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訪威尼斯首項活動,赴女子監獄鼓勵服刑人士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28日主日,教宗方濟各一早從梵蒂岡搭乘直升飛機前往威尼斯,展開他的牧靈訪問,第一站是朱代卡女子監獄。教宗逐ㄧ問候了約80名服刑人士,以及監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然後發表簡短講話,細心聆聽幾名服刑人代表的心聲,收下她們精心準備的禮物。

教宗心中的特殊位置

教宗在講話中向服刑人士解釋,他多渴望在訪問威尼斯時優先看望她們,以及她們在教宗心裡佔有「特殊位置」。教宗希望與她們的會面少一點「正式會晤」的拘謹,多一點「給彼此的時間、祈禱、關懷和友愛」,在天主的恩寵助祐下互相充實。

教宗表示,天主認識我們每一個人。在這相聚的時刻,「人人都能作出獨特的貢獻,都能領受惠及眾人的禮物」。

上主使我們團聚一堂

教宗指出,上主使我們團聚在一起,儘管我們走過的道路各有差異。由於那些造成創傷的過錯,有些人走過了「非常痛苦」的旅途。再者,服刑人士的艱難處境也包括監獄人滿為患、缺乏設施和資源,以及暴力事件。

與此同時,服刑這段期間也有助於在身心和道德上重獲新生,人們「互相尊重,培養才華和能力,從而提升尊嚴」。這些才華有時在生活的挑戰中受到束縛,但它們能重新浮現出來,造福眾人。

教宗強調:「沒有人能奪走一個人的尊嚴,沒有人!」

新的開始

無論如何,服刑人士能「重新發現自己和他人內在蘊藏的美好」,藉此重新出發。這些內在的美體現在朱代卡女子監獄目前舉辦的藝術展覽上,教宗讚許服刑人士對此「作出了積極貢獻」。

監獄可以成為「重建生活的建築工地」。服刑人士在其中「勇敢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剔除累贅、有害或危險的部分」。服刑人士構思計劃,重新出發,夯實基礎,以經驗為師,秉持決心毅力,一磚一瓦地重建生活。

教宗強調,監獄系統提供了「人性、靈性、文化和職業成長」的機會,促使服刑人「健康地重新融入」社會,創造「新的機遇」讓人人都能受益。

我們所有人都會犯錯,都需要被寬恕,都要醫治創傷。教宗表明,被寬恕的人會施予他人寬恕,重獲新生的人會幫助他人重生,得到醫治的人會去醫治他人。

對未來常懷信心和希望

教宗最後鼓勵在場每一個人重拾對未來的信心,「始終眺望遠處,始終展望未來,常懷希望」。

「我喜歡把希望想像成一個錨,妳們知道的,那是個固定在未來的錨。我們緊握著繩索,拉著定錨於未來的繩子前行。」

教宗臨行前向在場眾人表示感謝,送給她們一幅聖母抱聖嬰的聖像畫。他解釋道,聖母溫柔善待我們每一個人,「她是溫柔的母親」。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將於2024年4月28日訪問意大利威尼斯

Photo courtesy: Rodney Leung

教宗方濟各將於今年4月28日訪問威尼斯,他是第一次訪問該城。他是第四位前往威尼斯的教宗。在此之前,聖保祿六世教宗於1972年、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85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11年到訪過威尼斯。

聖座新聞室在3月25日公布了教宗的行程。在訪問活動中,教宗將前往女子監獄會見服刑人士,並為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聖座展館揭幕。

當天早上6時30分,教宗將從梵蒂岡乘坐直升機出發,預計早上8時左右降落在朱代卡島上的女子監獄內的廣場上。在那裡迎接他的人中,也有威尼斯宗主教莫拉利亞(Francesco Moraglia)。8點15分,教宗將在監獄內的庭院會見女服刑人士並發表講話。屆時,行政人員、獄警和義工也將在場。會見活動結束時,教宗將親自問候大約80名女服刑人。

會見活動結束後,教宗將來到監獄中的小聖堂瑪達肋納堂,宗座文化教育部部長門東薩樞機將在那裡迎接教宗,他也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中負責聖座展館的工作。上午9時,教宗將在瑪達肋納堂接見參加展覽的藝術家,並在此機會上發表講話,問候有關當局和藝術家們。

