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任命塞梅拉羅主教冊封聖人部部長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任命意大利阿爾巴諾(Albano)教區主教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為冊封聖人部新任部長,接替貝丘(Giovanni Angelo Becciu)樞機9月24日辭去的這項職務。

塞梅拉羅主教今年73歲,在意大利普利亞行政區莱切省蒙特罗尼(Monteroni di Lecce)出生,1971年晉鐸,1998年被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任命為主教,從2004年10月1日起擔任阿爾巴諾教區主教。

年輕時,塞梅拉羅曾在宗座普利亞地區庇護十一世修道院接受初級培育,之後又在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神學院深造,取得神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他在家鄉普利亞神學院開始履行教職,教授信理神學和教會學。在此期間出版了一些以教會學為主題的書籍、文章和詞典詞條。擔任主教後,他也出版了關於牧靈和司鐸靈修方面的書籍。

塞梅拉羅主教在以主教為題的第十届世界主教會議中擔任特別秘書,並由教宗任命,出席了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四屆常規會議、以青年為題的第十五屆常規會議,以及2019年的世界主教會議泛亞馬遜地區特別會議。

從2013年起,塞梅拉羅主教擔任協助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樞機諮議會秘書,如今教宗將這項工作交給到目前為止擔任副秘書的梅利諾(Marco Mellino)蒙席。塞梅拉羅主教從2009年起成為冊封聖人部的成員,同時也是教廷傳播部的成員,以及聖座東方教會部諮詢會議的成員。

此外,塞梅拉羅主教去年9月21日接待了前來阿爾巴諾教區牧靈訪問的教宗方濟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0年《世界傳教節文告》: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教宗方濟各
第94屆世界傳教節文告
「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聖座早於5月31日聖神降臨節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20年《世界傳教節文告》,文告的主題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6章8節:「我在這裡,請派遣我!」。普世教會將於10月18日慶祝第94屆世界傳教節。

教宗在文告中首先回顧了他在3月27日在聖伯多祿廣場帶領普世信友的默想祈禱:「我們意識到我們在同一條船上,所有人都脆弱和迷茫,但同時重要和必要的是,所有人都蒙召一起划槳、都需要互相安慰。我們都在這條船上……。就像那些門徒們一樣,異口同聲焦慮地說『我們要喪亡了』(谷四38),我們也是這樣,我們意識到了不能靠每個人自己的力量向前,而只有一起向前。」

文告接著表示:「我們真的很害怕、迷失了方向、感到恐懼。痛苦和死亡使我們感受到了我們人性的脆弱。但同時,我們都承認所有人都強烈渴望生命、渴望擺脫邪惡。在此背景下,傳教的召叫,為了愛天主、愛近人而讓我們走出自我的邀請,代表了分享、服務、轉禱的契機。天主交個每個人的使命讓人從恐懼和封閉的自我,過渡到因著奉獻自己而重新找到和更新的自我。」

隨後,教宗在文告中提醒信友們:「傳教使命是一個回答、自由、自覺地回應天主的召叫。但只有當我們在教會內善度與活生生的耶穌之間個人愛的關係時,才能感受到這一召叫。我們自問,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接納聖神的臨在,總之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俯聽傳教的召叫?我們準備好毫無保留地按照天主的意願服務了嗎(參閱:路一38)?這一內在的願意對回應天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這裡,請派遣我!』。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今天和歷史中。」

教宗清楚地指出,當前的疫情大流行給教會的傳教使命帶來了挑戰。對此,文告特別寫道:「疾病、痛苦、害怕、隔離在挑戰我們。那些孤獨死亡的人、被拋棄自生自滅的人、失去工作和薪水的人、沒有家和食物的人,他們的貧困在困擾著我們。被迫保持距離、留在家裡,我們應邀去重新發現我們需要社會關係,還有與天主的團體關係。」

教宗接著表示:「這使我們更加關注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方式。祈禱,天主觸及和感化我們心靈的祈禱,使我們向弟兄姐妹們對愛、尊嚴和自由的需要敞開心扉,還有照顧所有受造物…在此背景下,天主提出的問題‘我將派遣誰呢?’再次擺在了我們面前、期待我們給出一個慷慨而堅定的答案『我在這裡,請派遣我!』。」

文告總結道:「慶祝世界傳教節也意味著重申祈禱,而反省和奉獻物質援助是積極參與耶穌在祂的教會內使命的機遇。」文告同時也指出:「10月18日主日彌撒禮儀中募集的奉獻,是為了支持宗座傳教善會以教宗的名義所展開的傳教工作。」

教宗最後勸勉眾人懇求聖母,「願至聖童貞瑪利亞、福傳之星、受難者的慰藉、她聖子耶穌的傳教門徒,請繼續為我們代禱、支持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詠教我們如何向天主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1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這一次教宗特別以舊約《聖詠集》為例,教導我們如何向天主祈禱。

教宗首先講道,當我們閲讀聖經時,我們會讀到許多不同的祈禱文,但有一部完全由祈禱文組成的書,那就是《聖詠集》。教宗說:「這本書已經成為無數祈禱者的故鄉、訓練場和生活的家。」

