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南執事-常年期第三主日反省

常年期第三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求你指引我們,以言以行,承行你的旨意,使我們因你愛子之名,在生活中,以善工結出豐碩的果實。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尼尼微人離開了自己的邪路,信仰了天主。)
恭讀約納先知書 3:1-5,10

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說:「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告我曉諭你的事。」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行程。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即宣布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天主看到尼尼微人所行的事,看到他們離開了自己的邪路,於是憐憫他們,不將已宣布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 25:4-5, 6-7, 8-9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詠 25:4)
:上主,求你使我認識你的法度,並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引我進入真理之途。我終日仰望你,因你是救我的天主。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上主,求你記起你的仁慈,因為你的慈愛,由亙古以來,就常存在。上主,求你按照你的仁慈和良善,紀念我。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因為上主仁慈又正直,常領迷途者歸回正路,引導謙卑者遵守正義,教導善良者走入正途。
:上主,求你教訓我履行你的道路。

讀經二(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7:29-31

弟兄姊妹們:我對你們說:時間是短促的。今後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哭泣的,要像不哭泣的;歡樂的,要像不歡樂的;購買的,要像一無所得的;享用這世界的,要像不享用的。因為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
: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谷 1:15)
:亞肋路亞。

福音(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14-20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丟下網,跟隨了耶穌。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於是立即召叫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撇在船上,跟隨了耶穌。──上主的話。

尊敬的主內弟兄姊妹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常年期第三主日,敎會繼續鼓勵我們多為基督徒合一祈禱,求主讓我們彼此尊重,包容,和相愛,將天主的愛廣傳人間,在家庭和團體中發芽生長!試問誰不願意看到共融合作的喜樂?誰會反對和平,和解與合一?所以讓我們加倍祈禱,身體力行,使這合一運動,結出豐碩的果實。

前幾天敎宗方濟各更提醒我們;我們都是罪人,但天主卻無條件的接訥我們,教宗邀請我們放下一切偏見和分歧,在這短暫的人生中,為和平仁愛的基督作見證!

說到人生短暫,今天三篇的讀經對我們正是一個警號,十分重要;讀經一約納先知警告尼尼微人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約3:4b 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告訴格林多人:「時間是短促的….. 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格前7:29,31 在福音中,「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谷1:14

親愛的諸位,當我們唸到「還有四十天」,「時間短促」,和「時期已滿」,我們有什麼感想呢?或許有人會說:「這與我無關,是對尼尼微人,格林多人和耶穌當時的羣衆」說的,是嗎?真的嗎?

話說初期教會有倆位出色的聖人,聖安當院長和聖戴沃多西,他們聖德超羣,出類拔萃,奇怪的是他們都有同一特點,就是敎導會士們隨時準備死亡,臨睡當想明日可能已不在世上,晨起當想可能活不到晚,每一行為都應視為一生最後一個,這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他們認為對戒惡趨善,修德成聖,很有幫助,死後便無愧面對天主。是的,人生如朝露皆有一死,可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從前有位中年敎友突然逝世,遠遠看到聖伯多祿手拿著箱子向他走近,伯多祿說:「是時候了,我們起程吧!」他回答說:「我還有很多生意沒有辦完,你手上的箱子裝了什麼東西?」伯多祿說:「我們邊走邊說吧!這是你一生剩下的東西!」於是那人好奇地問:「是我的錢財,我的榮譽奬狀,我珍貴的衣服嗎?」伯多祿沒有回答,於是他心急地再追問:「是我保存多年名貴的紅酒?是我最心愛的古董字畫嗎?」伯多祿忍不住便回答他:「你所說的東西一點都不屬於你的,是地上塵土的!」那人聽了越發驚恐,衝向伯多祿,把箱子搶走打開,發覺內𥚃空無一物,於是大哭起來說:「我一生勞碌,為什麼我不能把那屬於我的東西帶去?」伯多祿回答他說:「我兒!你真的忘記了福音的敎訓嗎?」

的確,假如我們知道壽限已到,我們會作出什麼準備?尼尼微聽了先知的警告立刻悔改,格林多人閱讀保祿宗徒書信之後亦從善如流,得到保祿的讃許,那麼我們呢?時間真的是有限,所以我們不要再三浪費,更要重新決志,痛改前非。光陰的確似箭,但天堂卻賜予我們永恆!

