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的教宗特使:面對戰爭的摧殘,沒有言語,只有信仰

2022年4月15日(聖週五),在烏克蘭擔任教宗特使的克拉耶夫斯基樞機(Konrad Krajewski)在博羅江卡(Borodyanka)附近的一個亂葬崗上祈禱。(CNS photo/Vatican Media)

宗座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樞機(Cardinal Konrad Krajewski)繼續在烏克蘭探訪基輔和其它地方,將教宗方濟各和教會的臨在帶給因目前戰爭而受苦的人,並按照教宗的願望,與烏克蘭人分享逾越節三日慶典的重要時刻,直到復活主日。

克拉耶夫斯基樞機在4月14日聖週四主持了主的晚餐彌撒,並舉行了濯足禮。4月15日(聖週五),他與聖座大使庫爾伯卡斯(Visvaldas Kulbokas)總主教一起,在遭戰爭破壞最嚴重的一個地區博羅江卡,帶領了感人的公拜苦路。

樞機在回基輔時向梵蒂岡新聞網講述說:「現在,我與聖座大使,從這些對世界上每個人來說都很艱難的地方返回基輔。我們在那裡再次看到了許多死者和一個埋葬了至少有80人的墳墓,被埋葬的人連姓名都沒有。」克拉耶夫斯基樞機接著表示:「面對這情景,沒有眼淚,沒有言語,幸好有信仰。我們現在是在聖週,今天是聖週五,在這一天,我們可以與耶穌一起、與祂一起在十字架上,因為聖週五之後是復活主日。或許祂將用祂的愛向我們解釋一切,並將改變一切,也改變我們的心,改變這些天來我們承受的痛苦,尤其是在今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烏克蘭資訊

基督受難日禮儀: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

2022年4月1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約有3500位信友參禮。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在禮儀講道,以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為省思的中心(參閱:若十八33-37)。

樞機說,耶穌通過比拉多的詢問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試著將比拉多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看看他是否還一直重複別人的指控。祂問比拉多,「這話是你自己說的,或者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參與:若十八34)。耶穌接著向比拉多說,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祂來到世界上是為給真理作證。這句話表明,祂在開始塵世的生活之前就已存在。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在對話中,耶穌將比拉多看作是需要光明和真理的人,祂更關心比拉多的命運而非自己的命運。耶穌提到真理時,願意引導比拉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超越與猶太人的暫時爭論。可是,從耶穌的言辭中比拉多模糊地預感到奧跡的存在,他嚇到了,因而選擇了寧願結束對話,自言自語地詢問“什麼是真理,便離開了。

教宗府講道神師在講道中,也談到「什麼是真理」。樞機籲請信友們不要像比拉多那樣,詢問「什麽是真理」卻不求得答案就離去。因為這個問題實在重要,它關係到知道我們為什麽活著還是行屍走肉!

此外,樞機也表示,我們今年是在離此不遠的轟炸和爆炸聲中慶祝復活節。為此,應使刀劍鑄成鋤頭,將槍矛製成鐮刀(參閲:依二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聖週五 救主受難紀念

聖週五福音分享
「新的開始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是聖週五,我們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大家都知道教會今天邀請我們去守齋,不過,這個守齋不是單單一種克己,而是一種期待。今天我們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不是一個喪禮,而是我們記得耶穌基督為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因祂的苦難為我們帶來了復活。

有很多人看到耶穌的痛苦時都會問,「為何好人會被人殺害?為什麼會這麼殘酷我不公義?」不過,值得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留意若望,他如何去看耶穌基督的死亡。他用一個富於靈性和深入的角度來看待耶穌的死亡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耶穌的死亡使我們成為一個新人、一個自由的人。

我們記得當耶穌斷氣的時候,士兵拿着長矛刺透祂的肋膀,立即流出血和水。這個血和水就象徵了聖洗聖事和聖體聖事。同時,也因為耶穌的血和水,令教會在那個時候誕生。所以,耶穌的死亡在表面上看是充滿痛苦、殘忍和絕望,不過,為我們有信仰的人,我們知道這是新的開始,是我們生命的變化,使我們整個生命得到提升。

