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願上主賜予我們保持沉默的恩寵

九月三日 聖額我略一世 彌撒

讀經一(我只知道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2:1-5

弟兄們:就是我從前到你們那裏時,也沒有用高超的言論或智慧,給你們宣講天主的奧義,因為我曾決定,在你們中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而且當我到你們那裏的時候,又軟弱,又恐懼,又戰兢不安;並且我的言論和我的宣講,並不在於智慧動聽的言詞,而是在於聖神和他德能的表現,為使你們的信德不是憑人的智慧,而是憑天主的德能。

福音(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他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

恭讀聖路加福音 4:16-30

那時候,耶穌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按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並且說:「這不是若瑟的兒子嗎?」他回答他們說:「你們必定要對我說這句俗話:醫生,醫治你自己吧!我們聽說你在葛法翁所行的一切,也在你的家鄉這裏行吧!」他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悅納的。我據實告訴你們:在厄里亞時代,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起了大饑荒,在以色列原有許多寡婦,厄里亞並沒有被派到她們中一個那裏去,而只到了漆冬匝爾法特的一個寡婦那裏。在厄里叟先知時代,在以色列有許多癩病人。他們中沒有一個得潔淨的,只有敘利亞的納阿曼。」在會堂中聽見這話的人,都忿怒填胸,起來把他趕出城外,領他到了山崖上─他們的城是建在山上的─要把他推下去。他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

2018年9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這是暑期過後首台有信友團體參與的彌撒。他在彌撒講道中表示,願上主給予我們明辨何時該說話、何時必須保持沉默的恩寵。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在納匝肋會堂講道(路4:16-30)。耶穌來到會堂時,所有人都想親眼看看耶穌行祂在其他地方所行的一切。但是,天主子只給他們講論天主的聖言,這是祂的習慣,祂也以天主聖言戰勝了魔鬼的誘惑。

教宗說:「正是這種謙卑的態度使整個氣氛發生了變化,從和平到戰爭,從驚喜到憤怒。耶穌以沉默征服了野狗,戰勝了在人們心中撒播謊言的魔鬼。把耶穌趕出城外的不是民眾,而是那群野狗。他們不再辯論,只是呐喊。耶穌保持沉默。人們領祂到了山崖上,要把祂推下去。福音最後如此說:『祂卻由他們中間過去走了。』耶穌沉默地以祂的莊嚴擊敗了那群野狗,然後離開了,因為祂的時刻尚未來到。在聖週五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人們在聖枝主日大聲歡呼迎接主耶穌,後來他們改變了,卻大聲呼喊說『釘死祂』。魔鬼在人們心中撒播了謊言,耶穌卻沉默以對。」

教宗說:「這教導我們,在人們看不見真理時,要保持沉默。沉默通過十字架而獲勝。那是耶穌的沉默。但是在家庭中有很多次為政治、體育和金錢開始爭論。一次,兩次,最終導致家庭破裂。在這些爭論中,可以看到魔鬼就在那裡,想要摧毀。要保持沉默,說出自己想要說的,然後沉默,因為真理是良善的,是靜默,真理不是喧鬧。耶穌所做的並不容易,但是基督徒的尊嚴根植於天主的力量。對於那些不懷好意、只尋求醜聞、分裂和毀滅的人,在家庭中也要保持沉默,並且也要祈禱。」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上主賜予我們分辨何時該說話、何時必須保持沉默的恩寵。在這一生中,在工作、家庭和社會中都要如此。這樣,我們才是一個更效法耶穌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會透視:「一會一團」落實天主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接見7萬名輔祭員
-教宗方濟各接受麥卡里克辭去樞機職務的請求
-羅梅洛總主教的聖髑將陪伴巴拿馬世青節朝聖青年
-浙江台州教區若望•董福星蒙席安息主懷
-中國「一會一團」向全國教區發出落實天主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
-聖座推出「梵蒂岡音頻」應用程式

