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獸場公拜苦路,教會為世人的悔改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成千上萬搖曳的燭火聖週五晚上照亮了羅馬市中心的鬥獸場。將近兩萬名信眾聚集在那裡,手持蠟燭,紀念主耶穌的受難,參加公拜苦路活動。教宗方濟各將當天晚上的禮儀委託給他在羅馬教區的代理主教雷納(Baldo Reina)樞機主持,默想材料則與去年一樣由教宗親自撰寫。羅馬市長瓜爾蒂耶里(Roberto Gualtieri)也到場參加。

改變方向

公拜苦路在濃厚的祈禱氣氛中展開。教宗首先邀請眾人「改變方向」,中斷「我們習以為常的路徑」。如果「耶穌的道路要我們付出代價」,那麼「在這個事事都要算計的世界裡,不求回報的態度也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青年、志願者、修會會士和移民舉十字架

當晚,雷納樞機在苦路第一處和最後一處,即耶穌被判死刑和耶穌被埋葬這兩處,舉十字架,其餘各處交給那些與主題相關的人。在第二處、耶穌背起十字架時,青年舉起基督的象徵、十字架,因為教宗敦促他們在生活中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克服自私與冷漠。在第三處、耶穌首次跌倒時,由明愛會成員舉十字架,強調對弱小者的關懷,以及天主的作為不同於當今經濟對弱小者的遺棄和打壓,而是加以守護。

在苦路第四處、耶穌遇見聖母時,家庭成了主角。在默想耶穌與聖母的相遇時,聖史路加記載的那句「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路九21),在我們耳邊縈繞。苦路第五處,基勒乃人西滿幫耶穌背十字架,意大利運送病患至露德及國際朝聖地全國聯合會(Unitalsi)的幾位志願者上前舉十字架,他們有如基勒乃人西滿,協助受苦者背他們的十字架。在苦路第六處、物洛尼加為耶穌抹面,一些修會會士前來舉十字架,教宗在默想中鼓勵大家尋找並默觀基督的面容,接受祂的愛,然後得著力量再次去愛近人。

在苦路第七處、耶穌第二次跌倒時,幾位教育者舉起了十字苦架。如同教宗所強調的,人的成長就是跌倒和重新站起來;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要學習改變路徑,最終轉向耶穌。在苦路第八處,耶穌遇見耶路撒冷婦女,由寡婦組成的奉獻生活者團體成員前來舉十字架,因為教宗談論眼淚,強調在有些眼淚中,一切重獲新生,而且我們需要反思的眼淚、真誠的眼淚。在苦路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十字架託付給了聽告解司鐸,默想的經文是基督在法利塞人的家裡遇見罪婦,並寬恕她的許多罪,因為基督喜愛她(路七44-49)。

在苦路第十處、耶穌被脫去衣衫時,輪到殘疾人士舉十字架,好能記得耶穌背負了我們歷史的諸多傷痕和脆弱。在苦路第十一處、耶穌被釘十字架,禧年志願者上前舉十字架,以紀念基督的十字架免除罪債、建立修和,以及耶穌是真正的「寬恕」。

隨後,在苦路第十二處、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拜苦路的十字架交到移民的手上,我們經常對這些弟兄姊妹轉面不顧,與上主的創傷保持距離。到了苦路第十三處、卸下耶穌的聖屍,舉十字架的是醫護人員,教宗邀請眾人省思對身體的照顧,以及對最弱小者的溫柔關切。

以天主愛的循環對抗冰冷的利益考量

教宗的默想發人深省。他指出,在我們建設的世界裡,各種盤算、算法、冰冷的邏輯,以及無窮盡的利益占主導地位,然而,天主愛的循環則是另一回事。我們必須拋下各自的「虛偽、面具」,因為我們是塵土。「每當事情似乎無法改變、衝突看似結束不了,以及科技讓我們自以為無所不能時」,我們就必須承認自己是天主手中的「泥土」由祂來捏造塑形。

