人全都一模一樣。這是對人性的扼殺。這是一種文化殖民。我們必須了解我們在種族、宗教和民族方面的不同財富,並從這些差異中尋求對話。藉著這些差異,我們相互學習,以兄弟相稱。」

教宗進而呼籲道:「作為兄弟,你們能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這個國家在地理上也是如此的富饒與多元。緬甸的自然環境富於差異。我們不要害怕差異!我們只有『一位』父親。我們彼此皆為兄弟姐妹。讓我們保持兄弟情誼。我們如果像弟兄姐妹那樣彼此討論,我們就能立刻和好。弟兄情誼總是能恢復的。我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設和平。」

最後教宗呼籲道:「你們當建設和平,不要被文化殖民相同化。真正神聖的和諧是透過差異實現的。對和平而言,差異是一份財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會晤緬甸總統和國務資政昂山素姬

2017年11月28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從緬甸仰光乘專機前往該國首都內比都,進行正式拜會活動。緬甸於2005年遷都到仰光以北320公里處的內比都,意即「皇家首都」。為了後勤、人口及戰略的因素,新首都興建於稻田和甘蔗園間,總統府和國會大廈外都環繞著護城河,而且彼此距離很遠,以確保國防安全。

教宗當天先後於下午4時和4時30分在緬甸總統府會見了總統廷覺(Htin Kyaw),以及國務資政暨外長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廷覺於1946年出生在仰光,是該國知名學者兼詩人敏杜溫(Min Thu Win)之子。他與昂山素姬密切合作,2000年因陪伴昂山素姬離開仰光而被捕入獄4個月。廷覺於2016年當選緬甸總統。 [Read more…]

教宗接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

2017年11月27日下午,教宗方濟各抵達緬甸仰光(Yangon)後,在仰光主教府接見了前來拜訪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大將和隨行代表團。按照原定計劃,這次會晤本應於11月30日舉行。這次出乎意料且提前舉行的會晤於當地時間下午5時55分開始,持續了一刻鐘。

聖座發言人伯克表示,雙方在會晤中「談到緬甸當局在此過渡時期的重大責任」。告別前,教宗與敏昂萊大將互贈禮物。教宗贈送給大將的禮物是這次使徒訪問的紀念章,而大將贈送給教宗的禮物則是一隻弓型豎琴和作為裝飾品的一碗米飯。

值得一提的是,聖座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才於今年5月4日建立邦交,教宗的訪問因此意義重大。教宗訪問緬甸的第一站是仰光,他的格言是:「愛與和平」。

仰光是緬甸歷史上的都城,直到2005年軍人政權決定把政府遷移到内比都(Nay Pyi Daw)為止。仰光位於國家南部,坐落在勃固(Bago)河與仰光河之間,居民480萬,是緬甸最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該城於11世紀初由孟族(Mon)人創建,取名仰光,意思是「結束分歧」。

仰光也是緬甸的宗教聖地,緬甸人民視為最神聖的佛教古跡瑞光大金塔(Pagoda Shwedagon)就在那裡,因此成了朝聖之地。據説,大金塔建於2500年前,呈圓形,高99米,從城市的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這座金塔整個被金覆蓋著,内部供奉著佛陀的幾件遺物。

此外,仰光還是重要的商業和多種工業中心,東南亞最大的港口之一。出口以大米、柚木和金屬礦物為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抵達緬甸仰光

(羅馬時間)2017年11月26日晚上10時10分,教宗方濟各從羅馬達芬奇機場乘專機意大利航空A330空中巴士,前往緬甸展開他的第21次國際牧靈訪問。

在教宗登機前,意大利航空特別專員、羅馬機場常務董事,以及多位政府、軍方和宗教人士均到場送行。教宗面帶微笑,左手提著他的黑色公事包,右手扶著登機梯的扶手,穩健地走到機艙口,在進入機艙前轉身向在場眾人揮手道別。在去程的飛行途中,教宗簡短問候了專機上的隨行記者們,對他們說:「晚安!我由衷感謝你們的陪伴,感謝你們始終播種很多善的工作。我祝願你們有個愉快的旅程。他們說那裡天氣太過炎熱,不好意思,但希望能結出果實。現在我向你們致意。」

