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致函日本天台宗第30屆和平祈禱活動

日本天台宗第30屆和平祈禱聚會8月3日在京都比叡山展開。教宗方濟各為此致函天台座主森川宏映(Koei Morikawa),鼓勵各宗教「一同為和平祈禱及奮鬥」。「世界許多地方因戰爭和恐怖主義而飽受痛苦」,所有宗教因而都必須敦促人們努力建設「和諧、正義關係,以及友愛團結」。這封信函已由教宗特使暨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轉交給森川座主。

教宗在信函中也問候了「各宗教傳統的代表」,保證他在精神上與他們大家同在,同心祈求「世界上許多因戰爭而受苦的地方再次綻放和睦與和諧之花」。

教宗強調:「這個年度的宗教峰會在培養對話與友誼的精神上助益良多,促使世上各宗教的信徒在我們的人類大家庭內開創新的途徑。祈禱能夠啟發並支持我們的和平使命,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加互相尊重對方作為人的身分,加強我們之間愛的關係,激勵我們堅決努力促進正義關係和友愛團結。」

「當今世界充滿著暴力和恐怖主義,大地受到的威脅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共同祈禱和呼籲的見證向善心男女傳達一個重要的訊息。作為有信仰的人,我們堅信持久的和平確實可能達成,因為我們都知道,只要我們祈求天主,就沒有不可能的事。」

日本天台宗的祈禱聚會與歷史性的世界和平祈禱日密切相關。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與世界各大宗教領袖於1986年10月27日在亞西西一起為和平祈禱,時任天台座主山田惠諦(Etai Yamada)深受感動,遂秉持同一精神於隔年8月在日本佛教聖地比叡山舉行祈禱活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譴責曼徹斯特爆炸襲擊

2017年5月22日晚上,英國曼徹斯特體育場發生一起爆炸襲擊。在5月24日當局表示,襲擊造成至少22人死亡,119人受傷,其中30多人情況嚴重。 遇害者大多是青少年。教宗方濟各聞訊後深感悲痛,譴責這起「野蠻的襲擊事件,無謂的暴行」。

在一封由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署名的唁電中,教宗向這起「無謂暴行」的所有受害者「表達由衷的關懷」。「他讚許救難和維安人員的慷慨努力,保證會為傷者和所有亡者祈禱。教宗格外關注那些喪命的兒童與青少年,以及他們悲痛的家屬,懇求天主恩賜該國和平、治癒及力量」。

這起爆炸襲擊發生在美國青少年偶像歌手愛莉安娜‧格蘭德(Ariana Grande)演唱會結束之際。警方證實這是一起自殺式襲擊事件,一名犯案者已當場身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

2017年1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依循慣例在梵蒂岡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彼此互賀新年。教宗在這個機會上以安全與和平為主題,論及宗教為和平作出的努力、促進裁軍、移民危急狀況、敘利亞停火,以及守護受造界。聖座目前與182個國家締結了邦交,其中包括去年12月初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非洲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教宗的講話直入主題首先指出:「在本篤十五世教宗稱之為『毫無意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年後,仍有許多民族視和平只是一個遙遠的幻想。我們經常被無辜者的死亡和痛苦的畫面所淹沒,他們為躲避戰爭而慘死在逃亡的路上。在這種情況下每個宗教都必須推動和平。」

以原教旨主義為根源的恐怖行動在全世界製造大量人命喪亡,教宗予以強烈譴責。

他說:「這是一種濫用天主之名瘋狂殺人的行為,旨在傳播死亡,試圖掌握控制權和權力慾。我籲請所有宗教當局一致強烈重申,絕不可以天主的名義殺人。原教旨恐怖主義是一種精神極度貧乏的後果,經常與嚴重的社會貧窮問題有關。宗教領袖和政治領導人唯有共同努力,才能徹底擊敗恐怖主義。」

「建設和平首先需要根除促成戰爭的爭執原因,尤其是不義行為。」

教宗再次要求「宗教權利」常能受到尊重,各國努力消除貧窮和社會不義的因素,這些不義成了原教旨主義和戰爭汎濫的沃土。此外,教宗也強調教育在對抗各種形式的極端主義所起到的作用。

移民現象是當前世界上一個嚴重問題,接納移民因此刻不容緩。教宗告誡各國,採取謹慎措施並不表示應該對移民實行關門政策,不可把減少目前的悲慘危機簡化為數算人數。

「在移民問題面前,不應讓一些國家袖手旁觀,而另一些國家則要挑起人道負擔,經常得作出巨大努力並頂著沉重壓力來面對似乎沒完沒了的移民危急狀況。各國都應爭先恐後地促進國際公益,有義務以具體的人道之舉來建設和平與發展,滿足許多國家和無數人的期待。」