教宗為移民主持彌撒:團結是正確答案

2018年7月8日將是教宗方濟各訪問蘭佩杜薩島五週年。教宗藉此機會在聖伯多祿大殿為移民主持彌撒。

五年前教宗方濟各訪問了意大利南部的蘭佩杜薩島,這是教宗第一次沒有計劃卻執意前往的旅程,意在撕裂冷漠的全球化。這個概念是教宗對移民悲劇的定義。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8日在歐洲邊緣所發出的警告和祈禱,今天在教會的中心再次得到更新。教宗方濟各7月6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宗座祭台為移民慶祝彌撒,約200位移民和幫助他們的人參加了禮儀。

教宗以亞毛斯先知的話開始他的彌撒講道:「『壓榨窮人,使世上弱小絕跡的人哪!你們應聽。那些日子一來臨,我必使饑餓臨於此地,對聽上主的話的饑渴』(亞8:4,11)。那些丟棄文化的受害者是令人氣憤的事實,移民和難民繼續敲響那些享受更多福祉的國家的門。」

教宗回顧了五年前在蘭佩杜薩島的日子,以及質問人類責任的問題:「你兄弟在哪裡?天主說,他的流血聲音已經向我呼喊。」

教宗引用《瑪竇福音》,強烈呼籲我們每個人負起自己的責任。

教宗說:「上主向世界上所有受壓迫者許諾寬慰和釋放,但祂需要我們使祂的許諾得以踐行。祂需要我們的眼睛來看到兄弟姐妹的需求。祂需要我們的雙手來幫助他們。當天的《瑪竇福音》清楚記載了耶穌對法利塞人的斥責。這也是對無益之虛偽的直接指控,這種人不想弄髒雙手,這樣的誘惑也存在於我們的時代。」

教宗進而深入到移民問題的核心,提出應對今日挑戰應有的態度。

教宗說:「面對當今的移民挑戰,唯一明智的答案是團結互助和慈悲;這是一個沒有太多計較的答案,但需要一種責任上的公平分配,需要誠實、對其它選擇的真誠評估,以及慎重的管理。正確的政策是為人服務,為所有相關人士服務;這需要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以保證安全,尊重所有人的權利和尊嚴;在一個彼此日益相關的世界裡,我們要懂得在關注本國利益的同時也顧及他國的情況。」

教宗特別提及世界各國的執政人士說:「我們要認真關注國際社會的工作,應對當代移民帶來的挑戰,有智慧地協調團結互助與相輔相成,並確定資源和責任。」

最後,教宗用西班牙語問候了參與彌撒的移民和救援人員。教宗向救援人員表示感激之情,因為他們今天再現了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教宗也向那些得救者表達關懷與鼓勵,籲請他們繼續成為希望的見證人,走融入的道路,尊重接納國的文化和法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應為自己的仇人祈禱

常年期第十一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阿哈布使以色列陷於罪惡。)

恭讀列王紀上 21:17-29

納波特死後,有上主的話傳於提市貝人厄里亞說:「你起來,下去會晤住在撒瑪黎雅的以色列王阿哈布;看,他現在正在納波特的葡萄園內,他下到那裏去霸佔了那葡萄園。你要對他說:上主這樣說:你殺了人,還要霸佔他的產業嗎?繼而對他說:上主這樣說:狗在什麼地方舔了納波特的血,也要在什麼地方舔你的血。」阿哈布對厄里亞說:「我的對頭,你又找到了我的錯嗎?」厄里亞答說:「是,我找到了你的錯,因為你出賣了你自己,去行上主視為惡的事。我必要在你身上降災,消滅你的宗族;以色列所有屬於阿哈布的男子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一概滅絕。我要使你的家像乃巴特的兒子雅洛貝罕的家,又像阿希雅的兒子巴厄沙的家,因為你惹我發怒,使以色列陷於罪惡。至於依則貝耳,上主也預告說:狗要在依次勒耳的田間,吞食依則貝耳。凡屬阿哈布的人,死在城中的,要被狗吞食,死在田間的,要被空中的飛鳥啄食。」實在,從來沒有人像阿哈布一樣,受他的妻子依則貝耳的引誘,這樣出賣自己,行上主視為惡的事。他行了最可憎惡的事,歸依了邪神偶像,全像上主從以色列子民前,趕走的阿摩黎人所行的一樣。阿哈布一聽這些話,就撕破自己的衣服,身穿麻衣,禁食,穿著麻衣睡覺,低頭緩步行走。於是有上主的話傳於提市貝人厄里亞說:「阿哈布在我面前這樣自卑自賤,你看見了沒有?他既然在我面前自卑自賤,在他有生之日,我不降此災禍;但是,到他兒子的日子,我要使災禍臨於他家。」