教宗隨後逐一問候了隨行記者們,與他們互道晚安。

(緬甸時間) 11月27日下午1時22分,教宗方濟各抵達該國首都仰光國際機場,展開他的第21次國際牧靈訪問。教宗一走下飛機,駐緬甸宗座大使張因南(Paul Tschang In‑Nam)總主教和緬甸外交部禮賓司便迎上前歡迎他。之後,教宗在正式的歡迎儀式中受到緬甸聯邦共和國總統廷覺的歡迎,在場的還有緬甸主教,以及上百名身穿傳統服飾的兒童和各族人民代表。歡迎儀式中只有審閱儀仗隊,不發表講話。

教宗然後乘車前往這幾日他在緬甸訪問期間下榻的仰光總主教府。在主教府前,教宗受到群眾的熱情歡迎。

當天沒有安排會晤活動。教宗在園林四繞的總主教府舉行私人彌撒,然後進晚餐和休息。

教宗前往緬甸的飛機途徑意大利、克羅地亞、波黑、黑山、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土耳其、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教宗向各國當局逐一發送了問候電報。在發給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的電報中,教宗表示他以和平朝聖者的身分前往緬甸和孟加拉國,去鼓勵這些雖小卻充滿熱情的天主教團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我們的聖堂應是服務的聖堂,不是超市

十一月二十四日 聖陳安勇樂及同伴 彌撒

讀經一:恭讀瑪加伯書上 4:36-37,52-59

那時候,猶大和他的兄弟們說:「看,我們的敵人業已粉碎,我們要上去清潔聖所,再行祝聖禮。」於是全體軍隊集合,齊上熙雍山。一四八年九月,即「基色婁」月,二十五日清晨,他們起來,按照法律,在新建的全燔祭壇上獻祭。他們就在異民玷污祭壇的同月同日,於唱歌、彈琴、鼓瑟和鳴鈸中,祝聖了祭壇。全體百姓都俯首至地,欽崇讚美那使他們成功的上天。八日之久,他們舉行祭壇的祝聖典禮,歡樂地獻了全燔祭、和平祭及感恩祭。他們又用金冠銅牌,裝飾聖殿正面,又重修大門和廂房,安上門戶。民眾皆大歡喜,因為異民所加於他們的恥辱,現在完全除去了。猶大和他的兄弟們,以及以色列全會眾,規定年年在這節期,慶祝重新祝聖祭壇節,即由「基色婁」月二十五日起,一連八天歡樂慶祝。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9:45-48

那時候,耶穌進了聖殿的庭院,開始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對他們說:「經上記載:我的殿宇應是祈禱之所,而你們竟把它做了賊窩。」耶穌每天在聖殿裏施教。司祭長及經師並人民的首領,設法要除掉他。但是尋不出什麼辦法,因為眾百姓都傾心聽他。

2017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瑪加伯書》,福音取自《路加福音》。這兩篇讀經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潔淨聖殿。猶大和他的弟兄們把異民玷污的聖殿重新祝聖一番,耶穌把商人從上主的殿宇趕出去,因為他們把殿宇當成了賊窩。

教宗問道:「我們如何做才能使天主的聖殿純潔無暇呢?」

教宗由此指明三個關鍵點:警醒、服務和無償給予。

警醒

教宗說:「天主最重要的聖殿是我們的心,聖神居住在我們內。可是,我内心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學會了留意我的內心,讓我心中的聖殿只留給聖神嗎?我們要潔淨聖殿,內心的聖殿,並且要警醒。你要當心,你心中發生了什麽事?誰來,誰去?你的情感和想法是什麼?你與聖神交談嗎?你聆聽聖神嗎?你要警醒,要留意在我們內的聖殿發生的事。」