在公拜苦路活動結束之際,教宗選擇了一段聖方濟各的禱詞,呼求天主施以「悔改的恩典」。教宗求主照亮「心靈的黑暗」,並以每一個人的名義懇求說:「求祢賜給我正直的信德、確信的望德、完美的愛德和深切的謙遜。主啊,求祢賜我智慧和分辨力,以承行祢真實且聖善的旨意。」

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在磨難中效法耶穌,信靠救贖之愛

圖片:Vatican Media

在禮儀開始時,主祭俯伏在地、信眾跪下祈禱;接著,舉揚十字苦架,講道後信友們上前朝拜十字架。這是主受難日禮儀獨特的環節。4月18日聖週五下午,聖座東方教會部部長古傑羅蒂(Claudio Gugerotti)樞機在教宗方濟各的委託下於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受難日禮儀,共祭的樞機和主教們超過70人,司鐸有150人。齊聚在大殿內的4500名信友當中,坐在第一排的是美國副總統萬斯(James David Vance)和他的妻小。

十字架的智慧

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Roberto Pasolini)神父在講道中指出,在充斥著「人工智能、計算機智能」等新興智能的時代,基督聖死與復活的奧秘向我們提出「十字架的智慧,它不算計,唯獨去愛;它不優化,只求付出」。在一個「似乎由算法來建議我們該渴望什麼、思考什麼」的世界,十字架「把真正選擇的機會還給我們,其基礎不是效率,而是交付自己的愛」。

一切服從

當天禮儀的讀經選自《致希伯來人書》(四14-16、五7-9),聖保祿宗徒在其中論及耶穌的「一切服從」。帕索里尼神父解釋道,耶穌的「一切服從」可詮釋為「懷著信賴之情接受,包括那些起初看似有敵意或者無法理解的事」。事實上,基督受難時,「不光是立刻遭遇這些事,而且自由地予以接納,將之化為救恩的道路」。如果我們懂得信靠天父,這救恩之路也就向我們敞開。

懷著依恃之心接受痛苦的意外

接著,教宗府講道神師指出,耶穌在受難的三個時刻,向我們展現出「如何全然信任天主」。首先,祂被逮捕時沒有反抗,而是自由地獻出生命(若十八4-6)。

帕索里尼神父表示,我們也會遇到類似於「逮捕」的情況,例如痛苦的意外、嚴重的疾病、關係的危機。此時,「我們也能懷著同一份依恃之心信靠天主,接受那使我們心煩意亂、似乎具有威脅性的一切」。這態度幾乎從不改變事件的發展,「但若是懷著對天主的信心、對天主引領歷史的信任,我們就能保持內心的自由與堅定」,磨難的重擔固然真實,卻不是「毫無益處」。磨難「開始激發生命」。

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得救

講道神師闡述的第二個時刻是耶穌在十字架上表達祂的需求,說「我渴」的時候(若十九28-29)。耶穌的身體「表現出最人性的需求,那是被愛、被聆聽、被接納的需要」。

同樣地,痛苦、疲憊、孤獨或恐懼也會使我們像苦架上的耶穌那樣「赤身露體」,而我們常會受到「自我封閉、假裝能自給自足」的誘惑。但我們應當為自己的需要發出求救聲,讓他人來滿足我們的所需,這或許是「愛最崇高、最謙遜的形式」。帕索里尼神父說,為了做到這點,「需要摒棄一切傲慢,以及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獲救的幻想」。

將我們自己奉獻出去

說完最後一句「完成了」(若十九30),耶穌就斷了氣,將祂的生命完全獻給我們。教宗府講道神師強調,這揭示了「拯救世人的不是強力,而是愛的軟弱」。在一個追求表現的世界裡,很難「承認挫敗或負面的時刻可能是『達致圓滿』的地方」。然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向我們展現出「那時時刻刻能湧出完整生命」、能實現最美妙的事,即「最終將我們自己奉獻出去」。

為教宗和受苦者祈禱

講道結束後,全體參禮者在信友禱詞中懇求上主賜給教宗方濟各「生命與健康」,求主「為聖教會保守他,使之作為天主聖潔子民的嚮導與牧人」。此外,眾人也為受磨難的人和飽受戰爭之苦的人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來注視耶穌的每一個傷痕

