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以善行使現實生活散發馨香,去除仇恨和恐懼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12月12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在聖伯多祿大殿用西班牙語主持了彌撒聖祭,共祭的樞機、主教和司鐸超過300人。教宗在講道中向3000名參禮者解釋了聖母的樣貌於1531年12月印在聖若望.迪達谷(Juan Diego)的斗篷上的意義。

教宗說:「那是首位門徒、信徒之母和教會本身的樣貌,始終印在我們所是且所擁有的卑微上。她雖然卑微,卻在天主眼中受到重視,被印在外衣上。」

接著,教宗提到瓜達盧佩聖母奇蹟中的那些玫瑰花,指出玫瑰花「在這奇妙之事裡代表了上主注入心中的美德」,這一切「絕非我們的功勞」。「採摘玫瑰花的舉動向我們啟示了天主希望我們領受這份禮物。我們要以善行使我們脆弱的現實生活散發馨香,增進美德,去除仇恨和恐懼」。

印在聖若望.迪達谷外衣上的聖母像是她與我們同在的記號。教宗強調,聖母與我們在一起,「永遠印在那些簡陋的衣衫上,散發出世間培養不出的美德的馨香」。這些美德「在樸質渺小的愛的舉動中填滿我們的匱乏,在我們不知不覺間以教會的樣貌照亮我們的外衣」。

教宗重申,瓜達盧佩聖母像、外衣和玫瑰花,向我們表明瑪利亞是守候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母親,並且傳達出一個簡淺易懂的訊息。

教宗最後說:「這訊息保護我們免於許多社會和政治的意識形態。因著這些意識形態,瓜達盧佩的真實情況往往被大力炒作,以此為依據為自己作辯護和賺錢。瓜達盧佩聖母的訊息不容許任何種類的意識形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第7屆世界窮人日彌撒:天主將要求我們為貧困的醜聞交帳

圖片:Vatican Media

貧困是個醜聞,我們應當遵照福音指示給基督徒的訊息來應對,即:實踐愛德、「分享食糧、使愛倍增」。教宗方濟各11月19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為第7屆世界窮人日主持彌撒,在講道中如此表示。他呼籲眾人對抗多種形式的悲慘處境,對抗利己主義。「我們不能把上主的財富埋在地底下」,因為祂回來時將要求我們交帳。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我們世界的許多物質貧困、文化貧瘠、靈性匱乏。讓我們想想那些居住在我們城市受到傷害的人、變得隱形的窮人,他們在一個過於忙碌且分心的社會普遍冷漠中,痛苦的哀嚎被壓制下來。⋯⋯讓我們想想那些受壓迫的人、勞苦者、被邊緣化的人、戰爭受害者,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離鄉背井的人,想想那些三餐不繼、沒有工作、缺乏希望的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貧困,不是兩三個,是很多個。窮人為數眾多。」

當天約有5千人在聖伯多祿大殿參加禮儀,他們絕大多數的人每天忍受貧困之苦,尊嚴掃地,缺少基本的維生之道。教宗期勉眾人依循塔冷通的比喻行事(參閱:瑪廿五14-30),提出兩條當走之路。

第一條是「耶穌的旅途」:主人上路前叫來僕人,把自己的財產託付給他們;同樣地,主基督回到天父身邊前,把聖神的恩典託付給人們,讓每個人能推進主基督託付給自己的使命,在世上繼續祂的事業。教宗指出,耶穌並未私藏祂從天父那裡領受的財富,而是為了世人的益處加以善用(參閱:格後五21)。這便「激勵了祂回到天父身邊前的塵世之旅」。

塔冷通的比喻也提到,主人一旦回來,就會要求僕人交帳。這就引出第二條道路,即「我們的生命之旅」,世人為與耶穌相遇、為進入「永生福樂」所走的那條路。

「我們在人生中走的是哪條路呢?那條耶穌自我奉獻的路,或是自私自利的路?那條向他人伸手援助、獻出自己的路,或是那條攥緊手來握住更多、只為保護自己的路?塔冷通比喻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所能和機會,領受了『塔冷通』。請注意:我們不能被常聽見的話語所誤導:這並非個人才華,而是如同我們所說的,是上主的財富,也就是主基督離開我們、回到天父身邊前所留給我們的財富。」

