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花地瑪聖母紀念日彌撒為師生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教會紀念花地瑪聖母顯現。教宗在彌撒開始前,特別提及學生和老師,他說:「今天,讓我們為學生,就讀的青少年和教師祈禱,他們要在教學中找到新的方法。願上主在這道路上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勇氣,並且取得成功。」

當天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十五1-8)。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

教宗對此福音内容反省道:「上主再次提到留在祂内。祂對我們說:『基督徒的生活是存留在我内』。祂用葡萄樹的圖像,枝條留在葡萄樹上加以説明。這『存留』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互相的『存留』。為甚麽呢?因為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4節)。祂也住在我們内,而不是只有我們住在祂内。這是互相存留。」

教宗接著表示:「這互相存留是奧秘、生活的奧秘,一個最美好的奧秘。枝條沒有葡萄樹就無法結出果實,為了生長和結出果實,枝條需要樹液。葡萄樹也需要枝條,為結出果實需要互相存留。」

教宗說:「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是履行誡命、活出真福八端的精神且力行慈悲善功。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存留。離了耶穌,我們什麽也不能作,就如枝條離了葡萄樹那樣。上主請允許我如此說,耶穌離了我們,好像什麽也不能作。果子是結在枝條上,而不是直接長在樹幹上”。在這互相存留中才能結出碩果。」

教宗問道:「耶穌需要我們做什麽呢?祂需要的是我們的見證,為祂的名作見證,好使信德和福音因著見證而成長。這是互相存留的奧秘。反省我們存留在耶穌内和耶穌存留在我們内對我們大有裨益。我們存留在耶穌内為得是獲得活力、力量和結碩果,而耶穌留在我們内是為賜予我們見證的力量,教會因著見證而成長。」

教宗說:「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是親密、奧秘和沒有言語的關係,這不只是針對神修家,而是為所有人。願上主賜予我力量,做祢要我所做的一切。與上主的對話是親密的對話。」

教宗最後總結道:「願上主幫助我們明白和感受到這種存留的奧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護士祈禱,他們是英勇的榜樣

CNS photo/David Ryder, Reuters 在位於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西雅圖)的護士Leah Silver在新冠病毒心切治療病房照顧一名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

2020年5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護士,說:「今天是護士節,昨天我寄發了一個訊息。讓我們今天為從事這項職業的男女護士、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祈禱;這不僅是個職業、更是個聖召、奉獻。願上主降福他們。在這全球疫情期間,他們樹立了英勇的榜樣,有些人甚至獻出生命。讓我們為男女護士祈禱。」

在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中,耶穌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上所賜的一樣。」(參閱:若十四27-31)教宗指出,這裡所指的,不是世界和平、沒有戰爭的那種平安,而是指我們人人內在的心靈平安。

世界所賜的內在平安是生活順遂、心平氣和。它有如「你擁有的一項物件,使你與他人相隔離」。平安成了你擁有的物件,「你不知不覺地封閉在這平安裡」。這種世界的平安使你寧靜快樂,同時也令你「陶醉麻痺,停滯不前,有點自私」。這就是世界所賜的平安:「它的代價很高,因為你必須不斷更換平安的工具:某樣東西激發你的熱情,帶給你平安,之後熱情消逝,你必須換個目標。它之所以代價高昂,是因為它短暫又貧瘠」。