今天耶穌誠意邀請我們和渴望我們「悔改,信從福音!」參閱谷1:15b 各位弟兄姊妹,如果這個世界正在消逝,如果我們真的只有四十天生命,如果天國真的臨近了,我們是否仍然浪費時間去爭恨,去犯罪,去滿足私慾?讓我們聽從福音;締造和平,與人和睦,相親相愛吧!

聖母進敎之祐,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教宗方濟各:朝拜天主是要發現藏身於平凡處境中的祂

圖片:Vatican Media

「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教宗方濟各於1月6日主顯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並鼓勵我們發現朝拜天主的真諦。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不必出示品德優良的證明書,卻要效法東方三賢士,明白天主厭惡各種誇耀,在平凡的境遇中,在卑微和被排斥的人身上,發現隱身在其中的天主。

朝拜的需求乃是人之常情,但是人很容易搞錯目標。事實上,我們「若不朝拜天主,就會去朝拜各式各樣的偶像」。如此一來,「信徒將會崇拜偶像」。教宗引用一位法國詩人的話,警惕道:我們若不朝拜天主,最終就會朝拜魔鬼。為此,教宗期勉眾人反省一個事實,即:「朝拜上主並不容易,絕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某種靈性的成熟,那是一段內在旅途的終點,有時路途漫長。」

「在我們的時代裡,格外需要個人和團體撥出更多時間來朝拜,不斷學習更好地默觀上主」。教宗指出,關於朝拜的方法,我們可以從東方三賢士朝拜耶穌聖嬰的事跡裡(參閱:瑪二1-12),汲取三個值得效法的要點,分別是:舉目觀望、踏上旅途和超越表象。

朝拜上主首先需要「舉目觀望」。教宗解釋說,這意味著「不被內心的陰影所禁錮,不澆滅希望,不讓問題和困難占據自己生活的中心地位」。這並不代表要否認現實,假裝或幻想一切都會變好;相反地,如此的舉動邀請我們「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和焦慮,知道上主了解我們的艱難處境,仔細聆聽我們的呼聲,而且祂不會對我們流下的淚水無動於衷」。做到這一切,我們便會向朝拜敞開心扉。

反之,我們如果陷入問題的泥淖,不肯舉目仰望天主,恐懼就會侵入人心,使人迷失方向,變得憤怒、迷惘、焦躁又低落。在這種情況下,人難以朝拜上主。因此,教宗勉勵眾人鼓起勇氣,打破先入為主的定論,明瞭「現實處境勝過於我們的臆測」。上主邀請我們信賴祂,因為祂的確照顧每一個人。門徒的朝拜便由此萌生,並發現天主是真正的喜樂。他們依靠的不是擁有物質財富、名聲成就等類似的事物,而是天主的忠信,儘管我們會陷入危機處境,但是天主的許諾絲毫不減,祂始終信守承諾。

在踏上旅途方面,教宗指出,東方三賢士在朝拜耶穌聖嬰以前,必須長途跋涉,而這段旅程意涵著轉變。「走完一段旅途的人,必然蘊藏著某樣新意:他增廣了見聞,遇見許多新的人事物,體驗到在面對困難時必須意志堅定」。為此,我們應當反省:「如果不先踏上旅途,達成內在的成熟,就無法朝拜上主」。其關鍵在於「接受恩寵的千錘百鍊」,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言:「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格後四16)

教宗說,失敗、危機和錯誤等經驗,都能幫助我們有所長進。但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能讓我們意識到「唯有上主當受朝拜,因為只有祂能滿足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和永恆的渴望」。再者,隨著時間流逝,若能懷著信德來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和辛勞,這些磨難和辛勞必會有助於淨化心靈,使人更加謙遜、更樂意向天主敞開自己。因此,教宗期許眾人「切莫因疲憊、跌倒和失敗而灰心喪志」。仰望著上主,我們將能找到繼續喜樂地前行的力量,但我們要記得,「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