耶穌留給世人的莫大財富是「上主的愛」,那是「我們生活的基石、我們旅途的力量」。正如塔冷通的比喻所指出的,現在輪到人們來選擇怎麼運用。

「我們可以讓我們所領受的加倍增長,為了愛他人讓生命成為愛的奉獻,還是我們被困在虛假的天主形象裡,出於恐懼把我們所領受的珍寶埋藏在地底下,只為自己著想。」

教宗由此邀請信眾自問:「我會以我的生命去冒險嗎?我會以我的信仰力量去冒險嗎?作為基督徒,我是否懂得冒險,或因恐懼或者膽怯而自我封閉?」

塔冷通的比喻有助於我們省思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抱持著何種態度。教宗表示,從上主那裡領受祂聖愛的人,蒙召「成為送給他人的禮物」,因為「我們如果不讓我們周圍的愛加倍增長,生命就會在黑暗中消耗殆盡;我們如果不促使所領受的塔冷通流通,生命就會被埋入地底下,彷彿早已死去一般(參閱:瑪廿五30)」。

教宗最後提醒道:「弟兄姊妹們,多少基督徒有如被埋在地底下;多少基督徒度的信仰生活就像被埋在地底下那樣。」基督徒蒙召分享耶穌所賜的財富:祂的聖愛、祂的慈悲、祂的憐憫、喜樂和希望。願每個人「依照各自所領受的恩典、託付於己的使命,努力促使愛德結出果實,關懷窮人」。

教宗主持追思彌撒:天主喜愛謙卑,教宗、樞機和主教必須服務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1月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近一年中去世的本篤十六世及6位樞機和147位主教。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了天主的憐憫和謙卑,“祂將自己戰勝死亡的生命賜予我們”。

當天的福音敘述耶穌使納因城寡婦的獨子復活的事蹟(參閱:路七11-17)。看到一個送葬的隊伍,死者是“他母親的獨生子”,耶穌就“動了憐憫的心”。教宗省思這個場景,提到本篤十六世的首道通諭《天主是愛》中的一句話:“耶穌的綱要,就是擁有‘一顆可以看到的心’。”(31號b)

教宗指出,本篤十六世多次提醒我們,“信仰首先不是需要理解的一個觀念或需要奉行的一種道德,信仰是需要遇到的一個人,耶穌基督”。教宗解釋,耶穌看到納因城寡婦的痛苦就停下腳步,按住死者的棺材並使他復活。耶穌的神性“在與我們的苦難接觸時閃耀發光,因為祂的心是憐憫的”。

教宗強調,“向因自己的親人死亡而痛苦的人投向憐憫的目光”,這很重要。耶穌以祂的憐憫消除了距離,走近這個失去兒子的婦人。“這就是天主的風格,親近、憐憫和溫柔。話語不多。耶穌不對死亡進行說教,而對那個母親只說一句話:‘不要哭了!’”

“為什麼?難道哭就錯了嗎?不是的,在福音的記述中耶穌自己就哭過。但祂對那個母親說‘不要哭了’,因為因著上主,眼淚不會永遠流淌,是有盡頭的。祂是天主,正如經上所預言的,祂要‘永遠取消死亡’並‘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依廿五8;參閱:默廿一4)。祂把我們的眼淚當作自己的,為使我們不再流淚。”

接著,教宗提到在這段《路加福音》中,主角是一個獨生子和一個寡婦,他們與《聖經》所提的外方人都是最孤獨和被拋棄的人,“除了天主外,他們不能信賴任何一個人”。也因此,“寡婦、孤兒、外方人”乃是“上主最親密和最鍾愛的人”。

教宗指出,我們要學習這些人的謙卑,他們將一切希望寄託於上主,而非自己身上;他們以上主為生命的中心。不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祂對他們的眷顧”,承認自己是“需要天主的人”,他們讓我們懂得“微小極受上主喜愛,是通往天國的道路”。

“天主尋找卑微的人,他們將希望寄託於上主,而不是自己和自己的計劃。弟兄姊妹們,這就是基督徒的謙卑:它不是其它美德中的一種,而是生活的基本態度:相信自己是需要天主的人,為天主騰出空間,將一切信賴都寄託於祂。這就是基督徒的謙卑。”

教宗繼續表示,天主喜愛謙卑,“因為謙卑能使祂與我們互動”。上主喜愛謙卑,因為祂自己就是謙卑。上主降臨我們當中,自謙自卑,不強迫人,而是留出空間。

“天主愛那些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人,愛那些不是一切的中心的人,祂愛的正是謙卑的人:這些人比任何人都相似祂。這就是為什麼如耶穌所說的:‘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十四11)我喜歡提起本篤教宗最初說的那句話:‘上主葡萄園中謙卑的工人。’是的,基督徒,尤其是教宗、樞機和主教,都應邀成為謙卑的工人:服事而不是被服事;在考慮自己的果實之前,先想到主葡萄園裡的果實。為耶穌的教會棄絕自己是多麼的美好!”