教宗解釋說:「《聖詠集》是舊約《智慧書》的一部分,因為它通過與天主交談的經驗向人傳達如何『曉得祈禱』。在《聖詠集》中我們可以找到人類的全部情感:喜樂、痛苦、懷疑、希望和辛酸。」教宗也引用《天主教教理》的一句話,解釋:「聖詠是如此樸實,致使任何處境和時代中的人,都可以真誠地用來祈禱的書(參閲:《天主教教理》2588號)。當我們反復閲讀聖詠時,我們就是學習祈禱的語言。簡而言之,聖詠是天主的言語,我們人類用這言語與天主交談。」

教宗接著表示:「在《聖詠集》中找不到虛幻和抽象的人物,聖詠不是在書桌上創作完成的作品,而是源自於人向天主的呼求,往往從人類痛苦生活的經驗中發出。在聖詠中,我們聽到有血有肉的祈禱者的聲音,他們的生活和我們所有人一樣,充滿著困難、艱辛和不確定性。聖詠的作者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這痛苦,他知道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他把這痛苦轉化成了呼求。」

「在許多呼求中,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呼求,如同從頭到尾貫穿全書的一個呼喊『到何時為止呢?』。每一個痛苦都呼求獲得釋放、每一個哭泣都渴望慰藉、每一個傷口都期待痊癒。」教宗解釋:「聖詠提醒我們生命除非得到治癒,否則不會得到拯救。人的存在只是一口氣,他的生命轉瞬即逝,但祈禱者明瞭人在天主的眼中是珍貴的,所以人的呼求是有意義的。」

教宗繼續說:「聖詠的祈禱就是這呼求的證明,即一個多重的呼求。因為痛苦在生活中具有許許多多的面孔,諸如:疾病、仇恨、戰爭、迫害、不信任,直到死亡為止。聖詠的作者呼求天主在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徒勞的地方介入,這就是為什麽祈禱本身就是救恩之路,也是救恩的開始。」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受苦,不管是相信還是拒絕天主的人。但是,在聖詠中痛苦變成了一種關係。」教宗引用《聖詠》第56篇的話來解釋痛苦與天主的關係:「我多次流離失所你都知悉,我的眼淚聚在你的皮囊裡,豈不是也寫在你的書卷内?(詠五十六9)」教宗說:「在天主的面前我們不是陌生人、也不是數字。我們是有面容和心靈的人,祂能叫出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

教宗進一步說道:「有信仰的人在聖詠中找到了答案。他知道即使所有人的門都關閉了,天主的門卻始終敞開著;即使他被全世界定罪,在天主内卻有救恩。」

教宗說:「『上主,請聼』:在祈禱中有時知道說這句話就足夠了。不是所有的問題經常能夠得到解決,祈禱的人不會空想,他知道塵世生活的許多問題仍然得不到解決,沒有出路;痛苦將伴隨著我們,在一場戰鬥之後,還有其它的在等待著我們。」

教宗最後說:「更糟糕的可能就是被遺棄的痛苦,不被人記起。祈禱能幫助我們解除這痛苦。我們可能總是不明白天主的計劃。但我們的祈禱不會停留在地面,而是上升到天父那裡,天父慈悲為懷,祂為每一個受苦和死亡的子民哭泣。如果我們與祂保持關係,我們的生命即使無法免於苦難,但能向美善敞開廣闊的視野。」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接見佩爾樞機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12日,教宗方濟各接見了佩爾樞機,感謝他的見證。這位現年79歲的澳洲籍樞機是教廷經濟秘書處的榮休處長,曾於2014年至2019年擔任這項職務,日前返回羅馬。佩爾樞機於2017年7月離開梵蒂岡,以處理他被控告侵犯未成年人的訴訟程序。教宗方濟各准許他休假,好能對這些指控進行申辯。

讓我們要粗略地回顧這個訴訟事件:

佩爾樞機於2017年正式以侵犯未成年人的罪名被控告,原告聲稱案件發生於1996年和1997年的兩個不同場合中,當時佩爾擔任墨爾本總主教。本案件的初次審訊於2017年7月進行,墨爾本法院於2018年12月一審宣判佩爾樞機有罪。2019年2月,佩爾進入監獄:他被判處6年有期徒刑,遭到監禁。樞機堅稱自己的清白,他表示,他被控告的罪名是個恐怖又不可容忍的罪行,是他竭力打擊的目標。佩爾的律師團隊認為,以不足採信的證據作為審判依據,是件不合理的事。

聖座則通過新聞室的公告,對澳洲司法當局表達最高的尊重,而正是秉持這份尊重,聖座靜待上訴結果,並指出樞機聲稱自己的清白,他有權利捍衛自己,直到終審結果出爐為止。聖座重申,教會大力打擊各種侵犯行徑。為保證司法公正,教宗確認了當地教區的正權主教在佩爾一回到澳洲,就對他採取了預防措施。換句話說,「等待真相大白的過程中,禁止佩爾樞機公開履行牧職,而且按照規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和形式與未成年人接觸」。

澳洲天主教會深受這起事件的打擊。為此,當地主教邀請天主教徒,不要在司法程序結束之前下定論。

2019年6月,維多利亞州上訴法院開始了訴訟的第二階段:辯方表示,判決不合常理,以及初審程序有瑕疵。2019年8月公布的判決是:法官以二比一的多數決,肯定了初審的結果。投下反對票的法官是溫伯格(Mark Weinberg),他強烈反對這次判決,並援引基本原則:如果證據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無法排除各種疑慮,那麼就不能把被告人定罪,否則恐怕會造成冤獄。

