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探訪聖母天使之后公教學校師生和家長: 能為夢想奮鬥真好

blog_1443286923

9月2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哈勒姆區探訪了聖母天使之后公教學校的中小學師生和學生家長。教宗提到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名言「我有一個夢」,勉勵移民家庭的學生和家長不要放棄夢想。

紐約曼哈頓哈勒姆區是非洲裔、拉丁美洲裔和亞洲裔移民聚集的地方。聖母天使之后公教學校致力於照顧移民兒童,協助移民家庭融入社會。教宗向這些移民解釋認識新朋友的美好。他說:「儘管尋找新家、搬家,認識新鄰居和新朋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會有些費勁,常常需要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有很多事要學習,不只是學校功課!但是遇見那些向我們敞開心門,展現體貼、友誼和理解的人,是件美好的事。」

教宗指出,聖母天使之后公教學校是「所有人的大家庭」,父母子女和學校的老師同學在那裡「學習互相幫忙、彼此分享,學習貢獻自己最好的部分,學習團隊合作、團體遊戲」。

教宗接著提到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個夢」。教宗表示,「馬丁‧路德‧金夢想許多兒童、許多人都能有平等的機會,他夢想許多像你們這樣的兒童能夠就學,夢想許多像你們這樣的男男女女能昂首挺胸,享有自食其力的尊嚴。擁有夢想並能為夢想而奮鬥,是多麼美好呀!」

教宗勉勵學童們保持笑顏,以喜樂感染周遭的人。教宗指出,「在困難重重、艱苦和生病的處境中,往往不容易保持笑顏和喜樂,但你們不要放棄幸福生活的夢想。有夢想的地方就有喜樂,就一定有耶穌在,因為耶穌就是喜樂。祂願意幫助我們每天保有這份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2015/09/25 教會透視: 教宗方濟各訪問古巴和美國

blog_1443240570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在科夫雷聖母朝聖地祈禱
-教宗方濟各: 我們應像瑪利亞去探訪困境中的子民
-教宗方濟各在白宮接受歡迎禮: 作為美國的公民要維護宗教自由
-教宗勉勵美國主教們在共融中以共同協商的方式處理教會事務
-教宗冊封胡尼佩羅‧塞拉為聖人

給家寄上希望

WFM - New Vatican postage

 

 

Madonna-Blog這是一份祝福,多於一份工作;
這是尋覓復尋覓,相遇再相遇的恩賜;
這是文字的錄像,記述一段有緩有頓的信仰旅程…

Madonna Lee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
中文市場經理

親愛的家:

請不要失望!

在這個星期裡,教宗方濟各先後在美國國會、及聯合國大會發表歷史性講話,這兩座舉世矚目的政治地標,各自聽了教宗一席話:就是政治以服務人為本、及政治決策必須重視人。教宗以美國國會大廳的梅瑟浮雕像入題,法律是保護每個面容上的天主肖像。人的尊嚴,生命的尊貴,法律的公義,政治的良知,是真正和平的指望。

如是者,渴望和平的家,請不要失望!

明早教宗方濟各將飛抵費城,這將是教宗牧靈訪問美國最後一站,這一站的世界家庭會議,無數家庭期待教會的鼓勵與引領。其實,家像個愛的博物館,留有破損的痕跡,也展示修補的韌力,今天保留著過去,過去化為成長的智慧。

如是者,走在低谷的家,請不要失望!

在教會的大家庭中,他是我心中的一個巨人,第二次梵蒂岡會議,您帶領教會走進一個新紀元,五十年後的今天,展現您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的遠見。在您這個故事裡,您憶述在當選教宗時,穿上那白袍,您記起童年時爸爸媽媽的一幕…您的純真與美善,一如孩童;還有您與家人在梵蒂岡聖殿的另一幕…純樸美善的家,想是您信仰的搖籃。

如是者,跟隨教會的家,是祝福的希望!

 

月圓家團聚,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如是者,

但願家常在,同沐主的愛;

但願家常歡,同頌主的愛。

中秋節快樂!

