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意識形態殖民褻瀆造物主天主

十一月二十一日 獻聖母於聖殿 彌撒

讀經一:匝加利亞先知書 2:14-17

熙雍女子,歡呼喜樂吧!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上主的斷語。在那一天,有許多民族要歸依上主,要成為他的百姓,並住在你中間;這樣你便知道:是萬軍的上主派遣了我來到你這裏。上主必在聖地內佔據猶大,作為自己的產業,他仍要揀選耶路撒冷。凡有血肉的,在上主面前應肅靜!因為他已由他的聖所降臨。

福音:聖瑪竇福音 12:46-50

耶穌還同群眾說話的時候,看,他的母親和他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你的母親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你說話。」他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不能容忍差異,使一切千篇一律,最終連信徒也遭受迫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瑪加伯書下》(加下6:18-31),記述厄肋阿匝爾的殉道。教宗以此展開彌撒講道,指出三種主要的迫害類型:「一種是宗教迫害;另一種是政治-宗教迫害,例如:上世紀30年代的戰爭,或者聖巴爾多祿茂之夜。這些是宗教或者政治戰爭。第三種迫害是純粹的文化迫害。當一種新文化到來時,它要使一切全新,擺脫傳統、歷史,甚至一個民族的宗教。厄肋阿匝爾就是這種文化迫害的受害者,他因忠於天主而被判處死刑。」

教宗說:「昨天的讀經就已經開始講述這種文化迫害。有些以色列子民看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的權力和壯麗,便想去和四鄰的外方人立約。他們於是去朝見國王,國王就批准他們採用外邦的禮俗。這不是思想和神明,而是外邦風俗。這樣,按照上主法律成長的子民就接受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新風俗,捨棄原本的文化、宗教和法律。一切全是新的,新潮是一種真正的意識形態殖民,它要把這唯一的風俗強加於以色列子民,人人都得按照新風俗生活,不允許差異。」

「有些人接受這種外邦風俗,認為是件好事;但有些人為了捍衛子民的真正傳統而堅決抵抗,一如厄肋阿匝爾那樣。他是一位儀表莊嚴、受人尊敬的人。《瑪加伯書》講述了這些殉道者,這些英雄的事跡。這種由意識形態殖民產生的迫害總是如此:摧毀,使一切千篇一律,無法容忍差異。」

教宗說:「文化殖民的道路最終也會使它的信徒遭受迫害。我們不用往遠處想,只需看看上個世紀的大屠殺,這是一種新文化的事物:全都統一,沒有差異的餘地,沒有為他人和為天主的地方。這是禍根。然而,在這邪惡的文化殖民中,也有另一種意識形態的根源,厄肋阿匝爾,他本人是根源。」

「事實上,厄肋阿匝爾臨死前想到的是青年,他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高尚的榜樣:為了天主的愛和法律,他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未來生根。為此,在那生出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的禍根前,還有另外一種能給予生命,使未來成長的根源。」

教宗告誡道:「然而,新穎事物並非全是壞事,想想福音和耶穌就夠了。我們需要分辨新穎事物。這是上主的新穎事物,源自聖神,源自天主的根源呢,還是來自禍根?天主的新穎事物從不成為談判,卻總是朝向成長和展望未來。」

「意識形態和文化殖民只注視現在,否認過去,不展望未來。活在當下,但不在時間中,為此無法承諾任何事。以這樣的態度做千篇一律的事,刪除差異,犯下褻瀆造物主天主的罪行。每次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反對造物主天主,都是因為它想要改變天主所造的受造界。而對抗這種歷史上反覆發生的事,只有一種藥物:那就是見證,也就是殉道。厄肋阿匝爾想要留下的不是金錢,而是未來,見證的遺產。這見證為年輕人將是富有成果的承諾。厄肋阿匝爾成了為他人奉獻生命的根源。」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他的榜樣在我們面對文化和精神殖民感到困惑時,幫助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想想死亡對我們有好處,那將是我們與上主的相遇

