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5月23日

是日教會焦點:

-教宗主持「國際明愛會第21屆全體大會」開幕彌撒

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國際明愛會第21 屆全體大會」開幕彌撒,他在講道中表示:「天主不住在我們成就的偉大事物中,而是住在那些與我們相遇的貧窮者的卑微之中。」詳盡內容

-兒童版青年教理5月24日出版

《兒童版青年教理,給孩子和父母的天主教教理》一書將於5月24日出版。這本書由聖保祿出版社發行,教宗方濟各撰寫序言,為孩子提供一條邁向初領聖體和堅振聖事的旅程,並為父母、教師和要理教員提供資訊和深入解說。詳盡內容

-溫尼伯烏克蘭禮天主教主教座堂聖像人頭被磨斷偷走

5月21日清晨,加拿大溫尼伯烏克蘭禮天主教聖弗拉基米爾聖奧爾加主教座堂外的聖弗拉基米爾(St. Vladimir )聖像人頭被人磨斷偷走。這聖像在1984年被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祝聖。聖弗拉基米爾對於烏克蘭天主教徒於公元988年接受基督宗教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詳盡內容

 

教宗:天主的平安賜予我們前行的勇氣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保祿和巴爾納伯報告教會,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
恭讀宗徒大事錄 14:19-28

有些猶太人從安提約基雅和依科尼雍來,挑唆群眾;群眾用石頭砸了保祿,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拉到城外。但門徒們一圍到他跟前,他就起來進了城,第二天同巴爾納伯起程往德爾貝去了。
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托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又從那裏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裏被托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們住了不少時日。

福音(我將我的平安賞給你們。)
恭讀聖若望福音 14:27-3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上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首領就要來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

2019年5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强調,如果我們內心深處有上主的平安,生活中的艱難、考驗和困難都不能令我們感到不安。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向門徒們告別時向他們作的許諾,祂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若14:27)。平安是天主賞賜的恩典,與世界所提供給人的不同。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道:「耶穌的平安是個恩賜,我們無法藉由人的方式,例如看醫生或服用鎮靜劑得到它。耶穌的平安與這些不同,這平安來自在我們內的聖神,它帶來堅強 。」

教宗表示:「耶穌的平安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前行。它教導我們忍耐。忍耐意味著肩負起生活、苦難、工作,以及其它一切,卻不失去平安,並有勇氣向前走。只有在我們內的聖神賜予我們耶穌的平安時,我們才能明白這一點。若我們心中擁有『耶穌許諾的平安』,而不是來自世界或『銀行裡的錢』的平安,我們就能面對更糟糕的困難,繼續前行,而且這是通過内心微笑的能力而完成的。在這種平安中生活的人永遠不會失去幽默感,懂得嘲笑自己和他人,甚至嘲笑自己的影子,懂得嘲笑一切。這種幽默感非常接近天主的恩寵。在日常生活中有耶穌的平安,在困難中有耶穌的平安,擁有一點點的幽默感,能使我們生活的很好。願上主賜予我們這個源自聖神的平安,這是上主的平安,這平安幫助我們忍耐,肩負起生活中諸多困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效法保祿宗徒,聆聽和順從天主的聲音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工具,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前。)
恭讀宗徒大事錄 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凶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裏,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裏。」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街」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裏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 ── 掃祿此時在異象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 ── 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裏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堂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我的肉是真的食物,我的血是真的飲料。)
恭讀聖若望福音 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9年5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科托倫戈(Cottolengo)修會的修女們在慶祝入會50週年金慶的機會上特別前來梵蒂岡參加了這台彌撒,幾位在意大利服務的厄立特里亞神父也在場。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勉勵他們效法蒙召皈依的保祿,聆聽和順從天主的聲音。

在當天選讀的讀經一《宗徒大事錄》中敘述了塔爾索人掃祿的皈依經歷,他曾是個迫害基督徒的人,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聽到上主的召叫,改變了自己的生命。教宗稱:「掃祿的皈依在救恩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表明這救恩也面向那些不是以色列人的異教徒、外邦人,簡言之,就是向教會的普世性敞開了大門。」

