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政府證實被綁架的烏仲納里爾神父仍然生存

2017年7月12日,也門副總理阿布杜拉馬利克·艾勒馬赫拉斐(Abdulmalik Abduljalil Al-Mekhlafi) 與印度外交部長蘇詩瑪.斯瓦拉吉(Sushma Swaraj)會面。

印度外交部表示,在會議中,印度政府向也門副總理要求也門當局繼續協助確保多默‧烏仲納里爾(Thomas Uzhunnalil)神父的安全,並能早日獲得釋放。而也門當局也向印度的官員表示,這名被綁架的神父仍然生存,並正在努力追查他的下落。

印度敘利亞馬拉巴爾禮教會喬治‧阿倫謝里樞機(George Alencherry)表示:「我們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這給我們帶來喜樂和希望。」

多默‧烏仲納里爾(Thomas Uzhunnalil)神父是一名印度籍慈幼會士,於2016年3月4日在也門亞丁仁愛傳教女修會會院外發生襲擊事件後,遭到綁架。

請大家繼續為烏仲納里爾神父能早日被釋放祈禱。

相關資訊:

遭綁架的慈幼會士求救視頻(2017)

視頻證明在也門遭綁架的慈幼會士還活著(2016)

教宗呼籲釋放所有在戰爭地區遭綁架的人

美國主教呼籲該國政府接受更多難民

美國主教團移民委員會主席暨奧斯丁教區主教若瑟·斯德望·瓦斯克斯(Joe Stephen Vásquez)在2017年7月14日發表公告呼籲特朗普政府把接待難民的限額增加到7萬5千名。在上個星期,美國2017年接受難民的5萬名限額已滿。

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三月簽發一項政令,把美國今年接受難民的名額從11萬減少至現在的5萬。瓦斯克斯主教之前曾以該國主教團的名義表達教會的擔憂,在這新的公告中他更加關切“這種限額對人產生的後果,對弱勢移民群體的影響,例如無人陪伴者、老年人、病人,以及對宗教少數群體的影響。這些需要幫助的人無法得到必要的保護,仍將面臨危險和被剝削。我們應該意識到每個難民不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而是天主的子女。”

瓦斯克斯主教在呼籲中強調,考慮到全球大約有2200萬移民,美國把名額限制在5萬既不能回應真實的接待需求,也體現不出我們的憐憫和我們國家的實力。主教說:「我們堅信美國擁有幫助弱勢群體和尋求庇護者的資源。教會將不斷地接納和陪伴抵達該國的難民,保證提供必要的服務。」

美國克利夫蘭主教納爾遜·赫蘇斯·佩雷斯(Nelson Jesus Perez)也表示:「教會蒙召陪伴移民,提供精神之外的支持。國家雖然完全有權捍衛自己的領土,但也要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任命莫蘭迪蒙席為教廷教義部秘書長

2017年7月18日,教宗方濟各任命教廷教義部副秘書長雅各伯‧莫蘭迪(Giacomo Morandi)蒙席為教義部秘書長,同時晉升他為總主教。前教義部秘書長路易斯‧拉達里亞(Luis Francisco Ladaria Ferrer)總主教於今年7月1日被教宗任命為該部門部長。

莫蘭迪蒙席1965年8月24日生於意大利摩德納,1990年晉鐸,加入摩德納-諾南拓拉總教區。他於1992年在羅馬宗座聖經學院獲得聖經學碩士學位,並於2008年在宗座額我略大學取得傳教神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莫蘭迪蒙擔任多項職務後,被任命為要理、福傳和文化方面的主教代表,以及主教座堂總鐸和摩德納-諾南拓拉總教區副主教。莫蘭迪蒙席曾在摩德納宗教學院教授聖經,也在羅馬阿萊蒂中心教授教父詮釋學。他於2015年被任命為教義部副秘書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開設新網站

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開通了新網站:www.laityfamilylife.va。您可以在網站上找到有關這部門的訊息、社交網絡及視頻。這網站和這部門一樣,剛剛誕生,仍在發展中。

新網站使用了聖部的新標誌,描繪了「一個迎接每位平信徒及全世界所有家庭的擁抱」。標誌由亞納·福爾馬焦(Anna Formaggio)設計。

這是一個由男人、女人、青年、老人和家庭組成的團體,他們是天主子民的主體,一如《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所說的,他們組成了教會,同時也享有教會母親般的愛護。這是一個「擁有抵達每個人的傳教夢想」的子民(《福音的喜樂》,31號)。