相反地,耶穌所賜的平安是另一回事。耶穌的平安敦促你採取行動,走向他人,創造團體,締造溝通。「世界的平安代價昂貴,耶穌的平安則是白白賞賜的:上主的平安是一份恩典。它結實纍纍,催促你不斷前行」。舉例而言,福音中有個有錢人打算建造更大的倉房來儲藏財物,天主稱之為「糊塗人」,因為祂當晚就要索回這個有錢人的靈魂(參閱:路十二13-21)。這種世界的平安目光短淺,而上主的平安卻「向天國敞開」,並能引領他人跟自己一起前往天國。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省思自己內在擁有哪種平安:我是否安於享樂、所擁有的物品或是其它許多事務,或者我把平安視為上主的恩典?我必須為平安付出代價嗎,或者我是從上主那裡白白領受而來的呢?我的平安狀態如何?我是否一有所匱乏就忿忿不平?這不是上主的平安。我是否安逸度日,麻木不仁?這絕非來自上主。我是否心情平和,渴望把這份平安傳給他人,推動某些事務?這才是上主的平安。即使在艱難時刻,我是否從容安定?這源於上主。上主的平安對我也是助益良多,因為它充滿希望,展望天國。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賜給我們這份充滿希望的平安。它使我們成果卓越,與他人溝通交流,創造團體,始終展望天國的最終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失業的人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禮儀開始時,他提到1945年在整修意大利泰爾莫利主教座堂時,尋獲了聖弟茂德的聖髑;今年適逢這事件的75週年紀念。隨後,教宗念及失業的人,說:「這幾天有很多人失業,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或者打黑工。讓我們為這些弟兄姊妹祈禱,他們飽受這失業之苦。」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表示,受派遣而來的護慰者聖神「必要教訓門徒們一切,也要使他們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一切」(參閱:若十四21-26)。教宗指出,「這是有關聖神的許諾。聖神居住在我們內,由聖父和聖子所派遣」,前來「陪伴我們的生活」。聖神又稱為護慰者,祂「提供支持和陪伴,以免人們失足跌倒」。

聖神的職責在於教訓我們一切並使我們想起耶穌的教導。教宗指出,「聖神教導我們信德的奧跡,教導我們進入奧跡,更加理解奧跡。聖神教導耶穌的教義,以及如何培養我們的信德,卻又不至於犯錯,因為教義會成長,卻始終在同一個方向上成長,在理解上有所長進。聖神協助我們更加理解信仰」。信仰和教義絕非靜止不變;相反地,它們不斷成長,在同一個方向上進步。聖神避免教義出錯,避免它停滯不前,以免它在我們內停止生長。「聖神將教導我們耶穌教過我們的一切,促使我們更加理解耶穌的教導,讓上主的教義在我們內成長茁壯,達致成熟」。

聖神的另一項職責是提醒。耶穌說:「他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一切。」聖神有如記憶,喚醒我們,使我們對上主的事保持警醒,並且使我們想起在生命中遇見上主或遠離上主的時刻。

教宗提到,有個人曾經如此祈禱,說:「上主,我依然是小時候的我,有過這些夢想的我。但是後來我走錯了路,現在蒙祢召叫。」教宗表示,這就是「聖神在個人生活中的記憶。祂帶給你救恩的記憶,使你記得耶穌的教導和自己的生活」。因此,一個美麗的祈禱方法是對上主說:「我還是原來的我。我走過了頭,犯了許多錯,但我還是原來的我、祢深愛的我。」這便是「生命旅途的記憶」。

在這記憶裡,聖神引領著我們,帶領我們分辨當做之事、正確道路和錯誤的路;在各種小決定上,聖神也是如此。若我們祈求聖神的真光,祂必會助祐我們在日常的大小事上做出正確的決定。此外,在《福音》中,除了護慰者以外,聖神還有另一個名字,即:天主的恩典。聖神本身就是天主恩賜的禮物。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協助我們守護祂在洗禮中賜給我們的這份恩典、我們人人心中的這份恩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工作人員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向龐貝聖母祈禱日,也是紅十字會國際日。為此,教宗在彌撒開始之際,說:「今天人們慶祝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日。讓我們為這些值得嘉許的機構的工作人員祈禱:願上主降福他們廣施善行的工作。」

當天的福音記載耶穌與門徒的對話。那時,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表示在場的其中一人將背叛祂,所以眾人心神憂傷。於是,耶穌安慰祂的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參閱:若十四1-6)教宗指出,「這裡,我們看到耶穌安慰人的方法。」我們有許多安慰人的方法,包括最懇切的、最親近的、最正式的。而唁電那種正式行文寫的「深表哀痛」,無法安慰任何人,流於形式。那麼,上主如何安慰人呢?我們必須瞭解這一點,因為人生必會遇到悲傷的時刻,我們必須學會「察覺出什麼是上主的真正安慰」。

