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Vatican Media
普世教會於4月7日聖週五紀念基督的苦難,教宗方濟各於當天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救主受難日禮儀。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禮儀中講道,約有四千名信徒參加了禮儀。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講道中的省思,以西方流行有關天主之死的各種講述為起點,指這些思想為虛無主義,並警告人們當心,不要陷入這個漩渦中,因為它是精神宇宙一個真正的「黑洞」。
按此閱讀英語講道內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 Media
普世教會於4月7日聖週五紀念基督的苦難,教宗方濟各於當天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救主受難日禮儀。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禮儀中講道,約有四千名信徒參加了禮儀。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講道中的省思,以西方流行有關天主之死的各種講述為起點,指這些思想為虛無主義,並警告人們當心,不要陷入這個漩渦中,因為它是精神宇宙一個真正的「黑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 Media
戰爭、不公義、貧窮、暴力痛苦的吶喊與和平、永遠不再有戰爭、對話、希望、歸依、寬恕的呼求交織,瀰漫了在羅馬鬥獸場舉行的拜苦路禮儀整個過程。天還未全黑,2萬多身穿冬衣手持蠟燭的參禮人士,已經把鬥獸場附近的帝國大道擠得水洩不通。禮儀在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天主的羔羊”歌聲中開始。這個紀念基督走向哥耳哥達山受苦受難事跡的拜苦路禮儀,今年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主持。這是由於教宗方濟各日前因支氣管炎入院就醫剛出院不久,不宜在寒冷的夜晚舉行露天活動。但他雖然身在住所,卻在精神上全場陪伴信友們參與禮儀,和他們一同祈禱。
今年的拜苦路禮儀也和往年一樣,通過電視和廣播電台向全球各地轉播。德多納蒂斯樞機在結束禮儀時,衷心地向天主說出14句感謝詞,感謝天主在人們犯罪、忤逆、作惡時沒有遺棄人類。而這些惡行的受害者正是今年苦路默想的撰寫人,他們以自己的痛苦經歷作了見證。這些不同種族、宗教的人,有些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父母在炮火中喪生,有些身心遭受了暴力蹂躪,有些在衝突中失去家園,被迫擠上小船在海上漂流失去生命,或是流落在沙漠、沼澤中受苦,或是被趕進營中受酷刑。
分享這些痛苦經驗的,是些幸存下來的寡婦、難民、孤兒,在利比亞被施苦刑的難民們、巴爾乾半島戰爭中受迫害的神父們。被侵略國和侵略國的年輕人都哭訴他們的喪親之痛;若瑟夫和約翰遜這兩名16歲和14歲的少年說,他們只希望能夠玩耍和上學,卻被迫要在擁擠的營中生活。此外,還有為人父母的人,年輕的和年邁的人,神父、修女、傳教士們,他們都因自己的悲慘經歷和目睹親人被地雷、刀槍、仇恨所傷所害,而忍受共同的苦痛。正如苦路第五處默想的撰寫人說的:“只需經驗一次,便永遠不會忘記。”
這一切都令人們熱切渴望和平,而“和平的呼聲”也正是教宗方濟各所選定的主題。這是來自中東、非洲、亞洲、烏克蘭……的呼聲。東南亞的信友在默想中講述他們的故事說:“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然而我們卻被衝突這個十字架壓碎……。”這些受苦的人在敘述本身的痛苦的同時,也祈求天主賞賜希望、對話、歸依、寬恕的恩典。
