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瑞典倫德主教座堂參加共同祈禱禮儀

blog_1477944040

2016年10月31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倫德主教座堂參加了大公祈禱禮儀,與世界信義會聯盟的成員共同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瑞典信義會首席主教傑克靈(Antje Jackelén)和天主教斯德哥爾摩教區主教阿爾博雷柳斯(Anders Arborelius),以及世界信義會聯盟主席尤南(Munib Younan)出席了這項活動。

倫德是瑞典位居第二的古城,傳説建於公元1020年。然而,根據考古挖掘,公元990年曾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典型的斯堪的納維亞木製聖堂,由此證實該城的創建還要更早。倫德主教座堂於1145年落成後,該城很快成為斯堪的納維亞整個地區宗教、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

中世紀時,倫德因眾多教堂和隱修院林立而具有重要地位。16世紀的宗教改革卻大大減弱了教會在該城和瑞典的影響力,名聲顯赫的方濟各會院於1527年被迫關閉。從那時起,當地教會不再與聖座共融。世界信義會聯盟於1947年在倫德市創立,負責各信義會之間的協調工作。

「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若15:4)。教宗在禮儀講道中以耶穌的這句教導為核心,緊扣合一的主題。他說,耶穌愛我們,渴望祂的眾門徒合一。我們若想結出果實,就應住在耶穌内,如同祂與天父成為一體那樣。

教宗說:「在倫德的這次祈禱聚會中,我們願意表達一起住在耶穌内,享有生命的共同渴望。讓我們向耶穌祈求:『主,求祢賜予我們恩寵,幫助我們與祢更加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見證信德、望德和愛德。』」

「天主教徒和信義會信徒已經開始在修和道路上同行。如今,在共同紀念宗教改革的背景下,我們又有機會迎接大公對話的共同旅程,這是世界信義會聯盟與天主教會近50年來取得的成果。我們不可屈服於分裂和分離在我們之間造成的距離,卻應克服那些阻礙我們彼此了解的爭論和誤解。」

「天父不斷關心我們與耶穌的關係,看我們是否真的住在祂内。天父注視著我們,祂的關愛目光鼓勵我們淨化過去,在現在努力實現祂對我們未來合一的熱切渴望。我們也應秉持愛和誠實的態度看待我們的過去,承認錯誤,請求寬恕,明認天主才是審判者。」

「我們必須秉持愛和誠實的態度承認,分裂背離天主子民渴望保持合一的原始直覺,分裂在歷史上是出自這個世界權勢者之手,而非天主子民的願望。子民總是並在任何地方都需要善牧堅定和溫柔的引導。」

談到宗教改革帶來的影響,教宗承認:「分裂造成了巨大痛苦和互不了解,卻也讓我們誠懇地認識到,離開耶穌,我們什麽也不能做(若15:5),我們也因此更能清楚了解有關信仰的一些問題。我們以感激之情,承認宗教改革的貢獻,它幫助我們明認《聖經》在教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我們藉著《聖經》共同聆聽天主聖言,天主教會與世界信義會聯盟之間的對話因而邁出了重要步伐。我們應祈求上主,讓祂的聖言使我們保持合一;聖言是滋養我們生命的泉源,離了聖言的啟發,我們什麽也不能做。」

教宗表明:「馬丁‧路德的靈修經驗也提醒我們,離開天主,我們什麽也不能做。我如何能有一個慈悲的天主?路德被這個問題糾纏不休。事實上,與天主建立正確的關係乃是生命的決定性問題。路德在降生成人、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的喜訊中發現了這慈悲的天主。他的‘唯有依靠天主恩寵’的思想告訴我們,天主總是主動行動,先於人的任何回應。因此,成義教義表達了人在天主面前存在的實質。」

教宗總結道:「耶穌作為中介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禱,祈求天父使祂的門徒合一,為叫世界相信(若17:21)。我們應與耶穌一起不懈地祈求天父:『請祢賜予我們合一之恩,為叫世界相信祢的慈悲大能!』作為基督徒,我們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彼此寬恕、更新與修和,我們的見證才能令人信服。」

