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聆聽樹立可信的見證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會會議秘書長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10月2日下午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首場全體大會上發表開幕致詞,首先歡迎368位全體成員時隔一年後從世界各地回到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圓桌前。接著,格雷奇樞機將目光放在國際時事上。

衝突的緊張局勢加劇

與教宗同桌的格雷奇樞機說:「就在我們舉行這大會的時候,世界許多地方正在打仗!我們處於衝突擴大的邊緣。」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這幅聖母畫前,樞機問道:「要經過多少代人,交戰的民族才能重新『一起坐下來』交談,攜手共建和平的未來?」

和平之恩

來自戰爭地區或國家的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在保祿六世大廳內以弟兄姊妹相待。格雷奇樞機說:「通過他們的聲音,我們可以聽見那些轟炸下受苦的人的喊叫和哭聲,尤其是孩童的,他們沉浸在這仇恨的氛圍中。作為信徒,我們蒙召為萬民盼望並祈求和平的寶貴恩典。」

可信的見證

除了不停為和平祈禱以外,也要做出「可信的見證」。世界主教會議本身就是「可信的見證」:因為「世界各地的男女齊聚一堂,聽從聖神、彼此聆聽,這為世界是個反對的記號」。「同道偕行的教會是給當今社會提出的一項建議」。

聆聽,而非改變結構

接著,格雷奇樞機談論了大會的使命:「很多人以為,世界主教會議的目的是要改變教會的結構,或者加以改革。」這是教會上上下下瀰漫的一種「焦慮感」,但每個人對「革新及其優先事項」的想法不盡相同。

格雷奇樞機重申,關鍵在於聆聽的幅度,它是同道偕行進程所有階段的核心:從地方教會內的諮詢到主教團內的諮詢,從大洲會議到2023年與教宗一起舉行的第一會期。「上述的階段看似構成一個線性的進程,天主子民表面上只出現在起點,讓人誤以為決策進程卻把持在少數人的手中」。但事實並非如此。

循環的進程

實際上,「普遍的共識源自於聆聽所有的人」。在每個階段,「我們都把聆聽的成果反饋給地方教會」。因此,這是一個循環的進程,而且它的結論不是「一份理論聲明、最後文件,而是教會的具體生活」。

來自世界各地的貢獻

格雷奇樞機在致詞的結尾解釋道,世界各地主教團準備了108份全國綜合報告呈交給教會會議秘書處。此外,天主教東方禮教會也提交了9份回函,男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SG)和國際女修會總會長聯合會(UISG)則代表奉獻生活者遞交報告。「這豐富的材料,加上個人和團體自願寄來的觀察報告,構成了我們現在手中《工作文件》的頂梁柱」。

第二會期不是重複第一會期

世界主教會議總發言人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在長篇開幕致詞中,先是祝願在場每個人都能感到「被接納」。隨後,他談論了今年7月9日發布的文件的細節,以及第二會期的目標。他澄清道,第二會期「絕非重複,更不是純粹延續第一會期」。2023年大會的目標是互相認識,「更好地瞭解別人的教會背景」;而在這第二會期,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蒙召「清楚辨認出可行的成長途徑,並邀請各地教會踏上旅途」。

《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

霍勒利希樞機形容第二會期的《工作文件》有如「蒸餾酒」,那是教會過去三年經驗的精華。這份文件不同於上一份文件,因為「我們的任務不一樣」:前一份文件囊括了大約300個提問,而在這第二份《工作文件》中,一次只提出大概10個問題,因為現在不再是提問題的時候,而是要採取行動,往「同一個方向前行」。樞機也表明,《工作文件》「不是最後文件的草稿,卻網羅了進程的果實,由我們負責分辨」。

與研究小組對話及工作

此外,霍勒利希樞機也闡述了工作方法,以及本次會期與上次會期的差異所在,第一個便是與教宗今年2月成立的研究小組的對話。樞機強調,「我們旅途的夥伴是我們的對話者」。

在首場大會結束前,研究小組各派一名代表匯報了該小組接下來幾天和幾個月的工作計劃,提出省思和主題。此後,世界主教會議成員與研究小組成員將會持續對話。霍勒利希樞機說:「秉持同道偕行的風格,在總發言人報告時間,我就不是唯一一個說話的人了。」

然後,這位總發言人列舉了研究小組探討的議題:大公合一的旅途;天主教東方禮教會與拉丁禮教會的關係;窮人的吶喊;主教的服務;司鐸、執事,以及與天主子民的關係;同道偕行的培育;數字領域;地方教會之間的關係;世界主教會議機構的功能;羅馬主教在合一上的服務;信理、牧靈和「有爭議的」倫理問題;以及教會內的職務,以及神恩與職務的關係。

女性

關於這最後一點,聖座教義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表明,其中也要探討女性在教會內的地位、與領導團體有關的決策進程,以及女性執事職,並且考慮到「教宗的公開立場」。「眾所周知,他不認為這問題已經成熟」。