教宗說:「保祿雙目失明,留在大馬士革3天不吃不喝,直到上主打發阿納尼雅前來,使他恢復了視力,得以開啓皈依的旅程,在充滿了聖神後立即去宣講復活的耶穌。保祿是個堅強的人,愛天主,也熱愛法律的純正性,但他正直,即便他脾氣不好,卻言行一致。保祿首先是個言行一致的人,因為他向天主敞開心門。若說他迫害基督徒,因為他當時堅信那是天主的旨意。他對天主之家的純正性和天主的光榮充滿熱誠,向上主的聲音敞開心扉。他敢於冒風險,奮勇向前。此外,保祿也是個溫順的人,懂得順從而不固執。」

教宗表明:「保祿的性格或許執拗,但心靈卻不如此。他接納天主的提示,雖然憑著赤膽忠心搜捕和屠殺基督徒,但一聽到上主的聲音,就如同孩童那樣,由別人來引領。保祿不再提及他過去的那些信念,只等待上主的聲音:主,我該做什麽?他前往大馬士革去會晤另一個溫順的人,像孩童那樣聽他講道並接受了洗禮。」

教宗於是對在場的修女和司鐸們說:「今天,我願意透過你們感謝許多勇敢的男人和女人,他們冒著生命的風險奮勇向前,在教會的生活中尋找新道路。他們在尋找新道路!『可是,神父,這不是罪過嗎?』不,這不是罪過!我們要尋找新道路,這對衆人將會有益處!只要是上主的道路就要去尋找,而且要奮勇向前:在祈禱的深度、順從和聆聽天主聲音的深度上奮勇向前。透過這些在大事和小事上懂得奮鬥的人,教會内的真正改變正是如此進行。」

最後,教宗祈願:「基督徒應具有做大事和小事的特恩,懇請聖保祿宗徒幫助我們獲享順從上主聲音和向上主開放的恩寵;不怕成就大事,只要細心做好小事,就要奮勇向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的愛遠超過各種限度

做基督徒乃是必須相信天主的愛遠遠超過各種限度或罪過。

教宗方濟各在索非亞亞歷山大一世廣場主持彌撒聖祭,表明天主愛我們、召叫我們並給我們帶來驚喜。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5月5日上午9點50分抵達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國際機場,開始展開他上任後的第29次國際牧靈訪問。教宗這次訪問保加利亞的目的之一是探望那裡的基督徒團體,堅固他們的信德。

教宗在機場受到保加利亞共和國總理鮑里索夫(Boyko Borisov)的迎接,4位身穿傳統服裝的兒童向他獻上鮮花。

 

復活的耶穌與門徒們在加利肋亞湖邊的相遇

這相遇的喜樂提醒我們三個美好的現實:
天主的召叫
天主的驚喜
天主的愛

當天下午,教宗在索非亞亞歷山大一世廣場為信友們主持了彌撒聖祭。他在講道中以本主日福音記述復活的耶穌與門徒們在加利肋亞湖邊的相遇為省思主題(若廿一1-19)。教宗說,這相遇的喜樂提醒我們3個美好的現實:天主的召叫、天主的驚喜、天主的愛。

教宗首先從伯多祿的蒙召論述天主的召叫,説明這一切都是在加利肋亞湖岸發生的:耶穌在那裡召叫了伯多祿。他要伯多祿放下捕魚的行業,成為捕人的漁夫(參閲:路五4-11)。然而,在目睹師傅死亡的事件後,儘管有人宣報耶穌已經復活,伯多祿還是願意重操舊業,說「我去打魚」。其他門徒回應道:「我們也同你一起去」(若廿一3)。

教宗說:他們似乎倒退一步,伯多祿重新拿起他曾為耶穌而放棄的漁網。痛苦、失望,甚至背棄的負擔在門徒們心中成了一塊難以移開的石塊;他們仍然感到痛苦和内疚的創傷,基督復活的喜訊沒有在他們心中扎根。

天主的召叫

上主知道退到原先狀況的誘惑對我們是何等的強烈。但正是在此時,在伯多祿感到失敗的時候,耶穌來了,並重新開始耐心地與他相遇,稱他「西滿」,這是伯多祿首次蒙召時的名字(15節)。教宗表示,上主並不期待理想的狀況或心境:祂造就理想。祂不期待與沒有問題、沒有罪過或限度,以及沒有失去希望的人相遇。他自己已經應對了罪和失望的情況,為的是與每個人相遇,邀請他行走。

