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主持紀念梵二大公會議隆重揭幕60週年彌撒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羅馬時間2022年10月11日下午5時,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紀念梵二大公會議隆重揭幕60週年。教宗在講道中指出,教會基本重要的是愛天主、以慈愛關懷衆人、謙卑、喜樂和團結。

彌撒中的福音選自《若望福音》第21章第15到17節,記述耶穌復活後與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談話,並把羊群委託給他。耶穌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嗎?」及「你餵養我的羊群」。教宗的講道以此為切入點。

按此閱讀
英語講道全文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in St. Peter’s Basilica Oct. 11, 2022, to mark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說:「我們今天聽到的上主的這些話,也是對我們,對作為教會的我們所說的。大公會議是對耶穌的詢問作出了積極回應。教會在那個事件中反思自己、自己的性質和使命,發現自己是由愛而生的恩寵的奧蹟,聖神的活殿宇。」

「讓我們撫心自問,我們在教會中是否以天主、以祂對我們慈愛的注視為起點。總是有以自我而不是以天主為起點的誘惑,把我們的事務置於福音之上,順從世俗之風,追隨時代的時尚,或者是棄而不顧天主賜與我們的時光。因此,我們要當心:無論是追隨塵世的進步主義,還是傳統主義,或是懷舊的倒退主義,這些都不是愛,而是不忠的體現。」

The program for the Mass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opening of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and the feast of St. John XXIII is seen near a glass urn containing the body of the pope, who opened the council Oct. 11, 1962.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接著,教宗提到召集梵二大公會議的若望二十三世的見證,說道:「若望教宗在他生命即將結束的時日寫道:『我這走向晚年的生命,最好就是將我的一切都集中於耶穌、瑪利亞之子身上,與耶穌保持緊密且繼續不斷的親密關係,藉著圖像默觀耶穌:聖嬰、十字苦像和在聖事中受到的朝拜。』看,這就是我們永生的源頭:耶穌。」

「若望二十三世在大公會議的講話中談到教會必須生活出喜樂。」教宗對此強調:「教會如果不喜樂,那就是自我否定。一個愛耶穌的教會沒有時間去爭吵、惡毒攻擊和論戰。願天主讓我們免於批評和不容忍、刻薄和憤怒!這不只是風格的問題,也關乎愛,正如保祿宗徒所教導的,因為懷有愛的人,做任何事,總不可抱怨(參閱《斐理伯書》二14)。」

教宗繼續表示:「梵二大公會議的另一個教導是:在世界中與他人共處,從不覺得自己高於他人,而是做天主的國的僕人;將福音的美好訊息帶入人們的生活和語言中,分享他們的喜悅與希望。大公會議是多麽合乎時宜:幫助我們擊退封閉在安逸和自信的誘惑,效法天主的風格,正如厄則克耳先知今天給我們描述的:去尋找迷失的羊並把它領回到羊棧,包紮傷口並治癒有病的羊(參閱《厄則克耳》三十四16)。」

為此,教宗強調:「教會的存在是為了服務世界,不是為牧養自己和往上爬升,而是懷著愛為他人著想,為所有人著想。如若望教宗所說,成為『所有人的教會,特別是成為窮人的教會』。」

教宗隨後解釋:「當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時,祂指的是所有的羊,沒有作任何的區分。教會是共融的教會,而魔鬼卻要帶來分裂。在大公會議之後,多少次,一些基督徒喜歡在教會內選擇站隊,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刺痛慈母教會的心!有多少次,他們寧願作『自己群體的支持者』,而不是衆人的僕役;寧願作激進者或保守者,而不願做弟兄姐妹;選擇『右派』或『左派』而不選擇耶穌;將自己標榜為『真理的守護者』或『創新的獨唱者』而不願承認自己是對神聖慈母教會心存感激和卑微的子女。」

教宗強調:「我們衆人都是天主的子女,在教會內衆人都是弟兄姐妹。我們是祂的羊,是祂的羊群,我們唯有團結在一起,才能成為祂的羊群。」

教宗也感謝當天參加紀念慶典活動的其他基督信仰教會團體的代表。最後,教宗祈求上主把教會從自我封閉的危險中解脫出來,從而能夠像伯多祿一樣向上主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們愛你(參閱《若望福音》二十一17)。」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封聖大典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五萬名信友於2022年10月9日主日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喜迎普世教會的兩位新聖人:斯卡拉布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澤德(Artemide Zatti)。教宗方濟各在封聖大典的彌撒講道中指出兩大重點:並肩前行和心存感激。教宗邀請眾人克服以自我為準則的誘惑,真正做個「同道偕行」的教會、包容眾人的社會。談到常懷感恩的重要性,教宗期勉要克服不滿情緒和冷漠待人的誘惑。在此機會上,教宗特別提到排斥移民的現象,稱這是種犯罪。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的講道從主日福音出發:那時,有十個癩病人蒙耶穌得到痊癒,卻只有一個人回來感謝祂(參閱:路十七11-19)。教宗指出:「這疾病不只是身體的、也是社會性的。這些癩病人並肩同行,向排斥他們的社會高聲喊叫。這群自成小團體的癩病人中間有個撒瑪黎雅人,儘管他被視為外鄉人,卻也加入到這個小團體中。教宗闡明:「這是因為「共同的疾病和脆弱使得藩籬倒下。」