這「仍有機會繼續深入討論,但是在聖父教宗的心裡,在急於談論可能授予某些婦女執事職之前,還有其它仍要探討、有待解決的主題」。樞機提醒一個風險:「執事職成為少數婦女的慰藉,而在教會內參與決策的決定最後卻被忽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開幕彌撒:每一份貢獻應是恩典,不可強行推進議程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聆聽、分辨天主的聲音、擺脫一切妨礙“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開放心胸、“成為渺小的人”,好能“以謙卑的心”彼此接納。在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十六屆常規會議第二期會議中,這些是應有的態度。教宗方濟各10月2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大會的開幕彌撒中,闡明了上述要點。

在共融中聆聽

教宗提醒在場參禮的25,000名信眾,世界主教會議“是一個旅程”。在這個旅程中,上主將數百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的“經歷、夢想和希望”交到“與會者的手中”,讓他們努力“了解該走哪條路,才能達到祂希望將我們領到的地方”。教宗解釋,為識別出天主的旨意,需要“以尊重和專注的態度,藉著祈禱和聖經的光照”,接受“在這三年的密集工作、分享、交流,以及心智淨化的耐心努力中,收集到的所有貢獻”。

教宗指出,實際上,這就是“在聖神的幫助下”,需要“聆聽和理解”所提出的“看法、期望和建議”,一起分辨“天主對教會說話的聲音”。教宗提醒,世界主教會議“不是國會開會,而是在共融中聆聽的地方”。教宗也告誡,為能聆聽,就需要“擺脫在我們內和我們彼此間能阻礙“聖神的愛”在差異中創造和諧的因素”。

“誰若傲慢地認為聆聽上主的聲音屬於自己的專利,他們就沒有能力聆聽。相反,我們應以感恩和樸實的態度來接納每一句話,成為天主恩待我們弟兄姊妹的回音。具體來說,我們要當心不可將我們的貢獻變成需要維護的自尊或要強行推進的議程,而是將它們作為需要分享的恩典,甚至隨時準備犧牲局部的利益,如果這能有助於按照天主的計劃一起讓一些新事物誕生的話。”

問題的解決在於天主

教宗警告,封閉在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和自己的主張內,結果就是“損人利己”,不聆聽他人,尤其不聆聽上主的聲音。問題解決的方案不在於我們,而在於天主,因此需要以信賴之心聆聽上主。

敞開心懷,為他人奉獻

教宗繼續表示,在世界主教會議的與會者中,有“能幹、素質良好的人”,他們能提供“有才華的省思和見解”,這是一種“財富”,能“激發”、帶動“以更開放的方式思考和果斷地前行”,幫助人“即使面對挑戰和困難,仍保持堅固的信仰”。再就是,需要有“開放的心、對話的心”、“敞開心扉”、“彼此奉獻,成為接納的擁抱和避風港”。

在世界主教會議中,每個人既能“自由地表達意見,也能感受到身邊有愛他、尊重他、欣賞他的朋友,他們也願意聆聽他的心聲”。這是關於“擁抱、保護和關懷”,而不是“便利的技巧”,是出於“教會的特質”。

教宗接著指出,“那要緊的、基本的乃是和諧” ,而和諧只能由聖神產生,聖神“是和諧的大師,祂在如此多的差異中卻能創造出一個聲音,但其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教宗說:“教會需要和平與開放的場所,這首先要在心中創造,讓每個人都感到被接納,如同母親懷抱的孩子,又如被父親舉到臉頰上的嬰兒。”

開闊視野,拓展胸襟

然後,在意識到世界主教會議必須面對的議題時,需要開放心智。教宗說:“鑑於世界主教會議的重要性,在某種意義上,它要求我們成為“寬大的人”,在思想、心胸、視野上有遠大的襟懷,因為要面對的是‘重大’而棘手的問題,它們的情況廣泛且普遍。”

教宗最後總結道,但需要記住,“唯有放低身段,才能完成我們所受託的使命,讓自己成為渺小的人,以謙卑的態度彼此接納原本的樣子”,因為“教會內地位最高的人就是最應放低身段的人”。

此外,教宗方濟各主教會議開幕彌撒時欽定10月7日為祈禱及守齋日,那是哈瑪斯恐怖襲擊以色列滿一週年的日子。教宗說:「我籲請所有的人為世界和平善度祈禱和守齋的一天。」

此外,教宗也宣布要於10月6日再次前往羅馬聖母大殿,請求聖母為和平轉禱。他要求世界主教會議所有聚集在羅馬的成員都來參加這項活動,並且說:「為了請至聖聖母瑪利亞為和平之恩轉求,接下來的主日我要前往聖母大殿,在那裡誦念《玫瑰經》,沉痛地懇求聖母。」

教宗方濟各自上任以來,多次邀請信眾為不同地方的局勢祈禱和守齋:2013年為敘利亞、2017年為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南蘇丹、2020年為黎巴嫩、2021年為阿富汗、2022年為烏克蘭,以及2023年為聖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我們羞愧地向因我們的罪過而受傷的人請求寬恕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我們深感羞愧,請求寬恕⋯⋯。」七位樞機,即格拉西亞斯(Gracias)樞機、切爾尼(Czerny)樞機、奧馬利(O’Malley)樞機、法雷爾(Farrell)樞機、洛佩斯(López Romero)樞機、費爾南德斯(Fernández)樞機和順伯恩(Schönborn)樞機,宣讀了如此開頭的禱詞,代表教會發聲,懇求天主的寬恕。