上主不厭其煩地召叫我們,是愛的力量顛覆了各種期待,並懂得重新開始。藉著耶穌,天主設法總是給予機會。祂也如此對待我們:每天召叫我們重新與祂一起活出愛的歷史,在祂内重新建立自己。祂每天清晨尋找我們,邀請我們「站起來」在祂的聖言的扶持下站起來,舉目注視,相信我們被造是為了天國,而非塵世;是為了生命的崇高,而非死亡的卑賤(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

天主的驚喜

關於天主的驚喜,教宗表示,帶來驚喜的上主邀請我們不僅要感到驚喜,也要作出驚人的事。上主見到一無所獲的門徒們,建議他們作出不尋常的事:在白天撒網,這在那湖上是件奇怪的事。耶穌使他們恢復信心並起身行動,推動他們再次去冒風險,不讓任何事和任何人失去希望

帶來驚喜的上主打破陷於癱瘓的封閉狀態,使他們恢復能夠克勝猜疑、不信任和畏懼的膽識,在這畏懼背後隱藏著「一向都是如此」。帶來驚喜的天主召叫和邀請我們不僅要撒網,也要將自己投入歷史的深海,以祂的目光注視生命、注視他人和我們自己,因為上主在罪惡中,看到了有待悔改的孩子;在死亡中,看到了有待復活的弟兄姐妹;在失望中,看到了有待安慰的心靈。因此,別害怕,上主愛你的整個生命,即使你害怕注視和親手觸摸生命(同上)。

天主的愛

談到天主的愛,教宗指出,愛是天主的言詞,祂要求伯多祿和我們學會祂的言詞。耶穌問伯多祿:「你愛我嗎?」伯多祿作出肯定的答覆。他在與耶穌相處這麽多時間後,明白愛就是停止將自己置於中心。他不再以自己,而是以耶穌為起點,回答耶穌說:主啊,一切祢都知道!(若廿一17)。

伯多祿承認自己的脆弱,懂得單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前行。他依靠上主,依靠祂的愛的力量,一直到最後時刻。上主愛我們:這就是我們每天應邀不斷去更新的力量。做基督徒乃是必須相信天主的愛遠遠超過各種限度或罪過。

教宗最後向保加利亞的信友們表示,這塊土地需要聖人,因此你們不要害怕成聖。聖德不會除去你們的力量、生命或喜樂,相反地,它能使你們和這塊土地的兒女成為天父創造你們時所夢想的樣貌(參閲:《你們歡喜踴躍吧》勸諭32號)。

 

資料來源: 蒂岡新聞網

教宗清晨彌撒:讓聖神作我們生命的主角

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聖神使我們從我們的極限和死亡之中獲得重生。我們需要在生命裡給聖神騰出空間。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4月30日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提醒我們,沒有聖神,就沒有基督徒生活。
當天福音記述耶穌與尼苛德摩的對話。耶穌告訴尼苛德摩,「人除非由上而生,不能見到天主的國」。教宗以尼苛德摩的提問,「這事怎樣能成就呢?」展開其彌撒講道。教宗表示,這也是我們都會提出的問題。

耶穌談到「由上而生」,教宗則把復活和重生的訊息作了連接。事實上,耶穌在復活主日首次顯現給門徒們時說,「你們領受聖神吧!」;所以,主復活的訊息就是「聖神的恩賜」。這是來自聖神的力量!沒有聖神,我們什麽事都做不成。教宗提醒道,基督徒生活不僅是要品行良好,做這個,或不做那個。我們可以用賞心悅目的筆觸書寫我們的生命,但是基督徒的生命由聖神而重生,為此,我們需要為祂騰出空間。

教宗說:是聖神使我們超越我們的限度,使我們從死亡中重生,因為在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中有很多壞疽。耶穌對尼苛德摩所說的「需要重生」就是復活的訊息。有人聲稱自己是基督徒,但是沒有給聖神留出空間,不讓聖神帶領前行,這是外邦人的生活,偽裝的基督徒生活。聖神是基督徒生命的主角,聖神與我們同在,祂陪伴我們,改變我們,與我們克勝一切。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的耶穌。耶穌自天降下,祂在復活的那一刻,對我們說:「你們領受聖神吧!」聖神將是基督徒生活的夥伴。