關於超越表象的意義,教宗表明,朝拜是向君王和重要貴賓致敬的舉動。東方三賢士知道,他們朝拜的那位是猶太人的君王,但實際上,他們眼前所見的是一個貧困的嬰孩和祂的母親。這使他們的朝拜舉動變得非比尋常,因為「這些來自於遙遠國度的智者,懂得超越那個簡陋又幾乎破爛不堪的景象,辨認出一位君王臨在於那名嬰孩身上。換句話說,東方三賢士能『看見』表象以外的部分」。因此,教宗表示,為了朝拜上主,目光必須超越那經常看似騙人的表面。

在當天選讀的福音中,黑落德王代表了「長期受困於外在表面」的庸碌之輩:這樣的人只重視萬眾矚目的事,與東方三賢士的態度截然不同。談到這裡,教宗提出了「神學上的現實主義」,解釋說:它指的是客觀地覺察到事物的現況,最終能夠明白天主厭惡各種炫耀。這是一種超越事物表面的觀察方式,我們能藉此「朝拜那經常隱身在平凡的境遇中、藏身於卑微和被排斥者身上的上主」。

在邀請眾人重新發現朝拜天主的價值與真諦後,教宗祈禱說:「願主耶穌讓我們成為真正朝拜祂的人,好能藉著生活彰顯祂對全人類的愛的計劃。」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和教會朝拜的能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誕子夜彌撒講道:「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圖片: Vatican Media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中文解說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這句話貫穿了教宗方濟各今年聖誕子夜彌撒的講道。新冠疫情下的聖誕節,雖然聖伯多祿大殿參禮者人數大幅縮減,但是迎接耶穌聖嬰的喜樂一如往昔。教宗今夜的講道著重於「為了」的重要性,即:天主子降生成人,是為了讓我們成為天主的兒女。因著耶穌具體的愛,我們得以溫柔地接受自己的脆弱,讓天主透過我們的貧窮匱乏施展威能。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0年12月24日聖誕子夜彌撒的講道全文:

今夜,依撒意亞的偉大預言實現了:「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依九5)」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人們常說,人生最大的喜事就是孩子的誕生。這是非同尋常的事,它改變了一切,激發出意想不到的能量,叫我們能克服疲憊、困苦和不眠之夜,因為它帶來了難以形容的幸福,在這幸福面前一切都算不得什麽。這就是聖誕節:耶穌的誕生是讓我們每年都能由內重生的喜訊,在祂身上獲得了面對各種考驗的力量。的確如此,因為祂為我們誕生:為了我,為了你,為了每個人。「為了」這個詞在這至聖之夜不斷回蕩著。依撒意亞先知說,「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我們在聖詠中重複著,「救世主今天為我們誕生了」;聖保祿宣講說,耶穌「為我們捨棄了自己」(弟二14);福音中天使宣報說,「今天為你們誕生了一位救主」(路二11)。

然而,這個「為了我們」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天主子,生來就蒙受祝福的那一位來使我們成為因恩寵而蒙祝福的子女。是的,天主以兒子的身份來到世上,為使我們成為天主的子女。多麼美好的恩典!今天天主使我們感到驚訝,祂對我們每個人說:「你是一個奇跡」。弟兄姐妹們,不要灰心。您是否覺得自己錯了?天主告訴你:「不,你是我的孩子!」你覺得自己做不到,擔心自己力不從心,害怕無法走出試煉的隧道?天主告訴你:「加油,我與你同在。」祂不是用言語告訴你,而是為了你做了像你一樣的兒子,提醒你別忘記每一次重生的起點:也就是承認自己是天主的子女。這是我們堅不可摧的望德的核心所在,我們生命的燈芯:且不論我們的優點和缺陷,還有一個比過去的創傷和失敗,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更強而有力的真理:我們都是蒙受愛的子女。天主對我們的愛不取決於,而且也永遠不會取決於我們:這是無償的愛,純屬於恩寵。今夜,聖保祿告訴我們,「天主的恩寵已經顯示出來」(弟二11)。沒有比這更珍貴的了。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天父沒有賜予我們別的東西,賜下的是祂的獨生子,祂的全部喜樂。但是,如果我們看看人對天主的忘恩負義,看看我們對許多弟兄的不公義,不禁會問:上主如此豐厚的賞賜我們,對我們依然有信心,這有益處嗎?祂是否高估我們了?是的,祂高估了我們,祂這樣做,是因為祂愛我們愛到死。祂無法不愛我們。祂就是這樣,與我們截然不同。祂一直愛著我們,比我們自己還更愛我們。這就是祂進入我們內心的秘訣。天主知道,祂拯救我們和治癒我們內心的唯一方法就是愛我們。祂知道,我們只有接納祂那不知疲倦的愛,才能有所進步;祂的愛永遠不變,但會改變我們。只有耶穌的愛才能改變生活,治癒最深的創傷,讓我們擺脫那不滿、憤怒和抱怨的惡性循環。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在一個漆黑馬棚的簡陋馬槽中,躺著天主的聖子。我們想到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祂願意在夜晚誕生,沒有相稱的住所,處在貧困和遭人拒絕中,而不是像最偉大的國王那樣在最豪華的宮殿裡出生呢?為什麼?這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祂愛我們的人性狀況所到的程度:祂甚至以具體的愛碰觸我們最悲慘的苦難。天主子生下來就被丟棄,這是告訴我們,每個被丟棄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祂以一個柔弱的嬰孩身份進入世界,好使我們能溫柔地接受自己的脆弱。在此我們發現了一件重要的事:一如在白冷城,天主喜歡透過我們的貧窮行大事。祂把我們所有的救贖都放在了一個馬棚的馬槽中,而不擔心我們的貧窮,因此我們要讓祂的慈悲改變我們的苦難!