為讓每個家都可以第一時間,收看世界家庭會議,及十月梵蒂岡世界主教會議之家庭討論,鹽與光特別安排全國免費收看至11月底。請您多多支持,您讓希望出現

: Madonna Lee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中文市場經理

 

:  梵蒂岡電台

 

 

教宗訪問紐約世貿遺址: 在差異中也能達致世界和平

POPE-GROUND-ZERO

教宗方濟各9月25日中午在紐約世貿中心遺址與各宗教領袖一同為和平祈禱。教宗強調,各宗教領袖的臨在表達出他們共同願意成為修和、和平與正義的力量。在差異中也能達致世界和平。

教宗方濟各抵達紐約世貿中心遺址後,首先在紀念館外的911事件紀念水池前靜默片刻,然後逐一問候20名英勇捐軀的救難人員的家屬。隨後,教宗進入地下紀念館,與各宗教領袖一同為和平祈禱。在場的宗教領袖來自基督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和錫克教。各宗教領袖輪流以自己的語言和方式祈禱後,教宗發表了一篇講話。

POPE-GROUND-ZERO教宗指出,他與殉職人員家屬的會晤再次證實這毀滅事件「絕非與人無關的抽象事件,而是有面孔、有故事、有名有姓的具體事件。一個大都會似乎冷漠無情,居民無名無姓,極為孤獨,你們卻在彼此幫忙、愛和個人犧牲上表現出強而有力的團結互助。當時,紐約消防隊員奮不顧身地進入快要倒塌的世貿中心大樓,很多人因此殉職,但他們的犧牲挽救了其他許多人的性命。這塊死亡之地因而成了生命之地、生命獲救之地」。

教宗衷心祈願「各宗教領袖的臨在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標記,表達出他們共同願意成為修和、和平與正義的力量,在差異中也能達致世界和平。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消弭仇恨、報復和憎惡的情緒。眾所周知,和平是上天賜下的恩典。在這個紀念之地,我邀請你們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一同靜默祈禱片刻。讓我們向上天求賜恩典,使我們努力成為和平之源。如此一來,我們的摯愛將不會被遺忘,在我們為重建、修和與和平所作的每一次奮鬥中,他們都將臨在」。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訪問聯合國: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政治決策必須重視人

POPE-UN

教宗方濟各9月25日上午訪問聯合國總部並在那裡發表講話,這是他當天在紐約的第一項活動。教宗於早晨8點30分抵達聯合國大廈,受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伉儷歡迎,兩位聯合國殉職工作人員的子女向教宗獻上鮮花。

教宗先與潘基文秘書長舉行私人會晤,彼此交換禮物並相互介紹各自的代表團。然後,教宗來到聯合國殉職工作人員的紀念台前,獻上鮮花,表達敬意。教宗在這個機會上感謝聯合國工作人員為他的來訪所作的準備,稱他們的幕後工作十分重要,為回應人類大家庭的需要作出默默無聞,卻成效非凡的貢獻。

之後,教宗來到聯合國大會所在的大廈,與本屆和下屆聯大兩位主席以及本屆安理會主席舉行了私人會晤。教宗方濟各是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到訪的首位教宗,當他來到舉行會議的大廳時,受到聯大主席、聯合國秘書長及全體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

教宗用西班牙文語發表一篇講話,稱自己來到這裡是延續保祿六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教宗,這幾位前任的來訪。教宗代表天主教會感謝聯合國的工作。他說,聯合國70年來努力工作,加快制訂國際法,建立國際人權準則,使促進和平與修好的人道法及眾多法律得到完善。所有這一切都是光明戰勝黑暗的成果。

聯合國70年的路程顯示,與時俱進是多麽重要,聯合國機構,例如安理會、金融組織以及應付經濟危機的機制有效地發揮作用,使各國得以建立彼此更加平等的關係。談到權利問題,教宗表示,縱觀全球局勢可以看到眾多虛假權利助長了個別權力,使之摧毀自然環境,增加遭受排斥的人。這是兩個彼此分不開的領域,處在優勢的政治和經濟關係把自然環境與受排斥者淪為脆弱的現實。

