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主持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彌撒: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11月14日第五屆世界窮人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在講道中,教宗從當天的福音出發(參閱:谷十三24-32),指出人子來臨前令人驚慌失措的跡象有助於我們詮釋歷史,明白今天的傷痛與明日的希望並存,讓我們能從今天悲痛不已的各種矛盾進入到救恩;我們的救恩即為與上主相遇,上主要來救我們擺脫一切兇惡。

教宗指出:「在充斥著災難、暴力、磨難和不義的歷史中,窮人深受重傷、遭到壓迫,等待「似乎永遠不會到來的釋放。世界窮人日催促眾人特別關注最脆弱者的苦難,因為他們往往因為不公義和不平等,被迫陷入煎熬的處境,又因為那忽視或摒棄他們的丟棄社會,情況雪上加霜。」

「如此的境遇帶來痛苦和恐懼。然而,希望之光卻從中升起,將人引向得到救恩的未來。」教宗闡明:「耶穌期盼我們向希望敞開心胸,救我們免於焦慮和恐懼。明日的希望之花在今天的傷痛中盛開。這份希望在我們今天受傷的歷史中運作,一如天主的國那樣遍地開花,有如樹木長出嫩葉。天主的國引導歷史邁向其目標,帶領人最終與上主相遇,而上主會一次而永遠地使我們獲得釋放。」

「面對痛苦與希望,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教宗表明:「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治癒今天的傷痛,以滋養明日的希望。基督徒的望德絕非天真爛漫的樂觀主義,單純認為明天會更好。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催促我們採取行動,在天主實現祂的救恩許諾時貢獻己力。換句話說,基督徒應當日復一日建設愛的國度、正義與友愛的國度,那是耶穌通過實際舉動親手開創的國度。」教宗叮囑信眾:「切莫忽視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者視若無睹地從他們身旁走過。我們要做出慈悲的見證,發揮溫柔的憐憫心,渴望接近他人並在盛行的冷漠中施以援手。」

教宗接著引用了意大利一位親近窮人的已故主教貝羅(Tonino Bello)的名言:「我們應當創造安排希望。」「我們必須藉由做出決定、拓展服務、為正義和團結奮鬥,以及減輕窮人的痛苦來具體表達我們的希望。希望必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關係、我們的社會與政治承諾中成為現實。」許多志工協助教會開展協助窮人的工作,使這份希望變得具體,教宗為此向這些志工致敬。

然後,教宗回到當天的福音,談到無花果樹的枝條發嫩、生出葉子的場景。教宗指出:「有如嫩葉的溫柔促使希望在世界繁榮昌盛,減輕窮人的苦難。我們要克服自己的自私態度和嚴苛的內心,對世界上的悲慘處境感同身受,分擔其中的痛苦並努力予以舒緩。樹木的嫩葉可以吸收污染,使之變成良好。我們與其對問題和挑戰誇誇其談,倒不如做些實事,如同樹葉那樣把髒空氣化為新鮮空氣,發揮轉換的作用,以善制惡。具體可行的作為是與飢餓的人分享食糧,為正義而奮鬥,扶持窮人,恢復他們的尊嚴。」

「教會該當走出去接近窮人,分享喜訊、陪伴並告訴他們,希望能從傷痛中萌生。這樣的教會是多麽美好又具有先知性。」

教宗最後期勉所有人:「通過溫柔把希望帶給世界,因為耶穌在他們內等待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14:7)

圖片:pcpne.va

2021年6月14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今年第5屆世界窮人日文告,主題為「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7)。教宗解釋這個主題的含義,闡明「基督徒若想看到耶穌,用手觸摸祂,知道該轉向哪裡:窮人是基督的具體標記,他們代表基督,讓人見到祂的面容」。

以下是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第五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常年期第 33 主日
2021 年 11 月 14 日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
(谷十四 7)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1. 「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谷十四 7)。這句話是逾越節前幾天, 耶穌在伯達尼某「癩病 人」西滿家中晚宴時說的。福音聖史告訴我們,有 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珍貴的香液進來,倒在耶穌 頭上。這行動使人們大為 驚異,對此作出兩種不同的詮釋。

