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天主為拯救我們而降生成為基督

聖灰禮儀後 星期四 彌

讀經一:申命紀 30:15-20

梅瑟向百姓說:「你看,我今天將生命與幸福,死亡與災禍,都擺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誡命:愛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道路,謹守他的誡命、法令和規定,你必能生活繁榮,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佔領的地上,必要祝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離,不願聽從,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他的神,我今天警告你們:你們必要滅亡;在你渡過約但河去佔領的土地上,決不能久存。我今天指著天地向你們作證:我已將生命與死亡,祝福與詛咒,都擺在你面前;你要選擇生命,為叫你和你的後裔得以生存;你應愛慕上主你的天主,聽從他的話,完全依賴他;因為這樣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許要給他們的土地上。」

福音:聖路加福音 9:22-25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他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麼益處呢?」

2017年3月2日(聖灰禮儀後星期四),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四旬期是強烈邀請人們悔改的時期。唯一肯定的道路就是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的絆腳石。

教宗在講道中就三個現實進行了反省:人、天主和行走。

「人」

人的現實是在善與惡之間作出選擇。

教宗說:「天主使我們自由,我們該作出選擇;但是,天主並不讓我們孤獨無助,祂透過誡命給我們指出一條好的道路。」

「天主」

第二個現實是天主的現實,天主降生成為基督的現實。

教宗說:「沒有基督就沒有天主,天主不降生成為基督就不是真天主。天主為我們、為拯救我們而降生成為基督。當我們遠離這個現實,遠離基督的十字架和上主傷痕的現實,以及遠離天主的愛、慈善和救恩時,我們就會走上一條把天主變為意識形態的道路,這道路使我們遠離天主。」

「行走」

第三個現實是行走的現實。

耶穌說:「誰若願意跟隨我,就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教宗表示:「行走的現實是基督的現實,即跟隨基督,像祂那樣承行天父的意願,天天背著十字架,棄絕自己。我不是做我想做的事,而是做耶穌要我做的事:跟隨耶穌。耶穌說,在這條跟隨祂的道路上我們要喪失性命,好能獲得性命。這是一條持續喪失性命,放下我想做的事和安逸生活的道路。這是一條耶穌的道路,總是服務他人、朝拜天主。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唯一肯定的道路就是跟隨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十字架的絆腳石。人、天主和行走這三個現實是基督徒的指南針,它不會讓我們走上錯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彌撒:四旬期是抵拒生命窒息的時期

聖灰禮儀 星期三 彌撒

讀經一:岳厄爾先知書 2:12-18

至少現在 ── 上主的斷語 ── 你們應全心歸向我,禁食,哭泣,悲哀!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應歸向上主你們的天主,因為他寬仁慈悲,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常懊悔降災。有誰知道,也許他會轉意後悔,在這場災禍後,給你們留下祝福,好使你們能給上主你們的天主獻上素祭和奠祭。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要召集民眾,制定一個集會。召集老人,集合幼童,甚至吃奶的嬰兒;新郎應走出他的洞房,新娘應離開她的閨房。上主的僕人 ── 司祭,應在殿廊與祭台之間痛哭,說:「上主,求你憐恤你的百姓,不要讓你的基業遭受侮辱,使異民取笑他們!為什麼讓人在異民中說:他們的天主在那裏?」上主對自己的地域又重加妒愛,憐憫了自己的百姓。

讀經二: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5:20-6:2

弟兄們: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了,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因為他曾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好叫我們在他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我們與天主合作的人,也勸你們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 ── 因為經上說:「在悅納的時候,我俯允了你;在救恩的時日,我幫助了你。」看!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看!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

福音:聖瑪竇福音 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2017年3月1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位於羅馬市區阿文蒂諾山丘的聖女撒比納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彌撒。教宗強調,四旬期是抵拒生命窒息、冷漠和自私的時期,同時也要求我們向天主的噓氣敞開心靈,唯有天主才能把我們從灰土中形成人。