這些是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前夕懺悔守夜禮的祈禱意向,由教宗方濟各親筆撰寫。他在省思中解釋說:「我們需要說出我們重大罪行的名字。我們平時把它們藏匿起來,或者用太文雅的言詞加以談論。」

把見證傳給青年

大約2500名信友於10月1日傍晚6點齊聚在聖伯多祿大殿,參加了這場守夜禮。除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全體成員以外,多名青年也應邀參加,坐在第一排。教宗在省思時轉向他們,說:「我們已經做了我們的部份,包括錯誤在內。我們竭盡所能繼續使命,但現在我們轉向你們這些年輕人,你們期待我們傳承見證、請求寬恕,甚至是請你們寬恕,如果我們不是可信的見證人的話。」

三名見證人

懺悔禮儀中有三名倖存者做了見證,他們分別遭受過司鐸的施暴、船難,以及敘利亞的炸彈。

南非的老楞佐(Laurence)小時候遭到一名司鐸侵犯。他指出,當時那名司鐸「幾個月都用讚美、體罰、心理操縱並窮極一切其它手段來操縱他、釣他上鉤」,後來對他施加性侵犯。像他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但是,受害者的指控幾十年來卻「遭忽視、被掩蓋,或是在內部處理掉,而沒有被上報到當局那裡」。這種「不負責任」的作法使得加害者繼續為非作歹,「危害很多人從前對機構的信任」。

科特迪瓦的索蘭潔

接著,科特迪瓦的索蘭潔(Solange)做了見證。她剛於5個月前在意大利上岸,帶著「她的整個非洲」來到聖伯多祿大殿。這些移民經歷了荒漠、飢餓、口渴和各種暴力,很多婦女因此懷孕。他們身上的傷痕明顯可見,但心靈深處也受到打擊:「倖存者背負著很深的內疚感,因為他們成功抵達了目的地,而他們的許多旅伴卻失敗了。」

迪瑪修女為敘利亞戰爭發聲

第三名見證人是敘利亞霍姆斯的迪瑪(Deema)修女。她表示,戰爭「不僅摧毀了建築物和街道,也重創原本緊密的聯繫」。在敘利亞戰爭期間,各種形式的同情心毀於一旦,別人成了敵人,人情味蕩然無存,甚至連殺人都被合理化。有人告訴修女說:「我害怕被我的穆斯林朋友殺死。」然而,在「自私、暴力和貪婪」的碎石瓦礫中,閃耀著團結互助的光輝、抵拒仇恨的光芒。促進非暴力的努力成了一種「無聲的譴責,卻極力地對抗那些從戰爭中牟利、販賣軍火、征服土地或增加權勢的人」。

教宗的省思

教宗在靜默片刻後,展開了他的省思,將分裂的世人帶到天主的台前,說:「我們在這裡乞求天父的慈悲。」教會「始終是神貧的教會,是請求寬恕的罪人的教會」,不只是有義人和聖人。「沒有人能獨自獲救,而是一個人的罪過同樣會給許多人造成影響:如同一切在善內彼此相連那樣,在惡內也是如此」。「唯有治療病態的關係,我們才能成為同道偕行的教會」。告明所犯的罪,我們才能恢復在傳教使命上的可信度,治癒傷口。

像稅吏那樣祈禱

教宗接著談論禮儀選讀的福音:一名法利塞人和一名稅吏祈禱,前者假裝祈禱,其實在誇耀自己;後者痛哭不已,懺悔己罪。(參閱:路十八9-14)

教宗說:「我們大家今天都有如稅吏那樣眼神低垂,為我們的罪愆而深感羞愧。」「我們跟他一樣站在後面,放下自負、虛偽和傲慢。我們做主教、司鐸、男女奉獻生活者的,也要如此。我們不可在呼求天主聖名的時候,不向弟兄姊妹、不向大地和萬物請求寬恕。」

暴力愈加野蠻

在世界主教會議啟動新階段的前夕,教宗問到:「要是不修和,我們怎麼能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呢?」面對災禍和無辜者的痛苦,我們會問:「上主,祢在哪裡?」然而,我們也必須自問,當我們無法以善制惡時,我們負有什麼責任?「我們無法宣稱解決衝突,同時又助長暴力,放任它變得愈加野蠻;自己躲開禍事,卻給別人製造痛苦;救了自己,但造成別人的死亡。」我們怎能把自己的快樂建在別人的痛苦上?

