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保祿在馬耳他經過的痕跡仍然活躍眼前

圖片:vatican.va

「我們得救以後,那時才知道這島名叫默里達」:聖史路加在《宗徒大事錄》第廿八章如此描述。保祿在搭船前往羅馬途中遭遇船難。外邦人的宗徒於公元60年在今天稱為聖保祿海灣的地方登陸。在塞爾穆內特島,亦即「沉船之島」,豎立了一座聖保祿雕像,並建立了一個可以舉行彌撒的祭台。

聖史路加寫道:「他們待我們非常友善,因為當時正在下雨,天又寒冷,他們就生起一堆火來款待我們眾人」(參閱:宗廿八2)。路加還講述了馬耳他人很快就對保祿萌生極大的敬意,因為他們看到保祿在拾柴來添火時被一條毒蛇咬了卻安然無恙,因而非常驚訝,認為他是一位非常特別的人。

在姆迪納,那裡的聖保祿主教座堂讓人想起這位宗徒受到頗里約首領和馬耳他人熱情接待的地方。在聖保祿米爾奇考古遺址中的小聖堂,應該是建在頗里約首領的別墅所在地,那裡是這位船難倖存者最初接受款待的地方。從路加的記載可以推測,聖保祿後來遷到了今天的拉巴特城。

一個人們非常虔誠敬禮的地方,就是聖保祿岩洞。外邦人的宗徒與同伴路加、阿黎斯塔奇和特洛斐摩,以及其他人一起,在島上停留期間在此生活了3個月。這岩洞後來改成一個小聖堂。以聖保祿宗徒命名的還有在附近修建、今天是乙級宗座聖殿的聖堂,以及一個地下墓穴,那裡保存著一些基督信仰記憶。保祿在馬耳他停留期間宣講基督的福音。

數個世紀以來,聖保祿岩洞成了朝聖的目的地、舉行禮儀和祈禱的場所。18世紀,為了紀念聖保祿在島上停留,人們在岩洞內安置了一尊保祿的白大理石雕像。今天,可以從聖保祿聖堂進入岩洞,那裡仍保留著岩石牆壁。若望保祿二世教宗於1990年5月27日、本篤十六世教宗在2010年4月17日紀念聖保祿遭遇船難1950週年的機會上也曾到過聖保祿岩洞。教宗方濟各4月3日主日早上來此祈禱,並點燃一盞祈願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詳情

教宗在馬耳他全國聖母朝聖地主持祈禱聚會

圖片:vatican.va

「回歸信仰的本質,這在於與耶穌的關係和喜樂地宣講福音。」

教宗方濟各4月2日傍晚在馬耳他戈佐島塔皮努全國聖母朝聖地的祈禱聚會中如此敦促在場眾人。教宗強調,教會的喜樂在於福傳。

教宗當天下午搭乘雙體船前往戈佐島,在船上能欣賞沿途美景。下午5點半左右,教宗登陸該島,改搭專用座車;民眾手持梵蒂岡國旗夾道歡迎。教宗抵達塔皮努全國朝聖地後,在小聖堂裡誦念三遍《聖母經》,然後問候大殿內的若干信友。接著,教宗來到大廣場,與大約三千名信眾會面。祈禱聚會在戈佐主教托伊馬(Anthony Teuma)的致詞中展開。

多明我(Domenico)等四位平信徒在眾人面前做了見證。隨後,信眾聆聽了《福音》: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祂的母親瑪利亞等人站在十字架下。「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祂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妳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參閱:若十九25-27)

教宗在講道中闡明,在耶穌的十字架下,「一切似乎都喪失,一切似乎永遠結束」。那一刻,連耶穌都感到被捨棄(參閱:瑪廿七46;谷十五34)。然而,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時辰不是「歷史的終結,卻標誌出新生命的開端。事實上,我們在十字架前默觀基督的慈愛,祂向我們敞開雙臂,通過祂的聖死,為我們開啟永生的喜樂。在死亡時辰,生命的圓滿時辰由此展開:這是教會誕生的時刻」。