在這段福音章節中,我們看到上主始終在人們身邊以真理和希望安慰人。教宗表示,這是上主安慰的三大特色。首先,上主親近人,而非遙不可及。上主說:「我在這裡,與你們同在。」上主常是靜靜地臨在,「但我們知道祂在,祂一直都在」。這種親近是天主的風格,祂也在道成肉身的奧跡中親近我們。上主在一旁安慰人,不說空洞的話語,而是喜愛靜默。這是「親近的力量、臨在的力量」。上主「沉默寡言,卻親近陪伴」。

耶穌安慰方式的第二個特色是真理。耶穌是真理,祂不會說假話,例如:「放心,一切都會過去。以後不會再發生這種事。」不,耶穌說的是真話,祂不隱藏真理,因為祂親口說:「我是真理。」而真理就是:「我將離開。」耶穌言下之意是:「我將會死亡。」人人終將一死,這是真理。耶穌簡單地講述這點,並且溫和地說,不傷害人。

耶穌安慰人的第三個特色是希望。祂說:「沒錯,這是個困境。但是,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了給你們預備地方。」耶穌先去打開住處的門,而且祂會再來接我們一同前往。換言之,「每當我們中有人要離開塵世時,耶穌都會回來。」祂說:「我必再來接你們。」這就是盼望。祂沒有說:「不,你們不會受苦,什麼事都沒有。」相反地,祂說出真理:「我與你同在,這就是真理。這個困境暗藏危險和死亡。但你們心裡不要煩亂,卻要保有平安。平安是各種安慰的基礎,因為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教宗表明,「接受上主的安慰並不容易。在艱難時刻裡,我們往往對上主發脾氣,不讓祂來對我們如此說話,不讓祂溫柔、親近、溫和地以真裡和希望對我們說話」。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恩寵,好能學會接受上主的安慰。「上主的安慰是真實的,從不欺騙。它不是麻醉藥,而是親近人心的真實安慰,為我們開啟希望之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藝術家祈禱,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再次提起藝術家。他說:「昨天,我收到一群藝術家的來信:他們感謝我們之前為他們的祈禱。我渴望祈求上主降福他們,因為藝術家讓我們明白美為何物,而且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讓我們再次為藝術家祈禱。」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聖保祿宗徒在宣講耶穌基督是救主之前,先談論了天主對以色列人的揀選,以及天主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的事跡(參閱:宗十三13-25)。在講道中,教宗闡明,保祿宣講耶穌時,之所以先談論救恩史,是因為耶穌背後蘊含著一段「恩寵的歷史、蒙揀選的歷史和許諾的歷史」。

上主揀選了亞巴郎,與祂的子民同行。「因此,保祿受邀解釋為什麼信仰耶穌基督時,他沒有從耶穌基督講起,卻從歷史著手。基督信仰固然是個教義,但它並不侷限於此」。基督信仰更是一段歷史,它帶領我們通往的教義是「上主的許諾、與主的盟約,以及蒙主揀選的事實」。

基督信仰不只關乎倫理。它具有「道德準則,但是光有倫理觀念並不足以成為基督徒」。基督信仰不是為真理蒙揀選的菁英分子。當某個人說:「我接受了這個培育,我屬於這個運動團體,所以我高人一等。」這種優越感絕非基督信仰。相反地,基督信仰屬於子民,一個由天主白白揀選的子民。「倘若我們沒有這種屬於子民的意識,我們將成為意識型態下的基督徒,堅守一種肯定真理卻狹隘的教義,過度關切倫理道德」;抑或是,我們自認為菁英,覺得自己蒙天主揀選,「其他人將會下地獄,即使他們蒙天主的慈悲獲救,也是被丟棄的一群人」。教宗強調,「如果我們沒有屬於天主子民的意識,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因此,保祿從子民的歸屬感出發,解釋耶穌基督。教宗表示,「我們經常有所偏頗,側重於教義、道德或菁英主義。菁英的優越感對我們傷害極大,我們會失去對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的歸屬感。天主揀選了亞巴郎」,作了「莫大的許諾」,也就是有關救主耶穌的許諾,然後祂讓子民帶著這份盼望前行。這便是「子民的意識」。我們必須「傳揚我們的救恩史」、子民的記憶。在天主子民的這段歷史中,有聖人也有罪人,更有許多善良的百姓,人人都在其中。那些跟隨耶穌的群眾,敏銳地察覺到子民的歸屬感。一個人若是自稱為基督徒,卻沒有如此的敏銳度,他就不是真的基督徒,因為「他認為就算沒有子民,自己也能成義」。

