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伊拉克北部埃爾比勒城的體育場主持彌撒

Photo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伊拉克訪問行程的第三天3月7日下午,在庫爾德斯坦自治區最大城市埃爾比勒(Erbil)的哈里里體育場(Franso Hariri Stadium)主持主日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期勉伊拉克信友,在聖神的啓發下,獲得天主的德能和智慧,這德能和智慧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啓示的天主的慈悲與寬恕。教宗希望信友們做傳福音的門徒,蒙天主召叫去見證改變生命的智慧。

Photo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教宗首先引用當天彌撒讀經二的内容(參閲格前一22-25)強調:「聖保祿告訴我們:『基督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智慧』。耶穌特別以慈悲和寬恕啓示了這德能和智慧。祂是通過在十字架上奉獻生命實現的。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需要耶穌在十字架上啓示給我們的天主的德能和智慧。在加爾瓦略山上,祂向天父奉獻的創傷使我們獲得了痊癒(參閲伯前二24)。」

「在伊拉克,有多少你們的弟兄姐妹、朋友和同胞遭受戰爭和暴力的傷害啊!有看得見的也有看不見的,人會受的誘惑是:以自己的力量來應對這一切。相反地,耶穌向我們顯示了天主的道路,祂所走的道路,祂召叫我們跟隨祂的道路。」

Photo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接著,教宗講解當天的福音内容(參閲若二13-25)。教宗說:「我們看到耶穌是如何把換錢的商人和做買賣的人趕出耶路撒冷聖殿。祂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天父差遣祂來清潔聖殿:清潔的不僅是石頭的聖殿,而且更是要清潔所有我們心靈的聖殿,清除將之玷污的虛偽。我們需要清除那不可靠的安全感,它會以過眼雲煙的事物和短暫的利益來換走我們對天主的忠誠。我們需要將有害的權力和金錢的誘惑從我們的心靈中、從教會內掃除。我們怎麽樣清潔我們的心靈呢?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我們辦不到;我們需要耶穌。祂有能力制服我們的罪惡,治癒我們的疾病,重建我們内心的聖殿。」

「耶穌不僅洗淨了我們罪過,還給我們分享了祂自己的德能和智慧。祂使我們擺脫家庭、信仰及團體的狹隘和分裂的觀念,好讓我們能夠建立一個對所有人開放,並關心最貧窮的弟兄姐妹的教會和團體。同時,祂堅強我們以抵禦尋求報復的誘惑;祂借著天主聖神的德能差遣我們,不是做遊説者,而是傳福音的門徒,男人和女人蒙召去見證福音改變生命的力量。」

教宗繼續説道:「復活的主使我們成為天主慈悲與和平的工具,以及建設一個新社會秩序的耐心和勇敢的工匠。這樣,藉著基督和聖神的德能,聖保祿先知的話語就會實現:‘天主的愚妄總比人明智,天主的懦弱也總比人堅強’(格前一25)。由純樸和卑微人組成的基督徒團體成為愛、正義及和平王國來臨的標記。」

「『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内,我要把它重建起來』(若二19)。耶穌在談論祂身體的聖殿,也同樣是談論教會。上主向我們許諾,藉著復活的力量,祂能使我們和我們的團體從不公、分裂和仇恨導致的廢墟中復蘇起來。”“以信德的眼光,我們認出被釘在十字架死而後復活的主臨在我們中間。」

教宗講道的最後,特別轉向伊拉克的教會。他說:「在天主恩寵的助佑下,伊拉克的教會已經做了並且正在做大量的工作,通過向人們,特別是向那些極有需要的人傳播基督的仁慈和寬恕,來宣講十字架這一奇妙的智慧。”“即使在非常貧窮和困難中,你們中的許多人慷慨地向窮人和苦難者提供具體的幫助和團結支持,這就是促使我來到你們中間朝聖的原因之一,我感謝你們並肯定你們的信德和見證。今天,我親眼目睹了生活的伊拉克教會,基督生活在這裡並在祂聖潔和忠信的子民中工作。」

教宗在結束講道時特別為伊拉克祈禱,他說:「親愛的弟兄姐妹,我要把你們、你們的家庭和你們的團體託付於童貞聖母瑪利亞母親的保護中,願她為我們代禱,帶領我們走向基督及天主的德能與智慧。」

Photo courtesy of 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四旬期是回到天父身邊的時機

圖片:Vatican Media

「四旬期是一段回到天主身邊的旅途,我們在其中重新發現與天父的重要關係。我們切莫跟隨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卻要以天主作為生命航行的目標。」