針對這次判決,聖座也發表公告,重申尊重澳洲司法體系,同時也靜待法律訴訟的進一步發展,並強調佩爾樞機堅稱自己的清白。

2020年3月,佩爾樞機的案件進入澳洲最高法院,也就是終審階段。本著溫伯格提出的若干理由,眾法官接受了樞機的請求。

2020年4月7日,高等法院的7人法官團批評上訴法院在判決中多處不一致的地方,並一致通過,宣判佩爾無罪釋放,因為罪行從未發生過的可能性合理存在,所以無辜者很可能會遭到誤判。樞機坐牢了4百多天後,終於出獄。

佩爾樞機表示,他曾遭受嚴重不公,如今洗刷冤屈,他不會對原告者懷恨在心。樞機強調,訴訟程序既不是對天主教會的公投,也不是對澳大利亞教會當局處理戀童罪行的做法的公投。這位樞機說:「重點在於我是否犯下了這些恐怖的罪行,而我的確沒有做過。」佩爾希望自己的無罪獲釋不會帶來更多傷痛。他說:「長期治癒的基礎是真相,正義的唯一基礎也是真相,因為正義的意義在於人人得知真相。」佩爾樞機感謝所有在這段艱難歲月裡為他祈禱的人,以及提供協助和安慰的人。樞機也向他的律師團隊表達感激,律師們意志堅決,努力伸張正義,促成水落石出。

消息傳出後,短短數小時內,教宗方濟各便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並未點明佩爾樞機的事件,說道:「在四旬期這幾天,我們看到了耶穌遭受的迫害,以及經師如何對祂緊追不捨:清白無辜的耶穌遭到趕盡殺絕,被定罪判刑。今天我渴望為所有受到窮追猛打和不義審判的人祈禱。」

聖座對無罪釋放的判決表示欣慰,並在公告中指出,聖座始終對澳洲司法當局抱持信心。公告強調,佩爾樞機「接受司法的審判,不斷重申自己的清白,靜待真相的釐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女性是走出去的教會的主角

宗座文化委員會女性諮詢委員會近日舉行研討會,主題為「女性解讀教宗方濟各:閲讀、省思和音樂」。與會者討論教宗方濟各的三份文件:《福音的喜樂》勸諭、《願祢受讚頌》通諭,以及他在阿布扎比簽署的《人類兄弟情誼》文件。教宗在這個機會上致函與會者指出:「這場研討會的目的正是透過女性的聲音,在理智與靈修、同一與差異、音樂與禮儀之間建立對話。」

教宗在信函中强調:「在聖座部門中首次讓女性參與其計劃和文化綱領,這是件美好的新事,該當讓這個女性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得到發揚,而不僅是負責女性問題。」

教宗提到:「這個委員會由社會生活中不同領域的女性組成,她們雖然各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觀念,卻基於彼此尊重、共同合作的目標聚集在一起。」

與會者在討論中以賓根的伊爾德加爾達(Ildegarda di Bingen)為引領人,這位聖女於2012年被宣布為教會的聖師。教宗說:「聖女伊爾德加爾達懂得將科學知識與靈性生活相結合,以真正導師的目光解讀、評論、創作和教導當時的男女。就如聖方濟各那樣,這位聖女也譜寫了透過受造界讚頌上主的禱文,而且在音樂中看到的不僅是藝術或科學,也是禮儀。」

教宗强調:「在救恩史上是一位女人接納了聖言,以後仍是女人在深夜的黑暗中守護著信仰的火花、期待和宣報基督的復活。事實上,女性的喜樂和内心的成就正匯集在這兩個舉動上:接納和宣報。在照料受造界、孕育一個更公正的世界,以及在建立尊重和珍視差異的對話中,女性是一個走出去的教會的主角。」

教宗最後祈願與會者成為和平及更新的傳遞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致函宗座科學院:以平等而一致的方案應對疫情

教宗向宗座科學院全體大會與會者致函表示:「感謝你們在研究工作和合作方面的努力:最近幾個月,全世界都依靠著你們,指望你們的工作能帶來希望和治療方法。」宗座科學院10月7日至9日在梵蒂岡召開全體大會,本次大會的主題是「科學與生存」(Scienza e sopravvivenza)。

教宗方濟各對科學家們的感謝之意貫穿於整個信函,他的思緒全部集中於疫情大流行,大流行對世界、人類、特別是對窮人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影響。

教宗在信函中多次引用他的最新通諭《衆位弟兄》(Fratelli tutti)。教宗強調:「科學院的努力很重要,因為科學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服務,需要協調一致的工作、共同的使命。他表示,疫情大流行給我們上了一課,它不僅讓我們認識到我們錯誤的確定感,也認識到世界各國無法共同努力工作,以及支離破碎導致更難以解決攸關眾人的問題。」

教宗提醒道:「病毒不僅損害了人的健康,而且損害了整個社會結構、經濟和精神生活,使人際關係、工作、商業活動乃至許多『精神生活』陷於癱瘓。簡而言之,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危機,今天的窮人尤其為此付出了生存的代價。」

接著,教宗在信函中強烈呼籲政府和當權者以「平等的方案」首先回應人類大家庭中最需要幫助的人。「從最具包容性的衛生醫療保健系統開始,這系統應優先考慮那些生活在低收入國家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要保證人們公平獲得疫苗。」