服務

教宗說:「耶穌以特殊方式臨在於病患、受苦者、饑餓者和囚犯身上。我在尋思,我有保護那聖殿嗎?我有藉著我的服務來照顧聖殿嗎?我有關懷過需要幫助、需要穿衣和安慰的人嗎?金口聖若望責備那些給了很多奉獻來裝飾美化聖殿,卻無視需要幫助者的人。他指責說:『不行,這樣不行。首先應是服務,然後才是裝飾。』當我們給予服務、給予他人幫助時,我們就相似耶穌,祂就在那裡。」

無償給予

教宗解釋:「有多少次,我們悲傷地走進一座聖殿,我們想想一個堂區,一座主教府,我們不知道我們是進了上主的殿宇還是超市。那裡有買賣,也有舉行聖事的價目表。缺乏無償的給予。天主無償的拯救了我們,祂沒有讓我們支付任何東西。有人可能會持反對意見說:我們需要錢來維修聖堂和維持司鐸的生活等等。」教宗答說:「你無償地給予,天主就會做其餘的事。天主會補足缺少的部分。願我們的聖堂是服務的聖堂,無償給予的聖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2018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這篇2018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中表示:「我們要以充滿信心的目光看待全球遷移現象,不把它視為一種威脅,而是建設和平未來的機會,因為它依然標誌著我們的未來。」

2017年11月24日,聖座新聞室召開記者會介紹了這篇文告,主題是:移民和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該主題與教宗方濟各的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緊密相連。

教宗指出,全球有超過2.5億移民,其中有2250萬難民。他們正在尋找一個生活安定的地方,許多人在漫長而危險的旅程中性命堪憂,遭受辛勞與痛苦,面對那阻礙他們抵達目的地的鐵絲網與隔離牆。

教宗呼籲一種「慈悲的精神」,指出接納他人需要我們作出具體的行動,透過一系列的援助和善行,秉持謹慎和善解人意的關切態度,負責任地處理新的複雜情況,有時還必須解決其它現存的諸多問題,以及資源總是有限的境況。

因此,教宗籲請政府官員發揚謹慎美德,制定切實措施,將這些人融入他們的團體,在這團體內他們的正當權利與和諧發展應當得到保障。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的話,表示經歷了上個世紀的悲劇後,21世紀並沒有進行真正的轉向,武裝衝突和其它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造成人口在國內流動和向國外遷徙。此外,人們移民也是為了與家人團聚,找到就業和教育機會,躲避環境惡化。誰不能享受這些權利,就無法生活安定。

教宗繼續寫道,在那些離開自己國家的人當中,大多數人按照正常的路徑移民,有些人則走上其它道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絕望,祖國不能給予他們安全和機會,而且任何合法途徑似乎都不切實際、被阻斷或過於緩慢。

然而,在許多目的地國家,廣泛傳播的言論強調國家安全風險或接納新來者的負擔,進而貶低人的尊嚴。有許多人煽動對移民的恐懼,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建設和平,也許是出於政治目的,從而引發了暴力、種族歧視和排外心理。這正是所有關心保護每個人生命的人嚴重擔憂的原因。

教宗說,信仰的智慧讓我們注意到我們都是唯一人類家庭的一部分,並且指引我們把自己的城市變成和平的工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移民並非空手而來,而是帶著勇氣、能力、能量和願景,以及他們文化的寶藏。如此一來,接納他們的國家生活將更加富饒。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那些為移民和難民敞開心門的人、家庭和團體所具有的創造力、堅韌和犧牲精神,即使他們的資源並不富有。

教宗向我們保證,默觀的目光能夠指導公共事務負責人的分辨力,從而促使他們的接納移民政策考慮到唯一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需求,以及每個人的利益。在默觀目光的啟發下,我們必將有能力認出正在萌發的和平嫩芽,並呵護其不斷成長。