最後,教宗邀請眾人為在近一年中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祈禱,並表明他們曾有一顆“牧靈、憐憫和謙卑的心,因為他們生命的意義是上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追思已亡瞻禮彌撒,為戰爭下早逝的生命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11月2日上午10點,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城南的“陣亡將士公墓”主持追思已亡瞻禮彌撒。大約三百多位信友冒雨參與了教宗主持的彌撒。

教宗到達公墓時,受到意大利行政官員的歡迎,隨後坐輪椅到部分將士墓前獻花並默思祈禱。祈禱之後開始舉行彌撒。

在講道中,教宗省思了“記憶與望德”。關於記憶,教宗指出,“紀念我們的先人,他們度過一生,結束了塵世的生命;紀念很多與我們為善的人:在家庭裡,在朋友中……。也紀念那些雖然無法做很多善事、卻被天主所紀念和憐憫的人”。這就是上主無限慈悲的奧秘。

接著,教宗講到望德。教宗說:“今天的望德是一份有助於展望未來的記憶。”“我們走在前去相遇的旅途中,要去與上主和所有的人相遇。我們應該祈求上主賜給我們這望德的恩寵:望德絕不叫人失望;望德是每天推動我們前進的美德,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探尋出路。”望德絕不叫人失望。

隨後,教宗提到他眼前紀念的將士們,他們大多數都是在二十到三十歲之間陣亡的。教宗說:“這不禁讓我想起今天的戰爭。今天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許多青年人和不再青春的人⋯⋯世界各地的戰爭,也有的是離我們很近的戰爭,在歐洲內外:有多少人死亡啊!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毀掉了!”

“今天,我們懷念逝者,珍惜有關逝者的記憶,守護望德,祈求上主賜予和平,願人們不要再在戰爭中互相殘殺。太多無辜者喪生,太多士兵陣亡。但為什麼會這樣?戰爭永遠是失敗,絕沒有全然的勝利可言。是的,一方戰勝了另一方,但背後總要付出代價,這就是失敗。”

最後,教宗祈禱說:“讓我們為我們的亡者、為所有人向主祈禱:願上主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也祈求天主憐憫我們並賜給我們望德:望德使人前進,並讓我們在蒙主恩召時能夠與所有人共同走向上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愛天主愛近人是一切的根本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10月29日上午10點,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為世界主教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第一會期主持閉幕彌撒,大約5千人參禮。這次會議於10月4日開啟,為期4週,樞機、主教、司鐸、男女平信徒、男女會士、專家及其他基督信仰教會的代表們圍繞著同道偕行的主題進行了討論。

更加同道偕行和致力於傳教的教會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在這段時期我們得以“發現兄弟友愛的美好”,我們“彼此聆聽”。更重要的是,“憑藉我們豐富多采的經歷和敏銳性,我們聆聽了聖神”。

“今天我們還看不到這個進程的全部成果,但憑著遠見,我們能展望在我們面前敞開的視野:上主將引領我們、幫助我們成為更有同道偕行精神和傳教使命的教會。她朝拜天主、為當代的男女服務,且走出去將福音慰藉人心的喜樂帶給所有人。”

天主居首位

除了宣講,也需要接納、朝拜及愛天主和愛人。教宗在反思中引用馬蒂尼樞機和金口聖若望的思想,指出“愛”是首要誡命、“啟發人的根源”。“不是我們的策略、不是人性的算計、不是塵世的風尚”,更不是偶像崇拜,它們看似提供生命,卻要求以生命作為交易。教宗表明,“以整個生命愛天主和愛人如己”,這是“一切開始及重新開始的根本和基礎”。

