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為病童堅振:愛是從耶穌那裡學來的

2018年5月6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托爾德思嘉(Tor de’ Schiavi)至聖聖體堂區進行牧靈訪問。教宗在彌撒中籲請大家透過服務他人而存在愛內。教宗指出耶穌的榜樣,邀請我們不要說別人的壞話。彌撒中教宗特別為一個嚴重殘疾的孩子和她的母親施行堅振聖事。

復活期第六主日的福音講述了耶穌在橄欖園祈禱和受難之前對祂門徒們所說的一番話。耶穌囑咐門徒們說:「你們要存在我的愛內」。這也是耶穌給我們每個人的建議。教宗解釋道:「我們願意思考愛是什麼嗎?『啊,我看過一部關於愛情的電視節目,好美啊!』然而,那對情侶卻以不好的結局收場,真可惜!愛不是電影中所說的。愛是另一回事。愛意味著為他人服務。愛不是演奏小提琴,一切都那麼浪漫。不!愛是工作。想想你們當中為人母親的;孩子小的時候,你們如何愛了你們的孩子?這是一種工作,需要照顧他們。他們哭的時候,要給他們餵奶、換衣物等等。這是一種工作。愛總是為他人工作,因為愛體現在行動中,而不只是言語。」

教宗因此勉勵眾人反省一下我們為他人做了什麼。教宗說:「社區中的每位病人都在問:『你為我做了什麼?』在我們的家裡,你是否愛你的孩子,無論他們是小是大,甚至是父母或年長者,你愛他們嗎?你對他們做些什麼?為了表明如何愛,我們總會說:我該做些什麼?」

教宗然後表明:「真正的愛是從耶穌那裡學來的。第二篇讀經中有一句話使我們大開眼界:愛始終處於第一位的。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示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愛就在於此。(若一4:9-10)」

彌撒講道最後,教宗提出如何存在愛內的勉勵:「如果這個堂區能永遠不說別人的壞話,它不是應該被封聖嗎?想想這一點。至少我曾在其它場合說過:要努力不說別人的壞話。可是神父,給我們一個不說他人壞話的妙方吧!很簡單,人人都能做到。當你想說別人壞話時,咬住你的舌頭吧!舌頭會腫起來,但你肯定永遠不再說他人的壞話了。」

彌撒講道後,教宗為年僅12歲、罹有線粒體疾病的瑪雅(Maya)及她的母親保拉(Paola)施行堅振聖事。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時刻,堂區全體信友對教宗方濟各的舉動報以熱烈掌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信德是通過愛和見證傳遞的

五月三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5:1-8

弟兄們:我願意你們認清,我們先前給你們所傳報的福音,這福音你們已接受了,且在其上站穩了;假使你們照我給你們所傳報的話持守了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否則,你們就白白地信了。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又傳授給你們的,其中首要的是:基督照經上記載的,為我們的罪死了,被埋葬了,且照經上記載的,第三天復活了,並且顯現給刻法,以後顯現給那十二位;此後,又一同顯現給五百多弟兄,其中多半到現在還活著,有些已經死了。隨後,顯現給雅各伯,以後,顯現給眾宗徒;最後,也顯現了給我這個像流產兒的人。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6-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斐理伯對他說:「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耶穌回答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你不信我在父內,父在我內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講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他自己的事業。你們要相信我: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若不然,你們至少該因那些事業而相信。「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作比這些更大的事業,因為我往父那裏去。你們因我的名無論求父什麼,我必要踐行,為叫父在子身上,獲得光榮。你們若因我的名向我求什麼,我必要踐行。」

2018年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彌撒講道中反思:「傳遞信德並不意味著勸人改教,不是找人支持這個足球隊或這個文化中心,而是用愛來見證。」

教宗從《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談起,他表明:「信德不僅僅是誦念《信經》,而是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傳遞信德並不意味著提供訊息,而意味著建立一顆相信耶穌基督的心。做基督徒絕不是機械式地學習小冊子或某些概念,而意味著結出傳遞信德的果實,一如母親教會那樣,誕生信德中的子女。」