教宗的世界和平日文告簽署於2017年11月13日。這一天有許多教會團體慶祝移民主保聖女卡布里尼(Francesca Saverio Cabrini)紀念日。今年正值聖人去世100週年。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8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移民與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

1.衷心祝願和平

願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都獲享平安!聖誕夜天使向牧羊人宣告的平安[1],是每一個人和所有民族深深渴望的,尤其是那些因得不到平安而受苦的人。在我的思緒及祈禱中,時時不忘記這些人。現在我願重新提到全世界兩億五千萬的移民,其中有兩千兩百五十萬是難民。我敬愛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他們「不分男女老少,只是想找個能夠安居的地方」[2]。為了找到那平安,他們情願冒險走向漫長而危險的旅程,忍受艱難困苦,面對那為阻礙他們抵達目標而建造的藩籬和高牆。

讓我們懷著愛心,歡迎接納所有逃離戰爭和飢餓,或因種族歧視、迫害、貧窮和環境惡劣等被迫離開家園的人。

我們都知道,只是對他人的受苦表示關心,那是不夠的。在我們的弟兄姐妹能再度有個平安度日的安全家園之前,我們還必須作出許多努力。接納他人,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要建立援助及善意的網絡,還有敏銳且充滿同情的關注,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新而複雜的情況,不時還得解決無數已存在的問題,至於資源的有限,就更不必提了。政府領導人應以謹慎的態度,採取實際的措施,來接納、保護移民與難民,讓他們得以發展並融入社會,而且「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容許他們成為新社會的一員」[3]。領導人對自己的團體負有明確的責任,並使其所應享的合法權益與所應有的和諧發展獲得保障;否則,就像是那魯莽的建造者,沒有好好計算,因此無法完成自己開始建造的高塔。[4]

2.為什麼有如此多的難民和移民?

聖若望保祿二世有鑒於兩千年大禧年的來臨──也就是天使在白冷城宣告和平來臨之後兩千年──曾經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流離失所,是「無止境且恐怖的戰爭、衝突、消滅種族及『種族淨化』所造成的」[5],那也成了廿世紀的特色。到了已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真正的突破:武裝衝突和其它形式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引發人民向外移民或在國內遷移。

然而,人們也會出於其它理由而遷移,主要是因為他們「渴望過更好的生活,許多時候也是想離開『沒有希望的未來』」[6]。他們去與家人團聚,或是去尋找就業或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無法享有這些權利的人,就不能過平安的生活。更有甚者,正如我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的,「因環境惡化,使生活日趨赤貧,要逃離家園的移民數目大增,著實令人感到悲哀。」[7]

大多數人循正常管道遷移。然而,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國家無法給他們安全或機會,而所有的合法管道似乎又不可行,不是受阻就是程序太慢,在絕望之下,只好走上不同的途徑。

許多目的地國家看到廣泛傳播的譴責言論,說接納新來者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也需要高額的花費;這種說法實在貶低了每一個人身為天主兒女的人性尊嚴。那些或許出於政治目的,去搧動人們對移民產生恐懼的人,不是在建立和平,而是在播種暴力、種族歧視以及排外心理,那也正是所有關心每個人類生命安全者的最大憂慮。[8]

國際社會所能看到的所有指標都顯示出,在未來,全球性的遷移會不斷地持續下去。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威脅。至於我,我要求各位懷著信心,把它視為一個建立和平的機會。

3.以默觀的目光注視

信仰的智慧可培養默觀的目光,認清我們都全「屬於一個家庭。移民以及接納他們的當地人民,大家都有同等的權利使用大地的產物,因為那是普世共享的,正如教會社會訓導所教導的一樣。在這裡可以看到大家同舟共濟、彼此分享」[9]。這些話讓人想起聖經裡新耶路撒冷的意象。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六十章)和默示錄(第廿一章)都描述聖城總是敞開大門歡迎萬民,而他們對耶城感到讚嘆,並運來許多財富。「和平」是它的官長,「正義」是它的政要,管理著城裡眾人的共處。