偶像崇拜使人為奴

那麼,如何將愛化為行動呢?首先是朝拜,這是對天主“無償和出人意料”的愛的第一個回應。朝拜意味著承認天主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在朝拜天主的同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是自由的人。這就是為什麼在《聖經》中,將愛上主與對抗各種偶像崇拜聯繫在一起。教宗說:“朝拜天主的人拒絕偶像,因為天主使他自由,偶像則使他為奴。偶像欺騙我們,從未兌現所承諾的事,因為它們是出於人手的作品。”(參閱:詠一百一十五,4)

教宗告誡道,“我們必須始終對抗偶像崇拜;那些世俗的偶像崇拜往往來自個人虛榮心,如貪求成就、不惜一切代價地自我肯定、對金錢的貪婪,我們不要忘記,魔鬼是從錢袋裡進入的,還有升遷的誘惑;但也有那些喬裝成靈修的偶像崇拜:我的宗教思想、我的牧靈才能……”。

教宗說,“我們要保持警惕,不將我們自己,而是將天主置於中心”。這就需要返回聖體龕前“朝拜”天主。“教會應是朝拜的團體:在每個教區、每個堂區、每個團體中都應朝拜上主!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祈求耶穌,而不是我們自己”。

對世界的呼喊充耳不聞算不得真正的信仰體驗

教宗指出,踐行愛的另一個舉動乃是“服務”,即愛天主和愛近人。“若對世界的呼喊充耳不聞,就不會有真正的信仰體驗。若不關懷近人,就不會愛天主,這樣恐怕會成為法利塞人”。教宗說:“我們可能確實有許多改革教會的好主意,但我們要牢記:朝拜天主、以祂的愛去愛我們的兄弟姐妹,這才是重大而持久的改革。”

為卑微的人服務

教宗希望,教會為眾人服務,尤其是戰爭的受害者、移民、窮人及弱勢人群。“作為耶穌的門徒,我們願意將另一個酵母帶給世界,就是福音的酵母:天主居於首位,與祂在一起的是那些祂所鍾愛的人,窮人和弱勢人群”。

一個為眾人服務、為最卑微的人服務的教會:這就是我們該當夢想的教會。教宗強調,這個教會“接納、服務、愛,以及寬恕”。總之,這是一個更有同道偕行精神和傳教使命的教會。教宗在此感謝所有參加這次世界主教會議的成員,勉勵他們繼續“一起行走、聆聽和對話”。他最後祝願眾人“在朝拜天主和服事近人中,一起成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緬甸仰光總主教貌波樞機:同道偕行,邁向希望、和平與正義的遠行

Photo courtesy of Salt + Light Media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
講道:「同道偕行,邁向希望、和平與正義的遠行」
緬甸仰光總主教貌波(Charles Bo)樞機
亞洲主教團協會(FABC)主席
聖伯多祿大殿,2023 10 23

我親愛的朋友們:

願基督的平安與你們同在。

按聖經的記載,我們追溯到原祖父母亞當和厄娃的旅程。他們決定要離開熟悉的舒適與恩寵而選擇了一條黑暗籠罩的道路。從那時起,人類便展開了一趟尋找之旅,不停地找尋人生的意義,不斷地探索靈性的奧祕。出谷紀裡所記載的其中一個旅程,描述天主為拯救受壓迫的人們的天主,祂召叫一個名叫梅瑟的牧羊人,為了要對抗法郎的驕傲蠻橫。在這關鍵時刻,天主展現了逾越奧蹟──一個在聖經中反覆出現的主題。這訊息意思清晰明確:天主永遠不會拋棄祂的子民。

我們的信德之父亞巴郎,蒙召踏上不熟悉的旅程。在讀經一羅馬書中,聖保祿宗徒鼓勵我們以亞巴郎為榜樣。當我們踏上生命和信仰的旅程時,常常發現自己不知何去何從,但我們受召在堅強的信德引導下冒險進入未卜的前途。正如亞巴郎因信德成義一樣,我們也因信德成義,相信天主總會實現祂的許諾。我們共議性的旅程並不是一場由數學方程式、預先策劃好的太空探索。相反地,天主召叫我們,祂就成為我們的嚮導、我們的路線圖、我們的同行夥伴。