教宗表示:「四旬期是幫助我們再次仰望天主慈悲的恩寵時期,引領我們從奴役走向自由,從憂苦走向喜樂,從死亡走向生命。聖灰禮儀讓我們切記自己的原本狀態:我們出自灰土,但我們是天主慈愛的手中的灰土,祂賜予我們生命的氣息。天主不斷賜給我們生命氣息,保護我們免遭其它種類的窒息:即我們的自私導致的窒息,狹隘的野心和無聲的冷漠產生的窒息;窒息使我們的精神受到壓抑,視野變得窄小,而且麻木不仁。天主的生命氣息保護我們免遭那削弱我們的信德、愛德和望德的窒息。然而,我們經常意識不到這種窒息,甚至對它已經習以為常,即使我們也感受到它的影響。我們覺得這種窒息很正常,因為我們習慣於呼吸一種讓希望變得稀薄的空氣,悲傷和屈從的空氣,以及使生命窒息的恐懼和仇恨的空氣。」

教宗強調:「四旬期要求我們抵拒這些窒息,抵拒因冷漠和認為別人的生命與我無關的態度所造成的污染,抵拒說毫無意義的空話、粗魯和不加思考的批評,以及草率分析而造成的汙染。這些毒素使我們看不到問題的整體性,尤其是那些受害最深的人的困境。四旬期要求我們抵拒那種讓我們自感心安的祈禱,那種讓我們自我陶醉的行哀矜,那種讓我們認為坦然的守齋。我們要向那只注意自己,卻排斥別人的窒息說不;它欲想抵達天主那裡,卻避開基督臨在於兄弟姐妹身上的傷痕。這種靈修將信仰貶低為隔離和排斥的文化。」

教宗闡明:「四旬期也是記憶的時期,幫助我們思索及詢問自己:若天主把我們關在門外,我們會是什麽樣子?若沒有天主不厭其煩地寬恕,讓我們總是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我們會是什麽樣子?若沒有許多默默無聞的人以各種形式向我們伸出援手,以實際行動重新賦予我們希望,幫助我們重新起步,我們將會如何呢?」

「四旬期又是幫助我們重新呼吸,向天主的噓氣敞開心靈的時期。它要求我們在周遭的惡面前不要撕裂衣服,而是竭盡全力在我們的生命中行善,抛開那使我們隔離、封閉及停頓的一切障礙。」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與聖詠作者一起祈求說:「上主,求祢使我們重獲祢救恩的喜樂,求祢以慷慨的精神來扶持我們,好使我們用自己的生命讚美祢(詠51:14),使我們的灰土因著祢生命氣息的力量而轉變為愛慕的灰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四旬期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紀

上主說:「我看見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痛苦,聽見他們因工頭的壓迫而發出的哀號;我已注意到他們的痛苦。所以我要下去拯救百姓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離開那地方,到一個美麗寬闊的地方,流奶流蜜的地方。現在以色列子民的哀號已達於我前,我也親自看見埃及人加於他們的壓迫。所以你來,我要派你到法朗那裏,率領我的百姓以色列出離埃及。」

2017年3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當天是聖灰禮儀日,教宗在四旬期開端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表示上主藉著十字架的死亡把人類從罪惡的奴役中拯救出來,我們也應接受並參與祂的拯救計劃,正如聖鮑思高所說的:「我們無法坐纜車上天堂。」

四旬期是希望的旅程,在復活奧跡之光的指引下度過的40天。我們在這段時期走向復活的基督,而基督就是光明,召喚我們走出黑暗。

教宗說:「四旬期是懺悔的時期,也是克苦的時期,但其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與基督一同復活,更新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身份,也就是再一次『由上而生』,在天主的愛內重生(若3:3)。這就是為什麼四旬期在其性質上是希望的時期。」

「《出谷記》記載了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擺脫奴役與被迫勞動的事蹟。他們在上主的使者梅瑟的帶領下,花費40年時間穿越荒漠,進入自由的福地。在此期間上主頒賜他們法律,教導他們愛天主並以兄弟之情彼此相愛。40年象徵一代人的生命,雖然他們受到返回埃及的試探,卻仍然抵達了預許的福地。」

