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祝聖聖油彌撒:我們要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

當聖神成為鐸職生活的主角時,司鐸便達致成熟。教宗方濟各4月6日聖週四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祝聖聖油彌撒,以這番話提醒眾位司鐸。教宗叮囑司鐸們要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在司鐸日舉行的這台彌撒中,教宗感謝眾位司鐸的服務,並且以聖神為核心展開他的講道。

當天選讀的福音記載,耶穌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路四18)教宗指出,「沒有聖神就沒有基督徒生活,沒有祂的傅油就沒有聖德」。聖神是一切的核心,因此「在慶祝司鐸職務誕生這天」,教宗邀請眾人承認聖神是「司鐸職務、是每個司鐸生命及活力的泉源」。

慈母聖教會教導我們宣認聖神是「賦予生命者」。教宗提醒道,「若沒有聖神,教會不會是基督的新娘,而頂多是宗教組織」。我們是「聖神的宮殿,聖神居住在我們內」(參閱:格前六19)。「我們切莫把聖神關在屋子裡,或者把祂放在某個敬禮場所。我們每天都需要說:『聖神請來,因為少了祢的力量,我們就會迷失。』」

我們人人都可以說,聖神臨在我們身上。這不是假設,而是事實。教宗對司鐸們表示,「這不出於我們的功勞,純粹是天賜的恩寵」。「我們受傅成為天主聖潔子民的父親和牧人。」

教宗回顧了耶穌如何召叫祂的門徒。因著耶穌的召叫,門徒們捨棄了他們的小船、漁網和家業。「天主聖言所傅的油,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眾門徒滿懷熱忱地跟隨耶穌善師,開始宣講,堅信他們能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然而,隨著逾越節的到來,一切彷彿停止:「他們甚至否認和拋棄了他們的師傅。」

恰恰是在聖神降臨節的「第二次傅油」,門徒們得到了轉變,從此牧放主的羊群。這是以聖神的火焰傅的油,燒盡了門徒們以自己為中心的「虔敬態度」。「領受了聖神後,伯多祿的恐懼和動搖就此消失;熊熊燃燒的渴望,使雅各伯和若望得到生命,不再尋求光榮的尊位;之前害怕地聚集在最後晚餐廳的其他人,以宗徒的身份走到世界各地。」

現在的司鐸多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教宗說:「我們也經歷過最初的傅油。它始於那抓住我們的心、邀請我們走上旅途的愛的呼召;聖神的德能降臨到我們一片赤誠的熱情上,祝聖了我們。然後,天主受難的時辰到來,我們每個人經歷了逾越節、顯現真相的時刻、危機時期。」

教宗點出這期間會出現的三大危險誘惑:第一、妥協的誘惑,我們只要能做到以前所做的事,就心滿意足;第二、替代品的誘惑,在受傅以外的事情上尋找滿足感;第三、灰心的誘惑,從不滿的態度進入到怠惰的狀態。

巨大的危險暗藏其中:外表看似完好無損,實則被困在自己內,只求勉強度日。在這種情況下,司鐸的生活再也不會散發傅油的馨香,心胸不再開闊。然而,這種危機也能成為司鐸生活的轉折點。

這是個恩寵滿溢的時刻,如同逾越節的門徒們那樣,我們蒙召「謙卑地承認,由於基督被釘十字架的苦難,我們心生挫敗感」。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走上新的旅途,一條充滿聖神、信德與愛德的旅途」。這需要聖神的助祐,需要我們承認自己的軟弱。

這正是「真理的神」對我們的要求:祂催促我們去看自己的內心深處,反省自己的成功是否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或者,這些成就取決於傅油的馨香?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們,司鐸的成熟來自於聖神。當祂成為我們生命的主角時,司鐸便達致成熟。」

司鐸如果容許真理的神在自己內施展威能,就能保有祂傅的油,因為司鐸受到的一切不真實的誘惑,都將被揭穿。聖神洗淨那不潔的,祂不知疲倦地提醒眾司鐸「不要玷汙自己受傅的油」。為此,教宗鼓勵所有司鐸像呼吸那樣呼求聖神,「沉浸在聖神內,讓聖神的生命貫穿自己的黑暗,進而重新發現自己是誰」。

此外,聖神也是締造和諧的神。教宗強調,假若缺乏和諧、缺乏聖神,司鐸職務就會推展不下去。「祂激發各式各樣的神恩,在合一中重塑其多元性。祂所創造的協調,並不以同質化為基礎,而是基於仁愛的創意。」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向眾位司鐸致以由衷的感謝。他說:「謝謝你們的見證和服務,謝謝你們默默行善,謝謝你們以天主之名施予的寬恕和安慰。謝謝你們的職務,你們往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得到很少的肯定。」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的神從不叫信靠祂的人失望。願天主聖神以平安充滿你們,實現祂在你們身上展開的一切,好使你們為祂的傅油作先知性的見證,成為和諧的使徒。」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彌撒:在被捨棄者的呼喊聲中認出耶穌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2日主日上午10時許,聖伯多祿廣場人頭攢動,約6萬名信友參加教宗方濟各親自主持的隆重聖枝遊行禮和彌撒感恩聖祭。此前,教宗因支氣管炎留醫3天後,於4月1日上午離開傑梅利綜合醫院,返回梵蒂岡,於主日當天如期主持了禮儀活動。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在聖枝主日的禮儀中,教會紀念基督塵世生命的最後歷程,直到祂的聖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這讓我們感受到祂在十字架上所受的無以言狀的痛苦。教宗以耶穌的這句話展開他的講道。他指出,耶穌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從被鞭打到被釘十字架;遭背叛、嘲笑以及門徒們逃之夭夭。