福音(我們當愛你們的仇人。)

恭讀聖瑪竇福音 5:43-48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他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你們還有什麼賞報呢?稅吏不是也這樣作嗎?你們若只問候你們的弟兄,你們作了什麼特別的呢?外邦人不是也這樣作嗎?所以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

2018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當為那些想要摧毀你們的人和仇人祈禱,寬恕他們並愛他們。

當天福音取自《瑪竇福音》,記述耶穌要求我們愛我們的仇人(瑪5:43-48)。教宗反省說:「我們明白,我們要寬恕仇人,我們每天都在《天主經》的祈禱文中如此表明。我們也要為他人祈禱,為那些給我們製造麻煩,以及試驗我們的人祈禱,這個也很困難,但我們會如此做,至少有時能夠做到這一點。」

教宗說:「要為那些想要摧毀我的人和仇人祈禱,為使天主也能祝福他們:這的確很難讓人理解。讓我們想想上個世紀俄羅斯可憐的基督徒,他們只因為是基督徒就被送往西伯利亞,死於寒冷的天氣。他們應該為送他們去那裡的劊子手統治者祈禱嗎?怎能如此呢?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做到了,他們確實祈禱了。再讓我們想想奧斯維茨集中營和其它集中營的情況:他們得為這個想要『純種』血統和無所顧忌殺人的獨裁者祈禱,他們祈禱為的是希望天主能祝福他們!很多人都如此做了。」

教宗說:「我們要學習耶穌和殉道者的邏輯。在福音中,耶穌那困難的邏輯包含為殺害祂的人祈禱,也為他們辯解。祂在十字架上時說:『父啊,寬赦他們罷!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耶穌請求寬恕他們,聖斯德望在殉道時也是如此。」

教宗說:「在我們與天主要求我們的作為之間有著無限的距離,很多次,我們在一些小事情上無法寬恕。然而上主要求我們寬恕,並給予我們寬恕的榜樣:寬恕那些試圖摧毀我們的人。在家庭中,有時很難在爭吵後寬恕配偶,或是寬恕婆婆或岳母,這並非容易的事。兒子要求父親的原諒也非易事。然而,要寬恕那些正在殺害你或者想要把你趕盡殺絕的人。不僅要寬恕,也要為他們祈禱,好使天主守護他們。不僅如此,甚至要愛他們。只有透過耶穌的言語才能解釋這一點。」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想想我們的仇人,這對我們大有裨益。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仇人:傷害了我們的人,想要傷害我們的人,或者試圖傷害我們的人。讓我們為他祈禱,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愛傷害我們的人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專制始於誹謗

常年期第十一週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納波特已被石頭砸死了。)