在人生最黑暗、最動盪的時刻,信德照亮了前路,天主的恩寵貫穿陰霾,幫助我們走出陰森的幽谷。教會一如亞巴郎,受召成為正義的教會,體現富有共議精神的信德之旅,堅信天主的信實。儘管在尋找之旅的遠行中,會有疑惑和感到焦慮,但我們可以從天主的召選者梅瑟身上汲取靈感,他是我們所有人的典範。即便我們的旅程可能無法到達預定的目的地,但參與旅程本身就是一種祝福。鑑於最近西亞和世界其他地區所發生的事件所造成全球的動盪,我們便知道,這次由教會發起的共議性的旅程,是跨世代的、為全人類帶來希望的遠行。

今天的福音直指人內心深處的貪得無厭、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這是人類許多苦難和衝突背後的原罪。耶穌以一個比喻教導我們──一個貪婪的地主由於慾望導致自我毀滅。天主為每個人、為我們的教會都有一個計畫。我們的旅程和計畫必須符合祂的旨意。那富有的地主和他過分囤積的比喻,是當今世界的隱喻。今日,戰爭和軍火工業以數百萬人的痛苦為代價,累積巨大的財富。聖保祿宗徒在讀經一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良方:「你們要信賴那位渴望人類踏上希望和治癒之旅的天主。你們的夢想要與天主對你們的計畫一致。」這訊息就是對今天的福音所作的響應。

正如教宗方濟各在最近的文獻中所強調的,人類的貪婪已經對我們的地球造成傷害,剝奪了數百萬人的尊嚴。這些文獻呼籲儘速展開三個層面的和好,以拯救人類和我們的地球:與天主和好(《福音的喜樂》)、與自然和好(《願祢受讚頌》,《請讚頌天主》),以及人與人之間彼此和好(《眾位弟兄》)。我們同道偕行是為了要拯救人類,以及在正義與和平中治癒世界,並使世人和好。塑造一個充滿希望、和平與正義的世界,唯一的途徑就是使所有人一起同道偕行。

今天福音的比喻來自有人尋求耶穌的幫助,以解決他們兄弟間的繼承糾紛。在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中,我們最關心的議題之一是我們將為下一代留下什麼遺產。我們這一代透支了生活環境的資源,而年輕的下一代理應繼承一個更祥和的世界、一個完整無損的受造界。然而,這個世界卻正處於危險之中。全球暖化摧毀了社區和數百萬人的生計,我們的家園有可能從下一代手中消失。教宗方濟各呼籲我們要注意跨世代之間的公平正義。

身為亞洲的主教,我們清楚意識到,氣候變遷造成災害,地區的環境因而遭到嚴重破壞。在印度中部、越南和緬甸,特別是在南中國海一帶,有為數眾多的在地基督徒社群人口,他們長期以來作為自然環境的保護者,現在也受到當今的一些意識形態、殖民文化和資源開發的衝擊。在亞洲主教團協會(FABC)慶祝成立50週年之際,這些地區保留大片的森林──那是地球在這地區的肺部──竟遭到恣意破壞,而且當地的人民遭受的暴力行為也持續增加,所以我們呼籲,要全球人民強烈關注這問題。

亞洲是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耶穌的福音首先在此扎根。儘管在過去歷史上經歷諸多困難與挑戰,但亞洲教會仍屬年輕且充滿活力。我們在亞洲的信仰旅程並非一帆風順,但這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激勵我們,重返宗徒福傳的顯赫歲月。在普世教會共議性之旅的啟迪之下,我們樂觀地回應主基督的召叫,肩負起廿一世紀在亞洲的福傳使命。

在亞洲的基督信仰旅程中,沒有哪個地方比緬甸所面臨的挑戰更為艱鉅。我們這一小小羊群,正因天災人禍在各方面所導致的危機而流離失所,使人們必須忍受巨大的痛苦。我們的人民在遷移流徙。不但家破人亡,有些教堂更是首當其衝,遭到嚴重地破壞與摧毀,十字架的苦路在亞洲許多地方是痛苦的現實。

然而,緬甸和亞洲的教會矢志為和好努力,就像那群在十字架苦路上跟隨了耶穌的忠信婦女一樣。我們像那些婦女一樣地繼續含淚前行,深信在相互尊重、彼此友愛的過程中,將看到所有的傷口癒合,看到一線希望、一道和平和正義的曙光,普照在每一個飽受苦難的國家。讓我們祈求,願在教宗方濟各的領導下,天主教會帶領整個人類大家庭踏上治癒世界和地球的遠行,最終帶領我們走向新天新地。