打破惡的鏈條

因此,辦告解是一個「在教會內和對教會重新建立信任的機會」,能「開始治療那不停流血的傷口,打破『惡的鏈條』」。

省思結束後,教宗靜默片刻。然後在場眾人起立並低下頭。教宗誦唸最後的禱詞,再次懇求天主的寬恕,說:「我們以不忠損害了祢的面容,求祢幫助我們恢復祢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抗魔鬼的誘惑,耶穌與我們同在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這一次,教宗談論魔鬼和牠透過科技及迷信對今日世界的誘惑。教宗提到耶穌受到的試探,祂“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瑪四1)。教宗強調,我們是在聖神的扶持下與魔鬼作戰。魔鬼必須被驅逐,不可與之交談。

魔鬼滲入迷信行為

耶穌進入曠野,“順從聖神的啟迪”,在那裡擺脫撒旦,然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路四14)。祂在那裡治好病人並使“附魔的人獲釋放”。祂“擺脫了撒旦”,向反對祂的人說:“如果我仗賴天主的神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己經來到你們中間了。”(瑪十二28)

教宗藉此談到今天的情況說,“在某種文化層面”認為魔鬼“並不存在”,牠只是“集體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的象徵”,是“一種隱喻”。然而,實際上正如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所指出的,“最狡猾的魔鬼乃是讓人相信牠不存在”。

“魔鬼詭計多端:牠讓我們相信牠不存在,這樣牠就主宰一切。牠很狡猾。我們這個科技化和世俗化的世界充斥著巫師、通靈術、召魂術、占星家、賣咒語和護身符的人,不幸的是,還有地地道道的撒旦教派。魔鬼被趕出門外,卻又重新進來,是從窗戶進來。牠被信仰驅逐,卻又以迷信的面目重新進入。如果你迷信,你就會無意識地與魔鬼交談。但你不可與魔鬼交談。”

現代技術,魔鬼的機會

耶穌在十字架上“永遠戰勝了‘世界的元首’(若十二31)”,正如聖凱撒利亞(San Cesario di Arles)所說的那樣,魔鬼“是一條拴著鐵鍊的狗,牠無法咬到任何人,除非有人去冒險,接近牠……牠能狂吠、能逼迫人,但不能咬人,除非有人願意讓牠咬”。

“與魔鬼不能交談。你應趕走牠,與牠拉開距離。我們所有人,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魔鬼如何用一些抗拒十誡的誘惑走近我們。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時,要停下來,保持距離!不要接近拴著鐵鏈的狗。”

網路色情,一種殘暴

教宗警告說,今天有許多途徑為魔鬼提供機會。例如“現代技術”,其許多正面資源值得讚賞,但它“也提供無數的方式‘為魔鬼提供機會’,許多人跌倒”。例如“網路色情,其背後有一個極繁榮的市場:這我們都知道。魔鬼就在那裡下功夫。這是一個流傳極廣的現象,基督徒必須提防並強烈抵拒。這是因為任何一部手機都接觸到這種殘暴、這種魔鬼的語言:網路色情就流傳開了” 。

警醒,不給魔鬼任何機會

教宗指出,如果魔鬼“存在並活躍於某些極端的形式,以及邪惡的‘非人性’現象中”,“在個別情況下”,我們無法肯定地說“就是牠”,“因為我們無法精確地知道牠要做什麼,以及我們自己的惡行從何時開始”。因此,“教會在驅魔時非常謹慎、非常嚴格,與某些電影中不幸發生的情況不同”。相反地,在聖人和有很大信德的信徒生活中,“魔鬼被迫現身”,因為“與這黑暗現實的搏鬥”顯示出來了。

“與惡神的搏鬥必勝,正如耶穌在曠野贏得這場搏鬥那樣:祂依靠的是天主的話:“經上記載。”祂三次這樣回答試探者。你們可看到耶穌不與魔鬼交談,祂從不與魔鬼交談。祂不是驅逐牠,就是譴責牠,但從不對話。在沙漠中,祂不是以自己的話語,而是以天主聖言來回應。弟兄姊妹們,絕不可與魔鬼對話;當牠帶著試探的口氣來說:‘但這樣不錯,那樣也很好’,你要停下!舉心仰望上主,懇求聖母並把魔鬼趕出去,就像耶穌教導我們把牠趕走那樣。”

教宗補充道,為迎戰魔鬼,聖伯多祿提示我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五8);聖保祿宗徒則叮囑我們:“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四27)

基督的勝利

教宗最後表示,“意識到魔鬼在歷史中的行動”無須成為氣餒的理由,我們要懷著“信賴”和“安全感”堅信“上主與我同在”。我們必須牢記,“基督戰勝了魔鬼,並賜予我們聖神,使祂的勝利成為我們的勝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介紹教宗方濟各在盧森堡和比利時的訪問重點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即將展開他任內的第46次國際牧靈訪問,於9月26日至29日訪問盧森堡和比利時。他將談論多個主題,包括和平、移民、氣候變化和青年的未來,同時也關注教會的諸多議題,例如世俗化社會中的基督信仰,以及公教教育的貢獻。後者指的是1425年創校的天主教魯汶大學,教宗這次訪問的目的之一正是為紀念該校成立600週年。