恭讀列王紀上 21:1-16

那時候,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在依次勒耳,靠近撒瑪黎雅王阿哈布的宮殿,有一個葡萄園。阿哈布對納波特說:「請將你的葡萄園讓給我,我可以用作菜園,因為離我的宮殿很近;我願拿一個更好的葡萄園來與你交換;或者,如果你認為好,我也可以照葡萄園的價值給你錢。」納波特回答阿哈布說:「上主決不許我將我祖先的產業讓給你!」阿哈布由於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對他所說:「我決不將我祖先的產業讓給你」的話,便悶悶不樂地回到宮中,躺在床上,轉過臉去,不肯吃飯。他的妻子依則貝耳來見他,問他說:「你為什麼心裏這樣憂悶,連飯都不肯吃?」阿哈布回答說:「因為我對依次勒耳人納波特說:請將你葡萄園按現價賣給我,或者如果你願意,我可以拿另一個葡萄園來與你交換;他卻回答說:我決不將我的葡萄園讓給你。」他的妻子依則貝耳對他說:「你真會統治以色列!只管起來吃飯,心情愉快,我必將依次勒耳人納波特的葡萄園交給你。」依則貝耳便以阿哈布的名義寫了一封信,蓋上君王的印章,送給與納波特同住一城的長老和官紳,信上寫道:「請你們宣佈禁食,叫納波特坐上民眾的首位,然後再叫兩個流氓坐在他的對面,作證控告他說:納波特辱罵了天主和君王,你們應將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那些與納波特同住在一城的長老和官紳,便照依則貝耳吩咐他們的,照她在送給他們的信上所寫的去行:宣佈禁食,叫納波特坐上民眾的首位,兩個流氓前來坐在他的對面,當眾作證控告他說:「納波特辱罵了天主和君王。」眾人便將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然後派人告訴依則貝耳說:「納波特已被石頭砸死了。」依則貝耳聽說納波特已被石頭砸死了,就對阿哈布說:「你起來,去佔領依次勒耳人納波特先前不肯照現價賣給你的葡萄園,因為納波特已經不在了,已經死了。」阿哈布一聽說納波特死了,就起身下到依次勒耳人納波特的葡萄園,霸佔了那葡萄園。

福音(我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

恭讀聖瑪竇福音 5:38-42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卻對你們說:不要抵抗惡人;而且,若有人掌擊你的右頰,你把另一面也轉給他。那與你爭訟,拿你內衣的,你連外衣也給他。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千步,你就同他走兩千步。」求你的,就給他;向你借貸的,你不要拒絕。」

2018年6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圍繞「誹謗的傳播」展開他的彌撒講道。他表示,你若想摧毀一個機構或一個人,就會開始用語言攻擊對方。你利用了醜聞在傳播中的誘惑力。

教宗的反省源自當天第一篇讀經中納波特的事跡(列上21:1b-16)。

「撒瑪黎雅王阿哈布想要納波特的葡萄園,願意出錢購買。然而,那土地是納波特祖先留下的遺產,因此他拒絕出售。阿哈布非常任性,像小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時那樣,開始哭鬧。後來,他聽從了妻子依則貝耳的殘酷建議,作偽證指控並殺害納波特,並佔有了他的葡萄園。教宗指出,納波特是忠於遺產的殉道者。這葡萄園是他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這不僅是葡萄園的遺產,更是心靈的遺產。」

教宗指出:「納波特的事跡也代表了耶穌的事跡、聖斯德望及所有殉道者的事跡,他們被誹謗而定罪。這也代表了許多人,如許多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被起訴的方式。從一個謊言開始,之後利用誹謗來摧毀一個人或一個機構,最終給予審判和定罪。」

教宗強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如果你想摧毀一個人,就會從傳播開始:說壞話,誹謗,製造醜聞。傳播醜聞擁有巨大誘惑力。好消息不具備誘惑力,人們聽完好消息後,事件就會過去。醜聞則不然,輿論會沒完沒了,直到那個人、那個機構、那個國家最終被毀滅。」

「在這個意義上,聖斯德望的事跡堪稱典範,他以長篇演講來捍衛自己,但那些指控他的人更願意用石頭砸死他,而不是聽真話。這真是人類貪婪的悲劇。事實上,很多人被惡意傳播所毀滅。」

教宗說:「許多人、許多國家因惡意和誹謗的獨裁而毀滅。例如,我們想到上個世紀的獨裁統治。我們想到對猶太人的迫害。猶太人遭受傳播誹謗,最終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因為他們不配活下去。這真是恐怖,但它也發生在今天,發生在小社團、個人和國家身上。第一步是將傳播媒體據為己有,然後是破壞、審判,最後置對方於死地。」

