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憤怒的祈禱勝過冷酷虛偽的道德説教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5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舊約》人物約伯的信德繼續論述要理講授中有關老年的主題。教宗表示:「面對過多的災難和壓在我們身上成堆的重擔,如疫情和烏克蘭戰爭,約伯這樣年長者的見證對我們能有所幫助。約伯先是抗議惡的奧秘,然後堅信上主的溫柔及必為他伸張正義。」

教宗說:「因喪失一切而感到憤怒和沮喪,還要面對道德説教,為戰勝這後者的誘惑,進入他的學校對我們將有益處。我們還記得這個故事嗎?約伯失去了他生命中的一切,失去了財富,失去了家庭,失去了兒子,甚至失去了健康,滿身瘡痍地留在那裡,與三個朋友對話,然後又有第四個,他們來問候他。」

「天主一開口發言,就表揚了約伯,因為他明白了天主隱藏在祂靜默後面的溫柔奧跡。天主也斥責約伯的朋友們“自以為知道一切,知道天主和痛苦,他們來是為安慰約伯,卻以他們已有的公式來判斷他。」教宗說:「天主也叫我們預防這種虛偽和自負的虔誠主義!預防那種道德主義的虔誠和只守教規的虔誠,它使我們有某種程度的自負,將我們引向法利塞主義和偽善。」

「上主責怪約伯的朋友們,因為他們講論上主不如我僕約伯講論的正確,約伯也要為你們祈禱,好讓我要看他的情面,不懲罰你們的糊塗,因為你們講論我,不如我僕約伯講的正確。」(參閲:約四二7-8)

教宗說:「這些話出人意料,因為看了那些描述約伯抗議的火熱篇章後,我們感到不知所措。但在上主看來,約伯説的對,因為他拒絕將天主視為『迫害者』。因此,在讓約伯為他的那些不良的朋友祈禱後,天主將約伯所有的財產雙倍歸還給他。」

教宗解釋:「這信德轉變的關鍵點正是在約伯傾訴的高峰,就是在他説出,他確實知道仍將看見天主、視天主為他的伸冤者而非外人的時候。約伯的故事代表了生活中的真實情況,即臨在一個人、一個家庭或一個民族頭上過於沉重的考驗、與人的微薄和脆弱不成比例的考驗。就如人們所説,在生活中經常是『禍不單行』。有些人被一系列災難所壓倒,這似乎實在很過分且不公平。」

「面對惡的奧秘,受害者有抗議的權利,天主授予任何人這樣的權利,甚至説到底,是天主本身喚起了這權利。」教宗提到:「有時遇到一些人對他說,他因這個或那個問題,而向天主作出抗議。」教宗就對他們說:「抗議也是祈禱的一種方式,天主會垂聽。天主是父親,祂並不擔心我們以抗議為祈禱。我們應在個人的祈禱中放開自己,不要禁錮在既定公式的祈禱中!」

「祈禱必須是這樣的,自發如同一個孩子懇求父親那樣,把他口中的一切都全盤道出,因為他知道父親瞭解他。在悲劇的第一時刻,天主的『沉默』就有這層含義。天主並不回避對祂的抗議,但起初先讓約伯傾訴他的抗議。也許有時我們應學習天主的這種尊重和溫柔。天主不喜歡約伯的朋友們那種百科全書式的解釋和反思。」

教宗説明:「那種虔誠能解釋一切,心卻是冷的。天主不喜歡這樣做,卻更喜歡約伯的抗議或約伯的緘默。最終,約伯的那種信仰宣認,即持續不斷地呼求天主、請求最終的公義,使他那近乎以神秘經驗說出的話更為完善:『以前我只聽見了有關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四二5)」

「今天,有多少人在度過些許兇險、些許陰暗的經歷後,能夠向前邁進,對天主的認識也比過去更深。」教宗表示:「我們也能像約伯那樣說,我以前對祢有點記憶,或聽説過,現在我看見了祢,因為我遇到了祢。」

回到這次要理講授的主題,教宗指出:「年長者找到這種見證的道路,這條路將因失去的怨恨轉化為對天主許諾的恆心期待。在團體面對過度的邪惡時,他們是不可替代的守衛者。基督徒的目光在注視十字苦像時,學到的正是這一點。」