教宗說:「傳遞信德的途徑是這樣的:傳播我們所領受的。基督徒所面臨的挑戰正是結出信德傳遞的果實。這也是教會的挑戰,教會要成為一個富有成果的母親,在信德中誕生子女。」

教宗然後談及在愛的氛圍中從祖母到母親、長輩對晚輩的信德傳遞:「我們的信德傳遞不僅僅通過言語,也透過愛撫、溫柔,甚至是方言。因此,信德傳播的第一種態度首先是愛,其次是見證。傳遞信德不是勸人改教,不是找人支持這個足球隊、這個俱樂部或這個文化中心;這很好,但勸人改教和信德沒有關係。教宗本篤十六世說得好:『教會的發展不依靠勸人改教,而在於她的吸引力』。信德被傳遞,是因為它吸引人,也就是有人為它做了見證。」

最後,教宗總結道:「見證引起他人心中的好奇心,這是聖神所激發的好奇心,聖神在他內工作。教會相信吸引力能帶來發展。因此,信德傳遞靠的是見證,甚至是殉道。當我看到某個人的生平符合我們所宣講的福音時,我總會好奇地問:『為什麼他這樣生活?他為什麼度一種為他人服務的生活?』而這種好奇心正是聖神所播撒的種子,聖神使這種子長大。傳遞信德使我們成為義人,為我們辯護。信德為我們辯護,在信德傳遞中我們給予他人真正的公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分辨好奇心的好壞,向聖神敞開心扉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4:5-18

當外邦人和猶太人連同他們的官長蓄意侮辱保祿和巴爾納伯,和用石頭砸死他們的時候,保祿和巴爾納伯一聽說,就逃往呂考尼雅的呂斯特辣、德爾貝兩座城和周圍的地方去了,在那裏傳揚福音。在呂斯特辣有一個人患軟腳病,常坐著,由母胎中即是跛子,總沒有行走過。這人聽保祿講道;保祿注目看他,見他有信心,可得痊癒,便大聲說道:「直直地站起來!」這人遂跳起來行走。群眾看見保祿所行的,就大聲用呂考尼雅話說:「神取了人形,降到我們這裏了!」他們遂稱巴爾納伯為則烏斯,稱保祿為赫爾默斯,因為他是主要發言人。在城關的則烏斯的司祭,就帶著公牛與花圈來到大門前,要同群眾一起獻祭。巴爾納伯和保祿宗徒聽說這事,就撕裂了自己的衣服,跑到群眾中,喊著,說道:「人哪!你們這是作什麼?我們也是人啊!與你們有同樣的性情;我們只是給你們傳揚福音,為叫你們離開這虛無之物,歸依生活的天主,是他創造了天地海洋和其中的一切。他在過去的世代,容忍了萬民各行其道;但他並不是沒有以善行為自己作證,他從天上給你們賜了雨和結實的季節,以食物和喜樂充滿你們的心。」說了這些話,才算阻住了群眾,沒有向他們獻祭。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21-26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接受我的命令而遵守的,便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愛他,我也要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猶達斯─不是那個依斯加略人─遂問他說:「主,究竟為了什麼你要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耶穌回答說:「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那不愛我的,就不遵守我的話;你們所聽到的話,並不是我的,而是派遣我來的父的話。我還與你們同在的時候,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但那護慰者,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他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

2018年4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必須懂得分辨好奇心的好壞,向聖神敞開心扉,祂必會賜給我們確信。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講述耶穌和門徒之間的對話(若14:21-26),教宗稱之為「好奇心與確信的對話」。

教宗解釋道:「我們的生活充滿好奇心,但好奇心有好壞之分。舉例而言,孩童擁有好的好奇心,成天在問『為什麼』。他們提問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不明白某些事物,進而尋找解答。這是好的好奇心,因為它有助於個人發展,培養自主能力;這也是個沉思的好奇心,因為孩童看見事物,加以沉思,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提出疑問。相反地,東家長西家短就是壞的好奇心。擁有這種好奇心的人想要探聽別人的生活,以尋找自己的立足之地,最終卻玷污別人的名聲,把眾人沒有權利得知的隱私透露出去。這種壞的好奇心在我們的一生中如影隨形,它是我們將不斷面對的誘惑。」