我們代表亞洲人民祝福你們,願每一位都有一個蒙受祝福和鼓舞人心的旅程。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譯)

教宗主持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開幕彌撒:讓我們與聖神同行

Photo Credit:Rodney Leung / Salt+Light Media

10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感恩祭,正式開啟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會議。這一天是亞西西聖方濟各瞻禮,有490位司鐸和主教與教宗共祭,其中370位是出席本屆主教代表會議的神長。全體新樞機和樞機團成員以及25000名信友在場參禮。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首要之務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明,“我們在此不是為開一場國會會議或討論一項改革方案”。我們在此是為了“以耶穌的目光一起行走,祂讚頌天父,接納勞苦和負重擔的人。因此,我們要以耶穌的目光為起點,這是祝福和款待的目光”。

“這就是主教會議的首要任務:將我們的目光重新聚焦於天主,成為一個慈悲地看待人類的教會。一個團結友愛的教會,或至少是尋求團結和友愛、聆聽和對話;一個祝福和鼓勵人的教會,幫助那些尋求上主的人,以善意來撼動冷漠者的心,為使人接納信仰之美開闢道路。一個以天主為中心的教會,因此對內不製造分裂,對外決不苛刻。一個與耶穌一起冒風險的教會。這就是耶穌所希望的教會。”

教會與當今的文化和牧靈挑戰

教宗省思的中心是彌撒福音敘述的事件,其中顯示耶穌“那種看得遠的目光”。洗者若翰對耶穌的身分有懷疑,耶穌“走遍了許多城市,儘管行了奇蹟,這些城市也沒有悔改;人們指控祂貪吃嗜酒,可在不久前他們卻埋怨洗者若翰過於節制”。(參閱:瑪十一2-24)但耶穌並沒有因此而悲傷,反而讚頌天主,因為祂啟示給小孩子和神貧的人(參閱:同上25)。

教宗解釋,耶穌“能夠發現隱藏的善在成長、聖言的種子得到純樸人的接納、天主國的光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照亮”。同時,耶穌的目光也“轉向最弱小者、受苦的人和被丟棄的人”。“耶穌這款待的目光也邀請我們成為一個好客的教會,不關閉大門”。

“在如同我們這樣的一個複雜的時代,呈現出文化和牧靈上的新挑戰,這要求我們內心保持親切及溫和的態度,好能沒有顧慮地進行交流。在同道偕行的對話中,在這美妙的‘聖神內的行程’中,我們作為天主子民一起行走,能藉著上主在合一及友誼中成長,以上主的目光看待當今的挑戰;用聖保祿六世的一句美好的話語表達,就是成為一個“以交談的形式出現”的教會。(《祂的教會》通諭67號)”

沿著聖方濟各的足跡行走

教宗告誡,今日的困難和挑戰不能導致教會 “僵化,成為海關”,將自己武裝起來“與世界對抗”,並“向後”觀望、變得“不冷不熱”、屈服於“世界的時尚”,以及只顧自己。相反,我們需要的則是“沿著亞西西聖方濟各的足跡”行走,去修復基督的教會。

“召開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正是為提醒我們:我們的教會常需要淨化,需要‘得到修復’,因為我們眾人都是一個得到寬恕的罪人的子民,都是被寬恕的罪人,總是需要回到耶穌的源頭,重新走上聖神的道路,將祂的福音傳給每一個人。”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是恩寵與共融的場所

教宗再次要求眾基督徒效法聖方濟各,他“在一個充滿爭奪和分裂的世代,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聖統的教會與異端潮流、基督徒與其他信徒的對立中,沒有批評或痛斥任何人”,他“只使用了福音的武器,即謙卑與合一、祈禱與愛德”。

教宗最後表明,正是聖神“常打破我們的期望,為的是創造一些新事物,它們超越我們的預知和我們的消極情緒”,聖神才是世界主教會議的主角。“讓我們向祂敞開心扉、向祂呼求,以信賴和喜樂之情與祂同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蒙古主持彌撒:無償的愛帶來持久的喜樂

圖片:Vatican Media

唯有愛能真正滿足人的心。什麼愛呢?天主對人類無償的愛,以及人類以同樣無償的愛,懂得愛天主愛他人。教宗方濟各將基督信仰的這個基本真理作為他彌撒講道的中心,將這個信息留給蒙古的教會小團體。9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烏蘭巴托的草原體育館主持彌撒聖祭,大約2000人在場參禮。