在拜苦路禮儀中舉十字架的人士,也是一些戰爭、暴力的受害者,他們是戰爭和暴力的痛苦遍布全世界的記號。他們中有來自中美洲的青年和逗留在羅馬的難民。進行苦路第十四處時,一名圍著代表烏克蘭顏色圍巾的俄羅斯青年,在默想馬里烏波爾青年的見證中,舉著十字架前行。在場的背負痛苦十字架的人中,最年幼的,是一名僅數個月的女嬰,她和懷抱她的母親、舉十字架的父親,一起走了第十一處苦路。
整個拜苦路過程是在充滿虔敬的氣氛中靜默地進行。禮儀在主禮的德多納蒂斯樞機誦念謝主恩的十四句禱詞後結束:“感謝主耶穌,因祢在我們的黑夜中點起了光,使我們間的分歧得到和解,所有人成為弟兄姐妹,成為同一天父的子女。”所有弟兄姐妹,讓我們一起不屈不撓地背負人類痛苦的十字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我們知道,教會真正的魅力是耶穌。而耶穌的魅力就是他的愛,他的不帶條件,不計代價的,一個恢弘的那麼一種愛。在耶穌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我們都可以看見愛的影子。在這裡歸納了十五個方面。
耶穌聖言降生成人將天主的大愛,彰顯在我們這些不可愛,不配愛的罪人身上!他愛一切被罪轄制,被法律控告,被他人輕蔑,也被自己的罪疚感折磨的可憐人。罪人本是應該定罪的,但是耶穌卻無條件地赦免他們。
伯多祿曾經問耶穌說:我弟兄得罪我,我要寬恕他多少次?七次,可以嗎?瑪18:22 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
就是耶穌擔當我們的罪,擔當我們的死。當耶穌將各式各樣的罪人們,這些罪人都是被法律所追討的罪人,一個個都攬在自己懷裡的時候,法律的強大火力,就全部集中在耶穌身上。
耶穌擔當到一個地步,他可以為我們捨命。當時他被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猶太人嘲笑他,說你救了別人,救你自己吧。他正是因為他要救別人,所以他不能救自己。
雅各伯2:13憐憫必得勝審判。意思就是說,該判你罪,判你刑,判你死的時候,卻因著憐憫不判你了,這就是憐憫必得勝審判。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個村子拒絕接待耶穌,門徒說,要不要我們吩咐天火降下來燒了他們。耶穌這個時候不但不誇他們,而且責備他們,你看看耶穌這個包容,一點都不計較。
谷10:45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 」
當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的時候,遠遠地眺望它的時候,他心裡所體貼的不是自己,而是耶路撒冷。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也知道伯多祿會三次不認他,三次跌倒,但卻一點也沒有責備伯多祿,反倒鼓勵他。
到底有多大的愛心才能支撐他這麼超常的忍耐!被毒打,被唾棄,被嘲笑,被誣陷,被扒光衣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從頭到尾,沒有用自己的大能保護過自己一次,沒有反擊過一次,沒有傷害過敵人一次。
瑪7:8 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
天主從來都是把前因後果都告訴你了,聖經從來都是這樣,你查聖經你發現,天主說一件事的時候,他會把後果告訴你,把答案告訴你。
耶穌是抓住根本,從根本上愛我們,就是說,你們要信我,不要跌倒。
耶穌一些似乎不是愛的言詞,實際上是在表達一種絕對的愛,或者是在表達愛的絕對性。抵擋耶穌的愛,就是抵擋天主,與耶穌的愛為敵,就是與天主為敵。沒有耶穌的愛,就是沒有天主。
我覺得對地球上這些人生的跋涉者,對我們這些找不到出路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耶穌得永生的承諾更能安慰我們。有些人不怎麼關心永生這件事,我相信這不是真的不關心,只是絕望的太久,麻木了,放棄了。耶穌臨走之前,留下一份永生的承諾,就好像硬往每個人懷裡塞了一份美好的盼望!