教宗說:「我們不要驚慌失措,卻要小心謹慎:『這件事我不問、不看、不期望。』比方說,在虛擬世界裡就存在著很多讓人好奇的事物。透過手機等物件,孩童們進入虛擬世界,好奇地觀看,在那裡發現許多醜陋的東西,缺乏規範好奇心的紀律。我們必須協助孩子們在這個世界裡生活,把求知欲和好奇心區分開來,以免孩子受到壞的好奇心所束縛。」

「當天福音中門徒的好奇心是好的:他們渴望知道未來將發生什麼事,耶穌的答覆帶來確信,祂從不騙人,卻向他們許諾說:聖神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聖神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確信。聖神不會把確信的恩典包裝成箱,要我們直接領取。不是這樣的。我們走到人生的某個境況時,向聖神祈求恩典,敞開心扉,然後在那一刻祂才會賜給我們確信。聖神是基督徒在旅途中的友伴。事實上,聖神令我們想起上主的話,並加以啟發,帶領我們進入永恆不變的真正喜樂的所在地。」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祈求上主兩件事:首先,在我們接受或好或壞的好奇心時淨化我們,使我們懂得分辨什麼不該看、什麼不該問。第二個恩寵是向聖神敞開心扉,因為祂就是確信,祂賜給我們確信,祂有如我們旅途中的友伴,令我們確信耶穌對我們的教導,叫我們想起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天堂並不無聊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26-33

保祿到了安提約基雅,開始在會堂宣講說:「諸位仁人弟兄,亞巴郎的子孫和你們敬畏天主的人!這救恩之道正是給我們賜下的,因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誦讀的先知的預言,就判決了他,而應驗了這些預言。他們本來找不到一條死罪,卻要求比拉多處死了他。論他所記載的都成就了以後,就把他從木架上卸下,放在墳墓裏,天主卻使他從死者中復活起來,他多日顯現給同他一起,從加里肋亞往耶路撒冷去的人;這些人就是現今在百姓前給他作證的人。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就如在第二篇聖詠上所記載的:『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1-6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如不然,我早就告訴了你們。我去了,為你們預備了地方以後,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的是我在那裏,你們也在那裏。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往那裏的路。」多默說:「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回答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2018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談及天主所許諾的永恆福樂,指出天堂不是一個無聊的地方,而是與耶穌的相遇。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載了聖保祿在安提約基雅猶太會堂的講話。保祿宗徒說,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他們的首領不認識耶穌,就判決了祂,但祂從死者中復活起來。我們現今也給你們報告喜訊:就是那向祖先所應允的恩許,天主已給我們作他們子孫的完成了,叫耶穌復活了。(宗13:32-33)」

教宗繼續說:「心中懷著天主的這一許諾,天主的子民開始了他們的旅程,內心滿是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特選的民族。子民往往不忠信,但他們信靠應許,因為他們知道天主是忠信的。為此,他們繼續前行,信靠天主的忠信。」

教宗說:「我們也走在旅途中。的確,走在旅途中,但我們去哪裡呢?去天堂啊!那天堂是什麼呢?這時,我們就不太確定我們的答案,難以很好地解釋天堂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設想一個抽象的天堂,一個遙遠的天堂。是的,在那裡感覺很好。有些人會問:『可是,永遠待在那裡會不會有點無聊呢?』不,天堂不是那樣的!我們正走向一個相遇:與耶穌的最終相遇,天堂是與耶穌的相遇。我們必須回到這個想法:『我的生命旅程通往與耶穌的相遇』。這是我們永遠享受的相遇。有人會問:『耶穌此刻在做些什麼呢?』」

教宗回答說:「祂不是坐著等我,而是如福音所說的,祂為我們工作。事實上祂親口說:『你們要相信我,我要為你們預備地方。』耶穌的工作是什麼?是代禱。」

教宗說:「耶穌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個人祈禱。但我們必須不斷重複並說服自己:祂是忠信的,祂此刻在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然後談到耶穌在最後晚餐時說的話:「祂向伯多祿許諾道:『我會為你祈禱。』祂對伯多祿說的就是對我們所有人說的:『我為你祈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說:『耶穌正為我祈禱』,祂正在為我們工作,為我們預備地方。祂是忠信的,祂一定會這樣做,因為祂做了許諾。天堂將成為一次相遇,與前去那裡預備地方的上主相遇,與我們每個人相遇。這使我們信心倍增。」