最後,教宗勉勵說:「讓我們重讀《列王記上》第二十一章中納波特的事跡,想一想許許多多被摧毀的人,被摧毀的國家,以及戴著白手套的獨裁政權。」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剝削女性是一種反天主的罪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厄里亞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

恭讀列王紀上 19:9,11-16

那時侯,厄里亞來到上主的山曷勒布,進了一個山洞,在那裏過夜;上主吩咐他說:「你出來,站在山上,立在上主面前。」那時,上主正從那裏經過,在上主前面,暴風大作,裂山碎石,但是上主卻不在風暴中;風以後有地震,但是上主亦不在地震中;地震以後有烈火,但是上主仍不在火中;烈火以後,有輕微細弱的風聲。厄里亞一聽見這聲音,即用外衣蒙住臉出來,站在洞口,遂有聲音對他說:「厄里亞,你在這裏做什麼?」他答說:「我為上主萬軍的天主憂心如焚,因為以色列子民背棄了你的盟約,毀壞了你的祭壇,用刀斬了你的先知,只剩下了我一個,他們還要奪取我的性命!」上主對厄里亞說:「你回去,仍取道曠野往大馬士革去,到了那裏,給哈匝耳傅油,立他為阿蘭王;然後去給尼默史的孫子耶胡傅油,立他為以色列王;再去給阿貝耳默曷拉人沙法特的兒子厄里叟傅油,立他接替你為先知。」

福音(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已犯姦淫。)

恭讀聖瑪竇福音 5:27-32

那時侯,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我卻給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

2018年6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中勉勵,讓我們為被遺棄的女性、被使用的女性、不得不出賣自己尊嚴而換取工作機會的女孩子祈禱。當天教宗反省了《瑪竇福音》中基督的話: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裡姦淫了她;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瑪5:27-32)。

教宗指出:「所有男人若少了女性就無法成為天主的肖像和模樣。耶穌的言語犀利而激進,改寫歷史,因為直到耶穌的時代,女性一直處於次等地位,用委婉話說是奴隸,甚至沒有享受充分的自由。」

教宗說:「耶穌關於女性的教義改寫了歷史。耶穌恢復女性尊嚴,將她們放在與男人同等的地位,因為這符合造物主最初所說的,兩人都是『天主的肖像和模樣』。是兩人,而非男人在先,女人稍次之,不是的!男性身邊若沒有女性,無論是母親、姐妹、妻子,還是女性同事或朋友,他單獨一人將不是天主的肖像。」

教宗特別講解了福音中所說的對女性的有意貪戀。教宗說:「在電視節目、雜誌和報紙上,我們看到女性被當作欲望和使用的物件,好似超市裡的商品,遭受羞辱,成了用完即丟哲學的對象,被當作廢物,甚至連人都不是。」

教宗說:「否定女性是反對造物主天主的罪,因為沒有女性,我們男人將不能成為天主的肖像和摸樣。有多少女孩子為了獲得一份工作而不得不把自己當作一次性物品賣掉?『是的,神父,我聽說在某個國家是這樣。』無需走太遠,羅馬就有這事。如果我們在城市的某些區域做一次夜行朝聖,我們就會看到許多女性,其中有移民也有非移民,遭受剝削,猶如身處集市一樣。男人們走近這些女性不是為了問候『晚安』,而是問『多少錢?』。對那些缺乏良知的人而言,她們是妓女。」

教宗卻反駁說:「是你讓她成了妓女,正如耶穌所言:『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因為你不善待女性,導致女性遭受如此後果,甚至常常被剝削、受奴役。所有這一切也發生在羅馬,發生在每個城市。這些女性沒有名字,我們可以說她們兩眼無神,因為羞恥遮蔽了目光。這些女性不懂得微笑,她們中許多人不知道喂乳和為人母親的喜悅。」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擁有一位母親,擁有很多跟隨祂、幫祂履行牧職並支持祂的女性朋友。耶穌遇到了許多遭受蔑視、排斥和遺棄的女性,祂溫柔地安慰她們,恢復了她們的尊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的見證是為他人作鹽作光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缸裏的麵,沒有用完,正如上主藉厄里亞所說的話。)