上午9時30分,教宗離開朱代卡島前往病人之痊聖母大殿,在大殿前的廣場上會見威尼斯和威尼托各教區的青年,並向他們發表講話。隨後,在青年代表的陪伴下教宗前往聖馬爾谷廣場,威尼托行政區主席、威尼斯市長等人在那裡迎候。

教宗將於11時在聖馬爾谷廣場主持彌撒,隨後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彌撒結束後,他將進入聖馬爾谷大殿瞻仰聖人的聖髑。之後,教宗前往聖海倫島,預計下午1時從那裡乘直升機返回梵蒂岡,2時30分抵達梵蒂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活出信望愛三德,為能承受永生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將三超德傾注在我們內,預備我們承受永生。教宗方濟各4月24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在講解了智義勇節四樞德後,教宗本週在要理講授中就信望愛三超德展開省思。

超德激發所有倫理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13條闡明:「超性的德行激發所有倫理德行並使之定型而活躍起來。超性的德行是由天主注入信友的靈魂的,為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事,並掙得永遠的生命。」

教宗指出,四樞德雖然能激勵人們英勇行善,卻暗藏著一個危險,即:變成孤軍奮戰的個人英雄。

絕不孤單

然而,三超德的「鴻恩」是「在聖神內活出的生命」。教宗表示,這是基督信仰至關重要的幅度,與團體緊密相連,而且是三超德固有的內涵。

「基督徒絕不孤單。他之所以行善,並不出於個人努力的巨大付出,而是因為作為謙遜的門徒,他亦步亦趨跟隨耶穌善師。」

因此,三超德「是自我滿足的一大解藥」。「多少次,某些在道德上無可挑剔的男女,恐怕會在他們認識的人眼中變得自負、傲慢!」

意向的重要性

教宗強調,福音提醒我們戒避這「危險」。驕傲是「很強的毒藥,只要小小一滴,就足以毀掉整個美善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做出不勝枚舉的善行,可以收穫歌頌和讚美,但他做這一切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為了抬舉自己」,那麼他稱不上是個有德行的人。

三超德助我們跌倒後站起來

「這些情況有時會製造痛苦。為了予以糾正,三超德助益良多」,特別是在我們「跌倒」的時候,在「符合倫理的良好意向」落空的時候。

教宗最後鼓勵道,「假若我們向聖神敞開心扉,祂會在我們內重振三超德」。「假如我們丟失信心,天主使我們再次向信德打開心門;如果我們灰心喪氣,天主在我們內喚醒望德;要是我們心硬如石,天主必定用祂的愛使之變得柔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節制的美德平衡有度、帶來幸福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節制的美德。教宗從古人思想和《天主教教理》出發,指出對古代希臘人來說,「鍛鍊美德是為了得到幸福」;節德不會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

自制力和節制有度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認為,節德的意義在於「控制自己的能力」。教宗表示,「因此,這個美德是自制力、一門不被強烈的反抗情緒所左右的藝術」。就《天主教教理》而言:「節德確保抑制對本能的自主能力,使人的慾望維持在合乎正理的範圍之內。」(1809條)

教宗進一步解釋道:「所以,節德正如意大利諺語說的,是個節制有度的美德。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伴隨著智慧,因為一個老是做事衝動又激動的人,終究是不可靠的。在很多人沾沾自喜於直言不諱的世界裡,有節德的人則是寧可斟酌他的話語。你們知道差別在哪裡嗎?不要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反覆思索自己該說的話。」

給衝動和話語踩剎車

面對生活的種種樂趣,節德教導我們如何謹慎行事。教宗指出,「驅動力的自由奔馳,以及對所有樂趣的全面許可,最終會在我們身上適得其反,讓我們感到無聊」。

再者,有節德的人懂得在人際互動中拿捏話語的分寸。「他不會讓憤怒時刻毀掉關係和友誼,這只會造成日後難以修復。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克制能力一旦下降,我們大家恐怕會無法給張力、刺激和憤怒踩剎車。說話有時,沉默有時,但二者都需要節制有度。」

必要時,本著理解和同情予以斥責

此外,教宗指出,控制怒火並不代表永遠都和顏悅色,有時也需要義憤填膺,或者語帶斥責。

「有節德的人明白,最不愉快的事莫過於糾正他人,但是在必要時他也懂得這麼做:否則,就會給罪惡騰出一片自由空間。在特定情況下,有節德的人會兼顧極端:他一方面肯定絕對的原則,堅守不可妥協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也會理解人們,表現出對他們的同情心。」