2021年2月17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灰禮儀彌撒並在講道中強調了上述重點。教宗勸勉道:「在四旬期內,我們要分辨心靈的歸向。這段旅途可能有重重阻礙,一如當年以色列子民出埃及那樣困難。」因此,教宗稱四旬期是「逃離奴役、走向自由的出谷經驗,而這段與天主修和的旅途,無法單靠一己之力完成,因為它的起點是要承認自己需要慈悲。」

新冠疫情當前,教宗方濟各今年改在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聖灰禮儀彌撒,而非如同以往那樣在羅馬市中心的阿文帝諾山丘舉行禮儀。為遵守防疫規範,參禮人數受到嚴格限制。日前,聖座禮儀及聖事部公布了疫情下的施放聖灰方式:戴口罩,以及為所有的人只誦唸一次《羅馬彌撒經書》中的經文。因此,教宗祝福了聖灰後,為在場所有的人誦唸一次:「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接著,教宗從科馬斯特里樞機手上領受聖灰後,為在場眾位樞機施放聖灰。其餘的信友則從幾位會士那裡領聖灰。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指出:「我們應當反省,我們的心靈是否像個『舞者』那樣,一下子愛著上主,一下子愛著世界;或者,我們的心靈堅定不移地存留在天主內。」

在俯首領受聖灰的記號方面,教宗談論了這條歸途更深層的涵義。他說:「在四旬期結束之際,我們要再次俯身,為弟兄們濯足。四旬期意味著謙卑低下,深入我們內心,並面向他人。它意味著明白救恩不是為光榮而攀升,卻是為了去愛而俯首躬身。它意味著把自己變小。在這段旅途中,為了不迷路,我們要佇立在耶穌的十字架前:那是天主無聲的講台。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那些祂帶進天國、每天在轉禱時獻給天父看的傷痕。讓我們每天注視著祂的傷痕,在那些傷口中承認我們的缺失、我們的不足、罪過的傷痕,以及讓我們受傷的打擊。而正是在那些傷口裡,我們看見天主並未對我們指指點點,而是向我們張開雙手。」

因此,教宗鼓勵眾人親吻耶穌的傷口。教宗強調:「在人生最痛苦的傷口裡,天主懷著無限慈愛等待我們。因為在那裡、在我們最脆弱的地方,在我們羞愧不已的地方,祂前來與我們相遇。現在,天主邀請我們回到祂身邊,重獲被愛的喜樂。」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岳厄爾先知書》。教宗由此反省了上主的斷語:「你們應全心歸向我」(二12)。教宗表示:「為了繼續這段旅途,我們要記得天主聖言所說的歸途:蕩子的比喻展現出,促使我們重新啓程的是『天父的寬恕』,而前去辦告解則是邁出的第一步。」關於這點,教宗叮囑司鐸們在聽告解時,必須懷著慈父心腸,不要手持鞭子,卻要張手擁抱。

再者,我們也要回到耶穌身邊,就像獲得治癒的癩病人那樣回去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2-19)。教宗說:「我們人人都有靈性上的疾病,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醫治;我們人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壞習慣,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拔除;我們人人都有一些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無法單憑一己之力來克服。我們要效法那位癩病人,回到耶穌那裡,跪伏在祂的腳前。我們需要耶穌的醫治。」

「因此,我們需要來到耶穌面前,把自己的傷痕和罪過交託給祂。領聖灰的禮儀幫助我們謹記,我們原來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教宗再次強調:「天主正是在我們這些灰土上噓了一口氣,那一口氣就是祂賜給我們生命的聖神。從那一刻起,我們不能繼續過著灰土的生活,倒退回曇花一現的凡塵俗物。讓我們回到聖神那裡,祂是賜予生命者;讓我們回到那使我們死灰復燃的聖神火焰,那教導我們去愛的聖神火焰,我們雖然始終是灰土,但我們將會有如一首禮儀歌曲所唱的一般,成為『愛的灰燼』。讓我們再次祈求聖神,重新發現讚頌的火焰,它焚燒的是埋怨和認命的灰燼。」

「然而,這條走向天主的『回程』有個先決條件,就是由天主先展開『去程』,前來尋找我們。」教宗闡明:「事實上,天父走出家門,前來尋找我們;那治癒我們的主,在十字架上受了傷;那改變我們生命的聖神,大力而溫柔地在我們的灰土上噓氣。因此,我們要接受修和。」

「唯有天主先採取行動,我們的心靈才能皈依並藉由行為舉止表現出來。促使我們回到祂身邊的,並非我們的能力或功勞,而是祂賞賜的恩寵。在福音中,耶穌表明:那使我們成義的,不是我們在人前實踐的正義,而是與天父的真誠關係。」