教宗最後期望眾基督徒:「學習許多祖父母和年長者的這種信賴交付的情懷,像聖母瑪利亞那樣,將有時是心碎的祈禱與天主聖子的祈禱結合在一起,祂在十字架上將自己交付於天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叮囑新聖人故鄉的青年:保存這份聖德遺產並使之增長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新聖人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新聖女里維耶(Marie Rivier)和真福隆格維爾(Gabriel Longueville)都來自法國維維耶教區。教宗方濟各於5月14日、富高和里維耶封聖大典前夕,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接見了法國該教區的青年代表團,叮囑青年效法這三位前人的芳表。富高神父向圖瓦雷克人福傳,在撒哈拉地區蒙主恩召;里維耶修女創建了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隆格維爾神父是貝爾格里奧教宗在阿根廷的舊相識,2019年以殉道者身份列真福品。

教宗首先向這群法國青年談起他所熟識的隆格維爾神父:「這位司鐸捨身為人,關懷堂區裡最貧困的人,為他出生地的眾位司鐸樹立典範。維維耶教區接連迎來真福和聖人,這清楚展現出該教區的富饒。」教宗期盼該教區青年「能妥善保存這份聖德的遺產,並使之增長」。

接著,教宗提到隔天列聖品的富高,期許青年向富高學習:「這位新聖人經驗到天主帶領他以親身臨在去福傳。這是一種謹慎的福傳形式,但也極具挑戰性,因為它需要言行合一的生活見證;也就是說,要真正符合天主鍾愛的每個人的盼望,而非追求轉眼即逝的歡愉或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宗由此鼓勵青年以新聖人富高的三個靈修關鍵詞來善度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即:福音、聖體聖事和福傳。再者,青年也要學習並時常默觀新聖人富高全然信靠天主的禱詞,特別是在做選擇以及面對生活的十字架時,從而進入教會富有福音精神的動力。維維耶教區表現出渴望在撒哈拉地區的獨修中活出普世的手足情誼。在這個機會上,教宗特別念及所有以富高為主保的童軍團體。

談到新聖女里維耶,她創建的修會遍布世界許多地方。教宗勉勵該修會,「繼續孜孜不倦地投身於照顧孩童、青年和被排斥者的工作」,同時也期勉眾人效法新聖女,幫助最弱小者認識天主、「關懷近人並欣賞萬物」。教宗說:「我希望未來還有更多婦女發揮這重要作用,謙遜又勇敢地讓人認識天主對弱小者的愛。」

會晤結束之際,教宗預祝在場青年從羅馬回家時「更愛教會」。教宗也指出,隔天的封聖大典將體現出「教會的普世性和多種面貌,且人人轉向唯一的救主」。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德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愛與服務他人

CNS photo/Paul Haring

5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隆重冊封聖教會的十位新聖人。他們分別是:荷蘭記者布蘭茲馬(Tito Brandsma)神父;印度平信徒拉匝祿,人稱“天主的助佑”(Devasahayam Lazzaro);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貧窮姐妹會和聖家兄弟會的創始人帕拉佐洛(Luigi Maria Palazzolo)神父;聖召會和聖召修女會創始人魯索利洛(Giustino Maria Russolillo)神父;在撒哈拉地區傳教的法國籍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創始人里維耶(Maria Rivier)修女;露德無玷聖母嘉布遣修女會創始人桑托卡納萊(Maria di Gesù Santocanale)修女;意大利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創始人魯巴托(Maria Francesca di Gesù Rubatto)修女;聖家小姐妹會共同創始人曼托瓦尼(Maria Domenica Mantovani)修女。

CNS photo/Paul Haring

當天羅馬的清晨陽光明媚,十位新聖人的肖像畫高高懸掛在聖伯多祿大殿正面上方,格外引人注目。這十位聖人的生活見證得到了教會的認可,成為普世信友效法的芳表。教宗以耶穌說的「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十五12)展開他的講道,提醒在場的五萬信衆説:「為了解我們是否是耶穌門徒的尺度有兩個基本要素:耶穌對我們的愛和愛他人。」

耶穌對我們的愛

在談到第一個要素,教宗強調:「一切都源自於天主的愛,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核心不是我們的才能與功勞,而是天主給予我們無條件和無償的愛。這個世界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價值在於我們是否能生產出東西,但福音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即,我們是被愛的。」教宗引用當代靈修導師亨利·盧雲(Henri Nouwen)的話作解釋:「早在任何人看到我們之前,我們就被天主的慈愛之眼所看見。」

教宗說:「有時候,我們過分強調自己努力行善,就創造了一種聖德的理想。這種理想過分著重於我們自己、個人英雄主義、捨棄的能力和為獲得獎賞而犧牲自己,這是一種過於‘白拉奇主義’的生活觀和聖德觀。我們把聖德變成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把它從日常生活中分離開來,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街道的塵土中、在現實生活的考驗中,以及正如阿維拉的聖女大德肋撒對她同會姐妹們所說的那樣‘在鍋碗瓢盆中’,尋找並擁抱它。」