教宗邀請信眾回到泉源,這意味著重新發現信仰的本質。「回歸泉源的教會,並不意味著回頭看、複製基督信仰初期團體的教會模式。我們不能『跳過歷史』,彷彿在後續世代的教會生活裡上主既沒發過言,也沒行過大事一樣。這也不意味著要過度理想化,幻想著初期團體沒有困難。相反地,回到泉源意味著恢復基督信仰初期團體的精神,也就是回歸心靈,重新發現信仰的核心:與耶穌的關係,以及向全世界宣講祂的福音。這就是本質!這是教會的喜樂,即:福傳」。

十字架下首批門徒的痛苦「化為宣講的喜樂」。教宗指出,他們擔憂的不是「團體的聲望」或「敬禮的具體形式」,而是為福音做見證。教會生活是「有待建設的偉大未來」。「建構信仰的不能只有代代相傳的習俗、隆重慶典、美好民間活動和情緒高昂的時刻。我們需要的信仰是扎根於個人與基督的相遇、每天聆聽祂的聖言、積極參與教會生活,以及民間虔敬之心」,而且我們的信仰要在此根基內「日新又新」。

教宗強調,美好的宗教敬禮和實踐行動不一定會表達出活潑、開放的信德。因此,我們需要回到泉源,以「見證、而非宗教習俗」為教會的中心。教會渴望帶著福音點燃的燈,前去與所有人相遇,而非關在封閉的小圈子裡。教宗籲請眾人「不要害怕像先前所做的那樣,走上新的旅途,縱使會有危險,也要走觸動生命的福傳與宣講新旅途,因為教會的喜樂在於福傳」。

回顧聖母瑪利亞和若望在十字架下的景象,以及耶穌把他們互相託付的舉動,教宗表示,回到泉源也意味著「培養接納的藝術」。耶穌此舉「具體指示出」如何活出愛的誡命。「對天主的敬禮」也包括親近關懷弟兄姐妹。「在教會裡,手足相愛、接納近人是多麽重要!上主在十字架的時辰、在瑪利亞和若望的彼此接納中提醒我們這點,敦促各時代的基督徒團體不要混淆這優先事項。『看,妳的兒子』、『看,你的母親』,這有如說出:你們因同樣的聖血而得救,你們同屬唯一的家庭,因此你們要互相接納、彼此相愛,為彼此療傷,沒有猜忌、分裂、謠言、閒話和懷疑。」

互相接納為我們教會關係是一大挑戰,因為結果實的情況取決於我們的友愛共融,而且它「也是檢驗教會實際上充滿多少福音精神的石蕊試紙」。再者,接納不能只落實在我們之間。教宗表示,「我們不能只在我們美好的教會遮蔭下彼此接納,卻讓許多弟兄姊妹在外面受苦,因痛苦、不幸、貧困和暴力而飽嘗十字架的苦難。你們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面向地中海,對許多在生命的暴風雨中顛簸的人來說,如同得救的上岸點。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來到你們的海岸。在這些貧困者的面容中,基督親自顯現給你們」。

聖保祿當年因船難在馬耳他登陸時,當地人生起了一堆火來款待落難者,給他們驅寒(參閱:宗廿八2)。因此,教會的任務是「在生命的寒冷侵襲受苦者時,生起溫柔的火」。教宗懷著感激之情念及許多傳教士、司鐸、男女會士和平信徒,他們持續傳揚保祿宗徒帶來這裡的福音。

教宗最後再次邀請眾人回歸本質、天主的愛。天主要我們走出去,喜樂地走遍世界的大街小巷。款待則是我們能在世界上做出的最單純又美好的見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按此閱覽詳情

教宗會見馬耳他政界人士:民衆渴求和平,而不是幼稚的侵略行為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4月2日上午抵達馬耳他首都瓦萊塔之後的第一項重大活動,就是前往騎士團首領宮,即總統府拜會該國總統和總理,隨後會見政界人士和外交使團,並在這個機會上發表了此行的第一篇講話。教宗談到在歐洲颳起戰爭的寒風,以及他受到馬耳他人民的熱情接待,就如當初保祿宗徒和他的同伴們感受被「非常友善」相待那樣。