通過以上的分享:讓我們領悟到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寬、廣、高、深。
2022年4月15日(聖週五),在烏克蘭擔任教宗特使的克拉耶夫斯基樞機(Konrad Krajewski)在博羅江卡(Borodyanka)附近的一個亂葬崗上祈禱。(CNS photo/Vatican Media)
宗座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樞機(Cardinal Konrad Krajewski)繼續在烏克蘭探訪基輔和其它地方,將教宗方濟各和教會的臨在帶給因目前戰爭而受苦的人,並按照教宗的願望,與烏克蘭人分享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重要時刻,直到復活主日。
克拉耶夫斯基樞機在4月14日聖週四主持了主的晚餐彌撒,並舉行了濯足禮。4月15日(聖週五),他與聖座大使庫爾伯卡斯(Visvaldas Kulbokas)總主教一起,在遭戰爭破壞最嚴重的一個地區博羅江卡,帶領了感人的公拜苦路。
樞機在回基輔時向梵蒂岡新聞網講述說:「現在,我與聖座大使,從這些對世界上每個人來說都很艱難的地方返回基輔。我們在那裡再次看到了許多死者和一個埋葬了至少有80人的墳墓,被埋葬的人連姓名都沒有。」克拉耶夫斯基樞機接著表示:「面對這情景,沒有眼淚,沒有言語,幸好有信仰。我們現在是在聖週,今天是聖週五,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與耶穌一起、與祂一起在十字架上,因為聖週五之後是復活主日。或許祂將用祂的愛向我們解釋一切,並將改變一切,也改變我們的心,改變這些天來我們承受的痛苦,尤其是在今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2年4月1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約有3500位信友參禮。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在禮儀講道,以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為省思的中心(參閱:若十八33-37)。
樞機說,耶穌通過比拉多的詢問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試著將比拉多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看看他是否還一直重複別人的指控。祂問比拉多,「這話是你自己說的,或者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參與:若十八34)。耶穌接著向比拉多說,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祂來到世界上是為給真理作證。這句話表明,祂在開始塵世的生活之前就已存在。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在對話中,耶穌將比拉多看作是需要光明和真理的人,祂更關心比拉多的命運而非自己的命運。耶穌提到真理時,願意引導比拉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超越與猶太人的暫時爭論。可是,從耶穌的言辭中比拉多模糊地預感到奧跡的存在,他嚇到了,因而選擇了寧願結束對話,自言自語地詢問“什麼是真理,便離開了。
教宗府講道神師在講道中,也談到「什麼是真理」。樞機籲請信友們不要像比拉多那樣,詢問「什麽是真理」卻不求得答案就離去。因為這個問題實在重要,它關係到知道我們為什麽活著還是行屍走肉!
此外,樞機也表示,我們今年是在離此不遠的轟炸和爆炸聲中慶祝復活節。為此,應使刀劍鑄成鋤頭,將槍矛製成鐮刀(參閲:依二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是聖週五,我們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大家都知道教會今天邀請
有很多人看到耶穌的痛苦時都會問,「為何好人會被人殺害?為什麼
我們記得當耶穌斷氣的時候,士兵拿着長矛刺透祂的肋膀,立即流出
若望原本開始寫的時候是若望福音,不過,慢慢地他描寫耶穌和聖母
讓我們學習若望,在現今社會中,我們面對困難時有一種新的看法,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 耶穌被捕
– 耶穌面對亞納斯,伯多祿三次否認門徒身份
– 耶穌受比拉多審判
– 宣判死刑
– 耶穌被釘十字架
– 斷氣而死,肋旁流出血和水
– 耶穌被埋葬
《下跪 · 跪下》
其實「下跪」之意,包含人們捉襟見肘,在人地事物中顧此失彼,左支右絀、左右支絀,勢必「跪低」下跪屈服之意。但是跪下卻是形影不稱、相形見絀、在人前綽綽有餘、綽有餘裕、應付自如之意。那麼今天誰在下跪道歉?誰不知跪下臣服?真值得反思。
試問天地君王竟然紆尊降貴,在百姓中成了眾僕之僕,甘願在人前下跪,接受人們的凌辱、毀容,活得不似人形?