我們也必須把這默觀的注視投向所居住的城市,「以信德的目光注視那居住在人們的家中、街道和廣場的天主……,加強他們之間的精誠團結、兄弟之情,以及對善、真理及正義的渴望」[10]。換句話說,就是履行「享有和平」的承諾。

當我們把那注視轉向移民和難民時,會發現他們並非空手而來。他們帶來了他們的勇氣、技能、活力和抱負,以及自己的文化寶藏;這樣,他們豐富了接納他們的國家的生活。我們也會看到世界各地無數向移民和難民開啟大門和心懷的個別人士、家庭、團體的新意、堅韌和犧牲的精神,即使他們自己的資源也很不足。

默觀的注視也能夠引導那些負責公眾事務的人做分辨,並促使他們接納移民的政策,「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制定」[11],也就是謹記人類大家庭所有人的需要,以及每一個人的福利。

以這樣的眼光看事情的人,會有能力認出和平的種子已經發芽成長。我們那常常因移民和難民存在而分裂的都市,也會轉而成為和平的工作坊。

4.四個行動標竿

為那些尋找庇護的人、難民、移民以及被販賣的人口,給他們機會找到他們所尋求的平安,需要有一套方法,這方法包含四項行動:接納、保護、發展、融入。[12]

既要「接納」,就必須放寬入境的法律途徑,也不要再逼迫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遷移到會讓他們受迫害和遭到暴力的國家去。同時對於國家安全以及基本人權之關切,二者也需要平衡。聖經上提醒我們:「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13]

說到「保護」,我們必須盡責任去承認並維護那些逃離真正危險,以尋求庇護和安全者不可侵犯的尊嚴,也要保護他們免受剝削。我特別想到那些處於受虐待危險,甚至有受到奴役可能的婦女和孩童。天主對他們一視同仁:「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14]

至於「發展」,就是要支持移民和難民的整體發展。在許多可行的方法中,我要強調保障孩童及年輕人接受各級教育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但能讓他們培養並認識自己的潛力,也讓他們具備更強的能力,去面對他人的挑戰,養成與人對話的精神,而不是被排斥或受質疑。聖經教導我們,天主「喜愛居住在你們當中的外方人,供給他們食糧和衣服。你們也應友愛外方人,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做過外方人」。[15]

最後要說的是「融入」。「融入」就是要讓難民和移民能完全參與那接納他們的社會團體生活,視之為豐富彼此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饒富成果的合作,有助於當地社群團體的整體人類發展。聖保祿用下面的話表達了這點:「你們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16]

5.對兩個國際盟約的提議

我衷心希望在2018年,聯合國起草並批准兩個「全球盟約」時,在過程中能一直受到這精神的引導。其中一個盟約是為了安全、有秩序及定期的移民所訂,另一個則是為難民所訂。這兩個盟約是全球性的共同協定,為政策制定和實際措施提供架構。為了這個原因,協定的起草必須受同情心、遠見和勇氣所啟發,才能利用每一個機會促進建立和平的過程。只有這樣,國際政治所必須具有的現實主義,才不致屈從於犬儒主義和全球性的冷漠之下。

對國際社會來說,交談和協調是必須的,也是明確的責任。我們可以超越國界,讓較不富裕的國家也可接納、或更熱誠地接納更多的難民,只要國際合作能保證給他們所需要的經費!

