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天堂並不無聊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26-33

保祿到了安提約基雅,開始在會堂宣講說:「諸位仁人弟兄,亞巴郎的子孫和你們敬畏天主的人!這救恩之道正是給我們賜下的,因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誦讀的先知的預言,就判決了他,而應驗了這些預言。他們本來找不到一條死罪,卻要求比拉多處死了他。論他所記載的都成就了以後,就把他從木架上卸下,放在墳墓裏,天主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他多日顯現給同他一起,從加里肋亞往耶路撒冷去的人;這些人就是現今在百姓前給他作證的人。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就如在第二篇聖詠上所記載的:『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1-6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的是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裏的路。」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2018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談及天主所許諾的永恆福樂,指出天堂不是一個無聊的地方,而是與耶穌的相遇。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載了聖保祿在安提約基雅猶太會堂的講話。保祿宗徒說,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就判決了祂,但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宗13:32-33)」

教宗繼續說:「心中懷著天主的這一許諾,天主的子民開始了他們的旅程,內心滿是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特選的民族。子民往往不忠信,但他們信靠應許,因為他們知道天主是忠信的。為此,他們繼續前行,信靠天主的忠信。」

教宗說:「我們也走在旅途中。的確,走在旅途中,但我們去哪裡呢?去天堂啊!那天堂是什麼呢?這時,我們就不太確定我們的答案,難以很好地解釋天堂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設想一個抽象的天堂,一個遙遠的天堂。是的,在那裡感覺很好。有些人會問:『可是,永遠待在那裡會不會有點無聊呢?』不,天堂不是那樣的!我們正走向一個相遇:與耶穌的最終相遇,天堂是與耶穌的相遇。我們必須回到這個想法:『我的生命旅程通往與耶穌的相遇』。這是我們永遠享受的相遇。有人會問:『耶穌此刻在做些什麼呢?』」

教宗回答說:「祂不是坐著等我,而是如福音所說的,祂為我們工作。事實上祂親口說:『你們要相信我,我要為你們預備地方。』耶穌的工作是什麼?是代禱。」

教宗說:「耶穌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個人祈禱。但我們必須不斷重複並說服自己:祂是忠信的,祂此刻在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然後談到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話:「祂向伯多祿許諾道:『我會為你祈禱。』祂對伯多祿說的就是對我們所有人說的:『我為你祈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說:『耶穌正為我祈禱』,祂正在為我們工作,為我們預備地方。祂是忠信的,祂一定會這樣做,因為祂做了許諾。天堂將成為一次相遇,與前去那裡預備地方的上主相遇,與我們每個人相遇。這使我們信心倍增。」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是我們的代禱司祭,直到世界的終結。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帶著祂所做的許諾而前行:求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仰望天上並相信『上主正在為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缺乏愛和服務,教會無法前行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13-25

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從帕佛乘船來到旁非裏雅的培爾革;若望卻離開他們,回了耶路撒冷。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在朗誦法律和先知之後,會堂長派人問他們說:「仁人弟兄,你們若有什麼勸勉民眾的話,請說吧!」保祿就站起來,打手勢說:「諸位以色列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請聽!以色列民族的天主揀選了我們的祖先。當這百姓寄居埃及時,天主就舉揚了他們,以大能的手臂從那裏領他們出來,大約四十年的工夫在曠野中容忍了他們。滅了在客納罕地方的七個民族以後,就把那地方分給他們作為基業,約有四百五十年。此後,又給他們立了民長,直到撒慕爾先知時代。從那時起,他們要求一位君王,天主就給他們立了本雅明族人克士的兒子撒烏耳,為王四十年;把他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若翰在他來臨以前,先向全以色列民宣講了悔改的洗禮。及至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

福音:聖若望福音 13:16-20

耶穌為門徒洗腳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就是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是那一位。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2018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以聖體聖事教導我們如何愛人,透過為門徒們洗腳教導我們如何服務。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派他來的主人。

「當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們告別,說了很多動人的話,做了兩個具有制度意義的舉動。對門徒和即將到來的教會而言,這兩個舉動可以說是祂的教義基礎。耶穌讓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建立了聖體聖事,並且為門徒們洗腳。這兩個舉動暗含兩條誡命。如果我們予以遵從,它們將促進教會的發展。首先是愛的命令:不僅愛自己的近人,更要愛近人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

教宗說:「缺乏愛,教會將不會成長,將變為一個空洞、虛有其表、沒有具體行動的機構。耶穌說,我們應該愛到底。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誡命源自洗腳的舉動,即彼此服侍。你們要為彼此洗腳,如同我洗了你們的腳一樣。兩條新誡命,一個警告:『你可以服侍,但你們由我派遣。你們不能大過我。』耶穌明確表示:『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這是質樸而真實的謙卑,不是虛假的謙卑。」