聖週五:救主受難紀念

福音:若望所載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 18:1-19:42

來注視耶穌的每一個傷痕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我們剛剛重新回顧了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在信德中陪伴耶穌走完他塵世的最後一段旅程,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旅程。剛剛讀經中我們聽到了人群的呼喊,咒罵,抱怨,憤怒,侮辱聲,鞭打聲。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知道耶穌在苦難中總共受了多少的傷痕嗎?耶穌曾經顯現給聖畢哲修女說:「我的身體受了5480個傷。」

主內的弟兄姊妹,現在讓我們每一個人靜下來,來注視十字架,注視耶穌的每一個傷痕。我們越是注視耶穌的傷痕,就越可以放下心中的怨恨,憤怒。我們越是注視耶穌的傷痕,我們就越能放下心中咒罵,抱怨,驕傲。我們越是注視耶穌的傷痕,我們心中的痛苦就會越來越少,因為我們的痛苦只有在耶穌的傷中才能得到治癒。 「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到了痊癒。」(依撒意亞先知書 52:13-53:12)

如果你心中的痛是被拋棄,沒人愛你,那麼我請你來注視耶穌孤獨地站在比拉多面前受審判,因為所有人都在大喊「釘死他」。如果你心中的痛是一件令你委屈或侮辱的事,那麼我請你來注視耶穌被士兵故意掌摑,因為耶穌也沒有做錯任何事。如果你心中的痛是不斷地被人貶低,那麼我請注視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士兵們將他踩在腳下。如果你心中的痛是曾經被戲弄,那麼請你注視法利塞人對耶穌所說的如果你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相信你。如果你心中的痛是貧窮,沒人看得起你,那麼我請你來注視耶穌被埋葬,因為耶穌家境貧窮沒有自己的墓地。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聖保祿宗徒說:「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今天下午,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靜下來,帶上我們各自的痛苦來和耶穌的痛苦結合。那時,我們才會明白什麼叫做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到了安全,祂受了創傷,我們便得到了痊癒。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敞開心扉說「亮」話:讓我們參與耶穌的痛苦之中

福音:若望所載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 18:1-19:42

聖週五 救主受難紀念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我們在今天重新回顧了主耶穌基督的受難始末。讓我們在信德中陪伴耶穌走完他塵世的最後一段旅程,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旅程。

我們聽到了群眾的呼喊,咒罵,士兵們的侮辱,聖母瑪利亞和婦女們的哀哭。現在一切都安靜了,讓我們沉浸在這個黃昏和今夜的寂靜中,沉浸在十字架的寂靜中,沉浸在死亡的寂靜中,來凝視十字架。我們眼前還剩下什麼呢? 只剩下一個被釘十字架的人,用依撒依亞先知的話說,一個被人受盡侮辱,被人遺棄的苦命人,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就讓我們參與耶穌的痛苦之中。不是只是心理上的同情、憐憫,而是用生命來參與耶穌的痛苦。記得我們堂區的一位教友和我分享,她說當她必須和先生分開的時候,她內心非常的痛苦,感到背叛。於是她拿起聖經來祈禱,正好看到耶穌山園祈禱這段。其中一句話,耶穌說,我憂悶的要死。她說那一刻,才知道什麼叫做憂悶,看到耶穌被背叛才知道背叛原來是內心撕裂的痛。除非我們用自己的生命來參與耶穌的苦難,否則我們不會了解祂對我們的愛是多麼的深。除非我們用生活中的痛苦去經驗耶穌的十字架,否則我們不會明白天主的慈悲。 這個黃昏和這個夜晚讓我們凝視著耶穌,凝視著祂臉上的痛苦,帶上我們各自的痛苦來和耶穌的痛苦結合。那時我們才會明白什麼叫做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到了痊癒。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不要害怕凝視痛苦,因為在耶穌的痛苦中我們會發現治癒。因為明天我們就會看到他會戰勝痛苦和死亡。 最後一段耶穌現象給聖女傅天娜的一段話,送給大家。耶穌對傅天娜修女說:「我的女兒,要常常默想我為你所受的苦難,那麼,你為我所受的痛苦,便算不了什麼。當你默想我的悲慘苦難時,最令我高興。要把你小小的痛苦,與我的悲慘苦難結合,如此,你的痛苦在我的君王威嚴前,就有無限的價值。」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支持聖地基督徒團體 聖週五為聖地捐獻