愛他人

接著,教宗繼續談基督徒生活的第二個要素,即「彼此相親相愛」。這話不僅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也指示出祂愛我們並賜給我們天主聖神。因著天主聖神我們能夠愛那些與我們相遇的弟兄姐妹。教宗說:「恰恰如同祂愛了我,所以我能夠去愛。基督徒的生活本來就那麽簡單,是我們用很多的東西把它搞得複雜了,但它本來就那麽簡單。」

那麽,這愛到底是什麽?教宗指出:「耶穌在宣布彼此相愛的命令之前,祂先給宗徒們洗腳,而祂最後死在了十字架上。」教宗解釋道:「愛就是服務和給予生命。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卻分享天主賜給我們的特恩和恩典。生活出服務的精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捫心自問『我能為他人做些什麽』,給予生命就是把自己奉獻出去。在現實生活的具體行動非常重要。」

於是,教宗引用《你們要歡喜踴躍》(Gaudete et exsultate)宗座勸諭中的話説:「聖德不是由一些個英雄的行為組成,而是由日常生活滿溢的愛所構成。『你是獻身生活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喜樂地活出你的奉獻。你是已婚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愛護和照顧你的丈夫或妻子,一如基督怎樣愛了教會。你正在為謀生工作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正直稱職地完成工作’,為你的同伴爭取正義,不讓他們繼續失業,卻讓他們始終享有合理的薪資。『你是父母或祖父母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耐心教導子女跟隨耶穌。』告訴我,你掌權嗎?今天這裡有許多掌權者,我問你們,你們掌權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努力爭取公益,摒棄私利。』(參閲:《你們要歡喜踴躍》,第14號)這就是成聖之道,就是這麽簡單!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耶穌。」

隨後,教宗把話題轉回到當天封聖的新聖人身上,這些聖人以不同的身份回應了天主的召叫,活出了福音的聖德。教宗在結束講道時,鼓勵在場的信衆:「讓我們也努力嘗試。通往聖德的道路不是封閉的,它涉及每一個人,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召叫。我們每個人都蒙召走成聖之路,一個獨特且不重複的聖德。天主對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計劃,讓我們以喜樂之情繼續前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感恩祭結束時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在念經前的講話中,教宗念及當今世界的衝突和戰爭,祈願新聖人能為和平轉求,啟發世界各國的領導人。

教宗祈願道,正值世界上局勢緊張、戰火延燒之際,「願新聖人能為共同的解決方法、對話之路帶來啟發」,特別啟發「那些肩負重責大任的人的心靈和理智」。他們「蒙召成為和平、而非戰爭的主角」。

當天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禮的信眾約有五萬人,他們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例如:烏拉圭、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荷蘭、法國和印度。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台階上,許多樞機、主教、司鐸和修會會士與教宗共祭。大殿正面的外牆懸掛著五張壁毯,上面繪製著十位新聖人的容貌。

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教宗向在場眾人致意,說道:「我渴望向你們大家表達問候和感謝:樞機弟兄,以及主教、司鐸、男女會士,尤其是新聖人的靈修大家庭成員,還有你們各位信友、天主忠信的子民,你們從世界許多地方來到這裡。」此外,教宗也向各國的官方代表團表示問候,特別是向坐在第一排的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馬塔雷拉致敬,總統女兒也連袂出席。

接著,教宗把眾人的目光引向當天列品的十位聖人,指出他們「藉著符合福音教導的見證,增進了各自國家和整個人類大家庭的靈性和社會幅度的成長」。為此,教宗祈願他們能照亮和平之路。「現在讓我們轉向童貞聖母瑪利亞,請她幫助我們喜樂地效法新聖人們的榜樣。」

念經後,教宗走向若干共祭神長,親自逐一問候。隨後,教宗坐上白色的敞篷吉普車,進入信眾之間問候他們。教宗座車繞行了聖伯多祿廣場、庇護十二世廣場及和解大道,車道旁的群眾以歌聲和掌聲向教宗歡呼,許多人拿手機拍照紀錄這熱情非凡的一刻。一名坐輪椅的婦人向教宗送上飛吻,而教宗則是偶爾停下來親吻並降福嬰孩。

教宗乘車繞行了約20分鐘之久。在這過程中,有人在教宗的吉普車上放置了藍黃色的烏克蘭國旗。活動結束之際,還發生了個小插曲:教宗的敞篷吉普車經由大殿側邊的城門開往聖瑪爾大之家時,一陣強風吹走了教宗的小白帽。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將於7月24至30日出訪加拿大