新網站不僅公布此部門的活動,也願意成為一個面向平信徒和家庭的溫馨且具有家庭氣氛的場所,讓每個人都能獲得被傾聽的機會。因此,此聖部新網站為社交平台留出很大的空間,讓部門與那些願意關注它的人展開對話。

宗座平信徒委員會家庭委員會原有的網站將不再更新,但之前在網站上公布的所有資料將繼續保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前曼聯足球員穆連尼晉鐸

2017年7月8 日,道明會會士穆連尼(Philip Mulryne)於愛爾蘭都柏林教區晉鐸成為神父。當天的禮儀是由從羅馬遠道而來的教廷教義部助理秘書Joseph Augustine Di Noia總主教主持。總主教也是道明會會士。翌日(7月9日主日),穆連尼神父在北愛爾蘭首都貝爾法斯特(Belfast),也是他的家鄉舉行首祭。 [Read more…]

教宗三鐘經:撒種者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

恭讀聖瑪竇福音13:1-23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面前。耶穌只好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種子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土壤不深,雖然很快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有耳的,聽吧!」

門徒來問耶穌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

耶穌回答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而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使我醫好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希望看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希望聽見你們所聽見的,而沒聽到。那麼,你們聽這撒種者的比喻吧!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即是指那聽了天國的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出果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

2017年7月16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例行的三鐘經祈禱活動。教宗講解了主日福音中撒種的比喻,勉勵信眾努力把自己的心開墾為一塊良田,讓落入心中的聖言種子結出豐碩的果實。

「耶穌在講道時常常使用一種簡單的語言,甚至為了便於大眾理解而借用一些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因此,人們樂於聽祂講道,讚賞祂那直驅心靈的訊息;祂使用的語言不是那種難以理解的語言,與當時法學士們使用的語言不同;他們使用十分難懂的言詞,滿是僵硬的口氣,讓人避而遠之。耶穌則使用簡單的語言,而並非複雜的神學向人們解釋天國的奧秘。」

教宗解釋說:「撒種者就是耶穌,祂以這個比喻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強制者,而是一個建議者。祂以自我奉獻而非征服的方式吸引我們,耐心而慷慨地“播撒祂的聖言種子,這種子不是一個牢籠或陷阱,而是能結出果實的種子。」

教宗繼續說:「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我們的心就是聖言種子落下的土地。我們的心好似一塊土地,它可以是良田,聖言可以在這田裡結出果實,但很多時候它也可以是一塊堅硬、不透水的土地。這就好似我們在聆聽聖言時,聖言像落在馬路一樣從我們身上反彈回去。」

「在良田和馬路之間還有兩種土地。第一種是石頭地,種子可以在其中發芽,但無法長出很深的根。這就是膚淺的心,它接納上主,願意祈禱、愛人並作見證,卻不能持久,會感到厭倦,永遠不能『起飛』。這是一顆沒有厚度的心,在這樣的心中怠惰的石頭蓋過了良田,愛不持久,瞬息即逝。這種人只有在遇到困難時才會接納上主,這塊地也不結果實。」

「另一種地是荊棘地,長滿了阻礙好苗生長的荊棘。耶穌說,荊棘代表了現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荊棘是與天主相抵觸的惡習,窒息了天主的臨在。這些荊棘首先是對現世財富的偶像崇拜,為了自己、為了擁有、為了權力而貪婪地活著。如果我們助長這樣的荊棘,就會窒息天主在我們內的生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認出我們心中或大或小的荊棘,即住在我們心中的惡習,那些天主所不喜歡的紮根深淺不一的灌木;它們妨礙我們擁有一顆純潔的心。我們要把它們拔掉,否則聖言將不能結出果實。耶穌邀請我們注視自己的內心,為我們的良田而感恩,努力開墾尚未成為良田的土地。」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勇敢地大力改造土地,大力改造我們的心,在告解和祈禱中把我們的石塊和荊棘帶到耶穌跟前。這樣做以後,耶穌這位良善的撒種者一定很樂意為我們完成一份額外工作:淨化我們的心,除去那些窒息祂聖言的石塊和荊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梵蒂岡連線:教宗任命新任教義部部長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一起見證教宗擢升5位新樞機,還有一起認識教宗新任教義部部長。

為華裔病人募捐幹細胞運動

「救救侯欣欣Gebbie募捐幹細胞運動」, 將在2017年7月22日(星期六)及23日(星期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列治文山市時代廣場(Times Square)開設募捐幹細胞登記攤位。多個華人社區組織合作、協助加拿大血庫(Canadian Blood Services)舉行募捐幹細胞登記活動,繼續為侯欣欣和在加拿大接近千個垂危病者找尋適合的幹細胞捐贈者。 [Read more…]