教宗說:「請看,這是撕心裂肺的痛苦,是精神上的痛苦:在最悲慘的時刻,耶穌經歷了天主的捨棄。⋯⋯事實就是如此。這是極端的貶抑,就是祂父親的捨棄、天主的捨棄。上主為我們的愛而來受苦,以至於我們難以理解。真的不容易理解這個時刻……祂看到關閉的蒼天,經歷著生活最苦楚的邊緣、生命的毀滅、所有確定性的崩潰:祂喊出最極致的『為什麼』。」

耶穌經歷了天主遠離的痛苦深淵,但這沒有結束

接著,教宗解釋說:「聖經中捨棄這個動詞出現在極度痛苦的時刻,出現在最極端的關係撕裂中。耶穌將世界上所有的罪惡都背負在祂的十字架上,最後經歷祂從未有過的情形,就是天主的遠離。祂這樣做是為了我們,為了永遠在我們身旁,不讓我們感到孤單。今天的這一切“不是一場表演。」

教宗說:「祂這樣做是為了我、也是為了你,因為當我、你或任何其他人走投無路時,很慘地看到自己被困在死胡同裡,看到自己在死胡同裡迷路,陷入被捨棄的深淵,在無數『為什麼』的漩渦中感到嗆水窒息,而毫無答案時,那裡還有一絲希望。祂為你、為我。這苦難並沒有結束,因為耶穌曾經在那裡,此時此刻與你同在:祂經受被捨棄的遠離感,為的是在祂的愛中接納我們的所有疏離。因而,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說:在我多少次的跌倒中,在我的悲傷中,當我感到被背叛或背叛他人時;被丟棄或丟棄他人時;被捨棄或捨棄他人時,我們該想:是祂被捨棄、背叛、被丟棄。在此,我們找到了祂。」

基督之愛促使我們看顧今天被丟棄的人

「希望正是從苦難中生出的。在十字架上,耶穌並沒有屈服於絕望,祂呼喊出被捨棄,但即刻就把自己交託於天父。祂繼續愛祂所愛的人,祂寬恕了那些釘死祂的人。天主的愛在被捨棄的耶穌身上體現出來,這愛能夠轉變我們鐵石的心腸,並推動我們在那些被捨棄的人身上尋找祂、愛祂。」教宗也提到了幾個月前在聖伯多祿廣場柱廊下去世的一個無家可歸者。

教宗說:「弟兄姊妹們,今天有許多『被捨棄的基督』。有許多地方的人民全部遭受剝削,人們任其自生自滅;有些窮人就住在我們的十字路口,我們沒有勇氣與他們目光相接;有些移民不再有面孔,而是成為數字;被拒絕的囚犯,被看作是『麻煩』的人物。但也有許多看不見的、隱藏的『被捨棄的基督』:未出生的孩子、孤零零的老人,這些老人可能是你的父親,也許是你的母親、祖父、祖母……,無人探望的病人、被忽視的殘障者,以及內心感到無比空虛的年輕人,沒有人真正傾聽他們痛苦的呼聲。他們除了自殺別無他法。這是今天被捨棄的人、被捨棄的『基督』。」

祈求在被捨棄的人身上認出耶穌的恩典

「因此,被捨棄的耶穌向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即不要讓任何人感到孤單,不要排斥任何人,因為被拒絕的人和孤獨的人是祂生活的肖像。」最後,教宗邀請所有參禮的人作共同的反省,說道:「今天讓我們祈求這恩典:知道如何去愛那被捨棄的耶穌,知道如何在每個被捨棄的人身上愛耶穌。讓我們祈求恩典,好能看見並認出那依然在被捨棄者身上呼喊的上主。我們不要讓祂的聲音在冷漠的喧囂中沉寂。天主沒有放任我們孤苦無依;讓我們關懷照顧那些處於孤獨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灰燼提醒我們認識自己的真相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2月2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女薩比娜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彌撒,開啟禮儀年度的四旬齋期。他在講道中說,在四旬期開始的禮儀中,將灰燼灑在信友額頭上的儀式標誌著我們「回歸天主旅程」的開始。撒聖灰是一個提醒,它提醒我們要認識人生的真相,並回歸天主和我們的弟兄姊妹。

上主是天主,我們是祂手中的工程

教宗首先說:「灰燼提醒我們自己是誰,回想起我們生命的基本真理:唯獨上主是主,我們是祂手中的工程。因此,四旬期成為記住我們依賴天主的時刻,同時“卸下我們自以為是的外衣。」

重建與天主和他人的關係

接著,教宗講到回歸天主和我們弟兄姐妹旅程的第二步,即「要放棄一切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各種形式的自我崇拜,因而就能開始認識到生命是我們從天主和父母那裡領受的一種關係,我們總也能恢復並更新我們的關係感謝天主和那些祂賜予我們身邊的人。」