最後,教宗祈願天主教徒和信義會信徒一起具體和喜悅地宣講及表達天主慈悲,維護和服事每個人的尊嚴,在天主的助佑下成為祂的活肢體,常常需要祂的恩寵,好能共同將祂的聖言帶到需要祂的溫柔和慈悲的世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為意大利中部地震災民祈禱

blog_1477943100

意大利中部於當地時間10月30日早上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強度達黎克特制6.6級,導致房屋和聖堂倒塌,損失慘重,所幸沒有人員傷亡。位於重災區諾爾恰(Norcia),在14世紀落成的聖本篤大殿在今次地震中損毀嚴重。

教宗方濟各當天在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時,特別向地震災民表達關懷之情並為他們祈禱。教宗說:「我向意大利中部遭到地震襲擊的災民表達我的關懷之情。今天早上那裡再次發生強烈地震,我為傷者和遭受嚴重損失的家庭,也為救災人員祈禱:願復活的主賜予他們力量,願聖母瑪利亞守護他們。」

blog_1477943284

圖:損毀前的聖本篤大殿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榆林教區退休主教童輝主懷安息,享年84歲

blog_1477940934

天主教榆林教區教區發布,中國陝西省榆林(延安)教區已榮休的童輝主教(聖名:方濟各)於10月27日安息主懷。

榆林教區楊曉亭主教向天亞社表示,童主教因發高燒導致肺部感染,在醫院搶救十天,最終不治。

童主教於2007年中風癱瘓,兩年後患有阿兹海默症(老人痴呆症)。2016年10月2日,童主教因病被送往靖邊縣醫院接受治療,其後因發高燒,於18日轉到陝西省唐都醫院。從北京趕返教區的楊主教於28日黃昏為童主教舉行追思彌撒,教區全體神父和一位執事共祭。

榆林教區治喪委員會決定於10月28至30日及10月30日至11月2日分別在靖邊縣張家畔河東天主教堂和靖邊縣東坑鎮毛團天主教堂設靈供教友瞻養遺容。及後,於11月3日在毛團天主堂舉行殯葬禮,然後安葬於在毛團天主堂旁的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榆林教區陵園。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抵達瑞典

blog_1477960041

2016年10月31日上午8時20分 (羅馬時間),教宗方濟各乘飛機前往瑞典,展開他的第17次國際牧靈訪問。教宗這次行程主要是參加宗教改革開啟5百週年的大公紀念活動,並與當地天主教徒相聚。教宗在飛機上問候隨行記者們時強調:「這次訪問事關重大,因為這是與教會密切相關的訪問,富含教會大公合一的意義。你們的工作將大大地幫助人們充分理解這層涵義。」

教宗的專機於大約上午11時抵達馬爾默機場。在梵蒂岡與瑞典兩國國歌的悠揚樂聲中,瑞典首相勒文(Stefan Löfven)、文化部長巴赫‧庫恩克(Alice Bah-Kuhnke)女士等當局代表,以及世界信義會聯盟成員和天主教主教們上前迎接教宗。

教宗與瑞典首相在機場貴賓室私下短暫交談後,旋即乘座駕前往約42公里外的依格勒薩(Igelösa),在他當晚下榻的寓所內用膳。午餐後,教宗立即前往倫德,禮貌拜會該國王室,受到國皇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 XVI Gustav)和皇后西爾維亞(Silvia)的熱情款待。

然後,教宗在國皇和皇后的陪伴下,穿越皇宮前的公園,來到信義會主教座堂,參加大公祈禱活動。禮儀結束後,教宗辭別國皇和皇后,與世界信義會聯盟主席尤南(Munib A. Younan)主教和秘書長容格(Martin Junge)牧師同車前往馬爾默體育場,出席大公紀念活動,並會見其它大公代表團。

在11月1日諸聖節,教宗將在馬爾默市的瑞典銀行體育場(Swedbank Stadion)為當地天主教徒主持彌撒。世界信義會聯盟成員也受邀參禮。教宗方濟各在這次訪問中將發表4篇公開講話。