【鹽與光傳媒資訊】教宗方濟各將於2022年7月24日至30日對加拿大進行牧靈訪問。這次的訪問為教宗再有一個獨特的機會,讓他再次傾聽原住民的聲音並與他們對話,表達他由衷的慰問,並為殖民化和天主教會參與加拿大各地寄宿學校的運作而顯生的影響發表講話。教宗是次的訪問也將為全球12億的天主教徒與加拿大教會聯繫起來。

以下是聖座新聞室的發布:

2022年5月13日,聖座新聞室發布,應加拿大民政和教會當局,以及原全民團體的邀請,教宗方濟各將於羅馬時間2022年7月24日至30日前往加拿大進行使徒之旅。在此期間,他將訪問愛民頓(Edmonton)、魁北克市(Quebec City)和伊魁特(Iqaluit)。

詳細行程和更多細節將在未來幾週內公佈。

詳情請瀏覽: www.papalvisit.ca

更多相關資訊,
按此閱覽「走向治癒與和解之旅」網頁

教宗公開接見:祖父母雖已退休,卻蘊含有待發揮的才華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2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聖經人物友弟德為核心展開以老年為主題的第九次要理講授。友弟德保衛了以色列,然後回到自己的城市安度餘生,她的智慧名聞遐邇。教宗指出:「當代的年長者也能從友弟德的榜樣中獲益良多:聖德芳表不僅存在於聚光燈下的偉大事件,它往往也能在對困境家庭傾注的愛和支持受威脅團體的執著中找到。」

友弟德是個百歲人瑞。教宗指出:「長壽現在並不罕見,今天的人退休後還有大把的年歲要活。很多人把退休當作辛勤努力工作後理所應當、熱切期盼的休息時光。但是停止工作也是擔憂的原因,人們因此思索要如何填滿空閒時間。」

「有些年長者可以含飴弄孫。」教宗表明:「今天祖父母在家庭裡的角色很重要,能協助養育孫子孫女,即使現在孩子生得越來越少,而且有時候祖父母住得遠,不方便往返接送。另一種情況是父母親不願意把教育兒女的任務託付給祖父母,只讓祖父母參與基本的照顧。」為此,教宗指出:「連在教養和親戚關係領域也出現新的需求,要求我們調整代際之間的傳統盟約。」

「然而,不同世代相處的時間其實越來越長。」教宗反省道:「在現代社會的新處境中,我們大家是否一起嘗試讓代際關係變得更有人情味、更融洽、更公平?對於祖父母來說,他們聖召的一大重點在於扶持兒女教養幼童。孩童學習溫柔的力量和尊重脆弱:這些無可取代的課題通過祖父母很容易傳授和領會。祖父母則學習到溫柔和脆弱不光是日漸衰弱的徵兆:對青年而言,這些更是增進未來的人情味的過程。」

「回到友弟德的榜樣:她年紀輕輕就守寡、膝下無子,但她晚年活出了圓滿又安詳的時節,意識到要善盡上主託付於她的使命。這位婦人為家庭和團體留下了智慧、溫柔和奉獻的美好遺產:這些遺產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層面。」

教宗表示:「我們一提到遺產,常會想到物質財富,很少想到老年人的善行、或是播下的善的種子。善是我們所能留下的最好的遺產。友弟德恰恰是在晚年解放了自己的奴婢(參閱:友十六23),對周遭的人流露出關懷和人性的眼神。」

「年老時,視力會有所減退,但是內在的眼神看得更透徹,那是用心靈來看的。人變得能夠看到過去不曾留意的事物。老年人懂得洞悉、善於觀察。因此,上主不單單賦予年輕力壯的人才華:祂依照每個人的情況,施予每個人才華,老年人也不例外。我們團體的生活必須懂得善用許多年長者的才華和特恩。儘管在戶籍登記處看來,老年人已經退休,但他們蘊含著有待發揮的珍寶。」

為此,教宗叮囑年長者:「發揮創意、慷慨奉獻:替人解惑、指點迷津、建設團體、照料萬物、側耳傾聽。年長者最好要支持那些難以求學的弱勢者,或是遭到遺棄的孤獨人士。」

在要理講授的結尾,教宗再次提起友弟德的芳表。教宗指出:「友弟德晚年並未對自己的寂寞感到不滿,而是熱情地以奉獻來填滿天主賜給她的時間。」教宗建議眾人閱讀《友弟德傳》,認識這位勇氣可嘉的婦女。教宗最後祝願所有做祖母的人「勇敢、睿智」,願她們「留給我們的不是金錢的遺產,而是撒播在兒孫身上的智慧的遺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59屆聖召日文告主題:「我們受召去建立人類大家庭」