節德帶來平衡

在一個傾向於凡事衝過頭的世界,操練節德的人取得平衡,活出與福音風格相近的價值觀,例如:渺小、謹慎及溫和。

「他很敏銳,懂得哭泣,不為此感到羞愧,但他不會哭到不能自已。他若是被打敗,會重新站起來;他要是勝利,懂得回到平時不為人知的生活。他不尋求掌聲,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別人。節德並不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相反地,它讓人能更好地品嚐生命的美好。」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節德。那是「成熟的恩典:年齡的成熟、情感的成熟和社交的成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今年9月將訪問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

教宗方濟各接受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國家元首和教會當局的邀請,將於今年9月2日至13日牧靈訪問這些國家。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4月12日公布了上述消息。

教宗將於9月3日至6日前往印尼雅加達訪問,6日至9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斯比港和瓦尼莫、9日至11日在東帝汶帝力、11日至13日在新加坡訪問。布魯尼指出,「訪問行程將在適當的時候公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勇德使我們向世上的惡作出反擊、大聲說不

圖片:Vatican Media

勇德是個「驍勇善戰」的德行,「有助於我們在人生中結出果實」。教宗方濟各4月1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引用《天主教教理》,以及古代希臘哲學家和基督徒神學家的思想來闡述這個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08號闡明:「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

耶穌深知人的情緒

對古人來說,勇德與「暴躁的性情」有關,也就是人身上強烈的情感。教宗指出,強烈的情感不見得是「罪的殘留」,但是應當妥善教育這些情感,引導它們行善。「耶穌有著強烈的情感」。

「一個沒有勇氣的基督徒,不會盡力行善。他不打擾任何人,是個無用的基督徒。讓我們想想這點,⋯⋯耶穌不是一個不懂人的情緒的天主。相反地,祂在好友拉匝祿的死亡前痛哭;祂的某些表達顯示出祂熱情澎湃的心。」

不屈服於暗藏在我們內的恐懼

此外,根據古代的思想家,勇德蘊含了「雙重進展:一個是消極的,另一個是積極的」。教宗解釋道,前者關乎「我們的內在」,要打擊的對象是「內部敵人」,例如那些可能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內疚和焦慮。這攸關戰勝自己的課題,不屈服於大部分「不會成真」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最好呼求聖神,秉持含忍的勇德應對一切:依其所能,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但不是孤軍奮戰!上主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信賴祂,誠心尋求善。所以,我們在任何處境都能仰賴天主的眷顧,祂為我們裝備盾牌和盔甲。」

認真面對世上的惡

另一個我們要與之搏鬥的對象是「外部敵人,即:人生的考驗」。這是勇德的積極律動。在人生的各種意外事件前,勇德使我們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抵抗,不惶恐也不氣餒」。教宗強調,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世上的惡,不可假裝它不存在。

「只要翻開史冊,或者不幸地翻閱報紙也行,就能發現在一些暴行中我們或多或少是受害者,又或多或少是主角,比方說:戰爭、暴力、奴役現象、壓迫窮人、從未治癒且仍在流血的傷口。勇德使我們對這一切作出反擊、堅決說『不』。」

反覆對罪惡及冷漠說「不」

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有人敦促我們走出舒適地帶,促使我們反覆對罪惡說「不」、對導向冷漠的一切說「不」。我們要向罪惡說「不」、向冷漠說「不」;向旅途說「是」、向那有益於進步的旅途說「是」。「為此,我們需要搏鬥」。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注視福音中耶穌的勇敢剛毅,以及諸位聖人的芳表,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操練勇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廷教義部《無限尊嚴》聲明:嚴重侵犯人性尊嚴列表出爐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8日,教廷教義部公布了《無限尊嚴》(Dignitas infinita)聲明,前三章的內容為第四章作了鋪墊,在這一章中闡述了「對人性尊嚴的若干嚴重侵犯」。這份文件是歷時5年的工作成果,一大新穎之處在於它涵蓋了近期教宗訓導的幾項重要議題,以及生物倫理的課題。這份並「未詳述」的列表提出了對人性尊嚴的多種侵犯,包括墮胎、安樂死、代孕、戰爭、貧困和移民的悲慘處境、人口販運。如此一來,文件為超越現存的二分法作出貢獻。這二分法是:有些人僅關注捍衛將要出生或臨終的生命,忘記其它許多危害人性尊嚴的行徑;反之,另一些人只著重於保護窮人和移民,忘了生命從受孕到他自然結束都應該得到維護。