這就是「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的含意。然而,還有天使對牧羊人說的另一個「為了」,「這是為了你們的記號: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躺在馬槽裡」(路二12)。在馬槽裡躺著的嬰兒這個標記,也是針對我們的,為引導我們的生活。在意為“麵包屋”的白冷城,天主躺在馬槽裡,這好似提醒我們,為了生存我們需要以祂為食糧。我們需要讓祂那白白賞賜、不厭其煩和具體的愛進入我們內。然而,我們總是渴望享樂、成功和世俗,以那吃不飽的食物為生,留下內心的空虛!上主藉依撒意亞先知的口說,牛和驢認識它們的槽,我們作為祂的子民卻不認識祂,我們生命的源泉(參見:依一2-3)。的確如此,我們貪得無厭,投入虛榮的馬槽,而忘記了白冷的馬槽。這馬槽一貧如洗,卻充滿愛,它教導我們當把接受天主的愛和愛他人作為自己生命的食糧。耶穌給我們立了榜樣:祂是天主聖言,嬰孩,不說話,卻奉獻生命。相反地,我們滔滔不絕,卻常常對善良一無所知。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為人父母的都知道,養育孩子多麽需要愛心和耐心。需要餵飯,照顧他,給他洗漱,小心別磕了碰著,滿足孩子的需求,還經常不明白他們到底要什麼。孩子能讓你感到被愛,同時也教導你去愛他人。天主降生為嬰孩,這是為推動我們去關懷他人。祂那稚嫩的哭聲使我們明白,我們的任性是多麼的無用。祂那沒有防禦能力的愛在提醒我們,我們不該浪費時間抱頭痛哭,而應去擦拭那受苦者的眼淚。天主居住在我們中間,貧窮且需要幫助,為告訴我們要透過服務窮人去愛祂。正如一位詩人所言,從今夜起,「天主成了我的鄰居。祂的家具就是愛」(艾米莉·狄金森《詩集》第十七篇)。

「有一個兒子賜給了我們。」

是祢,耶穌,天主聖子,祢使我成為兒子。祢愛我,愛我原本的樣子,而不是我所夢想的樣子。擁抱祢,馬槽中的聖嬰,我就能重新擁抱我的生活。接納祢,生命的食糧,我也就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求祢拯救我,並教導我去服務他人。求祢不要捨棄我,幫助我去安慰祢的兄弟,因為從今夜起,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2020

《鹽與光傳媒》
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

網上播放: slmedia.org/ch/live
來自加拿大本地、香港及台灣的網上彌撒:
slmedia.org/ch/mass
Facebook播放: facebook.com/slchinese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網上直播:

電視及網上播放時間: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下午7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4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8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子夜感恩祭【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上午9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上午6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4日,晚上10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節日間彌撒【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晚上10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7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11時30分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中文解說】(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凌晨2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11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3時30分

加拿大咸美頓教區基督君王主教座堂大殿-聖誕子夜彌撒【英語】
(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子夜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1時