「當我們誠實面對自己時,我們會記得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些毛病,人人都是罪人,所有人都需要天父的慈悲。於是,我們不再基於各自的功勞、所承擔的角色,或者生活中其它外在因素而彼此疏離,於是內在的藩籬倒下,偏見不復存在。如此一來,我們終於重新發現彼此是弟兄姊妹。」

此外,這段章節也透露出「並肩同行」的福音風格。教宗指出:「基督信仰始終要求我們與他人並肩同行,而非獨自前進;總是邀請我們走出自我,邁向天主和弟兄姊妹,絕對不要自我封閉;時時刻刻敦促我們承認自己需要治癒和寬恕,需要分擔近人的脆弱,不感到自己高人一等。」

教宗由此鼓勵眾人做良心省察:「我們要自問,我們是否真正是個向所有人開放、包容所有人的團體;司鐸與平信徒是否一起工作,為福音效勞;我們是否抱持接納的態度,不只以言語,更以具體舉動,來對待那些疏遠的人、所有接近我們又因他們人生的崎嶇旅途而覺得當不起的人。我們讓他們覺得是團體的一員,或者把他們排斥在外?」

教宗說:「每當我看到基督徒團體把世界分成好人與壞人、聖人與罪人,我就感到擔心。這樣會導致有些人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把天主渴望擁抱的許多人拒之門外。」

「要包容所有的人。今天,在斯卡拉布里尼列聖品的日子,我要念及移民。把移民排斥在外是個醜聞。更好地說:把移民排斥在外等同於犯罪,讓他們在我們面前喪命。」

回到主日福音,耶穌治好的十個癩病人裡,只有一個回來道謝。教宗表示:「這不光是禮貌的舉動,更蘊含『朝拜』的意義。這段福音章節教我們所有人的一堂課是:不要忘記天主賜予我們的恩寵。我們往往自顧自地前行,忘記培養與天主的活潑關係。這是糟糕的靈性疾病: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連信仰、連我們與天主的關係都如此,甚至成了基督徒也不再有驚奇之心,不再懂得說『謝謝』,不表達感恩,看不見上主的美妙。」

教宗勉勵眾人懂得說謝謝,以肯定天主愛的臨在。「這需要每天在家庭、在工作關係、在基督徒團體內多加鍛煉。「承認他人的重要性,克服不滿和冷漠。」

封聖大典的講道到了結尾,教宗提出兩位新聖人的若干特質。「斯卡拉布里尼主教成立了兩個關懷移民的修會,並說過:『因著當今的移民潮,教會將成為萬民彼此和平、共融的工具』。

教宗由此念及國際現況,特別是在烏克蘭的衝突。「當下在歐洲這裡的移民潮,格外使我們感到痛苦,催促我們敞開心扉:那是烏克蘭人民逃離戰爭的移民潮。我們今天不要忘記飽受磨難的烏克蘭。」

教宗最後也談到慈幼會士澤德的聖德芳表:「他騎著自行車,成了感恩的活典範。澤德的結核病痊癒後,一生慈愛地照顧病患。他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細心照料別人的創傷。」

Pope Francis celebrates Mass for the canonization of new Sts. 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 and Artemide Zatti in St. Peter’s Square at the Vatican Oct. 9, 2022.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在冊封真福斯卡布拉里尼(Giovanni Battista Scalabrini)和真福澤德(Artemide Zatti)為聖人的彌撒結束時,提及60年前召開的「梵二大公會議」,並強調「我們不應忘記當時威脅世界的核戰爭的危險」。

教宗說:「我們為什麼不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即使在那時刻,存在著衝突、局勢非常緊張,但最終選擇了和平的道路。」

接著,教宗將思緒轉到了泰國,那裡日前「發生了瘋狂的暴力行為」。泰國東北部烏泰沙旺鎮(Uthai Sawan)發生槍擊事件,造成37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兒童。教宗說:「我懷著感傷的心情,尤其是把幼童和他們的家庭託付給掌管生命的天父。」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向聖母瑪利亞祈禱,願她幫助我們成為福音的見證者,並因諸聖人的榜樣而活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澤德修士一生度服務病患者的奉獻生活