教宗最後提醒說:「歸途乃是一條謙卑之路。那拯救我們的,是天賜的恩寵:它純粹是一份恩寵。」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常年期第五主日

主日福音分享
常年期第五主日(乙年)
敢於犧牲的愛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方濟會聖高比神父(St. Maximilian Kolbe)被納粹德軍拘捕,關押在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

1941年7月,因有人逃出集中營,德軍遂抽籤選出十名囚犯,要他們活活餓死以作警戒懲罰。其中一位被抽中者向軍官求情,冀軍官憐憫他有妻兒,免他一死。高比神父此時步前對軍官說:「讓我代他死吧!我是神父,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神父自願代替一位被選作死囚的父親犧牲。捱餓期間,他繼續帶領各人祈禱唱歌。三個星期後的8月14日,奇跡地仍生存的神父被注射毒針而死。面對極權、飢餓,甚至死亡,高比神父選擇堅信上主,犧牲自己的生命。

堅信的心

人生痛苦總是很難避免,特別在孤獨的時候,我們更感到無助;何況在戰爭的時候,更看到人性的醜陋和悲慘。本主日的讀經,給我們很大的啟示。痛苦是罪的效果,但並不是說這個人犯罪,就要他受苦。讀經一的主角約伯,約伯的朋友錯怪了他。他是無辜的,他一向忠於天主,他在考驗中也堅決地信任主:「我確實知道我的救主活著。」(約19:25)痛苦是考驗我們信德的機會,這是約伯最深入的體會。

憐憫的心

褔音中,耶穌也有同樣經歷,祂是「痛苦的僕人」。他藉著因愛而忍受的苦,更藉著因愛而忍受的苦,把我們從罪惑中解救出來,耶穌並沒有廢除人生現世的痛苦。瑪爾谷在福音的開始就介紹了耶穌的事跡:「祂醫好了許多患不同病症的人,驅逐了許多魔鬼」。身為天主子,又取了人性,從未對痛苦的人無動於中。

但瑪爾谷也說祂不准魔鬼說話,而且耶穌知道大家都找他,就決定到別處去宣講。他不想人們太迷於祂的事跡。但祂的救恩主要不是為解脫現世的痛苦,而是藉著聖化痛苦,保證永生。讓我們向耶穌學習:藉痛苦磨練愛心,並關懷在痛苦中的兄弟姊妹。祂治病驅魔是愛的表示:天主的愛已顯現人間。

服務的心

本人記得當執事的時候,爭取學習牧民的經驗,探訪醫院及主持喪禮。有時,看見青年失去雙親,都替他們心煩意亂,傷痛欲絕。不過,他們需要的不是講大篇道理,這根本是不尊重他的痛苦,而是陪伴在則,靜默地支持。當受苦的朋友平靜下來時,我們可以和他分享我們對痛苦的了解,幫助他想通這個大問題;就像保祿一樣「對軟弱的人,我就成為軟弱的」(格前9:22),與哭泣的一起哭泣。天主藉著痛苦,希望在受苦人身上製造重建良善的本能性,那麼我們應該慷慨服務,互相陪伴支持,「為一切人,成為一切」。

殉道聖人以生命教會我們若望福音這句話:「人若為自替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讓我們學習聖高比神父,擁有敢於犧牲的愛。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為奉獻生活者主持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2月2日獻耶穌於聖殿慶日傍晚,在聖伯多祿大殿為奉獻生活者主持彌撒。

在彌撒講道中,教宗聚焦於《路加福音》記載長者西默盎的片段,那時他「正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路二,25),西默盎認出了耶穌是「啓示異邦的光明」。教宗解釋道,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耐心地等待天主許諾的圓滿實現。

教宗説道:「讓我們仔細地看看西默盎的耐心,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在等待,是耐心的等待。西默盎學習到,天主不是在特殊非凡的事件中來到我們中間,而是在我們看來單調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活動沉悶的節奏中、在以忍耐和謙遜進行小事時、在努力承行天主的旨意時,天主來到我們中間。」

「西默盎並沒有感到疲倦,儘管他在漫長的歲月中確實經歷了痛苦和困難的時期,但他沒有失去希望,他心中的火焰持續燃燒。」教宗解釋道:「西默盎沒有被懊惱或沮喪的情緒所吞噬。他的希望和期待體現在日常的耐心中,他不顧一切,保持醒悟,直到最後他的眼睛看到了預許的救恩。」