這次是瑞典第2次接待教宗的到訪。此前,若望保祿二世曾於1989年訪問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五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出訪瑞典前接受瑞典耶穌會《信號》期刊訪問

blog_1477925115

教宗方濟各於10月31日牧靈訪問瑞典,與信義會一同參加宗教改革開啟5百週年紀念。教宗在出訪前接受了瑞典耶穌會《信號》期刊與耶穌會《公教文明》期刊的訪談。他強調,「天主教公教」與「宗派」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詞彙。

教宗表示他這次前去瑞典與信義會團體相聚,是為了「接近」他們。

教宗說:「我期待並盼望更接近我的弟兄姐妹們。接近對眾人有益,距離卻使我們生病。當我們彼此疏遠時,我們就會自我封閉,變得孤立,無法彼此相遇,任由恐懼占據我們的心。我們必須學習超越自己,好能與他人相遇。如果我們不這麼做,我們基督徒也會罹患分裂之病。我希望踏出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更接近我在瑞典的弟兄姐妹們。」

教宗在17歲時便開始接觸信義會信徒,之後與他們不斷交流,建立起友誼關係。教宗認為信義會有兩項傳統值得學習,那就是改革與聖經。

他解釋說:「馬丁‧路德在教會的艱難時刻最初提出的是改革,期望給錯綜複雜的局勢開一劑解藥。隨後,由於政治形勢等因素,他的改革之舉最終釀成分裂的局面,沒能將整個教會推上改革的進程。事實上,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教會始終在革新。」

在信義會的聖經傳統方面,教宗指出:「在於將天主聖言交託在子民的手中方面,馬丁‧路德有很大的貢獻」。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也曾於1989年牧靈訪問瑞典,促進天主教與信義會的合一。

教宗方濟各表明:「神學家顯然還得繼續對話及研究問題」。儘管困難重重,天主教與信義會已達成一份關於成義教義的重要大公文件,這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信友們則要熱忱地共同祈禱,從事慈悲善工,一起援助病人、窮人和服刑人士,因為合作是最崇高且有效的對話形式。」

教宗提醒說:「我們要攜手合作,不分宗派。我們必須立下明確的準則:在教會領域內勸人改教是項罪行。這會使教會變成一個組織。彼此交談、同聲祈禱、攜手合作才是我們該做的事。」

教宗由此提及「流血的大公運動」。

他說:「當基督徒受迫害、被殺害,只因為他們是基督徒,而不是因為他們是信義會信徒、加爾文派信徒、聖公會信徒、天主教徒,或是東正教徒。流血的大公運動確實存在。」

舉例而言,在希特勒執政時期,德國漢堡有三位基督徒因為教授要理而先後上斷頭台。前兩位是天主教徒,第三位是信義會牧師,他們三人的鮮血相混合。為他們推動列品案的神父認為,不能只將兩位天主教徒冊封為真福,卻遺漏信義會信徒,因為他們的鮮血已經融合為一。

教宗這次也將探望瑞典人數稀少的天主教團體。

教宗談論他們的情況說:「他們和睦共處,人人都能活出各自的信仰,表達各自的見證,秉持開放且大公的精神生活。天主教公教徒不能同時又是某宗派信徒,我們必須與他人同在。『天主教公教』與『宗派』是兩個互相矛盾的詞彙。」

教宗坦言,他本來不打算在這次訪問中為天主教徒主持彌撒,只專注於大公合一的見證。然而,教宗是天主教羊群的牧人,他反思了自己的角色,考慮到許多天主教徒將從其它北歐國家前來參加教宗的活動。於是,他回應了天主教團體的殷切請求,決定延長這次訪問,在瑞典多停留一天主持彌撒。

教宗強調:「我不願意在大公會晤的同一天和同一個地點主持彌撒,以免混淆計劃」。

教宗最後鼓勵所有基督徒要並肩前行,切莫固執己見,因為在僵化的觀點中不會有改革的機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聖座國務卿介紹宗教改革的背景

blog_1477924048

教宗方濟各將於10月31日和11月1日訪問瑞典,參加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活動。2016年10月28日,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接受梵蒂岡電視中心採訪,強調教宗此行是歷史性時刻,天主教徒與信義會信徒共同尋求和解及合一行程上的里程碑。