教宗主持聖誕節隆重降福羅馬及全世界【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中午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5日,上午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6日,凌晨1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主日彌撒【粵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7日,下午1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7日,上午10時30分

*上述節目時間以當天公布播放時間表為準*

 

相關資訊

多倫多天主教華人堂區在疫情下的聖誕禮儀安排

温哥華天主教華人堂區提供網上彌撒

聖誕網上避靜:警醒迎候耶穌的再來【國語】

更多聖誕資訊

教宗:仰望聖母,把我們的生命化為禮物

教會於12月12日慶祝拉丁美洲主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以紀念童貞聖母瑪利亞於1531年12月9日至12日顯現給印地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的事跡。在慶祝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於12月12日上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教宗指出,仰望聖母的肖像,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三個事實,即:豐沛、讚美和禮物。

豐沛

教宗首先解釋道,天主始終沛降恩典,祂的賞賜豐沛至極。天主不會去計算份量,卻賜下豐厚的恩典。天主的「限度」就是慷慨大方,祂無法不豐富地給出去。

讚美

其次,聖母瑪利亞與聖婦依撒伯爾的相聚等同於讚美。教宗指出,讚美的意義是「口出善言」。天主的風格向來是說好話,因此說壞話是魔鬼、是敵人的作風。那是心胸狹隘的作態,不能全然奉獻自己。

禮物

再者,天主的恩典如同一份祝福賜予了我們。這是天主送給我們的禮物,祂渴望在整個啟示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人說出:「妳在婦女中受讚頌,因為妳帶給了我們受祝福的那位。」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默觀聖母的肖像,祈求天主恩賜我們上主的這種風格:豐富地給予,口出善言,絕不說壞話,並且把我們的生命化為一份禮物。

適逢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宗座聖赦院在教宗方濟各的委託下頒布法令,讓世界各地在家裡慶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的信友都有機會領受全大赦。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緣故,為了避免墨西哥瓜達盧佩聖母大殿像往年一樣人潮擁擠,這座聖殿現在暫時關閉,直到12月13日為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我們不可陷入平庸和冷漠的昏昏欲睡

圖片:Vatican Media

臨近和醒寤:這是將臨期的兩大關鍵詞。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和《馬爾谷福音》的彌撒讀經,向我們提出了這兩大要點(參閱:依六十三16-17、19,六十四2-7;谷十三33-37)。教宗方濟各11月29日主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與新擢升的樞機一起舉行彌撒時,以這兩個關鍵詞為主軸,展開彌撒講道。那麼,該如何保持醒寤呢?

教宗表示:「將臨期是一段牢記天主臨近的時期,祂曾降臨於我們中間。而依撒意亞先知鼓勵我們懇請天主再次降臨,祈求說:『望祢衝破諸天降下。』」教宗指出:「信仰的第一步,便是告訴上主我們需要祂,需要與祂同在。將臨期和禮儀年的首要訊息,也是要承認上主已臨近,懇求祂再次降臨。祂渴望前來接近我們,但祂提出建議、卻不強迫人接受;我們應當勤奮不倦地求祂降臨。將臨期提醒我們,耶穌曾降臨在我們中間,而且末世之際祂將再次來臨。然而,我們問自己,要是祂今天不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些降臨又有何用呢?讓我們懇求祂的來到。」

「『主耶穌,求祢降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這樣呼求祂,在聚會、讀書、工作和做決策之前,以及在重大時刻和考驗中。這是個簡短卻發自內心的祈禱。我們若是懇求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必須保持醒寤,好能覺察到祂的臨在。生活中常犯的錯誤之一是迷失在千千萬萬的俗務之中,卻沒有發現到天主。我們一旦計較個人得失,恐怕會捨本逐末。在黑夜中,我們必須醒寤。」

教宗說:「我們與主同在的日子將會來到。上主來臨時,我們不可丟失靈魂:黑夜將會過去,上主將要起身帶領我們,祂是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醒寤意味著等待這一切,不灰心喪志,卻在望德中生活。如同一直深愛我們的那一位,在我們出生以前就期盼我們那樣,現在身為愛的天主,也在等待我們。倘若天國在等著我們,那麼為什麼要按照現世的要求來過日子?為什麼要眷戀於金錢、功名、成就和一切必會消逝的事物?既然白日的光明在等待著我們,為什麼又要浪費時間來埋怨黑夜?為什麼要找靠山來謀求晉升,冀望藉此在事業上平步青雲?這一切都會過去。上主說,你們要醒寤!」

