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信仰應當從釋放開始而非義務

2018年6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以天主十誡為主題的週三要理講授中強調,天主首先在紅海給予拯救,後在西乃山提出要求。為了讓年輕人接近基督信仰,我們不能從義務和承諾開始,而要從義務的基礎即天父的愛開始。

「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是向一位慷慨的父親表示感恩的回應。這位天父領我們穿過紅海,將我們從埃及解救出來,之後祂在西乃山上授予我們十誡。因此,天主十誡始於天主的慷慨,始於釋放和父子關係。信仰的道路也必須從這一點開始,而不是法律、義務、承諾和一致性。天主的愛先於法律,且賦予它意義。」

教宗首先分析天主十誡的前言:「『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谷20:2)』,表明這是父親為了讓祂的子民更好的前行而說的愛的話語。當天主宣稱『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時,即存在一種從屬、依存的關係。天主不是一個陌生人,祂是你的天主。這闡明了整個十誡,也揭示了基督徒行動的關鍵。」

教宗說:「基督被天父所愛,祂也以這種愛來愛我們。祂不是從自己出發,而是從天父出發。我們的行動經常失敗,因為我們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出於感恩。從自己出發的人將會抵達哪裡呢?只能回到他自己!他無法走出去,只能返回自己的原點。」

「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是向一位慷慨的父親表達感恩的回應。只遵守義務的基督徒聲稱他們沒有親自體驗到那位我們的天主。我必須這樣做這個,做那個。這只是義務,你還缺乏某些東西!這項義務的基礎是什麼呢?這項義務的基礎是天主父的愛,祂首先給予愛,然後才是命令。將法律置於關係之前,無助於信仰的旅程。如果我們首先以義務、承諾和一致性來要求一個年輕人,而不是讓他獲得釋放,他怎能渴望成為基督徒呢?然而,做基督徒恰恰就是一段釋放的旅程!」

教宗繼續表示:「天主十誡將你從自私中釋放出來,使你獲得自由,因為天主的愛帶領你前進。基督徒的形成不以意志力為基礎,卻在於接受救恩,願意自己被愛。拯救在先:天主先在紅海拯救了祂的子民,後在西乃山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為了順從天主,我們必須首先記得祂的美好恩賜。這就是為什麼做記憶的練習很重要。我們要記得“天主為我們每個人做了多少美好的事!有人或許還沒有經驗到被天主所釋放。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不能憑靠自己就能得救,但我們可以發出求救的呼聲:上主,請拯救我;上主,請為我指引道路;上主,請愛撫我;上主,請恩賜我們一絲喜悅。這就是求救的呼聲。這是一種美好的祈禱方式。天主在等候這呼聲,因為祂能夠且願意折斷我們的枷鎖。」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沒有叫我們度壓迫的生活,而是讓我們做自由的人,生活在感恩之中,喜悅地順從祂。天主給了我們那麼多,無限超越我們所能回報祂的。“這實在美好。願天主永受讚美,因祂為我們所做過、正在做和將要做的一切!」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意大利信徒時,特別提到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他們兩位也是羅馬城的主保。教宗說:「讓我們向這兩位上主的宗徒學習,勇敢地為耶穌的福音作見證。讓我們跨越各自的差異,保持和諧與友誼,那是促使信仰的宣講成為真切可信的根基。」

在前往聖伯多祿廣場之前,教宗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一些病患,並問候了美洲聾人天主教青年組織。他說:「我為你們的朝聖活動祈禱,願此活動能幫助你們在愛基督和在彼此相愛上有所成長。上主在祂的心中為任何一位殘疾人士都保留一個特殊的位子。這對伯多祿繼承人而言,也是如此。」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不是一個主宰者而是一位父親

格林多人後書3:5-6

但這並不是說:我們憑自己能夠承擔什麼事,好似出於自己一般;而是說:我們所以夠資格,是出於天主,並且是衪使我們能夠做新約的僕役:這約並不是在於文字,而是在於神,因為文字人死,神卻叫人活。

2018年6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他以天主十誡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教宗指出,十誡源自天主與祂子民的關係,在《聖經》中誡命被稱為「話語」,十句話,即使它們具有法律的形式。