教宗也呼籲人們尊重並支持國際性組織機構,比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農組織。它們創建的宗旨是 「促進全球性的合作與協作」,以造福普世共同福祉。

最後,教宗再次回到「科學與生存」的主題上,鼓勵科學家像政治家一樣負起道德責任。他特別提醒科學家們要為停止生產、擁有和使用核武器而努力,也要為制止具有毀滅性的「生物武器的發展」而努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0年10月祈禱意向:為教會內平信徒的使命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0年10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教會內平信徒的使命

願平信徒,尤其是-女性平信徒,因著洗禮,能在教會內分擔更多的責任。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要勇敢說出「不可如此行事」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需要厄里亞的精神。他是個度默觀生活的人,同時又積極活躍,能在君王與王后殺害納波特、奪取受害者的葡萄園後,挺身向君王與王后提出諫言。」

2020年10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恢復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並著重講述厄里亞先知的經歷。教宗說:「我們多麼需要熱忱的基督信徒,在領導者面前秉持厄里亞的勇氣,說:『不可如此行事!這等同於殺人。』」

「因此,基督徒不該按照『二分法』來生活,卻要佇立在上主前,並接受派遣,前去與弟兄姊妹相遇。」教宗表示:「祈禱並非與上主封閉在一旁,矯飾心靈。不,這不是祈禱。這是假裝在祈禱。祈禱是與天主推心置腹,接受派遣,前去服務弟兄姊妹。祈禱的試金石在於對近人的具體的愛。相反地,信友在世上採取行動以前,要先靜默祈禱,否則就是衝動行事,缺乏分辨,漫無目的地焦躁不安。基督徒要是這麼做,就會做出許多不義之舉,因為他們沒有先到上主面前祈禱,分辨該做的事。」

教宗闡明:「在聖經裡,厄里亞的信仰『晶瑩剔透』。他正直清廉,從不心胸狹隘,即使面對重重考驗,他依然忠於天主。他的名字或許本身意味著『雅威是天主』,蘊藏著他使命的奧秘。厄里亞的象徵物是火焰,他為所有體嘗過誘惑和磨難的信徒,樹立了榜樣。厄里亞的信仰有如一段進程,其高峰是曷勒布山上的經驗:當時,天主向厄里亞彰顯自己,但天主並不在風暴或地震中,卻在輕威細弱的風聲裡。」教宗指出:「天主以這個微不足道的記號,向自認為失敗的逃亡先知通傳訊息,讓他的內心恢復平安。」

教宗說:「這是厄里亞的經歷,但它似乎是為我們大家而寫的。在某個夜晚,我們可能感到無用而孤獨,那時祈禱將會來到,敲響我們的心門。我們人人都可以抓住厄里亞外衣的邊緣,如同他的弟子厄里叟拾起他的半件外衣那樣。雖然我們會犯錯,或是感到威脅和恐懼,只要我們藉著祈禱回到天主面前,我們將能奇跡似地重新獲得寧靜與平安。這便是厄里亞的榜樣教導我們的。」

接著,教宗稱:「祈禱是滋養生命的養料。因著祈禱,厄里亞在隱修傳統中廣受敬愛,不少人把他視為獻身於天主的靈修之父。厄里亞是天主的人,他起身捍衛至高者無上的尊崇地位,卻也不得不正視自己的脆弱。」教宗表示:「在一個祈禱的人心中,他對自身軟弱的認識,乃是歡喜雀躍時刻最寶貴的事。我們在祈禱時,既會有神魂超拔的時刻,也會有痛苦、神枯和考驗的時刻。祈禱就是要接受天主的帶領,也接受逆境和誘惑的千錘百鍊。」

「厄里亞是整部聖經中極具吸引力的人物。他跨越時代的界線,也出現在《新約》裡:耶穌顯聖容時,在耶穌身旁的正是厄里亞和梅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簡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地下墓穴主持了彌撒聖祭,並在這位貧窮的亞西西聖人墳墓前面簽署了他的第三道通諭《眾位弟兄》。這份文件談論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這兩個價值至關重要,有助於為受傷的人類重新注入希望與動力,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後的世界裡也不例外。這道新通諭的名稱擷取自聖方濟各的話語,文件內容於10月4日公諸於世。

對於那些希望在日常人際關係、社會、政治和制度中建立一個更公正和充滿兄弟友愛的世界的人而言,哪些是遠大的理想且具體可行的道路?《衆位弟兄》通諭願意回答這個問題,教宗稱這是一道「社會通諭」(6號),標題取自亞西西聖方濟各的《勸誡》,是以「所有的弟兄姐妹為對象,向他們推薦一種具有福音味道的生活」(1號)。

這道《通諭》旨在促進全世界對手足之情和社會友情的渴望。撰寫這道《通諭》的背景也有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痕跡,教宗方濟各透露,「我在撰寫這信函時,疫情突然而至」。全球性的衛生緊急情況顯示,「沒有一個人能單獨自救」,現在的確到了「夢想所有人屬於唯一人類」的時候了,我們在其内為「眾弟兄」(7-8號)。

第一章: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

《通諭》共八章,第一章以「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為標題,詳述當今時代的許多缺陷:操縱和歪曲民主、自由、正義的概念;利己主義和不關心公益;基於盈利和丟棄文化的市場邏輯占主導地位;失業、種族主義、貧窮;權利不平等及其表現出的畸形狀態,例如奴役、人口販運、婦女先被迫屈從,然後被強迫墮胎,以及器官販運(10-24號)。教宗強調,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全球性的行動來解決。教宗也指責 “牆壁文化”,這種文化助長那受恐懼和孤獨滋養的黑社會的擴散(27-28號)。