恭讀列王紀上 17:7-16

那時候,厄里亞隱居的地方沒有落雨,小河也乾涸了。有上主的話傳於厄里亞說:「你起身往漆冬匝爾法特去,住在那裏;我已吩咐那裏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他就起身往匝爾法特去了,來到城門時,看見一個寡婦在那裏拾木柴。厄里亞喚她說:「請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她正要去取水的時候,厄里亞又叫住她說:「請你也順便給我拿點餅來!」那寡婦說:「我指著永生上主你的天主起誓:我沒有餅,缸裏只有一把麵,罐裏還有一點油。你看,我正要拾兩根木柴,回去為我和我的兒子做點東西,吃了等死。」厄里亞對她說:「你不用害怕,儘管照你所說的去做;只是先為我做一個小餅,給我拿來!然後,再為你和你的兒子做,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直到上主使雨落在這地上的那一天,缸裏的麵,決不會用完;罐裏的油,也決不會缺少。」那個寡婦就照厄里亞的話去做了;她和厄里亞並她的孩子吃了許多日子;缸裏的麵,果然沒有用完,罐裏的油,也沒有減少,正如上主藉厄里亞所說的話。

福音(你們是世界的光。)

恭讀聖瑪竇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8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為他人作鹽作光,而不自攬功勞。這是基督徒蒙召時常作出的樸實見證,是每日的聖德。他從當天選讀的福音出發(瑪5:13-16),指明基督徒最偉大的見證是像耶穌所做的那樣獻出生命,也就是殉道。然而,日常生活中還有另一個見證,它從清早起床開始,直到夜晚就寢結束。

這聽起來是件小事,但上主藉著我們的小事施行奇跡異事。因此,教宗鼓勵我們要有謙虛的態度,一心只求作鹽作光。

教宗表示:「鹽是為了他者服務,光是為他者效勞,因為鹽並不增添自己的風味,而是提供味道;光並非照亮自己,而是提供光明。鹽用以服務他者:一小撮鹽就能讓餐食變得美味,但只要一點點而已。在超市裡,鹽不是以公噸為單位來販售,而是小包裝;這樣就夠了。再者,鹽沒有自吹自擂,因為它不是為自己效勞。它總是在那裡服務他者:保存食物、增添味道。這是樸實的見證。」

「此外,每天活出基督徒精神,也意味著像光那樣為人群效力,在黑暗時刻提供協助。上主對我們說:『你是鹽、你是光。』這麼做是為了讓他人仰望並光榮天父,卻絲毫不歸功於自己。我們在用餐時不會說:『啊!這鹽真好吃!』卻是說:『這麵食、這塊肉很美味可口。』夜晚回家時,我們不會說:『光很好。』不,我們會忽略光,但仰賴那光的照明而生活。這個幅度催促我們基督徒在生活中默默付出。」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不是自己功勞的主角。別學法利塞人那般,一邊感謝上主,一邊自詡聖人。在一天結束之際,我們應當自問:『我今天是否作了鹽、作了光?』這是每日的聖德。願上主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福傳者不是企業家或向上爬的人

六月十一日 聖巴爾納伯 彌撒

讀經一(巴爾納伯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

恭讀宗徒大事錄 11:21-26;13:1-3

那時候,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歡喜,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依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在安提約基雅教會中,有一些先知和教師,其中有巴爾納伯和號稱尼革爾的西滿,有基勒乃人路基約,和與分封侯黑落德同乳的瑪納恆,還有掃祿。他們敬禮主和禁食的時候,聖神向他們說:「你們給我選拔出巴爾納伯和掃祿來,去行我叫他們要行的工作。」他們遂禁食祈禱:給他們覆了手,派他們走了。