圖片:vatican.va

教宗的講話以羅盤方位圖的形象作為一條主軸,説明這個國家社會和政治生活受到的四個主要影響。首先是來自西北方向的風。教宗說:「北方使人想到歐洲,特別是歐盟的家園,它的建立是為讓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居住在那裡,守護著和平。團結與和平是馬耳他人民每次唱國歌時,向天主祈求的恩典。」

然而,為確保社會和睦共處,「僅僅鞏固歸屬感是不够的;還需要加固基於權利和法律的共同生活的基礎。誠信、公正、責任感和透明度是一個文明進步社會的基本支柱」。教宗解釋說:「歐洲家園在努力推動正義與社會公平價值的同時,也要站在第一線來保護更廣大的受造界家園。」

以保護環境為例,教宗説明:「環境保護和社會正義是在為將來做準備,是激發青年熱衷於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徑,使他們免於事不關己,不問世事的誘惑。此外,北方吹來的風常常與來自西方的風混合在一起。馬耳他,特別是該國的青年,也受到西方生活和思維模式的影響。」

「馬耳他是一個非凡的‘有機發展的實驗室’,那裡的進步並不表明要與過去斬斷根基,以利潤、消費主義的需求,以及擁有任何一項權利的名義來獲取虛假的繁榮。為促進健全的發展,重要的是守護記憶、以尊重的態度建立代際和諧,不被人為干預的同化和植入意識形態所吞沒。」

教宗勉勵馬耳他人民,繼續維護從出生到自然死亡的生命,也要在生命被丟棄和被疏忽的每個時刻,來守護它。

接著,教宗邀請馬耳他人民注視南方,「許多尋找希望的弟兄姐妹」都來自那裡。教宗感謝該國當局和人民因福音、人性和他們特有的好客意識對這些人的接待。根據腓尼基語源學,馬耳他有「安全港」之意。但面對近些年不斷湧來的人潮,「恐懼和沒有安全感促生了洩氣和挫敗感」。教宗指出:「為適當地解决複雜的移民問題,我們需要將其放在更廣泛的時間和空間願景中。」

「在時間方面:移民現象不是一時的情况,而是這個時代的標識。它背負的債務是過去的不公、大量的剝削、氣候變化和不幸的衝突,我們正在為這些後果買單。從貧窮和人口稠密的南方,大量的人群正在向較富裕的北方移動:這是一個事實,不能用不合時代的封閉來拒絕,因為孤立將不會有繁榮和融合。然後應考慮空間問題:移民緊急情况在擴大,我們想想來自現在飽受折磨的烏克蘭的難民,這種情況要求作出廣泛和共同的回應。不能是一些國家承擔全部問題,而另一些國家卻無所事事!」

談到聖保祿宗徒於公元60年在此發生的船難事件,教宗將這位宗徒的見證與今日馬耳他人民在款待和團結互助的標記中作出的見證聯繫起來。他說,「人性至上,凡事有報:這個國家教導了這一觀點,它的歷史得益於這位遇船難的使徒的絕望到來。他以福音之名生活和宣講,我們也應敞開心扉,重新發現服事有需要者的美好」。

「他人不是需要防禦的病毒,而是一個需要款待的人,『基督徒的理想總是召喚我們克服猜疑、慣性的不信任、失去隱私的害怕、以及今世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防衛式態度。』(《福音的喜樂》勸諭,88號)我們不要讓冷漠熄滅共同生活的夢想!」

來自東部的風經常在晨曦吹起,正是從歐洲的東部泛起戰爭的黑雲。教宗說:「我們原以為,入侵他國、殘酷的巷戰和原子威脅已是一個遙遠過去的黑暗記憶。但只能帶來死亡、毀滅和仇恨的冰冷的戰爭之風,已經蠻橫地降落在許多人的生活和每個人的日子。一些强權者悲哀地禁錮在不合時宜的民族利益的動機中,再次挑起和煽動衝突,而普通百姓卻感到需要建設一個未來。這是一個要麽在一起,要麽就不會有的未來。眼下,在戰爭降臨於人類的夜晚,我們斷不可讓和平的夢想消逝。」