第二章:街道上的外鄉人

儘管如此,《通諭》以一個光輝的典範來對這衆多的陰影作出回應,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第二章的標題是「街道上的外鄉人」。教宗強調,在一個轉面不顧人的痛苦、對照顧弱小者和脆弱者「一無所知」的病態社會中(64-65號),我們衆人都應邀克勝偏見和個人利益,做他人的近人(81號)。事實上,為建設一個懂得接納、融入和安慰受苦者的社會,我們衆人都負有共同的責任(77號)。教宗補充道,愛搭建橋樑,而我們正是「為了愛而受造」(88號),基督徒尤其應在每個被排斥者的面容上認出基督(85號)。

第三章: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

第三章也再次談到依據「普世幅度」的愛之能力的原則(83號),這一章的標題為「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教宗在這一章中勉勵我們「走出自己」,好能在他人身上找到「生命的成長」(88號),依照讓我們走向「普世共融」的愛的動力,向近人敞開心胸(95號)。《通諭》提醒道,人類生命的精神情操其實是由愛來界定的,愛讓我們為他人的生命尋求最好的一份(92-93號)。團結互助和兄弟情誼的意識在家庭中誕生,家庭肩負著「首要和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114號)。

教宗繼續表示,不能否定任何一個人度合乎尊嚴生活的權利,由於權利沒有疆界,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受到排斥,無論他在哪裡出生(121號)。教宗也本著這個觀點呼籲世人思考「一種國際關係的倫理學」(126號),因為每個國家也是異鄉人的故鄉,不應拒絕那些來自其它地區需要幫助的人享用當地的財富。因此,私有財產的自然權利將次於受造界財物共享的原則(120號)。《通諭》特別強調了處理外債的問題:對债务清偿原则態度不變,同時祈願這樣做不會危害較貧窮國家的成長和生存(126號)。

第四章: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

關於移民的課題則在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和第四章的整章内容談到,第四章的標題為「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這些移民逃避戰爭、迫害、自然災害、肆無忌憚的人口販運者,他們被迫離開原來的社團,生活悲苦(37號),因此該當受到接納、保護、提升和融入社會。在接收移民的國家内,應在保護國民的權利與保障收容和救濟移民方面取得適當的平衡(38-40號)。

教宗特別指出幾個「不可或缺的答案」,這些答案尤其針對逃離「嚴重人道危機」的人:增加和簡化簽證的發放;開啓人道走廊;確保住宿、安全和基本服務;提供工作和培育的機會;鼓勵家庭團聚;保護未成年人;保障宗教自由。這一切首先需要一種對移民現象的全球性管理,以所有民族共同發展的名義啟動長期計劃,而不僅是應對個別的緊急情況(129-132號)。

第五章:最好的政策

第五章論述「最好的政策」,這種政策是愛德的最珍貴形式之一,因為它為公益服務(180號)且懂得人民的重要性,將人民視為開放的類別,樂於交流和對話(160號)。這乃是教宗方濟各所指的大眾主義,它與「民粹主義」截然相反,後者忽視「人民」概念的合法性,吸引對利用人民為自己服務的贊同意見(159號)。最好的政策也應保護人的工作機會,它是「社會生活不可放棄的要素」,同時應設法確保衆人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162號)。

《通諭》表示,對抗貧窮的真正策略不僅僅是著眼於將原住民納入社會,而更是要以團結互助和輔助原則的眼光促進他們的發展(187號)。此外,政策的任務應是對一切損害基本人權的行為找到解決之道,如社會排斥;販運器官、人體組織、武器和毒品;性剝削;奴隸勞動;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教宗强烈呼籲,要徹底根除販運活動,它是“人類的恥辱”;也應根除飢餓現象,飢餓也是一種「罪行」,因為飲食是「一個不可剝奪的權利」(188-189號)。

教宗繼續强調,政治所需要的是以人的尊嚴為中心,不屈從於財務,因為「市場單靠自己不能解決一切」:金融投機造成的「禍患」就是明證(168號)。因此,人民運動尤其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確是「道德能量的洪流」,理應以協作方式參與社會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從「對窮人的政策」轉變為「與窮人一起和屬於窮人的政策」(169號)。

《通諭》中提出的另一個祈願是針對聯合國的改革:面對經濟至上的風氣,聯合國的任務將是促成「國際大家庭」概念的具體化,為促進公益、根除貧窮和保護人權而努力不懈。《通諭》表示,在孜孜不倦地訴諸「談判、斡旋和仲裁」的同時,聯合國應促進以法律來約束使用武力的權利(173-175號)。

第六章:對話與社會友情

第六章談論「對話與社會友情」,而且提出生命如同“相遇的藝術”這一概念,即與衆人相遇,也包括與世界的邊緣地區和與原住民的相遇,因為「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一些東西,沒有一個人是無用的」(215號)。教宗特別提到「禮貌態度的奇跡」,這是一種需要予以恢復的與人相處的態度,因為它是「黑暗中的一顆明星」,是一種「釋放」,從當今時代佔主導地位的「無情、憂慮和分心帶來的緊迫感中釋放出來」(222-224號)。