教宗方濟各
第 59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2022 年 5 月 8 日
「我們受召去建立人類大家庭」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在這些日子裡,正當戰爭及弱肉強食的寒風仍然吹拂著,非黑即白的現象又 屢見不鮮,而我們作為教會,已開啟了共議性的歷程:意識到同道偕行的迫 切性,並藉此一同培養出聆聽、參與和分享的文化特色。我們要與所有的善 心男女作出貢獻,去建立人類大家庭,治療這大家庭的創傷,並為一個美 好的未來付諸實踐。一個共議性的教會要求我們聆聽天主和世人,所以藉此 脈絡,我想在第 59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與你們一起省思「聖召」更廣泛的 意義。

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召去成為教會使命的執行者

為教會而言,共議精神、同道偕行,是一個基本的召叫。只有在這視野中, 我們才能發現並珍惜不同的召叫、神恩與職務。與此同時,我們知道教會的 存在是為了福傳、向外開展,並在歷史中播下福音的種子。為此,要達成這 樣的使命,只有當所有牧靈關懷的條件都集合起來,並且有主的使徒們在一 開始就參與其中,才有可能。事實上,「藉著洗禮每位天主子民成為門徒, 皆以傳教為重的(參閱:瑪廿八 19)。所有受洗者,無論他們在教會內有 何職位、有何信仰培育水準,都是福傳的執行者」(《福音的喜樂》 120)。我們必須避免使司鐸與平信徒隔離的心態,以為前者是首要的執行 者,後者是次要的,反而我們──平信徒與牧者,都必須同樣以天主子民的 身分,一起推展基督徒的使命。整個教會就是一個福傳的團體。

我們受召去成為彼此和受造界的守護者

「召叫」這詞彙不應以狹義的方式去理解,僅限於那些在獻身生活的獨特道 路上跟隨主的人。我們所有的人都受召去參與基督的使命,把分散的人類聚 集起來,並使人類與天主和好。更廣義地說,每一個人,在與基督相遇以及 擁抱基督信仰之前,就已得到生命的禮物作為根本的召叫:我們每一個人都 是天主所悅納、所愛的受造物──天主對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獨一無二且特別 的計畫,也就是存留在每一個男女心中的神聖火花,我們都受召在人生的旅 途中使它發展,藉此使人類在愛與互相接納的激發之下成長。我們都受召成 為彼此的守護者,建立和諧與分享的關係,治癒受造界的創傷,好使它的美 不致被摧毀。簡而言之,我們受召,是為了在受造界這美妙的共同家園、在 它和諧的多元化中,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大家庭。在這廣義的理解之下,不 只是個人,國家民族、團體和不同性質的群體都有一個「召叫」。

我們受召去迎接天主注視的目光

在這廣大的共同召叫中,天主予以我們每一個人獨特的聖召。祂藉著愛進入 我們的人生,並將之導向它的最終目的,逾越死亡的界線。不論是過去還是 現在,天主都是這樣看我們的人生。

相傳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曾說過:「每塊大石裡都隱藏著 一座雕像,而雕塑家的任務就是去發現它。」如果這就是藝術家的目光,那 麼天主注視我們的目光則更是如此:天主在納匝肋的那位少女身上看到了天 主之母;祂在約納的兒子漁夫西滿身上看到了伯多祿──可以將教會建立在 上面的磐石;祂在稅吏肋未身上認出了聖史瑪竇;祂在掃祿──鐵石心腸的 基督徒迫害者──身上看到了保祿、外邦人的宗徒。天主愛的目光總是接觸 我們,觸動我們,釋放我們和轉變我們,使我們成為新造的人。

每個召叫的驅動力皆在於此:我們是藉著天主目光的接觸而被召叫的。聖 召,如同聖德,並非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只保留給少數人。聖召是給眾人 的,一如「鄰家的聖德」(參閱:《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6~9), 因為所有的人都被天主注視,也被祂召叫。

有一句東方的諺語這樣說:「一位賢者,看見鷹蛋,就看到一隻老鷹;看見 一粒種子,就看到一棵大樹;看見罪人,就會從中看到一位聖人。」天主就 是這樣看我們:祂在每一個人身上看到有時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能,並 透過祂在我們一生中孜孜不倦的運作,使我們得以發現並發揮自己的潛能, 為公共利益服務。

藉由那神聖雕塑家的工藝,聖召就這樣誕生──祂的「雙手」使我們走出自 我,並使我們成為祂所悅納的傑作。尤其是天主聖言,它不但把我們從自我 中心主義中釋放出來,更能淨化我們,光照我們和重造我們。因此,讓我們 聆聽天主聖言,讓自己能向天主託付給我們的聖召開放!也讓我們學習在信 仰中聆聽我們的弟兄姊妹們,因為在他們的忠告和榜樣中可能隱藏著天主的 舉動,藉此向我們指出要踏上的常新途徑。