教宗表示,我們基督徒與其他一神教信徒都相信宇宙萬物來自造物主的愛,祂允許人為自己同類的益處和造物主的光榮而尊重及善用受造界。濫用及摧毀環境與排斥行為緊密相關。經濟和社會排斥抹殺人權和環境,助長「丟棄文化」。這一切都要求我們作出明確的政治決策,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上必須作出緊迫有效的行動。

必須竭盡全力幫助極度貧困的人,使他們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在家庭、社會、市政、學校、工會當家作主。教宗強調接受教育的權利,重視家庭和教會的角色,以及社會各團體在與家庭的配合下為培育青年付出的努力。這一切都將有助於保護環境,更好地落實2030年發展議程。

生態危機及生物多樣性面臨毀滅的現實也會危及全人類的生存。因此,急需要尊重銘刻在人性中的道德律,其中包括男女性別差異,尊重人在每個階段的生命。《聯合國憲章》序言明確表示,必須促進社會進步與自由。第3千年的頭15年顯示未能有效地推行國際準則。倘若無法意識到一些自然道德難以逾越的限度,不立即貫徹人的整體發展方針,「使子孫後代不再遭受戰爭災難」的理想就會成為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甚至是空話,為濫用職權和腐敗找藉口。

談到中東、北非及其它非洲國家基督徒和其它種族團體的狀況,教宗提到仇恨導致的暴力、宗教敬禮場所、文化財產、房屋遭破壞,人為生存走上移民的苦路或度奴隸般的生活。教宗指出,這一切都要求國際責任人士深入反省。

教宗也談到在政治默許下的販毒現象導致數百萬人死亡。他提醒說,販毒與人口販賣、武器交易、剝削兒童及各種腐敗息息相關,它滲入到社會、政治、藝術、軍事、宗教各領域,往往衍生類似結構,破壞我們制度的信譽。教宗提到保祿六世教宗當年在聯合國的講話中曾說:「真正的危險在於人本身。人憑著自己越來越強大的工具,甚至能夠毀掉自己日新月異的發展成就。」

教宗最後表示,世界衝突導致更多的受排斥者。我們不可將「若干議程」推給未來。未來要求我們現在作出緊要及全球性決定,好能面對世界衝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在紐約主教座堂主持晚禱

POPE-NY-VESPERS

教宗方濟各9月24日晚在紐約聖博德主教座堂與聖職人員和男女會士一同誦念晚禱。紐約總主教弟茂德·杜蘭(Timothy Dolan)樞機和紐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在主教座堂門口迎接了教宗。教宗走入主教座堂時受到眾人的熱情歡迎,在走向祭台時,教宗問候了一名坐輪椅的兒童。

在禮儀講道中,教宗特別向美國修女表示感謝,表示對他們充滿欽佩之情。他說:「教會若少了你們將會怎麼樣?你們是堅強和奮鬥的女性;你們以勇敢的精神置身於宣講福音的前列。修女們、姐妹們、子民的母親們,我要對你們說:『謝謝』,『萬分感謝』。我還要告訴你們,我愛你們」。

在對修女們表示謝意前,教宗再次談到美國教會曾經蒙受的戀童癖醜聞。教宗說:「我知道,你們身為聖職人員,不久前你們在面對天主子民時,會因你們諸多弟兄傷害和抹黑教會、侵犯教會內最無自衛能力的子女的行為,而感到痛心疾首和羞愧難耐」。

教宗指出,司鐸應該躲避「世俗安逸」。「若想用天主的眼光看待和評估事物,就必須常常回到我們蒙召的起點;毫無疑問,這需要我們懷有極大的謙卑。耶穌的十字架為我們展示了衡量成功的不同標準」。如果我們過度依戀地上的事物,我們就會聽不清「天主每日要求我們悔改、與祂相遇的呼聲」。漸漸地,我們就會失去「犧牲、割捨和刻苦的精神」。

因此,我們必須學會一種能激發我們渴望慷慨服務的休息方式。「接近窮人、難民、移民、病人、受剝削者、孤寡老弱、服刑者和其它形式的天主窮人。他們能教導我們另一種休息方式,一種更符合基督精神和慷慨的休息」。

教宗最後說:「我們應該以回憶的恩寵回顧我們的生活。回憶那第一次召叫,回憶所走過的路,回憶所領受的種種恩寵,特別回憶在路途中多次與耶穌基督的相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紐約: 世界之首都