若望原本開始寫的時候是若望福音,不過,慢慢地他描寫耶穌和聖母所愛的門徒,若望在當中將他自己的角色隱沒了,因為他覺得只有耶穌的愛,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真實,使他對耶穌的愛更加深更加遠。

讓我們學習若望,在現今社會中,我們面對困難時有一種新的看法,是來自天主和信仰的看法,就好像一位傳教士,他在星期五的時候與原住民分享信仰,他說:「主啊!我們面對着祢的死亡,來到你的面前,我們張開自己雙臂,擁抱所有受苦的人,懷着一顆謙卑的心,使我們的心靈全心全意地歸向天父,求祢以祢的愛充滿我們。」這位傳教士當他說完這個禱文後,隨即他就面對着生命的危險,奉獻了他的一生。不過,他並沒有後悔。因為就算面對不公義和痛苦,在天主的愛和幫助下,我們都能使我們的生命和天主的關係一步一步提升。讓我們善度這個救主苦難聽日子。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進教之佑驛站:聖週五 救主受難紀念 福音反省

若18:1-19:42
若望福音的耶穌受難始末

– 耶穌被捕

– 耶穌面對亞納斯,伯多祿三次否認門徒身份

– 耶穌受比拉多審判

– 宣判死刑

– 耶穌被釘十字架

– 斷氣而死,肋旁流出血和水

– 耶穌被埋葬

反省

《下跪 · 跪下》

其實「下跪」之意,包含人們捉襟見肘,在人地事物中顧此失彼,左支右絀、左右支絀,勢必「跪低」下跪屈服之意。但是跪下卻是形影不稱、相形見絀、在人前綽綽有餘、綽有餘裕、應付自如之意。那麼今天誰在下跪道歉?誰不知跪下臣服?真值得反思。

試問天地君王竟然紆尊降貴,在百姓中成了眾僕之僕,甘願在人前下跪,接受人們的凌辱、毀容,活得不似人形?

對他而言,無論諸般民族、眾多君王皆三緘其口,無言以對。論「查家宅」,他不顯示自己的榮華,論富貴,他從來沒有表露自己的身家。他不惜犧牲,拋棄自己的俊美、儀容,在人前沒什麼值得戀慕的地方。

他簡直自認是個苦命兒,受人唾辱,竟然在人前一貧如洗,身無分文。他未得人憐惜,卻願在人間肩負各種痛苦,受盡委屈受盡折磨。

他對人的憐憫,為醫治我們的悖逆、執迷不悟。我們正是迷失了的羊,沒了方向,他卻甘願充當一隻沉默羔羊為我們贖身。他願在人前逆來順受,準備代宰。他的緘默,戰勝我們的吶喊咆哮;他被送命,釋放了我們諸般罪過、暴行及謊言。他的步伐,迎接我們重獲自由和正義;他的交付,為我們取得贖價。他的致命,使我們重見天日;他的死亡,使我們重生;他的枷鎖,為我們解除罪犯之名,和一切冤獄。(參閲依撒意亞先知書52:13-53:12)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聖週五特備節目:默想耶穌被埋葬及夜禱

聖週五特備節目
「默想耶穌被埋葬及夜禱」

首播詳情
日期:4月15日(聖週五)
中港台澳時間:晚上8時
加拿大東岸時間:早上8時
加拿大西岸時間:清晨5時
【設有網上重溫】

按此下載禮儀小册子

 

【鹽與光傳媒資訊】耶穌受難日是為紀念救主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捨生救贖,天主教會通常會按照傳統在聖週五下午三時舉行紀念耶穌受難的禮儀。有別於此,是次晚間禮儀特别記念耶穌的聖死及被埋葬。這個禮儀節目是由來自在俗方濟會的兄弟姊妹組成的「方濟·友約」團體及香港本地聖樂團 “Vox Antiqua”一起合辦,帶領默想的神師是譚錦榮神父(香港教區)。

這個製作的特別之處是與基督新教的兄弟姊妹一起合作,製作團隊包括《影音使團》及《創世電視》,節目除天主教版本外,同時也有一個基督教版本。

感謝主辦單位的提供,《鹽與光傳媒》將同步於網上播放。

這個禮儀將分為兩個部份:

(一)「默想耶穌被埋葬」,透過聆聽讀經、講道及聖樂獻唱,來進入基督受難的奧跡;