我們受召去回應天主注視的目光

天主富於仁愛及創意的目光在耶穌身上以獨特的方式接觸我們。在談到富有 年輕人的時候,聖史馬爾谷告訴我們:「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谷十 21)。耶穌充滿愛的目光落在我們當中的每一位男女身上。弟兄姊妹們,讓 我們被這目光觸動,讓祂來引領我們走出自我!並讓我們學習以對方能感到 被接納的方式來彼此看待,不論他們是誰,都能發現到有「一位」以愛去注 視他們,並邀請他們去發揮他們所有的潛能。

只要迎接這目光,我們的人生就會有所轉變。一切都成為我們與主之間,以 及我們與他人之間在聖召上的對話。對話──若活出它的深度──經常使 我們更成為我們自己:在司鐸聖召中成為基督恩寵與慈悲的工具;在獻 身生活聖召中成為天主的讚頌和新人類的先知職;在婚姻聖召中成為夫妻彼 此的禮物和生命的傳遞者及教育者。總而言之,在教會裡的每一種聖召和職 務都召叫我們以天主的目光去看人看事,實踐善行,並以言以行去傳揚愛。

我想在此分享有關西斯内羅斯(José Gregorio Hernández Cisneros)醫師的 故事。當他在委内瑞拉的卡拉卡斯行醫時,他想要成為在俗方濟會會士。後 來,他想進入方濟會成為神父,可是他的健康不允許他這樣做。於是,他明 白了他的召叫就是專業醫師,特別投身於貧困者的服務。接著,他竭盡全力 地服務患了肆虐全球的「西班牙」流感的病人。當他為一個年長的女病人買 藥,離開藥局的時候,他就被一輛汽車撞倒而喪命。他是一個模範,見證了 接受上主召叫的真實意義,並完全投身其中。他在一年前被列真福品了。

我們被召集去建立一個兄弟情誼的世界

身為基督徒,我們不只受召──即每一個人都領受一個個人的聖召──卻也 是被「召集」。我們就如同一幅馬賽克圖裡的小磚塊,每一塊都可愛,但只 有把它們放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形成一幅畫。我們中間的每一位男女,都像 是一顆星一樣,在天主的心中和在宇宙的穹蒼閃耀著,但我們卻受召共同組 成一個星座,為能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指引和照亮人類的路途。教會的奧  祕,正是在彼此相異中和諧共處,成為整個人類受召的標記和工具。為此, 教會必須要日漸富有共議精神:能夠同道偕行,在和諧的多元化中結為一 體,在這一體中眾人都能作出貢獻並積極地參與。

所以當我們談論「聖召」時,意思不只是選擇這一種或那一種的生活方式, 將我們的整個生命獻給一種特定的職務,或跟隨一個修會大家庭、一個教會 運動或團體的神恩所散發的吸引力;而是實踐天主的夢想──耶穌向天父祈 求時,心中所懷的偉大計畫:「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十七 21)。在 教會裡的每一個召叫,以及廣義地在社會裡的召叫,都導向一個共同目標: 在一眾男女中體現出那只有聖神才能造就的各種不同恩賜的和諧。各位司鐸、男女度獻身生活者和平信徒,讓我們並肩同行、攜手合作,一同去見證:一個在愛中結合為一的人類大家庭並不是烏托邦,而是天主創造我們的 真正目的。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祈禱,願天主子民在人類歷史的滄海桑田中日漸踴躍回應這個召叫。讓我們祈求天主聖神光照我們,好使我們當中的每一位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對天主的計畫作出最好的貢獻。

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大殿
2022 年 5 月 8 日,復活期第四主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來源:vatican.va

教宗勉勵修女們:在同道偕行的道路上擁抱脆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國際女修會總會長聯合會第22屆全體大會5月2日至6日在意大利羅馬舉行,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與參加大會的修女們見面。教宗的講話聚焦於此次大會的主題「在同道偕行的旅程中擁抱脆弱」。教宗今天出場的方式與歷來的方式大不一樣,由於一段時期受膝蓋疼痛的困擾,教宗第一次坐在輪椅上,由專人推輪椅上台。

「擁抱脆弱」

教宗在講話的開始就圍繞著此次全體大會的主題思想「擁抱脆弱」。因此,教宗引用福音中被耶穌洗腳的伯多祿和首先見證並傳報耶穌復活喜訊的瑪利亞瑪達肋納二人為例,講述耶穌是如何通過接納他們的脆弱,然後以謙卑的服務方式而堅強他們的過程。教宗藉以囑託修女們不要害怕,而是要擁抱如今奉獻生活所面臨的「脆弱」。