「因此,四旬期是一個恩寵的時期,我們可以重建與天主和他人的關係,在靜默的祈禱中敞開心扉,走出我們自私封閉的堡壘。」

施捨、祈禱和守齋

為踏上這旅程,教宗提醒信徒們實踐教會傳統中始終鼓勵的三大途徑,即是:施捨、祈禱和守齋。教宗說:「然而,正如我們在福音中聽到的,耶穌提醒我們,不僅要有外在的儀式表達,更要有行動的表達表示出我們心靈的更新。」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和禮儀儀式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影響,流於表面膚淺的形式。」教宗指出:「如果我們在天主台前保持謙卑,我們的施捨、祈禱和守齋就不會僅僅停留在外表上,而將能表達出我們的真實所在:天主的子女,彼此皆為兄弟姐妹。」

注視十字架

最後,教宗提醒在場的所有信眾:「以俯首,領受聖灰,點亮我們的心開始走上施捨、祈禱和守齋的道路而結束他的講道。」他說:「讓我們不要忽視這個神聖時期的恩寵,定睛於十字架上,從此處啟程,慷慨地回應四旬期強而有力的推動。」

「在這生命旅程的盡頭,我們將以巨大的喜悅與生命之主相遇,唯有祂能使我們從灰燼中復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南蘇丹主持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你們要做「地上的鹽」,「慷慨撒開並溶解,以福音的友愛滋味給南蘇丹增添風味」;你們要成為「光亮的基督徒團體」,「將善的光芒投射在所有人身上」。2023年2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南蘇丹主持彌撒時,以這番話期勉該國信眾。當天上午十萬多名信友歡欣鼓舞地齊聚在約翰・加朗墓園參加教宗主禮的彌撒。聖公會坎特伯里總主教韋爾比(Justin Welby)、蘇格蘭教會領導人格林希爾茲(Iain Greenshields),以及南蘇丹總統基爾(Salva Kiir Mayardit),都出席了這項禮儀。

這是教宗本次牧靈訪問的最後一項活動。教宗「以耶穌之名,以祂真福八端的名義」,籲請眾人放下「仇恨和報復的武器」,改為訴諸於祈禱和愛德,在傷口灑上「寬恕的鹽」,這雖然會造成灼燒的疼痛感,卻能使之痊癒。

教宗從主日的第二篇讀經展開他的講道(參閱:格前二1-5),表明他跟保祿宗徒一樣,在他們中「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這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基督是「愛的天主」,「通過祂的十字苦架實現和平」。

教宗來到南蘇丹信友中間,是為了向他們宣講耶穌基督,使他們在耶穌基督內堅定不移,「因為宣講基督就是宣講希望」。「祂其實知道你們內心的苦惱和期待、你們生活的喜樂和辛勞、那壓迫你們的黑暗,以及你們仰望上天的信德。耶穌認識你們、愛著你們」。在基督內,我們不必害怕,因為我們的十字架也將變成復活,悲傷也將成為希望,哀嘆也會化為舞蹈。

接著,教宗解釋了福音中「地上的鹽、世上的光」的圖像。首先,鹽是智慧的象徵,那是「看不見,卻使生活有滋有味」的美德。耶穌向門徒們說明了真福八端後,立即提到鹽的圖像。教宗說:「我們因此明白,真福八端就是基督徒生活的鹽。」「我們要記得:如果我們身體力行真福八端,如果我們活出耶穌的智慧,我們就不僅給自己的生活,也給社會、我們生活的國家添加好味道。」

鹽的另一個用途是預防食物腐敗。因此,在基督的時代,每次向上主獻祭時,都會加點鹽。這舉動提醒人們,「首要之務是要守護與天主的關係,因為天主對我們是信實的,祂與我們的盟約不朽不壞、不可侵犯、歷久不衰」。耶穌的門徒是「盟約的見證人」,我們在每一台彌撒中慶祝這盟約。

「我們蒙召懷著喜樂和感激之情,為與天主的盟約作見證,展現出自己是能締結友誼關係的人、能活出友愛的人、能培養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從而阻止罪過的腐敗、分裂的疾病、惡行的髒汙、不義的禍患。」

教宗感謝南蘇丹基督徒「在這個國家做地上的鹽」,並邀請他們在暴力和罪孽前感到「渺小和無力」時注視著鹽。這小小的成份在餐食裡溶解,但正因如此「所有的食物就有了味道」。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不能後退,因為缺乏那小小的成份,缺乏我們這微小的分子,一切便會失去味道」。我們要從這渺小出發,它能改變歷史。

耶穌運用的第二個圖像是光。教宗強調,「我們領受了基督之光,成為明亮的,散發出天主的光芒」。而且,耶穌勸勉我們不要讓我們的燈火熄滅。「在我們擔心周圍的黑暗以前,在我們期盼周遭有樣東西能發光以前,我們自己應當先散發光芒,以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行動照亮城市、村莊,以及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往來的人們、我們推進的活動。」

耶穌鼓勵我們燃起愛的熱火,不讓我們的光熄滅,生活不缺乏愛德的氧氣。南蘇丹這片土地「美好至極卻飽受磨難」,它需要每個人的光。

教宗最後總結說:「我祝願你們成為慷慨撒開並溶解的鹽,以福音的友愛滋味給南蘇丹增添風味;願你們成為光亮的基督徒團體,有如在高處的城市那樣,將善的光芒投射在所有人身上,展現出無償付出、抱持希望、眾人攜手共建一個和解的未來,都是美好且可能的。」