首先,一些在場的人,包括門徒在內,感到憤慨:他們考慮到香液的價 值──大概是三百德納,約為 工人整年的薪金──認為應把它賣掉,把收 益施捨給窮人。按若望福音,猶達斯就是持這種態度來詮 釋的:「為什麼 不把這香液去賣三百塊『德納』,施捨給窮人呢?」聖若望繼而指出,猶達斯「說這話,並不是因為他關心窮人,只因為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 偷取其中所存放的」(若十二 5~6)。這苛刻的批評出自負賣者的口,絕非偶然的事:這說明了那些不尊重窮人者,就是違背耶 穌的教導,不能算 是祂的門徒。奧利振就此事曾說過很嚴厲的話:「猶達斯表面上關心窮人 (⋯⋯)。如果今天那掌管教會錢囊的人,像猶達斯那樣口裡為窮人說話, 卻拿去他們的捐獻,就 讓這些人同遭猶達斯的下場吧!」(《瑪竇福音註 釋》11,9)

第二個詮釋是耶穌作的,它令我們領會那女人行動的深義。耶穌說:「由她罷!你們為什麼叫她難 受?她在我身上作了一件善事」(谷十四 6)。 耶穌自知死亡將至,視她的行動是提早在安葬前為 自己死去的遺體敷油。 這看法超乎所有同席者意料之外。耶穌提醒他們,祂是窮人之首,是窮人 中 最窮的一個,因為祂代表著所有窮人。祂貴為天主聖子,卻以窮人、孤獨者、被排斥和被歧視者的名義,接受這女人的敬意。她以女性的敏銳, 竟是那唯一明瞭主心思的人。這女人之所以沒有名字 ,也許正是為了代表 天下歷代一眾女性,雖然無權發言,甚至飽遭暴力,卻出現在基督生命的 最重 要時刻,即祂被釘在十字架上、死亡及埋葬之時,以及在祂復活後的 顯現中,肩負著重要的角色。 這些經常被歧視和不被委以重任的女性,在 福音中卻扮演著啟示歷史的要角。耶穌結論所說的話很有說服力,祂把這 女人連繫到福傳的大業上:「我實在告訴你們:將來福音無論傳到全世界 什麼地 方,必要述說她所作的事,來紀念她。」(谷十四 9)

2. 耶穌與這女人間的強烈「同理心」,以及耶穌如何理解這女人為祂敷油 一事,剛好與猶達斯和其 他人對此事反感的看法相反,這為我們開闢了一 條有效的途徑,去反省耶穌與窮人和宣講福音間那不可分離的關係。

耶穌所揭示的天主面貌,實是一位關心和親近窮人的父親。耶穌所做的一 切,確證了貧窮並非命運 所使然,而是祂臨於我們中間的具體標記。我們 不能隨自己所想的時間和地點找到祂,而是在窮人 的生活中,在他們的痛 苦和急需中,在他們有時被迫所處的非人生活環境下,才能找到祂。我不 厭 其煩地重複說,窮人是真正的福傳者,因為他們是首先接受福音的人, 並獲邀去分享天主的真福和 祂的神國。(參閱:瑪五 3)

在各種處境和程度中的窮人,都在向我們宣講福音,因為他們讓我們不斷 以新的方式發現天父的真 面貌。「窮人能給我們很多教導。不只是他們在 信仰的超性意識(sensus fidei)內分享,而且在困 難中,他們體驗到受苦 的基督。我們需要接受他們向我們傳福音。福音新傳是一種邀請,承認在 窮 人的生命中,拯救的力量在運作,並把他們放在教會朝聖之旅的中心。我們蒙召在窮人內找到基督 ,聲援他們的事跡,而且成為他們的朋友,聆 聽他們,為他們發言,為擁抱奧妙的智慧,這智慧是 天主願意藉著他們與 我們分享的。我們獻身的工作不只是推廣或援助的活動或項目;聖神推動 的不 是不受控制的行動主義,而首要的是待人殷勤,視他人『在某種意義 上和我們合而為一。』這愛的殷勤是開始對他們每一位完完整整的人的真 正關心,並激發我們積極尋求他們的益處。」(《福音 的喜樂》,198~199)