最後,教宗總結道:「耶穌是我們的代禱司祭,直到世界的終結。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帶著祂所做的許諾而前行:求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仰望天上並相信『上主正在為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缺乏愛和服務,教會無法前行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13-25

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從帕佛乘船來到旁非裏雅的培爾革;若望卻離開他們,回了耶路撒冷。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在朗誦法律和先知之後,會堂長派人問他們說:「仁人弟兄,你們若有什麼勸勉民眾的話,請說吧!」保祿就站起來,打手勢說:「諸位以色列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請聽!以色列民族的天主揀選了我們的祖先。當這百姓寄居埃及時,天主就舉揚了他們,以大能的手臂從那裏領他們出來,大約四十年的工夫在曠野中容忍了他們。滅了在客納罕地方的七個民族以後,就把那地方分給他們作為基業,約有四百五十年。此後,又給他們立了民長,直到撒慕爾先知時代。從那時起,他們要求一位君王,天主就給他們立了本雅明族人克士的兒子撒烏耳,為王四十年;把他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若翰在他來臨以前,先向全以色列民宣講了悔改的洗禮。及至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

福音:聖若望福音 13:16-20

耶穌為門徒洗腳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就是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是那一位。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2018年4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以聖體聖事教導我們如何愛人,透過為門徒們洗腳教導我們如何服務。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派他來的主人。

「當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向門徒們告別,說了很多動人的話,做了兩個具有制度意義的舉動。對門徒和即將到來的教會而言,這兩個舉動可以說是祂的教義基礎。耶穌讓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建立了聖體聖事,並且為門徒們洗腳。這兩個舉動暗含兩條誡命。如果我們予以遵從,它們將促進教會的發展。首先是愛的命令:不僅愛自己的近人,更要愛近人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若15:12)。」

教宗說:「缺乏愛,教會將不會成長,將變為一個空洞、虛有其表、沒有具體行動的機構。耶穌說,我們應該愛到底。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這是第一條誡命。第二條誡命源自洗腳的舉動,即彼此服侍。你們要為彼此洗腳,如同我洗了你們的腳一樣。兩條新誡命,一個警告:『你可以服侍,但你們由我派遣。你們不能大過我。』耶穌明確表示:『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這是質樸而真實的謙卑,不是虛假的謙卑。」

教宗說:「我們要意識到祂比我們所有人都大,我們是僕人,我們不能超越耶穌,我們不能利用耶穌。主人是祂,不是我們。這是上主的遺囑。祂給予我們吃的、喝的,教導我們要如此相愛。祂為門徒洗腳,教導我們要如此相互服侍,但祂也告誡我們,一個僕人永遠不會大過那派遣他的主人。這些都是非常生硬的語言和動作,但它們是教會的基礎。如果我們朝這條路前行,我們永遠不會犯錯。」

教宗繼續說:「殉道者和許多聖人走了這條路,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僕人。此外,耶穌還加上另一個警告:『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並說『我知道你們中的一個人會背叛我』。」

因此,教宗勉勵大家靜默片刻,讓主耶穌注視我們。

教宗說:「讓耶穌的目光進入我內。我們會有很多觸動:我們會感受到愛,或許什麼也感受不到……我們被禁錮在那裡,我們會感到羞愧。然而,我們要始終迎視耶穌的目光。這是祂在最後晚餐中注視祂門徒的目光。主啊,祂知道,祂知道一切。正如聖伯多祿宗徒在提庇黎亞所說的:『祢知道,祢知道一切。祢知道我愛祢,祢知道我心中想什麼。』」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分辨時代的訊號,向聖神敞開心扉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1:19-26