按此為聖地作捐獻

自十七世紀,聖座便已號召世界各地信友,在「耶穌受難日」為聖地各朝聖地點以及巴勒斯坦的基督徒捐款。目前聖地正經歷最困難的時期,現在比過去任何時刻嚴峻,極度需要普世基督徒向他們伸出援手,親切表達弟兄姊妹休戚與共的情懷。

自去年10月爆發了以哈戰事,整個聖地已經失去了朝聖者的參訪,當地基督徒失去工作,經濟陷入困境,甚至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

聖地守護人巴頓神父懇請各地基督徒努力為聖地的和平祈禱,相信只有天主的恩寵能夠改變人心,由戰爭衝突轉為交談、和好與和平。巴頓神父也呼籲提供經濟援助,特別在「耶穌受難日」慷慨地為聖地捐獻。

讓我們盡己所能,使這一天成為普世教會對耶路撒冷母親教會表達真誠而實際關心的日子。

轉載:香港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

相關資訊:

教宗致函聖地天主教徒:感謝你們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

教宗主持聖週五紀念救主受難禮儀

圖片:Vatican Media

普世教會於4月7日聖週五紀念基督的苦難,教宗方濟各於當天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救主受難日禮儀。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Raniero Cantalamessa)樞機在禮儀中講道,約有四千名信徒參加了禮儀。

坎塔拉梅薩樞機在講道中的省思,以西方流行有關天主之死的各種講述為起點,指這些思想為虛無主義,並警告人們當心,不要陷入這個漩渦中,因為它是精神宇宙一個真正的「黑洞」。

按此閱讀英語講道內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週五拜苦路禮儀:受苦者從羅馬鬥獸場發出祈求和平的吶喊

圖片:Vatican Media

戰爭、不公義、貧窮、暴力痛苦的吶喊與和平、永遠不再有戰爭、對話、希望、歸依、寬恕的呼求交織,瀰漫了在羅馬鬥獸場舉行的拜苦路禮儀整個過程。天還未全黑,2萬多身穿冬衣手持蠟燭的參禮人士,已經把鬥獸場附近的帝國大道擠得水洩不通。禮儀在西斯汀聖堂歌詠團的“天主的羔羊”歌聲中開始。這個紀念基督走向哥耳哥達山受苦受難事跡的拜苦路禮儀,今年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主持。這是由於教宗方濟各日前因支氣管炎入院就醫剛出院不久,不宜在寒冷的夜晚舉行露天活動。但他雖然身在住所,卻在精神上全場陪伴信友們參與禮儀,和他們一同祈禱。

今年的拜苦路禮儀也和往年一樣,通過電視和廣播電台向全球各地轉播。德多納蒂斯樞機在結束禮儀時,衷心地向天主說出14句感謝詞,感謝天主在人們犯罪、忤逆、作惡時沒有遺棄人類。而這些惡行的受害者正是今年苦路默想的撰寫人,他們以自己的痛苦經歷作了見證。這些不同種族、宗教的人,有些目睹了自己的子女、父母在炮火中喪生,有些身心遭受了暴力蹂躪,有些在衝突中失去家園,被迫擠上小船在海上漂流失去生命,或是流落在沙漠、沼澤中受苦,或是被趕進營中受酷刑。

分享這些痛苦經驗的,是些幸存下來的寡婦、難民、孤兒,在利比亞被施苦刑的難民們、巴爾乾半島戰爭中受迫害的神父們。被侵略國和侵略國的年輕人都哭訴他們的喪親之痛;若瑟夫和約翰遜這兩名16歲和14歲的少年說,他們只希望能夠玩耍和上學,卻被迫要在擁擠的營中生活。此外,還有為人父母的人,年輕的和年邁的人,神父、修女、傳教士們,他們都因自己的悲慘經歷和目睹親人被地雷、刀槍、仇恨所傷所害,而忍受共同的苦痛。正如苦路第五處默想的撰寫人說的:“只需經驗一次,便永遠不會忘記。”