追隨若望保祿二世的步履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介紹本次牧靈訪問時,為教宗的健康狀況做了保證。儘管教宗因為「輕微流感」的緣故,取消了9月23日週一的接見活動,但布魯尼指出,旅行方面沒有任何變動,「目前一切按照原計劃進行」。

貝爾格里奧教宗接下來的旅行,緊緊追隨若望保祿二世教宗1985年在這兩個國家的步履。當時,聖教宗會見了荷語及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的師生;如今,這兩項會見活動也排進了教宗方濟各的行程表裡。

此外,教宗方濟各此行也要在博杜安國王體育場冊封可敬者耶穌的亞納(Anna de Jesus)為真福。這位新真福曾在布魯塞爾主持隱修院的院務長達14年之久。同樣地,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也曾於1995年在訪問比利時期間主持了冊封真福大典。當時榮列真福品的是比利時的偉大傳教士聖達彌盎(Damien de Veuster)神父:他在夏威夷的莫洛凱島不顧自身安危服事癩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歐洲的基督徒見證

在聖達彌盎神父之前,也有許多其他的聖人和傳教士在這些土地上撒播基督信仰的種子。但如今,那裡的教友人數有所衰減。

布魯尼表示,「世俗化是個議題,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基督徒在歐洲做見證的挑戰。現在的歐洲不如以前那樣認識基督信仰,而且對它充滿疑惑;很多疑惑沒有表達出來,對這信仰的感知有所下降。」布魯尼進一步說:「對於這些情況,這些團體內部已經嘗試做出一些回應。教宗將要給予他們鼓勵。」

歐盟機構

除了當地和從鄰國來的天主教團體以外,教宗也要向這兩個設有歐盟多個機構總部的國家傳達訊息。盧森堡主要設有金融性質的歐盟機構,比利時則是「歐盟大部分行政部門的所在地」。

這兩個國家是世界眾所矚目的焦點,教宗方濟各要前去訪問,並且「對歐洲的心臟說話」,談論它們「在不久後的將來要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以增進國與國之間的接納和團結。有些國家已經成了占領和毀滅的受害者,今天因當前的衝突而飽受煎熬。

和平的核心主題

教宗此行要用意大利語發表七篇講話,和平是其中的一個主要議題。布魯尼表示,教宗將在講話中回顧這些地方的歷史。那裡經歷了戰爭之苦後,曾經強烈渴望並積極努力創造和平的條件,而現在的歐洲恐怕會再次被捲入衝突。教宗也會談論歐洲正在熱烈討論的環保議題。

社會的轉型

與這些主題交織在一起的另一個主題,涉及公教教育以及它在科技發展時代的角色。教宗將先後於9月27日和28日在荷語及法語天主教魯汶大學舉行聚會,就「基督信仰仍能向歐洲文化傳達的訊息」提供他的真知灼見。

與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教員會面的機會上,將播放一段有關人道援助難民的影片。這個主題切合時事,是比利時社會近年來轉型的一大社會挑戰。目前,該國大學機構裡也有不少難民。

可能與侵犯受害者見面

在記者的提問下,新聞發布會也提到了聖職人員施加性侵犯的議題,尤其是比利時主教團發表的有關教宗可能與15名受害者見面的消息。根據主教們的說法,六名男性和九名女性將參加會晤,而且會晤預計要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舉行,事後才會公布地點和時間。

關於這場會晤,布魯尼並未予以證實,而是說:「如果舉行特定的會晤,在與受害者取得共識的前提下,我們會事後提供相關消息。」

關於萬格呂維(Vangheluwe)主教侵犯兒童獲罪,連他的親侄子都深受其害的情況,布魯尼解釋道,教宗「知道在比利時的痛苦、悲劇和磨難,我們當然可以期待與之相關的話語」。

這場新聞發布會也提供了這為期四天旅行的其它細節,包括與歐盟當局和其它機構的會晤。此外,教宗也要探望青年、司鐸和修會成員。

最後,談到教宗此行的隨行人員,由於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目前正在紐約代表聖座出席聯合國第79屆大會,所以他這次不會與教宗同行。聖座主教部部長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和聖座封聖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則在隨行人員行列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批准公開敬禮默主哥耶聖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9日,教廷教義部在聖座新聞室舉行記者會,介紹關於默主哥耶朝聖地靈性現象的文件,該文件的題目為「和平之后:與默主哥耶相關的靈性經驗」。該文件由教廷教義部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和教義部門秘書長馬泰奧(Armando Matteo)蒙席簽署,並於8月28日獲教宗方濟各批准。

該文件承認與梅久戈耶經驗相關的靈性果實的美好,批准信友在那裡舉行公開敬禮。該文件還強調,「本文件的結論並不涉及對自稱目擊者道德生活的判斷」,而無論如何,靈性恩典「並不一定需要人具有道德上的完美」。

按此閱讀「和平之后:與默主哥耶相關的靈性經驗」英語文件
Press Conference to present the Note “The Queen of Peace”
about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connected to Medjugorje,
of the Dicastery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
19.09.2024

