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連線:教宗方濟各出訪熱那亞

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5月27日去了意大利熱那亞總教區作一天的牧靈訪問。熱那亞是意大利北部的港口城市,是意大利第六大城市。二戰後,熱那亞人口曾多達75萬人。自1981年起熱那亞人口有所減少,但由於是港口和重工業重鎮,所以仍維持約60萬人。在這幾十年內,有很多人遠從其它大洲而來,不斷抵達這座城市。因此,教宗的到訪具有非常強烈的象徵意義。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5年和1990年曾訪問熱那亞,而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也於2008年訪問該地。

教宗:虛偽破壞團體,基督徒該當說真話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2:9-14

五旬節夜,我托彼特沐浴之後,便進了我的庭院,靠著庭院的牆睡下了。當時因為天熱,我的臉沒有蓋上,也沒有看見小鳥在我上面的牆上,它們的熱糞落到我的眼裏,即起了一層白膜;我去求醫診治,但是愈給我敷藥,我的眼睛愈被白膜所遮蔽,以致完全失明。四年之久,我什麼也看不見。我的眾兄弟都為我悲傷,阿希加養了我兩年,直到他去厄藍為止。那時,我的妻子亞納去作各種女工,她把做好的工作交給僱主,僱主便付給她工錢;到「狄斯托」月七日,她把布疋剪下,交給僱主,僱主便付給她全部工資,並且還送給她一隻小山羊吃。但是,小羊一到了我的家裏,便開始叫起來;我便叫她來,對她說:「這只小山羊是那裏來的?是不是偷來的?你應該把它還給原主,因為我們不可以吃偷來的東西。」她對我說:「這是在工資以外送給我的。」但是,我仍不相信,命她歸還原主;我且為了這事替她害羞。但是,她回答我說:「你的施捨在那裏?你的善行在那裏?看,人都知道你得到了什麼報應!」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3-17

那時,幾個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到耶穌那裏,要用言論陷害他。他們來對他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只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給凱撒納了稅,可以不可以?我們該納不該納?」耶穌識破了他們的虛偽,便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德納』來給我看看!」他們拿了來。耶穌就問他們說:「這肖像和字號是誰的?」他們回答說:「凱撒的。」耶穌就對他們說:「凱撒的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他們對他非常驚異。

2017年6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虛偽不是耶穌的語言,也不應該是基督徒的語言,因為虛偽能破壞團體。」教宗也提醒我們要警惕虛偽與阿諛奉承的誘惑。

耶穌多次使用虛偽來批評法學士,因為他們給人看一套,心裡想一套。

教宗解釋說:「虛偽不是耶穌的語言。虛偽不是基督徒的語言。一個基督徒不應該是虛偽的,一個虛偽的人也不是基督徒。這點顯而易見。讓我們看看虛偽的人是如何行事的。虛偽的人常是阿諛奉承之人,程度或深或淺,但一定為溜鬚拍馬之徒。實際上,他們試圖奉承耶穌。虛偽的人始終從阿諛奉承開始。阿諛奉承也指不說真話,而是誇大其辭,助長虛榮心。」

教宗繼續說:「阿諛奉承從惡意開始。福音中的法學士就是這樣,他們試探耶穌,從阿諛奉承開始,然後提出一個問題,誘使祂犯錯:『我們該不該向凱撒納稅?』虛偽的人具有兩張面孔。然而,耶穌識破了他們的虛偽,便對他們明確表示:『你們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德納來給我看看!』(谷12:15)。耶穌始終以真理回應虛偽的人和意識形態者,祂說:『凱撒的應歸還凱撒—因為錢幣上有凱撒的肖像—,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谷12:17)。」

教宗接著說:「虛偽的語言是欺騙的語言,也是蛇試探厄娃所用的語言。虛偽以阿諛奉承開始,然後破壞人,甚至撕裂一個人的人格與靈魂。虛偽也破壞團體。」

教宗告誡說:「當團體中存在虛偽的人時,那裡就存在極大的危險,非常糟糕的危險。主耶穌曾對我們說:『你們說話該當如此: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

教宗痛心地表示:「虛偽對教會造成多大的傷害啊!虛偽有能力破壞一個團體。虛偽之人滿嘴甜言蜜語,實則惡劣地判斷他人。虛偽之人是一名殺手。讓我們記住這一點:虛偽首先從阿諛奉承開始,我們只能以真理予以回應。」