第七章:一種新相遇的行程

第七章的標題是「一種新相遇的行程」,對促進和平及其價值進行反思。教宗在此强調,和平是「主動的」,它著眼於組建一個基於為他人服務和力求達到修和及相互發展的社會。和平是「手工藝術」,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本分來完成它,這個任務永無止境(227-232號)。與和平相關的是寬恕:需要毫不揀選地愛衆人,但愛一個壓迫者則意味著要幫助他轉變,不允許他繼續壓迫近人(241-242號)。

寬恕並不是說讓犯錯的人免於處罰,而是履行正義和保持記憶,因為寬恕不表示忘卻,而是放棄邪惡的摧毀力和復仇。教宗勸勉,絕不可忘記猶太人遭大屠殺、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迫害和種族屠殺製造的「恐怖」。應時常牢記這些事件,好使我們不致於麻木並讓集體良知的火焰保持旺盛。此外,保持對善的記憶也很重要(246-252號)。

第七章的部分内容談到戰爭,指出戰爭是「一種持續的威脅,它使人所有的權利被剝奪,是政治和人類的失敗,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可恥投降」。此外,由於使用令許多無辜平民遭受打擊的核武器、化學和生物武器,今天不能像過去那樣訴諸於一種可能的「正義戰爭」,卻需要極力重申“不可再有戰爭!「徹底消除核武器」是合乎道德和人道的當務之急”;教宗提議,倒不如將花在武備上的金錢用來建立一個旨在消除飢餓的世界基金(255-262號)。

教宗方濟各在死刑問題上也表達了同樣明確的立場:死刑是無法接受的,必須在全世界予以廢除,因為死刑「總是一種殺人的罪行」,即使被殺的人是一名罪犯。教宗寫道,「兇犯並未喪失他個人的尊嚴,天主是這尊嚴的擔保者」(263-269號)。教宗也重申必須尊重“生命的神聖性(283號),某些人卻似乎認為生命是可被犧牲的”,例如胎兒、窮人、殘疾者和老年人的生命(18號)。

第八章: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

在第八章,也就是最後一章中,教宗詳細論述關於「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的課題,强調恐怖主義並非起源於宗教,而是對宗教作品的錯誤詮釋。恐怖主義也源自所實行的抗飢餓政策、貧窮、不公和欺壓行為(282-283號)。可見,宗教間的和平道路是可行的;為此,需要確保宗教自由,這是所有信徒的基本人權(279號)。《通諭》尤其省思了教會的角色:教會不將自己的使命擱置在私人空間,儘管不參與政治,卻根據福音的原則並未放棄人「生存」的政治層面、對公益的關注,以及對人類整體發展的牽念(276-278號)。

最後,教宗援引他與阿兹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l-Tayyib)2019年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處的《人類兄弟情誼》文件」,以這個跨宗教對話的里程碑作為起點,再次呼籲,本著人類手足之情的名義,以對話為途徑,共同合作為行動,相互瞭解為方法和準則(285號)。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發布會

教宗發表《熱愛聖經》宗座牧函,紀念聖熱羅尼莫逝世1600週年

聖熱羅尼莫「對我們21世紀的基督徒來說,始終富有現實意義」。為此,西方教會在這位偉大教父逝世160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方濟各發表了一封牧函,題名為《熱愛聖經》(Scripturae Sacrae Affectus)。這份對聖經的熱愛,正是聖熱羅尼莫「通過他的生命和作品留給教會」的遺產。「孜孜不倦的學者、翻譯者、注釋聖經者、高深的鑑定者、熱情傳揚福音的人、細膩詮釋聖經的人、熱血且有時激烈捍衛基督信仰真理的人」、苦修而頑強的獨修士,以及靈修指導專家:這就是聖熱羅尼莫。

熱羅尼莫的生平

在牧函中,教宗方濟各回顧了聖人的生平,談到他扎實的基督信仰培育,以及他的學術、旅行、友誼和經驗。聖熱羅尼莫選擇在曠野裡過獨修生活,其意義深遠至極:他選擇在極度簡樸、回歸本質的地方,「與天主相遇,與主親密無間,並透過默觀、內在的試煉、靈性搏鬥,認識了脆弱,清楚意識到自身與他人的限度,承認眼淚的重要性」。在曠野裡,年輕的熱羅尼莫「體會到天主具體的臨在,需要與祂建立人性的關係,領受祂仁慈的安慰」。

熱羅尼莫是阿奎萊亞的盧菲諾的年少故交,也認識納齊安的額我略等人。熱羅尼莫曾與盎博羅削相遇,跟奧斯定時常書信往來,並奉獻一生,「努力讓他人更容易理解神聖的經典,勤奮地從事翻譯和注釋工作」。他決定獻身於天主,大約於379年在安提約基雅被祝聖為司鐸,後來遷至君士坦丁堡,把重要作品從希臘文翻譯為拉丁文,並熱忱地持續進修。「蒙受祝福的不安引領著熱羅尼莫,促使他樂此不疲、熱情投入研究」。教宗方濟各如此寫道,並引用聖熱羅尼莫的話:「我偶爾會失望,更常感到挫敗;但是,我隨後便為了堅持學習的決心,振作起來。」