3. 耶穌不但站在窮人那一邊,更與他們同甘共苦。這對祂各時代的門徒來 說,確是個有力的教導。祂所說的「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起」,也指出了這一點:窮人雖然常存在我們當中,但不應使 我們習以為常,以致變 得無動於衷,卻要親自與他們分享生活,而不是假手於人代而為之。窮人並非團體「以外」的人,而是我們一起共同分擔痛苦的弟兄姊妹,以減輕 他們的憂慮和受忽視,讓他們重拾失去的尊嚴,並確保他們得到應有的社 會包容。另一方面,我們深明一個慈善行為要有一位施與者和一位接受者,但一起分享甘苦卻能締造手足情誼。施捨只是一時之舉,但共同分享卻持續不斷。前者易使施與者沾沾自喜,卻使接受者感到屈辱;後者能加強團結互助,為達到公義建立必需的基礎。總而言之,信友若要親身看見和接 觸耶穌,就知道要到誰那裡去:窮人是基督的「聖事 」(標記),代表著祂並指出祂的所在。

我們可以效法許多聖人聖女般,把與窮人共甘苦作為自己的生活方針。在芸芸諸聖中,我特別要提 到痳瘋病人的使徒聖達勉神父( Damiano de Veuster)。他以莫大的慷慨精神,受召到恍如痳瘋病 人隔都的莫洛凱島,與他們一起生死與共。他捲起衣袖,親力親為,使這些貧窮和被排擠至絕境的病人,能度一個有尊嚴的生活。他充當醫生和護士,不顧身陷的危險, 在這個被稱為「死亡屬地」 的島上,為人帶來愛情之光。他最終也染上痳 瘋病,這是他為這些弟兄姊妹奉獻自己生命,徹底與 他們共甘苦的標記。他所作的見證,為今日新冠疫症肆虐下的我們,依然有效:天主的聖寵肯定在許多人心中運作,他們雖不大事張揚,卻獻身切實與那些最貧窮的人 共甘苦。

4. 為此,我們要全心依從主的號召:「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谷一 15)。這悔改首先在於打 開我們的心扉,明認各種形式的貧窮,更要符合 我們所宣認的信仰而生活,這樣去宣揚天主的神國 。窮人多次被視為另類 人士,是需要特別慈善服務的一群。要跟隨耶穌,就要改變這種思維,接受分享和參與窮人生活的挑戰。要成為耶穌的門徒,就要選擇不在世上囤 積財寶,以免在這脆弱和易 逝的現實中,抱有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相反, 我們要準備擺脫任何妨礙我們達致真正福樂的枷鎖 ,好能認清那永久且不受任何人地事物破壞的真福。(參閱:瑪六 19~20)

耶穌在這方面的教導是反潮流的,因為祂應許那只能以信德的眼光,才可 絕對肯定看見和經驗到的 事物:「凡為我的名,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 姊妹、或父親、或母親、或妻子、或兒女、或田地的,必要領取百倍的賞報,並承受永生」(瑪十九 29)。我們在轉眼即逝的財富前,在世間的權位和虛榮前,若不選擇成為貧乏的人,便無法為愛而獻出生命,只能度一 個不完整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意願,卻無法轉化世界。所需要的就是絕對向基督的恩寵開放,這能使我們成為祂無限愛情的 見證,令我們世上的生 活再次具有說服力。

5. 基督的福音驅使人特別關懷窮人,要求人認清不同形式的倫理和社會的 極度紊亂,是不斷導致新 形式的貧窮的原因。有一種觀念似乎逐漸形成, 認為窮人不但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更對一種以某 些特權人士的利益為中 心的經濟系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一個漠視或隨意取捨道德原則的市場 ,造成不人道的處境,令那些生活在任人擺布情況下的人飽受打擊。我 們目睹不斷有新的貧窮和排 外陷阱形成,它們都是一些無道德原則、缺乏 人道觀念和毫無社會責任感的操控經濟和金融的人造成的。

此外,去年更加上另一個災難:新冠疫情,導致窮人額外倍增。這仍不斷 造訪數以百萬人的家門 ,即使並不一定帶來病苦和死亡,卻是貧窮的先兆。 窮人的數目大大倍增,可惜的是這仍會在未來 數月內發生。有些國家正受 到新冠疫情的嚴重後果,以致他們中最脆弱的一群人,竟缺少最基本的 急 需品。慈善食堂門外大排人龍,正是情況惡化的實際跡象。顯然我們必須 找到對抗病毒最合宜的 全球解決辦法,但必須排除任何偏袒的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給予受失業影響的人,一個具體的答覆,因為失業已令許多有家庭負擔的父親、婦女和青年,蒙受巨大的打擊。感謝天主,許多人所表現的社會團結和慷慨精神,連同一些具遠見的推動人道計劃,正在這方面作 出且繼續作出重大的貢獻。