「這整個行程是在希望中,懷著抵達福地的希望完成的。這正是『出谷』的意義,從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路。四旬期的40天對我們眾人而言,也是一次從奴役和罪惡走向自由與會晤復活基督的出路。每一步,每一次考驗,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爬起,唯有在天主救恩的計劃內才具有意義。天主願意祂的子民獲得生命和喜樂,而非死亡和痛苦。耶穌的逾越就是祂的出谷,為我們開啟了一條通往圓滿、永恆和福樂生命的道路。祂用自己的鮮血把人類從罪惡奴役中拯救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祂做了這一切後我們就可無所事事,祂經歷了十字架的死亡後我們就能坐著纜車上天堂。不是這樣的!我們的得救的確是祂的恩典,但救恩史更是愛的歷史,需要我們接受並參與祂的愛,一如我們的聖母瑪利亞和她之後的諸聖人那樣。」

教宗繼續說:「耶穌為我們受了試探,並為我們戰勝了『試探者』,我們也必須與祂一同面對並戰勝試探。耶穌賜予我們聖神的活水,我們則應該藉著聖事、祈禱和朝拜,從聖神那裡汲取並飲用這活水。耶穌是戰勝黑暗的光,我們則應該呵護我們在受洗之日所領受的小小火苗。」

最後教宗總結道:「四旬期是我們悔改的聖事標記,我們從奴役走向自由的旅途。這是一條需要不斷更新的道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在考驗、試探、幻象和妄想中得到鍛煉,像童貞聖母瑪利亞那樣剛毅和堅定。聖母在她的聖子受難與死亡的黑暗中仍然相信祂的復活,盼望著天主之愛的勝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四旬期避靜:默想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7年3月5日至10日在羅馬附近的阿里恰(Ariccia)小鎮與聖座各部門的神長們舉行四旬期避靜。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應邀帶領這次避靜,默想「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

米凱利尼神父是亞西西神學院《新約》釋經學教授,專門研究《瑪竇福音》,尤其是耶穌受難史。神父接受教宗的邀請後,2月23日在《羅馬觀察報》的訪談中,説明他為何選擇耶穌受難作為這次避靜默想的主題。

朱利奧‧米凱利尼神父:「四旬期的開端已經把我們引向聖週,我們慶祝基督奧跡的核心,即耶穌受難、死亡與復活。這是其中一個理由。另外,我的培育、工作和深入研究都是關於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史。我下了很大功夫研究這個主題,願意對此作一些有益的分享。」

談到這次默想主題的現實意義,米凱利尼神父表示將對比拉多的夫人展開反省,在這方面他得到了一對夫妻的協助,因此會加入關於家庭的課題。

「我也會談到窮人,因為耶穌在伯達尼被塗抹香液後,對門徒們的疑惑回答說:『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瑪26:11);我也會談到處於苦難中的人,他們如同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那樣:那裡聚集了所有正在經受考驗的人,他們就像耶穌那樣在順從天主的旨意時偶爾會感到吃力。」

在默想取材方面,米凱利尼神父稱他的選擇將不局限於福音主題。

「我將談到卡雷爾(Emmanuel Carrère)的《天國》、奧玆(Amos Oz)的《猶達斯》,以及卡夫卡(Franz Kafka)的《變形》,透過這些作品來默想耶穌的復活。此外,斯蒂倫(William Styron)的《蘇菲的抉擇》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我將用它來論述耶穌和巴辣巴。」

在教會歷史上,教宗方濟各是擇取「方濟各」為牧職名號的首位教宗。關於教宗的這項選擇,米凱利尼神父談到他的感想說:「我立即直覺到這是跟隨伯多祿行走的一個特徵,這位教宗不僅以訓導,也藉著行動來宣講基督,效法亞西西聖方濟各的生活風範。我們方濟各會士都對教宗的這項選擇引以為榮,而且明白這是今日教會的一個機遇。換句話說,就是要像耶穌和聖方濟各那樣宣講福音,與人群打成一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2017年四旬期文告