教宗感謝:「許多國家慷慨接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首先是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意大利、德國、希臘和瑞典。」

教宗提到他那次前往希臘萊斯沃斯島,與巴爾多祿茂一世宗主教和羅尼穆斯總主教一起探訪難民的難忘之旅,也談及中美洲數以千計的移民為尋求一個美好未來而遭受「極度不義」,經常成為「人口販賣」的受害者。

教宗特別念及兒童,那些淪為成年人自私和暴行的受害者,尤其是那些「失去青少年喜樂的」敘利亞青年。教宗再次沉痛呼籲要永遠停止正在造成十足人道災難的衝突。

針對敘利亞的局勢,教宗表明:「交戰各方都應把遵守國際人道法作為優先考量,確保平民受到保護和必要的人道救濟。眾人都期望最近簽署的停火協議能成為全體敘利亞人民的希望標記,他們極其需要這希望。」

「國際社會應根除該受譴責的武器貿易,抵制競相生產和出售愈加精銳武器的弊端。」教宗也對在朝鮮半島進行核試驗,導致整個地區不穩定的局勢表達不安。他引用聖若望二十三世教宗的話,再次要求「禁止核武器」,同時也應管制那些引起人們恐慌的小口徑武器。

教宗譴責那些煽動仇恨的意識形態,重申和平只能以團結互助來換取。他讚許古巴與美國彼此修和以及哥倫比亞作出的努力,同時要求勇於為在委内瑞拉和中東的和平作出貢獻。

「聖座再次迫切呼籲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恢復對話,找出穩固和長久的解決之道,確保兩國在國際承認的疆界内和睦共處。任何衝突都不可成為一個讓我們無法去除的習慣。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需要和平,整個中東急需和平!」

教宗也呼籲國際社會在所有處於衝突的地區和國家促進和平,諸如:利比亞、伊拉克、中非、剛果、烏克蘭、蘇丹和南蘇丹。教宗再次提到照料受造界的課題,談及《巴黎氣候協議》,希望為「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能得到各國越來越廣泛的合作,因為大地是我們的共同家園」。

教宗最後援引真福保祿六世的教導,勉勵各國全力以赴促進整體發展,因為「發展是和平的新名稱」。聖座始終願意提供合作,為結束正在進行的衝突盡一份力量,給予受苦的人民支持和希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全文

2017年1月1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天主之母節暨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譯自:台灣明愛會

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他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閱: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ii]。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i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

比暴力更強大

4.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須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viii]」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利比里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i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ii]。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i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viii]

我的邀請

6.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閱: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i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年1月1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ii]。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iv]

 

教宗方濟各
2016年12月8日
發自梵蒂岡

…………………………………………………….

[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ii]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2月18日。

[iv]同上。

[v]同上。

[vi]德肋撒修女,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年12月11日。

[vii]默想:和平之路,聖瑪爾大之家小堂,2015年11月19日。

[viii]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封聖典禮講道,2016年9月4日。

[ix]23號。

[x]同上。

[xi]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年11月3日。

[xii]人民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年11月5日。

[xiii]參閱: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年10月2日。

[xiv]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年10月20日。

[xv]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同上133、194、234號。

[xvii]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年12月。

[xviii]《願祢受讚頌》通諭,230號。

[xix]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宗座手諭,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2016年8月17日。

[xxiii]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年5月25日。

[xxiv]在亞西西的呼籲,2016年9月20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中國長治教區丁令斌神父晉牧

blog_1478920708

最新內容:
-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向特朗普道賀
-天主教香港教區劉玉亭神父安息主懷,享年89歲
-中國長治教區丁令斌神父晉牧
-首屆中國天主教禮儀聖樂藝術節音樂會
-河北保定教區安莊天主堂在神父墓地舉行追思彌撒
-蔚和平神父逝世一周年
-追思已亡日節目「追思日、緬懷時」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主題

blog_1475173861

2016年9月29日,聖座傳播秘書處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為下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選定的主題:「不要害怕!因為我同你在一起(依43:5):在當今時代傳播希望和信任」。第51屆世界社會傳播日將於2017年5月28日舉行。

聖座傳播秘書處在一份公告中評述道:「良心麻木或陷於失望是時下傳播系統可能使人患上的兩種疾病。正如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提到的,人的良心會受到腐蝕,其原因在於專業人士、評論員和傳播媒體經常在都市工作,遠離貧窮和需要幫助的地區;這種身體上的距離往往會使他們忽略人群悲劇的複雜性。」

公告寫道:「倘若傳播的消息被誇大並產生轟動效應,甚至有時透過製造即刻危險和災禍臨頭的技巧而引起恐懼,就會使人陷於絕望。然而,在那種喧閙聲中,我們耳邊聽到了這句話:『不要害怕!因為我同你在一起』。天主藉著祂的聖子臨在於人的各種處境,表明我們並不孤單,因為我們有一位天父,祂不會忘記自己的子女。」