沒有聖神,就沒有基督徒生活,聖神是每天的夥伴,是天父的恩賜、耶穌的恩賜。教宗說,讓我們懇求上主使我們意識到,倘若不與聖神同行、不讓聖神作我們生命的主角,我們就無法成為真正的基督徒。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4月20日晚,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教宗首先在大殿前廊降福新火並點燃復活蠟燭,然後進行燭光遊行,聆聽復活宣報,主持隆重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多次引用福音中天使對婦女們的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勉勵我們時刻認出那已經成為「活石」的上主,祈求祂挪開我們心頭的巨石,也就是「不信任、罪惡和恐懼」的墳墓之石。

當天晚上教宗為8位候洗者施行入門聖事,迎接他們加入教會。其中4位是意大利人,其他4位分別來自厄瓜多爾、阿爾巴尼亞、秘魯和印尼。

收看
2019年教宗復活前夕守夜禮中文直播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9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婦女們帶著香料來到墓穴,但她們擔心可能空跑一趟,因為一塊巨石堵住了墓穴入口。婦女們的這趟旅程也是我們的旅程;與我們今晚重溫的救恩之旅相似。在這旅途中,在石頭面前,似乎一切都走向破滅:受造界之美與罪惡之悲劇相對;從奴役中獲得自由與背叛盟約相對;先知的許諾與子民可悲的冷漠相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教會歷史及我們每個人的歷史中,似乎我們所走過的路永遠無法抵達目的地。如此可能衍生出一個想法:希望落空乃是生命的黑暗法則。

今天,卻不然,我們發現自己不虛此行,我們的旅途並未在堵住墓穴的石頭前中斷。有一個聲音喚醒了婦女們,改變了歷史:“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廿四5);為什麼覺得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沒有人能挪開你們的石頭呢?為什麼你們打算放棄努力,甘於失敗呢?復活節是挪開石頭的節日。天主挪開那足以粉碎希望和視野的堅硬石頭,也就是死亡、罪惡、恐懼、世俗的石頭。人類歷史不會止步於一塊墳墓前的石頭,因為今天發現了那“活石”(伯前二4)——復活的耶穌。我們作為教會建立在祂的基礎上,即使我們灰心喪志,受誘惑以我們的失敗來評斷一切,祂依然前來更新一切,扭轉我們的失望。今晚每個人都蒙召認出那挪開心頭大石的“活人”。我們首先自問:我們需要挪開的石頭是什麼?叫什麼名字?

對希望構成阻礙的常常是“不信任的石頭”。當我們產生事事不如意,甚至糟糕透頂的想法時,我們就會認命地相信死亡比生命更強大,變得玩世不恭、憤世嫉俗,帶著令人氣餒的負面情緒。漸漸地我們修築了一座不滿足的紀念碑,“埋葬希望的墓穴”。我们總是抱怨生活,把生活當作哀怨的附屬品,進入一種靈性的病態。這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墓穴心理”,凡事都會終結於墓穴,無望於活著走出去。且讓我們聽一聽關於復活的犀利質問:“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上主並沒有屈從。祂復活了,已經不在墓穴裡了;不要在永遠找不到祂的地方去尋找祂,祂不是死人的天主,而是活人的天主(參閱:瑪廿二32)。我們不可葬送希望!

還有另一塊經常封鎖心門的石頭——“罪惡的石頭”。罪誘惑人,許諾給人容易獲得和現成的事物,許諾幸福和成就,但最終把人丟棄在孤獨與死亡之中。罪惡就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在曇花一現的事上尋求生命的意義。“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罪惡猶如堵在心口的石頭,不讓天主的光進入,你為什麼不下決心棄絕罪惡呢?你為何不把耶穌即真光,放在金錢、事業、傲慢和喜好的光芒之前呢?(參閱:若一9)你為何不對世俗的虛榮說,你活著不是為了它們,而是為了生命的上主?