與羅馬的關係

經歷了年輕求學的時光,熱羅尼莫回到羅馬,於382年成為教宗達瑪索的密切合作者,並在渴慕福音的「羅馬貴族婦女的支持下」開辦了聖經講習班。正是在那段歲月裡,熱羅尼莫「著手校訂先前翻譯為拉丁文的福音書,或許還包括《新約》的其它部分」。教宗表示,「對熱羅尼莫來說,羅馬教會是一片沃土,基督的種子在那裡結出碩果」。那段時期,基督徒的不和往往導致教會分裂,熱羅尼莫始終以伯多祿聖座為可靠的參照點。他說:「我誰都不跟隨,只跟隨基督。我與伯多祿聖座保持共融,深知教會是在那塊基石上建造的。」

達瑪索教宗蒙主恩召後,熱羅尼莫離開了羅馬城,踏上新的旅途,展開其它研究,最終選擇在白冷城耶穌誕生洞穴附近生活。他在那裡創建了兩個隱修院,一個是為男性,一個是為女性,並且接待朝聖者。熱羅尼莫「展現出他的慷慨好客,接待所有抵達那片土地,以求親眼看見、親手觸摸救恩史的地點的人,從而把文化和靈性研究相結合」。

熱羅尼莫於420年在白冷城安息主懷。他在那裡度過了「一段極為豐盛又精彩的生活,全然投入聖經研究,致力於從希伯來原文翻譯整部《舊約》聖經的不朽偉業。在那段期間,他為《先知書》、《聖詠》和聖保祿書信寫注釋,編撰了聖經研究的輔助文件。這份珍貴的工作成果至今仍然能在他的作品裡欣賞到,那是「對照與合作的成果,涵蓋了手稿的謄抄及校對,以及省思和討論」。事實上,熱羅尼莫這麼說:「我從不相信單靠我一人之力能研究神聖的著作,……我習慣提出問題,而且也對我相信自己熟知的事提出疑問,並對我不確定的道理提出懷疑。」他深知自己的限度,懇請「代禱的持續支持,祈求『在啟發聖經撰寫工程的同一聖神內』成就他翻譯聖經的工作」。

為他人服務的學術研究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牧函中指出,「熱羅尼莫的研究顯示出一份在團體內並為團體效勞的努力,它也為我們,為我們時代,以及教會眾多文化機構,樹立了眾議精神的典範,好讓教會機構始終是個『把學問化為服務的地方,因為缺乏從合作而來、在合作中匯流的學問,就沒有真正且整體的人類發展』」。教宗強調,「如此共融的基礎在於我們無法獨自誦讀的聖經:『聖經是在聖神的啟發下,由天主子民、為天主子民撰寫而成的。唯有在這與天主子民的共融中,我們才能真正以『我們』的身份進入天主願意親自告訴我們的真理核心。』」隨後,教宗也提及熱羅尼莫的書信,聖人在這些信函中探討了許多教義辯證,「始終捍衛純正的信仰,展現出他是個重視關係的人,竭力溫柔地全然投入其中,不刻意討人喜歡,卻體驗到『愛是無價之寶』。因此,他猛烈又真誠地活出情感」。

理解聖熱羅尼莫的兩個關鍵點

「為能全面理解聖熱羅尼莫的個性,必須兼顧他信仰生活的兩大特性:一方面,為了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的愛(參閱:格前二2;斐三8、10),他完全而嚴謹地獻身於天主,棄絕任何人性的滿足;另一方面,他勤於研究,一心只為更加完全領會上主的奧秘」。教宗闡明,這兩大特性也呈現在這位教父的藝術上:首先,熱羅尼莫是隱修士的楷模,「因為苦修祈禱的人應當辛勤地研究和默觀」;再者,熱羅尼默也是學者的榜樣,因為「學者必須謹記,嚴格來說,唯獨全心全意愛天主,摒棄各種人的雄心壯志、世俗渴望,學問才算有效」。

熱愛聖經

教宗表明,「聖熱羅尼莫的靈性特徵,毫無疑問地始終是他對天主聖言的熱愛」。熱羅尼莫強調,聖經蘊含了「天主啟示自己的謙遜特質,相較於西塞羅的精煉拉丁文而言,希伯來文表現出粗陋、幾近原始的特色」。此外,熱羅尼莫教導我們不僅要「研究福音書,以及《宗徒大事錄》和書信裡的宗徒傳統,因為在整部《舊約》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於融入基督的真理與富饒。

服從

教宗邀請眾人也關注熱羅尼莫的另一個特徵,即:服從。他對聖經的愛裡浸潤著服從:「首先,面對藉由言語通傳的天主,必須恭敬地聆聽;接著,面對那些在教會內代表著詮釋已啟示之訊息的活傳統的人,也要服從」。無論如何,這份服從絕非「純粹被動地接受已知的事」;相反地,它「需要個人積極地研究」。「我們可以把聖熱羅尼莫視為天主聖言忠信而勤奮的僕役,他完全獻身於促進他在信仰內的弟兄姊妹更加適當地理解那託付於他們的神聖『寶庫』。」