十一月十七日 聖依撒伯爾匈牙利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13:1-9

凡不認識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們未能從看得見的美物,去發現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卻不認識工程師;反而認火、風、流動的空氣、運轉的星辰、洪流的巨濤、天上的光體,為統治世界的神。如果有人因這些東西的美麗而著迷,奉之為神;那麼,他們就應知道:這些美物的主宰更是美麗,因為都是美麗的唯一根源所創造的。如果有人驚奇這些東西的力量和效能,就應明白:創造這些東西的更有能力;因為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不過,這種人的罪尚較輕微,因為他們尋找天主,也有意找到,卻一時誤入迷途:這或許是由於他們所見的世物實在美麗,因此在專心研究時只追求外表;但他們仍然不能推辭無過:因為他們既然能知道得如此淵博,甚至能探究宇宙,為何不能及早發現這些東西的主宰呢?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6-37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在諾厄的日子裏怎樣,在人子的日子裏也要怎樣:那時,人們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的那天,洪水來了,消滅了所有的人。又如在羅特的日子裏,人們吃喝買賣,耕種建造,但在羅特離開索多瑪的那一天,火及硫磺自天降下,消滅了所有的人:在人子顯現的日子裏,也要這樣。「在那一日,那在屋頂上的,不要下來拿取在屋裏的器具;那在田裏的,也同樣不要回家。你們要記得羅特的妻子!不論誰,若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凡喪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我告訴你們:在這一夜,兩個人同在一張床上,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兩個女人一起推磨,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門徒問耶穌說:「主,在那裏發生呢?」耶穌回答說:「那裏有屍體,老鷹就聚集在那裏。」

2017年1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透過當天選讀的福音邀請我們反省世界的終結,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終結(路17:26-37)。

福音敘述了人們在洪水滅世和火燒索多瑪城前的日常生活:吃喝,買賣,婚嫁,直到上主大顯威能的那一天,那時一切都將改變。

教宗說:「教會是母親,她希望我們每個人反省自己的死亡。我們都習慣了生活的常態:時間表、事務、工作、假期,我們認為生活將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然而,總有一天,耶穌將召叫我們,對我們說:『來吧!』對有些人,這召叫將突然降臨;對另一些人,他們卻得經歷長期的病苦。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但召叫一定會來。那將是一個驚喜,之後還有另一個上主的驚喜,即永生。因此,教會在這些日子對我們說:停一停,停下來想一想死亡。」

教宗指出某些常出現的情況:「參加殯葬守夜禮或前去掃墓已成了一個社會行為,人們去那裡與他人聊天,有時候也吃酒席,這些活動更像是一種聚會,為的是不去思考。教會、上主今天慈善地對我們每個人說:『停下來,停下來,生活不會天天如此。你不要習慣地認為這將一成不變。有一天你會被帶走,另一個被留下;你將被帶走。』那是跟著上主走了。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必將終結,這對我們有好處。例如,在開始一個新的工作日時,我們可以這樣反省:今天或許是我的最後一天。我不知道,但我將努力工作。在家庭關係中,在我們去看病時也是如此。」

「想一想,死亡不是不好的幻想,而是一個事實。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取決於我怎麼想,但該來的總會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將與上主相遇,這是死亡的美好,那是與上主的相遇。祂將前來會晤我們,對我們說:『來,來,蒙我父祝福的人,跟我來吧!』」

當上主的召喚降臨時,我們沒有時間收拾自己的東西。教宗談到一位司鐸最近向他敘述的故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司鐸,65歲左右,他有些不舒服,感覺不好,於是去看醫生。醫生在診斷後對他說:『您得了這個病,這可不是良性的,或許我們有時間阻止它,我們可以這樣治療。如果病情依然惡化,我們再用另一種方法。如果還是不行,我們就順其自然吧!我會陪你走到最後。』這真是個好大夫!」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也應當如此。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互相陪伴,盡一切努力,但始終著眼於那裡,那一天,上主將前來接我,帶我到祂那裡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

常年期第三十二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7:22-8:1

在智慧內的神,原是聰明的、至聖的、唯一的、多樣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無玷的、率直的、不受損害的、好善的、銳敏的、無敵的、施惠的、愛人的、穩固的、堅決的、無慮的、無所不能的,無所不察的,她洞察所有聰明、潔淨和精微心靈的。實在,智慧比一切活動更為活動;她是如此精純,能滲透並深入一切。智慧是天主威能的氣息,是全能者榮耀的真誠流露;因此,任何污穢都不能浸入她內。她是永遠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鏡,是天主美善的肖像。她雖是獨一的,卻無所不能;她雖恆存不變,卻常使萬物更新。她世世代代進入聖善的靈魂,使他們成為天主的朋友和先知,因為天主只愛那與智慧同居共處的人。實在,智慧比太陽還美麗,壓倒一切星座;如與光明相比,她必佔優勢;因為光明要讓位給黑夜,邪惡絕不能戰勝智慧。智慧施展威力,從地極直達地極,從容治理萬物。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0-25

那時候,法利塞人問耶穌天主的國何時要來;耶穌回答說:「天主國的來臨,並非是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裏;或:在那裏;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耶穌對門徒說:「日子將到,那時,你們切望看見人子的日子來臨,而不得見。人要向你們說:看呀,在那裏;看呀,在這裏。你們不要去,也不要追隨,因為猶如閃電由天這邊閃起,直照到天那邊:人子在他的日子裏,也要這樣。但他必須先受許多苦,且被這一代擯棄。」