教宗方濟各離開了華府,到達紐約市。這是天主教首牧在美國宗徒之旅的第二站。在四十小時內,教宗將有一個緊密的行程:與司鐸及會士一起祈禱、會晤世界各地的大使、於世貿遺址祈禱、接見移民家庭和小孩、及於麥迪遜廣場花園奉獻彌撒。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經對當時的紐約總主教若望‧奧康納樞機(John O’Connor)說:「我只是羅馬主教,但你是世界首都的總主教。」一些人對這句說話有懷疑,但這真的有些事實根據。紐約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也相信是全世界中最重要的金融及文化中心。紐約都是天主教會的重地,由紐約總教區和布鲁克林教區服務。這兩教區以東河相隔,由556個堂區為超過千萬教徒服務。

我非常欣賞紐約內的美麗建築物,而當然我也非常喜歡不同派別的教堂。紐約是全世界中擁有最多主教座堂的城市。我曾前往參觀市內的四座天主教主教座堂(及一座前主教座堂)、十三座正教會主教座堂和聖公會的一個座堂。在這博文中,我會為大家介紹紐約市內一些值得前往朝聖的天主教堂。


位於曼哈頓中心的「聖博德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在眾多金融及商業大廈群中與別不同。教堂以純新哥德式設計,它的白色外牆和內部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清洗和修復,剛剛在教宗到訪前完成。這座新的主教座堂於1858年開始興建,因為美國內戰而需要二十年之久才竣工。

這座龐大的主教座堂能容納三千人,尖塔高達一百米。兩座管風琴含有9000條管及206個音栓。四位梵二前的樞機的紅色主教帽(以前神職人員所採用的闊扁禮帽,現仍然在主教和司鐸的牧徽中採用)懸掛在頂棚上,這是有樞機的教區的普遍習俗。

聖博德主教座堂是美洲中唯一接待過教宗多於三次的教堂:保祿六世(1965年)、若望保祿二世(1979年及1995年)、本篤十六世(2008年)和方濟各(2015年)。這也是第一位教宗踏進的美國教堂。


 

1808年,紐約教區與巴茲城、波士頓和費城教區一起,由巴爾的摩教區(美國首教區)分割出來。1850年,紐約和辛辛那提繼巴爾的摩及聖路易斯升格為美國的第三和第四個總主教區。聖博德堂由1809年至1815年興建,成為紐約教區首座主教座堂,直至1879年以上介紹的新聖博德主教座堂於建成。

因這前主教座堂的歷史緣故,教宗於2010年頒賜「乙級大殿」的名銜給這堂,成為國內的第67座有這殊榮的教堂。現今,「聖博德前主教座堂大殿」(Basilica of St. Patrick’s Old Cathedral)為曼克頓中心不同文化的人服務,設有英語、西班牙語和華語彌撒。今年正值這教堂的二百週年建堂紀念,多蘭樞機(Timothy Dolan)將於11月22日舉行大殿復修完成後的祝福禮。


成立於1785年的「聖伯多祿堂」(Church of St. Peter)是紐約州的首個堂區,其後紐約州於1788年才加入美國聯邦。現有的教堂於1836年至1840年興建,採用希臘復興式,位於曼哈頓下城。聖婦伊莉莎白‧絲彤(Elizabeth Ann Seton)於1805年從聖公會皈依天主教,就發生在這地方。

2001年9月11日,位於世貿大樓一百米以外的聖伯多祿堂,受到其中一架撞毀飛機的起落架擊中,教堂頂部受損毀。恐怖襲擊後,紐約消防署的專責司鐸賈奇神父(Mychal Judge)奮勇衝入現場,卻被從高空掉落的碎片擊中,成為九一一事件中首位官方確認的罹難者。前一天,他向消防員講道說:「無論召叫有幾重要,或不重要,你也不知道天主召叫你做什麼,但天主需要你。而這消防局將會為這社區和這城市帶來巨大的祝福。阿們。」