介紹聖人及觀賞電影:柯蒂美‧澤德修士

真福斯卡拉布里尼和真福澤德將於10月9日榮列聖品

教宗:聖體聖事預示一個從自私到愛的新世界

CNS photo/Paul Haring

2022年9月2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從梵蒂岡前往意大利南部城市馬泰拉,為第27屆全國聖體大會主持閉幕彌撒。面對在場約1.2萬名信眾,教宗表明,「世界的餐桌上不見得會分享麵包,麵包不一定散發出共融的香味、未必能公平分配」。教宗籲請眾人為日常生活中的不公義、不平等,為貧困弱小者時常遭遇的壓迫和冷漠而感到羞愧。

Pope Francis speaks as he celebrates the closing Mass of Italy’s National Eucharistic Congress at the municipal stadium in Matera, Italy, Sept. 25, 2022.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當天的主日福音記述了富翁和乞丐拉匝祿的比喻(參閱:路十六19-31)。教宗從這段福音章節出發,指出聖體聖事提醒眾人「以天主為尊」。教宗闡明,事實上,這比喻裡的富翁並未與天主建立起關係,他沒在生活中為天主騰出一席之地,卻只顧自己享樂、只關心世俗財富。這樣的富翁甚至連名字也沒有。

「令人傷心的是,今天也有同樣的情況。當我們把我們的所是和所擁有的相混淆時,當我們從人們所擁有的財富、他們頂著的頭銜光環、他們肩負的職務或他們身穿的服飾品牌來判斷他們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是當今世界盛行的崇尚物質和外表的作派,但它最終會讓我們落個兩手空空。」

相反地,比喻中的乞丐卻有名字:他叫作拉匝祿,意思是「天主助佑」。教宗表示,「他雖然貧困,卻保有完整的尊嚴,因為他活出與天主的關係」,天主是「他的生命堅不可摧的希望」。這正是聖體聖事向每個人的生命提出的挑戰:「要朝拜天主,而非我們自己;要以天主為中心,而非個人的虛榮」。

「這是因為我們如果朝拜自己,我們就會在自身的渺小中缺氧而死;我們如果朝拜這世界的財富,我們就會被財富所掌控,淪為奴隸;我們如果朝拜一種追求外表的神明,我們就會陶醉於浪費,生命早晚要找我們算帳。」

而朝拜那臨於聖體聖事內的耶穌,我們則會獲得看待生命的新視野。「我不會跟我所擁有的東西、我所能取得的成就劃上等號。我生命的價值既不取決於我所能展現的樣貌,也不因為我的挫折失敗而減少」。

此外,聖體聖事也催促我們去愛弟兄姊妹:這是福音比喻中的富翁沒做到的任務。這富翁一直到上主扭轉了他與拉匝祿的命運,而且他們兩人之間的鴻溝已經無法跨越,他才意識到拉匝祿的存在。「這富翁在塵世生活中親手挖掘了他與拉匝祿之間的鴻溝,而到了永生裡,那鴻溝永遠存在」。事實上,我們的將來取決於當前的生活:「我們如果跟弟兄姊妹挖掘鴻溝,我們就是在為日後自掘墳墓;我們假若現在築起一座座區隔我們與弟兄姐妹的高牆,我們就會被囚禁在孤獨與死亡中,以後也離不開。」

這個福音比喻也體現出當今發生的事。「不公義、不平等、大地資源分配不均、有權勢者壓迫弱小、對窮人的吶喊漠不關心:這些是我們每天挖掘的鴻溝、每天製造的排斥現象,我們不能冷漠以對。而今天我們一起宣認,聖體聖事預示一個新的世界,耶穌臨在其中並要求我們盡力促成實際的轉變:從冷漠變成憐憫、從浪費變成分享、從自私變成去愛、從個人主義變成弟兄友愛。」

教宗期勉教會熱愛聖體聖事:在聖體前屈膝跪拜,懷著驚喜之情朝拜那臨於祭餅裡的上主,同時也懂得對受苦者的創傷動憐憫的心,扶助窮人、擦乾他們的眼淚,成為人人得到希望和喜樂的麵餅。

教宗最後邀請信眾回到耶穌身邊。在希望熄滅,內心感到孤獨和疲倦,飽受罪過折磨,害怕自己過不了眼前的難關時,再次朝拜耶穌,重新品嚐「麵餅的味道」:唯有耶穌勝過死亡,始終讓生命煥然一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於加拿大魁北克聖亞納大殿主持彌撒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7月28日,教宗方濟各繼續在加拿大的牧靈訪問,在魁北克以東約30公里距離的聖亞納全國朝聖地主持彌撒。這個位於北美洲的朝聖地歷史悠久,始建於1658年,那裡有一尊耶穌的外祖母、聖婦亞納的態像。當天彌撒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講述了耶穌伴隨兩位門徒走向厄瑪烏的事跡(參閱:路廿四13-35)。教宗由此展開他的彌撒講道,指出門徒們最初為耶穌的計劃表面上的挫敗而感到痛苦憂傷,但是在耶穌的同行陪伴後,他們最終萌生了新的希望。