教宗接著說:「西默盎的耐心是天主耐心的一面鏡子。西默盎在祈禱和天主子民的歷史中,他學習到在上主内看到“一個慈悲、寬厚、不輕易發怒、充滿堅定和忠信之愛”的面容。聖保祿在致羅馬人書中說,耐心是引我們悔改。」教宗引用德國神學家瓜爾迪尼(Romano Guardini)的話說:「耐心是天主回應我們的軟弱的方式,並給予我們需要悔改的時間。」教宗表示:「西默盎懷抱著的耶穌,比任何人都更能向我們顯示天主的耐心,慈悲的天父不斷呼喚我們,直到我們生命的最後時刻。」

「這就是我們懷有希望的原因:天主永遠不會疲於等待我們。」教宗解釋道:「當我們轉面離開時,祂來尋找我們;當我們跌倒時,祂把我們扶起來;當我們迷失後再轉回祂身邊時,祂張開雙臂等待我們。祂的愛不能以我們人類的天平來稱量,祂毫不吝嗇地給予我們重新開始的勇氣。」

隨後,教宗邀請度奉獻生活的人士,在反省他們奉獻生活的時候要仰觀天主和西默盎的耐心。教宗指出:「耐心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精神的力量,使我們能夠背負個人和團體問題的重擔,接受與我們不同的人,在一切似乎都失去的時候堅持善良,即使被疲憊和精神萎靡所制服也要繼續前進。」

於是,教宗給度奉獻生活者提出了實踐耐心的三個具體方面。

教宗首先講到的是奉獻生活者個人的生活方面,他說:「在我們的奉獻生活中,希望可能會因沒有與所期望的結果相符而慢慢消失。我們必須要有耐心,懷著希望等待天主來臨的時間與地點,因為祂永遠持守祂的許諾。牢記這一點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踏上前進的道路和重整我們的夢想,而不是屈服於内心的悲傷和失望。」

第二個具體方面是在團體生活中實現耐心,教宗說:「人際關係不總是那麽平靜,特別是在進行一個共同的生活方案和使徒工作時,有時會出現衝突,並不能指望問題立即解決,也不能倉促作出判斷。退一步和維持和諧,都需要時間,要等待一個更好的時機來以愛德和真理解決問題。」教宗敦促度奉獻生活人士在團體生活中培養相互忍耐,說:「要有支持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肩膀上背負我們弟兄姐妹的生活,包括他們的軟弱和缺點。」

教宗談到耐心的第三個方面是與世界的關係,要對這個世界有耐心。教宗表示:「回顧西默盎和亞納如何珍視先知所預告的希望,他們沒有抱怨事情是如何的不公,而是耐心地尋找在歷史的黑暗中閃耀的光明。我們也需要這種耐心,以免陷入這樣的陷阱,就是感嘆世界已不再聼我們的話’或者‘我們不再有聖召了,這不是容易的時代。即使天主耐心地耕耘歷史的土壤和我們的心田,我們也會表現出不耐煩,想馬上判斷一切。如此,我們會失去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耐心幫助我們以慈悲的方式看待我們自己、團體和我們的世界。」教宗邀請所有度奉獻生活的人士,永遠不要停止接納聖神的耐心,不要停止彼此相擕,不要停止散發友愛生活的喜悅,不要停止耐心地奉獻我們的服務。

教宗最後勉勵他們說:「這些是對我們奉獻生活的真正挑戰:我們不能停留在對過去的懷念中,或者只是重復老舊事物。我們需要耐心和勇氣,才能不斷前進,探索新的道路,並回應聖神的推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的天主聖言主日講道:天主親近所有人

圖片: Vatican Media

「天主永遠不會遠離我們人類,也絕不會厭倦我們。」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1年1月24日天主聖言主日彌撒講道中,解釋當天的福音(參閲谷一14-20)時給我們安慰的話。

1月24日是常年期第三主日即天主聖言主日,教宗方濟各由於坐骨神經痛而無法主持彌撒,改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Salvatore Fisichella)總主教代替主持。彌撒中,菲西凱拉總主教宣讀了教宗的講道全文。

教宗講道的開場白是耶穌一再向我們重復的訊息,即:「天主不像我們人常常想像的居於遙遠的天國,與人類的狀況分離,不是這樣,祂一直與我們同在。祂的神國已經在人間。」

教宗強調說:「首先,我們必須堅信並宣告說天主已經親近我們了,我們已獲得寬恕並得到憐憫。在我們談論天主之前,祂的聖言已經在不停地向我們說『不要害怕,我和你們同在,我就在你們身旁並永遠與你們同在』。天主聖言是從生命孤獨的恐懼中解脫出來的良藥,祂提醒我們牢記我們在天主的心中,在祂眼中是珍貴的,並在祂手中受到保護。」