這一切都令人們熱切渴望和平,而“和平的呼聲”也正是教宗方濟各所選定的主題。這是來自中東、非洲、亞洲、烏克蘭……的呼聲。東南亞的信友在默想中講述他們的故事說:“我們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然而我們卻被衝突這個十字架壓碎……。”這些受苦的人在敘述本身的痛苦的同時,也祈求天主賞賜希望、對話、歸依、寬恕的恩典。

在拜苦路禮儀中舉十字架的人士,也是一些戰爭、暴力的受害者,他們是戰爭和暴力的痛苦遍布全世界的記號。他們中有來自中美洲的青年和逗留在羅馬的難民。進行苦路第十四處時,一名圍著代表烏克蘭顏色圍巾的俄羅斯青年,在默想馬里烏波爾青年的見證中,舉著十字架前行。在場的背負痛苦十字架的人中,最年幼的,是一名僅數個月的女嬰,她和懷抱她的母親、舉十字架的父親,一起走了第十一處苦路。

整個拜苦路過程是在充滿虔敬的氣氛中靜默地進行。禮儀在主禮的德多納蒂斯樞機誦念謝主恩的十四句禱詞後結束:“感謝主耶穌,因祢在我們的黑夜中點起了光,使我們間的分歧得到和解,所有人成為弟兄姐妹,成為同一天父的子女。”所有弟兄姐妹,讓我們一起不屈不撓地背負人類痛苦的十字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週五網上避靜:耶穌的愛【國語】

耶穌的愛

我們知道,教會真正的魅力是耶穌。而耶穌的魅力就是他的愛,他的不帶條件,不計代價的,一個恢弘的那麼一種愛。在耶穌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當中,我們都可以看見愛的影子。在這裡歸納了十五個方面。

一:赦免的愛

耶穌聖言降生成人將天主的大愛,彰顯在我們這些不可愛,不配愛的罪人身上!他愛一切被罪轄制,被法律控告,被他人輕蔑,也被自己的罪疚感折磨的可憐人。罪人本是應該定罪的,但是耶穌卻無條件地赦免他們。

二: 饒恕的愛

伯多祿曾經問耶穌說:我弟兄得罪我,我要寬恕他多少次?七次,可以嗎?瑪18:22 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

三: 擔當的愛

就是耶穌擔當我們的罪,擔當我們的死。當耶穌將各式各樣的罪人們,這些罪人都是被法律所追討的罪人,一個個都攬在自己懷裡的時候,法律的強大火力,就全部集中在耶穌身上。

四:捨命的愛

耶穌擔當到一個地步,他可以為我們捨命。當時他被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猶太人嘲笑他,說你救了別人,救你自己吧。他正是因為他要救別人,所以他不能救自己。

五:憐憫的愛

雅各伯2:13憐憫必得勝審判。意思就是說,該判你罪,判你刑,判你死的時候,卻因著憐憫不判你了,這就是憐憫必得勝審判。

六:包容的愛

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個村子拒絕接待耶穌,門徒說,要不要我們吩咐天火降下來燒了他們。耶穌這個時候不但不誇他們,而且責備他們,你看看耶穌這個包容,一點都不計較。

七:服侍的愛

谷10:45 因為人子,不是來受服事,而是來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作贖價。 」

八:體貼的愛

當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的時候,遠遠地眺望它的時候,他心裡所體貼的不是自己,而是耶路撒冷。

九:理解的愛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也知道伯多祿會三次不認他,三次跌倒,但卻一點也沒有責備伯多祿,反倒鼓勵他。

十:忍耐的愛

到底有多大的愛心才能支撐他這麼超常的忍耐!被毒打,被唾棄,被嘲笑,被誣陷,被扒光衣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他從頭到尾,沒有用自己的大能保護過自己一次,沒有反擊過一次,沒有傷害過敵人一次。

十一:應允的愛(祈求的愛)