教宗說:「每當我們的挫敗引領我們與主相遇時,生命與希望就會重獲新生,我們就能修和:與自己和好、與我們的弟兄姊妹和好、與天主和好。」正如厄瑪烏的門徒們那樣,我們也在自己的靈性旅途中體驗到失敗,有時是因為我們的計劃落空,有時是因為我們力不從心、不得不放棄,有時是因為我們被罪過壓垮。教宗指出,教會團體在面對「那通往加爾瓦略山的罪惡和暴力醜聞」時,也體會到類似的挫敗。

在這種困惑又挫敗的時刻,一大誘惑是逃到悲傷和悔恨裡躲藏起來。教宗表示,逃跑的誘惑「來自於仇敵,它給我們和教會的靈性旅程製造威脅,因為它想讓我們以為,我們的一切過失現在都無可挽回」。然而,福音教導我們,耶穌恰恰是在這些挫敗的時刻來與我們並肩同行,引領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事情。

耶穌藉著掰餅的舉動,使我們的眼睛開了,看見那些看似挫敗的事背後的現實,指引我們走回正確的道路。教宗說:「當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上受考驗時,當我們尋求一條邁向更正義、更友愛的社會的道路時,當我們努力在失望和疲倦中恢復活力時,當我們希望能治癒過往的創傷、與天主和好、彼此修和時,我們要做些什麼呢?」這問題的答案在耶穌身上。教宗解釋道,這是因為耶穌總是來到我們身邊,「為我們指出那條通往治癒及和解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鼓勵在加拿大的教會注視童貞聖母瑪利亞,以及復活節那天早上向門徒們傳報耶穌復活喜訊的婦女們。「許多婦女的母性溫柔關愛能陪伴我們以教會的身份走向結出果實的新時節,把荒蕪和死亡留在身後,重新將死而復活的耶穌放回中心地位」。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如果把耶穌放回到我們生命和信仰的中心,我們就能與天主和好、與他人和好、與自己和好,並且成為「我們社會內和解與和平的器皿」。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愛民頓英聯邦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7月26日週二,在深受北美原住民敬愛的聖婦亞納和聖若亞敬的紀念日,教宗方濟各於加拿大山區時間當天上午10時15分在愛民頓(Edmonton)英聯邦體育場(Commonwealth Stadium)主持彌撒聖祭,參禮的信友達5萬多人。

教宗在講道中,首先提及當天是耶穌祖父母的節日,邀請在場參禮的信友記住我們的先人:「因為我們從祖父母那裡學到了善良、溫柔和智慧。他們在我們恐懼的時候牽著我們的手;在夜晚的黑暗中讓我們安心;在我們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他們鼓勵我們。在我們祖父母的家中,我們呼吸到福音的芬香,藉著鍾愛、鼓勵、關懷和親近,在方言土語中信仰開始傳遞。」

教宗説道:「作為個人和教會成員,讓我們努力學習,永遠不要壓迫他人的良心,永遠不要束縛我們面前的人的自由,特別是永遠不要忘記愛護和尊重我們的先人以及被託付給我們照料的人,他們是寶貴的財富,他們守護著比他們自己更偉大的歷史。」

接著,教宗提醒衆人:「永遠不要丟失那孕育我們生命的記憶和歷史,卻要去與年長者交談。面對今天要作出選擇時,我們要自問,如果他們是我們,他們會怎樣做呢。我們總是在家裡添置更多的設備,現代的和實用的東西,可是我們懂不懂得騰出適當的空間來保存他們的記憶、一個專門存放家庭紀念物的小角落,通過圖片和珍貴的物件來喚起我們對我們先人的思念和祈禱?我們是否珍藏著我們先人的聖經和玫瑰念珠呢?」

教宗繼續提醒道:「我們要從先人的記憶出發,去成為創造生命的人。很多時候,衡量生命的標準是一個人賺到的錢、取得的事業、成就和從他人那裡獲得的尊重。真正關鍵的問題是:我正在創造生命嗎?我們願留給我們的後代什麽?一個活潑的信德還是膚淺的信仰,一個建立在個人利益或兄弟情誼基礎上的社會、一個和平或戰爭的世界、一個飽受摧殘的受造界或是一個仍然舒適的家園呢?」

「上主不願我們只是批評制度,祂不願我們封閉自己和『向後退縮』,而是希望我們成為新歷史的工匠、希望的編織者、未來的建設者以及和平的締造者。」

隨後,教宗説道:「我們的祖父母和年長者渴望看到一個更公正、更友愛和更團結的世界,他們為了給予我們未來而奮鬥。如今,輪到我們了,我們不要讓他們失望。」

最後,教宗在歡呼和歌曲聲中,向衆人發出了共同前行的邀請。教宗說:「讓我們共同前行,讓我們一起夢想,讓我們不要忘記聖保祿對他的弟子弟茂德的忠告:你要記著你的母親和你的外祖母。」(參閲:弟後一5)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叮囑剛果信友:向仇恨和貪婪說不,作和平的溫良見證人