2017年11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講解當天的福音時表示天國既不是一場表演,更不是個嘉年華,它不愛打廣告;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參閱:路17:20-25)。當天的福音由法利塞人對耶穌的提問展開,即:「天主的國何時要來?」

教宗指出:「這個簡單的問題源自一顆善良的心,多次出現在福音中。舉例而言,洗者若翰在監獄裡極度痛苦時,派遣他的門徒去詢問耶穌:『祢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11:3)。」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有人魯莽地質問祂說:「如果祢是天主子,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瑪27:40)。教宗闡明:「這些問題都充滿困惑,對天國究竟何時要來感到好奇。耶穌的回答是:『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那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布的『喜訊』:祂在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後表明,那段聖經今天在他們聆聽時就應驗了。(路4:16-21)」

教宗表示:「如同撒下的種子由內生長那樣,天主的國也在我們中間暗自成長,或者有如隱藏的寶石或寶藏一般,始終謙卑。但是,誰促使那顆種子發芽成長呢?祂就是臨在於我們中間的天主聖神。聖神是溫良之神、謙卑之神、順從之神、簡樸之神。祂在天國內使之成長,而非牧靈計劃、偉大之事。不是的,是聖神暗地裡使之成長,直到結出果實。」

那麼是誰在右盜心中播種了天國的種子呢?

教宗推測:「或許是右盜的母親,抑或是給他解釋法律的經師;然後,這名右盜將之拋諸腦後,聖神卻在暗中使之成長。天國始終是個驚喜,因為它是上主賜予的恩典。」

耶穌也解釋道:「天主國的來臨,並非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裡,或在那裡」(路17:20-21)。

教宗為此強調:「天國不是一場表演,或更糟的,人們經常以為的一個嘉年華。」

教宗說:「天國並不以傲慢、自大的姿態顯示於人,它不愛打廣告:天國是謙卑的、隱藏的,這樣才能成長。我認為,當人們看到聖母瑪利亞在那裡跟隨耶穌時,會說:『那是祂的母親啊…!』她是最有聖德的女人,卻隱藏著,沒有人曉得天國的奧秘、天國的聖德。當她接近聖子耶穌的十字架時,人們說道:『啊!可憐的女人與這個犯罪的兒子。這女人真可憐…!』沒有人明白。」

「天主的國因此總是在暗中成長,因為有聖神在我們內使之萌芽,直到結出果實。我們所有人都蒙召走這條天國之路:這是個聖召,是個恩寵,是個禮物,而且是免費的,無法買到的,它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我們所有受洗者都有聖神在我們內。我跟聖神的關係如何?這位使天國在我內成長的聖神?我們大家今天都要自問:我是否真的相信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隱藏著,或者我比較喜歡表演?」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祈求聖神賜予恩寵,好使天國的種子在我們和教會內發芽成長,從而庇蔭許多人,結出聖德的果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公開接見:彌撒是祈禱與耶穌的相遇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地方祈禱,停止以後,衪的一個門徒對衪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如同若翰教給了他的門徒一樣。」耶穌給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願你的名被尊為聖, 願你的國來臨,我們的日用糧,求你天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過,因為我們自己也寬免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

2017年11月15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繼續上週開始的新系列主題「感恩聖事」,解釋了彌撒的意義和價值。

教宗首先強調:「彌撒是最卓越的祈禱,它是最隆重也是最具體的,因為它是我們藉著天主聖言、耶穌聖體聖血與天主愛的相遇。然而,我們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什麼是祈禱?首先,祈禱是對話,是人與天主的關係。人受造的本質就是與天主建立關係。」

教宗然後引用梅瑟的事跡說:「上主從荊棘叢的火焰中向梅瑟啟示祂的名字:我是『我是』(出3:14)。這個表述具有臨在和恩惠的意義。同樣地,基督在召叫祂的門徒時也邀請他們與祂同在。因此,這是最大的恩寵:我們體驗到彌撒,感恩聖祭就是我們與耶穌同在的重要時刻,並藉著祂而與天主及弟兄姐妹同在。」

祈禱也是懂得保持靜默。

教宗說道:「我們去參與彌撒,或許早到了五分鐘,我們便開始和身邊的人聊天。但那不是聊天的時刻,而是準備對話的靜默時刻。那一刻,我們應收斂心神,準備與耶穌相遇。靜默此時非常重要!你們要記住我上週說的:我們不是去看表演,而是去會晤上主;靜默能預備我們,陪伴我們。祈禱要求我們會念《天主經》,也就是懷著子女對父親的信任面對天主,承認自己需要祂的教誨,對祂說:上主,求祢教我如何祈禱。」