教宗說:「我們要意識到祂比我們所有人都大,我們是僕人,我們不能超越耶穌,我們不能利用耶穌。主人是祂,不是我們。這是上主的遺囑。祂給予我們吃的、喝的,教導我們要如此相愛。祂為門徒洗腳,教導我們要如此相互服侍,但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那派遣他的主人。這些都是非常生硬的語言和動作,但它們是教會的基礎。如果我們朝這條路前行,我們永遠不會犯錯。」

教宗繼續說:「殉道者和許多聖人走了這條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僕人。此外,耶穌還加上另一個警告:『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並說『我知道你們中的一個人會背叛我』。」

因此,教宗勉勵大家靜默片刻,讓主耶穌注視我們。

教宗說:「讓耶穌的目光進入我內。我們會有很多觸動:我們會感受到愛,或許什麼也感受不到……我們被禁錮在那裡,我們會感到羞愧。然而,我們要始終迎視耶穌的目光。這是祂在最後晚餐中注視祂門徒的目光。主啊,祂知道,祂知道一切。正如聖伯多祿宗徒在提庇黎亞所說的:『祢知道,祢知道一切。祢知道我愛祢,祢知道我心中想什麼。』」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洗禮賜給我們與邪惡搏鬥的力量

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弟兄姊妹們,我也知道受窮,也知道享受;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饑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了秘訣。我賴加強我力量的那位,能應付一切。

2018年4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上一週的主題,談論洗禮這件「信德的聖事」(《天主教教理》,1236號)。教宗強調,洗禮不是魔法,而是聖神的恩典;受洗者絕非獨自、而是在整個教會的祈禱伴隨下走向聖洗池。

教宗說:「教會不斷祈禱,為所有的人祈禱,為我們眾人祈禱!我們教會為他人祈禱。為他人祈禱是一件美妙的事。多少次我們因為沒有迫切的需求,就不祈禱了。你們別忘記,教會總是不停地祈禱。而我們必須進入這祈禱,為全體天主子民代禱,為那些需要祈禱的人轉求。」

此外,教宗也勉勵眾人:「為孩童祈求他們的身心靈健康。這方法是以祈禱保護孩童。」教宗進而表示:「洗禮這份聖神的恩典使受洗者得以對抗邪惡的鬼神(弗6:12)。洗禮準備我們,賜給我們每天奮鬥的力量,包括與魔鬼搏鬥。如同聖伯多祿所言,魔鬼有如一頭獅子,企圖吞食我們、毀滅我們。」(伯前5:8)

最後,教宗總結道:「與邪惡搏鬥,逃離它的騙局,在筋疲力竭的奮鬥後恢復力量,這一切固然辛苦,但我們必須明白,基督徒的一生就是一場戰鬥。再者,我們也要曉得自己不是孤軍奮戰,慈母教會為她在洗禮中重生的子女祈禱,願他們不會陷入邪惡的圈套,卻因基督逾越奧跡的威能予以戰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要分辨時代的訊號,向聖神敞開心扉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1:19-26

在斯德望受害時,那些由於迫害而四散的人,經過各地,來到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約基雅,他們只向猶太人講道。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約基雅,也向希臘人講道,宣傳主耶穌的福音。主的手同他們在一起,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喜歡,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附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

福音:聖若望福音 10:22-30

那時,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建節,正是冬天。耶穌徘徊於聖殿內撒羅滿遊廊下。猶太人圍起他來,向他說:「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要到幾時呢?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坦白告訴我們吧!」耶穌答覆說:「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將他們奪去。我與父原是一體。」

2018年4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人類的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抗拒聖神、反對新事物和改變的情況。他反省了當天的禮儀讀經,指出上主不斷帶給我們新穎、獨創的事物,但人們應對的態度不盡相同。

在《若望福音》中,經師們的態度從封閉轉為「嚴苛」。

教宗解釋道:「這些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對聖神的化工反應遲鈍,對新事物無動於衷。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分辨時代的訊號,儼然是陳腔濫調的奴隸。他們總是繞著同一個問題打轉,無法走出那個封閉的世界,深受特定的思想所束縛。對他們來說,任何新事物都是個威脅。」