對他而言,無論諸般民族、眾多君王皆三緘其口,無言以對。論「查家宅」,他不顯示自己的榮華,論富貴,他從來沒有表露自己的身家。他不惜犧牲,拋棄自己的俊美、儀容,在人前沒什麼值得戀慕的地方。
他簡直自認是個苦命兒,受人唾辱,竟然在人前一貧如洗,身無分文。他未得人憐惜,卻願在人間肩負各種痛苦,受盡委屈受盡折磨。
他對人的憐憫,為醫治我們的悖逆、執迷不悟。我們正是迷失了的羊,沒了方向,他卻甘願充當一隻沉默羔羊為我們贖身。他願在人前逆來順受,準備代宰。他的緘默,戰勝我們的吶喊咆哮;他被送命,釋放了我們諸般罪過、暴行及謊言。他的步伐,迎接我們重獲自由和正義;他的交付,為我們取得贖價。他的致命,使我們重見天日;他的死亡,使我們重生;他的枷鎖,為我們解除罪犯之名,和一切冤獄。(參閲依撒意亞先知書52:13-53:12)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鹽與光傳媒資訊】耶穌受難日是為紀念救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生救贖,天主教會通常會按照傳統在聖週五下午三時舉行紀念耶穌受難的禮儀。有別於此,是次晚間禮儀特别記念耶穌的聖死及被埋葬。這個禮儀節目是由來自在俗方濟會的兄弟姊妹組成的「方濟·友約」團體及香港本地聖樂團 “Vox Antiqua”一起合辦,帶領默想的神師是譚錦榮神父(香港教區)。
這個製作的特別之處是與基督新教的兄弟姊妹一起合作,製作團隊包括《影音使團》及《創世電視》,節目除天主教版本外,同時也有一個基督教版本。
感謝主辦單位的提供,《鹽與光傳媒》將同步於網上播放。
這個禮儀將分為兩個部份:
(一)「默想耶穌被埋葬」,透過聆聽讀經、講道及聖樂獻唱,來進入基督受難的奧跡;
(二)「合唱夜禱」,詠唱教會的傳統時辰頌禱來作結。
在善心人士的支持下,此製作才得以完成。譚錦榮神父及團隊特別鳴謝所有恩人和為他們祈禱的每一位。
請大家細心欣賞及靜心默想主耶穌的苦難,祂為愛我們而犧牲的事蹟。
圖片:Vatican Media
埋怨、未知、需求、傷痛,同時也蘊含勇氣、寬恕、祈禱和希望:這些與世界各地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主題是今年聖週五公拜苦路默想的基礎。
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5日聖週五將回到羅馬市中心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適逢《愛的喜樂》宗座勸諭問世五週年的「愛的喜樂」家庭年,十五個與天主教志願者協會和團體有關的家庭受邀為苦路十四處撰寫默想內容。
默想的順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家庭生活的進展:從年輕新婚夫婦的經濟困難到新手父母面對的育兒考驗,從喪親之痛到戰爭這種極端困境。負責苦路第一處(參閱:谷十四32-36)默想的是一對婚齡只有兩年的年輕夫妻:他們看到朋友婚姻失敗,自己的愛情還沒經歷試煉考驗,以及他們得辛苦奮鬥才能勉強打平收支。這對小夫妻說:「婚姻不只是浪漫的奇遇;它也是革責瑪尼莊園:我們在為他人『擘開身體』前,悲痛不已。」(參閱:谷十四22)
在苦路第二處(參閱:路廿二47-50;瑪廿六52、56),一個傳教家庭分享了他們難以全然信賴天主上智安排的時刻:他們目睹戰爭的恐怖,並受到「以暴制暴」的誘惑。他們每天奮力抵抗誘惑,以免在弟兄姊妹身上背叛基督。
一對膝下無子的年邁夫婦在苦路第三處(參閱:谷十四55、61-62、64)提供了省思:他們時常因不孕而遭人指責。然而,這對夫妻表示,在他們攜手同行時,他們的家洋溢著愛。反之,在苦路第四處(參閱:谷十四66-68、72)作見證的夫妻則是兒女成群:他們經常得為了家庭責任而在個人規劃和事業目標上有所退讓。「雖然我們煩惱不斷、日子忙碌,但我們從沒想過走回頭路。」
負責苦路第五處(參閱:谷十五12-15)默想的夫妻,分享了他們殘疾的兒子在出生前就受到的審判:當時幾位醫生告訴他們,這個孩子會變成「你們和社會的負擔」;這宛如高喊著:「釘他在十字架上!」可是,這個孩子從未犯過任何錯,而這對夫妻選擇了生命。在苦路第六處(參閱:谷十五15、17-19)的夫妻不僅生育了三名兒女,而且敞開家門領養了五個心智不全、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他們提到磨難改變了自己,並帶來一堂有關人性尊嚴的功課。