公告接著表示:「誰若與基督結合,他便會發現不論是誰,只要他有意願,即使黑暗和死亡也能成為與光明和生命共融的場所。我們應在各種事件中設法去發現天主與人類之間所發生的事,好能認出天主如何透過現世戲劇性的舞台來書寫救恩的歷史。」

公告最後指出:「我們基督徒有個『喜訊』要傳述,因為我們滿懷信賴地瞻仰天國的願景。下屆世界社會傳播日文告的主題邀請我們,要按照『喜訊』的思維來傳述世界的歷史和眾人的歷史,因為這『喜訊』提醒我們,天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放棄做每個人的天父。我們要學會為人類歷史而傳播信任和希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各宗教信徒要做促進和平的匠人

peace

亞西西跨宗教和平會晤於2016年9月20日下午落下帷幕,參加祈禱聚會的各宗教代表、政治、經濟領導人,以及文化和學術界人士在聖方濟各大殿前的廣場上出席了閉幕禮。教宗在這個機會上發表講話,呼籲各宗教信徒做促進和平的匠人。

教宗開門見山,指出冷漠是今日世界的一大弊端。冷漠使人類社會陷於癱瘓、毫無生氣並且感覺遲鈍;冷漠也會侵蝕宗教情愫,產生新的異教:冷漠的異教。

世界許多地區因戰爭而受苦,這些經常被遺忘的戰爭造成了痛苦和貧窮。教宗提到他與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一世今年4月訪問希臘莱斯沃斯(Lesbo)島,他們從難民的眼中看到了戰爭的悲苦和人民對和平的渴望。教宗說,在這些痛苦面前我們不可無動於衷,卻有義務讓世人聽到那些受苦者和得不到聆聽者的聲音。這需要依靠祈禱的力量。

教宗指出,祈禱是一種溫良和謙卑的力量。我們在亞西西呼求的和平不單是對戰爭的抗議,也不是談判結果,不是政治或經濟交易的妥協;和平是祈禱的果實(參閲:若望保祿二世1986年10月27日在亞西西的講話)。

各宗教持有不同的信仰傳統,但差異不是導致衝突、爭端或彼此疏遠及冷淡的理由。我們既不要調和主義,也不要相對主義,卻只是並肩祈禱,彼此代禱。聖若望保祿二世曾在這個地方說:「對眾人而言,真正的宗教舉止與和平的重大福祉間的内在聯繫,在人類歷史上也許從未像現在這麽明顯」(同上)。

教宗重申,我們繼續30年前在亞西西開啟的和平旅程,再次同聲表明,「誰若利用宗教來煽動暴力,他就與宗教最真實最深奧的啟示背道而馳」(若望保祿二世2002年1月24日在亞西西的講話)。我們不厭其煩地再三重申,決不可以天主之名為暴力辯解。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則不是!

談到祈禱與和平的關係,教宗解釋說,祈禱與具體合作能有助於走出衝突邏輯的禁錮,抵拒只知反抗和憤怒者的行為。祈禱與合作意願著眼於一種真正的和平,而非幻想。和平意味著寬恕,源自祈禱和皈依,由内而生並因天主之名去治癒過去的創傷。

和平又意味著接納和樂於對話,走出封閉。和平也意味著合作,把與別人熱情和具體的交流視為一份恩典而不是一個問題,藉著合作與弟兄共同嘗試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和平也與教育相關:我們受邀每天都要學習不易做到的共融藝術,汲取相遇文化,淨化我們的良知,不陷入於暴力和一意孤行的誘惑,因為它們違背天主之名和人性尊嚴。

教宗呼籲各宗教信徒成為和平的匠人,常呼求天主並為人行善。「作為宗教領袖,我們應成為對話的堅固橋樑,有創意的和平中介。我們也邀請為各民族服務的最高負責人和聯合國領導人孜孜不倦地尋求並推動和平道路,在考慮問題時要超越單方面和一時的利益。」

教宗最後表示:「30年前若望保祿二世曾在這裡說過:『和平是一個向眾人敞開的工地,不只是專家、博學者和謀士的專利。和平是一項普世性的責任』(1986年10月27日在亞西西的講話)。我們承擔這項責任,今天再次表明我們的意願在於共同做和平的締造者。這是天主所期許及人類所渴望的和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梵蒂岡連線 – 世界和平祈禱日2016

blog_1474489970

新一輯的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緊貼教會的最新動態,還有仁愛傳教女修會總會長瑪利亞‧普雷馬‧皮里茨修女及德蘭修女封聖畫像的畫家訪問。