關於二者的區別,教宗解釋說:「誡命是一種不需要對話的傳播,話語則是構建關係的基本工具,例如對話。愛以言語為食糧,一種是接受命令,另一種是意識到有人試圖與我們交談。魔鬼從一開始時就試圖灌輸給人暴君的天主的形像,使人認為愛的言語就是命令。」

教宗說:「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正是如此:天主給人的第一條誡命,是一個暴君給予禁止和強迫的命令,還是一位父親照顧他的孩子並保護其免於自我毀滅的殷情?在蛇對厄娃說的各種謊言中,最惡劣的是牠暗示天主嫉妒與專橫。事實證明蛇撒了謊。」

教宗在公開接見中詢問與會者,他們眼中的天主形象是怎樣的?是一個主宰者,還是一位父親?教宗勉勵他們反省這個問題,並告誡他們說:「天主是父親: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即使在最糟糕的情況下,你們也要想到你們擁有一位愛我們眾人的父親。」

教宗繼續問道:「我們覺得自己是臣民,或是子女?奴隸的精神只能被迫接受法律,而這會產生兩個相反的結果:要麼出於義務和責任的生活,要麼是採取強烈的反抗。整個基督信仰是一個轉變過程,即從法律書邁向賦予生命的聖神。耶穌是天父的聖言,而不是天父的判決。耶穌來是為了以祂的話語拯救我們,而不是審判我們。有些基督徒以子女自居,有些則自命奴隸,其他基督徒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強調誡命是通往自由的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世界不需要法律主義,卻需要呵護的態度。世界需要擁有赤子之心的基督徒。世界需要有孩子般心靈的基督徒:你們不要忘記這一點。」

在前往聖伯多祿廣場之前,教宗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不同的病人團體,尤其是一些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患者(漸凍人症),6月21日將是世界漸凍人日。教宗方濟各感謝他們的來訪,保證將為他們祈禱,並請他們為他祈禱。教宗在要理講授前再次提到他們說,病人透過大屏幕參與活動,但我們共同組成一個團體。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講德語的信友時表示:「請你們為我祈禱,為我明天在日內瓦的大公運動朝聖之旅祈禱。」教宗提及他的第23次牧靈訪問,也就是6月21日將前往世界基督教協會總部所在城市日內瓦;該協會今年慶祝成立70週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青年不該平庸度日,而應以健康的心態不安於現狀

馬爾谷福音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做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穌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

2018年6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15000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十幾名兒童也在教宗乘座車問候信友時被帶上大殿前的石階上。教宗在上週三的要理講授中結束了關於教會聖事的反省,從當天起開始講解有關天主十誡的系列主題。

教宗從富貴少年詢問耶穌如何承受永生談起(谷10:17-21)。教宗說:「這是每個人心中對圓滿、無窮盡生命的渴望。那麼,為得永生我們該作什麼?有些人追隨轉瞬即逝的事物,毀了自己;又有人認為最好撲滅這内在驅力,因為它很危險。」

鑒於這兩種情況,教宗特別對青年說:「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具體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嚴重且令人悲痛。我們生命的最大危險是一種得過且過的不良心態,這並非溫良或謙卑,而是平庸和膽怯。不要做平庸的人,因為一個平庸的青年不會有前途,無法成長,不會有所成就。」

「你們要溫良、要有毅力,你們要無所畏懼、不平庸度日。青年真福皮耶·喬治·弗拉薩蒂(Pier Giorgio Frassati)說過,我們需要活著,而不是得過且過。平庸的人苟且偷生。我們要憑生命的力量而活著。我們要祈求在天之父賜予今日青年以健康的心態不安於現狀的恩典。」

教宗繼續說:「耶穌引用十誡的內容回答這位富貴少年,這是一個教育進程,因為祂知道那個富貴少年沒有活出圓滿的生命。當我們接納自己的限度,意識到自己欠缺什麼時,我們便開始從少年走向成熟。生命誠可貴,但在最近幾個世紀的歷史中存在一個事實,那就是人總是否認自己存有限度的真相,因而造成悲慘的後果。那富貴少年本應來到一種跳躍的臨界點,抓住時機而不再為自己活著,為跟隨上主而放棄一切。不過,耶穌並沒有向他提出貧窮的邀請,而是勸勉他擁有真正的財富,即你必有寶藏在天上(谷10:21)。」