按此閱覽英語全文

基本原則

聲明的前三部分闡釋了若干基本原則。「教會在天主啟示的光照下,義無反顧地重申和肯定」,「依照天主肖像受造並在基督耶穌內得救的人類」與生俱來享有尊嚴(1號)。

文件批評,有些人「認為只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才算是人」。因此,他們認為「還沒出生的胎兒和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會有尊嚴」,精神病患也是如此。相反,教會堅持認為,「每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他的尊嚴」(24號)因為這尊嚴是與生俱來的。

此外,文件也表明,「人性尊嚴的概念有時被濫用,也成了任意增加新權利的藉口⋯⋯這彷彿是要確保個人表達並實現每一個喜好或主觀願望的能力」(25號)。

貧困、戰爭和人口販運

接著,聲明列出「若干嚴重侵犯人性尊嚴」的行為。首先提到的是「貧困的悲慘處境」,這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不公義之一」(36號)。其次是戰爭,這一「否定人性尊嚴的悲劇」,「永遠是『人類的挫敗』」(38號),乃至「在談論可能的『正義之戰』方面,今天很難支撐數個世紀以來形成的合理準則」(39號)。

然後是「移民的煎熬」,他們的生命陷入危險,因為沒有辦法建立家庭、就業或果腹」(40號)。緊接著,文件也論及正在釀成災禍的「人口販運」,稱之為「不光彩的活動、是我們自稱文明社會的一種恥辱」,並邀請該活動的「獲益者和顧客」認真進行良心省察(41號)。

同樣地,文件也鼓勵眾人打擊「人類器官和組織的買賣、對男童女童的性剝削、被奴役的工作,包括性交易、毒品和軍火販運、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國際犯罪」(42號)。

此外,文件提到「性侵犯」,指出它「給受害者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疤」(43號)。隨後,文件談及對婦女的歧視和暴力,例如「非自願墮胎給母親和孩子造成打擊,而這往往是為了滿足男性的自我中心」,以及「一夫多妻的作法」(45號)。文件譴責殺害女性的現象(46號)。

墮胎和代孕

接著,文件堅決譴責墮胎:「在人類能犯下的所有反生命罪行中,人為墮胎呈現的特徵格外嚴重和可憎」,而且我們要記得,「捍衛將要誕生的生命與捍衛任何一種人權,都密切相關」(47號)。

文件也極力反對代孕。通過代孕「無價的嬰孩變成純粹的貨品」,這種作法「嚴重傷害婦女和孩子的尊嚴,它是基於母親的物質所需,對她的處境加以剝削。嬰孩始終是一份禮物,絕不可成為合同的標的物」(48號)。

隨後,列表也點出了安樂死和協助自殺,表明「痛苦並不讓病患失去他不可剝奪的固有尊嚴」(51號)。為此,文件談及舒緩治療的重要性,以及避免「各種堅持過度治療或不成比例的介入」,重申「生命是權利,死亡則不是,應當接納死亡,而非施加死亡」(52號)。對人性尊嚴的各種嚴重侵犯,也囊括了「丟棄」殘疾人的情況(53號)。

社會性別理論

文件重申,應當避免對同性戀者的「各式各樣不公歧視,尤其是各種形式的侵害和暴力」。文件譴責,在某些地方同性戀者「會被關進監獄、遭受酷刑,甚至被剝奪生命財產」,這些「有悖於人性尊嚴」。

與此同時,文件也對社會性別理論提出批判,稱它「危險至極,因為它以要使一切相同為藉口,消除差異」(56號)。教會提醒,「想要自行作決定,如同社會性別理論所主張的那樣⋯⋯,這無非是陷入『人類把自己奉為天主』的最古老誘惑(57號)。社會性別理論「要否定生物間存在的最大差異,也就是:性方面的區別」(58號)。

文件也對變性表達負面意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排除以下的可能性:「一出生就有明顯生殖器異常的人,或之後發展出生殖器異常的人,為了解決如此異常,能選擇接受醫療協助」(60號)。

數字領域的暴力

列表也把「數碼領域的暴力」納入其中,引述了「通過社交媒體蔓延開來的新型暴力,比方說,網絡霸凌」、「散布色情影像」,以及在網絡上「以性為目的或者藉由賭博達成的剝削」(61號)。