最後,教宗表示:「讓我們祈求上主保護我們免於陷入這種虛偽的惡習,不要陷入懷有惡意的偽裝態度。願上主賜予我們這份恩寵:『上主,願我永遠不虛偽,懂得說真話,如果做不到,那就閉嘴,永遠永遠不要做個虛偽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施行慈悲善工是分擔、同情和冒險

六月五日 聖玻尼法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3;2:1-8

我托彼特一生歲月常遵循正義的路,時常大方周濟與我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兄弟和同胞。在我們的五旬節日,即七七節日,他們為我預備了盛筵,我便坐下準備進膳。在給我預備桌子,擺上豐盛的食品時,我對我的兒子說:「孩子!你去,在擄到尼尼微的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全心懷念上主的窮人,領他來與我們一同進膳。孩子,我等你回來。」多俾亞便出去,在同族兄弟中尋找一個窮人,他回來時說:「父親!」我對他說:「孩子!我在這裏。」他接著說:「父親!我看見了我們同族的一個人被殺,扔在市場上,他是剛纔在那裏被絞死的。」我立刻跳起來,離開了筵席,連什麼都沒有嚐,就去把他從大街上抬回來,放在一間小屋裏,等到太陽西落以後,再去埋葬。我回來沐浴之後,悲傷著吃了些食物;於是記起了亞毛斯先知對貝特耳所講的預言說:「你們的慶節將變為悲哀,你們的一切歌曲將變為傷嘆。」我便哭起來。太陽西落以後,我去掘了墳,把他埋葬了。我的鄰居譏諷說:「他還不怕!他以前為了這事曾被通緝處死,以致必須逃命。看,他又埋葬死人。」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1-12

那時候,耶穌開始用比喻對司祭長、經師和長老們說:「有一個人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了籬笆,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座守望台,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到了時節,他便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向園戶收取園中的果實;園戶卻抓住他,打了他,放他空手回去。主人又打發別的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裏去;他們打傷了他的頭,並且凌辱了他。主人又打發另一個,他們把他殺了;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他們打了,有的他們殺了。主人還有一個,即他的愛子;最後就打發他到他們那裏去,說:他們必會敬重我的兒子。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將來產業就歸我們了。於是,抓住他殺了,把他拋在葡萄園外。那麼,葡萄園的主人要怎樣處置呢?他必來除滅這些園戶,將葡萄園另租給別人。你們沒有讀過這段經文嗎?『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2017年6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慈悲善工不是為了良心平安而施捨,而是分擔和同情他人的痛苦,同時也要冒險。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1:3;2:1-8),記述托彼特時常大方賙濟與他一同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貧窮同胞,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暗地裡埋葬被殺害的以色列人。面對他人的痛苦,托彼特感到非常悲傷。教宗在講道中反省了14端神形哀矜。實踐這些哀矜不只是施捨,還要有同情。

教宗說:「與受苦的人一同受苦。慈悲善工不是為了讓良心平安而行善,不是為了更心安理得,如釋重負。不是的。慈悲善工也意味著同情別人的痛苦。分擔和同情兩者是一起的。慈悲之人懂得分擔和同情他人的問題。我們要問:我是懂得分擔的人嗎?我是慷慨大方之人嗎?當我看到有人受苦、處於困境中時,我也感到痛苦嗎?我懂得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體諒他人的困苦情況嗎?」

被擄到亞述國尼尼微城的猶太人被禁止埋葬自己的同胞,否則可能被處死。因此,托彼特面臨危險。教宗強調,實踐慈悲善工不僅意味著分擔和同情,也有風險。

「很多時候要冒險。我們想想羅馬這裡,在大戰期間,庇護十二世等許多人冒著危險藏匿猶太人,以免他們遭殺害和被放逐。這些人冒著生命危險,但是拯救人的性命是慈悲善工!」

教宗還指出了另外兩個層面:行善之人可能被別人嘲笑,就如托彼特那樣,因為別人認為他放著安逸的日子不過,卻做出瘋狂的事。另一個層面是費力勞心。

「你們要從事費力勞心的慈悲善工。『我有一位朋友病了,我想去探訪他,可是我沒有心情。我寧願休息或看電視,安靜度日。』施行慈悲善工總是要費力勞心,但是上主為了我們而費力勞心,祂被釘在十字架上,好能給予我們慈悲。」

教宗說:「凡是有能力做慈悲善工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首先獲得了慈悲,而且是上主給予了他慈悲。如果我們做這些事,是因為上主憐憫了我們。讓我們想想我們的罪過,我們的過失和上主是如何寬恕我們的:祂寬恕了我們的一切,我們也要同樣對待我們的弟兄姐妹。」