教宗指出:「天主聖言傾注於人這内心的平安,不僅如此,這聖言也是安慰的聖言,是勸人皈依的聖言。耶穌在宣報天主的國臨近後,馬上又說『你們悔改吧』。天主的國臨近了,我們與天主和他人保持距離的時代結束了,每個人只想著自己並獨自前行的時代結束了。那些經歷了與天主親密關係的人無法與他人保持距離,也不能冷漠地遠離他人。」

教宗解釋道:「生命不是要保護自已免於他人的傷害,而是要因天主關懷之名與他人相遇。如此的話,在我們心中播下的聖言就會通過關懷帶來希望的種子。就如同天主為我們所做的一樣。」

接著,教宗講到了耶穌揀選的那些漁民。教宗說:「他們都是些純樸的人,他們日以繼夜地辛苦勞作,靠自己手中的果實過活。他們不是聖經專家,他們不是科學與文化中的顯要人物。他們生活在各種人、民族和文化混合的地區,那是一個遠離耶路撒冷純粹的宗教中心、遠離國家中心的地方。但是耶穌就從這裡開始,不是從中心開始而是從邊緣開始。耶穌這樣做也是為告訴我們『沒有人是在天主心靈之外』。」

教宗繼續說:「耶穌、天主的聖言向所有人講話,無論人身處何處,沒有時間表也沒有固定時間。祂在沿著海邊行走的時候,向正在撒網的漁民講話。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祂沒有以高深而又難以企及的道理吸引人,而是依照他們的生活方式説話:祂對捕魚的漁民說你們將要成為人的漁夫。如果祂對他們說:『你們來跟隨我,我要讓你們成為宗徒,你們將被派遣到世界上以聖神的力量宣講福音,你們將被殺害並將成為聖人』。我們可以想象到伯多祿和安德肋可能會向祂說,『謝了,但我們寧願要我們的漁網和船』。耶穌從他們的生活出發召叫他們,『你們是漁夫,你們將成為人的漁夫』。」

於是,教宗把天主聖言定義為天主「寫給我們的情書」,他表示:「可以肯定的是閲讀福音,我們再次聽到祂的聲音,看到祂的面容,領受祂的聖神。聖言令我們與天主親近,我們被召喚不要遠離聖言。」

講道的最後,教宗叮囑我們說:「讓我們常攜帶福音書,放在口袋里,讓它在我們的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把福音書放在一個可以每天提醒我們打開的地方,希望在一天的開始和結束時分閲讀福音,以便讓天主聖言的一些話語進入我們的耳朵和心靈。」

「關掉電視、打開聖經吧;關閉手機、打開福音書吧!它讓我們感受到天主的親密關懷,並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賜個我們勇氣和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朝拜天主是要發現藏身於平凡處境中的祂

圖片:Vatican Media

「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教宗方濟各於1月6日主顯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並鼓勵我們發現朝拜天主的真諦。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不必出示品德優良的證明書,卻要效法東方三賢士,明白天主厭惡各種誇耀,在平凡的境遇中,在卑微和被排斥的人身上,發現隱身在其中的天主。

朝拜的需求乃是人之常情,但是人很容易搞錯目標。事實上,我們「若不朝拜天主,就會去朝拜各式各樣的偶像」。如此一來,「信徒將會崇拜偶像」。教宗引用一位法國詩人的話,警惕道:我們若不朝拜天主,最終就會朝拜魔鬼。為此,教宗期勉眾人反省一個事實,即:「朝拜上主並不容易,絕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某種靈性的成熟,那是一段內在旅途的終點,有時路途漫長。」

「在我們的時代裡,格外需要個人和團體撥出更多時間來朝拜,不斷學習更好地默觀上主」。教宗指出,關於朝拜的方法,我們可以從東方三賢士朝拜耶穌聖嬰的事跡裡(參閱:瑪二1-12),汲取三個值得效法的要點,分別是:舉目觀望、踏上旅途和超越表象。

朝拜上主首先需要「舉目觀望」。教宗解釋說,這意味著「不被內心的陰影所禁錮,不澆滅希望,不讓問題和困難占據自己生活的中心地位」。這並不代表要否認現實,假裝或幻想一切都會變好;相反地,如此的舉動邀請我們「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和焦慮,知道上主了解我們的艱難處境,仔細聆聽我們的呼聲,而且祂不會對我們流下的淚水無動於衷」。做到這一切,我們便會向朝拜敞開心扉。