(二)「合唱夜禱」,詠唱教會的傳統時辰頌禱來作結。

在善心人士的支持下,此製作才得以完成。譚錦榮神父及團隊特別鳴謝所有恩人和為他們祈禱的每一位。

請大家細心欣賞及靜心默想主耶穌的苦難,祂為愛我們而犧牲的事蹟。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聖週五鬥獸場公拜苦路:家庭分享失去的傷痛與戰爭的恐懼

圖片:Vatican Media

埋怨、未知、需求、傷痛,同時也蘊含勇氣、寬恕、祈禱和希望:這些與世界各地每個家庭息息相關的主題是今年聖週五公拜苦路默想的基礎。

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5日聖週五將回到羅馬市中心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適逢《愛的喜樂》宗座勸諭問世五週年的「愛的喜樂」家庭年,十五個與天主教志願者協會和團體有關的家庭受邀為苦路十四處撰寫默想內容。

默想的順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家庭生活的進展:從年輕新婚夫婦的經濟困難到新手父母面對的育兒考驗,從喪親之痛到戰爭這種極端困境。負責苦路第一處(參閱:谷十四32-36)默想的是一對婚齡只有兩年的年輕夫妻:他們看到朋友婚姻失敗,自己的愛情還沒經歷試煉考驗,以及他們得辛苦奮鬥才能勉強打平收支。這對小夫妻說:「婚姻不只是浪漫的奇遇;它也是革責瑪尼莊園:我們在為他人『擘開身體』前,悲痛不已。」(參閱:谷十四22)

在苦路第二處(參閱:路廿二47-50;瑪廿六52、56),一個傳教家庭分享了他們難以全然信賴天主上智安排的時刻:他們目睹戰爭的恐怖,並受到「以暴制暴」的誘惑。他們每天奮力抵抗誘惑,以免在弟兄姊妹身上背叛基督。

一對膝下無子的年邁夫婦在苦路第三處(參閱:谷十四55、61-62、64)提供了省思:他們時常因不孕而遭人指責。然而,這對夫妻表示,在他們攜手同行時,他們的家洋溢著愛。反之,在苦路第四處(參閱:谷十四66-68、72)作見證的夫妻則是兒女成群:他們經常得為了家庭責任而在個人規劃和事業目標上有所退讓。「雖然我們煩惱不斷、日子忙碌,但我們從沒想過走回頭路。」

負責苦路第五處(參閱:谷十五12-15)默想的夫妻,分享了他們殘疾的兒子在出生前就受到的審判:當時幾位醫生告訴他們,這個孩子會變成「你們和社會的負擔」;這宛如高喊著:「釘他在十字架上!」可是,這個孩子從未犯過任何錯,而這對夫妻選擇了生命。在苦路第六處(參閱:谷十五15、17-19)的夫妻不僅生育了三名兒女,而且敞開家門領養了五個心智不全、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他們提到磨難改變了自己,並帶來一堂有關人性尊嚴的功課。

妻子身患重病的一名丈夫在苦路第七處(參閱:谷十五20)提供省思。他表示,突如其來的疾病把他和妻子釘在十字架上,但這十字苦架也成了他們全家人倚靠的支柱。

在苦路第八處(參閱:路廿三26),一對退休夫妻講述了他們的女兒婚姻失敗後、他們代為照顧五個外孫的處境;這對長者稱他們的情況類似於基勒乃人西滿替耶穌揹十字架的事跡。「我們的腳步緩慢,而且在歡笑過後,我們常常在夜裡心疼落淚。」一對領養了兩個孩子的夫妻在苦路第九處(參閱:路廿三27-28)指出,領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先有孩子遭到遺棄;而被遺棄的經歷會給孩子留下一輩子流血的傷口。然而,「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這個十字架再怎麼苦,也隱藏著鮮為人知的幸福」。

一名守寡的婦人帶著兩個孩子在苦路第十處(參閱:路廿三33-38)傾訴了她的喪夫之痛。她心想,如果耶穌是「天主子」,為什麼不救救她的丈夫。但她也指出,「愛變得真實,因為我們縱使陷入深淵、處境艱難,依然沒有遭到遺棄」。在苦路第十一處(參閱:路廿三33、42-43),一對父母親表示,他們兒子當年要棄俗修道時,他們難以置信、無法接受,親子關係鬧得很僵。而今,這對父母親改變了態度,接受兒子度奉獻生活的事實,並且懇請耶穌進天國時記得他們。