在斯德望受害時,那些由於迫害而四散的人,經過各地,來到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約基雅,他們只向猶太人講道。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約基雅,也向希臘人講道,宣傳主耶穌的福音。主的手同他們在一起,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喜歡,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附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

福音:聖若望福音 10:22-30

那時,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建節,正是冬天。耶穌徘徊於聖殿內撒羅滿遊廊下。猶太人圍起他來,向他說:「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要到幾時呢?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坦白告訴我們吧!」耶穌答覆說:「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將他們奪去。我與父原是一體。」

2018年4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人類的歷史上一直存在著抗拒聖神、反對新事物和改變的情況。他反省了當天的禮儀讀經,指出上主不斷帶給我們新穎、獨創的事物,但人們應對的態度不盡相同。

在《若望福音》中,經師們的態度從封閉轉為「嚴苛」。

教宗解釋道:「這些人只會以自我為中心,對聖神的化工反應遲鈍,對新事物無動於衷。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分辨時代的訊號,儼然是陳腔濫調的奴隸。他們總是繞著同一個問題打轉,無法走出那個封閉的世界,深受特定的思想所束縛。對他們來說,任何新事物都是個威脅。」

教宗說:「天主子女則要採取不同的態度。他們或許剛開始會有所保留,但他們自由自在,懂得以聖神為核心。當天第一篇讀經中,首批門徒的榜樣凸顯出他們接納新事物,即使情況不符合常規,他們仍積極地撒播天主的聖言(宗11:19-26)。他們始終順從聖神,以作出超乎革命的猛烈改變,處於中心位置的是聖神,而非法律。」

教宗說:「教會當時不停向前邁進,超越自我。她不是蒙揀選者的封閉團體,卻是充滿傳教熱忱的教會。再者,教會的平衡即在於她敏捷行動、忠於聖神。有人說過,教會的平衡類似於自行車的平衡:它在行駛中穩健地前進;你一煞車,它就會傾倒。這是個好例子。在聖神的氣息前,封閉和開放是兩個極端的反應,而後者正是門徒、宗徒的態度。他們最初有所保留,這不僅出於人性,也能確保他們不會受騙上當;隨後他們便以祈禱和分辨找出道路。」

最後,教宗總結道:「世界各地一直存在著抵拒聖神的情況。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叫我們懂得抵拒那該抵拒的、那來自邪惡、剝奪我們自由的;同時也叫我們懂得向新事物敞開心扉,而且唯有向藉著聖神的威能、來自天主的新事物開放。願上主賜予我們分辨時代訊號的恩寵,好讓我們能適時作出必要的決定。」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祝聖新司鐸:你們應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

2018年4月22日善牧主日(第55屆國際聖召節),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祝聖了16位新司鐸,其中11位屬於羅馬教區。這些司鐸來自不同國家:他們當中有5位羅馬本地人、3位印度人,其他的各別來自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秘魯、越南、緬甸、哥倫比亞、薩爾瓦多、馬達加斯加。

新司鐸們身穿白色祭衣,宣發服務上主的誓願,承諾效忠教宗及其長上,然後逐一跪在教宗面前,接受他的覆手降福。教宗也以聖油傅在他們的手掌,象徵著授權他們在祭台上祝聖餅酒。

教宗一如既往採用了同一篇彌撒講道,首先指出:「全體天主子民都是王者的司祭,但大司祭耶穌基督親自揀選了一些人擔任公務司祭職,宣講福音,牧養天主子民,舉行敬天之禮,尤其是主的聖祭。藉著聖洗聖事,司鐸們使人加入天主子民的行列;在懺悔聖事中,以基督和教會的名義使人和好,為人赦罪。」

教宗今年格外強調慈悲的重要性說:「請你們務必堅持不懈地慈悲待人。你們想想,你們的罪過、你們的悲慘情況已蒙受耶穌寬恕。你們要常懷慈悲!」

最後,教宗提醒新司鐸:「你們蒙召事奉天主、服務眾人。你們要一心一意地中悅天主,切莫為了其它利益而取悅自己或人群。你們應當為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之益處,專心致志於服事天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效法耶穌,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凶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裏。」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裏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 ─ 掃祿此時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 ─ 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裏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堂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聖若望福音 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8年4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貝羅(Antonio Bello )主教履行主教牧職的莫爾費塔(Molfetta)市進行牧靈訪問,並在城市港口主持彌撒,約4萬名信友參與禮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貝羅主教的著作,邀請眾人反省基督徒生活的兩個核心要素聖體和聖言,指出以耶穌為生命食糧的人,將被祂的思維方式所同化。