教宗致函阿根廷要理研討會:要理教員應與基督同行

Argentina

阿根廷宗座天主教大學神學系7月11日至13日舉行有關要理講授的國際研討會,主題為:“相信的人是有福的”。教宗方濟各7月12日致函問候全體與會者,表示要理教員應把這項服務當作自己的使命,從基督那裡出發,並與基督同行。

教宗的問候信寫給阿根廷主教團要理和聖經牧靈委員會主席暨雷西斯滕西亞(Resistencia)總主教拉蒙·阿爾弗雷多·杜斯(Ramón Alfredo Dus)。在信函中,教宗從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談起,指出要理教員的宣講、聖召和任務是非常具體的事。聖人曾教導他的跟隨者說:“當我們探望病人時,當我們施捨窮人食物時,就已經是宣講了”。

教宗進一步解釋道,要理講授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項使命,講授要理的人圍繞這個使命展開自己的生活。“做要理教員是一項為教會服務的聖召,是改變我們生命的上主的恩典。“宣講”(kerygma)是一切的中心,宣講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是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教宗繼續說,要理教員應當從基督那裡出發,並與基督同行。他不是一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行事的人,他因那激勵人心的目光而放棄了自我。實際上,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祂讓我們走出自己,使我們離開中心,更加接近他人。要理講授實際上是在描述愛基督的巨大活力,即全身心地與上主相遇,進而因著愛而敞開自己,向他人見證耶穌,以及耶穌的教訓和生活。

教宗最後表示,要理講授也是一項具有創意的活動,需要尋找不同的方式和工具來宣講基督。這意味著要傳遞相信耶穌的美好,因為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祂能改變我們的生命,並讓我們充滿喜樂和幸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奉獻生命」— 列真福品的新途徑

2017年7月11日,教宗方濟各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Motu Proprio Maiorem hac dilectionem),規定“奉獻生命是列真福品和封聖程序的一項新事例,它有別於殉道和精修的事例”。

教廷冊封聖人部曾於2016年6月2日以「奉獻生命」為主題召開了特別會議,由宗座拉特朗大學校長達爾科沃洛(Enrico Dal Covolo)蒙席主持。本台在教宗方濟各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的機會上,請達爾科沃洛蒙席介紹一下這道手諭的中心思想。他說:這道手諭的主要訊息就是:奉獻生命成為一種新事例,即迄今為止在列真福品和封聖程序中未曾有的第三種事例,它有別於其它兩種傳統的事例。換句話說,它與殉道和精修不同。但我們馬上要問:若想將一位天主的僕人適當地、有效地冊封為真福,這奉獻生命應包括些什麽嗎?哪些是這些準則呢?

答:教宗指明5項準則,我認為第一和第二項最重要。奉獻生命必須是自由和自願的,並為了愛德英勇地接受死亡。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確實和在短時間内的死亡必須是為了愛天主和近人,而且在奉獻生命與早逝之間有一種關聯,這是第二項準則。

問:無論列真福品還是封聖,在奉獻生命的個案中也都要求有奇跡出現嗎?
答:的確如此。無論列真福品還是隨後的封聖都需要有奇跡出現,當然,奇跡必須在天主的僕人去世後,並能證實是藉著他的轉禱之後出現的。

問:您能舉出實例,説明怎樣才是這種奉獻生命的情況?
答:聖父作出這選擇是因為我們在開展封聖程序中遇到了困難。有時,即便我們起初從殉道程序入手,後來卻轉為精修的程序。這兩者之間差別很大,因為實際上我們不很清楚這個案是一種或另一種事例,是生活和聖德的英勇行為還是殉道行為。例如柯爾貝(Massimiliano Kolbe)神父的情況,他因生活和聖德的英勇行為被冊封為真福,後來卻因殉道被封聖。顯然,我們在審理程序中遇到了一些困難。現在,這第三條途徑能化解許多模棱兩可的情況,因為它不需要有迫害者,不需要有仇教的情況,尤其不需要流血犧牲,如同對殉道情況所要求的那樣。要緊的是,只要能證實在奉獻自己的生命和早逝之間存在深厚的聯繫,以及為了愛天主和兄弟姐妹而接受了這死亡便足矣。例如:有些人自願接受死亡,他們前去救助瘟疫病人,為了近人的益處甘願以自己的生命冒險。這就是奉獻生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