帕羅林樞機首先介紹宗教改革的背景說:「馬丁‧路德於1517年在德國的維滕貝格(Wittenberg)公開反對買賣大赦的風氣。在當時政治、社會和經濟發生劇變的背景下,他的行動也造成了西方教會的分裂與分離。宗教改革進程伴隨著權力爭奪、暴行和戰爭,接連不斷地引發宗教戰爭。從那時起,宗教改革每逢百年都舉行紀念活動,總是以爭辨、交鋒,甚至敵對的態度來紀念這事件。這一次則不同。教宗將親臨瑞典,天主教徒與信義會信徒將首次一起紀念宗教改革500週年。我確實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一個各教會及團體共同尋求修和及合一行程上的里程碑。」

這次共同紀念活動乃是梵二大公會議召開50年來促進對話的成果。

樞機表示:「這對話在於尋求克服困難,建立彼此信任關係,指明合一的因素遠大於分裂和分離的因素,這個聖若望二十三世早已闡明的原則。對話抵達的一個高峰就是於1999年簽署的《關於成義教義的共同聲明》。成義教義正是引發爭論的一個中心主題。因此,我們應感謝主耶穌讓我們走到了這一步,祈求祂幫助我們通過這次共同紀念活動,在對話和尋求教會合一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瑞典如今是一個非常世俗化的國家,即使該國人民最近對宗教表現出新的興趣。那麽,天主教徒與信義會信徒的共同見證如何能對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施加影響呢?

帕羅林樞機回答:「我們需要牢記耶穌的這句話:你們只有作出共同見證,才能讓世人相信。自我封閉,不向他人開放是今日世俗化社會的危險。為此,教宗方濟各再三提倡相遇文化。我認為,這次共同紀念活動有意強調這點,因為它主張放棄衝突,走向共融,『在望德中合一』。共融正意味著要克服個人主義、封閉和只顧自己而導致許多衝突的思維。基督徒首先必須以身作則,成為共融的榜樣:倘若各走各的路,談共融便是空話。因此,從這個觀點看,共同見證很重要。共同見證也應抵制物質主義,這種思潮只讓我們看到塵世價值、塵世現實,卻不向超性價值開放,不向天主開放。」

樞機最後表示,天主教徒和信義會信徒必須憑著對救主耶穌的共同信仰,一起見證他們所擁有的信德的全部美麗、光輝和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耶穌為我們祈禱乃是我們生命的保障

1028ab

恭讀聖路加福音 6:12-19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祈禱;他撤夜向天主祈禱。天一亮,他把門徒叫來,由他們中揀選了十二人,並稱他們為宗徒:即西滿,耶穌又給他起名叫伯多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雅各伯、若望、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阿耳斐的兒子雅各伯、號稱「熱誠者」的西滿、雅各伯的兄弟猶達和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成了負賣者。耶穌同他們下山,站在一塊平地上,有他的一大群門徒和很多從猶太、耶路撒冷及提洛和漆冬海邊來的群眾,他們來是為聽他講道,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那些被邪魔纏擾的人都被治好了。群眾都設法觸摸他,因為有一種能力從他身上出來,治好眾人。

2016年10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是耶穌為我們祈禱。他強調,基督徒應信賴主耶穌的祈禱,耶穌為我們的祈禱。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在徹夜祈禱後揀選門徒的事蹟(路6:12-19)。教宗首先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強調教會的角石是耶穌;沒有耶穌就沒有教會。然後,教宗闡明這段《福音》的一個細節,幫助我們作默想。

教宗說:「『耶穌出去,上山祈禱;祂徹夜向天主祈禱』。之後祂才做其它的事:向人宣講、揀選門徒、治癒病人、驅逐魔鬼。不錯,教會的角石是耶穌,但更是祈禱的耶穌。耶穌祈禱,持續不斷地為教會祈禱。教會的角石是主耶穌,祂在天父面前為我們代禱,為我們祈禱。我們向祂祈禱,但基本上是祂為我們祈禱。」