25年前,貝羅主教因罹患腫瘤,僅僅 58歲就英年早逝。他把宣講福音的教會定義為「穿上圍裙的教會」。貝羅主教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擔任基督和平運動主席。他扶弱濟貧,倡導非暴力、和平與接納。《公教文明》期刊列舉了這位意大利主教和阿根廷教宗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舉例而言,貝羅主教常說,「需要一個『外向』的教會」;教宗方濟各則強調「走出去的教會」。耶穌會士帕尼(Giancarlo Pani)神父在《公教文明》期刊中指出:「莫爾費塔主教遺留給我們的第一個教導便是做個祈禱、默觀的人。祈禱是他的嚮導,給他的牧靈使命賦予意義。他的願景遂由此而生,也就是若望廿三世和梵二大公會議的路線:觀察時代的記號,勇敢回應我們蒙受的召叫。對貝羅主教而言,教會的聖召是為人服務,尤其是為最貧困、最弱小的人。他不僅將弱小者視為牧靈工作的優先對象,更視之為救恩史的主角。」

教宗說:「耶穌對猶太人說:『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若六58)。麵包對生活至關重要,對我們而言,與耶穌建立一種充滿活力的個人關係同樣至關重要。聖體聖事不是一個美麗的儀式,而是我們所能想像到的與天主最親密、最具體、最令人驚訝的共融。貝羅主教曾說:『行動中若沒有愛德,不足以稱為愛德行動。如果缺乏行動的源頭愛德,倘若缺乏泉源,缺乏起點即聖體聖事,任何牧靈工作都只能在事務層面打轉。』」

教宗繼續說:「誰以聖體聖事為食糧,就能被上主的思維方式同化,像祂那樣,為他人成為被掰開的餅,不再為自己活著,卻為了耶穌,像耶穌那樣,為別人而活著。貝羅主教也說:『在領受聖體聖事時我們不能坐著不動,若不從席位中起身,那將是一個未完成的聖事』。」

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應該自問:這項聖事是否在我內完成呢?具體而言,我只喜歡坐著由上主服侍,或者我如同耶穌那樣起身去服侍他人?在生活中我是否將彌撒中所領受的給予他人呢?身為教會肢體,我們可以自問:領受這麼多共融聖事後,我是否成為共融的人呢?」

教宗繼續說:「耶穌也是和平的食糧。這和平的食糧不能被獨自享用,卻應放在桌上供眾人分享。我們這些分享合一與和平食糧的人,蒙召去愛每一張面孔,彌合一切裂痕;我們也蒙召做和平的建設者,無論在何時何地。」

教宗也談到謙卑指出:「謙卑並不意味著羞怯或低三下四,而是順從天主和自我空虛,一如聖保祿所說的。實際上,天主聖言使人自由、向上,前行、謙卑且勇敢。」

最後,教宗勉勵信眾以貝羅主教為榜樣,成為希望、喜悅與和平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8:26-40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走近這輛車子!」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在阿左托出現,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福音:聖若望福音 6:44-51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2018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每個基督徒都有福傳的「義務和使命」,必須聽從聖神,走出去親近人群,從具體處境展開福傳工作。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章節,講述上主的天使告訴斐理伯:「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若8:26)

教宗解釋道:「斯德望殉道以後,爆發了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門徒們四處逃散。然而,正是這股迫害的風把門徒們吹往遠處福傳。如同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到別處播種那樣,這段經文也是如此:門徒們帶著天主聖言的種子前往遠方並且播種。迫害的風促使門徒們傳揚福音。上主就是這樣福傳、宣講的,祂也希望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傳報福音。聖神不僅催促斐理伯,也催促我們每個基督徒宣揚福音。」