教宗說:「今天的修會生活也意識到了它的脆弱性,儘管有時難以接受。我們已經習慣了我們人數眾多和工作舉足輕重,習慣在社會上地位顯赫、廣受重視。我們正在經歷的危機讓我們感受到了脆弱性,並邀請我們承認是少數派。這一切都邀請我們重新發現天主聖子對天父和人類的態度,即『成為僕人』。這不是被奴役束縛,謙卑低下並不是陷入自己的傷口和軟弱中無法自拔,而是向關係敞開大門,向一種使人重獲尊嚴並得到治癒的交流敞開。就如同伯多祿一樣,從這交流中,走上一條與耶穌同行的新道路。」

「同道偕行」

教宗在講話的第二部分,講到了「同道偕行」的重要性。教宗強調,尤其在今天人類世界和教會都經歷大起大落不穩定的時代,整個人類要學會彼此聆聽、共同分辨和探索,同道偕行就變得更加實際和重要。

「聖母瑪利亞」

在結束講話前,教宗鼓勵修女們偕同奉獻生活的典範聖母瑪利亞,堅定信念,邁著輕盈的步伐繼續向前邁進。

最後,教宗説道:「我衷心降福妳們,降福妳們的團體,降福妳們團體中最脆弱的成員,我降福那些所有從妳們所做的工作中獲得幫助的人。」教宗也囑咐與會的全體修女不要忘了為他祈禱,以祈禱支持他的神聖牧職使命。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我們把歐洲和世界和平託付於聖母瑪利亞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之後籲請信眾在5月聖母月每天誦念玫瑰經。他問候聚集在廣場上講德語的朝聖信友時說:「我邀請你們為你們個人的意向、為教會的意向,以及為世界和平祈求聖母的轉禱。」

教宗問候波蘭信徒時,提到5月3日是聖母、波蘭之后慶日。他說:「在雅斯納古拉聖母朝聖地,你們紀念了真福維辛斯基樞機。他教導你們,在你們的歷史最艱困時刻要信賴聖母瑪利亞。你們要跟隨他的芳表,將你們祖國的命運和歐洲的和平託付於童貞聖母。」

另外,教宗向操葡萄牙語的信友們講話時,提到要每日誦念玫瑰經。他說:「我們剛開始聖母月,在傳統上號召基督子民在這個月加倍每天恭敬聖母的善工。她的平安和勇氣的秘訣在於這個信念:『在天主前沒有不可能的事』。我們需要向天主之母學習;在每天誦念玫瑰經時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一起誦念及默想玫瑰經

教宗公開接見:年長的基督徒要為青年持守信仰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在5月4日週三例行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仍以老年為主題,特別將注意力集中在舊約聖經中厄肋阿匝爾(Eleazar)的人物形象上(參閲:加下六18-31)。厄肋阿匝爾是一位九十高齡德高望重的長者,國王命其吃猶太法律所禁止的豬肉。厄肋阿匝爾的朋友建議他吃一塊合法可吃的肉,並假裝是豬肉,因而挽救自己的性命。但是,厄肋阿匝爾拒絕違反天主的法律,不願給年輕人立壞表樣,最終因不服從國王而被殺。

教宗以厄肋阿匝爾的光榮見證為年長者的典範,談到了「年長者的忠信與信仰尊榮」之間的關係。教宗說:「信仰的尊榮有時會受到來自主流文化的壓力,有時還會是暴力。厄肋阿匝爾在表白他為什麽不吃祭祀偶像的肉時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信仰見證。在年老時,僅僅為了獲得幾天的壽數而使信仰蒙羞,這與我們必須留給年輕人和後代子孫的信仰遺產是無法相比的。」

接著,教宗指出:「年長的厄肋阿匝爾對天主的信仰始終如一,即使在年老時也是如此。實踐信仰太重要了,當生活變得不便時,也不能將其擱置一旁。」教宗提醒道:「如果一個年長者由於他的軟弱而將實踐信仰視為無關緊要的事,這樣就會讓年輕人相信信仰與生活沒有真正的關係。」

隨後,教宗提及一個從基督信仰初期就存在的異端,即「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這個異端認為,信仰只是靈修、而非實踐,信仰只關乎智力,但不是生活的形態,與日常生活沒有真正的關係。這種觀點的誘惑力極強,因為它以自己的方式解釋了一個無可爭辯的真理,即是,信仰永遠不能被縮減為一套飲食規則或社會習俗。」