(羅馬時間) 2017年2月7日上午,聖座新聞室公布並介紹了教宗方濟各2017年四旬期文告,主題是:「聖言是一份恩典;他人是一份恩典」。教宗指出,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一份恩典,都應受到款待、尊重和愛護。教宗也期勉基督徒聽從天主聖言,祂是激勵人内心皈依的強大力量,將人重新引向天主。

今年四旬期將於3月1日聖灰瞻禮開始,教宗的文告以《路加福音》關於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為核心(路16:19-31)。

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他指望藉富家人桌上掉下的碎屑充饑,但只有狗來舐他的瘡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他在陰間,在痛苦中舉目一望,遠遠看見亞巴郎及他懷抱中的拉匝祿,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 可憐我罷! 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除此之外,在我們與你們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深淵,致使人即便願意,從這邊到你們那邊去也不能,從那邊到我們這邊來也不能。那人說: 父親! 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父家去,因為我有五個兄弟,叫他警告他們,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巴郎說:他們自有梅瑟及先知,聽從他們好了。他說:不,父親亞巴郎! 倘若有人從者中到了他們那裏,他們必會悔改。亞巴郎給他說: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了,他們也必不信服。」

[Read more…]

教宗:我不明白諸多不幸,但我信賴上主

blog_1457989167

無家可歸者凍死在羅馬城,德蘭修女的女兒們在也門被殺害,意大利「火燒地」(Terra dei fuochi)居民癌症頻發。3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中談及近來發生的幾起悲劇事件,指出在這些當代「陰森的幽谷」(詠23:4)面前,唯一回答就是信賴天主。我們要把自己交託在上主手中,因為祂絕不會遺棄祂的子民。

當天第一篇讀經選自《達尼爾書》,敬畏上主的婦人蘇撒納被兩個長老的“邪惡念頭”所“玷污”,她寧願無辜死去也不屈從這兩個人的邪念。教宗強調我們不應該懼怕任何的邪惡,即使我們得走過“陰森的幽谷”。因為上主始終與我們同行,祂愛我們,不遺棄我們。

教宗列舉了今日世界出現的諸多“陰森幽谷”。例如:許多人慘遭不幸;許多人因饑餓和戰爭而死去;許多兒童患有殘疾,得了罕見病;意大利那不勒斯郊區所謂“火燒地”的居民癌症频发;四名仁愛傳教會的修女在也門為愛服務,卻因仇恨而被殺害;前來歐洲的難民被拒之門外,無棲身之所,在冷風中瑟瑟發抖。教宗對此感慨而言:“當你目睹這些事時,就會想:‘主,祢在那裡?祢在與我們同行嗎?’當我看到這些情景時,我怎能信賴祢呢?當這些悲劇臨到我頭上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說:‘我如何能信賴祢呢?’這就是當時蘇撒納的感受,也是我們現在的感受。”

教宗繼續說,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一個,那就是“它無法解釋,因為我沒有能力”。教宗說:“一個孩子為什麼得受苦呢?我不知道。這為我來說是一個奧跡。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祈求說:‘父啊!若是可能,就讓這杯離開我罷!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願意的’(瑪26:36)。耶穌信賴天主的旨意。耶穌知道死亡和痛苦不是最後的結局,祂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句話是:‘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託在祢手中’(路23:46),之後便斷了氣。信賴天主,相信祂與我同行,與我的子民同行,與教會同行,乃是信德之舉。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發生這事,但我信賴祢。祢知道為什麼。”

“這就是耶穌的教導:信賴上主是牧者的人,實在一無所缺(詠23:1)”。即使我得走過陰森的幽谷,依然“知道邪惡只能馳騁一時,不可霸道一世,因為上主‘祢與我同住。祢的牧杖和短棒是我的安慰舒暢’(4節)”。教宗勉勵道,“我們應該向上主祈求說:上主,求祢教導我把自己交託在祢手中,信賴祢的指引,即使在危險的時刻、在黑暗的時刻、在死亡的時刻”。