無疑地,基督徒最危險的偏離正途,向來是「缺少屬於子民的記憶」。一旦缺少這記憶,就會過度看重教義、道德、倫理和菁英團體。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上主恩賜子民的意識,如同聖母瑪利亞在《謝主頌》裡詠唱的那樣。「我們屬於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全體子民擁有信德的敏銳度,在這相信的方式上絕對不會失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求主接納新冠疫情的亡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所有新冠疫情中的亡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全球疫情的亡者祈禱。他們孤獨地離世,臨終時沒有摯愛的撫慰,其中有許多人連葬禮都沒舉辦。願上主接納他們進入光榮。」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耶穌與猶太人的對話。耶穌明確告訴他們:「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參閱:若十22-30)教宗由此省思,哪些態度阻礙我們認識並宣認耶穌基督?

第一重阻礙是貪戀錢財。教宗說:「我們這些走入上主之門的人,也有許多人隨後裹足不前,因為錢財禁錮了我們。」上主對錢財的態度堅決,因為錢財是前行的阻礙。我們雖然不追求貧苦,卻不能為錢財而活,淪為它的奴隸。錢財是現世的主人,「而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參閱:瑪六24)。

第二重阻礙是僵硬的態度:心靈的僵硬、詮釋法律時的僵硬。教宗指出,「耶穌正是為了這種僵硬態度,斥責法利塞人和經師」。態度的僵硬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關於這點,教宗提起一件奇聞軼事:有一名女士週六下午參加了一台婚配彌撒,並詢問這算不算一台主日彌撒,因為彌撒選讀的經文不同。這名女士害怕犯大罪,懷疑自己參加了一台「假的」彌撒,因為經文對不上號。教宗說:「這名女士屬於某個教會運動團體,可是這態度多麼僵硬。這會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智慧,剝奪你的自由。許多牧者助長信友靈魂裡的這種僵硬態度,而這僵硬態度使得我們進不了耶穌的門。」

第三重阻礙是懶惰懈怠。鬆懈倦怠的態度「奪走我們前行的意願」,「讓你變得不冷不熱」。懶散是我們前行的阻礙。第四重阻礙是教權主義,因為它「取代耶穌的位置」,立定諸多規矩。教宗痛斥「教權主義剝奪信友的信仰自由。教權主義作風是教會內的一種醜陋疾病」。第五重阻礙是世俗精神,也就是信仰的實踐流於世俗化。有些堂區的某些聖事的慶祝變得世俗,人們不太明白耶穌臨在的恩寵。

上述的所有態度,都「缺乏自由」。少了自由,就無法跟隨耶穌。當然,自由有時會走過頭,失足跌倒,但這總好過在開始走向耶穌之前,就一蹶不振。教宗最後懇求上主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是否自由」,能否自由地走向耶穌,「成為祂的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家庭擁有平安、教會團結合一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家庭,說:「今天讓我們為家庭祈禱:在這隔離防疫時期,足不出戶的家庭試圖與孩子、與所有人做點新鮮事,發揮極大的創意,好能向前邁進。家庭內有時也會暴力相向。讓我們為家庭祈禱,願它們在這隔離防疫時期,持續懷著創意和耐心平安度日。」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受過割損的猶太人不滿伯多祿與外邦人同席吃飯,因而譴責這位宗徒(參閱:宗十一1-18)。在福音中,耶穌表明:「我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參閱:若十11-18)