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和難民事務處已印行了廿個行動重點,提供具體做法,好能在公共政策上以及基督徒團體的行動和態度上落實前面所提的四個行動方向[17]。此一舉動,加諸其它努力,其目的是要表達天主教會對聯合國兩個「全球盟約」的關心。這樣的關心,表現出教會更全面的牧靈關懷,那是教會從一開始直到現在,一直在許多工作上努力去做的。

6.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讓我們從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中得到啟發:「如果所有人都懷有世界和平的『夢想』,如果大家都重視難民和移民的貢獻,那麼,人類便會越來越像個四海一家的大家庭,我們的地球也會真正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18]。自古以來,有許多人相信這「夢想」,他們的成就也證明這並不僅僅是個烏托邦而已。

在這些人當中,我們想起聖女加布里妮(Saint Frances Xavier Cabrini),因為今年正好是她逝世一百週年。今年11月13日,許多教會團體都紀念她。這位了不起的女士,一生為移民服務,也成為移民的主保,她教導我們接納、保護我們的弟兄姐妹,並幫助他們的發展和融入新的社會。願因著她的轉禱,上主讓我們都能體驗到「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19]

教宗方濟各
移民主保-聖女加布里妮紀念日
發自梵蒂岡
2017年11月13日

[1]路二14。

[2]三鐘經,2012年1月15日。

[3]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4]路十四28-30。

[5]200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3。

[6]本篤十六世,2013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7]第25號。

[8]參閱:對歐洲主教團移民牧靈關懷委員會致詞,2017年9月22日。

[9]本篤十六世,2011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0]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71。

[11]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12]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3]希十三2。

[14]詠一四六9。

[15]申十18-19。

[16]弗二19。

[17]2017年《二十個牧靈行動要點》及《為「全球盟約」制定的二十個行動要點》;亦可參閱:聯合國文件A/72/528。

[18]2004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6。

[19]雅三18。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為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祈求和平

(羅馬時間)2017年11月23日下午5點30分,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祈禱禮儀,為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祈求和平。

教宗方濟各今年二月曾宣布有意前往南蘇丹訪問,但這一設想至今無法實現。教宗表示:「然而,祈禱的力量更為強大,在祈禱中有天主的力量在工作,對祂而言一切都有可能。」

聖伯多祿大殿內唱起了斯瓦希里語的進堂詠:「復活的基督邀請我們。阿肋路亞!」祭台前陳列著一些述說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苦難的照片。

教宗在禮儀講道中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和平』(弗2:14)。在十字架上,祂背負了世界的一切惡,包括那製造和煽動戰爭的罪惡,例如:傲慢、貪婪、貪戀權力,撒謊。耶穌以祂的復活戰勝了這一切。」

教宗祈求道:「祈願復活的主推倒一切今天依然分裂弟兄姐妹的牆,尤其在南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願戰爭地區和世界各地遭受暴力的女性受害者得到救助。願那些因衝突而受苦的兒童免於兇惡。」

教宗特別為弱小者和窮人祈禱:「願他們繼續相信和期盼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中間的天國,它就是『義德、平安以及在聖神內的喜樂』(羅14:17)。祈求天主扶持每一位以良善,以友愛、尊重、相遇和互助的言行舉止來對抗惡的人,並且賜予政府官員和每位負有責任的人一顆高尚、正直、堅定和勇敢的心,好使他們藉著對話和談判尋求和平。」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要做和平的匠人,並且效法我們的老師和上主,為他人洗腳。」

祈禱禮儀結束時,眾人一同誦念了聖方濟各的《和平禱詞》:

主啊!求祢使我們成為祢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
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寬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
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
在有悲傷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

主啊!求祢給予我們那夢寐以求的。
叫我們不求安慰,但去安慰;
不求理解,但去理解;
不求被愛,但去愛。

因為,給予就是我們的收穫。
寬恕別人,我們就被寬恕,
這樣的死亡,就是我們的新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意識形態殖民把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