6. 畢竟仍有一個不甚明顯的問題有待解決:應如何實際回應數以百萬計的窮人,他們屢次遇到的若 非厭惡,就只有冷漠?我們應採取什麼公義的途徑,才能克服社會的不平等,並重建那屢遭踐踏的人性尊嚴?一個自私自 利的生活方式,正是導致貧窮的同謀,往往把窮人處境的責任,完全推卸 在 他們身上。然而,貧窮並非命運所使然,而是自私所造成。為此,關鍵 在於推動發展進程,利用各 人的才能,技術互補和角色互異,好能達致一 個共同參與的公共資源。許多「富人」的匱乏,可藉 「窮人」的富足來補 足,所欠缺的就是彼此相遇和認識!沒有人是這樣貧乏,以致無法彼此貢 獻出 自己的東西來。窮人不可只是接受;他們應能做到有所貢獻,因為他 們知道如何慷慨回應。我們目 睹的分享例子,正多的是!窮人往往教導我 們什麼是團結互助。固然有人有所匱乏,有時甚至缺少 很多東西,包括生 活的必需品,但他們並非一無所有,因為他們仍保存著天主子女的尊嚴, 那是沒 有任何人地事物可以剝奪的。

7. 為此,我們對貧窮應採取一個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各國政府和全球組 織,都應有能力以具遠見 的社會模式負起的挑戰,去應付那正橫掃全球, 而且還會在未來數十年內肆虐的各種新形式的貧窮 。如果把窮人推到社會 邊緣,好像他們對自己的處境是罪有應得的,那麼民主的概念本身便會陷 入 危機,而且所有的社會政策都以失敗告終。我們應懷著極大的謙遜,承 認我們面對窮人,往往變得 一無所能。若要抽象地討論他們,就只停留在 統計數字上,或拍套紀錄片去觸動人心。相反,貧窮 應激起我們有建設性的計劃,好能促進實質的自由,讓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生活。我們 必須 摒棄一個錯誤的想法,以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得到並增加自由。實際為窮人服務,能驅使人採取行動並找到最佳方法,去再提升和造就這些經常是無名無聲,卻帶著救主求助樣貌的這一群人。

8.「你們常有窮人同你們在一」(谷十四 7)。這是一個邀請,叫我們 切勿錯過任何行善的機會 。這句話也有它的舊約背景:「如果在你中間有 了一個窮人,又是你的弟兄,對這窮苦的弟兄,你 不可心硬,不可袖手旁 觀,應向他伸手,凡他所需要的儘量借給他。(⋯⋯)你應盡量供給他; 供 給他時,不應傷心,因為為了這事,上主你的天主必在你的一切工作, 和你著手所作的一切事上祝 福你。既然在這地上總少不了窮人,為此我吩 咐你說:對你地區內困苦貧窮的弟兄,你應大方地伸出援助之手」(申十 五 7~8,10~11)。聖保祿宗徒遵循這同一思維,勸勉他團體內的信友,要慷慨捐助初期耶路撒冷團體的窮人,而且這樣做時「不要心痛,也不要勉強,因為『天主愛樂捐的人 』」(格後九 7)。這並不是說施捨是為了紓 解我們的良知,而是為了抗拒那對窮人冷漠和不公義的文化。

在這脈絡下,也很值得提到金口聖若望的話,他說:「慷慨的人不要追問 窮人過往的作為,只須改善他貧窮的處境,給予他所急需的。窮人只有一 個答辯:他的窮困和他的急需。不要再追問別的 ;就算他是世上最大的壞蛋,如今缺乏必需的食糧,那麼就救他免於饑餓吧!(⋯⋯)慈悲的人是有急需者的良港:這港口接待並拯救所有遭遇船難的人;不論他們是大奸 大惡,還是好人一個,只 要他們是身處險境,這港口都會讓他們在自己的口岸得到庇蔭。所以每當你在世上遇到貧窮覆舟的人,不要判斷他,不要 追問他過往的作為,卻要救他脫離險境。」(《論貧窮的拉匝祿》 ,II,5)