教宗最後表示:「慈悲善工使我們不再自私自利,敦促我們更親近耶穌並仿效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2017年6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聖神降臨節隆重彌撒時表示,聖神是復活耶穌所賜的第一項恩典,意在寬恕罪人;寬恕是最大的恩典,它把我們凝聚在一起,即使我們各有差異。超過6萬人參加了教宗的彌撒,意大利卡爾皮兒童樂團與合唱團在彌撒中獻唱。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聖神創造差異與合一,塑造一個新的民族,五彩斑斕卻保持合一,即普世教會。真正的合一,按照天主意願的合一,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異中求同。因此要避免兩種反復出現的誘惑。」

第一種誘惑是尋求沒有合一的差異。

教宗說:「當我們想要與眾不同,當我們組建陣營和黨派,當我們固執於排斥的態度,當我們自我封閉於自身的特殊性,認為自己最優秀或總有道理時,就會出現沒有合一的差異。這時,我們選擇了部分,而非整體,屬於這個或那個團體,而不是屬於教會;成為局部的『擁護者』,而非同一聖神內的弟兄姐妹;成了『左派或右派』的基督徒,而非耶穌的門徒;成了過去的固執保守派或未來先鋒,而非教會的謙卑喜樂的子女。與此相對的誘惑是尋求毫無差異的合一。」

「然而,這種方式的合一成了千篇一律,強制大家統一行動,人人相同,始終以同一方式思考。如此一來,合一最終成了審批,而不再有自由。然而,聖保祿宗徒卻說:『主的聖神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格後2:17)。」

「聖神使門徒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並在門徒中營造一顆新的心。實際上,復活的耶穌第一次顯現給祂的門徒時說:『你們領受聖神吧!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若20:22-23)。雖然門徒們在耶穌受難時背棄和否認祂,但祂不批評他們,反而賜予他們寬恕的聖神。」

教宗指出:「聖神是復活主所賜的第一項恩典,祂賜予這恩典首先是為了寬恕罪人。寬恕是教會的開端,是把我們凝聚一起的粘接劑,是粘合家庭磚瓦的水泥。因為寬恕是大能的恩典,是最偉大的愛,是保持合一、阻止倒塌、給予加強和穩固的要素,即使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寬恕釋放心靈,允許重新開始;寬恕給予希望,沒有寬恕無法建設教會。」

教宗解釋說:「寬恕的聖神促使我們拒絕其它的路,例如:倉促評判他人的道路;把一切拒之門外的死胡同;只會批評他人的單行道。相反地,聖神勉勵我們走上施予寬恕和接受寬恕的雙行道。」

最後,教宗祈禱說:「天主及上主的聖神,祢在我心中,在教會的中心,求祢帶領教會前行並在差異中塑造教會,求祢降臨。為了生存,我們需要祢,就像我們需要水那樣。求祢臨在我們身上,教導我們合一,更新我們的心;求祢教導我們去愛,如同祢愛了我們那樣;求祢教導我們去寬恕,如同祢寬恕我們那樣。阿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欽定2019年10月特別為福傳使命祈禱

2017年6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接見了參加宗座傳教善會大會的人士,欽定2019年10月特別為教會福傳使命祈禱。教宗說,這是一段祈禱和反省的特別時期,以重新點燃教會的福傳熱火。教會始終需要再次接受福音,好能向他人宣講福音。

教宗方濟各對宗座傳教善會心存擔憂,他也曾提到過,即這個善會不可淪為一個以教宗名義募款並向貧困教會提供經濟援助的機構。為了避免這種危險,他們必須找出新途徑和更符合教會精神的方式為教會的普世傳教使命服務。

因此,教宗向在場的170位與會者,以及陪伴他們的聖座萬民福音傳播部部長斐洛尼樞機表示:「為了更新福傳熱火與激情,我非常贊同你們偕同萬民福音傳播部一起提供的建議:欽定一段祈禱和省思向萬民傳教的特別時期。我將籲請普世教會在2019年10月特別為這個意向祈禱。」

這個祈禱月定於2019年,因為這一年是教宗本篤十五世的《夫至大》(Maximum Illud)宗座牧函頒布100週年。牧函中提到,生活的聖德對於使徒職務的效力而言非常必要。本篤十五世勉勵說:「誰宣講天主,就應做天主的人」。