在講道中,教宗闡明,雖然法律的純正性不允許,但是聖神引領了伯多祿與外邦人來往。「在教會內,特別是在初期教會,許多事還不清楚時,存在著『我們是義人,別人是罪人』的態度。這種『我們和別人』,就是分裂」。這是「教會的一種疾病,源自於意識型態或者宗教的分門別派」。比方說,在耶穌的時代,分成法利塞人、撒杜塞人等派別,每個人按照自己的信念來詮釋法律。就連耶穌也受過譴責,因為祂進入了稅吏的家,與民眾眼中的罪人同桌用餐(參閱:瑪九11;谷二16);因為耶穌吃飯前沒有洗手(參閱:路十一38)。

種種想法和立場製造出分裂,甚至到了分裂重於合一的地步,讓自己的想法凌駕在聖神的帶領之上。然而,在當天彌撒的福音中,上主渴望所有的羊聽從祂的聲音,達成「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的願景。教宗表示,這正是福音中宴席的比喻的意義:當受邀的賓客一個個找藉口婉拒赴宴時,主人勃然大怒,對僕人說:你們去十字路口,把所有的人帶來宴席。這所有的人當中,有老有少、有富貴有貧窮、有善人有惡人。但是這「所有的人」或多或少是上主的願景:「祂為眾人而來,並為眾人而死;祂使人人成義」。

分裂的誘惑比比皆是,保祿也不堪其擾,因為有人說:「我屬保祿」,另一人說:「我屬阿頗羅」(參閱:格前三1-6)。而就在五十年前,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教會也深受分裂之苦,人人各有立場和思想。教宗強調,這固然「合情合理,但是要在教會的合一內,在耶穌善牧之下」。耶穌渴望所有的羊聽從他的聲音,成為一個羊群。「這是為眾人合一的祈禱,我們大家只有一個善牧,就是耶穌」。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一同祈求上主「使我們擺脫分裂的心態」。願上主協助我們明白,「在祂內人人互為弟兄姊妹,祂是大家唯一的牧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沒有人缺少工作、勞動尊嚴及合理薪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會於5月1日紀念大聖若瑟勞工主保。當天,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供奉著一尊由意大利基督徒勞工協會獻上的大聖若瑟木匠塑像。在感恩祭開始之際,教宗念及勞工界,說:「今天是大聖若瑟勞工主保瞻禮,也是勞動節。讓我們為所有勞動者、為所有人祈禱。祈願沒有人缺少工作,人人得到合理的薪資,都能擁有勞動的尊嚴並享受休息之美。」

當天禮儀的讀經一講述了天主的創世工程(參閱:創一26-二3)。教宗闡明,天主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並賦予人一項使命,即:管理、工作並推動受造界前行。《聖經》是這麼形容天主的「工作」的:「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創二2)因此,「人的工作是在萬物受造後,人從天主那裡領受的聖召」。

工作使人肖似於天主,「因為在工作中,人是創造者」,能成家立業。「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認為樣樣都很好。」(創一31)換句話說,「工作本身蘊含著美善,締造事物的和諧,並涉及人的全部,包括人的所思所行等一切。 人的首要聖召是工作,這帶給人類尊嚴,而尊嚴使人肖似於天主」。

教宗接著談到,明愛會雖然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日用食糧。然而,有一回,有一名失業的人告訴明愛會的職員,說:「帶糧食回家仍有所不足。我渴望賺取食物回家。」教宗指出,失業的人缺乏「創造」糧食的尊嚴。

再者,工作的尊嚴有時遭到踐踏。我們看到殘忍的奴隸史,也就是把奴隸從非洲帶到美洲的故事。但是,今天依然有許多男女受到奴役,沒有工作自由:「他們被迫勞作,只求生存,僅此而已」。這種情況發生在世界各地。教宗在報紙上讀到,前幾個月,在亞洲有個人亂棒打死了他的員工,而這員工生前每天賺不到半塊美元,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教宗說:「今天的奴役現象令我們尊嚴盡失,因為它剝奪男女的尊嚴、我們大家的尊嚴。」

有些人會覺得,這種奴役現象事不關己。但是,教宗強調,這情況舉世皆然。比方說:許多按日計算薪資的勞工,領取的只是基本薪資,而非更多;家庭幫傭往往得不到合理的報酬,沒有社會醫療保險和退休金。這不僅發生在亞洲,在歐洲也很普遍。