反之,我們如果陷入問題的泥淖,不肯舉目仰望天主,恐懼就會侵入人心,使人迷失方向,變得憤怒、迷惘、焦躁又低落。在這種情況下,人難以朝拜上主。因此,教宗勉勵眾人鼓起勇氣,打破先入為主的定論,明瞭「現實處境勝過於我們的臆測」。上主邀請我們信賴祂,因為祂的確照顧每一個人。門徒的朝拜便由此萌生,並發現天主是真正的喜樂。他們依靠的不是擁有物質財富、名聲成就等類似的事物,而是天主的忠信,儘管我們會陷入危機處境,但是天主的許諾絲毫不減,祂始終信守承諾。

在踏上旅途方面,教宗指出,東方三賢士在朝拜耶穌聖嬰以前,必須長途跋涉,而這段旅程意涵著轉變。「走完一段旅途的人,必然蘊藏著某樣新意:他增廣了見聞,遇見許多新的人事物,體驗到在面對困難時必須意志堅定」。為此,我們應當反省:「如果不先踏上旅途,達成內在的成熟,就無法朝拜上主」。其關鍵在於「接受恩寵的千錘百鍊」,如同聖保祿宗徒所言:「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格後四16)

教宗說,失敗、危機和錯誤等經驗,都能幫助我們有所長進。但重要的是,這些經驗能讓我們意識到「唯有上主當受朝拜,因為只有祂能滿足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和永恆的渴望」。再者,隨著時間流逝,若能懷著信德來面對生活中的磨難和辛勞,這些磨難和辛勞必會有助於淨化心靈,使人更加謙遜、更樂意向天主敞開自己。因此,教宗期許眾人「切莫因疲憊、跌倒和失敗而灰心喪志」。仰望著上主,我們將能找到繼續喜樂地前行的力量,但我們要記得,「生命不是賣弄才能,而是邁向愛我們的那一位的旅途」。

關於超越表象的意義,教宗表明,朝拜是向君王和重要貴賓致敬的舉動。東方三賢士知道,他們朝拜的那位是猶太人的君王,但實際上,他們眼前所見的是一個貧困的嬰孩和祂的母親。這使他們的朝拜舉動變得非比尋常,因為「這些來自於遙遠國度的智者,懂得超越那個簡陋又幾乎破爛不堪的景象,辨認出一位君王臨在於那名嬰孩身上。換句話說,東方三賢士能『看見』表象以外的部分」。因此,教宗表示,為了朝拜上主,目光必須超越那經常看似騙人的表面。

在當天選讀的福音中,黑落德王代表了「長期受困於外在表面」的庸碌之輩:這樣的人只重視萬眾矚目的事,與東方三賢士的態度截然不同。談到這裡,教宗提出了「神學上的現實主義」,解釋說:它指的是客觀地覺察到事物的現況,最終能夠明白天主厭惡各種炫耀。這是一種超越事物表面的觀察方式,我們能藉此「朝拜那經常隱身在平凡的境遇中、藏身於卑微和被排斥者身上的上主」。

在邀請眾人重新發現朝拜天主的價值與真諦後,教宗祈禱說:「願主耶穌讓我們成為真正朝拜祂的人,好能藉著生活彰顯祂對全人類的愛的計劃。」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和教會朝拜的能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鹽與光》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2020

《鹽與光傳媒》
聖誕期電視播放及網上直播時間表

網上播放: slmedia.org/ch/live
來自加拿大本地、香港及台灣的網上彌撒:
slmedia.org/ch/mass
Facebook播放: facebook.com/slchinese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網上直播:

電視及網上播放時間: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下午7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4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8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子夜感恩祭【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上午9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上午6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4日,晚上10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聖誕節日間彌撒【粵語】(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晚上10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下午7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上午11時30分

教宗主持聖誕子夜彌撒【中文解說】(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凌晨2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11時30分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3時30分

加拿大咸美頓教區基督君王主教座堂大殿-聖誕子夜彌撒【英語】
(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4日,子夜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4日,晚上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5日,下午1時

教宗主持聖誕節隆重降福羅馬及全世界【英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5日,中午12時
加拿大西岸: 12月25日,上午9時
中港台時間: 12月26日,凌晨1時

香港天主教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主日彌撒【粵語】(電視及網上播放)

加拿大東岸: 12月27日,下午1時30分
加拿大西岸: 12月27日,上午10時30分

*上述節目時間以當天公布播放時間表為準*

 