「耶穌受難的前一天,在最後晚餐結束後,在革責馬尼莊園裡,在雞鳴時,耶穌雖然與門徒同在,門徒卻無法保持醒寤。」

教宗提醒道:「我們也可能變得麻木,也就是陷入平庸的沉睡中。上主降臨的時候,我們忘記初愛、因循苟且,只顧生活安逸,缺乏愛天主的動力,毫不期待祂的新意,我們變得平淡無奇、不冷不熱、世俗凡庸。這會消耗信德,因為信德與平庸背道而馳:信德是熱切渴望天主、不斷地勇敢皈依、放膽去愛、始終前行。」

「信德絕非澆一盆冷水,而是熾熱燃燒的火焰。耶穌無法忍受不冷不熱的態度。」

教宗表示:「看得出來,天主輕視不冷不熱的人。為此,我們必須從睡夢中甦醒,在祈禱中保持醒寤,因為祈禱等同於點亮黑夜,與上主協調一致。祈禱是讓天主來親近我們。因此,祈禱使人擺脫孤獨、帶來希望。祈禱讓生命充滿氧氣:正如生活不能沒有氧氣那樣,基督徒也不能缺少祈禱。我們多麼需要基督徒為昏沉睡著的人守夜,多需要朝拜天主的代禱者日日夜夜地把歷史的黑暗帶到耶穌這位世界之光面前。」

「此外,除了不冷不熱的昏睡之外,還存在著冷漠的昏昏欲睡。後者不在乎他人,只關心自己。」

教宗解釋道:「當我們只環顧自己的四周和自身需求,對他人的所需袖手旁觀時,黑夜便籠罩心靈,使內心變得灰暗。我們很快就會抱怨一切,覺得人人都在害自己,最終認為處處都是陰謀詭計。抱怨、受害的感受和陰謀,形成一條鎖鏈。今天這夜幕似乎垂降到許多人身上,他們為自己打抱不平,卻對其他人無動於衷。」

「有個藥方可以治療這冷漠的昏睡,就是愛德的醒寤。」

教宗強調:「少了愛德,就做不成基督徒。有人似乎認為,心生憐憫、施以援手、起身服務,都是失敗者的作為!事實上,唯有這樣的行動能贏得勝利,因為它早已預見將來、上主的日子;屆時,一切都將過去,唯獨愛永垂不朽。藉著慈悲善功,我們得以接近上主。」

「愛德善功是一條與主耶穌相聚的道路。教會在朝拜天主及服務近人時,不會陷入黑夜。」

教宗最後祈願說:「主耶穌,求祢降臨!求祢使我們感受到祈禱的渴望,以及去愛的需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緬懷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28位樞機在場參禮,其中的25位與教宗共祭。教宗指出:「對復活的信德並不忽略和掩飾人性面對死亡的迷失感,但它讓我們看得更遠。復活不是一種幻境,而是一個已經存在、讓我們現今奇妙般參與的事件。」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耶穌對瑪爾大說的這句話為核心:「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妳信麼?」(若十一26)。教宗說:「這是讓我們改變願景的信德上的重大飛躍。這個飛躍一旦出現,我們思索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信德的眼目超越可見事物,在某種方式上看到不可見的事物。每個事件都依照另一個幅度,也就是永恆的幅度來予以評估。」

教宗以「義人的早亡」為例説明這個新的思想。他說:「這樣的人為天主所愛,他被接去,免得邪惡改變了他的心意,虛偽迷惑了他的心靈(參閲:智四10-11)。」教宗解釋道:「在信仰的視野中,這樣的死亡並非不幸,而是按照天主的上智安排,祂與我們的想法不同。」

教宗接著表示:「在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時,我們要祈求上主消除那有時潛入我們内心的負面悲傷,它令我們以為藉著死亡結束了一切。這是一種遠離信德的情感,加深了人們對必須死亡的恐懼,因為沒人能說自己可以免除死亡。因此,在死亡這個不解的迷面前,有信仰的人也必須不斷地皈依。我們每日都必須超越我們對死亡的想像,它本能地認為死亡乃是一個人徹底被消除;我們也必須超越可見和可預料的事物、墨守成規和天經地義的思想,以及普遍的見解,好能完全信靠上主,祂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十一25-26)。」