教宗最後談到三天前一位無家可歸者凍死在羅馬城街頭的悲劇。教宗說:“這事發生在一個擁有諸多救助設施的羅馬城。主啊,這是為什麼啊?他連一個安慰都沒有得到。但我信賴祢,因為祢絕不叫人失望。‘上主,我不理解祢’。這是一句美好的祈禱詞。雖然我不理解,但我仍然把自己交託於祢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廷四旬期避靜最後一天默想:天主總是接近人,接近人的日常需要

blog_1457725588

3月11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在龍基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最後一天的四旬期避靜默想。龍基神父以聖母瑪利亞在納匝肋30年默默無聞的生活經驗為題,強調天主總是接近人,接近人的日常需要。

龍基神父的默想以《福音》敘述的天使報喜為核心,指出這事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證人,遠離殿宇的光芒和興奮。福音的恩寵在一個平常的家庭中宣報,在每個人所在的地方宣報。天主就在那裡觸動你的心。

阿維拉聖女德肋撒在為修女們寫的《會憲》中這樣表明:姐妹們,請你們切記,天主在廚房的鍋碗炊具間行走。說天主在廚房中意味著要把天主帶到一個接近人的領域。若你感覺不到天主是家庭成員,祂在最簡樸的事物中,那你就仍未找到生活的天主。在你面前的還是一個宗教信仰上的天主。

龍基神父表示,我們注視聖母瑪利亞,恰恰為試著重新縫合我們信仰上最悲慘的裂縫,這裂縫就是把宗教信仰上的天主與生活的天主分開而論。瑪利亞作為家庭婦女向我們提出一項巨大挑戰,就是把以非凡為準則的邏輯變成一種平凡的奧秘。在這平凡中,我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喜樂。天使報喜時說的第一句話正是:瑪利亞,你要喜樂!

瑪利亞提醒我們這些肩負重擔和責任的人,信仰就是一種喜悅的信賴,否則就不是信仰。瑪利亞有如預言幸福的人進入我們生命的舞台,有如希望、慰藉的祝福降臨在於我們生活的邪惡,我們的孤獨,得不到撫愛,摧毀我們的兇暴中。暴行不會得勝,因為《默示錄》使我們確信,美好事物比兇暴更強而有力。天使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相信就會有幸福,有一種信任的「快感」。

龍基神父接著指出,《福音》中的瑪利亞是一個相信愛的婦女,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一位貞女,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的未婚妻那裡。依照《路加福音》,天使報喜的對象是瑪利亞,而《瑪竇福音》敘述的則是天使向若瑟説話。

要是我們細觀兩部《福音》,我們就會欣喜地看到天使報喜的對象其實是這一對未婚夫婦,這兩個彼此相愛的義人和貞女。天主藉著我們的親情運作,藉著我們的交談,我們的悲劇、危機、疑惑和衝動,在家庭,在我們的家中説話。然而,天主不搶占家庭空間,不侵犯,不傷害,不除去家庭,而是尋求兩個人的同意,使這兩顆心藉著相互應允結合在一起,使許多夢想和需要付出極大耐心的工作成為一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

blog_1457724741

3月1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舉行了四旬期避靜第五天第二部分默想。帶領避靜的龍基神父表示,天主對人的愛激勵人心、點燃激情,帶人走上成聖之路。我們基督徒要藉著天主對我們的愛,恢復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關係。

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帶領大家默想了《若望福音》中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顯現給宗徒們並將羊群委託給聖伯多祿的事跡(若21:1-17)。福音中,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龍基神父從耶穌的詢問談起,反省了那更新一切、使人成聖的天主對人的愛。他說:「成聖不在於不犯罪,不在於田地裡沒有絲毫的雜草;而在於不斷更新熱情,在於從現在起就立刻更新我們對基督與福音的熱情」。

龍基神父解釋說:「天主對人的愛能激勵人心,點燃激情。成聖不可萎靡不振,卻要有悔改的熱情。當你充滿愛時,你就不會犯錯;愛是顯然的,如日中天,無可非議。天主愛處處貧乏的人,祂不苛求人完美無缺,只求人真心誠意。我們在世上不必潔白無瑕,但要出淤泥而不染。」