聲明最後呼籲,「在任何情況下,為公共利益和各項法規而努力時,都要以人的尊嚴為中心」(64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救主慈悲主日

若望福音 20:19-31

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便把手和肋膀指給他們看。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保留誰的罪,誰的罪就被保留。」十二人中的一個,號稱狄狄摩的多默,當耶穌來時,卻沒有和他們在一起。其他門徒向他說:「我們看見了主。」但多默對他們說:「除非我看見祂手上的釘孔,用我的指頭,探入釘孔;用我的手,探入祂的肋膀,我決不信。」八天以後,耶穌的門徒又在屋裡,多默也和他們在一起。門戶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中間,說:「願你們平安!」然後對多默說:「把你的指頭伸到這裡來,看看我的手罷!並伸過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膀,不要做無信德的人,但要做個有信德的人。」多默回答說:「我主!我天主!」耶穌對他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神蹟,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救主慈悲主日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是復活節的第二個主日,也是救主慈悲主日。 曾經有個朋友和我分享一個故事,他說四歲那一年,他的媽媽要她來照顧剛會走的妹妹。 過去,在中國孩子多,一個家庭裡面大一點的孩子照顧小的孩子很常見。 這一天,他的媽媽有事情要外出,於是又同樣的把小妹妹託付給了他來照顧。 他只有四歲的年齡,其實我們現在看,他也只是個小朋友而已。 於是一不留神,小妹妹就自己走了出去。 過了一會媽媽回來了,就發現小妹妹不見了,就問他妹妹哪裡去了? 可能是媽媽太急了,就說了一句很過分的話。 媽媽說,如果找不到妹妹,我就會把你也丟掉。 他當時只有四歲,他認為天都要塌了。 於是他就跑進一間破房子裡,整個人就蜷縮在牆角,他說當時內心極度恐懼,根本不敢動。 當然,後來妹妹找到了,沒有事了。 但是他當時他在那種恐懼中,整個人都癱瘓了。 我不知道你們以前有沒有這種經歷,就是你對某件事非常的恐懼的經驗。 在這種恐懼裡邊,你整個人好像癱瘓了。 這種恐懼給你戴上了一個枷鎖,使你完全失去了自由。

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到門徒被恐懼地鎖在房間裡。 聖經說,一週的第一天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為怕猶太人,門戶都關著,耶穌來了站在他們中間。 福音提到了兩件事,一個是門徒們非常害怕、恐懼。 他們害怕曾經和耶穌在一起的事被發現,他們害怕為耶穌作見證,他們害怕被逮捕,他們害怕被殺害。 因此,他們把自己鎖起來,把自己和外界隔離,好像自己就安全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門徒在這種恐懼的狀態下,他們是永遠不可能走出房間,也永遠不可能去傳揚福音的,更不會改變世界。 他們把自己關在那個房間裡,甚至不敢大聲的喘息。 但天主總讓他們看見希望,福音說耶穌來了,站在他們中間。 耶穌來了,換句話說,門雖然被鎖上,但是也阻擋不住耶穌的愛,也阻擋不住耶穌要從恐懼中解救這些人,也阻擋不住耶穌召叫他們的使命。 在門徒最恐懼的時候,耶穌帶來了希望,平安。 耶穌說,願你們平安。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這份平安對於一個恐懼的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今天讓我們也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也被某種恐懼所困,我害怕的是什麼,什麼還在束縛著我的心使我失去了這份自由?是我曾經的一些尷尬嗎?是我的學歷嗎?是我的家庭背景嗎?是我過去的工作嗎?或者更直接了當的,我曾經做的錯事,或是我的罪嗎?什麼阻擋了我不敢再向前踏一步? 使我不敢成為一個母親,或使我不敢成為一個父親。什麼阻擋了我不敢面對這群人,使我無法活出真正的我?