在5月1日這天,不論是信友還是非信友,眾多男女一同慶祝大聖若瑟勞動主保瞻禮,也就是勞動節,紀念所有奮力爭取勞動正義的人。事實上,不只勞動者本身,也有不少企業家在推動勞動正義。教宗透露說:「兩個月前,我接到一名意大利企業家的電話。他懇請我為他祈禱,因為他不願意開除任何一名勞工。他這麼說:『因為開除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等同於開除我自己。』許多優秀的企業家擁有這種良心,守護勞工,視如己出。」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懇求大聖若瑟,請他助佑我們為工作的尊嚴奮鬥。「但願人人都有工作,有個體面的工作,而非奴隸的勞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疫情中的無名亡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之際念及新冠疫情的亡者,說:「讓我們今天為亡者祈禱,為在疫情中喪命的人,尤其是為所謂的無名亡者祈禱:我們看到很多張萬人塚的照片。」

當天禮儀選讀的讀經一記載,斐理伯向厄提約丕雅女王的寶庫總管宣講福音並為他施洗(參閱:宗八26-40);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強調:「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裡來。」(參閱:若六44-51)教宗由此展開講道,闡明寶庫總管受到天父吸引,「百忙之中抽空朝拜天主,並在回程的路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上主準備好了他的心靈,然後由斐理伯向寶庫總管講解耶穌。因此,一經過有水的地方,總管便受洗,信了耶穌基督是天主子。

基督徒的使徒工作也是這樣。教宗指出,「傳教意味著見證自己的信仰」。少了見證,再完善的醫療或教育機構,也只是慈善事業罷了,而非傳揚福音。那麼,我們要如何讓天父來吸引人呢?教宗表明,關鍵在於祈禱:「祈願天父吸引人們親近耶穌」。見證與祈禱相輔相成,我們的見證使人開啟心門,我們的祈禱打開一扇扇的門,由天父來吸引眾人。不只是傳教,我們基督徒的工作也同樣如此。教宗邀請我們反省:我是否確實藉由自己的生活型態,作出基督徒的生活見證?我是否祈求天父吸引眾人親近耶穌?

此乃基督徒使徒工作,特別是傳教的金科玉律。教宗說:「傳教絕非勸人改教。有一回,有 一名和善的婦女帶著兩名青年來找我,說:『神父,這個男孩原本是基督新教的信徒,他悔改了,是我勸他悔改的。這個女孩,我也勸她悔改了。』這位婦女和藹可親,可是她犯了錯。當時,我有些不耐煩地說:『聽著,妳沒有使任何人悔改:是天主觸動了人們的心。妳別忘記:作見證,可以;勸人改教,不行。』」

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藉著見證和祈禱來履行工作。「願天父能吸引眾人親近耶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樂中侍主」聖母月網上敬禮

「樂中侍主」
五月聖母月呈
情繋慈母心感恩祭

在聖母月內,大家都會舉行各項敬禮聖母的活動。因為透過敬禮聖母活動,使我們在教會內更團結,蒙受天主恩寵。由於聖母參與了天主的救世計劃,所以當參與聖母敬禮時,我們是以感恩的心,跟隨聖母,進入天主的計劃內,自願以愛心參與基督逾越奧跡的生活,使自己成為天主救世的工具。

多倫多總教區平信徒善會團體《樂中侍主》神師-陳思定神父從本星期五 (5月1日) 開始,主持耶穌聖心彌撒及五月內的每個星期六敬禮聖母彌撒,讓我們偕同聖母一同參與感恩祭,感受耶穌在加爾瓦略山上無盡的愛。同時,也以赤子之心,投奔到聖母的庇蔭下。

請你們在本星期五 (5月1日) 及在聖母月內的五個星期六 (5月2日、5月9日、5月16日、5月23日及 5月30日),任何時間,登入「樂中侍主」網頁一起參與感恩祭 :

  servethelordwithgladness.ca/mass    

千萬不要錯過。

為自己、家人和世界祈禱,尋求安慰和保護。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