此外,教宗在彌撒結束時說:「在南蘇丹有一個勇敢的教會。」他感謝從全國各地前來參與彌撒的信眾,這是教宗本次國際牧靈訪問的最後一項活動。教宗也對在和平的大公朝聖旅程中得到的款待、許多人的工作、體現出的信德和熱情表示感謝。

教宗在講話中也特別肯定了女性對教會和社會做出的貢獻。他引用朱巴的總主教穆拉(Stephen Ameyu Martin Mulla)先前講的話說:「我們的教會出了兩位聖人:聖金邦尼和聖女柏姬達。」關於後者,教宗表示:「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藉著天主的恩寵,她將遭受的痛苦轉變成希望,懂得將希望傳遞給許多其他的人。」

教宗說:「『希望』是我要留給你們每個人的一個詞匯,作為分享的恩典和能結果實的種子。就如聖女柏姬達的形象提醒我們的那樣,女性,尤其是在這裡,是希望的標誌,我要特別感謝和降福這個國家的所有女性。」

另外,教宗也將這幾天一個標誌性詞彙,即和平,留給南蘇丹。他說:「我衷心感謝聖公會坎特伯里總主教韋爾比和蘇格蘭教會領導人格林希爾茲,我們一起來到這裡,並且要一起繼續陪伴你們的步伐,盡一切所能令你們的步伐是走向和平的步伐。我願意將這修和與和平的旅程託付給另一位女性,她就是我們的最溫柔的聖母瑪利亞、和平之后。」

教宗說:「聖母瑪利亞,非洲聖母永遠與我們同在。」教宗將全世界偉大的和平事業託付於聖母。他說:「現在我們一起祈禱,我們將南蘇丹和整個非洲大陸的偉大的和平事業託付於她,我們的許多不同信仰的弟兄姐妹在那裡遭受迫害和危險,很多人因衝突、剝削和貧困在那裡受苦。我們也將世界和平,尤其是處於戰爭的許多國家,比如飽受折磨的烏克蘭,託付於聖母。」

最後教宗再次感謝南蘇丹人民。他說:「你們在我心中,你們在我們心中,你們在全世界基督徒的心中!」教宗重複說:「你們永遠不要失去希望。不要失去建設和平的機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
教宗方濟各剛果及南蘇丹
使徒之旅資訊

教宗在金沙薩主持彌撒:「願你們平安!」

圖片:Vatican Media

「願你們平安!」(若廿19)就如耶穌問候聚集在晚餐廳的門徒們那樣,教宗方濟各也用這句話問候了聚集在金沙薩北部恩多洛機場參與彌撒的信友們。這是教宗於1月31日抵達剛果民主共和國後主持的首台彌撒,也是2月1日在這個國家訪問的第一項活動。教宗要求剛果基督徒向「因暴力和戰爭而喪失勇氣的」世界宣告這個和平訊息。

這是一場盛大的民眾歡慶的場面,數十萬人參加了教宗主持的彌撒,他們載歌載舞歡迎乘座車到來的教宗方濟各。在彌撒的整個過程中,金沙薩的總主教安邦戈(Fridolin Ambongo Besungu)樞機一直坐在教宗身旁。彌撒禮儀和歌曲使用的是法語和當地通用的林加拉語。信友禱詞則增添了斯瓦希里語及其它兩種當地的語言。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解釋了「願你們平安!」這句話的意涵。他說:「在每台彌撒中,耶穌的平安也賜給了我們,這是復活的平安,是因著復活而來的,因為上主必須先要擊敗我們的敵人、罪過和死亡,將世界與天父和好;祂也必須經受我們的孤獨和我們的遺棄、我們的陰府,接受和消除那使我們與生命和希望相隔的距離。」

教宗邀請剛果基督徒設身處地地進入門徒們的心境:「他們在那一天完全被十字架的事件所驚呆,因拋棄了耶穌而逃離而感到傷心,因耶穌的結局而難過和失望。雖然如此,在門徒們內心破碎的時候,耶穌宣講平安,在死亡佔據他們的心靈時,耶穌宣告生命。」

「在他們認為一切都完了的時刻,在意想不到和不再有所希望、沒有一線平安的時刻,耶穌帶來了平安。上主就是如此:祂令我們震驚,在我們下沉時,祂向我們伸出手,在我們觸到谷底時,祂將我們扶起。」

教宗解釋:「這是因為與耶穌在一起,邪惡絕不會得勢,絕不是最後的結局。我們作為耶穌的門徒,決不可讓悲傷、屈從和認命佔上風。」接著,教宗解釋耶穌親自指明的「平安的3個泉源,不斷滋養平安的3個根源」,即寬恕、團體及使命。

寬恕

首先是寬恕。教宗提到:「耶穌在賦予門徒們寬恕的權柄前,先寬恕了他們。祂沒有用言詞,而用了一個舉動,展示祂手上和肋旁的傷痕。這是因為寬恕出自創傷,當創傷不留下仇恨的瘡疤,而是給別人留空間、接納他們的軟弱時,就能有寬恕。」