CNS photo/Vatican Media

7月3日,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充滿節日的喜樂氣氛。教宗方濟各因健康原因不得不推遲原定於7月初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訪問,但為表達對剛果人民的關懷親近之情,教宗在7月3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在聖伯多祿特別為旅居羅馬的剛果信友團體主持了彌撒。

教宗在講道中首先問候齊聚一堂的剛果信友。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讓我們為你們的祖國、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個傷痕累累、飽受剝削的國家祈求和平與和解。願基督徒能成為和平的見證者,能夠克服任何怨恨、報復的心態;克服那認為和解不可能實現的誘惑,以及對自己團體的各種依附。後者百害而無一利,會導致鄙視其它團體。」

接著,教宗反省當天主日福音的内容(參閲:路十1-12、17-20):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兩個兩個地在祂面前」履行使命。教宗強調:「這個使命具有三個特徵,也就是讓我們驚訝的三個驚喜,即裝束、訊息和風格。這三個特徵教導所有的基督徒去如何生活,如何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圖片:Vatican Media

裝束

在講到第一個特徵、裝束時,教宗解釋道:「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倚仗財富,也不懼怕我們的貧窮以及物質和人性的匱乏。我們越是自由和簡單、越是渺小和謙卑,聖神就越是引領我們的使命,使我們成為祂奇事的主角。讓我們為聖神留出空間。為基督來説,最重要的裝備是別的:那就是弟兄。這個很奇妙,福音說『兩個兩個地』,意即,不孤單、不獨行,永遠和身邊的弟兄在一起。沒有弟兄不行,因為沒有共融就沒有使命。」

訊息

接著,教宗講到這項使命的第二個驚喜,就是耶穌要他們傳達的訊息,耶穌要求祂的門徒成為和平的大使,去宣布「天國臨近了」。教宗指出:「別人之所以認出我們是基督徒,不是通過令人信服、條理分明的演講,而是因為我們設法帶來和平,因為基督就是和平。這是特別的標誌。如果你生活在祂的平安中,耶穌就會來到,而你的家庭、你的團體會有所改變。如果你的心靈首先沒有戰爭,沒有充斥著怨恨和憤怒的情緒,沒有分裂,沒有表裡不一,沒有虛偽,事情就會隨之改變。每個人要在自己内心建立起和平與秩序;消除貪婪;熄滅仇恨和積怨;遠離腐敗、欺詐和詭計:這就是和平的開始。」

隨後,教宗說:「如果我們生活在這樣的視野中,世界將不再是戰場,而是和平的花園;歷史不是一個爭先恐後的賽跑,而是一個共同的朝聖之旅。讓我們牢記,所有這一切不需要精彩的演講,只需少許的話語和很多的見證。」

風格

我們使命的最後一個驚喜是我們的風格,教宗指出:「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們作為狼群中的羔羊被打發到世界上,這意味著祂希望我們擺脫霸權和壓迫,貪婪和佔有。像羔羊一樣生活的人不會攻擊、不會狼吞虎嚥。這樣的人在羊群中,與他人在一起,並在他的耶穌善牧身上獲得安全感,而不是在勢力或傲慢中感到安全⋯⋯。耶穌的門徒拒絕暴力,不傷害任何人;他溫良、愛所有的人。他要是覺得挫折失敗,就會注視他的牧者耶穌、天主的羔羊,祂在十字架上征服了世界。」

在結束講道時,教宗鼓勵眾人:「要拒絕挑起戰爭的世俗精神,並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成為今日的傳教士,與弟兄姐妹們同行。這傳教士嘴上掛著天主的和平與關懷,心中懷有耶穌的溫柔與良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信任與平安」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有一位特技員,在懸崖上,他用熟練的技巧再鋼線上行走,他走過一個懸崖,在場的觀眾看到後也用掌聲稱讚他。之後,那位特技員想邀請一位觀眾,給他背起然後一起走過一個懸崖。觀眾們看到懸崖那麼高,又要再綱線上行走那麼危險,沒有人想參與。但是,突然有一位小朋友舉手,願意讓特技買背上在鋼線上行走。最後,整個表演順利完成。及後,有人問這位小朋友:「為什麼你有這個膽量讓特技員背上走鋼線?」然後小朋友回答:「當然!因為那位特技員是我的父親!他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我相信他,讓他背着我走過這個懸崖。」

我相信,信任是很重要的。不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這一份信任和信念是幫助我們越過困難。

今天的福音,耶穌邀請門徒去到每一個家庭的時候跟他們說「願這一家平安」。耶穌是希望祂的門徒首先要成為平安之子、和平之子,所以耶穌有一個比較極端的講法,什麼都不要大,不要帶金錢,不要帶口袋,甚至不要穿鞋,當然這些是一些象徵。其實,耶穌就是希望邀請祂的門徒不要成為一位有威脅的人。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大的能力,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就像耶穌一樣去到人群當中,我們很多時候聽到在舊約形容默西亞就與羔羊搬走到狼群中,會被欺負和殺害。