瑪7:8 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

十二: 告誡的愛

天主從來都是把前因後果都告訴你了,聖經從來都是這樣,你查聖經你發現,天主說一件事的時候,他會把後果告訴你,把答案告訴你。

十三:根本的愛(信我)

耶穌是抓住根本,從根本上愛我們,就是說,你們要信我,不要跌倒。

十四:絕對的愛

耶穌一些似乎不是愛的言詞,實際上是在表達一種絕對的愛,或者是在表達愛的絕對性。抵擋耶穌的愛,就是抵擋天主,與耶穌的愛為敵,就是與天主為敵。沒有耶穌的愛,就是沒有天主。

十五:永恆的愛

我覺得對地球上這些人生的跋涉者,對我們這些找不到出路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耶穌得永生的承諾更能安慰我們。有些人不怎麼關心永生這件事,我相信這不是真的不關心,只是絕望的太久,麻木了,放棄了。耶穌臨走之前,留下一份永生的承諾,就好像硬往每個人懷裡塞了一份美好的盼望!

通過以上的分享:讓我們領悟到基督的愛是怎樣的寬、廣、高、深。

在烏克蘭的教宗特使:面對戰爭的摧殘,沒有言語,只有信仰

2022年4月15日(聖週五),在烏克蘭擔任教宗特使的克拉耶夫斯基樞機(Konrad Krajewski)在博羅江卡(Borodyanka)附近的一個亂葬崗上祈禱。(CNS photo/Vatican Media)

宗座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樞機(Cardinal Konrad Krajewski)繼續在烏克蘭探訪基輔和其它地方,將教宗方濟各和教會的臨在帶給因目前戰爭而受苦的人,並按照教宗的願望,與烏克蘭人分享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重要時刻,直到復活主日。

克拉耶夫斯基樞機在4月14日聖週四主持了主的晚餐彌撒,並舉行了濯足禮。4月15日(聖週五),他與聖座大使庫爾伯卡斯(Visvaldas Kulbokas)總主教一起,在遭戰爭破壞最嚴重的一個地區博羅江卡,帶領了感人的公拜苦路。

樞機在回基輔時向梵蒂岡新聞網講述說:「現在,我與聖座大使,從這些對世界上每個人來說都很艱難的地方返回基輔。我們在那裡再次看到了許多死者和一個埋葬了至少有80人的墳墓,被埋葬的人連姓名都沒有。」克拉耶夫斯基樞機接著表示:「面對這情景,沒有眼淚,沒有言語,幸好有信仰。我們現在是在聖週,今天是聖週五,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與耶穌一起、與祂一起在十字架上,因為聖週五之後是復活主日。或許祂將用祂的愛向我們解釋一切,並將改變一切,也改變我們的心,改變這些天來我們承受的痛苦,尤其是在今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烏克蘭資訊

基督受難日禮儀: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

2022年4月1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約有3500位信友參禮。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在禮儀講道,以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為省思的中心(參閱:若十八33-37)。

樞機說,耶穌通過比拉多的詢問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試著將比拉多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看看他是否還一直重複別人的指控。祂問比拉多,「這話是你自己說的,或者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參與:若十八34)。耶穌接著向比拉多說,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祂來到世界上是為給真理作證。這句話表明,祂在開始塵世的生活之前就已存在。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在對話中,耶穌將比拉多看作是需要光明和真理的人,祂更關心比拉多的命運而非自己的命運。耶穌提到真理時,願意引導比拉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超越與猶太人的暫時爭論。可是,從耶穌的言辭中比拉多模糊地預感到奧跡的存在,他嚇到了,因而選擇了寧願結束對話,自言自語地詢問“什麼是真理,便離開了。

教宗府講道神師在講道中,也談到「什麼是真理」。樞機籲請信友們不要像比拉多那樣,詢問「什麽是真理」卻不求得答案就離去。因為這個問題實在重要,它關係到知道我們為什麽活著還是行屍走肉!

此外,樞機也表示,我們今年是在離此不遠的轟炸和爆炸聲中慶祝復活節。為此,應使刀劍鑄成鋤頭,將槍矛製成鐮刀(參閲:依二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