最後,教宗邀請基督徒憑著信德接納耶穌的話,讓為已亡弟兄姐妹的祈禱具有基督信仰的特徵。他說:「為亡者祈禱,相信他們生活在天主那裡。這祈禱也惠及我們,塵世旅途上的人。這祈禱培養我們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憧憬,向我們揭示為進入天主的國度必須經歷苦難的意義;它讓我們追求真正的自由,讓我們樂於不斷地尋求永恆的財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死後的希望是賦予生命意義的錨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喜樂和悲慘的時刻、在磨練試探中、在死亡臨近時,讓我們像約伯那樣複誦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參閱:約十九25-27)這是基督徒的望德、唯有天主能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若是向祂求,祂必將賜予。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11月2日下午在梵蒂岡條頓墓園聖堂主持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彌撒時,在講道中如此說道。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這梵蒂岡墓園內佇立於眾多墳墓前,然後前往聖伯多祿大殿下方在歷任教宗的棺槨前祈禱片刻。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提及當天禮儀選自《約伯傳》的第一篇讀經。

教宗指出:「約伯雖然被疾病所擊潰、壽命將盡,他連皮膚都幾乎脫落了、瀕臨死亡,但約伯仍堅信不移地說:『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十九25)約伯的處境每況愈下,但即使在那樣的時刻,依然存在著光明的擁抱,以及使他安心的溫暖:『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十九27)在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刻,這份確信便是基督徒的望德。」

教宗強調:「望德是一份恩典,我們必須祈求說:『上主,求祢賜給我望德。』逆境使我們失望,讓我們誤以為一切將以失敗告終,死後什麼都沒有。然而,約伯的話,言猶在耳。」

教宗說:「望德絕不叫人失望,這是保祿告訴我們的。望德吸引我們,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我看不見來世,但望德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典,吸引我們寄望於生命、期盼永恆的福樂。望德是我們在對岸的錨:我們抓緊繩索、支撐自己。『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們在喜樂與悲慘的時刻、在瀕死的關頭,都要複誦這句話。」

「望德是一份我們永遠當不起、白白賞賜而來的恩典。《若望福音》記載,耶穌肯定了這一點,即望德絕不叫人失望。」因此,教宗引用福音,解釋說:「『凡父交給我的,必到我這裡來。』這是望德的終向,也就是走向耶穌。『到我這裡來的,我必不把他拋棄於外。』(若六37)上主在有錨的地方迎接我們。望德中的生命是如此活出的:手用力抓著繩索,緊緊抓牢,深知錨就在下方。」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說:「今天,我們緬懷許多已離世的弟兄姊妹。注視墓園、仰望天鄉,然後像約伯那樣複誦:『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仍要看見天主。我親眼要看見他,並非外人。』這將對我們有所裨益。而這份力量帶給我們希望、這白白賞賜的恩典,也就是望德。願上主賜給我們每個人望德。」

感恩祭結束後,教宗在條頓公學院長的陪伴下,移步到佔地不大的條頓墓園,為墓園灑聖水,並在一個墳墓前靜默祈禱。接著,教宗走過墓園的每條小徑,短暫佇立在某些墓碑前致敬。離開墓園後,教宗前往只有數步之遙的聖伯多祿大殿,在大殿下方的歷任教宗墓前祈禱片刻。

條頓公學的聖母堂距離教宗的寓所聖瑪爾大之家只有十幾米,緊挨著條頓公學。這座聖堂始建於八世紀,當時那裡有個接濟中心,許多窮人會前來領取糧食和衣物。1450年聖年,朝聖者蜂擁而至,當時的人便決定修建一座聖堂和墓園。1454年,羅馬聖座若干日耳曼裔的成員,組成了一個為亡故窮人服務的團體。15世紀末,一座日耳曼風格的聖堂興建完成,並沿用至今。1876年,一群攻讀基督信仰考古、教會史和相關學科的司鐸在這座聖堂旁邊增建了一座公學。1910年,狂風暴雨造成聖堂嚴重損毀,因此進行了整修工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諸聖節