教宗強調:「基督信仰腳踏實地。基督信仰不只誦念《信經》,更要以《信經》來思考、感受並活出,用手實踐。相反地,『諾斯底主義』卻提議弄虛作假,只講求內在靈修,卻放縱人為所欲為。信仰值得徹徹底底的尊重和尊榮,因為信仰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淨化了我們的理智,教導我們朝拜天主、關愛近人。」

教宗最後提醒年長者:「年輕人正在看著我們。我們的言行合一能為他們打開美妙至極的人生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讀更多
教宗方濟各週三公開接見要理講授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方濟各再次念到烏克蘭,也表示隨時願意去莫斯科會見普京

CNS photo/Alexander Ermochenko, Reuters

教宗方濟各於5月1日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之後,談到從當天開始的聖母月,邀請「衆信友和基督徒團體在5月份每天都為和平誦念《玫瑰經》」。接著,教宗的思慮轉向烏克蘭的馬里烏波爾城,即「瑪利亞城」,她遭到了殘酷的轟炸和摧毀。教宗說:「此時此刻我再次要求,為困在那個城市鋼鐵廠的民衆開啓的人道走廊暢通無阻。」

「我痛苦悲傷,牽掛著烏克蘭人民的痛苦,尤其是最弱小、老年人和兒童。從那裡甚至傳來兒童被逐出和流放的可怕消息。在看到人性可怕倒退的同時,我與許多感到悲痛的人一起質問,人類是否真的在尋求和平;是否願意避免軍事和舌戰的不斷升級;是否在盡一切可能讓武器消聲。」

最後,教宗沉痛呼籲:「我們不要屈服於暴力和武器惡性循環的邏輯。應走上對話與和平的道路。」

CNS photo/Paul Haring

此外,意大利《晚郵報》5月3日發表了教宗方濟各與該報社長馮塔納(Luciano Fontana)和副社長薩爾扎尼尼(Fiorenza Sarzanini)進行的訪談,内容主要涉及烏克蘭戰爭。教宗簡述了聖座從2月24日至今為停止戰爭所盡的努力,並表示他向普京總統提出了願意立即前往莫斯科的意願。

教宗說:「開戰20天後,我請帕羅林樞機轉告普京,我願意前往莫斯科。當然,這需要克里姆林宮領導人允許敞開幾個門窗。我們還未得到答覆,我們仍繼續提出這要求,即使擔心普京無法也無意在此時進行這會晤。但這種暴行怎能不去制止呢?25年前,我們在盧旺達經歷了同樣的事。」

關於這場戰爭的原因和武器「貿易」,教宗指出,只有少數國家反對提供武器的醜聞。

至於引起戰爭的原因,教宗表示:「也許是北約在俄羅斯的門前叫囂,因而激起一種憤怒,導致克里姆林宮反應惡劣,引發衝突。」

關於向烏克蘭人供應武器是否正確,教宗說:「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我離得太遠了。但明顯的是,那裡正在試驗武器。俄羅斯人現在知道裝甲車沒什麽用處,正在考慮其它的東西。戰爭的原因正在於此:測試人們所生産的武器。」

教宗現在不會去基輔,他認為必須先去莫斯科。在重申為停止暴力升級已作和能作的努力後,教宗表明:「現在我不去基輔。我感到不能去。我必須先去莫斯科,先與普京會晤。但我也是一個司鐸,我能做什麽?我盡我所能,如果普京敞開大門的話。」

關於去莫斯科的話題,教宗也著眼於與正教宗主教基利爾聯手行動的可能性。他談到3月15日與宗主教的40分鐘視頻通話、基利爾對這場戰爭的「辯解」,以及取消6月在耶路撒冷的會晤。

教宗表示:「我聽了他的述説,然後對他說:我對此一無所知。兄弟,我們不是國家的輔祭員,我們不能使用政治言辭,而應說耶穌的話語。我們是天主同一個聖潔子民的牧人,因此我們必須尋求和平的道路,讓武器停火。宗主教不能變成普京的輔祭員。我與他定於6月14日在耶路撒冷見面,這將是我們第二次面對面地相見,與戰爭毫無關係。但現在他也同意我們先停下來,免得成為曖昧的信號。」

教宗的視野進一步擴大,談到在一個有戰爭的世界中人民的權利,那是常被提起和令人擔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教宗表明:「這不是一個 警報,而是對事物的觀察:叙利亞、也門、伊拉克,以及在非洲一場又一場的戰爭。這裡面都有國際利益。一個自由國家能對另一個自由國家開戰,這不可思議。在烏克蘭似乎是其他人在製造衝突。唯一關乎烏克蘭人的,是他們在頓巴斯作出的反應,但這是十年前的事,是陳舊話題了。當然,他們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民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更多烏克蘭資訊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