9. 提高銳覺去領悟窮人的急需,這是極具關鍵性的,因為這些需要,就如 他們的生活處境,都在不 停改變。今日在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們較諸昔日更不樂意處理貧窮的問題。人們習以為常的較富裕狀況,令人更難 接受犧牲和匱乏。人們樂意做一切,只要不欠缺他們易如反掌所得來的東西。結果人們便陷於各種怨憤、急躁、諸多要求,以致產生恐懼、焦慮、有時甚至暴力。這絕非我們 建立未來的準則;可是,這些態度本身,都是我們不可忽視的貧窮形式。我們應隨時準備去辨識時代的徵兆,它們指出在當今世界傳福音該用的新方式。對窮人的急需提供即時的援助,這並不應妨 礙我們具有遠見地實踐新形式的基督徒愛德行為,以回應人類今日所遇到的新貧窮。

謹望這第五屆的世界貧窮日,能在我們的地方教會扎根,推動關注各地窮 人需要的福傳運動。我們 不能等待他們前來敲我們的大門,卻要親自走到 他們的家、醫院、護理之家、街上、他們有時藏身 的暗角落、庇護所、收 容所去⋯⋯。重要的是明白他們的感受、他們的遭遇、他們心中的渴望是什麼。讓我們借用馬佐拉里神父(Don Primo Mazzolari)的呼籲,說:「我 求你們不要問我:這裡有沒有窮人?他們是誰?他們有多少人?因為我怕 這樣的問題會令人轉移注意力,或者會成為一個藉 口,去迴避對我們的良知和內心的明確指示。(⋯⋯)我從來不去數點窮人,因為他們是不能數點的:窮人是要來擁抱的,不是要來數點的」(「Adesso」,n. 7 – 1949.04.15)。 窮人就在我們中間。如果我們可以誠心如下說,那將是何等符合福音的精 神:我們自己也是窮人,因為只有這樣 ,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他們,使他們 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並成為救恩的媒介。

教宗方濟各

2021年6月13日,帕多瓦的聖安多尼紀念日
於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英語全文

圖片:pcpne.va

來源:vatican.va

教宗公開接見:自由不同於解放,真自由是不厭倦行善

圖片:vatican.va

「基督徒是自由的人,不沉迷於過往,不受舊俗所禁錮。基督徒滿腔熱血,抵抗那有時阻礙行善的倦怠感。」

2021年1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這是天主對我們的期許。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教宗針對《迦拉達人書》進行最後一回講解(參閱:迦六9-10,18)。在這封書信裡,聖保祿宗徒「以福傳者、神學家和牧者的身份」發言,「為天主的靜默發聲」。聖保祿的這席話有助於我們發現耶穌基督的啟示內蘊藏的撼動人心的新意。

教宗首先省思了聖保祿宗徒的勇敢直率,邀請所有信徒重獲「自由」。「基督所說的自由不是解放,而是極其美妙的事。保祿從未想過帶有憤世嫉俗特色的基督信仰。相反地,他捍衛基督帶來的自由,也就是基督藉著受難而帶來、至今仍感動人心的自由。我們如果想想基督必須遭受的苦難和孤獨,更是大為感動。」

「外邦人的宗徒深知自由這個概念會帶來的危險,而且他沒有小看其後果」。聖保祿勇敢坦率地向信眾重申,自由既不等同於解放,也不會導致任何形式的自負自滿。這個觀點能阻止我們再次淪為罪過的奴隸。然而,走回頭路的誘惑始終存在。」

說到這裡,教宗把既定的講稿放下,對信眾說:「聖經裡有關基督徒的定義闡明,我們基督徒不是一群走回頭路的人。這是個美好的定義。而誘惑即在於走回頭路、以求更大的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只會回歸律法,忽略聖神的新生命。因此,保祿教導我們,真正的法律在耶穌所賜的聖神的這個生命中得到滿全。聖神的生命只能在自由中活出:基督徒的自由是極為美好的事。」

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都會萌生雙重態度。一方面「滿腔熱血」:「我們感覺被催促著立刻走上自由的道路,跟著聖神前行;另一方面,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侷限,因為我們每天親身體驗到順從聖神、跟隨祂的良善行動有多麽疲憊。疲倦厭煩的感受會扼殺熱忱。」

「聖奧斯定在建議我們如何應對這情況時,提到了福音中門徒與基督在船上經歷暴風雨的事跡。教宗問道:門徒們怎麼做?他們叫醒基督。我們在困境中也該這麼做。你經歷暴風雨時,要叫醒沉睡的基督;而祂始終臨在。在艱難時刻,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叫醒在我們內的基督,祂如同在船上那樣熟睡。這正是當做的事。我們必須喚醒在我們心裡的基督,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祂的目光默觀一切,因為祂的視野遠超過暴風雨。通過祂平靜的目光,我們能看到我們自己看不到、而且根本意想不到的景象。」