教宗闡明:「寬恕並非將一切都拋在腦後,好似什麼都未發生那樣,寬恕是以愛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如同耶穌對待背叛祂和拋棄祂的人的貧乏那樣,當罪咎和悲傷使我們感到壓抑時,我們就要注視耶穌的傷痕,隨時準備接受祂以自己受到傷害而無限大愛給予的寬恕。」

「祂曉得你的創傷,曉得你的國家、你的人民、你的土地的創傷!這些創傷在燃燒,不斷受到仇恨和暴行的感染,而正義的良藥和希望的香膏似乎永遠不會到來。」

「因此,現在是淨化你內心的憤怒、內疚、各種怨恨和嫉恨的時候了,以便接納和活出耶穌的寬恕。」教宗對全體剛果人民說:「但願在這個國家自稱為基督徒卻實施暴行的人,對你而言,這正是一個時刻; 上主對你說:『放下武器,接受慈悲!』。」

團體

關於平安的第二個泉源,即團體,教宗提到:「耶穌將祂的平安賜給了門徒的第一個團體。這些門徒在祂復活前以過於人性的方式來推斷事物,談論一位能驅趕敵人且使他們抬高聲望的身為征服者的默西亞。這些世俗的渴望奪走了團體的平安,製造爭論和對立。我們今天也有這種危險,人在一起,卻獨自向前行走,在社會甚至教會內追求權力、事業、野心,如此一來,就會如那些門徒那樣,關在家裡、沒有希望且充滿恐懼和失望。」

使命

平安的第3個泉源是使命。教宗表示:「天父打發耶穌來是為了所有人:不只是為義人,而是為所有人,尤其為遠離的人,也為近人,不僅是『我們的』近人,而是為眾人。我們蒙召成為和平的使者,這使我們感到平安。這是一種選擇:心中有眾人,相信種族、地域和宗教差異是次要的,而非阻礙;相信其他人是兄弟姐妹,同一個人類團體的成員;每個人享有耶穌帶給世界的平安。」

教宗最後總結道:「相信我們基督徒蒙召與眾人合作、打破暴力的循環、揭露仇恨的陰謀,這是一項選擇。今天,耶穌向這個偉大國家的每個家庭、團體、部族、社區和城市說,願你們平安!願你們平安:讓上主的這句話在我們心中靜靜地迴盪。我們要感到這是對我們說的話,選擇成為寬恕的見證人、團體的主角、在世界上履行和平使命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
教宗方濟各剛果及南蘇丹
使徒之旅資訊

教宗:天主聖言屬於整個人類,教會心胸寬廣傳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主持天主聖言主日彌撒。他在講道中,提醒在場參禮的所有信眾說,在當今時代傳福音是教會最迫切的使命。教宗強調:「聖言不是抽象和靜止的僵化公式,而是與不斷發展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天主聖言屬於所有的人,因為天主為所有的人施予救恩。」

教宗說:「但願我們不要一邊宣講天主的心胸是如何的寬廣,而卻一邊成為一個心胸狹窄的教會團體。⋯⋯希望我們不至於一方面明瞭我們蒙召去宣講天國,另一方面卻忽略天主聖言,分散心思在太多不重要的活動中,或者沒完沒了地討論枝微末節。」

教宗表示:「教會的使命就是宣講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這聖言就是耶穌基督。耶穌不是靜止不動的導師,坐在教師席位上的博學士。相反地,耶穌踏上旅途,到各地去宣講天主是愛的喜訊。耶穌如此拓寬了界限,即天主聖言的醫治與重建,不只是為了以色列的義人,而是為所有人,每一個人;他要到達遠方,他要醫治病人,他要拯救罪人,他要尋回迷失的羊,解救那些心靈疲憊和受壓迫的人。總而言之,耶穌‘越過界限’就是為告訴我們,天主的慈悲憐憫是給予每個人的。」

接著,教宗說道:「這是耶穌的邀請:天主自己接近你,要你意識到祂的臨在,為祂的聖言騰出空間,你將改變你看待生命的目光。我也願這樣說:把你的生活置於天主聖言之下。這是教會為我們指出的道路:所有人,也包括教會的牧者,都在天主聖言的權威之下。我們不在各自的品味、傾向或偏好下,卻在唯一的天主聖言之下。祂塑造我們、改變我們,並要求我們在基督的唯一教會內團結一心。」

教宗解釋道:「聖言的動力把我們拉入天父之愛的『網』,讓我們成為使徒,使我們感受到一種無法抑制的渴望,就是要引領所有我們遇到的人登上那艘航向天國的船。這不同於勸人改變宗教信仰,因為聲聲召喚的是天主聖言,不是我們自己的言語。」

在結束講道前,教宗感謝那些在彌撒中將要領受讀經職務和要理教員職務的10位平信徒,鼓勵他們在福傳的使命中植根於祈禱,以生活為福音作見證。

教宗在講道後親自主持讀經職務和要理教員職務的授予禮,分別授予三名平信徒讀經員聖經,七名平信徒要理教員十字架苦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我們的自我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顯節隆重彌撒,紀念從東方來到白冷城的賢士們的旅途。教宗在彌撒講道的開端就把目光投向「一顆升起的星」,這顆星指向「前來照亮各民族、照亮人類黑暗」的耶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哪裡可以找到耶穌?教宗解釋說:「按照賢士們的教導,我們可以看到“信仰不是來自我們的功績或理論推理,而是來自天主的恩賜。我們也明白了,與主耶穌相遇的第一個地方是:『不安的詢問』。」

教宗說:「一開始賢士就有提問者的不安。在對無限的渴望中,他們掃視天空,被明星的光芒所驚艷,這代表了對超性的張力,這種張力激勵著文明的旅程和我們心靈的不斷探索。事實上,那顆星恰恰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詢問:那誕生者在哪裡?(參閱:瑪二2)」

圓滿的生命在哪裡,那不會消逝的愛在哪裡?