教宗說:「天主子女則要採取不同的態度。他們或許剛開始會有所保留,但他們自由自在,懂得以聖神為核心。當天第一篇讀經中,首批門徒的榜樣凸顯出他們接納新事物,即使情況不符合常規,他們仍積極地撒播天主的聖言(宗11:19-26)。他們始終順從聖神,以作出超乎革命的猛烈改變,處於中心位置的是聖神,而非法律。」

教宗說:「教會當時不停向前邁進,超越自我。她不是蒙揀選者的封閉團體,卻是充滿傳教熱忱的教會。再者,教會的平衡即在於她敏捷行動、忠於聖神。有人說過,教會的平衡類似於自行車的平衡:它在行駛中穩健地前進;你一煞車,它就會傾倒。這是個好例子。在聖神的氣息前,封閉和開放是兩個極端的反應,而後者正是門徒、宗徒的態度。他們最初有所保留,這不僅出於人性,也能確保他們不會受騙上當;隨後他們便以祈禱和分辨找出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世界各地一直存在著抵拒聖神的情況。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叫我們懂得抵拒那該抵拒的、那來自邪惡、剝奪我們自由的;同時也叫我們懂得向新事物敞開心扉,而且唯有向藉著聖神的威能、來自天主的新事物開放。願上主賜予我們分辨時代訊號的恩寵,好讓我們能適時作出必要的決定。」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祝聖新司鐸:你們應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

2018年4月22日善牧主日(第55屆國際聖召節),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祝聖了16位新司鐸,其中11位屬於羅馬教區。這些司鐸來自不同國家:他們當中有5位羅馬本地人、3位印度人,其他的各別來自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秘魯、越南、緬甸、哥倫比亞、薩爾瓦多、馬達加斯加。

新司鐸們身穿白色祭衣,宣發服務上主的誓願,承諾效忠教宗及其長上,然後逐一跪在教宗面前,接受他的覆手降福。教宗也以聖油傅在他們的手掌,象徵著授權他們在祭台上祝聖餅酒。

教宗一如既往採用了同一篇彌撒講道,首先指出:「全體天主子民都是王者的司祭,但大司祭耶穌基督親自揀選了一些人擔任公務司祭職,宣講福音,牧養天主子民,舉行敬天之禮,尤其是主的聖祭。藉著聖洗聖事,司鐸們使人加入天主子民的行列;在懺悔聖事中,以基督和教會的名義使人和好,為人赦罪。」

教宗今年格外強調慈悲的重要性說:「請你們務必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你們想想,你們的罪過、你們的悲慘情況已蒙受耶穌寬恕。你們要常懷慈悲!」

最後,教宗提醒新司鐸:「你們蒙召事奉天主、服務眾人。你們要一心一意地中悅天主,切莫為了其它利益而取悅自己或人群。你們應當為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之益處,專心致志於服事天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會透視:台灣主教團將邀請教宗來台訪問

最新內容:
-教宗為敘利亞發出和平呼籲
-教宗接見小阿爾菲的父親
-教宗探訪聖十字保祿堂區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慶祝91歲生日
-河南省禁止未成年人參與教會活動
-澳門聖老楞佐堂舉辦唸珠工作坊紀念病人之痊聖母400周年
-台灣主教團將邀請教宗來台訪問

教宗:效法耶穌,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凶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裏。」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裏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 ─ 掃祿此時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 ─ 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裏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堂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聖若望福音 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8年4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貝羅(Antonio Bello )主教履行主教牧職的莫爾費塔(Molfetta)市進行牧靈訪問,並在城市港口主持彌撒,約4萬名信友參與禮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貝羅主教的著作,邀請眾人反省基督徒生活的兩個核心要素聖體和聖言,指出以耶穌為生命食糧的人,將被祂的思維方式所同化。

25年前,貝羅主教因罹患腫瘤,僅僅 58歲就英年早逝。他把宣講福音的教會定義為「穿上圍裙的教會」。貝羅主教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擔任基督和平運動主席。他扶弱濟貧,倡導非暴力、和平與接納。《公教文明》期刊列舉了這位意大利主教和阿根廷教宗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舉例而言,貝羅主教常說,「需要一個『外向』的教會」;教宗方濟各則強調「走出去的教會」。耶穌會士帕尼(Giancarlo Pani)神父在《公教文明》期刊中指出:「莫爾費塔主教遺留給我們的第一個教導便是做個祈禱、默觀的人。祈禱是他的嚮導,給他的牧靈使命賦予意義。他的願景遂由此而生,也就是若望廿三世和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觀察時代的記號,勇敢回應我們蒙受的召叫。對貝羅主教而言,教會的聖召是為人服務,尤其是為最貧困、最弱小的人。他不僅將弱小者視為牧靈工作的優先對象,更視之為救恩史的主角。」