「在這條費勁卻迷人的道路上,聖保祿期勉我們不要厭倦行善。」教宗強調:「我們必須相信,聖神必定在我們的軟弱中給予援助,恩賜我們所需的支持。因此,我們要學習更常呼求聖神。那麼,我們該如何呼求聖神呢?」教宗表明:「對聖神的祈禱發自肺腑,必須從你的內心中湧出。你必須在艱難時刻說:『聖神,求祢降臨!』關鍵詞是:降臨。但你必須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話說出。」

「呼求聖神的禱詞以『降臨』為核心,正如耶穌升天後,聖母瑪利亞與眾門徒在晚餐廳中懇求說:『聖神,求祢降臨。』」教宗重申:「經常這樣祈禱,必會對我們有所助益,因為藉著聖神的臨在,我們守護自由。我們將是自由的人、自由的基督徒,不沉迷於過往,不被舊俗所禁錮。基督徒的自由使我們日益成熟,帶給我們真正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死亡文化是性侵犯兒童問題的禍根,應予以剷除

圖片:vatican.va

正值關於「在新冠疫情期間及疫情後促進守護兒童使命」的會議在羅馬舉行之際,教宗方濟各於11月4日向與會者寄發信函。本次會議由教宗若望世團體、意大利公教進行會和意大利運動中心共同舉辦,並與博洛尼亞大學受害者學及安全中心合作。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團體主席拉蒙達(Giovanni Paolo Ramonda)代表教宗宣讀了信函。

教宗方濟各在信函中指出,與會者在會議上一起省思並收穫過去兩年聆聽、研究和訓練的果實。這項工作表達出天主子民積極參與了個人及團體皈依的旅程。「這個皈依的進程迫切要求所有在教會、社會和家庭裡承擔教育責任,以及在工作環境中接觸兒童的人,都要再次接受培育」。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剷除死亡的文化,它是各種性侵犯、良心侵犯和濫用權力的禍根。

「倘若侵犯是背叛信任的舉動,遭背叛的人等於被判死刑,而且發生這問題環境會產生巨大的撕裂,那麼預防必然是促進生活及未來一再更新、確實可靠的長久進程,未成年人必須能指望它。」

這就是成年人蒙召帶給未成年人的保障。教宗表達了信任和期許,尤其是對許多在不同團體計劃中接受了培育的青年。教宗期盼成年人參與其中,「在未成年人成長的各個世代和不同環境之間推動並守護更新的教育聯盟,在他們當中激發那充滿生命力又具有保護力的連結,在全球疫情錯綜複雜的時期更要如此」。

在信函的結尾,教宗方濟各敦促參與本次會議的平信徒善會的所有成員「在共同責任、對話和透明度上堅持這個培訓行動」。「願這守護未成年人的使命愈加成為教會教育工作的日常首要任務;願它能促進一種開放、可靠又可信的服務,堅決對抗各種形式的支配、扭曲的親密關係和沉默的同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過去一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舉行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va

「在考驗和困苦中學習期待上主的藝術很重要。順從和滿懷信賴地等待祂。」

2021年11月4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追思彌撒,紀念在過去的一年中去世的17位樞機和191位總主教和主教,在彌撒講道中强調了上述思想。教宗提到:「在這些亡者中有的死於新冠肺炎,艱難的處境加重了他們的痛苦。」

教宗對信賴天主進行了省思,他指出:「為增進這種信賴就需要一個長期的內心轉變,通過苦難的磨練,以致懂得在靜默中等待,懷有信賴的耐心和溫順的心境。我們就該這樣準備生命中最後,也是最大的考驗,即死亡。但在此之前還有些許一時的考驗,有我們現時的十字架。我們為此懇求上主賜予知道在那裡等待的恩寵,祂正是在那裡施展救援。」

教宗告誡道:「我們每個人需要在這方面走向成熟。在生命中的困難和問題面前,難以有耐心及保持平靜。惱怒蔓延開來,而且常常沮喪。如此一來,會受到悲觀和認命的強烈誘惑,看一切都是陰暗面,習慣使用氣餒和抱怨的語氣。甚至過去的美好回憶都無法撫慰我們,因為苦惱使心神停留在困苦時刻,於是苦澀便增長,人生好似一連串的災難。」