讓我們回過來再看前往耶穌墓穴的婦女們。面對被挪開的石頭,她們感到震驚;福音記述,她們一看到停留在那裡的天使,就“害怕起來”,“把臉垂向地上”(路廿四5)。她們沒有勇氣舉目注視。我們也常常這樣,傾向於蜷縮在自己的限度中,躲藏在自己的恐懼中。這真奇怪,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原因常常是在封閉和悲傷中我們是主角,在心靈的暗室獨處比起向天主開放更容易。然而,唯有祂使我們重新振作。有一位女詩人寫道:“我們從不知道自己有多高,直到被召喚挺身而立”(艾米莉·狄金森,We never know how high we are)。上主召喚我們站起來,在祂的聖言的扶持下站起來,舉目注視,相信我們被造是為了天國,而非塵世;是為了生命的崇高,而非死亡的卑賤。“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

天主要求我們像祂那樣看待生命,祂總是把我們每個人視為一個美不勝收的個體。在罪惡中,祂看到了有待悔改的孩子;在死亡中,祂看到了有待復活的弟兄姐妹;在失望中,祂看到了有待安慰的心靈。因此,別害怕,上主愛你的整個生命,即使你害怕注視和親手觸摸生命。在復活節祂將向你展示祂多麼愛生命,愛到甚至完整地活出了生命,體驗悲痛、被遺棄、死亡並進入陰府,最終從陰府中勝利地走出來,並告訴你:“你並不孤獨,信賴我吧!”耶穌是把我們的死亡變為生命、把哀怨變為舞蹈的專家(參閱:詠三十12);藉著祂,我們也能完成逾越之舉,即從封閉轉向共融,從神枯轉向神慰,從恐懼轉向信賴。我們不要害怕地低著頭看地面,卻要注視復活的耶穌,祂的目光賦予我們希望,因為這目光告訴我們,我們永遠被愛,即使我們有可能搞砸一切,祂的愛永不改變。這是對生命絕不退讓的確信:祂的愛永遠不變。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的目光落在哪裡?四下環顧墓穴,還是尋找那位活人?

“你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天使們質問婦女們後,又補充道:“妳們應當記得祂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妳們的”(路廿四6)。這些婦女忘卻了希望,因為她們忘記了耶穌的話,以及祂在加里肋亞時的召喚。失去了對耶穌的鮮活記憶,她們只看到墓穴。信仰需要重回加里肋亞,重溫與耶穌的初愛、祂的召喚。“記得祂”確切地說,就是“全心歸向祂”。重新燃起與耶穌相愛的熱火至關重要,否則我們的信仰就會成為老古董,沒有復活的信德。但耶穌不是一個過去的人物,而是在今天活著的人;我們並非在歷史書中認識祂,而是在生活中與祂相遇。今天我們要牢記耶穌曾召叫了我們,記得祂曾戰勝了我們的黑暗、抗拒、罪惡,記得祂以聖言觸動了我們的心。

婦女們想起耶穌的話後,就離開了墓穴。復活節教導我們,信徒不要在墓穴那裡久留,因為他蒙召與那位活人相遇。讓我們自問:在生活中,我們走向何處?有時候,我們總是且僅僅關注我們自己的問題,因為問題不斷;我們尋求上主,只是為了求祂幫助。因此,引導我們的是我們的需求,而非耶穌。我們總是在死人中找活人。多少次,我們與上主相遇後又回到死人當中,內心不斷地翻起那些遺憾、悔恨、創傷和不滿,不允許復活的主改變我們。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把生命的中心留給生活的耶穌。讓我們祈求恩寵,以免被潮流所裹挾,被問題的海洋所淹沒;以免在罪惡的石頭、在不信任和恐懼的礁石上撞得粉碎。我們無論做什麼、在做任何事前,都要尋求祂。與祂一起,我們終將復活。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基督復活主日分享

基督復活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的唯一聖子,今日戰勝了死亡,為我們開啟了永生之門。我們既隆重慶祝他的復活,求你派遣聖神,更新我們,復活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光明。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
恭讀宗徒大事錄 10:34,37-43

那時候,伯多祿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人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及在耶路撒冷所行一切,我們都是見證人。但是,他們卻把耶穌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不是給所有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先揀選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生者與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

讀經二(你們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3:1-4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

福音(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
恭讀聖若望福音 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及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到墳墓那裡去。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跟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入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著。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復活節快樂!願仁慈的天父,救贖我們的主耶穌和賜與不同神恩的聖神常與我們同在!

每年這一天我們也數不清說了多少次「復活節快樂」來祝福别人,也許是習慣性,又或者真的從心𥚃發出的祝福,無論如何都是善意!