積極的靈性果實

與默主哥耶現像有關的場所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朝聖者的目的地。該文件寫道,根據教會的傳統,「積極的果實尤其表現在促進信仰生活健康的實踐。大量的皈依者找到信仰或重歸信仰;許多人悔改並回到聖事的共融中;大量聖召;夫婦修和、婚姻及家庭生活得到更新。」黑塞哥維那小村的聖堂成了朝拜、祈禱、研討會、靈修退省、青年聚會的場所。

「來到默主哥耶的人們尤其為更新他們的信仰生活,而不是為特別的請求」。文件也寫道,照顧孤兒、吸毒者、殘障者的愛德工作也興起了,來此地朝聖的也有東正教信友和穆斯林。

和平的訊息

教義部的文件審視了默主哥耶訊息的核心方面。這訊息就是從和平開始,不僅是沒有戰爭,也是在靈性、家庭和社會層面度和平的生活。聖母瑪利亞稱自己為「和平之后」:「我以和平之后的身份來到這裡,是要告訴所有人,為了世界的得救,和平是必要的。只有在天主內,才能獲得真正的喜樂,並由此產生真正的和平。因此,我呼籲皈依。」(參閱《1983年6月16日的訊息》)。這和平是仁愛生活的果實,這愛意味著愛所有人,包括非天主教徒。

以天主為中心

接著,文件指出,默主哥耶聖母的訊息多次邀請人們信賴天主的愛。「我們可以認出訊息的一個核心,即聖母並沒有將自己置於中心,而是其完全指向我們與天主的契合。」另外,「瑪利亞的轉禱與工程清楚地顯示服從於耶穌基督,將祂作為在每個人身上施予恩寵和救恩的根源。聖母瑪利亞代禱,基督給予我們力量,聖母的所有工作就是激勵我們走向基督:此時,祂給予你們力量和喜樂,我藉著代禱親近你們。」(1993年11月25日的訊息)

此外,默主哥耶聖母的許多訊息都在邀請信友認識到呼求天主聖神助佑的重要性:「當人們只向聖人祈求幫助時,這樣就錯了。重要的是呼求聖神降臨到你們中間,擁有了祂,你就擁有了一切。」(1983年10月21日的訊息)。

呼喚皈依

在默主哥耶聖母的訊息中,我們發現「一個不斷邀請人們放棄世俗生活的方式和對塵世財富的過度依戀,以及總是呼籲人們皈依,好使世界獲得真正的和平」。呼喚皈依是默主哥耶訊息的中心。此外也「不斷地敦促不要低估邪惡與犯罪的嚴重性,要非常認真地對待天主的召叫,與邪惡和撒旦的影響作鬥爭」。

祈禱和齋戒也非常重要,彌撒的核心地位、友愛共融的重要性以及尋獲人的生命在永生中的最終意義同樣是至關重要的。

澄清的內容

教義部發表文件的第二部分強調了「少許」訊息需要澄清。文件寫道:「為了避免默主哥耶這一寶藏受到損害,有必要澄清可能導致一些小團體曲解這些靈性經驗的寶貴建議,而導致的混亂。」

如果只擷取訊息的一部分,就會產生「混亂的人性經驗、神學上不準確的表達或不完全合理」的情形,即使是某些錯誤可能不是「由於惡意,而是由於主觀看法」所造成。在某些情況下,「聖母似乎表現出一些惱怒,因為她的一些指示沒有得到遵守;因此,她警告可怕的記號以及不再有顯現的可能」。但是,事實上,其它的訊息給出了正確的解釋:「那些做出災難性預言的人是假先知。他們說:『某年某日,將會有災難』。我常說,如果世界不皈依,災禍就會來到。因此,我呼籲所有人皈依。」(1983年12月15日的訊息)。

批准公開敬禮

文件的結尾指出,對默主哥耶大部分訊息的肯定評價,並不意味著對這些訊息直接源自超自然現象作出聲明。眾所周知,「儘管對於某些事實的真實性或這些靈性經驗的某些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所在地方的教會權威應重視牧靈價值,並促進這靈性價值的傳播」。

最後,教義部敦促所有前來默主哥耶的人士,「強烈建議,朝聖者來此朝聖不是為了與所稱目擊者會面,而是為了與和平之后瑪利亞相遇」。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5年禧年:聖門將只在羅馬宗座聖殿開啟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廷福音傳播部世界福傳基本問題部門於2024年8月1日發表的公告中表示:「鑑於2025禧年的臨近,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即各個主教座堂、國際和國家聖殿以及其他特別重要的敬禮場所的聖門配置和開啟問題。在這方面,儘管我們敏銳地考慮到了提出這一值得稱讚的願望的牧靈和奉獻性質的動機,但我們仍然認為我們有責任回顧教宗在2025年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Spes non confundit)中提出的確切指示,其中指出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以及其他三座宗座聖殿,即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為聖門(參見第6項)。