教宗提醒道,「和平創造福祉,戰爭只會帶來貧窮」。60多年前,當世界面臨毀滅的威脅時,喬治·拉皮拉(Giorgio La Pira)發出了反潮流的聲音。他說,「我們所處的歷史境遇、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衝突,使人類陷入難以置信的幼稚心態而煩亂不安」。

教宗表示,「這些話仍合乎時宜:面對威脅我們的幼稚和摧毀性的侵略行為,面對能扼殺所有民族和世代生活的擴大的冷戰的危險,我們多麽需要一種人性尺度啊!今天很難以和平的思維來思考,人們已習慣於戰爭的邏輯。戰爭已經作了長時間的準備,在武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和交易。因此,不僅是和平,許多重大問題,如抵抗饑餓和不平等,事實上已經從主要的政治議程中被偷換走。解决每一個危機的門路是顧及所有的危機,因為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性的解决之道。」

「我們要相互幫助,傾聽人們對和平的渴求,我們要努力為越來越廣泛的對話奠定基礎,我們要重返促進和平的國際會議,將裁軍議題作為核心,著眼於未來的世代!讓不斷用於軍備的巨額資金轉用於發展、健康和提供食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詳情

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四旬期第五主日

The Raising of Lazarus, by Duccio, 1310–11

主日福音分享
四旬期第五主日
「我們都是拉匝祿」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是四旬期第五主日,傳統也稱為「苦難主日」【根據傳統禮儀年曆(梵二前),復活節前最後兩星期(即新禮中嘅四旬期第五主日)就踏入「苦難期」(Passiontide),而第一主日係「基督苦難主日」,第二主日為「聖枝主日」】。聖堂中的十字架和聖像都會蓋上紫色的布,幫助我們好好地進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

跟大家說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在她生日的時候,父親送給她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是一粒種子。小女孩很開心,每天為這粒種子施肥和灌溉,放在太陽下,希望種子可以快點發芽生長。一天一天過去,種子慢慢地生長,長出了藤,這些藤越生越廣,但沒有長出花來,小女孩覺得很灰心。有一天早上,她為這植物灌溉時,突然有一位住在隔壁的婆婆走過來,感謝這個小女孩。感謝她什麼?原來那植物長了花,但是那些花不是長於小女孩的家,而是生長到鄰居那一邊,那些花長得又大又美麗,令到這一位原來很憂悶的婆婆非常開心,當她看到這美麗的花時,充滿了希望。

有時候我們會被自己的雙眼蒙蔽,有些事情我們看不到的,其實原來是有發生的。

在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去到拉匝祿的墓前,祂不怕黑暗和拉匝祿死後發臭。相反,耶穌去到墓穴前,並且進入墓中復活拉匝祿。

其實,當耶穌來到的時候,拉匝祿的姐姐瑪爾大和瑪利亞都批評耶穌,「我們等了祢很久,這麼久也不來,拉匝祿已經死了!」

回看現在的香港和這個世界,「耶穌,祢快點來拯救我們吧!我們有很多困難,不知如何去解決,疫症、戰爭……」。不過,我們要記得天主是有祂的時間表,我們向天主埋怨和投訴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天主是歷史的主宰,天主是有祂的計劃。

當耶穌去到墳墓的時候,有一件事值得我們留意,「耶穌哭了」,甚至耶穌流淚了。這是一個很美麗的畫面,耶穌體會到我們的痛苦,祂是有感情的。耶穌明白我們面對着黑暗是很辛苦,所以祂與我們一起哭。但是到最後,耶穌願意用祂的生命走進墳墓中,就如走進我們的內心,有時候我們內心也會有黑暗的地方,不想別人看見,不過耶穌有能力去化解,因為祂認識我們,祂愛我們,原來在我們與天主那份關係的最深處,就是我們是祂的子女,天主不會放棄我們,祂創造我們,派遣耶穌救贖我們,我們要深信這份關係,在這關係中,我們體會得到天主的偉大,同時,因為這份愛,我們看到希望和生命。