今天我們慶祝主的復活,究竟有什麼意義呢?耶穌的復活是否可以帶給我們真正快樂和平安呢?答案是絕對的!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遠慮,層次不同,近憂,個人而已,歸根結底,小則從缺點和追求完美的性格而來,大則因恐懼死亡而至!今天的經文倘若我們能活學活用,確能把我們的故慮和憂愁一掃而空,回歸快樂的真源:復活的耶穌那裡去!

今天的第一篇讀經,伯多祿説:「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人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從這篇經文中,如能學習耶穌的生活「施恩行善」,去減輕别人的痛苦,不就是增加我們的快樂嗎?因為耶穌曾説過「施比受更有福」,是嗎?(宗 20:35)加上如果跟天主天天在一起,又有誰可以減輕我們的快樂呢?

第二篇讀經,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既然你們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和思念天上的事!」什麼是天上的事呢?天上的事莫過於愛德:「效法天父對人的憐憫和仁慈、持謙卑和良善的心,在生活上鍛鍊含忍與寬恕;對主要感恩和讚頌!」(哥3: 1-4)我們的生活,如能把目光注視在别人的需要,用心用愛去對待别人和讃美天主,再而留意自己的行為,去改變那缺乏愛的性格,那麼幸福和快樂的生活還會離我們遠嗎?

今天的福音若望宗徒給予我們很多生活的啟迪,他原比伯多祿先到達墓穴,卻謙卑地等待伯多祿,讓他先進!真的,滿招損 謙受益! 原來謙卑的態度,受人尊重更締造和平!進入墓穴後伯多祿未能即信耶穌的復活是因他平時對主的親蜜有關,而若望卻不然!對主的親蜜帶來心靈平安,「平安是福」,這不就是快樂的關鍵嗎?

瑪利亞瑪達肋納看到主之後,馬上回去報告給門徒門:「我見了主。」並報告了耶穌對她所說的那些話。(若 20:18)我們是否需要看到空墓,汗巾和殮布或看到復活的耶穌,才相信耶穌真的復活?

其實我們憑著宗徒門的善表:遇到復活的主之後的改變;他們灑熱血,捐身軀,不怕宣講天主的大愛;我們卻可以藉著聖體聖事的滋潤,祈禱和讀經,也能幫助我們相信耶穌的臨在!所以我們要效法瑪利亞瑪達肋納的榜樣,向其他人宣示復活喜詢,用生活為主作見證。耶穌說:「因為你看見了我,纔相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20: 29)

同時,讓我們學習單國璽樞機的信德,他曾說:「雖然對於死亡有些懼怕,但是一想到死亡能使我與耶穌更密切地結合,就帶給我平安和喜樂。一生的罪過和缺失,雖然使我有些不安,但是「我知道我所相信的是誰」,衪是無限仁慈的天主,並且「天主是愛」和天主比我們的心大,為這個緣故,我可以安心地去面對面地看到天主。」

各位尊敬的主內朋友們,如果「遠慮和近憂」阻碍我們接受天主快樂的恩寵,那麼何不考慮一下去「施恩行善,追求天上的事,謙虛自己,信任天主的仁慈」?

如此看來,快樂與否?與生活的態度和信靠天主的慈悲,息息相關,是嗎?

天主聖母,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鹽+光今日焦點 2019年4月18日

是日(聖週四)教會焦點:

-教宗方濟各主持祝聖聖油彌撒

聖週四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祝聖聖油彌撒。教宗在講道中反省了耶穌與群眾關係中的三大恩寵。詳盡內容

-教宗在羅馬韋萊特里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同日的傍晚,教宗在羅馬韋萊特里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並為12名服刑者施行濯足禮。詳盡內容

-中國閩東教區輔理主教郭希錦與正權主教一同舉行祝聖聖油彌撒

中國福建省閩東教區郭希錦(前正權主教)現任輔理主教在聖週四上午與現任正權主教詹思祿一起舉行了祝聖聖油彌撒。這是教會合一的重要標記,也表明北京當局願意尊重去年9月與聖座簽署的臨時協議。詳盡內容

-《鹽與光》播放教宗主持的逾越節三日慶典

本台《鹽與光》在聖週中會播放由教宗主持的逾越節三日慶典,當中也包括教宗頒布復活節文告及隆重降福羅馬和普世。我們也會在東岸時間聖週六下午2時30分 ,網上播出由梵蒂岡新聞網中文節目部提供的復活節前夕守夜禮中文直播。詳盡內容