正如聖母瑪利亞在苦路第十二處望著她被釘十字架的兒子(參閱:若十九25-27),另一名母親也靜靜看著她年幼的女兒和正值壯年的丈夫失去生命。這名母親分享了她遭遇家庭變故的痛苦,以及那句鼓舞她的話:天主並未召叫強而有力者,而是賜力量於祂所召叫的人。

今年為苦路第十三處(參閱:谷十五34、36-37)提供省思的兩個家庭,要是從當前的政治角度來看,他們應該互不相干:一個家庭來自烏克蘭、另一個家庭來自俄羅斯。然而,他們一起撰寫了有關死亡與毀滅之痛的默想,共同反省了生命看似失去意義、仇恨導致絕望和沉默的現況,而且這兩個家庭還要在耶穌聖死的這一處苦路一同揹起十字架。

他們寫道:「我們清晨起來,高興了幾分鐘,然後我們突然想到,我們要與這一切修和是多麽困難的事。上主,祢在哪裡?求祢在死亡與分裂的靜默中向我們發言,並求祢教導我們這些弟兄姊妹成為和平的締造者,去重建炸彈試圖摧毀的一切。」

負責苦路第十四處(參閱:瑪廿七59-61)默想的是一家逃離戰亂的移民家庭。他們在家鄉稱得上是頭號人物,但他們現在只是個數字。此刻,他們的移民身份顯然比天主教徒的身份更為重要。他們每天感受到死亡,以求他們的兒女有機會過上沒有炸彈、浴血和迫害的生活。他們最後吐露道:「我們之所以不放棄,是因為我們深知墳墓門口的大石塊總有一天會被挪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公布聖週五公拜苦路
十四處聖像插圖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聖週五網上避靜:耶穌的恩典【國語】

耶穌的恩典

「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
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 」
瑪20:28 

第一部分: 恩典忍辱負重

我們知道天主的恩典博大恢弘。那麼,好得如此令人難以置信,好的不合乎常情常理的這個白白的恩典,是怎麼在苛刻的法律的氛圍下,破繭而出,臨到我們這些罪人,臨到芸芸眾生。 ——這裡就要談談耶穌付出的沉重代價。

我們知道,恩典是在被拒絕中才展現為恩典的。耶穌就是這樣:

一方面,當他要把恩典普降於世人的時候,那個法律苛刻地、無情地,就拒絕他、逼迫他,甚至殺害他。另一方面,你越是殺害他、越是逼迫他的時候,他越愛你,他越是恩典。

第一:沉默的羔羊

聖經記載,耶穌在哥則瑪尼山園被抓以後,被帶到大祭司的院子裡。

大司祭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這些人作證反對你的事,你什麼也不回答嗎﹖」
谷14:61 耶穌卻不作聲,什麼也不回答。

依撒依亞就是這樣預言他(依53:7)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

按照人間常理,難道他不應該為自己辯護嗎?是非黑白不是可以說的清清楚楚嗎?然而,耶穌一句話也不回答。

第二:承擔罪孽

耶穌默默承擔了一切指控。人們的罪都歸到他的頭上,算作他的罪。

什麼叫承擔?承擔就是根本就沒你的錯,但是全世界都認為是你的錯,而你一句話都不說。

承擔是不合理的,因為他混淆了責任。因為承擔就是不合理,就是這個世界太壞了,太沒公平了,太黑暗了,太殘酷無情了。但是,承擔是高尚的,因為他是一種捨己犧牲。即使被謀害,也是高尚的。大事如此,小事也是如此。

於是,不信天主的彼拉多,將耶穌交給了信天主的猶太人,去把耶穌釘十字架。多諷刺的一件事。

第三:毫不自衛

耶穌被猶太人士誣陷,被門徒離棄,被人剝光衣服,被士兵鞭打,被群眾唾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被路人嘲諷,等等等等,這些事情聖經全部都記載了。不同的人,一同苦待他,人們群起傷害他。但他從頭到尾,不曾反擊過一次,不曾自衛過一次。