教宗說:「耶穌對猶太人說:『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若六58)。麵包對生活至關重要,對我們而言,與耶穌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個人關係同樣至關重要。聖體聖事不是一個美麗的儀式,而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與天主最親密、最具體、最令人驚訝的共融。貝羅主教曾說:『行動中若沒有愛德,不足以稱為愛德行動。如果缺乏行動的源頭愛德,倘若缺乏泉源,缺乏起點即聖體聖事,任何牧靈工作都只能在事務層面打轉。』」

教宗繼續說:「誰以聖體聖事為食糧,就能被上主的思維方式同化,像祂那樣,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了耶穌,像耶穌那樣,為別人而活著。貝羅主教也說:『在領受聖體聖事時我們不能坐著不動,若不從席位中起身,那將是一個未完成的聖事』。」

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應該自問:這項聖事是否在我內完成呢?具體而言,我只喜歡坐著由上主服侍,或者我如同耶穌那樣起身去服侍他人?在生活中我是否將彌撒中所領受的給予他人呢?身為教會肢體,我們可以自問:領受這麼多共融聖事後,我是否成為共融的人呢?」

教宗繼續說:「耶穌也是和平的食糧。這和平的食糧不能被獨自享用,卻應放在桌上供眾人分享。我們這些分享合一與和平食糧的人,蒙召去愛每一張面孔,彌合一切裂痕;我們也蒙召做和平的建設者,無論在何時何地。」

教宗也談到謙卑指出:「謙卑並不意味著羞怯或低三下四,而是順從天主和自我空虛,一如聖保祿所說的。實際上,天主聖言使人自由、向上,前行、謙卑且勇敢。」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以貝羅主教為榜樣,成為希望、喜悅與和平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8:26-40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走近這輛車子!」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在阿左托出現,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福音:聖若望福音 6:44-51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2018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每個基督徒都有福傳的「義務和使命」,必須聽從聖神,走出去親近人群,從具體處境展開福傳工作。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章節,講述上主的天使告訴斐理伯:「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若8:26)

教宗解釋道:「斯德望殉道以後,爆發了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門徒們四處逃散。然而,正是這股迫害的風把門徒們吹往遠處福傳。如同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到別處播種那樣,這段經文也是如此:門徒們帶著天主聖言的種子前往遠方並且播種。迫害的風促使門徒們傳揚福音。上主就是這樣福傳、宣講的,祂也希望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傳報福音。聖神不僅催促斐理伯,也催促我們每個基督徒宣揚福音。」

教宗為此提出福傳的三個關鍵詞:起來、走近、從具體處境著手。

他指出:「福傳不是一個規劃完善的勸人改教計劃,而是聖神告訴你該如何前行,把天主聖言、把耶穌聖名傳揚出去。聖神首先說:『起來,前行。』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不斷走出去,向前邁進。你要前往那片你得宣講聖言的地方。」

隨後,教宗提及許多離開故鄉和家人、前往遠方宣講天主聖言的男女:「他們當中有些人缺乏抗體來抵禦異國他鄉的疾病,因而英年早逝,或是所謂的殉道。有一位樞機向我談及這種情況,稱之為『福傳的殉道者』。」

教宗表明:「『福傳手冊』的作用並不大。我們需要的是親近人群,走近察看所發生的事,然後從個別處境著手,而非從理論切入。福傳不能靠理論。福傳的要點在於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從具體處境著手,而非理論。斐理伯宣講耶穌基督,剛毅之神催促他給太監付洗。這位宗徒不斷前行,直到他覺得完成了使命。這便是福傳的方法。」

最後,教宗提醒說:「唯有在聖神的威能下秉持這三個態度才能傳揚福音。少了聖神,這三個態度也無濟於事,因為是聖神催促著我們起來、走近,並且從具體處境著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別忘了自己是受過洗的人

若望福音

耶穌向尼苛德摩說: 「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人除非由水和聖神而生,不能進天主的國:由肉的生的屬於肉,由神生的屬於神。」

2018年4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以聖事為主題的要理講授,指出聖洗聖事是一段行程的開始,它激發了一種持續整個生命的靈修動態。教宗再次勉勵信眾記住自己領洗的日子,因為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生日。教宗也勉勵眾人妥善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

教宗首先談及聖洗聖事中的《歡迎禮》:「主禮呼喚受洗者的名字,是為了指出其個人身份。通過這個名字,受洗者走出無名的狀態。實際上,聖洗聖事點燃了活出基督徒身份的聖召,這個聖召將持續整個生命。這意味著一種個人的回應,而不是一種輕易的複製粘貼。」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實際上由一系列召喚和回應交織而成:天主經年累月不斷地呼喚著我們的名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召叫我們與祂的聖子耶穌相契合。因此,名字至關重要!」