教宗說:「當我們因天主的恩寵、為保持清醒而心中感到不安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當我們允許自己被質疑,不滿足於慣常的平靜,而投入每一天的挑戰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當我們不再留守於中性的空間,而決定踏入生活的不舒適時,信仰的旅程就開始了。這些不舒適包括人際關係、驚喜、意想不到的事、我們要推進的項目、要實現的夢想、需面對的恐懼、以及鑽心的苦楚。在這些時刻,那些無法抑制的詢問從我們的心中升起,促使我們尋找天主:我的幸福在哪裡?我嚮往的圓滿生活在哪裡?那永不消逝、不會減弱、甚至面對脆弱、失敗和背叛也不會崩潰的愛在哪裡?在我的危機和苦難中隱藏著哪些機遇?」

天主居住在我們不安的詢問中

教宗強調:「為了消除這些詢問,我們不乏心靈的鎮靜劑, 以及平息我們不安的替代品:從消費主義的產品到享樂的誘惑、從精彩的辯論到求福的偶像崇拜。這一切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不要想太多,順其自然,享受生活!我們總是設法把我們的心放在舒適的保險箱裡,但如果賢士們如此做了,就永遠不會遇到主耶穌。」

「因此,我們決不能害怕進入這種不安的詢問。」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正是這些不安引導我們走向耶穌。那麼,還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遇到主耶穌。教宗解釋說,這種可能性就是旅途的風險。 事實上,賢士們並沒有停在那裡看天空,默觀明星的光芒,而是冒險踏上了一個無法事先提供安全道路和確定地圖的危險旅途。他們想知道誰是猶太人的君王,祂在哪裡出生,在哪裡可以找到。為此,他們詢問黑落德,而黑落德又召集了眾司祭長和民間的經師。賢士行走在旅途中:大多數描述他們動作的詞都是動詞。」

信仰在不斷走向天主的過程中成長

「信仰若缺乏持續的旅途和與主耶穌不斷的交談,也將無法成長。」教宗強調:「有一些關於天主的想法和一些使良心平安的祈禱是不夠的,還要成為跟隨耶穌及其福音的門徒:我們要牢記:如果信仰停止不前,它就不會成長;我們不能把信仰封閉於個人的虔敬,或把它關閉在教堂的圍牆內,而要把信仰帶出來,體現在生活中,不斷地走向天主、走向我們的兄弟姐妹。今天讓我們捫心自問:我是否走向生命的主,讓祂成為我生命的主人?耶穌,對我而言祢是誰?祢叫我去哪裡,祢對我的生活有什麼要求?祢邀請我為他人做出什麼選擇?」

一切的終點是讓自己被天主所擁抱

在詢問的不安和旅途的風險之後,教宗指出了與主相遇的第三個地方:朝拜的驚奇。教宗說:「在漫長的旅途和辛苦的尋找之後,賢士們進入屋內,『看見嬰兒和祂的母親瑪利亞,遂俯伏朝拜了祂』(同上:11節)。這是決定性的一點:我們的不安、我們的詢問、靈性的旅途和信仰的實踐,必須匯聚於對主耶穌的朝拜中。賢士們在那裡找到源頭的中心,因為一切都源自那裡,因為主耶穌在我們內激發了感受、反饋和行動。一切都源自那裡並在那裡臻至圓滿,因為一切的目的不是為了達到個人的目標和享有個人榮耀,而是為了與天主相遇,接受祂的愛,這為我們的希望提供了基礎,使我們擺脫罪惡,敞開心門去愛他人,使我們成為一個有能力建設更公平和更友愛世界的人。」

耶穌是光芒四射的晨星

「信仰是一個旅途,一個朝聖的過程,是一個出發和再出發的經歷。」教宗提到:「如果我們不把耶穌放在中心位置,不朝拜祂,推動牧靈工作就沒有意義。今天,主耶穌邀請我們向賢士們學習:像賢士那樣俯伏在地,在朝拜的驚奇中臣服於天主。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我們的自我;我們要朝拜天主,而不是那些用聲望和權力的魔力、用虛假新聞的魅力來誘惑我們的虛假偶像;我們要朝拜天主,好能不屈服於終將過去的事物和誘人卻空洞的邪惡邏輯。」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敞開心扉迎接不安,祈求踏上旅途的勇氣,在朝拜中結束。我們不要害怕!這是賢士的道路,也是歷史上所有聖人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將沒有平安的人託付於聖母瑪利亞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大禮彌撒,5千名信友參禮。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省思了天主降生成人的深意,並為前一天剛去世的本篤十六世祈禱。他說:「今天我們將敬愛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託付於至聖瑪利亞,求聖母陪伴他從塵世走向天主的行程。」

