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laityfamilylife.v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7月10日,聖座發布教宗良十四世第五屆世界祖父母和年長者日文告,主題為「不失望的人是有福的」(參閱:德訓篇14:2)。這項慶祝活動於每年最接近耶穌祖父母聖若亞敬及聖亞納慶日的主日舉行,而今年將於7月27日主日舉行。教宗在文告中寫道:「希望是一種持續的喜樂泉源,無論我們年紀多大。當這份希望經過漫長歲月中的烈火淬煉後,便成為深切幸福的泉源。」
在這份文告中,教宗以聖經中的人物作為默想的起點,例如:亞巴郎與撒辣、匝加利亞與依撒伯爾,以及梅瑟,他們都是在年老之時,被天主召叫,參與祂的救恩計劃。
以下是文告全文:(中文暫譯:鹽與光傳媒)
「不失望的人是有福的」
(參閱:德訓篇14:2)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我們正在慶祝的禧年幫助我們意識到:希望是一種持續的喜樂泉源,無論我們年紀多大。當這份希望經過漫長歲月中的烈火淬煉後,便成為深切幸福的泉源。
聖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例子,講述上主在晚年召叫一些男女參與祂的救恩計劃。我們可以想到亞巴郎與撒辣,他們年事已高,當天主許諾賜給他們一個孩子時,實在難以置信。他們長期不孕的狀況,似乎令他們對未來不再抱有希望。
匝加利亞對若翰洗者誕生的預告反應也沒有兩樣,他說:「我憑著什麼能知道這事呢? 因為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上了年紀。」(路加福音 1:18)年老、不育和身體的衰退,似乎在這些男女身上封鎖了生命與生育的希望。尼苛德摩在耶穌向他談論「重生」時所提出的問題,也彷彿只是修辭性的問句:「人已年老,怎樣能重生呢?難道他還能再入母腹而重生嗎?」(若望福音 3:4)然而,每當我們以為事態無可改變時,上主總會以祂救恩的能力給我們帶來驚喜。
長者是希望的標記
在聖經中,上主多次顯示祂的天主旨意與護佑,特別關注晚年之人。這不僅發生在亞巴郎與撒辣、匝加利亞與依撒伯爾身上,也發生在梅瑟身上,當時他已經八十歲,卻被召喚去解救祂的子民(參照:出谷紀7:7)。因此,上主教導我們,在祂眼中,老年是蒙福與恩寵的時刻,而長者是祂眼中希望的第一見證者。聖奧斯定問道:「我們所謂的老年是什麼意思?」他告訴我們,上主親自回答了這個問題:「願你的力量全然消逝,好讓我的力量常存於你心,使你能與使徒一同說:『我軟弱時,反而剛強』」(《聖詠註解》第70篇11節)。老人數目日增,是我們被召去辨識的時代徵兆,讓我們能正確解讀這段歷史時刻。
教會與世界的生命唯有在世代交替中方能得以理解。接納年長者,幫助我們明白生命不僅止於當下的片刻,不應浪費於膚淺的相遇與短暫的人際關係。相反地,生命始終引領我們面向未來。在《創世紀》中,我們看到年邁的雅各伯為孫兒-若瑟的兒子們祝福的感人情節;他的話語呼籲我們以希望期待未來,期待天主的應許得以成就的時刻(參《創世紀》48:8-20)。若說年長者的軟弱需要年輕人的力量,那麼年輕人的經驗不足也同樣需要年長者的見證,才能以智慧建立未來。我我們的祖父母常常成為我們信仰與虔誠、公民美德與社會承擔、記憶與逆境中堅忍的榜樣!他們以希望與愛傳承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將永遠是我們感恩的源泉,並激勵我們持續堅忍不拔。
給長者的希望的標記