教宗繼續說:「信德是買不到的,卻是可以藉著祈求而領受的恩典。因此,我們要為能領受這恩典而祈禱。慕道者接受的培育和父母對子女的準備可以激發和重新激活信德。實際上,成年慕道者需要親口表明意願領受這恩典,兒童則由父母或代父母作為代表。在額頭上劃十字聖號正是這一意願的具體表達。十字聖號象徵性地表明我們是誰,它如同一個復活的記號,使基督徒面對生活的方式成為明顯可見的。」

因此,教宗邀請眾人:「在我們醒來時、吃飯前、遇到危險時,為了抵抗邪惡時,臨睡覺前劃十字聖號,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向自己和他人表明我們屬於誰,我們想成為誰。」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教導孩子妥善劃十字聖號至關重要。一如我們在進堂時所做的,我們在家裡也可以這樣做,在合適的器皿中保存一些聖水,有些家庭會這樣做。每當我們回家或出門時,蘸一點聖水劃十字聖號,提醒自己是領過洗的人。我再強調一遍,你們不要忘記教導孩子劃十字聖號,明白了嗎?謝謝!」

此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年度春季會議。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時向與會者表示問候,呼籲他們創造一種尊重人性尊嚴的發展。教宗說:「我鼓勵透過普惠金融體系,努力提升窮人的生活狀況,促進一種整體和尊重人性尊嚴的真正發展。」

參加春季會議的人士包括各國中央銀行行長、財政和發展部部長、私營企業高管和學者。他們將討論有關全球的問題,包括全球經濟前景、消除貧窮、經濟發展和援助效率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真先知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7:51-8:1

那時,斯德望對民眾、長老和經師說:「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你們的祖先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位先知,你們的祖先沒有迫害過?他們殺害了那些預言義人來臨的人,現在你們都成了那義人的出賣者和兇手。你們這些人接受了藉天使所傳佈的法律,卻不遵守。」他們一聽這些話,怒從心起,向他咬牙切齒。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看見天主的光榮,並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遂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著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放在名叫掃祿的青年人腳前。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掃祿也贊同殺死他。

福音:聖若望福音 6:30-35

那時候,群眾問耶穌說:「那麼,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你要行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先在曠野裏吃過『瑪納』,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他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於是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他們便說:「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吧!」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誰信我的,總不會渴。」

2018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先知會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教宗談及聖斯德望的榜樣指出:「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以加強我們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記載教會的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斥責那些把他解送到公議會的百姓、長老和經師,說:『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這些人心靈封閉,不願意聆聽斯德望,並遺忘了以色列的歷史。正如他們的祖先迫害了從前的先知,這些長老和經師也怒從心起,一致向斯德望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

教宗評論道:「當先知宣揚真理、打動人心時,人們要麼就敞開心扉,要麼就變得更鐵石心腸,而且觸發怒火和迫害。一位先知就這樣斷送性命。真理有時令人不悅,難以入耳。先知經常因宣揚真理而遭遇困難、迫害。那麼,對我來說,哪一點最能檢驗出一位先知是否奮力宣揚真理呢?那就是,這位先知不僅能宣揚真理,還會為拋棄真理的子民哭泣。耶穌一方面嚴厲譴責,比如祂痛斥『邪惡淫亂的世代』(瑪12:39),另一方面祂也為耶路撒冷哭泣。檢驗即在於此。一位真正的先知絕不溫吞,卻總是直言不諱。」

「此外,真正的先知並不是災難預言家,卻是希望的先知。他開啟大門,醫治根基,修復天主子民的歸屬感,好能向前邁進。他的職務不是譴責。不,他是個充滿希望的人,只在必要時刻斥責。他敞開大門,展望前景,迎向希望。然而,先知一旦善盡職責,就會面臨生命危險。於是,斯德望在掃祿眼前死亡,只因他奉行了真理。」

教宗引用教會初期一位教父的名言說:「『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教會需要先知。更有甚者,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而非批評家。後者是另一回事:一個愛批評的判官難以取悅,他什麼都不喜歡,這也不行,那也不好。這種人不是先知。先知是個祈禱的人,他仰望天主,注視子民,在子民犯錯時感到痛苦、落淚。他不只會為子民哭泣,還會為宣揚真理甘冒生命危險。」

最後,教宗祈願:「教會永遠不缺少這種先知性的服務,好能始終向前邁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