讓我們在四旬期和聖週中,能夠再次重新體會耶穌對我們最深的愛,在這份愛中,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永遠不會放棄我們,去到最後,祂會對我們說:「拉匝祿!起來!我會把你復活!」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工作。

天主教台灣地區嘉義教區浦英雄主教祝聖暨就職典禮

【鹽與光傳媒資訊】台灣時間,2022年4月2日(星期六)上午10時,天主教台灣地區嘉義教區舉行浦英雄主教(聖名:諾博)祝聖暨就職典禮,典禮於「雲林縣立體育館」(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3段600號) 舉行,他是該教區的第八任主教,也是台灣教會第一位原住民正權主教。

按此閱覽
浦英雄主教
履歷介紹

收看浦英雄主教祝聖暨就職典禮

當天,教廷佳安道總主教、台灣七大教區主教:鍾安住總主教、劉振忠總主教、洪山川總主教、李克勉主教(主教團主席)、蘇耀文主教、林吉男主教、黃兆明主教、榮休主教狄剛、劉丹桂主教等等,連同教區神父、修士、修女、教友有超過一千八百多人與會,晉牧禮則由鍾安住總主教主持。

按此下載
教廷駐華代辦佳安道總主教致詞

據《天主教真理電台》報導,在浦英雄主教就職大典中,佳安道總主教帶來教宗的任命狀,教宗期勉浦主教要尋求上主的智慧,並與大使館和主教同道偕行。佳安道總主教感謝過去一年多鍾安住總主教和吳終源神父綜理嘉義教區教務,以及地方政府的協助。佳安道總主教更帶來教宗對浦英雄主教和嘉義教區的祝福。

浦英雄主教致詞時,除了感謝家人親友,更對曾影響他一生聖召的前嘉義教區林天助主教及其一整個家庭懷着感恩之情。他也特別感謝聖言會的提攜,期許教區信友齊心攜手為教會服務。鍾總主教則表示,浦英雄主教願意跟隨耶穌、答覆召叫,都是因着浦主教生長在敬虔渴望天主愛的家庭;鍾總主教也勉勵浦主教要學習聖母承擔生養福音的重任。

天主教嘉義教區
浦英雄主教牧徽介紹

  • 牧銘:PATIENS ET MISERICORS – 寬仁慈悲 (岳2:13)
  • 十字架:救恩的標記,交叉藤皮象徵鄒族建構Kuba(大社)的繫繩。
  • 兩邊各六個流蘇為鄒族聖物一山芙蓉籤條,具護及保健之意。
  • 盾牌:取自鄒族傳統(長矛、石頭),勇敢、保護、堅固之意。
  • 鄒族五大家族代表色:
    藍色 – 和平友善
    紅色 – 敬天愛人
    黑色 – 慎終追遠
    白色 – 潔身內省
    紫色 – 珍貴救贖
  • 羽毛(帝雉、藍腹鷴、大冠鷲):代表勇士 – 天主勇兵的象徵。
  • 環型花冠:象徵多元豐富且合一共融的教會。
  • 以上兩項是鄒族男女服飾的重要配件,代表天主的創造、男女的合作。
  • 風、火:主教姓氏poicongu即是風的孩子,而名字pasuya内含火熱與勇氣之意,提醒肩負族群延續的使命。兩者也是聖神的代表,願承行天主的旨意。
  • M:聖母的符號,懇求梅山中華聖母代禱護佑嘉義教區。M的兩個尖端代表鄒族的聖山 – 玉山及塔山。
  • 水井:取自若四5-42撒瑪黎雅婦人與耶穌的恩遇。井是生命,具社交的功能。主愛世人願與每個人相遇。
  • 稻米穗、小米穗:豐富豐收,代表嘉義教區(雲林、嘉義縣及嘉義市)。

大自然靈修:四旬期第五主日【細看自己】福音經文反省

四旬期第五主日 
【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罷!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若8:11)  

今天有一班經師和法利塞人,帶了一個根據當時猶太法律視為有罪的婦人,到耶穌跟前,為要為難祂:到底要背棄仁愛根據法律用石頭砸死她?還是違抗法律寬恕她,免她死罪?