最後,教宗談到:「我們當今的挑戰是找到原本的生命,而非複製的生命。耶穌提供的不是替代品,而是真實的生命、真愛和真正的富有!若青年看不到我們選擇原本的事物,而只是習慣於折衷之道,他們怎能在信仰上跟隨我們呢?看到半途而廢的基督徒,『侏儒』似的基督徒,那真是可憎的事。他們在體形上長到某種高度,然後就停止了;他們是心胸變得狹窄、封閉的基督徒。這令人憎惡。我們需要有人樹立榜樣,邀請我走得更遠,做得更多,再成長一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堅振聖事使信友們得以與教會密切結合

若望福音

正是那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

2018年6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堅振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神的恩賜帶來平安。教宗表示,論長道短卻摧毀和諧;基督徒蒙召為了給予而接納,成為他人收到的禮物,絕不將恩典收藏起來,把神性生命當作一個小倉庫。

教宗表明:「聖神能使我們遠離自我,向團體中的我們開放。因此,堅振聖事使信友們更緊密地結合,成為教會奧體的活躍肢體,教會在世界上的使命透過其所有成員的貢獻而向前拓展。」

教宗坦言道:「我們確實該當把教會想像為一個由眾人組成的活躍有機體。然而有人卻以為在教會內上有主人,下有工人。但教會是由我們眾人組成的,我們人人都有責任彼此勉勵成聖,關懷他人。另一方面,主教是堅振聖事的當然施行人(參閱:《教會憲章》26號),因為主教使領受堅振聖事的信友得以與教會密切結合。堅振聖事禮儀以平安禮作為結束,這足以反映出與教會結合的意義。」

「主教在施行堅振聖事時對每位領堅振者說:『願平安與你同在!』這句話讓我們記起基督在復活的晚上向門徒們的問候,使他們充滿聖神的情景。因此,這平安禮是一個表示與主教及所有信友在教會內共融的舉動(參閱:《天主教要理》1301號)。我們在堅振聖事中領受了聖神與平安,這是我們必須傳給他人的平安。」

教宗在這個機會上再次譴責論長道短的惡習,稱說人壞話、詆毀別人都是摧毀平安的行為。流言蜚語製造戰爭,基督的門徒卻應做促進和平的男女,不以口舌摧毀聖神的行動。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在一生中只領受一次堅振聖事,但因著傅聖油所激發的靈性動力卻永遠長存。因此,我們不應把聖神關閉在籠中,不應抵拒那推動我們自由前行而吹拂的風,不要熄滅愛德的熱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讓聖神來塑造我們,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

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

2018年5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以教會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堅振聖事的意義。教宗表明,這件聖事與整個基督徒入門儀式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藉著傅油領受了聖神,這是一份我們受之有愧的恩典,我們因此應讓聖神來塑造。

教宗解釋道:「在堅振禮儀中,領受這聖事的信友受邀再次宣發父母和代父母昔日作出的信仰承諾。現在,他們要親自宣認教會的信仰,對主教的詢問作出『我信』的回應。主教則在領堅振信友頭上覆手,呼求天主把祂的護慰者聖神傾注在他們身上。多樣性與合一是聖神具有的兩個特徵。依撒意亞先知談及上主的神是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以及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依11:2)。保聖祿宗徒也指出因著聖神的德能使天主子女結出的果實,即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及節制(迦5:22)。因此,聖神既是差異的創作者,也是合一的造物主。」

教宗說:「聖神恩賜的這些豐盛恩典雖然各有不同,卻彼此和諧,體現了我們基督徒所有精神財富的統一性。在堅振禮儀中,主教除了行覆手禮,還在領堅振信友的前額傅抹加香料的油,也就是聖化聖油。」

教宗解釋說:「聖神是一份我們受之有愧的恩典,需要以感恩之情予以接納,任憑祂無窮無盡的創造力施展作為。這是一份需要加以殷勤守護、溫順依從的恩典,如同蠟燭那樣由其火熱的愛來塑造我們,好能『在今日世界映出耶穌基督』(《你們歡喜踴躍吧!》勸諭23號)。」