妻子身患重病的一名丈夫在苦路第七處(參閱:谷十五20)提供省思。他表示,突如其來的疾病把他和妻子釘在十字架上,但這十字苦架也成了他們全家人倚靠的支柱。
在苦路第八處(參閱:路廿三26),一對退休夫妻講述了他們的女兒婚姻失敗後、他們代為照顧五個外孫的處境;這對長者稱他們的情況類似於基勒乃人西滿替耶穌揹十字架的事跡。「我們的腳步緩慢,而且在歡笑過後,我們常常在夜裡心疼落淚。」一對領養了兩個孩子的夫妻在苦路第九處(參閱:路廿三27-28)指出,領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先有孩子遭到遺棄;而被遺棄的經歷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流血的傷口。然而,「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個十字架再怎麼苦,也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幸福」。
一名守寡的婦人帶著兩個孩子在苦路第十處(參閱:路廿三33-38)傾訴了她的喪夫之痛。她心想,如果耶穌是「天主子」,為什麼不救救她的丈夫。但她也指出,「愛變得真實,因為我們縱使陷入深淵、處境艱難,依然沒有遭到遺棄」。在苦路第十一處(參閱:路廿三33、42-43),一對父母親表示,他們兒子當年要棄俗修道時,他們難以置信、無法接受,親子關係鬧得很僵。而今,這對父母親改變了態度,接受兒子度奉獻生活的事實,並且懇請耶穌進天國時記得他們。
正如聖母瑪利亞在苦路第十二處望著她被釘十字架的兒子(參閱:若十九25-27),另一名母親也靜靜看著她年幼的女兒和正值壯年的丈夫失去生命。這名母親分享了她遭遇家庭變故的痛苦,以及那句鼓舞她的話:天主並未召叫強而有力者,而是賜力量於祂所召叫的人。
今年為苦路第十三處(參閱:谷十五34、36-37)提供省思的兩個家庭,要是從當前的政治角度來看,他們應該互不相干:一個家庭來自烏克蘭、另一個家庭來自俄羅斯。然而,他們一起撰寫了有關死亡與毀滅之痛的默想,共同反省了生命看似失去意義、仇恨導致絕望和沉默的現況,而且這兩個家庭還要在耶穌聖死的這一處苦路一同揹起十字架。
他們寫道:「我們清晨起來,高興了幾分鐘,然後我們突然想到,我們要與這一切修和是多麽困難的事。上主,祢在哪裡?求祢在死亡與分裂的靜默中向我們發言,並求祢教導我們這些弟兄姊妹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去重建炸彈試圖摧毀的一切。」
負責苦路第十四處(參閱:瑪廿七59-61)默想的是一家逃離戰亂的移民家庭。他們在家鄉稱得上是頭號人物,但他們現在只是個數字。此刻,他們的移民身份顯然比天主教徒的身份更為重要。他們每天感受到死亡,以求他們的兒女有機會過上沒有炸彈、浴血和迫害的生活。他們最後吐露道:「我們之所以不放棄,是因為我們深知墳墓門口的大石塊總有一天會被挪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我們知道天主的恩典博大恢弘。那麼,好得如此令人難以置信,好的不合乎常情常理的這個白白的恩典,是怎麼在苛刻的法律的氛圍下,破繭而出,臨到我們這些罪人,臨到芸芸眾生。 ——這裡就要談談耶穌付出的沉重代價。
我們知道,恩典是在被拒絕中才展現為恩典的。耶穌就是這樣:
一方面,當他要把恩典普降於世人的時候,那個法律苛刻地、無情地,就拒絕他、逼迫他,甚至殺害他。另一方面,你越是殺害他、越是逼迫他的時候,他越愛你,他越是恩典。
第一:沉默的羔羊
聖經記載,耶穌在哥則瑪尼山園被抓以後,被帶到大祭司的院子裡。
大司祭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這些人作證反對你的事,你什麼也不回答嗎﹖」
谷14:61 耶穌卻不作聲,什麼也不回答。
依撒依亞就是這樣預言他(依53:7)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
按照人間常理,難道他不應該為自己辯護嗎?是非黑白不是可以說的清清楚楚嗎?然而,耶穌一句話也不回答。
第二:承擔罪孽
耶穌默默承擔了一切指控。人們的罪都歸到他的頭上,算作他的罪。
什麼叫承擔?承擔就是根本就沒你的錯,但是全世界都認為是你的錯,而你一句話都不說。