耶穌充滿天主的智慧,祂第一件事先不是要急於下結論,而是叫人審視自己,自認無罪的人才有權向她投石。結果是人群從老到幼,一個接一個離開了。除了因為一般認為年紀越大、犯罪越多之外,成年人也應該比較有足夠智慧去認知自己的罪過。

另外,耶穌同樣充滿仁愛。祂沒有定這位婦人的罪,為叫她知道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罪。不過作為寬恕的條件:「不要再犯罪了」。她必須要用行動改過。

這個故事讓人想起路加福音6章41節:「怎麼,你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你眼中的大樑,倒不理會呢?」面對環保問題,我們很容易責怪政府官員或商家。在判斷之前或許也應該同樣先審視自己,在日常中有否直接或簡接地破壞了環境?不過慈悲的天主假裝看不見人的罪,是為叫罪人悔改(智11:24),只要我們謙遜地承認過錯,並決心改過,不論為人和天主,人和大自然的關係也得以修補。

慈悲的天父,祢充滿慈愛,喜歡寬恕多於懲罰。求祢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過犯,並著實地改過。願祢的力量和智慧常存我們的心裡。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教宗方濟各抵達馬耳他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開始訪問地中海島國馬耳他,這是他的第36次國際牧靈之旅。教宗於4月2日早晨8點40分從羅馬達芬奇機場出發,9點50分抵達馬耳他國際機場。馬耳他共和國總統喬治·維拉及夫人到機場迎接教宗,歡迎人群揮動著紅白色的馬耳他國旗和黃白色的梵蒂岡國旗,兩國國歌隨即奏起。兩位兒童向教宗獻了鮮花。

教宗問候了總統伉儷和前來機場迎接的每個代表團,並停下來與馬耳他總主教希克盧納(Charles Scicluna)交談。維拉總統則擁抱了馬耳他樞機格雷奇(Mario Grech),他是戈佐教區的榮休主教,現在羅馬擔任世界主教會議秘書長。

教宗這次在馬耳他的訪問雖然不足48個小時,卻非常美好,就如他在前來馬耳他的途中向隨機記者們表達的那樣。教宗也在這個機會上告訴記者們,他前往基輔的可能性已被列入考慮範圍。

啓程前的4月1日下午,教宗依照慣例前往羅馬市區的聖母大殿,在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前祈禱,求她護佑這次在意大利境外進行的牧靈訪問。

在馬耳他的兩天訪問行程中,教宗將發表5篇講話,第一篇於4月2日星期六上午在瓦萊塔的騎士團首領宮,即總統府會見馬耳他當局和外交使團時發表。當天下午,他要前往這個群島的第二大島嶼戈佐島,在塔皮努(Ta’Pinu)全國聖母朝聖地主持祈禱聚會。

4月3日主日早晨,教宗將私下會晤馬耳他的耶穌會會士們。隨後,他將前往拉巴特的聖保祿岩洞祈禱。當天上午,教宗將在弗洛里亞納主持彌撒聖祭,隨後帶領信眾誦念三鐘經。下午,教宗將前往哈爾法爾的“若望廿三世和平工作坊”難民中心,會見那裡的大約200名難民,其中主要來自非洲。

教宗這次使徒之旅以「他們待我們非常友善」為座右銘,這句話出自聖保祿宗徒,他於公元60年在前往羅馬途中遇船難,受到馬耳他當地人的款待(參閱:宗廿八2)。教宗方濟各是訪問馬耳他的第三位伯多祿繼承人,此前聖若望保祿二世曾於1990年和2001年兩次到訪,本篤十六世則於2010年抵達。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詳情