最後,教宗總結道:「油有治療和帶來美麗的特性,給領堅振者傅油正是藉以表達聖神在施展作為。因此,傅油是看不見的恩典的可見印記。藉著這記號,領堅振的信友就是領受了一個不可磨滅的精神烙印。這個特性使他更完美地肖似基督,使他獲得恩寵,好能在人群中散發出基督的馨香。」


韓國跆拳道協會的運動員公開接見活動中呈現了簡短的精彩表演。表演結束時釋放了一隻白鴿,而身穿黑白跆拳道服的運動員展開了一幅意義深遠的橫幅,其上寫著和平比勝利更寶貴。

教宗親切地問候了運動員,他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人群說:「我非常感謝韓國運動員的表演,這是對和平意願的體現,為全人類的一個和平訊息。謝謝。」

教宗在問候波蘭朝聖者時,特別提到6月2日在萊德尼察舉行的活動。他說:「你們在萊德尼察慶祝你們的國家恢復獨立百週年紀念活動,就如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經常做的那樣,請你們以我的名義親吻波蘭土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賜予我們成為鹽與光的力量

路加福音

耶穌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們的慣例,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衪;衪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

「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衪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

2018年5月2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15000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其中也有許多兒童。教宗在前幾次的要理講授中對聖洗聖事進行了反省,從這一次開始進入堅振聖事的主題。

教宗指出:「我們稱這件聖事為堅振聖事,因為它堅固我們所領受的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也稱為『傅油』,因為藉著塗抹聖化聖油,也就是主教祝聖過的加香料的油,我們便領受了聖神。這名稱源於基督本身,祂就是天主以聖神傅了的那位(《天主教要理》1289號)。」

教宗解釋道:「我們由聖洗聖事而重生,獲得神性生命,之後我們就要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事為人,這就需要藉著傅油而領受聖神。只有基督的神能使我們成為賦予味道的鹽和照亮世界的光。沒有聖神的力量,我們則一事無成:聖神賜予我們前行的力量。」

在要理講授前誦讀的《福音》中,記述了耶穌在納匝肋的會堂的自我表述:「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路4:18)。

教宗說:「耶穌說得真好,這就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出示的身份證!;祂是被聖神傅了油的那一位。基督復活的夜晚和五旬節也是與聖神有關的兩個重要時刻。復活基督的氣息使教會的肺葉充滿生命,一如基督在約旦河領受了聖神的傅油,五旬節對教會而言乃是傳教的動力,為使眾人的聖化而鞠躬盡瘁,並光榮天主。主教在傅油禮上這樣說:『請藉此印記,領受天恩聖神』。可見,聖神是天主的極大恩賜。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聖神。聖神居於我們心中,我們的心靈內。聖神引領我們善度生活,使我們在眾人前成為恰當的鹽和適度的光。」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堅振聖事中,是基督使我們充滿祂的神,把我們祝聖為祂的見證人。領受堅振者的見證體現在是否活在聖神内並順從祂富於創造性的啟迪。因此,我們領受了聖神便能從我們是否履行聖神的作為,我們是否宣講聖神的教導看得出來。基督徒的見證在於唯有全力履行基督的神要求我們並賜予我們力量去完成的事。」

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教宗方濟各特別提到隔天5月24日是上海佘山聖母進教之佑瞻禮,籲請普世教會為中國天主教徒祈禱,願他們慷慨地活出信德,與伯多祿繼承人圓滿共融。

教宗說:「明天5月24日是進教之佑榮福童貞瑪利亞的年度瞻禮,這是中國上海佘山朝聖地特別敬禮的節日。該紀念日邀請我們在精神上與生活在中國的全體天主教徒同在。讓我們為他們祈求聖母,好使他們能慷慨和安寧地活出信德;也使他們能做出友愛、和諧與修和的具體行動,並與伯多祿繼承人完全共融。」

教宗繼續說:「在中國跟隨上主的極可愛門徒們,普世教會偕同你們並為你們祈禱,讓你們即使身處困境依然能將自己託付於天主的聖意。聖母必會助佑你們,以她的母愛守護你們。」

佘山聖母是中國教會的主保,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前往佘山向聖母敬禮和祈禱。2008年本篤十六世教宗親自撰寫了《佘山聖母禱文》,將中國教會的未來託付於佘山聖母。2007年,本篤教宗特別致函中國天主教會,欽定5月24日為普世教會為中國教會祈禱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接受基督信仰教育是孩子們的一項權利