第四:耶穌理解一切

耶穌理解一切。不是理解那應當理解的,不是理解那可以理解的,而是理解一切。

我們經常說“理解萬歲”!理解起來多不容易!只有在耶穌基督這裡,我們看到了一種最深刻的理解。恨不能理解愛,愛卻能理解恨。黑暗越深,光就越亮;恨越是深,愛就越濃。人心越是苦毒和放肆,撒旦越是詭詐和殘酷,恩典就越是理解和包容,恩典因此而成為恩典,不可戰勝的恩典。

若望宗徒說:1:16 從他的滿盈中,我們都領受了恩寵,而且恩寵上加恩寵。 1:17 因為法律是藉梅瑟傳授的,恩寵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而來的。

第二部分:恩典不計代價

若3:16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句話講到了恩典之大,大的程度就是叫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這麼大的恩典。不是一般的讓你得個工作、得個祝福、得個醫治,他讓你得永生這麼大。

也講到了恩典的代價之大,天主犧牲獨生兒子。你注意這兩個大,恩典之大,代價之大。不僅如此,他還巧妙地把這兩者合而為一,讓我們看見耶穌的大代價,就是我們的大恩典。我們的大恩典,就在耶穌的大代價當中。耶穌的犧牲就是我們的永生,我們的永生就在耶穌的犧牲中。

第一: 籍人的惡行,叫法律成全

猶太人的嚴厲妒忌、世人的愚昧、撒但的詭詐,混合在一起,在耶穌身上施虐。

耶穌既然對罪人慷慨無度,那麼他就要為罪人買單。凡是他赦免的罪,他都要承擔。他既要承擔,就要受罰;他既要受罰,就得死。猶太人說,按律法他是該死的,這就意味著,在律法下恩典也是該死的。加拉達4:4 但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4:5 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他怎麼贖?用命贖,就是該死。

第二:按天主的美意,讓恩典降臨

當惡人吞噬義人的時候,一方面是惡人的作孽,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作是,義人在藉著惡人的作孽在發自己義的光。乍一看,似乎是恨得了勝;再仔細看,原來是愛在融化著恨。表面上看是惡人得逞了;背後卻是天主的旨意成全了。

第三:信仰的奧秘:成約在心裡

耶穌一直對我們說:你們雖然是罪人,信我就不定罪了。你們雖然有苦難,在我裡面有平安;你們雖然會死去,信我的人會有永生,會復活。你們曾經是被咒詛的,如今卻不再被咒詛。從今以後,你們誰也不能被從我的手中奪去。

梅瑟的法律在耶穌的恩典裡,得以成全。正像耶穌說:我來不是廢掉法律,乃是成全。 (瑪 5:17)當耶穌一個人被捨棄的時候,正是億萬人被接納的時候。當耶穌一個人受罰、受難、受死的時候,正是億萬人免罰、免難、免死的時候。一個人在十字架上的哀鳴,成了億萬人得救的凱歌。

若19:30 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

耶穌成了:成了恩典,成了祝福,成了平安,成了罪人們的朋友,成了軟弱者的力量,成了死亡中的生命,成了我們一切需要的滿足。

恩典是世界上唯一一樣東西——他能在任何情況下給你愛和保障,他叫你一想起他來就充滿喜樂、平安、力量和盼望。在任何情況下,他都是你的愛、你的保障。就是耶穌的恩典。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聖座公布聖週五公拜苦路經十四處聖像插圖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禮儀處在3月21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將按照慣例前往羅馬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活動的消息後,近日又公布了苦路經祈禱手冊的十四處聖像插圖,聖像圖取自意大利新印象派畫家加埃塔諾·普雷維亞蒂(Gaetano Previati 1852-1920)的油畫作品。

普雷維亞蒂的十四處苦路聖像作品創作於1901年到1902年間,這些聖像原作尺寸非常大,高度為1,5米、寬度為1,2米。普雷維亞蒂信仰虔誠,是天主教藝術鑒賞專家。他的十四處苦路聖像作品收藏在梵蒂岡博物館的當代藝術收藏館中,並於最近幾週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内公開展出,這是首次在梵蒂岡博物館以外向公衆展出。