承擔是不合理的,因為他混淆了責任。因為承擔就是不合理,就是這個世界太壞了,太沒公平了,太黑暗了,太殘酷無情了。但是,承擔是高尚的,因為他是一種捨己犧牲。即使被謀害,也是高尚的。大事如此,小事也是如此。
於是,不信天主的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了信天主的猶太人,去把耶穌釘十字架。多諷刺的一件事。
第三:毫不自衛
耶穌被猶太人士誣陷,被門徒離棄,被人剝光衣服,被士兵鞭打,被群眾唾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路人嘲諷,等等等等,這些事情聖經全部都記載了。不同的人,一同苦待他,人們群起傷害他。但他從頭到尾,不曾反擊過一次,不曾自衛過一次。
第四:耶穌理解一切
耶穌理解一切。不是理解那應當理解的,不是理解那可以理解的,而是理解一切。
我們經常說“理解萬歲”!理解起來多不容易!只有在耶穌基督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最深刻的理解。恨不能理解愛,愛卻能理解恨。黑暗越深,光就越亮;恨越是深,愛就越濃。人心越是苦毒和放肆,撒旦越是詭詐和殘酷,恩典就越是理解和包容,恩典因此而成為恩典,不可戰勝的恩典。
若望宗徒說:1:16 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 1:17 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
若3:16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句話講到了恩典之大,大的程度就是叫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麼大的恩典。不是一般的讓你得個工作、得個祝福、得個醫治,他讓你得永生這麼大。
也講到了恩典的代價之大,天主犧牲獨生兒子。你注意這兩個大,恩典之大,代價之大。不僅如此,他還巧妙地把這兩者合而為一,讓我們看見耶穌的大代價,就是我們的大恩典。我們的大恩典,就在耶穌的大代價當中。耶穌的犧牲就是我們的永生,我們的永生就在耶穌的犧牲中。
第一: 籍人的惡行,叫法律成全
猶太人的嚴厲妒忌、世人的愚昧、撒但的詭詐,混合在一起,在耶穌身上施虐。
耶穌既然對罪人慷慨無度,那麼他就要為罪人買單。凡是他赦免的罪,他都要承擔。他既要承擔,就要受罰;他既要受罰,就得死。猶太人說,按律法他是該死的,這就意味著,在律法下恩典也是該死的。加拉達4:4 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4:5 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他怎麼贖?用命贖,就是該死。
第二:按天主的美意,讓恩典降臨
當惡人吞噬義人的時候,一方面是惡人的作孽,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作是,義人在藉著惡人的作孽在發自己義的光。乍一看,似乎是恨得了勝;再仔細看,原來是愛在融化著恨。表面上看是惡人得逞了;背後卻是天主的旨意成全了。
第三:信仰的奧秘:成約在心裡
耶穌一直對我們說:你們雖然是罪人,信我就不定罪了。你們雖然有苦難,在我裡面有平安;你們雖然會死去,信我的人會有永生,會復活。你們曾經是被咒詛的,如今卻不再被咒詛。從今以後,你們誰也不能被從我的手中奪去。
梅瑟的法律在耶穌的恩典裡,得以成全。正像耶穌說:我來不是廢掉法律,乃是成全。 (瑪 5:17)當耶穌一個人被捨棄的時候,正是億萬人被接納的時候。當耶穌一個人受罰、受難、受死的時候,正是億萬人免罰、免難、免死的時候。一個人在十字架上的哀鳴,成了億萬人得救的凱歌。
若19:30 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
耶穌成了:成了恩典,成了祝福,成了平安,成了罪人們的朋友,成了軟弱者的力量,成了死亡中的生命,成了我們一切需要的滿足。
恩典是世界上唯一一樣東西——他能在任何情況下給你愛和保障,他叫你一想起他來就充滿喜樂、平安、力量和盼望。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是你的愛、你的保障。就是耶穌的恩典。
Copyright © 2023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