教宗首先從那些在衝突地區經歷嚴峻考驗的人談起:「他們在艱難的處境中無法慶祝聖誕節。因此,我們要為那些沒有和平的人呼求聖母瑪利亞,那位將和平之王帶到世界上的女人。我們特別為些受苦和不再有祈禱力量的子女、為在世界不少地區受戰爭打擊的許多弟兄姐妹懇求天主之母,他們在節日的這幾天生活在漆黑和寒冷中、貧困和恐懼中,陷入暴力和冷漠中。」

接著,教宗指出:「天主取了人性,透過聖母瑪利亞與我們的人性永遠緊密相連,就如孩子與母親那樣,因此我們的人性就是祂的人性。基督降生成人在某種程度內,同人人結合在一起。祂曾以人的雙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並以人的心腸愛天主愛人。祂既生於童貞瑪利亞,則祂真是我們中的一員。並在一切事上,除了罪惡以外,同我們相似(《牧職憲章》,22號)。」

教宗說:「這就是天主生於瑪利亞所做的一切:祂對我們的人性彰顯了具體的愛,真實而全然予以接納。弟兄姐妹們,天主愛我們不是憑言語,而是以事實;不是從高處、從遠處,而是從近處、從我們的肉身內,因為藉著瑪利亞,聖言成了血肉,因為在基督的胸膛裡,一顆血肉的心繼續不斷地跳動,為我們每一個人跳動!」

教宗闡明:「透過瑪利亞,天主的平安願意進入我們的家門、我們的心中和我們的世界。為接納這平安,需要像白冷的牧羊人那樣,這些貧窮、也許相當粗獷的人最先認出了眼前的天主、來時貧窮且喜歡與窮人為伍的天主。他們起身前往,最先看到懷抱聖嬰的天主之母。」於是,教宗邀請眾人「前去和看見」。

「首先是前去,且毫不遲疑地前去,效法牧羊人,他們一聽到天使關於基督誕生的宣報,就急忙啟程,去看“躺在馬槽中的嬰兒(路二16)。為接受天主及祂的平安,不可停下舒適地等待事情的改善。需要起身,抓住恩寵的時機,前進、冒風險。因此,我們應行動起來,不要只希望事情發生變化,因為在教會和社會中,許多人都在等著那人人都可行的善。」

「牧羊人今天激勵我們前去,為世界上發生的事而動身、為行善而弄髒我們的雙手,放棄許多習慣和舒適,向天主的新意開放心門,這些可在謙卑的服務和關懷的勇氣中找到。弟兄姐妹們,讓我們效法牧羊人:起身前去吧!」

然後是看見。教宗強調:「我們應像牧羊人那樣,站立在聖母懷中的聖嬰面前,什麼都不說,只是默默地留在那裡,用目光朝拜和迎接那成為血肉的天主那令人安慰的溫柔。我們要花時間去看,即睜開眼睛去注視那些要緊的:注視天主和其他人。我們要有勇氣感受到相遇帶來的驚喜,這是天主的風格,與塵世的誘惑截然不同,後者讓你鬆懈。天主帶來的驚喜,即相遇,帶給你的是平安;那另一個只是麻醉你,讓你鬆懈而已。」

教宗接著指出:「我們經常因忙碌而找不到時間停下一分鐘來陪伴上主,聆聽祂的聖言、祈禱、朝拜及頌謝。人們也沒時間聽妻子或丈夫講話、與子女溝通,沒有把時間用在年長者或祖父母身上,去看生命的深處和發現根基。那麼,我們就需要效法牧羊人,學習去看。因此,我們要詢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看見我們身旁的人、住在同一棟樓的人、每天在路上遇到的人。我們需要學習用心去了解,學會看見。」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上主來到我們當中,天主之母將祂放在我們眼前,我們要在前去的動力和看見的驚喜中,重新發現使今年真正成為新的一年的秘訣,克勝停留的疲憊或誘惑的虛假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感謝天主把本篤十六世賜給教會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12月31日傍晚5點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帶領信眾誦念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詠唱《謝主曲》。當天上午9點多,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蒙主恩召,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懷著感傷和感激之情,感謝天主「為教會和世界」賜下了本篤十六世,並為他所完成的一切善,「特別是為他的信德與祈禱見證,尤其是在近幾年引退生活中的種種」而向天主獻上感恩。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以「謙恭」為主題,強調它不僅是基督徒的美德,也是公民的品德,能讓世界變得更友愛。

當天禮儀的讀經選自《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時期一滿,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兒子來,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使我們獲得義子的地位。」(四4-5)

教宗首先指出,天主子「生於女人」:天主選擇以這種方式進入世界,而且這方式「與祂來到世界的事實同等重要」。天主降生成人,祂不是俯衝降下,而是「生於女人」,並且事先取得了她的同意。這一切展現出天主尊重我們的自由和無償付出。

「祂來救我們的這個方式,也是祂邀請我們跟隨祂的道路,好能繼續與祂一起培養新的、自由的、修和的人性。關鍵詞在於:和解的人類。這是一種建立關係的風格、方式,由此衍生出良好且有尊嚴的和睦共處的人性品格,其中之一是謙恭。它是增進兄弟情誼和人際友愛的生活風格。」