「這是第一個要點:做個謙卑的人,承認自己是子女,憩息於天主懷中,信賴祂。為了進入天國,我們要做個小孩子。換言之,小孩子懂得信靠他人,知道有人會為他們操心,考慮他們吃什麼,穿什麼等等。這是第一種態度:相信和依靠,像小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那樣;知道天主記得你,照顧你,照顧我們每個人。」

第二個要點是感到驚訝。

教宗勉勵自我反省:「我們與上主相處時是否感到驚訝,或者我們認為祈禱就是鸚鵡學舌般對天主說話?與上主相遇始終是一次活潑的相遇,而非古板的會面。我們是去參與彌撒,不是去博物館。」

在福音中,耶穌與尼苛德摩對話,論及「由上重生」。

教宗問道:「人可以重生嗎?人可以重獲樂趣、喜悅、生活的驚喜嗎?即使面對許多悲劇也能如此嗎?這是一個關於我們信仰的重要問題。渴望重生,渴望重新開始的喜悅是每一個真正信徒的渴望。我們是否擁有這一渴望呢?實際上,我們很容易便失去它,因為事情太多,有很多項目等待落實,最後我們忙得沒有時間,看不到那真正重要的事,即我們內心的生活,我們的靈修生活,我們在祈禱中與上主相遇的生活。」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令我們驚訝,向我們展示祂愛我們,即使我們軟弱。在感恩聖祭中,耶穌做了救贖我們罪惡的犧牲者;祂觸摸我們的脆弱,為把我們帶回最初的召叫:成為天主的模樣和肖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惡表傷害人心,扼殺希望

常年期第三十二週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1:1-7

統治世界的人,你們應愛正義,對上主應有正確的觀念,應以誠樸的心尋求上主,因為凡不試探上主的,都可以尋到上主;對上主不失信的,上主必向他顯示自己。邪曲的思想,使人離開天主;愚人試探全能者,只會使自己蒙羞,因為智慧不進入存心不良的靈魂裏,也不住在一個屈服於罪惡的身體內。實在,教訓人的聖神,遠避欺詐,遠離無知的思念;不義一到,即刻退去。智慧是愛人的神,她必懲罰口出咒語的人;因為天主洞悉人的內心,確切監視他的心靈,聽聞他的言語。實在,上主的神充滿了世界,包羅萬象,通曉一切語言。

福音:聖路加福音 17:1-6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引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引人跌倒的人是有禍的。把一塊磨石套在他的頸上,投入海中,比讓他引誘這些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為他更好。你們要謹慎!如果你的兄弟犯了罪,你就得規勸他;他如果後悔了,你就得寬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宗徒們向主說:「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主說:「如果你們有像芥子那樣大的信德,即使你們對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它也會服從你們的。」

2017年1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惡表傷害人心,扼殺希望與夢想。教宗特別勉勵司鐸要溫良、謙卑,做個服務天主子民的牧者。

當天福音記述,耶穌對門徒們說:「引人跌倒的事是免不了的;但是,引人跌倒的人是有禍的。因此,你們要謹慎!」(路17:1,3)。

教宗解釋道:「惡表不好,因為它傷害天主子民的脆弱之處,損傷天主子民的弱點,而這些創傷常會伴隨人的一生。惡表不僅傷人,還會殺人:它扼殺希望、夢想、家庭,以及許多人的心。」

教宗告誡道:「你們要謹慎,尤其是那些自稱基督徒卻像個外邦人那樣生活的人。有多少基督徒因他們的惡表、因他們的言行不一而使人遠離天主。魔鬼削弱天主子民、使人遠離上主的最便捷武器之一,就是基督徒的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教宗邀請信眾自問:「我的生活是否言行一致?是否忠於福音,忠於上主?」教宗列舉了基督徒企業家剋扣工資、利用他人填滿自己腰包的惡表,以及在教會內牧者不關懷羊群而導致羊群離開的醜行。

教宗說:「耶穌教導我們不可侍奉兩個主人,要麼侍奉天主,要麼侍奉金錢。如果牧者貪戀金錢,他就造成惡表。每個牧者都應該自問:我與金錢的友誼關係如何?我是否尋求高攀,虛榮使我不斷攀爬?或者我溫良、謙卑,因為溫良和謙卑使我更加親近人民?或者,我覺得自己是主人,見誰罵誰,傲慢自大,不是一個為天主子民服務的牧者?」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是我們做此良心省察的好機會:我是否引人跌倒,如何引人跌倒?這樣,我們就能回應上主,與祂更近一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内圖諾美國公墓主持追思彌撒