福音(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

恭讀聖瑪竇福音 10:7-13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病人,你們要治好;死人,你們要復活;癩病人,你們要潔淨;魔鬼,你們要驅逐;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你們不要在腰包裏帶金、銀、銅錢;路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兩件內衣,也不要穿鞋,也不要帶棍杖,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食物。你們不論進了那一城或那一村,查問其中誰是當得起的,就住在那裏,直到你們離去。你們進那一家時,要向它請安。倘若這一家是堪當的,你們的平安就必降臨到這一家;倘若是不堪當的,你們的平安仍歸於你們。」

耶穌對祂的門徒們說得很清楚:「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但福傳的真義是什麼?2018年6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以當天的讀經為依據,論述了福傳工作的三個幅度,即宣講、服務及無償奉獻。

宣講

教宗表明聖神才是宣講的主角:「宣講並非一種單純的佈道或傳播一些思想,而是一種藉著聖神的作為能改變人心的生氣勃勃的活動。我們看到一些制定完美的牧靈計劃,但它們不是福傳的工具,因為所求的只是自身的目的,無法改變人心。耶穌不是要我們以一種企業家的態度去行事,這種態度要不得。耶穌要我們順從聖神,這就是勇氣。福傳的真正勇氣並非人性的執拗,是聖神給予我們勇氣,帶領我們前行。」

服務

教宗接著指出:「福傳的第二個幅度是服務,這也是在小事上應秉持的態度。那種在教會或社會中功成名就後就奢望受到服事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在教會内向上爬是一種不懂得什麼是福傳的跡象,因為那發號施令者該當如同僕役那樣。我們能夠宣講好消息,但缺乏服務也就不是宣講。那看似是在宣講,其實卻不然。因為聖神不僅帶領你宣講上主的真理和生命,也將你帶到弟兄姐妹那裡,讓你服事他們。這就是服務,是在小事上也應秉持的態度。若我們看到福傳者受人服事,為受服事而活著,那真是可憎惡的事。」

無償奉獻

「福傳的最後一個幅度是無償奉獻,因為沒有一個人能憑自己的功勞而自救。耶穌要我們牢記,『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我們眾人都因著耶穌基督而白白地蒙受救恩,因此我們必須將之白白地分施出去。福傳的牧靈人員必須學習這一點,他們必須在聖神的帶領下,將生命無償地奉獻於服務和宣講。知道自己是貧乏的,就能促使他們向聖神開放。」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聖地白冷方濟各會士因保護朝聖者遭攻擊

最新內容:
-教宗2018年6月祈禱意向
-教宗到奧斯蒂亞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
-教宗方濟各致唁電哀悼危地馬拉火山噴發遇難者
-薩科宗主教:教宗的這項任命為伊拉克是希望的動力
-聖地白冷方濟會士因保護朝聖者遭攻擊
-意大利聖安多尼聖髑到訪美、加、澳
-中國國家宗教局要求申請臨時宗教場所需接受「教務指導」
-陝西通遠堂區慶祝榮休宗懷德主教晉鐸69週年
-聖若望二十三世教宗遺體返鄉

教宗:記憶與希望並肩同行、相輔相成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天主的道,決束縛不住。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後書 2:8-15

親愛的弟兄:你務要記住,根據我所傳的福音,達味的後裔耶穌基督從死者中復活了。為了這福音,我受苦以至帶鎖鏈,如同凶犯一樣;但是天主的道,決束縛不住。為此,我為蒙選的人忍受一切,為使他們也獲得那在基督耶穌內的救恩和永遠的光榮。這話是確實的:如果我們與他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他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他,他也必要否認我們;如果我們不忠信,他仍然是忠信的,因為他不能否認自己。你要提醒人這些事:在天主前懇切勸戒他們,不要在言詞上爭辯,因為爭辯除能顛覆聽眾外,絲毫沒有益處。你要努力在天主前,顯示自己是經得起考驗的,是無愧的工人,正確地講授真理之言。

福音(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與第一條相似。)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2:28-34