教宗為此提出福傳的三個關鍵詞:起來、走近、從具體處境著手。

他指出:「福傳不是一個規劃完善的勸人改教計劃,而是聖神告訴你該如何前行,把天主聖言、把耶穌聖名傳揚出去。聖神首先說:『起來,前行。』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不斷走出去,向前邁進。你要前往那片你得宣講聖言的地方。」

隨後,教宗提及許多離開故鄉和家人、前往遠方宣講天主聖言的男女:「他們當中有些人缺乏抗體來抵禦異國他鄉的疾病,因而英年早逝,或是所謂的殉道。有一位樞機向我談及這種情況,稱之為『福傳的殉道者』。」

教宗表明:「『福傳手冊』的作用並不大。我們需要的是親近人群,走近察看所發生的事,然後從個別處境著手,而非從理論切入。福傳不能靠理論。福傳的要點在於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從具體處境著手,而非理論。斐理伯宣講耶穌基督,剛毅之神催促他給太監付洗。這位宗徒不斷前行,直到他覺得完成了使命。這便是福傳的方法。」

最後,教宗提醒說:「唯有在聖神的威能下秉持這三個態度才能傳揚福音。少了聖神,這三個態度也無濟於事,因為是聖神催促著我們起來、走近,並且從具體處境著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真先知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7:51-8:1

那時,斯德望對民眾、長老和經師說:「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你們的祖先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位先知,你們的祖先沒有迫害過?他們殺害了那些預言義人來臨的人,現在你們都成了那義人的出賣者和兇手。你們這些人接受了藉天使所傳佈的法律,卻不遵守。」他們一聽這些話,怒從心起,向他咬牙切齒。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看見天主的光榮,並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遂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著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放在名叫掃祿的青年人腳前。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掃祿也贊同殺死他。

福音:聖若望福音 6:30-35

那時候,群眾問耶穌說:「那麼,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你要行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先在曠野裏吃過『瑪納』,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他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於是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他們便說:「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吧!」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誰信我的,總不會渴。」

2018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先知會為不聽勸言的子民哭泣。

教宗談及聖斯德望的榜樣指出:「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以加強我們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記載教會的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斥責那些把他解送到公議會的百姓、長老和經師,說:『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這些人心靈封閉,不願意聆聽斯德望,並遺忘了以色列的歷史。正如他們的祖先迫害了從前的先知,這些長老和經師也怒從心起,一致向斯德望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

教宗評論道:「當先知宣揚真理、打動人心時,人們要麼就敞開心扉,要麼就變得更鐵石心腸,而且觸發怒火和迫害。一位先知就這樣斷送性命。真理有時令人不悅,難以入耳。先知經常因宣揚真理而遭遇困難、迫害。那麼,對我來說,哪一點最能檢驗出一位先知是否奮力宣揚真理呢?那就是,這位先知不僅能宣揚真理,還會為拋棄真理的子民哭泣。耶穌一方面嚴厲譴責,比如祂痛斥『邪惡淫亂的世代』(瑪12:39),另一方面祂也為耶路撒冷哭泣。檢驗即在於此。一位真正的先知絕不溫吞,卻總是直言不諱。」

「此外,真正的先知並不是災難預言家,卻是希望的先知。他開啟大門,醫治根基,修復天主子民的歸屬感,好能向前邁進。他的職務不是譴責。不,他是個充滿希望的人,只在必要時刻斥責。他敞開大門,展望前景,迎向希望。然而,先知一旦善盡職責,就會面臨生命危險。於是,斯德望在掃祿眼前死亡,只因他奉行了真理。」

教宗引用教會初期一位教父的名言說:「『殉道者的血是基督徒的種子』。教會需要先知。更有甚者,教會需要我們人人成為先知,而非批評家。後者是另一回事:一個愛批評的判官難以取悅,他什麼都不喜歡,這也不行,那也不好。這種人不是先知。先知是個祈禱的人,他仰望天主,注視子民,在子民犯錯時感到痛苦、落淚。他不只會為子民哭泣,還會為宣揚真理甘冒生命危險。」

最後,教宗祈願:「教會永遠不缺少這種先知性的服務,好能始終向前邁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