天主的游牧者

彌撒當中,教宗身後是一個巨大的櫻桃紅木十字架,側面則是一尊聖母木雕像,是多年前一位蒙古婦女在垃圾堆裡撿到的那一尊。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開門見山,以當天彌撒聖詠中的祈禱為線索,論述“我們心中的渴求”和“為我們解渴的愛”。

關於“我們心中的渴求”,教宗說,“你們中的許多人對行走的美好及疲勞已習以為常”,就像亞巴郎和跟隨基督的每一個人那樣。換句話說,“我們是天主的游牧者”、“尋找幸福的朝聖者”,同時也尋找“我們生命的意義和方向、生命活動的動力”。

“基督信仰回應這種渴求,並認真對待這渴求,不將它移開,不試圖以權宜之計或替代品來滿足這渴求。因為在這渴求中蘊含著我們的偉大奧秘:它使我們向永生的天主敞開心扉,明認天主是愛,祂與我們相遇、使我們成為祂的子女並使我們彼此為兄弟姐妹。”

當心不能解渴的捷徑

接著,教宗談到“為我們解渴的愛”。教宗指出,每個人的生命都經歷過乾旱枯竭的土地,就是我們所稱的孤獨、辛勞及貧瘠。我們內心的乾枯有如此多的形式和時刻,但我們不可釀成錯誤,採用有誘惑力卻無法令人滿足的捷徑來予以消除。

“如果我們認為,成功、權力、財物足以解除我們生命中的飢渴,這是一種世俗的心態,不會帶來任何益處,甚至會讓我們比以前更覺得乾枯。耶穌卻為我們指明道路:‘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瑪十六24)”

唯獨愛能治癒創傷

教宗解釋說,“在基督信仰的核心,有這樣一個令人震驚和非同尋常的道理:若你失去生命,若你慷慨地奉獻生命,若你冒著危險將生命致力於愛,若你將生命作為無償的禮物奉獻給他人,那麼生命就會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在你內傾注永不消逝的喜悅、內心的平安和支撐你的內在力量”。教宗又補充一句說,“我們需要內心的平安”。

“這是耶穌邀請我們去發現的真理,也是耶穌願意向你們所有人、向蒙古這片土地揭示的真理:成為快樂的人,無需強大、富有或有權勢。唯有愛能滿足我們的心靈,唯有愛能治癒我們的創傷,唯有愛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喜悅。這就是耶穌教導我們並為我們敞開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和長者日彌撒:祖父母與青年在豐富交流中一起成長

圖片:Vatican Media

普世教會於7月23日主日慶祝第三屆世界祖父母和長者日,主題是「祂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路一50)。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參禮信友超過8000人。教宗在講道中省思了當天福音的三個比喻,指出其共同點是「一起成長」。

麥子和莠子一起長

當天福音的第一個比喻是麥子和莠子長在同一塊田裡(參閱:瑪十三24-30),這提醒基督徒要腳踏實地展望生活。教宗解釋道:「在人類歷史中,正如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那樣,夾雜著光明與陰影、愛與自私,甚至連善與惡都在某種程度上彼此交織、密不可分。」因此,腳踏實地的態度使人放下意識形態,「理解到罪惡不只來自於外界,更要與我們每個人內在的惡作鬥爭」。

耐心信賴上主

基督徒不可「衝動、激進」地剷除惡的種子、留下善的苗子。「我們常見的一種誘惑是追求『純淨的社會』、『純淨的教會』。而在淨化的過程中,我們恐怕會失去耐性、毫不妥協,甚至對犯錯的人暴力相向。」

教宗指出,面對惡的正確態度是要有耐心。這讓我們能尊重他人,意識到「天主的化工最終必定勝過於惡」。

接受生命的奧妙

教宗接著提到,年長者有時眷戀過去,想要改正以前的過失。然而,耶穌邀請祖父母和年長者「祥和又有耐心地接受生命的奧妙,把判斷留給上主,不要遺憾又懊悔地度過餘生」。

「晚年的確是一段蒙福的時光,因為這是一段修和的時節,要溫柔凝視那已顯露的光明,即使存在著陰影,也要信賴盼望天主播下的好麥子必將勝過於魔鬼要使我們心煩意亂的莠子」。