 

教宗主持聖枝主日禮儀

CNS photo/Stefano Dal Pozzolo, pool

2019年4月1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聖枝主日禮儀,先在廣場的埃及方尖碑下祝聖了橄欖枝,然後隨著遊行的隊伍走到大殿前的石階上主持彌撒聖祭。4萬名信友參加了禮儀,而且許多在當天慶祝世青節“教區級”活動的青年也在場,使節日氣氛錦上添花。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指出,每年伴隨我們進入聖週的“雙重奧跡”是:為耶穌榮進耶路撒冷而“歡呼”,以及祂受到的“屈辱”和“窮兇極惡的呼喊”。因此,在聖枝禮儀中有兩個具有特徵的時刻:先是手持棕櫚枝和橄欖枝遊行,然後聆聽《路加福音》記述的耶穌基督受難史。因此,我們應在“聖神的啓迪”下參與禮儀,“以信德來陪伴我們的救主走祂的苦路,始終謹記祂的苦難的偉大教導乃是生命戰勝惡神的楷模”。

“耶穌告訴我們如何面對困難時刻和最陰險的誘惑,祂内心的安寧不是超脫,也不是無動於衷或超自然主義,而是信賴地將自己交付於天父和祂施予救恩、生命和慈悲的旨意;在所有的使命中,祂都經歷了‘做自己的事業’、選擇自己而不服從天父的誘惑。耶穌一開始就在荒野中戰鬥了40天,直到最後的苦難時刻,祂都是懷著信賴服從天父,擊退了誘惑。”

在進入耶路撒冷時,耶穌讓我們看到“謙卑的道路”,與魔鬼指示的“凱旋主義”道路截然相反。教宗解釋道,這凱旋主義是“有害的”,是“世界的首領”。

“凱旋主義設法透過走捷徑和虛假讓步來達到目的,並指望乘上勝利者的戰車。凱旋主義依靠行為和言語來謀生,但這些言行卻不經歷十字架的熔爐;它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總是認為他們是最壞、有瑕疵和失敗的人。凱旋主義的一種微妙表現是精神世俗化,這是最大的危險,威脅教會做出背信棄義的最大誘惑。耶穌以祂的苦難摧毀了凱旋主義。”

教宗繼續表示,上主樂於看到以色列的貧苦人和青年“高呼祂的名字、稱祂為君王和默西亞的熱情和喜慶”。謙卑並不是要“否認事實”,因為耶穌“確實”是默西亞,是君王。與此同時,祂的心思也“放在另一條路上”,放在“從天主的形體”下降到“僕人的形體”的“聖路”上,即那條“謙卑服從,‘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的道路。

“耶穌知道,為取得真正的凱旋就必須給天主騰出空間;為給天主騰出空間唯有一個方式:放棄一切,空虛自己。緘默、祈禱和謙卑。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可與十字架討價還價,要麽予以接受,要麽予以拒絕。耶穌以祂的謙卑願意為我們敞開信德之路,而且祂在這條道路上先我們而行。”

第一個“跟在耶穌後面”走上信德之路的是聖母瑪利亞,她是“首位門徒”。教宗說:“童貞聖母和諸位聖人為走信德和承行天主旨意的道路而蒙受了苦難。面對生命中的冷酷和痛苦事件,以信德回應能讓‘心靈付出艱難的代價’。這是信德的黑夜,但唯獨從這黑夜中出現了復活的曙光。”

聖母瑪利亞站立在十字架下再次想起天使向她宣告有關她聖子的喜訊:“祂的王權沒有終結”(路一33)。然而,聖母在哥耳哥達山上看到“這諾言被徹底否認:她的聖子有如強盜一般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

“就這樣,被耶穌的謙卑所摧毀的凱旋主義同樣也在聖母的心中被摧毀;耶穌和聖母都懂得緘默不語。在聖母瑪利亞的帶領下,無數的聖人聖女跟隨耶穌走上了謙卑和服從的道路。”

當天是在各教區舉行的世界青年節,教宗特別向青年提到“許多年輕的聖人聖女,特別是那些我們‘鄰家的’聖人”,“只有天主知道他們,有時祂喜歡讓我們感到驚喜”。

“親愛的青年們,你們不要羞於顯示對耶穌的熱愛,高呼祂活著,祂是你們的生命。同時,你們也不要害怕跟隨祂十字架的道路。若你們感到祂要求你們放棄自己,放下你們所有的安全感,完全信靠在天之父,那麽,你們就要歡欣雀躍吧!你們已經走上了天國的道路。”