雖然聖伯多祿堂有遠古的歷史,但是曼哈頓「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才享有「紐約市最古老的教堂」之稱譽,因為聖伯多祿堂於1840年重建。聖若瑟堂是曼哈頓的第六個堂區,教堂於1833年至1834年興建,同樣採用希臘復興式。

這由道明會服務的堂區為鄰近的「紐約大學」學生服務。自1980年起,更為窮人提供免費食物。


離開聯合國總部二百米外的「聖家堂」(Church of the Holy Family),特別受到聯合國外交官和工作人員的歡迎。教堂設計採用現代風格,特別配合新禮儀及基督徒合一的精神。1965年10月4日,聖家堂舉行基督徒合一會議,迎接教宗保祿六世的來臨出席。這教堂也是在美洲中教宗到訪的首座非主教座堂。


St Joseph 1

位於紐約市北面的德語「聖若瑟堂」(Church of St. Joseph)於1873年成立,最初由耶穌會會士服務。堂區團體不斷擴大,所以於1895年建了新教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不幸地許多精心製作的裝飾遭棄置,直至1990年代才得以復修更新。2008年4月18日,教宗本篤十六世蒞臨此堂,出席一個基督徒合一會議。


布魯克林(Brooklyn)位於曼哈頓對岸,以布魯克林橋所連接。「聖雅各伯堂」建於1822年,是長島的首座天主教教堂。當1853年布魯克林教區成立時,這堂成為教區之主教座堂。1896年喪失主教座堂的名譽,但1972年再次成為主教座堂。1979年10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蒞臨聖雅各伯主教座堂。三年後,教宗頒賜「乙級大殿」名銜,自此這堂稱為「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Cathedral Basilica of St. James)。


1850年,為照顧來到布魯克林的新移民,在這地興建了第一座「聖若瑟堂」。1912年以西班牙殖民風格重建。當「聖雅各伯主教座堂大殿」的容量不夠大去舉行大型教區禮儀時,布魯克林主教向教廷主教部申請,將聖若瑟堂升格為「副主教座堂」(co-cathedral)。2013年2月申請獲准,自此「聖若瑟副主教座堂」(St. Joseph’s Co-Cathedral)成為教區隆重典禮的舉行地。

每教區只可有一座「主教座堂」(cathedral),因為主教座堂時是地區教會合一的標記。然而,若有歷史或實際的理由,一些教區可同時擁有副主教座堂。副主教座堂設有「主教座」(cathedra),主教可在此舉行主要的宗座彌撒(pontifical Mass)。在每個教區內,每年每堂區都必須舉行「主教座堂奉獻週年」慶日,但不會舉行副主教座堂的奉獻週年紀念。(副主教座堂,若曾經是主教座堂,則享有一些大赦的特權。)


教宗宗徒之旅:古巴華盛頓紐約、費城

《鹽與光電視》為大家緊隨教宗訪美之旅,作現場直播和報導。請支持《鹽與光電視》

 

撰文、圖片:Gabriel Chow
參閱:英文版

教宗冊封胡尼佩羅‧塞拉(佘肋)為聖人

blog_1443122101

9月2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華盛頓「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國家朝聖地冊封胡尼佩羅‧塞拉為聖人。他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受邀去體驗喜樂,而不是去適應權宜之策」。教宗回顧了這位「加利福尼亞福傳者」的使命,勉勵信徒宣講擁抱和寬恕眾人的基督,明瞭世俗精神具有使心靈麻木的危險。

歡樂鐘聲響徹天地,因為教會又有了一位新聖人,聖胡尼佩羅·塞拉神父。封聖彌撒在《伏求聖神降臨頌》中拉開序幕,列品申請人宣讀聖人生平、信眾誦唱《諸聖禱文》後,教宗方濟各主持了封聖典禮。

彌撒開始前,在成千上萬信眾的愛戴與喜悅中,教宗抵達美國主保「始胎無染原罪聖母」國家朝聖地。當他進入聖殿時,受到4千多位修生、修女、男女會士和平信徒的熱情迎接。教宗在聖體前短暫停留,作了祈禱,之後他穿上祭衣,在遊行隊伍的引導下走向聖殿外安置的祭台。在那裡等候他的是不計其數的信友、美國主教、來自加利福尼亞的代表團以及20位身穿傳統服飾的美洲原住民。