那時候,有一位經師聽見了耶穌與撒杜塞人辯論,覺得耶穌對他們回答得好,便上前來,問他說:「一切誡命中,那一條是第一條呢?」耶穌回答說:「第一條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你應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上主,你的天主。』第二條是:『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再沒有別的誡命比這兩條更大的了。」那經師對耶穌說:「不錯!師傅說的實在對:他是唯一的,除他以外,再沒有別的:應以全心、全意、全力愛他,並愛近人如自己,遠超過一切全燔祭和犧牲。」耶穌見他回答的明智,便對他說:「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從此,沒有人敢再問他。

2018年6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基督徒的記憶有如生活中的鹽,回顧過往是為了向前邁進:我們必須記得並默想自己與耶穌相遇的最初時光,記得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人,牢記上主放在我們心中的愛的誡命。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提及聖保祿宗徒對弟茂德的勸言(弟後2:8-15),教宗由此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回頭思索與耶穌相遇的記憶,有助於找到力量並向前邁進。基督徒的記憶始終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基督徒的記憶有如生活中的鹽。缺乏記憶,我們就無法前行。當我們遇見那些『丟失記憶』的基督徒時,我們立刻會發現他們失去了基督徒生活的味道,最終只曉得奉行誡命,卻沒有靈修經驗或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而我們必須在生活中與耶穌基督相遇。」

教宗闡明:「我們能在三個情境下與耶穌基督相遇,分別是最初的時刻、我們的先人,以及誡命。聖保祿勸勉希伯來人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那時他們才蒙光照,多麼有熱忱啊……(希10:32)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耶穌相遇的時光,也就是耶穌親近我們、彰顯祂自己的時刻。別忘記這些時刻:我們必須回頭重新拾起它們,因為那是我們與耶穌相遇的啟發時刻。」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與耶穌基督相遇、生活得到改變、上主讓人明白自己的聖召、在逆境中上主眷顧自己。我們心裡都有這些時刻,我們要找出它們,加以默觀。個人與耶穌基督相遇的記憶是基督信仰旅途的根源,是帶來力量的泉源。」

教宗邀請我們自問:「我是否記得那些遇見耶穌的時刻?當時祂改變了我的生命,對我作出許諾。倘若我們不記得,就要努力尋找。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刻。」

「第二個與耶穌相遇的機會是先人的記憶,誠如《致希伯來人書》所言:『你們應該記念那些曾給你們講過天主的道理、作過你們領袖的人。』(13:7)再者,保祿也在《致弟茂德後書》中呼籲他記得把信仰傳給自己的母親和外祖母(1:5)。」

教宗指出:「我們並非透過郵遞領取了信仰,而是男男女女向我們傳遞了信仰。《致希伯來人書》為此鼓勵我們注視著眾多如雲的證人,從那些蒙受苦難的人身上汲取力量(12:1-2)。我們可以如此自問:『我是否回想我們的領袖、我的先人?我是否保持根基?或者我成了喪失根基的人?』若是這樣,就要立即祈求追本溯源的恩寵,回憶起把信仰傳給我們的人。」

「至於誡命,《馬爾谷福音》記載,耶穌提醒我們首條誡命是以色列!你要聽!上主我們的天主是唯一的天主(12:29)。」

教宗表示:「這是誡命的記憶。誡命是上主對我們作出的愛的舉動,因為祂給我們指引了道路,教導我們:走這條路,你將不會犯錯。讓我們回想誡命的記憶。它絕非冰冷的法律、貌似純屬司法層面的規誡。不,它是愛的誡命,上主放在我們心裡的誡命。」

關於這點,教宗要求我們自問:「我是否忠於誡命、記得誡命、實踐誡命?有時候,我們基督徒,甚至連奉獻生活者都很難牢記誡命。」

最後,教宗總結道:「記得耶穌意味著隨時定睛仰望上主。記憶不只是回顧過往,更是向前邁進。記憶與希望並肩同行、相輔相成。你要記得主耶穌基督,祂曾降生塵世,為我付出了代價,並將再次來臨。祂是記憶的主、希望的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