“Sustained by this great tradition, and certain that the Jubilee Year will be for the entire Church a lively experience of grace and hope, I hereby decree that the Holy Door of the Basilica of Saint Peter in the Vatican will be opened on 24 December 2024, thus inaugurating the Ordinary Jubilee. On the following Sunday, 29 December 2024, I will open the Holy Door of my cathedral, Saint John Lateran, which on 9 November this year will celebrate the 1700th anniversary of its dedication. Then, on 1 January 2025, the Solemnity of Mary, Mother of God, the Holy Door of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Mary Major will be opened. Finally, Sunday, 5 January 2025, will mark the opening of the Holy Door of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These last three Holy Doors will be closed on Sunday, 28 December 2025. I further decree that on Sunday, 29 December 2024, in every cathedral and co-cathedral, diocesan bishops are to celebrate Holy Mass as the solemn opening of the Jubilee Year, using the ritual indications that will be provided for that occasion……The Ordinary Jubilee will conclude with the closing of the Holy Door in the Papal Basilica of Saint Peter in the Vatican on 6 January 2026, the Solemnity of the Epiphany of the Lord. “

「教宗規定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將於2024年12月24日開啟,以此開始常規禧年。隨後的主日,12月29日,教宗將開啟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聖門。接著,2025年元旦,天主之母節隆重瞻禮當天,聖母大殿的聖門隨之敞開。1月5日,羅馬城外的聖保祿大殿的聖門將被打開。這後三道聖門將於2025年12月28日主日之前關閉。2024年12月29日,在所有的主教座堂中,主教們該當舉行感恩祭,隆重開啟禧年。2026年1月6日主顯節,聖伯多祿大殿的聖門將關閉,以此結束禧年。」

唯一的例外則是教宗在詔書中所表達的意願,即他將親自在監獄中開啟聖門,「為囚犯提供親近的具體記號」(參見第10項)。

“In order to offer prisoners a concrete sign of closeness, I would myself like to open a Holy Door in a prison, as a sign inviting prisoners to look to the future with hope and a renewed sense of confidence.”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自1300年第一個禧年以來,禧年的特殊和識別標誌是大赦,「意在透過懺悔聖事以及愛德和望德的記號(參見第7-15項),表達天主無邊無際的寬恕(參考第23項)。因此,為了充分享受這恩寵的時刻,請參考2024年5月13日宗座聖赦院法令所指明的特定地點和各個方式」。

“in Rome: by visiting at least one of the four Major Papal Basilicas: St. Peter’s in the Vatican, the Archbasilica of the Holy Saviour (St John Lateran’s), Saint Mary Major’s, and St. Paul’s Outside the Walls;

in the Holy Land: by visiting at least one of the three basilicas: the Basilica of the Holy Sepulchre in Jerusalem, the Basilica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 or the Basilica of the Annunciation in Nazareth;

in other ecclesiastical areas: by visiting the Cathedral or other church or sacred place designated by the local Ordinary. Bishops will take into account the needs of the faithful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y to reinforce the concept of pilgrimage with all its symbolic significance, so as to manifest the great need for conversion and reconciliation1.”

來源: 2025年禧年官方網頁

教宗頒布禧年詔書:願我們的生活充滿希望

按此閱覽2025年禧年官方網頁

相關資訊

教宗第39屆世青節文告:仰望上主,你們必不會疲倦

圖片:lisboa2023.org

教宗方濟各向世界各地的青年發表了第39屆普世青年節文告,主題為「仰望上主的人,奔走而不疲倦」(參閱:依四十31)。文告以望德和堅毅為中心,從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語汲取靈感。

教宗在文告中鼓勵青年把人生視為朝聖旅途、一段追求幸福的旅程。教宗指出,旅途固然辛勞,但望德必定在旅途中閃耀光芒。

仰望上主的人必不疲倦

儘管年輕人會遇到重重困難,教宗依然鼓勵他們堅忍不拔。他強調,望德是一股積極的驅動力,敦促我們勇往直前,因為那是「天主親自賜給我們的禮物」。

人生的一場場奮鬥會使人感到勞累。教宗指出,對於所有踏上有意義的旅途的人來說,疲倦是家常便飯,消除如此疲勞的方法不是休息,而是「成為希望的朝聖者」。

教宗在文告中邀請青年全然擁抱生命,切莫停滯不前。有些人「靜止不動,絲毫不願意往前邁進」。

教宗強調,這種懈怠感經常會導致人們碌碌無為,覺得一切都沒有用處。教宗說:「我寧可要人們旅途中的辛勞,也不要人們裹足不前的無聊感。」

聖體聖事是通往天國的高速公路

教宗接著將青年的旅途,以及聖經中以色列人橫跨荒漠的經歷,二者相提並論。他向青年表示,即使是在危機和絕望的時刻,天主也不會拋棄祂的子民。相反地,天主是慈愛的父親,祂親自餵養眾人,就如同祂在曠野中給以色列人賜下瑪納那樣。

因此,教宗敦促青年重新發現聖體聖事這份意義深遠的禮物,提醒他們「聖體聖事是通往天國的高速公路」。

朝聖者,而非遊客

展望2025禧年,教宗期勉青年把握禧年活動的良機,加深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並體驗到天主的仁慈與愛。