龍基神父談到耶穌的種種事跡,指出祂是「愛的乞丐,樸實無華的乞丐,深知每個人的貧乏」,希望與我們建立真誠的友誼。

龍基神父然後指明信仰的三個步驟:「我需要、我相信、我仰賴。有信仰指的是需要愛,相信愛並以愛為基礎;愛是天主的形態,是人的形態,是世界、未來和生活的形態。有信仰就是秉持這樣的生活信念:愛得多是善,愛得少為惡。坎佩洛的瑪利亞(Maria di Campello)修女曾說:『每當法則與愛相抵觸時,我們應該拋棄法則』。」

龍基神父指出世俗總是宣揚「錢多是善,錢少為惡」,但每位有信仰的人都是相信愛的人,是人際關係的恢復者、啟蒙者,幫助世人找回對愛的信任感。我們都是相信愛的人。

龍基神父繼續說:「有信仰也意味著與天主發生一段故事,與祂在愛中行走,堅信祂愛我們,我們將因此而得救。今日西方世界的信仰危機源於人們不相信愛,因為愛意味著付出。愛的對立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冷漠乃是滋生一切惡的命線,在暗中為罪過輸送養分。由於冷漠,他人對你而言好似不存在、微不足道、一文不值、什麼都不是。」

龍基神父最後勉勵道:「今天我們應該重歸於相親相愛,全心全靈地愛天主。我們不要再以馴服者和奴隸的心態愛天主,而要像熱戀情人那樣愛祂。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信仰,我們才能笑容滿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二部分默想: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blog_1457640133

3月9日下午,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進行了今年四旬期避靜第4天的第二部分默想。他們在聖母忠僕會士龍基神父的帶領下,默想《若望福音》中耶穌憐憫罪婦的事跡。龍基神父指出,天主的寬恕是「真實的愛」,敦促人成為更好的人。

福音記載,經師和法利塞人將一名犯了姦淫的婦人帶到耶穌面前,表明梅瑟的法律規定,這婦人該被石頭砸死,藉此試探耶穌。耶穌卻說:「你們中間誰沒有罪,先向她投石吧!」福音雖未寫明這婦人的名字,但龍基神父認為,這婦人代表了所有的人;她被死亡權勢壓垮的處境,顯示出男性對女性的壓迫。各個時代的法利塞人將罪「放在與天主關係的中心」。有權勢者毫不遲疑地利用人的生活和宗教,以天主對抗人。這是「宗教基要主義的悲劇」。

「上主無法容忍虛偽的人,那些戴著面具,口是心非的信仰偽君子。上主無法容忍那些控告和判斷他人的人。」然而,基督信仰的特性卻是天主與人的擁抱。「物質與精神不再相互對立,而是彼此擁抱」。耶穌最為擔憂並極力打擊的弊病就是偽君子「僵硬的心」:「只要用石頭或權勢侵犯一個人的身體,不論他有罪與否,便是否認在他內生活的天主」。

對這名犯姦淫婦人的判斷成了一個迴旋鏢,飛向判斷者的虛偽。「沒有人可以投擲石頭,因為石頭會砸回自己身上」。龍基神父引用聖盎博羅削的名言:「哪裡有慈悲,那裡必有天主;哪裡有嚴厲苛刻,那裡或許有天主的僕人,但絕對沒有天主。」耶穌在這名犯姦淫的婦人面前站起身,把她當作「等候已久的重要人士」,接近她和與她交談。此前,沒有人跟這名婦人交談,「也沒有人關心她的經歷和內心的煎熬」。然而,耶穌卻明白人的心靈深處。祂在乎的不是人的內疚感,而是人心的真誠。耶穌的寬恕「沒有條件,祂既不立定規矩,也不要求補償」。