教宗繼續說:「自我更新要求我們悔改,要求我們把傳教使命視為不斷宣講基督的機會,藉著見證和讓他人參與我們與基督的個人會晤,使他們也與基督相遇。」

願這段特別的時期有助於我們愈加成為福傳的教會。真福保祿六世在他的勸諭《在新世界中傳福音》(Evangelii nuntiandi)中說:「教會是宣傳福音者,但她要從自己接受福音開始。她是散居於世間、及經常被各種偶像所誘惑的天主子民,她經常需要傾聽宣傳使她歸向於主的偉大工作。她需要經常被主召喚,並與他再度結合。總之,如果她希望保持著宣傳福音的新鮮感、興奮和力量,需要不停地接受福音,好能宣講福音(參閱:《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5號)。」

最後,教宗總結道:「因此,我們將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慶祝《夫至大》宗座牧函頒布100週年,好能先向教會傳福音,如以此來,教會將重獲第一次愛上死而復活的主的新鮮感和熱情,以福音的可信度和效力向世界傳播福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會透視:上海教區2017年5月佘山朝聖

最新內容:
-教宗方濟各對喀布爾爆炸兇案深表悲痛
-全世界最長壽的修女安息主懷,享年110歲
-資深天主教傳媒人丁松筠神父辭世,享年75歲
-上海教區2017年佘山朝聖
-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訪問河北天主教神哲學院
-多倫多天主教嘉模聖母堂慶祝堂區成立50周年金禧
-花地瑪聖母蒞臨中華殉道聖人堂

教宗接見學生:向他人敞開心靈,才能改變世界

2017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來自意大利各地的6千名學生。他們正在參加「聖杯」和「騎士」基督徒培育活動。教宗表示,我們只有向他人敞開心靈,才能改變世界;永遠不要以惡制惡。教宗也強調,面對兒童的苦難我們沒有答案,只能注視基督苦像並祈禱。

保祿六世大廳內充滿節日的氣氛,青年學生懷著愛戴與熱情問候教宗方濟各。教宗以他慣常的方式與青年交談,特別回答了3位學生的提問。一位名叫瑪爾大(Marta)的女生向教宗吐露了她對初中升到高中的恐懼。

教宗在回答她時強調:「生命就是不斷的相遇和離別。如果我們不學習妥善告別,就永遠學不會與新的人相遇。我們不要因為害怕改變就躲在沙發裡,這將導致生命視野的封閉。教宗因此勉勵青年克勝成長與改變的恐懼,接納擴展視野、與新夥伴同行的挑戰。」

關於朱麗亞(Giulia)提出的如何改變世界的問題。

教宗回答說:「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任何人都沒有改變世界的魔法棒。因此,真正改變的動力在於心。我們只有向他人敞開心靈,聆聽他人,接納他人,與他人分享,才能改變世界。你們也能做到。」

教宗然後與青年展開手勢與言語的互動,向他們解釋敞開心靈與自我封閉的不同。

教宗說:「假如你有一名夥伴、朋友、同學是你不喜歡的,有些令人厭煩。你若在其他人面前說這個人的閒話,這屬於哪種態度呢?」

教宗先後作出張開手掌和握拳的姿勢詢問青年,青年則以握拳的手勢回答教宗這是自我封閉的態度。

教宗繼續問道:「如果你不去理會這事,心想:『我不喜歡,但我什麼也不說。』這又屬於哪種態度呢?」

青年人又作出張開手掌的動作告訴教宗這是敞開心靈的態度。

教宗鼓勵道:「很好!你們明白了!改變世界從每天的小事開始,從慷慨、分享等營造友愛的舉動開始。」

教宗然後勉勵學生們永遠不要以惡制惡,也不要對侮辱作出辯解。耶穌要求我們為每個人祈禱,也包括我們的敵人。如此一來,藉著為眾人祈禱,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一名被意大利夫婦收養的保加利亞少年達尼奧(Tanio)講述了他那感人的苦難經歷。他詢問教宗:面對兒童遭受的苦難我們如何叫人相信上主呢?