熱羅尼莫是今天學者的嚮導

此外,教宗方濟各也表示,「熱羅尼莫是我們的嚮導,一來是因為……,他引領每個讀者進入耶穌的奧秘,二來是因為他負責任又有系統地擔任了解經和文化的媒介,好能正確又有益地誦讀聖經」。教宗進而闡述,「熱羅尼莫協調又睿智地運用了在他的歷史年代已存在的傳述天主聖言的語言能力、精確的分析、手稿的評估、精準的考古研究,以及詮釋歷史的知識和所有方法論的資源,為正確地理解在啟發下撰寫的經書確立方向」。為此,教宗指出,即使是在當今的教會內,聖熱羅尼莫的工作也是至關重要。「詮釋聖經的行動務必受到特定專長的支持」。教宗接著提到聖經研究方面的傑出機構:位於羅馬的宗座聖經學院、奧斯定會教父學院,以及在耶路撒冷的聖經學校和方濟各會聖經研究中心。教宗籲請每個神學院「努力把聖經講授列入課程,以確保學生具備詮釋能力,包括注釋經文和聖經神學概要的領域」。「聖經的富饒不幸地遭到許多人忽略或輕視,因為他們並未獲得這門學問的基礎」。教宗強調,「培育也要擴展至每個基督徒,讓每個人都有能力打開聖經,從中汲取無法估計的智慧、希望和生命果實」。因此,在教宗的敦促下,欽定了天主聖言主日,這項舉措旨在「鼓勵聖經的誦讀祈禱,以及熟悉天主聖言」。

拉丁文通俗本聖經

熱羅尼莫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從希伯來文原文翻譯成拉丁文版的《舊約》,那是「辛苦耕耘、研讀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最甜美果實」。這個版本也就是所謂的拉丁文《通俗本》。教宗解釋道,在熱羅尼莫的時代,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如果想要閱讀完整的聖經,就只有希臘文的版本。對於拉丁文的讀者來說,沒有聖經的完整版,而只有零散、不完整的翻譯本,而且是從希臘文翻譯過來的。熱羅尼莫和他的傳人的功勞在於開始修訂完整的新版聖經。

「熱羅尼莫在羅馬時,就已在達瑪索教宗的鼓勵下著手修訂福音書及聖詠。之後,熱羅尼莫退居在白冷城時,開始直接從希伯來文翻譯整部《舊約》:這項工程耗時多年」。在這項工程上,熱羅尼莫「發揮了他的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知識,以及他扎實的拉丁文培育,他也善用了他所擁有的哲學技巧」;這項「成果著實是曠世偉業,在西方文化歷史上留下烙印,塑造了西方的神學用語」。中世紀的歐洲學會了誦讀熱羅尼莫翻譯的聖經,藉以祈禱和討論。

翻譯如同本地化

教宗接著寫道,藉著拉丁文通俗本聖經,「熱羅尼莫得以把聖經『本地化』,融入拉丁語言和文化中。他的這項工作成了教會傳教行動歷久不衰的模範」。「熱羅尼莫的翻譯工作教導我們,每個文化的正向價值和形式,為整個教會來說都是一種富饒。天主聖言在新的翻譯中以不同方式宣揚出去、得到理解並且活出來,這些方式充實了聖經」。大額我略教宗的名言是,聖經跟著閱讀的人成長,世代以來接收新的口音、新的腔調。

教宗方濟各表示,「聖經需要按照每個文化、每個世代,甚至是我們當代全球世俗化的文化中的用語和思維,持續地進行翻譯」。因此,「翻譯不是個只涉及語言的工作,還要真正符合更廣義的倫理決定,與生命的整體觀念相連結」。對此,教宗指出,「若沒有翻譯,不同語言的團體恐怕無法彼此溝通;我們或許會互相關上歷史的門,否認建設相遇文化的可能性。沒有翻譯,事實上,就不能款待他人,甚至是會助長仇視的行徑」。反之,「翻譯的人搭建橋樑」。

熱羅尼莫逝世1600週年

教宗然後表示,慶祝聖熱羅尼莫逝世1600週年,讓人看見「天主聖言翻譯成3千多種語言的特殊傳教活力」,以及許多「傳教士從事出版,彙整文法、字典和其他語言工具的寶貴工作」。這些奠定了人與人溝通的基礎,承載了「傳教士抵達每個人身邊的夢想」。為此,教宗呼籲「重視這一切工作,並在這方面投注心力,促使克服無法溝通和缺乏相遇的藩籬。

教宗方濟各向青年提出的挑戰

在概述了熱羅尼莫的形象和他對研究的熱愛後,教宗最後強調當今的一大問題,而且這問題不僅關乎宗教,即:目不識丁。換句話說,就是缺乏注釋學方面的能力來培養我們文化傳統的可靠詮釋人員和翻譯人員。因此,教宗尤其向青年提出一項挑戰:「請你們著手研究你們的遺產。基督信仰使你們成了無法超越的文化遺產的繼承人,你們必須繼承它。請你們對這歷史充滿熱情,這是你們的。請你們大膽地定睛注視年輕時有所不安的熱羅尼莫,他就像耶穌比喻中的人物那樣,賣掉了他的所有家產,為獲得『最珍貴的珍珠』。」

教宗稱熱羅尼莫為「基督的圖書館」。這座恆久的圖書館在16個世紀之後,持續教導我們愛耶穌的意涵,這份愛與親近天主聖言密不可分。因此,這個1600週年紀念召叫我們「去愛熱羅尼莫所愛的,重新發現他的著作,並接受他核心最生動活潑的靈修的影響所觸動,那是更加認識啟示的天主的不安與熱情渴望」。教宗最後以熱羅尼莫的話語勉勵青年說:「請誦讀聖經;你的手上千萬別缺少神聖的經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