教宗將在馬耳他全國聖母朝聖地主持祈禱聚會

按此閱覽詳情

教宗方濟各於4月2至3日在馬耳他進行牧靈訪問。訪問期間,其中一項重要活動是在位於佐戈島的全國聖母朝聖地(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Blessed Virgin of Ta’ Pinu)主持祈禱聚會。該朝聖地的聖堂是哥德式聖堂,堂的左則聳立著一座鐘樓。16世紀時這裡已有一個小小的聖堂,因嚴重失修,當局決定於1575年將之拆除。

可是,當拆除工作開始時,一名工人折斷了一條胳膊,這一事故被看作是一個標記,拆除工作因此中斷了。很長時間,這座聖堂歸真蒂利家族所有,最後被一位名叫皮諾·高奇(Pino Gauci)的人買下,這便是今天眾所周知朝聖地的名字的來源。高奇修復並擴建了聖堂,也在堂内恭放了一幅特意請意大利畫家佩魯吉諾(Amedeo Perugino)繪製的聖母升天像。這幅像至今仍保存在那裡。

根據傳統的說法,1883年6月22日,一位名叫格里馬(Carmela Grima)的農婦經過聖堂時聽到一個聲音在叫她,並邀請她誦念三遍《聖母經》。這位婦人把此事告訴了她的一位朋友,波爾泰利(Francesco Portelli),後者透露說他在教堂附近也聽到同樣的聲音和同樣的要求。後來,兩人都奇跡般獲得病的痊癒,這消息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島嶼。就這樣,此地成了朝聖的目的地,並在1887年得到主教的許可。同一年,佐戈島奇跡般地倖免於霍亂疫情。

現今的朝聖地聖堂建於上個世紀20年代。為了慶祝首次顯現百週年,1983年9月,在馬耳他召開了第九屆國際聖母學大會、第16屆國際聖母大會。馬耳他全國聖母朝聖地曾迎接過一位教宗,也就是若望保祿二世。他於1990年5月26日在朝聖堂前的廣場上主持了彌撒聖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向加拿大原住民道歉

圖片:vatican.va

點擊收看《治癒與和解之旅》
4月1日於羅馬現場報導

圖片:vatican.va

按此閱讀
英語講話全文

為若干天主教徒曾在加拿大犯下的錯誤感到義憤填膺和羞愧難耐:教宗方濟各懷著如此情感於4月1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克萊孟廳接見了加拿大原住民三個代表團的成員。此前,教宗於同一週稍早分別接見了因紐特人、梅蒂人和第一民族大會這三個代表團的成員,走在早已於加拿大啟動的治癒及和解的道路上。這段旅途旨在承認所謂的「寄宿學校」的受害者並還他們一個公道。這些寄宿學校當年由加拿大政府創立,並託付給包括天主教會在內的基督信仰教會管理。教宗在接見這三個原住民代表團時表示,「若不深感義憤填膺、若不牢記錯誤,若不努力從錯誤中學到教訓,問題就得不到解決,而且會不斷重演」。教宗提到烏克蘭戰爭說,「絕不該在假設的進步祭壇上犧牲過去的記憶」。

教宗說:「我對你們說過,現在再次表明:我深感羞愧,我為若干天主教徒的角色感到痛苦又羞愧,尤其是為那些肩負教育責任、卻涉入傷害你們的一切的天主教徒。他們涉入虐待,不尊重你們的身份、文化,甚至是你們的精神價值觀。這一切有悖於耶穌的福音。」

接著,教宗請求天主寬恕天主教會若干成員的可惡行徑。面對在場原住民,教宗說:「我全心渴望告訴你們:我非常悲痛。我與加拿大主教弟兄們一起向你們道歉。與信仰相左的模式顯然無法傳遞信仰的內涵:耶穌教導我們去接納、去愛、去服務,而非下判斷;當人們恰恰以信仰之名做出違背福音的見證時,是多麼恐怖。」