2017年11月2日(追思已亡節)下午,教宗方濟各到羅馬南部城市内圖諾(Nettuno)的美國公墓主持彌撒,紀念所有戰爭的陣亡者。内圖諾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密切相關的地點之一。彌撒前,教宗先來到一個無名氏、一個意大利裔美國人和一個猶太人墓前靜默片刻,然後在10座陣亡者的墓上各獻上一束白玫瑰。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也談到人類希望的願景。

他說:「今天,我們眾人懷著希望聚集在這裡,好能重複約伯在第一篇讀經中的話語:『我確實知道為我伸冤者還活著,我的辯護人要在地上起立』(約19:25)。希望乃是我們能重新見到天主,我們眾人能再次相逢,正如保祿宗徒在第二篇讀經中所言:『希望不叫人失望』(羅5:5)。」

「然而,希望卻經常出自並植根於許多人類的創傷,許多人類的痛苦之中。痛苦、創傷及磨難促使我們舉目望天。我們相信上主活著,祂與我們同在,但我們也對祂說:上主,請祢留下。」

「一如本篤十五世所言:『不要再有戰爭,不要再有這毫無意義的殺戮了!』我們應懷抱希望,而不要這種摧毀:成千成萬青年的希望破滅了。上主,求祢不要讓我們再有戰爭。世界今天再次進入戰爭,正準備進行更兇猛的戰爭。上主,求祢不要讓我們再有戰爭,因為戰爭使我們失去一切。」

教宗接著講述了一位老婦人的故事。這位婦人在廣島的廢墟前說出這句充滿智慧卻非常悲傷的話:「人們竭盡全力發動一場戰爭,到頭來卻害了自己。」

教宗於是作出這個結論:「戰爭就是摧毀我們自己。」

「今天是期望的日子,也是哭泣的日子。許多婦女,妻子和母親在戰爭年代收到一封通報自己的丈夫或兒子陣亡消息的信件後,悲痛欲絕。今天,人類不該忘記這些哭泣,而人類的傲慢並沒有汲取教訓,似乎也無意汲取教訓。」

教宗指出:「戰爭的後果是死亡。人們曾經多少次打算發動一場戰爭,確信戰爭能帶來一個新世界,一個『春天』。然而,結局卻是一個惡劣、殘酷的寒冬,充滿恐怖和死亡。」

教宗因此為所有亡者祈禱,特別為那些在每日時斷時續的戰爭中死亡的青年祈禱,為戰爭的受害者,包括無辜的兒童祈禱。

教宗最後祈求天父賜予我們眾人恩寵,讓我們有能力為所有戰爭的受害者哭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沒有内心寧靜不需要搏鬥的基督徒

常年期第二十九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6:19-23

弟兄們:為了你們本性的軟弱,我且按常情來說:你們從前怎樣將你們的肢體當作奴隸,獻於不潔和不法,行不法的事;如今也要怎樣將你們的肢體當作奴隸,獻於正義,行聖善的事。當你們作罪惡的奴隸時,不受正義的束縛;但那時你們得了什麼效果?只是叫你們現在以那些事為可恥,因為其結局就是死亡;可是現在,你們脫離了罪惡,獲得了自由,作了天主的奴隸,你們所得的效果是使你們成聖,結局就是永生。因為罪惡的薪俸是死亡,但是天主的恩賜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內的永生。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2:49-53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願它已經燃燒起來!我有一種應受的洗禮,我是如何焦急,直到它得以完成!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來送分裂。因為從今以後,一家五口的,將要分裂:三個反對兩個,兩個反對三個。他們將要分裂:父親反對兒子,兒子反對父親;母親反對女兒,女兒反對母親;婆母反對兒媳,兒媳反對婆母。」

2017年10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耶穌召叫我們改變生活,改變道路。耶穌召叫我們悔改。」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來不是給地上送和平,而是送分裂,祂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路12:49-53)。火要求我們改變。

教宗說:「我們要改變思維方式,改變感覺方式。因著基督的力量,你那顆原本世俗化和外邦人的心,現在成了基督徒的心。改變就是皈依。改變行動方式,你的運作必須改變。」

教宗接著指出:「是整體的皈依,身體和心靈的整個的皈依。這改變不是以欺騙來實現,而是聖神在我們內所做的改變。我必須做我的部分,好讓聖神有所行動,這意味著搏鬥,搏鬥!沒有内心寧靜、不需要搏鬥的基督徒。這樣的人不是基督徒,而是不冷不熱的基督徒。」