相關資訊

多倫多天主教華人堂區在疫情下的聖誕禮儀安排

温哥華天主教華人堂區提供網上彌撒

聖誕網上避靜:警醒迎候耶穌的再來【國語】

更多聖誕資訊

教宗:仰望聖母,把我們的生命化為禮物

教會於12月12日慶祝拉丁美洲主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以紀念童貞聖母瑪利亞於1531年12月9日至12日顯現給印地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的事跡。在慶祝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於12月12日上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教宗指出,仰望聖母的肖像,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三個事實,即:豐沛、讚美和禮物。

豐沛

教宗首先解釋道,天主始終沛降恩典,祂的賞賜豐沛至極。天主不會去計算份量,卻賜下豐厚的恩典。天主的「限度」就是慷慨大方,祂無法不豐富地給出去。

讚美

其次,聖母瑪利亞與聖婦依撒伯爾的相聚等同於讚美。教宗指出,讚美的意義是「口出善言」。天主的風格向來是說好話,因此說壞話是魔鬼、是敵人的作風。那是心胸狹隘的作態,不能全然奉獻自己。

禮物

再者,天主的恩典如同一份祝福賜予了我們。這是天主送給我們的禮物,祂渴望在整個啟示的過程中不斷激發人說出:「妳在婦女中受讚頌,因為妳帶給了我們受祝福的那位。」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默觀聖母的肖像,祈求天主恩賜我們上主的這種風格:豐富地給予,口出善言,絕不說壞話,並且把我們的生命化為一份禮物。

適逢瓜達盧佩聖母加冕125週年,宗座聖赦院在教宗方濟各的委託下頒布法令,讓世界各地在家裡慶祝瓜達盧佩聖母瞻禮的信友都有機會領受全大赦。由於當前新冠疫情的緣故,為了避免墨西哥瓜達盧佩聖母大殿像往年一樣人潮擁擠,這座聖殿現在暫時關閉,直到12月13日為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我們不可陷入平庸和冷漠的昏昏欲睡

圖片:Vatican Media

臨近和醒寤:這是將臨期的兩大關鍵詞。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和《馬爾谷福音》的彌撒讀經,向我們提出了這兩大要點(參閱:依六十三16-17、19,六十四2-7;谷十三33-37)。教宗方濟各11月29日主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與新擢升的樞機一起舉行彌撒時,以這兩個關鍵詞為主軸,展開彌撒講道。那麼,該如何保持醒寤呢?

教宗表示:「將臨期是一段牢記天主臨近的時期,祂曾降臨於我們中間。而依撒意亞先知鼓勵我們懇請天主再次降臨,祈求說:『望祢衝破諸天降下。』」教宗指出:「信仰的第一步,便是告訴上主我們需要祂,需要與祂同在。將臨期和禮儀年的首要訊息,也是要承認上主已臨近,懇求祂再次降臨。祂渴望前來接近我們,但祂提出建議、卻不強迫人接受;我們應當勤奮不倦地求祂降臨。將臨期提醒我們,耶穌曾降臨在我們中間,而且末世之際祂將再次來臨。然而,我們問自己,要是祂今天不來到我們的生命中,這些降臨又有何用呢?讓我們懇求祂的來到。」

「『主耶穌,求祢降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這樣呼求祂,在聚會、讀書、工作和做決策之前,以及在重大時刻和考驗中。這是個簡短卻發自內心的祈禱。我們若是懇求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必須保持醒寤,好能覺察到祂的臨在。生活中常犯的錯誤之一是迷失在千千萬萬的俗務之中,卻沒有發現到天主。我們一旦計較個人得失,恐怕會捨本逐末。在黑夜中,我們必須醒寤。」

教宗說:「我們與主同在的日子將會來到。上主來臨時,我們不可丟失靈魂:黑夜將會過去,上主將要起身帶領我們,祂是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一位。醒寤意味著等待這一切,不灰心喪志,卻在望德中生活。如同一直深愛我們的那一位,在我們出生以前就期盼我們那樣,現在身為愛的天主,也在等待我們。倘若天國在等著我們,那麼為什麼要按照現世的要求來過日子?為什麼要眷戀於金錢、功名、成就和一切必會消逝的事物?既然白日的光明在等待著我們,為什麼又要浪費時間來埋怨黑夜?為什麼要找靠山來謀求晉升,冀望藉此在事業上平步青雲?這一切都會過去。上主說,你們要醒寤!」