龍基神父點出,這段福音的重點在於「比我們更為心胸寬大的天主」。祂幫助停滯不前的人重新啟程,開闢道路,引領人走回正途,向前邁進,「敞開未來」。耶穌作出「徹底的革新」,推倒了傳統的秩序,這個秩序的頂端是「一位審判和懲罰人的天主」。「一位在十字架上赤身露體並給予寬恕的天主,將是一個擾亂之舉,祂必將移除人類坐在其上的無數炸彈的導火線」。

天主不只是「全能的天主,更是愛眾人的天父。祂的手指不再對人指指點點,卻在僵硬的人心上寫道:我愛你」。耶穌對犯姦淫的婦人說:「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這句話足以改變人的生命。它意味著過去的種種已不再重要,現在要緊的是未來。「明日可能會有的善遠比昨日的惡更為重要」。天主寬恕人「不是因為祂健忘,而是因為祂予以釋放」。

很多人的生活「有如在心中被判了無期徒刑」,因昔日犯錯的內疚感而被壓垮。但「耶穌打開了我們內心牢獄的門,拆除內心的刑場」。耶穌的言行舉止粉碎了善與惡、有罪與無辜的模式。耶穌的慈悲「引領我們跨越道德的柵欄」。龍基神父最後總結說,眼中只有罪的人必須轉目凝視太陽:「光明比黑暗更為重要,善比惡更有分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四天第一部分默想: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blog_1457564374

3月9日,教宗方濟各與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龍基神父的帶領下,繼續進行四旬期避靜。當天上午第一場默想的主題是關於教會財產的透明度、對抗飢餓以及反對浪費食物。龍基神父闡明,對基督徒傷害最大的是神職人員貪戀金錢,而分餅則使他們感到幸福。

龍基神父開門見山地指出,人們有時是如此的飢餓,以致他們想到天主就想到食物。生命在飢餓中開始,凡是生物就會感到飢餓。若我們環顧周圍,會看到四處都有飢餓的人。我們被窮人環繞著,數百萬隻伸出乞求食物的手,他們不是乞求一種信仰觀念。在這種情況下,教會如何回答呢?

龍基神父從《福音》的增餅奇跡中尋找答案,展開他的默想。他分析了這個場景:門徒們要求耶穌遣散群眾,讓群眾自己想辦法充飢。耶穌卻要求門徒們給他們吃的,祂問門徒們:「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耶穌是非常實際的人,祂請門徒們計算一下,而且再三請他們計算。

這項查核工作今天也是向每個門徒,向我提出的:你有多少?多少錢,多少套房?你的生活水平如何?請你們去看看,去查查。你們有多少輛汽車,多少十字架形狀的首飾或戒指?教會不必害怕透明度,應毫無顧慮地説明自己有多少餅和魚,有多少財產。莫忘五個餅,兩條魚。

透明使人變得真實。若你是真實的,你也就自由了。耶穌沒有被任何人收買,祂若不是做了囚犯,就決不會進入有權勢者的宮樓。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往往會想方設法抓住些什麽,好似那些試圖經營財產的修會人員,以為這樣就能製造一種安全感來應付聖召危機。相反地,耶穌的邏輯卻是贈與。《福音》的「愛」就是去實踐「給予」。增餅的奇跡告訴我們,耶穌不在乎有多少餅,祂所希望的是那餅能與眾人分享。

依照一條奇妙的規則,若我的餅成了我們的餅,即使數量少也會充足。相反地,若我緊緊守住我的餅不放,若飽食終日的西方緊緊守住自己的餅、自己的魚、自己的財產不放,飢餓便會開始。我們能讓大地,整個大地吃飽,因為世上有足夠的餅。我們無需再增餅,只要從我們個人做起,與他人分餅便足矣。我們不需要增餅奇跡,只需擊敗自私、浪費食物和少數人囤積的大力士。

龍基神父最後表示,「你們給,也就給你們,並且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倒在你們的懷裡」(路6:38)。在耶穌的許諾中涵蓋了奇妙、無限的百倍恩賜的經濟學,它將一切經濟預算打亂。這使我們感到慰藉,因為終極真理所依循的是贈與的邏輯,而非遵守法律。最終的問題會是:你為生命贈與了多少?生命有賴於奉獻,而不是靠財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