新聖人在18世紀為捍衛原住民的尊嚴,為保護他們不受侵犯而犧牲殉道。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說,侵犯在今天依然令人不快。

「聖人所選擇的座右銘,啟發了他的抉擇,塑造了他的生活。他懂得說,尤其懂得在生活中說:『繼續向前走』。聖胡尼佩羅‧塞拉見證了一個走出去、走向他人的教會,他首先意識到心靈若受到世俗精神的誘惑,道德就會面臨危險。」

教宗強調:「在我們內心有某種東西在邀請我們去體驗喜樂,而不是去適應只想讓我們感到滿足的權宜之策。喜悅建立在慈悲待人的經驗上,而慈悲待人是體驗天主慈悲後的結果。因此,我們應當仔細分辨,選擇圓滿、有意義,與悲傷和認命相反的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慢慢地就會成為習慣,其後果將使我們心靈麻木。」教宗所指出的生活,是使命的生活,呵護眾人的生活,拒絕引人陷入隨波逐流和養尊處優的世俗精神。

「因此,我們要走出去,追隨胡尼佩羅·塞拉神父的腳步,把基督帶給眾人。聖人在饑餓、疾病、罪惡中注視了苦難的人類。我們要向苦難中的人“宣講一位父親的瘋狂,這位父親打算在他們額頭傅上希望和得救之油。」

教宗指出:「基督徒在走向萬民的使命中品嘗了喜悅;基督徒在前去宣講的邀請中獲得了喜悅;基督徒在前去傅油的召喚中更新和實現了喜悅。」

教宗繼續說:「在召叫人履行使命時,耶穌沒有提供一份此人『留』那人『去』的選擇名單。使命不是出自一個精心策劃的項目,而是源自一種感受到被尋找和治癒、被尋得和寬恕的生活。」

教宗勉勵道:「你們要走到十字路口,勇敢地去宣講,不帶偏見、不存優越,對待每一位失去生活喜悅的人不以恩人自居;你們要去宣講天父的慈悲懷抱。」

最後,教宗總結說:「錯誤、欺騙的幻想和不理解,不能定奪一個人的生命。忠於天主的聖潔子民不怕錯,只怕封閉,只怕在精英中僵化,只怕貪戀自身的安危。要知道,任何形式的封閉都是由認命造成的。」 [Read more…]

教宗會晤美國華盛頓無家可歸者

blog_1443121346

9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美國國會發表講話後,旋即前往聖博德堂區的慈善中心探訪無家可歸者。教宗向他們強調,「祈禱使我們成為弟兄姊妹,不再有貧富貴賤之分」。

面對約200名無家可歸者,教宗說:「你們令我想到大聖若瑟,你們的面容向我展現他的面容。」教宗引用《路加福音》,指出大聖若瑟帶著即將臨盆的妻子聖母瑪利亞進入白冷城,卻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大聖若瑟和聖母也是無家可歸者。

教宗解釋道:「大聖若瑟是個有信德的人,這份信德使他在似乎黑暗無光的時刻找到光明,在他生命的困境中得到扶持。當我們處於不公義的痛苦處境時,信德也給我們帶來那道驅散黑暗的光明,告訴我們天主與我們同在,祂的臨在催促我們行愛德。那份愛德源自於不斷敲響我們心門的天主的召叫,祂召叫我們眾人去愛,富有同情心,並將自己獻於他人。」

教宗最後指出:「找到天主的最佳方法是祈禱。祈禱使我們團結合一,成為弟兄姊妹,打開我們的心門,提醒我們那曾一度被我們遺忘的美麗真理。在祈禱中,我們每個人都學會呼求天父為『父親』;在祈禱中,我們以兄弟姊妹的身份相遇;在祈禱中,我們不再有貧富貴賤之分,皆為天主的子女,互為弟兄姊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歷史性訪問美國國會: 政治必須以服務人為本

blog_1443120802

9月24日,教宗方濟各訪問華盛頓第3天的主要活動有3項:上午訪問美國國會並向眾議員發表講話;前往聖博德堂區的慈善中心探望無家可歸者;之後,教宗離開華盛頓,搭乘座機前往紐約繼續他的牧靈訪問行程。