通過豐富交流來建設友愛社會

當天福音的第二個比喻是天國在人類歷史中有如一粒渺小的芥子。成長茁壯、日漸老去,相似於芥子長成大樹,讓他人得以乘涼。

教宗表示,祖父母為兒孫提供一個學習家庭溫暖、溫柔呵護的地方。「在這豐富的交流中,我們能學習到生命之美,建設友愛的社會,並在教會中促進彼此相遇,聖神所啟發的傳統與新穎得以對話」。

信仰傳承

第三個比喻是以天國的酵母揉和麵團。教宗強調,這「揉和」的動作意味著邀請代際交流。因此,我們必須克服個人主義和自私自利,避免老人遭到邊緣化、被遺棄、孤獨終老。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邀請青年與長者分享恩典、一起成長、互相聆聽、彼此交談、互相扶持。

彌撒禮成時,五名年長者把世青節十字架交予五名青年。後者即將啟程前往里斯本,參加將於8月1日至6日在葡萄牙舉行的世青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彌撒:跟隨耶穌、宣講聖言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2023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正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降福了要授予新任教省總主教的羊毛肩帶。在彌撒講道中,教宗強調了聖伯多祿和保祿的教導,他們透過作耶穌的門徒、跟隨祂,並宣講福音,來回答人生的關鍵問題——「為我來說,耶穌是誰?」

教宗省思道,教會蒙召以同樣的方式成長,「跟隨上主,持續謙遜地尋找祂」,以及「在世界前宣講福音,使人心向天主的臨在敞開」。教宗邀請信眾將耶穌帶到各地,特別是「貧困、衰敗和排斥現象根深蒂固的地方」。

教宗稱聖伯多祿和保祿是兩位深愛上主的宗徒,是「教會信仰的兩大柱石」。教宗指出,當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的時候,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參閱:瑪十六15-16)教宗表明,這個答案是「一段旅途的果實」,是伯多祿跟隨上主、與祂同行、跟在祂身後一段時日的親身經歷的結果。

唯有到了此時,「伯多祿才達到靈性的成熟,使他在恩寵下如此明確地宣認信仰」。「伯多祿告訴我們,針對『為我來說耶穌是誰』的問題,光是教條式毫無瑕疵的說詞,或者一套先入為主的觀念,是不足以答覆的。不。唯有通過跟隨上主,我們才能每天認識祂;唯有藉著成為祂的門徒,聽從祂的聖言,我們才能成為祂的朋友,體驗到祂具有改變力量的愛。」

為此,教宗勸勉信友們不要遲疑或找藉口,因為魔鬼慣用的伎倆是「讓我們以為一切全靠自己的能力,從而剝奪我們對天主聖寵的信心」。伯多祿對我們的叮囑則是要「擺脫一切形式的塵世安全感」,每天跟隨耶穌。只有奮力做「上主的門徒、福音的謙遜僕人」,教會才能「與所有人交談,成為我們當代人的陪伴者、親近者和希望之地」。

談到外邦人的宗徒保祿教宗表示,對於耶穌的同一個問題,伯多祿的答覆是「跟隨」,保祿的答覆則是「宣講」。為了宣講耶穌基督,保祿宗徒翻山越嶺、遠渡重洋,走遍城市鄉間,不顧匱乏和迫害。

「我們要是回顧保祿的生平,他似乎越是宣講福音,就對耶穌的認識越深。通過向他人宣講聖言,他能更深入理解天主的奧秘。」教宗說,外邦人的宗徒教導我們,「每當我們投入福傳使命時,我們自己也在接受福音」。

隨後教宗提到,在聖伯多祿和保祿瞻禮當天,新任教省總主教領受羊毛肩帶,那是「與羅馬教會共融的標記」。教宗期勉這些總主教說:「願你們效法伯多祿和保祿宗徒。你們要做跟隨的門徒、宣講的宗徒。你們要與全體天主子民一起把福音之美帶到各地。」

在彌撒講道的結尾,教宗向巴爾多祿茂大公宗主教派遣的代表團表達問候。教宗說:「謝謝你們的臨在!讓我們攜手前行,跟隨並宣講天主聖言,增進手足情誼。願伯多祿和保祿陪伴我們,並為我們轉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