教宗與各基督信仰教會代表為世界和平祈禱

0920

9月2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下層大殿,與各基督信仰教會的代表一起為世界和平祈禱。教宗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了一篇講話,強調基督徒不可對受苦的人抱持與己無關的緘默態度,卻應心生憐憫,慈悲對待他們。

教宗的默想以耶穌的「我渴」為中心思想。

教宗説:「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面前,我們耳邊再次回響祂說的這句『我渴』。主耶穌渴望什麽?祂渴望賜予我們愛的活水,卻也渴望得到我們的愛。天主因我們的愛而欣喜:『我憶起你年輕時的熱情,你訂婚時的戀愛』(耶2:2);天主也因人離棄祂而痛苦:『他們離棄了我這活水的泉源,卻給自己掘了蓄水池,不能蓄水的漏水池』(耶2:13)。」

教宗指出:「天主愛人,卻得不到人的愛。這個悲劇在《福音》中再次上演,耶穌在十字架上說『我渴』,人們卻把醋送到祂口邊。身為愛的天主卻得不到愛,這一現實曾令亞西西聖方濟各心緒不寧。聖人因為愛受苦的上主而失聲痛哭並大聲呼喊,他並不因此感到難為情。加爾各答德蘭修女把『我渴』這句話作為座右銘,寫在修會每個團體聖堂内的十字苦像一旁。她藉著服事窮人中的窮人來消除耶穌對愛的口渴。」

教宗說:「上主會因我們慈悲的愛而滿足,因我們以祂的名俯身關懷他人的不幸而感到安慰。在公審判時,上主將稱那些給了口渴者喝的,具體地愛了需要幫助者的人是受祝福的:『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弟兄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25:40)。」

耶穌說「我渴」,祂也要求我們牢記這句話,以實際生活作出回應。

教宗表示:「在『我渴』這句話中,我們聽到了痛苦人的哀號,他們是:被剝奪出生權利的無辜胎兒、窮人、戰爭受害者、在砲火威脅下度日或被迫離開家園、遠走他鄉、身無分文的弟兄姐妹。」

教宗說:「這些人都是被釘十字架基督的兄弟姐妹,祂骨肉上的受傷肢體。他們口渴!然而,他們也像耶穌一樣,得到的常是人們拒絕的苦醋。他們經常遇到出於漠不關心的緘默不語、怕打擾的人的自私,以及不願聽到求救呼聲的冷淡,這些人為了讓他們閉嘴而毫不費力地轉換了電視頻道。」

最後,教宗邀請眾基督徒:「在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天主的德能』面前(格前1:24),瞻仰那愛我們卻未得到愛的天主的奧跡,以慈悲之心對待世界。在十字架,生命樹上,惡已轉化為善;我們作為十字架上基督的門徒,也蒙召成為『生命樹』,清除冷漠的污染,使世界重新獲得愛的氧氣。被釘十字架基督的肋旁湧出了活水,賜予了我們生命之神(若19:34),我們作為祂的門徒,也應心生憐憫,慈悲對待今日所有口渴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聖座公布教宗第50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

blog_1472241419

8月26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將為第50屆世界和平日發表文告的主題:「非暴力—促進和平政治的風格」。本屆世界和平日將於2017年元月1日舉行。屆時,教宗方濟各將第4次發表世界和平日文告。

聖座新聞室的公告指出:「暴力與和平是建設社會的兩個對立根源。暴力事件的增加只能產生極為嚴重和負面的社會後果,教宗把這種情勢稱為『時斷時續的第3次世界大戰』。然而,和平則為社會帶來積極成果,使之取得真正的進步。」

「因此,我們必須在可能的空間内有所作為,為開啟和平道路進行協商,甚至在看似曲折不平、難以對話的地方也要走和平之路。這樣一來,非暴力理念就會具有更廣和更新的含義:它不只是渴望和靈感,抵拒暴力、藩籬和毀滅的道德力量,也是注重現實、向希望開放的政治風格。」

公告繼續表示:「這種政治風格以人的權利為優先。若每個人的權利和同等尊嚴得到維護,不受歧視也不分等級,則非暴力政治就能築成一條戰勝武裝衝突的切實可行之路。在這願景下,日益承認權利的力量,而非武力的權利,極為重要。」

「藉著和平日文告,教宗方濟各希望為當前的重要形勢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即經由談判取得解決爭端之道,避免武裝衝突。此外,也應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及身份認同,克服在道義上認為一方高於另一方的偏見。不過,這並不表明一個國家對另一國家的悲劇不聞不問,而是明認外交的力量遠遠勝過武器的囂張。」

公告總結道:「世界上的武器交易如此廣泛,以致人們通常低估了這種活動。武器的非法交易助長了世界上的許多武裝衝突。為阻止這災難性的行徑,作為政治風格的非暴力能夠且必須付出更大努力。」

世界和平日是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的,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