教宗說:「為了能睡個安穩的覺,你可以吃藥,但是沒有能使內在平安的藥。只有聖神才能給予心靈平安,這平安能給予基督徒力量。我們要幫助聖神,在我們的心中給祂留出空間。祂在每天的內心省察上幫助我們同播種仇恨的惡神造成的疾病搏鬥,這些是世俗的疾病。耶穌與魔鬼搏鬥,與邪惡搏鬥,這不是什麼陳舊的事,而是非常現代的事,是現今每天的事。耶穌給我們帶來的火是在我們的心內。為此,我們要讓這火進入我們內心,我們每天要反躬自問:我是如何從世俗化、罪惡過度到恩寵的。我有給聖神留空間,好讓祂有所作為嗎?」

教宗說:「我們生活中的困難不能靠掩蓋真理來解決。真理就是,耶穌帶來了火和搏鬥,我該怎麼辦呢?」

最後,教宗總結道:「為了皈依,需要一顆慷慨和忠誠的心。慷慨始終源自愛;忠誠則是忠於天主聖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金錢崇拜是殺人的偶像崇拜

常年期第二十九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4:20-25

弟兄們:亞巴郎對於天主的恩許總沒有因不信而猶疑,反而信心堅固,歸光榮於天主,且滿心相信天主所應許的,必予完成。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算為他的正義』這句話,不是單為他個人寫的,而且也是為了我們這些將來得算為正義的人,即我們這些相信天主使我們的主耶穌,由死者中復活的人寫的;這耶穌曾為了我們的過犯被交付,又為了使我們成義而復活。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2:13-21

那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向耶穌說:「師傅,請吩咐我的兄弟與我分家吧!」耶穌對他說:「人哪!誰立了我做你們的判官,為你們分家呢?」遂對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因為一個人縱然富裕,他的生命並不在於他的資產。」耶穌對他們設了一個比喻說:「有一個富翁,他的田地出產豐富。他心裏想道: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他遂說: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的倉房,另建更大的,好在那裏收藏我的一切穀類及財物。以後,我要對我的靈魂說:靈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財物,足夠多年之用,你休息吧!吃喝宴樂吧!天主卻對他說: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你所儲備的,將歸誰呢?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面前致富的,也是如此。」

2017年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媒體近來報導了許多災難和諸多不義,尤其是關於兒童的不幸,讓我們懇切祈求天主,好使人心悔改,認識上主,不再崇拜財神。

當天讀經取自《路加福音》,講述一個富人貪戀錢財的比喻。教宗指出,富人把錢財當作他的天主,這讓我們反省依賴地上財富的徒勞,提醒我們真正的財富乃是我們與上主的關係。

教宗說:「雖然富人家財萬貫,但他並不止步,思考如何擴建自己的糧倉,幻想自己長命百歲。他只求擁有更多財富,直到令人厭惡,卻不懂得滿足,因而進入了所謂的過度消費主義的邏輯。為這種貪戀錢財設限的是天主。福音比喻不是耶穌編造的童話故事,而是現實,是今日的現實。許多人生活在金錢崇拜中,把金錢當作自己的天主。許多人只為錢而活,生命沒有意義。主耶穌說:『那為自己厚積財產而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也是如此』。他們不懂什麼是在天主前致富。」

教宗談及一個發生在阿根廷的軼事:「一個富有的企業家雖然知道自己病重,卻依然固執地買下一棟別墅,不想自己不久後就要向天主報到。今天也有許多渴望金錢和地上財富的人,有許多富得流油的人,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缺乏醫療、教育和被遺棄的饑餓兒童。」教宗直言不諱地說:「這是殺人的偶像崇拜進行的一種活人祭獻。這種偶像崇拜使許多人死於饑餓。我們只說一件事,試想難民營裡的20萬羅興亞兒童。那裡有80萬人,其中20萬是兒童。他們食不果腹,營養不良,缺乏醫療。這事今天也發生!我們應該迫切祈禱:上主,求祢觸動這些崇拜金錢、拜財神的人的心,也求祢觸動我的心,讓我不致成為我所看到的這種人。」

金錢崇拜的另一個後果就是戰爭,包括家庭的戰爭。

教宗說:「我們都知道爭奪遺產的後果:家庭分裂,彼此憎恨。主耶穌最後親切地強調:『這就是不在天主前致富的人』。在天主前致富是唯一的正道。這不是蔑視金錢,而是如同主耶穌所說的,要躲避貪婪。」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懇切祈禱,在天主內尋求我們生存的堅實基礎。」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應當牢記天主白白賜予的救恩,為自己和他人敞開大門