第一處─耶穌被判死刑

第二處─耶穌肩負十字架

第三處─耶穌體力不支,第一次跌倒地上

第四處─耶穌遇見了自己的母親

第五處─西滿負擔耶穌的刑具

第六處─韋羅尼加為耶穌抹面

第七處─耶穌再次不支而倒地

第八處─婦女為耶穌痛哭

第九處─耶穌第三次跌倒在地

第十處─耶穌被剝去衣裳

第十一處─耶穌懸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處─耶穌在十字架上捨生

第十三處─聖母懷抱耶穌

第十四處─耶穌被埋葬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更多四旬期資訊

 

張心銳神父講道分享-救主受難紀念

講道分享-救主受難紀念

耶穌的使命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我們紀念主受難日,我們以祈禱、齋戒、參加禮儀去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

我記得在2017年早上收到一個聖瑪利安老院的來電邀請我立刻去到安老院為慈幼會胡子義神父 (Gaetano Nicosia) 傅油。其實當天早上是胡神父要求傅油,因為他跟修女說自己快將離世,那麼我就立刻聯絡慈幼會中華會省會長及陳日君樞機,不過我找不到他們,因為我居住的地方在附近,所以我立刻就前往安老院為給胡神父一個臨終大赦及病人傅油。

其實我每一次見到胡神父,我們都非常開心,是很好的朋友,每次見到我,他都擁抱我,與我說笑,所以為我也是一個很重要和有意義的記憶。

這段回憶同今天的福音耶穌說的一句說話「完成了」,我認為很有關係,就是耶穌完成了衪的使命。這份「完成」並不是被動,更不是耶穌自己想自殺,想被人釘在十字架上,而是一個奉獻,為了給我們救恩

有時候在生活上有不愉快,有壓力,甚至乎有擔心的時候,不過,耶穌這個榜樣讓我們體會到其實心情比環境更加重要。耶穌這一份的奉獻為我們帶來了一份力量,也因為這一份力量,使我們懂得將自己的痛苦與耶穌分擔。

此外,我想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耶穌的使命,正如衪與比拉多的對話當中,衪是為真理作見證。什麼是真理?真理就是天主是真的,天主的愛是永遠不會被消滅。就像孟子的一句說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耶穌這一個使命,衪為真理去做見證,就是衪不怕吃虧,衪完全地去愛,而這份愛不是期待對方如何去回報或者多謝,是堅持到最後。有時候我們做牧者的、做教友的,在社會環境中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有時候會覺得喘不過氣來,「為什麼我們的想法到最後會是這樣的」。不過重要的是,無論在什麼情況,我們也要像耶穌一樣去活出一份天主的愛。

我記得聖女小德蘭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說話,「「我絕不願為了避免煉獄之苦而撿起一根針。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中悅天主,為了替祂拯救人靈。」(《聖女小德蘭最後言談錄》)。所以,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在今天紀念主受難的日子中,學習耶穌這份奉獻的精神,也將我們的負擔和困難與耶穌分享。因為走到最後,真理是會得到勝利。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聖地方濟會特別呼籲:全球基督徒聖週五為聖地捐獻

在這一年全世界受苦的時期,聖地也受到史無前例的影響。各處朝聖地不再有朝聖者來到,聖地基督徒也失去工作。
「聖地監護處」300位方濟會會士臨在於: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埃及、塞浦路斯和羅德,會士一直陪都伴著遭受戰爭、瘟疫、全球疫症衝擊的人民。
聖地監護人及聖地方濟會一起呼籲全球教會為聖地的募捐,是讓聖地基督徒持續生計的主要資金來源。等待朝聖者重新來臨聖地的同時,「聖地監護處」需要你的援助。

聖週五,請你大力支持:為聖地捐獻!

請在堂區索取為聖地捐獻的特別信封,然後為聖地作奉獻。

網上捐款:
Commissariat of the Holy Land in Canada
Franciscan Monastery of the Holy Land in America

我們已踏入聖週,為使大家能好好準備逾越節三日慶典,香港教區青年網上媒體《沸點》聯同聖地基督徒媒體中心(Christian Media Center)誠意製作【探古尋源 – 革責瑪尼山園】,由聖地會士在當地為我們導航,讓我們回到耶穌基督生活、受難、復活的聖地,用雙眼去感受祂山園祈禱的地方,古今面貌!

鳴謝:聖地聖母無玷聖心孝女會

來源:沸點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