教宗坦言他無法為兒童的苦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他告訴達尼奧:「只有在那些為你好和支持你的人的愛中才能找到一絲解釋。我真誠地告訴你,你會明白這一點:當我在祈禱中反省『為什麼兒童要受苦』時,上主並不回答我,我只能注視基督苦像。我通常在探訪兒科醫院時會有這樣的省思。說實話,當我從那裡出來後,我的心倍感傷痛。如果天主允許祂的聖子為我們受苦,或許兒童受苦也是有意義的。親愛的達尼奧,我無法解釋其中的意義。日後你長大了,或者透過他人的生活,你會找到答案。但是,像解釋一個數學題或歷史題那樣的答案,我和任何人都不能給你。」

最後,教宗感謝達尼奧的提問,他說:「因為這將幫助你們更好地成長,得到進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牧放天主子民靠謙卑,不可以統治者自居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5:13-21

阿格黎帕王同貝勒尼切到了凱撒勒雅,向斐斯托致候。他們在那裏住了多日,斐斯托就將保祿的事件,陳述給王說:「這裏有一個人,是斐理斯留在獄中的囚犯。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司祭長和猶太人的長老告發他,要求定他的罪。我回答他們說:當被告還沒有與原告當面對質,還沒有機會辯護控告他的事以前,就將那人交出,不合羅馬人的規例。及至他們來到這裏,我一點也沒有遲延,次日便坐堂,下令把那人帶來。原告站起來,對他沒有提出一件罪案,是我所逆料的惡事;他們的爭辯,僅是關於他們的宗教及關於一個已死的耶穌,保祿卻說他還活著。我對這爭執不知如何處理,就問他是否願意去耶路撒冷,在那裏受審。可是,保祿卻要求上訴,將他留給皇帝審斷,我便下令留下他,等我解他到凱撒那裏。」

福音:聖若望福音 21:15-19

耶穌顯現給門徒,同他們吃完了早飯,就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耶穌又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吧!」

2017年6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耶穌把祂的羊群委託給伯多祿,叫他以謙卑和愛牧放天主子民,即使他有缺失和罪過。

當天的《福音》記述復活的耶穌在湖邊與伯多祿的一場談話(若21:15-19),這位門徒正是在湖邊蒙受了耶穌的召叫。在主耶穌復活的氛圍中,這是一次朋友之間心平氣和的談話。耶穌三次詢問伯多祿是否愛祂,同時也把自己的羊群託付於伯多祿。

教宗解釋道:「耶穌揀選了宗徒中最大的罪人。當初,其他宗徒四處逃散,這位宗徒也背棄了耶穌,說:『我不認識祂』(谷14:71)。現在,耶穌詢問伯多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於是,祂揀選了最大的罪人(谷14:15)。」

「最大的罪人被揀選去牧放天主子民,這發人深省。而且,耶穌要求伯多祿懷著愛去牧放祂的羊群。牧放羊群不可趾高氣揚,如同統治者那樣;卻應秉持謙卑和摯愛,如同耶穌所做的那樣。這就是耶穌交給伯多祿的使命。」

「伯多祿有罪過,也有缺失。正因為如此,他在這次談話後又再次跌倒。他陷入好奇心的誘惑,就對主說:『那個門徒將去哪兒,將會怎樣?』(若21:20)。伯多祿雖然有過錯,但他應懷有愛,就如上主所說:『因為這些羊群不屬於你,他們是我的羊群。你應懂得愛。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必須成為這些人的朋友。』」

談到伯多祿在大司祭的侍女前背棄耶穌的光景,教宗說:「他背棄上主時是那麽肯定,就如他宣認:『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那樣堅定(瑪16:16)。」

教宗也談到耶穌與這個不久前才背棄祂的伯多祿目光相接的場景,稱伯多祿敢於背棄,也能痛哭。

「伯多祿為上主服務了一生,最後也像上主那樣被釘在十字架上。但他沒有自誇說:『我的結局如同我的上主那樣!』他沒有這樣說,而是請求道:『拜託,請把我頭朝下釘在十字架上,這樣至少讓人看到我不是上主,我只是僕人。』」

教宗總結道:「這才是我們能了解那託付羊群談話的態度。那次談話如此美妙,如此祥和,如此友愛,如此莊重。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謙卑地度過一生。我們昂首挺胸是因著天主恩賜我們的尊嚴,而低頭垂目則是我們知道自己是罪人,知道唯一的上主是耶穌,而我們是僕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將於6月20日前往意大利博佐洛和巴爾比亞納朝聖

教宗方濟各將於2017年6月20日週二前往意大利曼托瓦省博佐洛和佛羅倫薩省巴爾比亞納朝聖,在普里莫‧馬佐拉里(Primo Mazzolari)神父和老楞佐‧米拉尼(Lorenzo Milani)神父的墓前祈禱。這次訪問將以私人而非官方形式進行。

當天行程如下: (羅馬時間)