常年期第二十八周星期四彌撒

讀經一: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3:21-30

弟兄們:天主的正義,在法律之外已顯示出來;法律和先知也為此作證:就是天主的正義,因對耶穌基督的信德,毫無區別地,賜給了凡信仰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都失掉了天主的光榮,所以眾人都因天主白白施給的恩寵,在耶穌基督內蒙救贖,成為義人。這耶穌即是天主公開立定,使他以自己的血,為信仰他的人作贖罪祭的;如此,天主顯示了自己的正義,因為以前他因寬容放過了人的罪,為的是在今時顯示自己的正義,叫人知道他是正義的,是使信仰耶穌的人成義的天主。既是這樣,那裡還有可自誇之處?絕對沒有!因了什麼制度而沒有自誇之處呢?是因法律上的功行嗎?不是的!是因信德的制度,因為我們認為人的成義,是借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難道天主只是猶太人的天主嗎?不也是外邦人的天主嗎?是的,也是外邦人的天!因為天主只有一個。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11:47-54

耶穌向法學士們說:「禍哉,你們你們修建先知的墳墓,而你們的祖先卻殺害了他們,可見你們證明,並且贊成你們祖先所行的事,因為他們殺害了先知,而你們卻修建先知的墳墓為此,天主的智慧曾說過:我將要派遣先知及使者到他們那裡,其中有的,他們要殺死;有的,他們要迫害,為使從創造世界以來,所流眾先知的血,都要向這一代追討,從亞伯爾的血,到喪亡在祭壇與聖所之間的則加黎雅的血,的確,我告訴你們:都要向這一代追討。禍哉,你們法學士!因為你們拿走了知識的鑰匙,自己不進去,那願意進去的,你們也加以阻止。」耶穌從那個法利塞人的家出來以後,經師們及法利塞人開始嚴厲迫逼他,盤問他許多的事,窺伺他,要他從口中找到語病話。

2017年10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闡明,上主「白白」地賜予我們救恩的記憶,讓我們感受到祂始終與我們同在,並期望我們落實身體和精神上的慈悲善工。如此一來,我們將成為向自己和他人敞開大門的人。

當天禮儀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敘述經師和法利塞人自以為義。耶穌則向他們表明唯有天主是義,並譴責他們「拿走了智識的鑰匙」,「以致自己不進去天國,也不讓別人進去」(路11:47-54)。

教宗解釋道:「拿走智識的鑰匙就是讓人無法理解天主的啟示、天主的心和祂的救恩,我們可以稱之為嚴重的失憶。他們忘記救恩是白白得來的,忘記天主與人們同在,忘記天主的慈悲。忘記了一切都是白白得來的,是天主主動拯救了我們。」

教宗指出:「這種人反倒與法律為伍,以為救恩存在其中,卻不接受天主正義的威能。事實上,法律是回應天主白白賜予的愛,祂主動拯救了我們。人們如果「忘記救恩是白白得來的,就會跌倒,丟失救恩史的知識鑰匙,喪失與天主同在的感受。對他們而言,天主是立定法律的那一位,而不是啟示的天主。啟示的天主一直與我們同行,從亞巴郎開始,一直到耶穌基督。天主是與祂子民同行的天主。當一個人丟失這份與上主的親密關係時,便陷入愚昧的思想,以為僅遵守法律就足以自救。其實,人們一旦不與天主同在,沒有祈禱,就無法講授教義,或是做神學,更別說是倫理神學。」

教宗強調:「神學是跪著做的,始終與天主同在。上主與人同在的頂峰是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誠如聖保祿所言,我們因基督的聖血而成義。為此,慈悲善工是滿全法律的試金石,因為我們前去觸摸基督的骨肉,觸摸那臨在於身心受苦者身上的基督。」

教宗警惕眾人:「倘若丟失或拿掉智識的鑰匙,我們將為自己和他人關閉大門。我曾多次在我的國家聽到,有些本堂神父不肯給未婚媽媽的子女施行洗禮,因為他們沒有出生在符合教會法的婚姻內。這些本堂神父關閉大門,使天主子民蒙羞。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心丟失了智識的鑰匙。法利塞人、經師不僅在當時存在,今天也有很多。因此,必須為我們這些牧者祈禱,祈願我們不丟失智識的鑰匙,不向我們自己和所有想進入的人關閉大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不聆聽天主聖言,信仰將成為一種意識形態