在這個星期,這個救主慈悲主日,讓我們不要怕,帶著恐懼,害怕問耶穌,耶穌你在哪裡? 就算你鎖住了心,但他還是可以進來,來到你面前。 祂會賜給平安,讓你體驗祂的慈悲。 慈悲就是愛。 讓你在痛苦和恐懼中知道,你是被愛的。 福音中說,耶穌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 門徒見了主,便喜歡起來。 以前有一位教友分享,他在彌撒中就因為神父的一句話他的恐懼就被徹底治癒了。

主內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在這個慈悲主日,帶上自己的恐懼來帶耶穌面前,不要怕,和他述說,你會被治癒,你會經驗到他的慈悲。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全球天主教徒持續增長:2022年共有13億9千萬名受洗者

全球天主教徒、亞洲和非洲主教,以及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終身執事,都有所增長;然而,司鐸聖召、司鐸和其他男女會士的人數卻減少。這些是《2024年聖座年鑑》和《2022年教會統計年鑑》呈現出來的概況。這兩本年鑑由聖座國務院教會中央統計處編撰、梵蒂岡印刷廠製作,近日在書局上架。

解讀《2024年聖座年鑑》,可得知全球天主教會從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關信息。在此期間成立了9個教區和1個宗座署理區;兩個主教區升格為教省總主教區,一個宗座代牧區被提升為教區。

《教會統計年鑑》的數據有助於勾勒出天主教會在世界上發展的大致框架。以下是天主教會若干基本層面在2021年至2022年的變化:

全球天主教會受洗者人數有所攀升,2022年增加為13億9千萬人,漲幅為1%,其中非洲、美洲和亞洲的比例有所增長,歐洲持平,大洋洲下滑。

在2021至2022年的兩年中,全世界主教人數略有成長,這主要發生在非洲和亞洲。司鐸人數方面延續了從2012年開始衰減的趨勢,相較於2021年,2022年減少了142名司鐸。

終身執事的人數持續有顯著的動態發展:2022年與前一年相比,終身執事增長了2%,而且在各大洲都有亮眼的表現。

就修會成員而言,非司鐸會士和修女人數在全球層級都出現了衰退。分大洲來看,非司鐸會士在亞洲和美洲略有增長,修女則在非洲和東南亞有所增加。

最後是從2012年開始走下坡的司鐸聖召:在全球範圍,2022年大修生人數比前一年減少了1.3%,但在非洲和大洋洲稍有增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若望和伯多祿帶給我們信仰中的啟示

若望福音 21:1-14

那時,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又顯現給門徒;他是這樣顯現的:當西滿伯多祿,號稱狄狄摩的多默,加里肋亞加納的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兩個兒子,和其他兩個門徒在一起的時候,西滿伯多祿對他們說:「我去打魚。」他們回答說:「我們也同你一起去。」他們便出去,上了船,但那一夜什麼也沒有捕到。已經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門徒卻沒有認出他是耶穌來。於是耶穌對他們說:「孩子們!你們有些魚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耶穌向他們說:「向船右邊撒網,就會捕到。」他們便撒下網去,因為魚太多,竟不能拉上網來。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裡;其他的門徒,因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坐著小船,拖著一網魚而來。當他們上了岸,看見放著一堆炭火,上面放著魚和餅。耶穌對他們說:「把你們剛才所打得的魚拿一些來!」西滿伯多祿便上去,把網拉上岸來。網裡滿了大魚,共一百五十三條;雖然這麼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向他們說:「你們來吃早飯吧!」門徒中沒有人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耶穌遂上前拿起餅來,遞給他們;也同樣拿起魚來,遞給他們。耶穌從死者中復活後,向門徒顯現,這已是第三次。

若望和伯多祿帶給我們信仰中的啟示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今天的福音中,我們看見復活的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顯現給門徒。第一個認出耶穌的人就是若望使徒。若望宗徒對伯多祿說:「是主。」 ,但是第一個接觸耶穌的是伯多祿。 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伯多祿第一個接觸到了耶穌。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二人去探訪耶穌的墓穴時,若望使徒來到了墓穴門口仔細觀察便相信耶穌復活了,而伯多祿則是第一個進入墓穴的人。

在兩位宗徒身上我們學到靈修生活的兩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默觀和行動。伯多祿使徒是實踐型的而敏捷的,若望使徒是默觀型而智慧的,在信仰上,一般說來,默觀的人在知識和理智上都是超前的,但實踐型 的人由於他的熱情和行動,總是先接觸到天主的奧秘。

在信仰生活上,沒有默觀的行為是瞎子,是無方向的。沒有行為的默觀是無用的,並沒有使人得到默觀的益處。所以,我們既要給足夠的時間來祈禱,又要積極的實踐由祈禱得來的知識,或者天主的啟示。例如在祈禱中,天主使我知道,活在當下認真地做好每件事就是和天主密切的結合。那麼在生活中,我要真的來實踐它。 這樣,我們才會真的從信仰中獲得益處,我們才能夠真的接觸到天主的奧秘。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