教宗最後祈願,在等待“上主前來平息狂風暴雨”的時候,我們要“以在祈禱中默默無聞的見證”,找到“在我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三15),好能在“許諾的記憶、十字架上的苦難,以及復活希望之間活出神聖的張力”。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心神疲憊的人屈服於失敗

四旬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天主,求你恩賜我們常能遵行你的旨意;使我們在此世代,得見虔誠事奉你的子民,與日俱增。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凡是被咬的,一瞻仰火蛇,必得生存。)
恭讀戶籍紀 21:4-9

以色列人由曷爾山沿紅海的路起程出發,繞過厄東地;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抱怨天主和梅瑟說:「你們為什麼領我們由埃及上來死在曠野?這裏沒有糧食,又沒有水,我們對這輕淡的食物已感厭惡。」上主遂打發火蛇到人民中來,咬死了許多以色列人。人民於是來到梅瑟前說:「我們犯了罪,抱怨了上主和你;請你轉求上主,給我們趕走這些蛇。」梅瑟遂為人民轉求。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火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梅瑟遂做了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那被蛇咬了的人,一瞻仰銅蛇,就保存了生命。

福音(當你們高舉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是那一位。)
恭讀聖若望福音 8:21-30

那時,耶穌向法利塞人說:「我去了,你們要尋找我,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猶太人便說:「他說: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莫非他要自殺嗎?」耶穌向他們說:「你們是出於下,我卻是出於上;你們是出於這個世界,我卻不是出於這個世界。因此,我對你們說過:你們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的確,你們若不相信我就是那一位,你們必要死在你們的罪惡中。」於是,他們問耶穌說:「你到底是誰?」耶穌回答他們說:「難道從起初我沒有對你們講論過嗎?對你們我有許多事要說,要譴責;但是派遣我來者是真實的;我由他聽來的,我就講給世界聽。」他們不明白他是在給他們講論父。耶穌遂說:「當你們高舉了人子以後,你們便知道我就是那一位。我由我自己不作什麼;我所講論的,都是依照父所教訓我的。派遣我來者與我在一起,他沒有留下我獨自一個,因為我常作他所喜悅的事。」當耶穌講論這些話時,許多人便信了他。

「有時候基督徒更喜歡失敗,為抱怨、不滿留下空間,為魔鬼提供撒種的肥沃土壤。」

2019年4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反省了第一篇讀經中《戶籍紀》講述的「疲倦」:「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逃避埃及奴役的熱情和希望,在經歷紅海、曠野之後,一點點地消耗殆盡,開始對梅瑟抱怨。」

教宗強調:「心神疲憊奪走了希望,疲憊是有選擇性的,它總是讓我們看到我們生活中不好的時刻,忘記我們所領受的美好事物。當我們在心神枯竭的狀態時,我們就會無法忍受這段旅程,開始在偶像崇拜、竊竊私語或諸多其它事物中尋求庇護。這是我們的典型做法。基督徒的這種心神疲憊也導致我們生活在不滿足中,持不滿足的態度。一切都不喜歡,一切都不順利……。」

教宗繼續說:「有些基督徒屈服於失敗,甚至害怕安慰,害怕希望,害怕上主的愛撫,度一種怨婦般的生活。這就是許多基督徒的生活。他們整天抱怨、批評、嚼舌根、事事不滿意。『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我們基督徒常常對這段旅程感到不耐煩。我們更喜歡依戀失敗,即心神的枯竭。這源自那原始地堂的古蛇,同樣的蛇曾誘惑厄娃。通過這一點我們看到內心躲藏的蛇,它總是在我們心神枯竭時叮咬著我們。那些喜歡失敗的人一生都在抱怨,對希望不耐煩,對耶穌的復活不耐煩。」

教宗最後總結道:「兄弟姐妹們,讓我們記住這句話:『在路上人民已不耐煩』。基督徒無法忍受這段旅程,無法忍受希望,無法忍受痊癒,無法忍受安慰。我們更喜歡依賴不滿、疲憊和失敗。願上主使我們免於這種疾病。」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