看看今天的社會和香港。此時此刻,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平安」。平安從何以來?就是來自一份信任。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不信任時,就會產生暴力的情況、會發聲、上街遊行,甚至發生大家不想看到的事情。難道拿着武器威脅別人就會得到平安?絕對不是,這只會產生恐懼和使人害怕,這不會帶給社會平安。

我們如何繼續走下去?耶穌邀請我們去分享、交談。耶穌就是一位沒有威脅的人,祂沒有任何預設的條件,就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祈求上主賜給我們平安,讓我們學會信任,而這一份信任是來自天主的,因為天主愛我們每一位,愛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最後,雖有很多困難我們不知如何解決,不過我們深信這些問題在上主內會找到答案。終有一天,天主會幫助我們去解決!就讓我們懷着這一份信心和平安繼續找我們的路。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在教會內人人都有一席之地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七千名信友和數十位新任教省總主教於6月29日上午齊聚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加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彌撒。過去一年內新任命的教省總主教共有44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瞻禮當天身穿紅色祭袍,在哈維(James Michael Harvey)樞機的介紹詞後,向伯多祿宗徒傳人、教宗方濟各宣誓效忠。隨後,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那些由白色羊毛編織而成、帶有黑色十字架的肩帶,象徵了牧人把託付於己的羊兒背在肩上,如同善牧基督所做的那樣。羊毛肩帶是教省總主教牧職的象徵。

當天聖道禮儀的前兩篇讀經帶領眾人重溫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的見證。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聖伯多祿宗徒被黑落德王關進監獄的事跡。天使前來解救伯多祿宗徒時,叫醒了他,要他「快快起來」(參閱:宗十二1-11)。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描述自身的經歷,說:「這場好仗,我已經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參閱:弟後四7)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的講道側重於「快快起來」和「打了一場好仗」這兩個層面,藉以省思當今的基督徒團體和當前的世界主教會議進程能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教宗指出,「快快起來」的動作令人想起逾越節那天早晨,它意味著重新爬起,「走出去迎向光明」。對教會而言,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圖像,因為我們也必須站起來,跟隨上主前去祂所指向的地方。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會遇到許多抵抗。

「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有時會因懶惰而懈怠,寧可坐著沉思少數我們有把握的事,而不站起來眺望新的遠景、面向廣闊的大海。我們往往有如坐監時的伯多祿,被禁錮在慣例中、害怕改變,被我們常規習俗的鎖鏈綑綁。但這麼一來,我們會陷入精神上的平庸狀態,連在牧靈生活上都會面臨『得過且過』的危險,使命感日漸消退,非但不能成為活力和創意的記號,反倒會給人一種不冷不熱、因循苟且的印象。」

教宗引用德呂巴克(de Lubac)神父的話,警惕那把福音的新意和生活縮減成一種「追求形式、淪為習慣」的信仰的風險。教宗表示,世界主教會議敦促我們成為一個站起來的教會,不要只顧自己,卻要走向世界。「這樣的教會沒有鎖鍊或高牆,人人都能得到聆聽和陪伴,在聖神獨特的威能下培養聆聽、對話、參與的技巧。這樣的教會自由且謙遜、『快快起來』,對於當今的挑戰毫不拖泥帶水、絕不推三阻四。她不會在神聖的羊圈裡拖拖拉拉,卻深受宣講福音的熱忱所激勵,渴望前去每個人身邊、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詞:每一個人」。

教宗一再強調「每一個人」這個詞,並放下稿件,說道:「你們要去十字路口,帶回每一個人、瞎子、聾子、跛子、病人、義人、罪人:每一個人、所有的人!上主的這個詞必須迴盪在理智和心靈裡:每一個人,在教會裡人人都有一席之地。我們的教會經常是打開了門、卻為了將人打發走,為了譴責他人。昨天有個人對我說:『對教會來說,現在不是道別的時候,而是接納的時節。』可是『他們不是來赴宴席的』。你們要去十字路口。領回每一個人、所有的人!」

聖保祿宗徒不遺餘力宣講福音,受過迫害和磨難。教宗表示,「現在保祿到了生命的終結,看到歷史中仍在進行著一場重大『戰役』,因為很多人還沒準備好接納耶穌」。他的工作、他的「戰役」此刻輪到團體內的弟兄姊妹來打。教宗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成為傳教使徒,「貢獻己力」。

「這裡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能為教會做什麼?不要埋怨教會,卻要為教會奮鬥。熱情又謙遜地參與:之所以滿腔熱血,是因為我們不該做個消極的旁觀者;之所以虛懷若谷,是因為在團體內奮鬥,絕不該意味著占據中心位置、抱持優越感、阻止他人靠近。同道偕行的教會意味著:人人參與其中,沒有人霸占他人的位置或者高人一等。基督徒絕對沒有一等和二等之分,所有人、每個人都蒙受召叫。」