教宗於上午9時20分抵達美國國會,他是訪問美國國會的首位教宗。教宗先與國會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先生舉行私人會談,然後由博納先生引入眾議院半圓形大廈,向眾議員們發表講話。

美國眾議院大廳内有幾位偉大立法者的浮雕,梅瑟居於中間。教宗的講話便從梅瑟談起,他說:

「你們的工作令我想到梅瑟的兩個特徵。首先,這位以色列子民的聖祖和立法者是以公正的法律途徑使人民保持團結意識的象徵。其次,梅瑟直接將我們引向天主,使我們獲得人的超性尊嚴。梅瑟為我們很好地總結了國會的工作:以法律途徑保護天主在每個人面容上塑造的肖像。」

教宗願意通過國會議員向全體美國人民説話,其中包括每日努力為生活而奔波的無數男女、退休老人、希望實現理想的青年。他談及美國人民在經歷的各種危機、張力及衝突中曉得忠於基本價值,找到前行的力量,增強自己的尊嚴。教宗提到美國歷史上的四位人物:林肯總統 (Abraham Lincoln)、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多夢西‧戴伊女士  (Dorothy Day)和多默‧默頓 (Thomas Merton)。教宗首先提到今年紀念遇刺150週年的林肯總統,指出對林肯的紀念邀請我們省思爭取自由的代價。林肯不知疲倦地努力奮鬥,使這個國家藉著天主的助佑能有一個自由的新生。建設自由的未來要求我們熱愛公益並本著相輔相成及團結互助的精神彼此合作。

談到滿是衝突的今日世界,教宗表示,必須在打擊暴力與維護自由之間保持平衡。眾所周知,在試圖擺脫外患的時候,我們會受到誘惑在内部樹敵。國會的責任促使我們竭盡全力促進和平與正義,有勇氣和智慧去解決眾多由地緣政治和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問題。

教宗表示,在美國的歷史上宗教為建設及鞏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重要的是,今天應一如既往,使信仰的聲音能繼續得到聆聽,因為這是一個設法使每個人和每個社會發揮最大潛力的友愛聲音。

談到1776年的獨立宣言,教宗說:「任何政治活動都必須謀求並促進人的福祉,以尊重每個人的尊嚴為本。」這就是說,今天的政治也必須為人服務,而非做助長經濟和金融的奴役。

教宗提到的第二位人物是馬丁‧路德‧金,他有「一個夢」,為美國的非洲後裔爭取完全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今年是他領導和平遊行50週年。教宗表示,美國是一個大多由移民,外鄉人組成的國家,因此他尊重美國民主中關於努力爭取自由的思想。談到移民現象,教宗強調我們不該只把他們看作「數字」,而應首先把他們視為「人」,聆聽他們的經歷,尋找如何更好地回應他們的需要的途徑。

多夢西‧戴伊(Dorothy Day)女士是天主教工人運動(Catholic Worker Movement)的創始人,曾為窮人做了許多事。她是教宗提到的第三位人物。

教宗表示:「多夢西·戴女士的社會工作,為受壓迫者伸張正義的熱情都是在福音的啟發下,受到信德和聖人的激勵。」教宗進而談到經濟發展必須考慮到窮人,為公義服務。公益也包括大地,好能就我們的共同家園與各方進行對話,這是他《願祢受讚頌》通諭的主要思想。

教宗談到的最後一位人物是多默‧默頓(Thomas Merton),一個默想、祈禱、對話及在各民族和宗教間推動和平的人。

教宗說:「多默·默頓以他精神上受到的啟發為世界和教會的工作開闢了新前景。」在對話前景上,教宗列舉了近期為克服歷史差異以及過往痛苦事件作出的努力。

最後,教宗談到他將去費城參加世界家庭大會,重申家庭在建設社會中的基本角色,在一個疑惑一男一女婚姻的時代給予家庭有力的支持。教宗為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感到不安,他要求國會議員關注青年的處境,因為他們經常迷失方向,自暴自棄,看不到社會前景。教宗表示,青年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不可迴避這些問題,而應共同面對,設法找出有效的解決途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