教宗重申:「耶穌總是為祂的門徒祈禱,在最後晚餐中也如此。耶穌在顯奇跡之前先祈禱。我們想到耶穌在復活納匝祿時,祂先向天父祈禱。耶穌在橄欖山上祈禱;祂在十字架上臨終時也祈禱:祂的生命是在祈禱中結束的。我們的保障、我們的基礎及我們的角石就是:耶穌為我們祈禱!耶穌為我祈禱!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這樣說:我很肯定耶穌為我祈禱;耶穌在天父面前提到我的名字。教會的角石就是祈禱中的耶穌。讓我們再想想耶穌苦難前的那段福音。耶穌告訴伯多祿說:『西滿,西滿,看,撒殫求得了許可,要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是我已為你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路22:31-32)。」

教宗解釋說:「耶穌對伯多祿說的那席話也是對你說的;祂對你、對我及對眾人說:『我已為你祈求了,我為你祈禱,我正在為你祈禱』。耶穌來到祭台上是來為我們代禱,為我們祈禱,一如祂在十字架上時那樣。」

教宗總結道:「耶穌的祈禱讓我們感受到巨大的保障。我隸屬於這個堅固的團體,因為它有耶穌作為角石,而且是為我祈禱,為我們眾人祈禱的耶穌。今天,我們應該默想教會,省思教會的這項奧跡。我們眾人如同一座建築物,但這建築物的基礎卻是耶穌,為我們祈禱的耶穌,為我祈禱的耶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會透視:主徒會第十三屆全會代表大會選出新任總會長

1028cp1

最新內容:
-大博爾山耶穌顯聖容大殿遭人蓄意破壞
-教宗應邀前往瑞典紀念宗教改革5百週年
-梵蒂岡舉行聖詠團禧年活動
-主徒會第十三屆全會代表大會選出新任總會長
-外媒透露中梵談判內容被指不正確

教義部公布《與基督一同復活》訓令,對土葬和火葬作出聲明

blog_1477597143

2016年10月25日,教義部公布了《與基督一同復活》(Ad resurgendum cum Christo)訓令,重申基於教義和牧靈理由,教會依然提倡將亡者葬在與基督信仰有關的地方,同時也不禁止火葬並針對保存骨灰作出明確規定。

這份文件首先回顧了教會關於埋葬亡者的有關條文。教義部在1963年7月5日的訓令中規定「應忠實地保持埋葬信徒遺體的慣例」,同時表明「火化本身並不違背基督信仰」;教會不再拒絕對那些要求身後火化的信徒施予聖事和舉行葬禮,但選擇火化的理由「不應違背基督信仰教義,或敵視天主教信仰和教會」。

文件接著闡明了亡者土葬的信仰依據,重申耶穌復活是基督信仰的至高真理。藉著祂的死亡和復活,基督從我們的罪惡中拯救了我們,賦予我們新生命:「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4)。復活的基督是我們日後復活的起因與根源。

依循基督信仰的悠久傳統,教會一再提倡應把亡者的遺體葬在墓地或其它聖所。為了紀念主耶穌的死亡、埋葬及復活這個關乎基督信仰的死亡奧跡,土葬乃是表達相信和期待肉身復活的最恰當形式。

關於埋葬已故信徒的肉身

教會重申肉身復活的信德,以及人的身體具有極高的尊嚴。因此,教會不允許在行為和禮儀上對死亡造成錯誤觀念。這些錯誤觀念包括:死亡徹底消除了人的存在;死亡是回歸於大自然或宇宙的時刻、是輪迴進程的一個階段;死亡使人從肉體的牢獄中徹底解脫。

文件指出,教會主張在墓地、教堂内或相關場所埋葬亡者的遺體,藉此保持生者與亡者共融的基督信仰傳統。因此,教會不贊成隱瞞死亡事件或把死亡當作私人的事;教會也反對那種避而不談基督信仰對死亡的意義的傾向。

關於火葬

針對亡者的火葬,文件表明,教會不禁止火化,「除非選擇火化是出於反對基督信仰教義」。教會特別制定了火化應遵行的禮儀和牧靈準則,以期避免各種形式的惡表或宗教冷漠主義。