教宗表明,宣講福音不是採取「中立的立場」、放任事物自由發展。相反地,福傳是要「在權勢、災禍、暴力、腐敗、不義和排斥這些人為機制橫行無阻的地方,點燃天國的火」。教宗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更公平正義、更團結互助、更向天主敞開、更激發人類的手足情誼,我們能以教會成員的身份一起做什麼事?」教宗的答案是,我們必須成為世界上麵糰中的酵母。

「同心協力,我們可以且應該採取行動來照料人類生命,守護受造界,尊重勞動尊嚴,解決家庭難題,以及關心老人、遭遺棄者、被拒絕的人和被輕視的人的處境。總而言之,教會要推動照料、撫慰、憐憫弱小的文化,與各種形式的墮落作鬥爭,包括不讓我們城市、我們出入的場所沉淪,讓福音的喜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綻放光芒:這是我們的『好仗』,這是個挑戰。」

在講道結尾,教宗指出,他在禮儀開始時依循傳統降福了羊毛肩帶,以授予近期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他們該當成為「日夜守護羊群的哨兵」,好能與天主子民一起「打這場好仗」。此外,教宗也向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致敬,感謝他們的來訪。他們為教宗方濟各帶來了「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的訊息。教宗最後說道:「我為攜手共進的舉動表示感謝,因為唯有並肩同行,我們才能成為福音的種子和友愛的證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於世界家庭大會閉幕彌撒:家庭是學習去愛和走出自我的地方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就實際情況而言,教宗深知並非每個家庭都如此,所以務必保護家庭,以免家庭失去它的基因,即:「接納和服務精神」。這也體現在正確的代際關係、親子之間「見證的傳承」。在這方面,先知厄里亞和厄里叟樹立了榜樣(參閱:列上十九16、19-21):厄里亞領受天主的旨意,立厄里叟為傳人,由後者接替前者在以色列境內的使命。厄里叟雖然年輕,上主卻對他有信心。

教宗強調,「父母親默觀天主的行事作風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天主愛護青年,卻沒有因此讓青年不冒一絲風險、不承受任何挑戰、不感到一點痛苦。天主不會焦慮不安、過度保護;相反地,祂對青年有信心,按照每個人的生命處境和使命召叫他們。親愛的父母,天主聖言為我們指出道路:不要保護兒女不受一星半點的挫折和磨難,卻要努力向他們傳遞生命的熱情,在他們心中點燃去尋找各自聖召的渴望,激勵他們去擁抱天主為他們設想的偉大使命」。扶持兒女、鼓勵他們追隨聖召的最佳方法,莫過於讓他們親眼看見父母親「忠誠又有耐心地」活出自己的聖召,不畏艱難、悲傷和考驗。

聖史路加在福音中描述了耶穌邀請三個門徒時的三種召叫(參閱:路九51-62):這些召叫要求很高,而且會持續帶來驚喜。對第一個有意跟隨耶穌的人,耶穌表示自己連「枕頭的地方」也沒有。教宗闡明:「跟隨耶穌,意味著採取行動而且不停行動,『在旅途中』與祂共度人生大小事。這為你們已婚人士來說多麽真實!你們這些領受婚姻和家庭聖召的人,也離開了你們的『巢穴』,踏上旅途。你們事先不知道途中會遇到哪些關卡,而你們不停地行動,應對全新處境、意外事件和驚喜。有些意外令人悲痛。這正是與主同行的旅途。它處於動態,無法預見未來,總是有美妙的發現。」

這段福音記載,耶穌對第二個門徒的召叫是「任憑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對第三個門徒的召叫是「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為此,教宗說:「親愛的家庭,你們也不該以其它的事務為先,不該『往後看』。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為從前的生活、從前的自由而傷感,不要為那些迷惑人心的假象而傷心:人要是不接受天主召叫的新意、成天悔不當初,生活就會形同槁木死灰。⋯⋯這會使我們變得心硬,缺少人情味。當耶穌召叫時,包括召叫人們結婚成家,祂要求我們向前看,而且祂始終先我們而行,始終在愛與服務上先我們一步。跟隨祂的人絕不會失望!」

教宗接著放下講稿,說:「結婚需要勇氣。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沒有勇氣結婚。常有些做母親的人對我說:『請你做點事,跟我兒子談談,他都37歲了,還不結婚!』我回說:『可是,太太,您別替他熨襯衫。您要開始稍微把他推開一點,讓他能走出巢穴。』這是因為家庭的愛催促兒女展翅翱翔。愛不是佔有,卻始終是自由。然後,在困難時刻、在每個家庭都會遇見的危機中,拜託,不要走簡單的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路。不要這樣。你們要懷著孤注一擲的勇氣向前邁進。」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保證教會與家庭同在,甚至是在家庭內。教宗為家庭呼求上主的助佑,願家庭能每天感受到團結、和平,以及堅忍的喜樂,從而見證出「天主是愛」。