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

2018年5月1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強調父母和代父母們應幫助兒童持守信德。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解釋了聖洗聖事的最後兩個要素:穿白衣和領受點燃的蠟燭,以此結束關於這件聖事的反省。

教宗指出:「領洗白衣和點燃的蠟燭是在表達聖洗聖事的效果。自公元初世紀起,新領洗的教友就穿上潔白的衣裳,象徵在基督和聖神內獲得生命的光輝。白衣表明在天主的光榮中被改變容貌者的境況。因此,穿上基督便意味著培養溫柔、善良和寬恕的德行,尤其是愛德。」

「其次,從復活蠟取火點燃的火苗則象徵我們蒙召從基督那裡接受祂的光。的確,上主的愛燃起領洗者的心火,就如復活蠟點燃每只蠟燭那樣。正因為如此,聖洗聖事自初世紀起也曾被稱為『啟迪』,領洗者稱為『受啟迪的人』。《基督徒成人入門聖事禮典》提醒我們,基督徒的聖召乃是在光明中行走,持守信德。」

談到領洗的兒童,教宗表示:「父母的職責乃是與代父代母們共同關心他們的孩子,使他們領受聖洗聖事恩寵的火苗持續點燃,幫助他們持守信德。接受基督信仰教育是孩子們的一項權利;孩子們有權接受基督信仰教育!基督信仰教育也帶領兒童親自認可他們藉著領洗所接受的信仰。」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在我們當中活躍的臨在是照亮我們步伐的燈火,指引我們選擇的光明,在我們前去與上主相遇中溫暖心靈的火焰,使我們能夠幫助他人。我們因此應一次又一次地選擇天主(《你們歡喜踴躍吧!》宗座勸諭)。」

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一事導致巴勒斯坦民眾在加沙走廊示威,促成該地區的流血事件不斷發生。5月14日造成61人喪生,其中包括一名8個月大的女童。15日,又有兩名巴勒斯坦示威者被以軍打死。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特別為聖地和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以及急劇增長的暴力感到擔憂。他說:「暴力始終遠離和平、對話與談判的道路。我對傷亡深感悲痛,以祈禱和關懷與那些受苦的人同在。我重申,暴力絕不會帶來和平。戰爭引發戰爭,暴力引發暴力。我呼籲相關各方和國際社會繼續努力,讓對話、正義與和平得勝。」

伊斯蘭教將於5月17日開始齋戒月,教宗藉此機會祝賀穆斯林善度齋戒月,並祈願此祈禱及齋戒的時機引領眾人走向上主的和平之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永不否認祂的子女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

2018年5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強調:「聖洗之泉是我們與基督一同逾越的地方,舊的人,連同那蠱惑人的欲望而被埋葬,從而誕生一個新的受造物。」教宗問候講阿拉伯語的朝聖者時,特別邀請他們為敘利亞和整個世界的和平祈禱。

教宗指出:「天主永不否認祂的子女,天主很愛我們,像父親一樣,祂不會讓我們孤單。這是從領洗的那一刻開始的。」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聖洗聖事這一生命基礎為主題,強調聖洗聖事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靈性印記,這印記不因任何罪惡而消失,即使罪惡阻礙聖洗聖事結出救恩的果實。

教宗說:「聖洗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可是神父,如果一個人成了惡名昭彰的大盜,殺了人,做了壞事,印記會消失嗎?』不會的!即使人出於自己的羞愧感犯下重罪、反對天主,他仍然是天主的子女,因為天主從不否認祂的子女。」

教宗也強調:「新人的重生要求因罪惡而敗壞的人化為灰塵。藉著聖洗聖事,我們與耶穌同死同葬,好能像基督那樣從死者中復活,如此我們也能邁入新的生命。聖洗聖事為我們開啟了復活的生命,而非世俗的生命。這是仿效耶穌的生命。」

教宗提到西斯篤三世教宗為古老的拉特朗聖洗堂撰寫的拉丁文銘文,意思是:「母親教會以貞潔之身,藉由水,誕生那天主氣息所孕育的子女。你們從這泉水中重生的人,渴望天國吧。」