自聖經時代起,「禧年」便被理解為一段釋放與自由的時刻:奴隸獲得釋放,債務得以赦免,土地歸還給原來的主人。禧年是天主所願意的社會秩序得以恢復的時期,也是多年來積累的不平等與不公義獲得糾正的時刻。 耶穌在納匝肋會堂中宣講時,正是喚起了這種解放的記憶,向貧窮人傳報喜訊,使瞎子宣告復明,向俘虜宣告釋放,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參閱路加福音 4:16-21)。
從禧年的精神出發,我們被召叫去幫助長者體驗「釋放」,尤其是從孤獨與被遺棄中獲得釋放。今年正是實踐這一使命的適當時機。天主對祂許諾的忠信教導我們:高齡是一種祝福,其中蘊含著真正的福音喜樂,促使我們衝破冷漠的障礙,這些冷漠常將長者困於孤立之中。今日世界各地的社會,越來越習慣於讓這一重要且豐富的人生階段被邊緣化與遺忘,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
在此情境下,教會整體需要一種節奏的轉變,這轉變應以承擔責任為明顯標誌。每個堂區、協會與教會團體,都被召成為一場由「感恩與關懷」驅動的「革命」的主角。這場革命應透過以下方式實現:定期探訪長者、建立支援與祈禱的網絡(為長者,也與長者禱告)、並建構那些能重建被遺忘者希望與尊嚴的關係。基督徒的盼望不屬於靜態,它鼓勵我們更勇敢、更具宏觀視野,也不滿足於現狀。在此背景下,我們被召喚推動改變,以恢復長者應有的尊榮與被愛的權利。
正因如此,教宗方濟各希望「世界祖父母與年長者日」的慶祝,應以主動探訪獨居長者為核心行動。在這個聖年內,凡無法親赴羅馬朝聖者,若能「用適當的時間去探訪孤寡的年長者……如朝聖者一樣前去朝拜臨現在他們身上的基督,亦可獲得禧年大赦」(參閱《聖赦院:禧年大赦的規則》第三條)。探訪一位年長者,就是一次與主耶穌的相遇,祂釋放我們脫離冷漠與孤單。
身為年長者,我們仍能懷抱希望
《德訓篇》稱那不喪失希望的人為有福的人(參閱 14:2)。或許,特別當我們的人生已走過長久歲月時,我們會受到誘惑,不再仰望未來,而是只回顧過去。然而,正如教宗方濟各在他最後一次住院期間所寫:「我們的身體雖然軟弱,但即便如此,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去愛、去祈禱、去奉獻自己、在信仰中彼此扶持,成為希望的光輝見證」(2025年3月16日三鐘經祈禱活動)。我們擁有一種任何困難都無法奪走的自由:那就是愛與祈禱的自由。每個人,無論何時,都能愛與祈禱。
我們對摯愛之人的深情,對陪伴我們度過漫長歲月的妻子或丈夫,對子女,對照亮我們日子的孫輩,隨著力量的減退並不會消逝。事實上,他們的愛常常振奮我們的精神,帶來盼望與安慰。
這些源自天主本身的生命之愛的跡象,賜予我們勇氣,並提醒我們:「縱使我們外在的人日漸損壞,但我們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格後4:16)。尤其隨著年歲增長,讓我們懷著對主的信心堅定前行。願我們在祈禱和聖祭中每日與祂相遇,得到更新。讓我們以愛心將多年來所活出的信仰傳承於家庭及日常的人際相遇中。願我們常常讚美天主的良善,培養與摯愛之人的合一,敞開心胸接納遠方的弟兄姊妹,特別是所有有需要的人。如此,我們無論年齡,都將成為盼望的標記。
教宗良十四世
羅馬,2025年6月26日
來源:vatican.va
「信友如用適當的時間去探訪那些有需要或身處困境中的弟兄姊妹(病人、囚犯、孤寡老人、 傷殘人士……),如朝聖者一樣前去朝拜臨現在他們身上的基督(參閱:瑪廿五 34~36), 同時滿全慣常的靈性、聖事性和祈禱的條件,亦可獲得禧年大赦。信友們可以在聖年期間重複這類探訪,每次探訪——甚至每天探訪一次——均可獲得全大赦。」(《聖赦院:禧年大赦的規則》第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