在閉幕彌撒禮成之際,法雷爾樞機代表所有家庭向教宗方濟各致意。樞機宣布,眾家庭下次與教宗方濟各的聚會將是在2025禧年背景中、於羅馬舉行的「家庭禧年」。第十一屆世界家庭大會將於2028年舉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神降臨節講道:讓我們坐在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五旬節是紀念天主聖神降臨在宗徒們身上的日子,從而結束了教會禮儀年的復活期。6月5日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隆重彌撒由樞機團團長雷樞機(Giovanni Battista Re)代替教宗方濟各主持。教宗蒞臨大殿全程參與彌撒,並在輪椅上做了講道。教宗在講道中邀請所有信友繼續聆聽聖神的教導。他強調,聖神會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向我們展示所應走的道路、在我們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並指引我們的旅程。

當天彌撒福音記述了耶穌許諾要為門徒們派遣聖神的一番話(參閲:若十四26)。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教宗對此展開他的講道:「聖神使我們以耶穌的眼光、用新的方式看待一切。在生命的偉大旅程中,聖神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所應走的道路和如何前行。」

教宗首先表示:「聖神為我們指出了靈性生活的起點,也就是耶穌親口說的:『你們如果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沒有愛作為我們的基礎,其餘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愛不是來自我們的才能,而是天主的恩寵。愛的聖神將愛傾注在我們的心中。祂讓我們感到被愛,教我們如何去愛。祂是我們靈性生活的『發動機』。」

教宗解釋道:「聖神是天主的記憶。祂使我們想起耶穌所說的一切,不斷地在我們的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當我們的罪過得到赦免、在我們充滿祂的平安、自由和祂安慰的時刻,我們感受到天主的臨在。當我們的生活似乎充斥著失敗和失望時,聖神提醒我們,我們是天主的子女。甚至在你對你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天主對你仍有信心。」

教宗繼續說:「聖神是安慰者。祂可以改變你内心灼熱疼痛的創傷,教導我們不要對所有傷害我們的人和情形耿耿於懷,而是讓聖神進入這記憶治癒它。天主聖神讓我們的生活井然有序,教導我們去接納和寬恕、去寬恕自己、與過去和解,並能重新開始。」

接著,教宗說到:「天主聖神除了提醒我們從何處啓程外,還教導我們所走的道路。」為此,教宗提到當天彌撒讀經二的内容:「那些受天主聖神引導的人」,「不隨從肉性生活,而是跟隨天主聖神」(參閲:羅八4、14)。

「天主聖神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向我們提議最好的道路。因此,重要的是能夠將祂的聲音與邪惡的聲音區分開來。」教宗解釋道:「聖神絕不會告訴你,你在人生旅途中一切都好。不,祂要糾正你;祂要你為你的罪過哭泣;祂推動你改變,與你的虛假不實和表裡不一作抗爭,即使這需要大費心力、做内心的掙扎和犧牲。相反地,邪惡之神總是誘使你做你所想的、令你愉快的事。他讓你認為你有權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使用你的自由。但是,一旦你感到内心空虛,他就會責怪你,把你打倒在地。」

「天主聖神永遠不會讓你倒地不起。祂反倒會牽著你的手,安慰你,不斷地鼓勵你。」教宗說:「天主聖神就在此時此刻引導我們具體地去愛:愛的不是想像中的世界、想像中的教會、想像中的修會,而是那個攤在陽光下、透明樸實的一切。」

隨後,教宗講到聖神的第三個教導,指出聖神教導教會如何前行的這一事實。教宗解釋:「門徒們躲在晚餐廳裡,然後聖神降臨了,推動他們出去。沒有聖神,他們只跟自己人待在一起。領受了聖神,他們對所有的人敞開了大門。」教宗說:「在每一個時代,聖神都會顛覆我們的成見,讓我們認識到祂的新奇。祂不斷教導教會走出去的重要性,以及宣講福音的基本需求。」

於是,教宗祈願教會:「不要成為一個加強圍籬的羊圈,而是一個開放的牧場,讓所有人都可以汲取天主的美好;祈願教會成為一個沒有隔離牆壁、慷慨好客的家。這與世俗精神大不相同。世俗精神驅使我們“專注於我們自己的問題和利益,讓我們一心想要顯得卓越超群,只關心我們的國家或團體的頑強自衛。這不是聖神的方式,祂邀請我們忘記自己,向所有人敞開心扉。這樣,祂使教會永葆青春。我們需要記住這一點:使教會煥發活力的是聖神,不是我們。」

最後,教宗說到:「讓我們坐在天主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我們一切。讓我們每天求祂來提醒我們始終以天主看待我們的目光為出發點,因著聆聽祂的聲音而做出決定,以教會成員的身份攜手同行,順從祂,向世界敞開大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