首先,在正當選擇了火化的情況下,亡者的骨灰必須按照常規保存在一個聖所内,即墓地或教堂内,或教會當局指定的地方。教會視已故信友仍屬於信仰團體,相信「塵世旅途中的信友、處在淨化中的亡者以及天上的真福者彼此相通,共同形成一個教會」。

關於骨灰保存

此外,骨灰應保存在一個聖所内。這樣一來,親屬和基督徒團體便能為亡者祈禱和紀念他們,避免隨著時間的推移亡者被親屬遺忘或缺乏尊重。

有鑒於此,教會不允許在住宅内保存亡者的骨灰。只有在受到地方文化特性限制的嚴重例外情況下,當地主教與主教團或東方教會主教會議協商後,方可准許在住宅内保存骨灰。不過,骨灰不可被不同的家庭成員瓜分;應常常確保骨灰受到尊重且存放環境適宜。

文件強調,為避免存在泛神論、自然宗教或虛無主義的誤解,教會不允許將亡者的骨灰撒入空氣、大地、水中或其它地方,也不允許將骨灰當作紀念物、首飾配件或其它物品。

最後,若亡者生前基於反對基督信仰的理由而公開表明將自己遺體火化並把骨灰撒入大自然界,教會則依照法典條文拒絕為其舉行葬禮。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面對眾多災難和戰爭,天主今天也在哭泣

10281

2016年10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面對眾多災難、因崇拜「錢財」而引發的戰爭,以及許多無辜的受害者,天主今天也在哭泣。他指出天主今天在哭泣,是因為人類總是不理解祂賜予我們的平安,那份愛的平安。

當天福音記載,有幾個法利塞人前來勸耶穌別去耶路撒冷,因為黑落德要殺祂。耶穌遂稱黑落德為「這個狐狸」,並表示祂必須前行,因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耶穌斥責「封閉的耶路撒冷」,直指它屢次殘殺奉命而來的先知們。

教宗注意到:「耶穌隨後立時轉變語氣,開始溫柔地說話,那是天主的溫柔。耶穌注視祂的子民,注視耶路撒冷城,並為耶路撒冷哭泣。天主聖父在耶穌身上哭泣說:『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它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

教宗表示:「有人曾說,天主降生成人是為了能夠哭泣,哭泣祂子女的所作所為。耶穌在拉匝祿墓前的哭泣是朋友的哭泣。這次卻是天父的哭泣。」

教宗以蕩子比喻中的父親為例,闡述何謂天父的哭泣:「當兒子向父親索取家產,遠走高飛時,他的父親沒有跟左鄰右舍抱怨說:『你看看我遇到了什麼事!這個不肖子對我做了什麼!我要詛咒他!』他的父親沒有這麼做,卻可能暗自哭泣。」

教宗解釋道:「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福音沒有提到這部分。福音只說,當兒子回家時,他的父親大老遠就看到他:這意味著他的父親日復一日地攀上高台眺望,期盼看到兒子回家。這樣的一位父親,必然是一位終日以淚洗面的父親,一心盼望兒子回家。這就是天主聖父的哭泣。天父流著眼淚透過祂的聖子再造天地萬物。」

教宗接著談及母親的哭泣。耶穌背著十字架走向加爾瓦略山時,遇見了哭泣的婦女,遂對她們說:「妳們不要哭我,但應哭妳們自己及妳們的子女」(路23:28)。教宗指出:「天主至今依然流下父母親的眼淚。面對眾多災難、因『崇拜錢財』而引發的戰爭,以及在崇拜錢財者投擲的炸彈下無辜受害的許多人,天主今天也在哭泣。祂今天仍然說:『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我的孩子,你們在做什麼?』祂會對可憐的受害者、軍火商,以及所有販賣人命的人這樣說。讓我們想想,我們的天主降生成人是為了能夠哭泣;我們的天主聖父今天也在哭泣:祂哭泣是因為人類終究無法理解祂所賜予我們的平安,那份愛的平安。思索這些將對我們有所裨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