他邀請所有的人,說:「你們踏上旅途時,不要只像個遊客那樣,卻要做真正的朝聖者。」教宗強調,邁向禧年的旅程不光是需要動身上路,更是一段靈性旅途。

教宗最後在文告中鼓勵青年做勇敢的人,「要有勇氣」。教宗保證為他們祈禱,並將他們的旅途託付給童貞榮福瑪利亞。藉著聖母的芳表,青年能「在旅途中堅毅不屈,做望德與愛的朝聖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在亞太看到活潑和喜樂的信仰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講話中回顧了剛完成的亞太四國之旅。不過,教宗在開始分享他的感受前,先向在場的信友和朝聖者們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兩位讀經員將於星期六結婚。教宗說:「看到相愛向前推進,建立一個新家庭,這多麼美好:為此我願意提到這兩位,為此感謝上主。」

談到這次亞太使徒之旅,教宗表明:「這不是一次旅遊,而是帶去上主的話、讓人認識上主,也是為了解當地人民的心靈。」教宗解釋,他願意步武保祿六世的芳蹤,這位教宗於1970年長途跋涉,來到菲律賓和澳洲,也在亞洲不同國家和薩摩亞群島停留。教宗方濟各說:「我比他大幾歲,只去了4個國家。感謝上主,讓我這個年邁的教宗完成了還是年輕的耶穌會士時想做的事,因為我那時希望去那裡傳教!」

教宗表示,他此行的第一個印象是,教會「仍過於歐洲中心化」,是「西方式」的教會。而實際上,教會比歐洲「大很多,也活躍很多」。「會晤這些團體、聆聽神父、修女、平信徒,尤其是要理教員的見證,我興奮地感受到這一點。那裡的教會不勸人改教,而是憑著『吸引力』而成長,正如本篤十六世明智地指出的那樣」。

憐憫是基督徒的道路

首先是印度尼西亞,那裡的基督徒大約佔10%,天主教徒3%,教會卻是「活躍、朝氣蓬勃的,能活出並傳揚福音」。這是個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有極高貴的文化,能協調多樣化」。教宗說:「在這種情況下,我確信憐憫應是基督徒能夠且必須走的道路,以見證救主基督,同時接觸偉大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友愛是未來

透過「信仰、友愛、憐憫」,福音進入印尼人每日的生活中。教宗解釋道:「在那裡我看到了友愛是未來,是對反文明、陰謀詭計、仇恨和戰爭,以及宗派主義作出的回應。」

整體發展的模式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不同的部族說800多種語言,因此是聖神運作的理想環境,因為聖神是交響樂,是和諧。」教宗說,傳教士們和要理教員在那裡耕耘,他看到了「出去傳教的教會」的美好。

「我很高興能與今天的傳教士和要理教員相處;聽到青年的歌聲和音樂,我很感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未來,沒有部族暴力、沒有依賴、沒有意識形態和經濟殖民主義;一個友愛和照料絕美自然環境的未來。巴布亞新幾內亞能成為這整體發展模式的『實驗室』,並由福音的‘酵母’所激勵。」

教宗尤其提到瓦尼莫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那裡的傳教士們穿梭於森林和大海之間。他們進入森林是為尋找最隱蔽的部落」。

信仰一旦成為文化

談到東帝汶,教宗強調:「教會與全體人民分享獨立的進程,始終將他們引向和平及和解。教會這樣做,並沒有將信仰意識形態化,而是讓信仰成為文化,同時光照文化、淨化文化、提升文化,因為信仰應本地化,文化應福音化。」

教宗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使他深受感動。他們經歷了考驗,卻其樂融融,在苦難中以智慧相對。」教宗也提到:「這個國家有許多兒童,也懂得讓他們微笑。在東帝汶,我看到了教會的青春:家庭、兒童、青年、許多修生和有志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那裡呼吸到『春天的氣息』!」

一個創造和諧的教會

最後是新加坡,「極現代化的城邦國家,在那裡基督徒是少數族群,教會卻很活躍,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間致力於創造和諧與友愛」。教宗強調:「在這個富有國家,跟隨福音的人成了鹽與光、希望的見證人,這希望比經濟收益所能確保的還要更大。」

教宗最後感謝這四個國家的人民,他們「以這麼大的熱情和這麽大的愛」款待了他。教宗也感謝這些國家的執政人士「給予很大幫助」,使他第45次使徒之旅得以「順利進行」。教宗也對所有相關人士再次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結束亞太四國行程,前往羅馬聖母大殿謝恩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3日,教宗方濟各結束了在亞太四國的牧靈訪問,他的專機在羅馬時間當天晚上6時46分抵達羅馬達芬奇機場。就如往常一樣,教宗下飛機後立刻前往聖母大殿,為剛剛結束的使徒之旅向聖母表達感謝。在12天的行程中,教宗造訪了亞洲和大洋洲,先是在印度尼西亞,然後轉往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最後到新加坡。

聖座新聞室通知,教宗回到羅馬後「前往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前停留祈禱片刻,然後返回梵蒂岡」。教宗在晚上8時許回到他的寓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