常年期第三十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瑪加伯書上 2:15-29

那時候,君王派來強迫人民背教的官吏,也來到了摩丁城,勒令人民祭神。有些以色列人附和了,但瑪塔提雅和他的兒子卻一致反抗;君王的官吏對瑪塔提雅說:「你是這城的首領,有面子又有勢力,還受兒子和兄弟們的擁護。如今,請你首先前來遵行君王的諭令,如同各國的人、猶太居民以及留在耶路撒冷的人所作的一般;這樣,你和你的兒子就算是君王的朋友,你和你的兒子可以榮獲金銀和各種恩賜。」瑪塔提雅高聲回答說:「即使所有在王國中的人民都聽從他,背棄了自己祖先的宗教,服從君王的命令,我和我的兒子以及我的弟兄,仍然要遵守我們祖先的盟約,決不背棄法律和教規,決不聽從君王的諭令,而背離我們的教規,或偏左或偏右。」他剛說完了這些話,正有一個猶太人前來,當眾在摩丁的祭壇上祭神,全照君王的諭令。瑪塔提雅一見,激起了怒火,五內俱焚,要照法律發洩義怒,於是衝上前去,把那人殺死在祭壇上。他同時也把迫令人民獻祭的官吏殺了,並把祭壇拆毀。他對於法律這樣熱誠,完全像丕乃哈斯對撒路的兒子齊默黎所作的一樣。於是瑪塔提雅在城內高聲喊說:「凡熱心法律,擁護盟約的,請跟我來!」接著,他和他的兒子把所有的家產都留在城裏,逃到山中去了。那時,有許多擁護正義正道的人,也都逃到曠野裏去居住。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9:41-44

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的時候,望見京城,便為她哀哭說:「恨不得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的確,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圍困你;又要消滅你,及在你城牆內的子民;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沒有認出天主眷顧你的時機。」

2017年1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無論在什麽時代總是在剝奪自由、抹去記憶和向青年灌輸思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迫害忠於祖先法律的瑪加伯人。

教宗說:「每次地球上出現一種新的文化或意識形態專政,也就是文化或意識形態殖民時,在天主子民身上所發生的事就會再次發生。你們想想上個世紀歐洲的專政所做的一切,以及灌輸思想的學校。專政奪去自由,刪除歷史和人民的記憶,把一種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所有的專政都如此,有的甚至戴上白手套做這事。比方説,一個國家需要貸款,得到的答案是:『我給你,但是你必須在學校教這個,這個,這個』。他們給你指定使用哪些書籍,這些書刪除了天主所創造的一切,以及祂如何創造。消除差異,刪除歷史:『從今天開始,你要這樣想』。誰不這樣想,誰想的不一樣,他就會被擱置一旁,甚至遭受迫害。」

教宗說:「在歐洲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那些反對種族滅絕獨裁的人遭到迫害,受到威脅,被剝奪了自由,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不僅是自由,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也消除記憶,將其縮減為謊言和舊的事物。

引用《瑪加伯書》記載的母子八人殉難時,母親鼓勵自己的孩子們在殉道前不讓步的事跡,教宗指出了婦女在守護記憶和歷史根源的角色。

「你們要守護記憶:救恩的記憶,天主子民的記憶。這記憶將強化被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迫害的子民的信德。記憶幫助我們克勝一切腐敗的教育體系。你們要記住我們的價值觀,記住歷史,記住我們學到的東西。《瑪加伯書》記述母子殉難時,這位母親說過兩次話,『用祖國的話』,用自己的方言說話。沒有一個文化殖民能打敗方言。」

「這位母親具有的女性溫柔和男性勇氣在保護自己的孩子和天主子民時,使祖國話語的根源變得更加堅強。只有女性的力量能夠抵拒文化殖民。只有她們,母親和婦女,是記憶和方言的守護者,她們有能力維護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傳遞信仰。」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子民因著很多優秀能幹婦女的力量前行。她們懂得給自己的子女傳遞信仰,只有她們,母親們,懂得用方言傳遞信仰。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在教會內保有記憶,擁有勇敢的婦女,不要忘記祖國的方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