教宗感歎道:「這實在美好:教會使我們重生,教會懷孕生子,教會藉著聖洗聖事成了我們的母親。」

要理講授後,教宗問候了講阿拉伯語的朝聖者,特別是那些來自中東地區的朝聖者,邀請他們為敘利亞和平祈禱。教宗說:「親愛的兄弟姐妹,五月是聖母月,我邀請你們透過每日誦念《玫瑰經》來敬禮天主之母,尤其為敘利亞和整個世界的和平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不可在接受基督時又提出條件

瑪竇福音

耶穌受洗後,立時從水裏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 他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

2018年5月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關於聖洗聖事的主題,論述了「在聖洗池旁舉行的主要禮儀」。教宗指出,誰若想真正效法天主聖子,就必須脫離某些束縛,必須隔斷某些連結,將之拋在腦後,好能走上基督的新道路。

「在聖洗聖事中,我們在倒水的時候呼求聖神的大能賜予重生和更新的力量。水是生命的泉源,失去了它就會導致生命喪失延續的各種活力。水也具有洗滌、清潔和和淨化的能力,但它在形成巨浪時也能造成死亡。」

教宗從水,這個大自然的象徵談起:「聖經描述天主的介入和許諾正是透過水的標記來實現;教會呼求聖神藉著水施展作為,使那些由水領受聖洗的人與基督同死同葬,又與祂一同復活,進入不朽的生命。為了領受聖洗聖事,受洗者在已被聖化的泉水面前必須預備好心靈。因此,棄絕撒旦和宣認信仰,這兩個彼此緊密相連的禮節正在此時進行。撒旦製造分裂,天主總是使團體、人群結合為一個子民。因此,不能在接受基督時又提出條件。」

「我們必須脫離某些束縛,好能真正地接受別的事物;我們或是與天主相處得好,或是與魔鬼合得來。為此,棄絕魔鬼和宣認信仰應同時進行。需要隔斷某些連結,將之拋在腦後,好能走上基督的新道路。」

「信仰的宣認可作為聖洗聖事的一項承諾,將能幫助我們在生命的各種境遇和考驗中堅韌不拔。聖神的臨在賜予我們勇於奮鬥的力量。因此,每當我們走進一個聖堂,觸摸聖水時,我們都應以喜悅和感恩的心情回顧我們所領受的聖洗聖事,重溫我們的『亞孟』,好繼續沉浸在至聖聖三的愛內。」

結束要理講授後,教宗在問候講阿拉伯語的信友時說道:「你們要永遠牢記,要棄絕罪過和邪惡的誘惑,這並非一時的行為,而是陪伴整個基督徒生命成長和成熟的態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洗禮賜給我們與邪惡搏鬥的力量

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弟兄姊妹們,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

2018年4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上一週的主題,談論洗禮這件「信德的聖事」(《天主教教理》,1236號)。教宗強調,洗禮不是魔法,而是聖神的恩典;受洗者絕非獨自、而是在整個教會的祈禱伴隨下走向聖洗池。

教宗說:「教會不斷祈禱,為所有的人祈禱,為我們眾人祈禱!我們教會為他人祈禱。為他人祈禱是一件美妙的事。多少次我們因為沒有迫切的需求,就不祈禱了。你們別忘記,教會總是不停地祈禱。而我們必須進入這祈禱,為全體天主子民代禱,為那些需要祈禱的人轉求。」

此外,教宗也勉勵眾人:「為孩童祈求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這方法是以祈禱保護孩童。」教宗進而表示:「洗禮這份聖神的恩典使受洗者得以對抗邪惡的鬼神(弗6:12)。洗禮準備我們,賜給我們每天奮鬥的力量,包括與魔鬼搏鬥。如同聖伯多祿所言,魔鬼有如一頭獅子,企圖吞食我們、毀滅我們。」(伯前5:8)

最後,教宗總結道:「與邪惡搏鬥,逃離它的騙局,在筋疲力竭的奮鬥後恢復力量,這一切固然辛苦,但我們必須明白,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場戰鬥。再者,我們也要曉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慈母教會為她在洗禮中重生的子女祈禱,願他們不會陷入邪惡的圈套,卻因基督逾越奧跡的威能予以戰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