通過殖民來剷除加拿大原住民的根基是一場悲劇。殖民行動不帶一絲尊重,把許多人帶離他們的生活環境,試圖迫使他們一律接受另一種思維。有些家庭骨肉分離。教宗指出,「很多青年成了這同化行動的受害者。支持如此同化行動的理念是通過植入意識形態來促成進步,其各項計劃是在桌上研究出來的,而非尊重百姓的生活」。不幸地,同樣的情況今天依然在不同層級發生:意識形態的殖民、政治的殖民和經濟的殖民。推動這些殖民的是貪婪、對利潤的渴求,它罔顧人民及其歷史、傳統,忽視受造界的共同家園。「這種殖民思維仍然非常普遍。我們要幫助彼此克服這思維」。

在集體接見以前,教宗個別聆聽了加拿大三個代表團講述原住民遭受的苦難、剝奪、歧視性的待遇和各種虐待。這一切激起無比傷痛。教宗在4月1日的接見活動中表示,他親手觸摸了他們的痛苦,把這一切放在心中,並祈願「這幾天的會晤能進一步開啟攜手共進的道路,注入勇氣,增進地方層級的努力」。「有效的康復進程需要具體行動」。為此,教宗鼓勵各位主教和天主教徒「繼續邁出步伐,透明地尋求真相」,「促進創傷痊癒及和解」,並要「重新發現原住民文化,助它恢復活力,在教會內增進對原住民真正傳統的愛、尊重和特殊關注」。

此外,教宗也讚賞了加拿大原住民對大地的關懷。他們不把大地看作「可任意揮霍的物品,而是當成天賜的恩典,裡面蘊藏著祖先的記憶」。對這些原住民來說,大地是「在與造物主、人類團體、各種生物和共同家園的關係網中領會自身存在的生活空間」。再者,加拿大原住民也「深愛家庭」,擁有「活潑的團體意識」。其語言、文化、傳統和藝術十分豐富,是全人類的遺產。

教宗最後強調,教會渴望繼續與原住民一同前行。教宗宣布了他有意在今年7月底、聖婦亞納紀念日(7月26日)前後訪問加拿大,以更好地表達他對原住民的關懷。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四旬期第四週 星期六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若7:40-53

群眾中有些人聽了這些話,便說:「這人真是那位先知。」另有些人說:「這人是默西亞。」但也有人說:「難道默西亞能來自加里肋亞嗎?經上不是說:默西亞要出自達味的後裔,來自達味出生的村莊白冷嗎?」因此,為了耶穌的緣故,在群眾中起了紛爭。他們中有些人願捉拿祂,但誰也沒有向祂下手。差役回到司祭長和法利塞人那裡;司祭長法利塞人問他們說:「為什麼你們沒有把祂帶來?」差役回答說:「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一樣。」法利塞人遂向他們說:「難道你們也受了煽惑嗎?首長中或法利塞人中,難道有人信仰了祂嗎?但是,這些不明白法律的群眾,是可詛咒的!」他們中有一個,即先前曾來到耶穌那裏的尼苛德摩,遂向他們說:「如果不先聽取人的口供,和查明祂所做的事,難道我們的法律就許定祂的罪麼?」他們回答他說:「難道你也是出自加里肋亞麼?你去查考,你就能知道:從加里肋亞不會出先知的。」然後,他們就各自回家去了。

反省

《聆聽與善言》

今天的福音中,司祭長和法利塞人派差役去捉拿耶穌時,就會期待他們服從。所以當差役們沒有向耶穌動手時就被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質疑和威脅。在聖經中,很多人和耶穌接觸了之後生命就會有所改變,差役們也不例外。他們原來是被動的服從命令,可是一旦聽了耶穌的話,便無法繼續服從命令,反而勇敢的向長上反應他們所體會的,「從來沒有一個人如此講話,像這人講話一樣」。雖然福音中沒有提到差役從耶穌那裡聽到什麼,可是我們能肯定的是,祂的話啟發他們思考,教導並允許他們按照良心行動,也給他們力量面對愛顛倒是非的權威。我們想一想,耶穌哪些話語會影響我們的決定?為我們開拓一個新方向?我們有去跟從嗎?

主耶穌,請教我們聆聽祢的話並學習講啟發人的話。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