「耶穌受難的前一天,在最後晚餐結束後,在革責馬尼莊園裡,在雞鳴時,耶穌雖然與門徒同在,門徒卻無法保持醒寤。」

教宗提醒道:「我們也可能變得麻木,也就是陷入平庸的沉睡中。上主降臨的時候,我們忘記初愛、因循苟且,只顧生活安逸,缺乏愛天主的動力,毫不期待祂的新意,我們變得平淡無奇、不冷不熱、世俗凡庸。這會消耗信德,因為信德與平庸背道而馳:信德是熱切渴望天主、不斷地勇敢皈依、放膽去愛、始終前行。」

「信德絕非澆一盆冷水,而是熾熱燃燒的火焰。耶穌無法忍受不冷不熱的態度。」

教宗表示:「看得出來,天主輕視不冷不熱的人。為此,我們必須從睡夢中甦醒,在祈禱中保持醒寤,因為祈禱等同於點亮黑夜,與上主協調一致。祈禱是讓天主來親近我們。因此,祈禱使人擺脫孤獨、帶來希望。祈禱讓生命充滿氧氣:正如生活不能沒有氧氣那樣,基督徒也不能缺少祈禱。我們多麼需要基督徒為昏沉睡著的人守夜,多需要朝拜天主的代禱者日日夜夜地把歷史的黑暗帶到耶穌這位世界之光面前。」

「此外,除了不冷不熱的昏睡之外,還存在著冷漠的昏昏欲睡。後者不在乎他人,只關心自己。」

教宗解釋道:「當我們只環顧自己的四周和自身需求,對他人的所需袖手旁觀時,黑夜便籠罩心靈,使內心變得灰暗。我們很快就會抱怨一切,覺得人人都在害自己,最終認為處處都是陰謀詭計。抱怨、受害的感受和陰謀,形成一條鎖鏈。今天這夜幕似乎垂降到許多人身上,他們為自己打抱不平,卻對其他人無動於衷。」

「有個藥方可以治療這冷漠的昏睡,就是愛德的醒寤。」

教宗強調:「少了愛德,就做不成基督徒。有人似乎認為,心生憐憫、施以援手、起身服務,都是失敗者的作為!事實上,唯有這樣的行動能贏得勝利,因為它早已預見將來、上主的日子;屆時,一切都將過去,唯獨愛永垂不朽。藉著慈悲善功,我們得以接近上主。」

「愛德善功是一條與主耶穌相聚的道路。教會在朝拜天主及服務近人時,不會陷入黑夜。」

教宗最後祈願說:「主耶穌,求祢降臨!求祢使我們感受到祈禱的渴望,以及去愛的需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緬懷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28位樞機在場參禮,其中的25位與教宗共祭。教宗指出:「對復活的信德並不忽略和掩飾人性面對死亡的迷失感,但它讓我們看得更遠。復活不是一種幻境,而是一個已經存在、讓我們現今奇妙般參與的事件。」

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耶穌對瑪爾大說的這句話為核心:「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妳信麼?」(若十一26)。教宗說:「這是讓我們改變願景的信德上的重大飛躍。這個飛躍一旦出現,我們思索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信德的眼目超越可見事物,在某種方式上看到不可見的事物。每個事件都依照另一個幅度,也就是永恆的幅度來予以評估。」

教宗以「義人的早亡」為例説明這個新的思想。他說:「這樣的人為天主所愛,他被接去,免得邪惡改變了他的心意,虛偽迷惑了他的心靈(參閲:智四10-11)。」教宗解釋道:「在信仰的視野中,這樣的死亡並非不幸,而是按照天主的上智安排,祂與我們的想法不同。」

教宗接著表示:「在為一年來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時,我們要祈求上主消除那有時潛入我們内心的負面悲傷,它令我們以為藉著死亡結束了一切。這是一種遠離信德的情感,加深了人們對必須死亡的恐懼,因為沒人能說自己可以免除死亡。因此,在死亡這個不解的迷面前,有信仰的人也必須不斷地皈依。我們每日都必須超越我們對死亡的想像,它本能地認為死亡乃是一個人徹底被消除;我們也必須超越可見和可預料的事物、墨守成規和天經地義的思想,以及普遍的見解,好能完全信靠上主,祂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十一25-26)。」

最後,教宗邀請基督徒憑著信德接納耶穌的話,讓為已亡弟兄姐妹的祈禱具有基督信仰的特徵。他說:「為亡者祈禱,相信他們生活在天主那裡。這祈禱也惠及我們,塵世旅途上的人。這祈禱培養我們一種對生命的真正憧憬,向我們揭示為進入天主的國度必須經歷苦難的意義;它讓我們追求真正的自由,讓我們樂於不斷地尋求永恆的財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