十月十七日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彌撒

讀經一: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1:16-25

弟兄們:我決不以福音為恥,因為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獲得救恩,先使猶太人,後使希臘人因為福音啟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義,這正義是源於信德,而又歸於信德,正如經上所載:「義人因信德而生活。」原來天主的忿怒,從天上顯露在人們的各種不敬與不義上,是他們以不義抑制了真理,因為認識天主為他們是很明顯的事,原來天主已將自己顯示給他們了。其實,自從天主創世以來,他那看不見的美善,即他永遠的大能和他為神的本性,都可憑他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以致人無可推諉。他們雖然認識了天主,卻沒有以他為天主而光榮或感謝他,而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成了荒謬絕倫的;他們冥頑不靈的心陷入了黑暗;他們自負為智者,反而是愚蠢的他們將不可朽壞的天主的光榮,歸於可朽壞的人,飛禽,走獸和爬蟲形狀的偶像因此,天主任憑他們隨從心中的情慾,陷於不潔,以致彼此玷污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將虛妄變作天主的真理,去崇拜事奉受造物,以代替造物主─他是永遠可讚美的。亞孟!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11:37-41

耶穌正說話的時候,有一個法利塞人請他到自己家中用飯,耶穌進去便入了席那個法利塞人看見耶穌飯前不洗手,覺得奇怪但主對他說:。「你們法利塞人洗淨杯盤的外面,你們心中卻滿是劫奪與邪惡。糊塗人哪!那造外面的,不是也造了裡面嗎?只要把你們杯盤裡面的施捨了,那麼,一切對你們便都潔淨了。」

2017年10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安提約基亞聖依納爵殉道主教慶日。教宗引用當天的彌撒讀經,反省那些無法聆聽天主聖言的糊塗人。他們寧願選擇外表、偶像或意識形態。主耶穌因他們的「愚昧」而流下哀傷的眼淚,就如祂為耶路撒冷子民哭泣一樣。

首先,教宗反省當天讀經中出現兩次的「糊塗人」:一次耶穌是對法利賽人說的(路11:37-41);另一次是聖保祿對外邦人說的(羅1:16-25)。聖保祿也曾使用這詞指責迦拉達教會的基督徒,稱他們「無知」,因爲他們被「新的思想」所欺騙。教宗解釋道:「這個詞不只是一項譴責,更是一個記號,因爲它指明無知如何導向腐敗。這三組糊塗人都是腐敗的。」

「耶穌告訴那些經師們說他們就像是用石灰刷白的墳墓:他們腐敗是因為他們只擔心外在表相的美麗,卻不理會内在的事,也就是腐敗存在的地方。因此,他們因虛榮、外表、外在的美麗、表面的正義而腐敗墮落。至於外邦人,他們則因崇拜偶像而腐敗,因為他們以偶像替代天主的光榮,而這光榮是可以藉由理智得知的。」

教宗繼續說道:「今天也有其他形式的偶像崇拜,例如消費主義,或是尋求一個舒適的天主。最後,那些將自己賣給意識形態的基督徒,他們已不再是基督徒,反而成了『基督宗教的理論家』。基於他們的愚昧,這三組人 『最終都以腐敗墮落作爲結局。』。」

教宗進一步對「愚昧」做出解釋說:「愚昧指的是一種『不願聆聽』的狀態,可以說是『裝傻』,『我不知道』,『不去聼』。一種缺乏對天主聖言聆聽的能力:當天主聖言無法進到我内,我不讓它進入因爲我不去聆聽。愚昧的人不聆聽。他以為自己在聆聽,事實卻不然。他常常做自己的事,因此天主的話語無法進到他的内心,愛沒有可以生根的地方。縱使天主的話語進入,它卻是我自身對現實的認知所提煉和轉化過的。愚昧的人不曉得如何聆聽,這種充耳不聞將導向腐敗。天主的話語無法進入,愛沒有可以生根的地方,最終也沒有自由。所以,他們成爲奴隸,因爲他們『以謊言來代替天主的真理』,崇拜受造物卻不朝拜造物主。」

教宗接著提出以下的反省:「我有聆聽天主的聖言嗎?我是否讓它進駐我的内心?這在我們詠唱阿肋路亞時所聆聽的聖言,是活生生、有效,並在心中展現感受和思慮的天主聖言。它切入並滲透我的心扉。我讓這聖言進駐我内,或是對它充耳不聞呢?我是否將它轉化為外在表相、偶像崇拜、陋習或是意識形態呢?所以,如果它沒有進到内心,這就是基督徒的無知愚昧。」

教宗在結束講道前規勸大家:「認出今日糊塗者的標記,並表示今天有許多愚昧的基督徒,甚至是愚昧的牧者。聖奧斯定傾全力對抗這種現象,因爲牧者的無知愚昧將傷害羊群。」

最後,教宗呼籲大家:「把目光轉向那經常在門外等候、對我們念念不忘的上主。如果我們陷入這種愚昧無知,我們就遠離祂,而祂卻對我們念念不忘,如同耶穌哀哭耶路撒冷一般的思念:那是對祂鍾愛選民的思念,對那些因爲愚昧選擇了外表、偶像或是意識形態,離開了祂的子民的思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