上午7時30分-教宗從梵蒂岡乘直升機出發。

上午9時-教宗抵達博佐洛體育場。

博佐洛市市長和克雷莫納教區主教拿波里奧尼(Antonio Napolioni)將在場迎接教宗。教宗隨後將前往聖伯多祿堂區,在馬佐拉里神父(1890-1959)墓前祈禱片刻,並在聖堂內向在場信友發表紀念講話。之後,教宗將繼續乘直升機前往巴爾比亞納。

上午約11時15分-教宗抵達巴爾比亞納。

到場迎接教宗的會有佛羅倫薩總主教貝托里(Giuseppe Betori)樞機和維奇奧市市長。在米拉尼神父(1923-1967)逝世50週年的機會上,教宗將私下前往墓園,在他的墓前祈禱片刻,並在聖堂內接見他的追隨者們,短暫訪問堂區的神父寓所,在比鄰的花園裡發表紀念講話;米拉尼神父的追隨者們、該教區的司鐸團體和幾名寄住在青年之家的少年將在場等候教宗。

中午12時30分-教宗將啟程返回梵蒂岡,預計下午1時15分抵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宣講基督,在祈禱中與耶穌相遇

六月一日 聖猶思定瞻禮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2:30;23:6-11

那時,千夫長願意知道保祿為什麼被猶太人控告的實情,就解開他,並命令司祭長及全體公議會集合;隨後將保祿帶下來,叫他站在他們面前。保祿一看出他們一部分是撒杜塞人,另一部分是法利塞人,就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現在受審。」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會眾就分裂了。原來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也沒有神靈;法利塞人卻樣樣都承認。於是喧嚷大起,有幾個法利塞黨的經師起來力爭說:「我們在這人身上找不出一點過錯來;或者有神靈或天使同他說了話!」爭辯越來越大,千夫長怕保祿被他們撕裂,便命軍隊下來,把保祿從他們中間搶出來,帶到營裏去了。次夜,主顯現給保祿說:「你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證,也該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證。」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20-26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祈禱說:「我不但為他們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並且你愛了他們,如愛了我一樣。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享見你所賜給我的光榮,因為你在創世之前,就愛了我。公義的父啊!世界沒有認識你,我卻認識了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派遣了我。我已經將你的名宣示給他們了,我還要宣示,好使你愛我的愛在他們內,我也在他們內。」

2017年6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以宣講、受迫害和祈禱這三個特徵來描述保祿宗徒的生活。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在公議會受審。

教宗說:「保祿宗徒的生活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很難想像他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保祿的第一個特徵是宣講,宣告,他四處宣講基督,若在一個地方不宣講,他就工作。」

教宗說:「保祿做的更多的是宣講:他必須去宣講,且宣講耶穌基督,這是他的酷愛!他不是坐在寫字台前,不是的。他總是在行動,總是不斷地宣講耶穌基督。他心中有一股熱火,一份熱忱,一份推動他前行的使徒熱忱。他沒有後退,始終前行。這是保祿生活的一個特徵,但這種生活的確也給他帶來了困難。」

保祿生活的第二個特徵正是困難,更確切地說是受迫害。

「在第一篇讀經中,所有人聚在一起控告保祿。保祿受審,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一位搗亂的人。在聖神的啟發下,保祿知道他們並非是『一夥的』,他們中的撒杜塞人不相信復活,而法利塞人卻相信復活。保祿想從那個時刻擺脫出去,遂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因為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這些看上去好似是『一夥的』人,現在全部分裂了。」

教宗說:「他們是法律的守護人,是天主子民教義的守護者,信仰的守護者。但他們中有人相信這個,有人卻又相信那個。這些人失去了法律,失去了教義,也失去了信仰,因為他們把這些變成了意識形態。」

保祿生活的第三個特徵是祈禱。

教宗表示:「保祿與上主有一種密切關係。保祿多次與上主相遇。有一次他說,他在祈禱中幾乎被帶到天國,而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在那裡感受到的美好的事。這位信仰的鬥士、這位向各地宣揚基督的人,越來越感受到那種與耶穌相遇的神秘幅度。保祿的力量就是他在祈禱中與上主的相遇,有如他去大馬士革迫害基督徒的路上首次遇見基督那樣。保祿是一位祈禱的人。」

教宗說:「保祿的這三個態度給我們指出宣講耶穌基督的使徒熱忱、抵抗迫害和祈禱,也就是與耶穌相遇,讓上主與自己相遇。」

最後,教宗祈求道:「願上主賜予我們每位受洗者恩寵,學習這三種基督徒生活態度的恩寵:宣揚耶穌基督、抵抗迫害和使我們遠離耶穌基督的誘惑,以及在祈禱中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