圖片:.knockshrine.ie

主日福音分享
諸聖節
ECCE AGNUS DEI
(請看,天主的羔羊)
撰文:張心銳神父

諾克(Knock)聖母朝聖地位於愛爾蘭梅奧郡(Mayo) ,1879年,聖母曾在那裡向十五位教友顯現,一隻羔羊站在祭台上,背後有十字架, 天使在周圍飛翔。另一邊有正在祈禱的聖母,她身旁有聖若瑟及聖若望宗徒,這圖像正表達本主日慶祝的諸聖節。聖人的榜樣見證教會的可信性,面對慈母教會當前的道德及誠信的危機,天主仍然揀選我們每一個, 「為使我們在祂面前,成為聖潔無瑕疵的」。(弗一4)

讀經一的主角是羔羊— 巴斯卦羔羊,拯救以色列子民逃離埃及的羔羊,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緘默的羔羊,默示錄中「被宰殺的羔羊」。「救恩來自那坐在寶座上的、我們的天主, 並來自羔羊!」(默七10)我們生活在世,面對歷史及社會的罪惡會感到迷惘。

教會經歷不同時間的考驗,從未止息的教難,納粹主義及共產主義對人民的煎熬,老百姓流淚、心急和困苦。不過,天主向我們保證,只有「羔羊」才會帶來犧牲、勝利和救恩。

犧牲

羔羊甘心情願被宰殺,藉著祂的犧牲, 成為普世的君王和眾人的善牧。如果,我們未能效法基督,捨不得棄絕自我,把自己放在中心,或把天主的羊據為己有,這將是對信仰嚴重的誤解。世世代代的信徒,尤其是殉道者和傳教士,他們效法基督的自我犧牲,把羔羊顯示給世界。

勝利

天主的聖德是祂本身的生命,我們分享祂的聖德和生命,而天主給我們最寶貴的恩許,就是在逃脫世界上所有敗壞的貪慾之後,分享祂的生命。(伯後一4)因此,慈母教會的聖潔和沒有污點(弗五26—27),來自成全和聖潔的力量。成全與聖潔不離人的品德和心境, 就像褔音中真福八端所要求的:「心靈要純潔、生活要淡泊,行為要正直、待人要慈悲、和平要締造。」(瑪五3-9)讓我們來日也像聖人們一樣,和基督永遠一起,享受凱旋的榮耀。

救恩

「除免世罪的羔羊」作了見證。在感恩聖祭,主禮高舉聖體:「請看,天主的羔羊!請看,除免世罪者!被邀請來參與羔羊婚宴的人,是有褔的。」(Ecce Agnus Dei, ecce qui tollit peccata mundi. Beati qui ad cenam Agni vocati sunt.) 我們領聖體時回答「亞孟」,就是相信耶穌拯救了我們,求祂把救恩帶來我們心中,使我們好像聖人們,在信德內能堅持到底,努力成聖。

聖若望鮑思高及中華殉道諸聖,請為我們祈禱!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感謝張心銳神父提供講道分享。講道也刊於天主教香港教區週報《公教報》。

【鹽與光直播】教宗11月2日在梵蒂岡條頓墓園主持彌撒(英語旁白)

教宗在梵蒂岡條頓墓園主持彌撒(英語旁白)
鹽與光播放時間如下:
日期:2020年11月2日
加拿大時間:上午10時(東岸)/上午7時(西岸)
中港台時間:晚上11時
按此收看

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教宗方濟各接下來主持的多項禮儀也將遵守各項防疫安全措施。聖座新聞室公布,11月2日週一,在教會追思已亡信友的日子,教宗將前往距離聖瑪爾大之家不遠的條頓墓園(Teutonic Cemetery),下午4時(羅馬時間)在那裡私下舉行彌撒,不開放信友參與。感恩祭結束時,教宗將在墓園駐足祈禱片刻,然後前往聖伯多祿大殿下方,向已故的歷任教宗致敬。

此外,11月5日週四,教宗將於上午11時(羅馬時間)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裡為過去一年內安息主懷的樞機和主教們主持追思彌撒。在大殿內的這台彌撒,以及未來幾個月的教宗禮儀,都將嚴格限制參禮的信友人數,並將按照過去數個月的模式進行,全面遵守防疫措施。相關規定會隨著醫療衛生形勢的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