正是在謙恭的主題上,教宗方濟各念及當天早上「離開我們」的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我們深情地緬懷他這個如此高尚、如此謙恭的人。我們心存萬分感激之情:感謝天主為教會和世界賜下了他;感謝他所完成的一切善,特別是他的信德與祈禱見證,尤其是在近幾年引退生活中的種種。唯有天主知道他轉禱的價值和力量,以及他為教會的益處所做的犧牲。」

謙恭也是公民的品德。教宗方濟各稱之為「對話文化的重要因素」。對話是「為了和睦共處,為了以兄弟相待」的必要態度。

「持之以恆的勇敢對話不像矛盾和衝突那樣製造新聞,卻有助於世人謹慎地活得更好。雖然說謙恭是對話的一部分,可這不僅是『禮貌』的問題,換言之,這不是『有教養』的標籤。不是的,我們在這裡談論的謙恭不是這件事。相反地,謙恭是個該當恢復、應當每天修鍊的美德,好能逆流而行,增進我們社會的人情味。」

教宗以聖保祿在書信中說的「聖神的效果」來闡述「謙恭」(參閱:迦五22):那是一種仁愛的態度,扶持並安慰他人,在與人交往時小心「不要傷害」他人,卻要幫助他人「減輕負擔」,給予寬慰。

「謙恭是醫治我們社會某些症狀的解藥:它是治療殘忍的解藥,不幸地殘忍會跟毒藥一樣滲透進人心,毒害各種關係;謙恭是治療焦慮和心煩意亂的解藥,焦慮和心煩意亂導致我們只顧自己,對他人關起心門。我們日常生活的這些『疾病』使我們變得暴躁,無法說出『請』或者『對不起』,甚至光是連個『謝謝』都難以啟齒。」

儘管如此,這世界上還有許多謙恭的人。他們懂得放下自己的擔憂,關心他人。為此,教宗呼籲說:「親愛的弟兄姊妹,我認為,恢復謙恭這個人品美德和公民品德,能為改善家庭、團體和城市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因此,展望羅馬城新的一年,我願意祝福我們所有居民陶冶謙恭這項美德。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謙恭變成一種生活風格,它就能營造出健康的和睦共處,就能使得社會關係充滿人情味,化解暴躁和冷漠。」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回到聖母瑪利亞「神聖的母性」上,說:「讓我們停下來默觀並默想,因為救恩奧秘的精華即在於此。」在聖母神聖的母性中,「有一條增進世界人情味的道路」。

在當天的晚禱中,參禮者同聲懇求上主「將祂的平安賜給所有的人」,並且祈求天主接納本篤十六世進入天國。晚禱結束後,教宗方濟各坐著輪椅離開聖伯多祿大殿,來到聖伯多祿廣場上的聖誕馬槽前靜默片刻,默觀微笑的耶穌聖嬰。眾多信友早已在廣場上等候教宗。夜幕低沉、廣場昏暗,但聖誕馬槽和聖誕樹的光熠熠閃亮。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
榮休教宗的生平介紹及相關資訊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耶穌聖誕節

圖片:由李東彪修士製作,在2022年設置在慈幼會修院的聖誕馬槽。

耶穌聖誕節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祝大家聖誕快樂!在聖誕節中充滿天主的平安和恩寵。

今天的福音中,我們聽到若望宗徒的說話,「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

還記得很久以前,有一個美國的攝製隊,他們遠赴印度的加爾各答,到德蘭修女服務的村莊,那個地方是特別為一些臨終者和彌留的露宿者去服務。當時攝製隊進入一個很黑暗和衛生環境不太好的地方拍攝,拍攝完畢後,他們把錄影帶帶回美國,他們發現原來他們沒有帶備足夠的燈光,加上當時的環境光線不足,但是當導演再細看這些拍攝素材的時候,他發現修女對那些露宿者和臨終者的關心和體貼,就算在光線不足的地方都可以拍攝到那份人性的美麗,讓人感動。

我們慶祝基督的降生,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光!人的那份美善,為這個世界在黑暗和困難中帶來了一份平安和光明。

讓我們細看,12月25日不一定是耶穌的誕生,但是教會就借用了外教徒慶祝太陽神的節日,讓眾人明白耶穌就是這個太陽和光。因為地球是環繞着太陽,一個橢圓形的軌道而運行,所以當地球去到太陽最遠的一端時,就會發現太陽的力量就變弱了,但是因為地球在接近太陽的時候,太陽就顯得更明顯,就是我們所認知的日長夜短,我們會感受到溫暖。所以,當時這個節日是慶祝重生的日子,特別是太陽神給人力量和光明。

我們知道耶穌是太陽,祂是我們的光。若望說:「黑暗決不能戰勝祂!」祂的溫暖,每天支持我們的生命,所以我們要接受祂,使我們能夠成為天主的子女。

讓我們在這個聖誕節中,把天主的這份光明、溫暖和平安與我們身邊的人分享。就如主耶穌基督一樣,天主無條件地把祂的聖子帶給我們,願我們在這個聖誕節對有需要的人多一份關心和憐憫,使天主的光重現人間。

天主保祐!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