「然而,上主在此時卻做出一個轉折點。正是在這一刻,儘管我們繼續與祂交談,卻似乎觸到了底部。在深淵中,在看不到意義的苦悶中,天主走近我們,施與救援:就是在那個時刻。當痛苦達到頂峰時,希望卻意想不到地再次展現出來。」

此外,教宗還解釋說:「在極度的痛苦中,與上主親密契合的人會看到痛苦伸展開來。天主將痛苦轉變為一扇門,人的希望則通過它進入。如果幸運常使人盲目、膚淺和驕傲,那麽這個在信德中經過考驗的過程會使我們重生,使我們感到與過往不同,儘管它艱難和令人悲傷。因為考驗令人煥然一新,讓許多渣滓落下,教導人越過黑暗而看向遠處,親身感受上主的真正救援和祂的大能。」

教宗補充道:「上主改變一切,甚至是死亡。如果痛苦仍是一個奧秘,正是在這個奧秘中,能以新的方式發現天主慈父的愛,祂藉著磨練來探訪我們,因為在痛苦中,天主陪伴我們,就像一個父親,讓兒子健康成長,在困難中守在他身旁,而不是取代他。因此,面對蒙受救贖的死亡的奧秘,我們需要祈求以不同的眼光看待逆境的恩典。」

「我們要祈求獲得力量,知道在逆境中溫順和信賴地靜待上主的救援,不抱怨、不發牢騷、不讓自己陷於悲傷。那看似禍患的事將顯示一份恩寵,是天主愛我們的新明證。要懂得在靜默中等待,不閑談。靜待上主的救援是一門藝術,這就是走上了成聖的道路。我們要培養這門藝術。」

教宗接著指出:「等待天主的藝術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更為寶貴,需要每個人以自己的生命來見證信仰,溫順和心懷希望地等待。」教宗並強調:「基督徒不低估痛苦的嚴重性,在考驗中仰望上主,對祂懷有依恃之心,也為受苦的人祈禱,舉目望天,雙手卻總是伸向大地,以便具體地為近人服務。」

最後,教宗方濟各將思念再次轉向過去一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們,願他們感受到天國的喜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跟隨聖神行事乃是溫良、耐心、祈禱和關懷

「相信耶穌意就味著跟隨祂,走在祂的道路上,如同首批門徒們所作的那樣。同時也意味著避免走相反的道路,即利己主義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11月3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這句話解釋了聖保祿宗徒在《迦拉達書》中的吩咐:「隨聖神的引導行事。」(參:五16,25)

教宗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正是「隨聖神的引導行事」。他說:「這是一條絕妙卻也是艱難的行程,好似到高山遠足那樣,山峰迷人,吸引著我們,但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毅力。在聖神的引領下,我們不會因遇到最初的困難就停下,因為祂幫助我們仰賴那自高處而來的力量。」

「走在這條道路上,基督徒領受一種積極的生命觀。這並不表明世界上存在的惡就會消失,或利己主義和自大的負面衝動就會減少;而是說,要相信天主永遠比我們的阻力更强大,比我們的罪過更强而有力。這點極重要:相信天主永遠更强大。天主比我們的阻力更强大,比我們的罪過更强而有力。」

「保祿宗徒邀請基督徒團體走這條路,也勉勵要隨從聖神的引導,而且他自己也感到有這個需要。他沒有說:『我是首領,你們都是群衆』。保祿知道自己尚未抵達終點,願意與衆人同行,首先立下了榜樣。」

教宗說:「當我們看到與子民行走、不離群的牧人是多麽美好啊!有的人卻傲慢地説,『我最重要,我是牧人』,『我是神父』,『我是主教』。這要不得,牧人應與子民同行。」

教宗繼續表示:「隨聖神的引導行事不只是個人的行動,也是整個團體的行動,這令人興奮,卻也需要努力。肉身的欲望,即誘惑,我們衆人都有,這些是嫉妒、偏見、虛偽、怨恨,它們不斷浮現,還有及戒律的生硬也會是一種容易的誘惑,但這樣做會離開自由之路,不僅爬不到山頂,而且會重新退回到山底。相反地,聖神指引的路能讓恩寵和愛找到空間。保祿宗徒勉勵基督徒彼此分擔困難,溫和地對待犯了錯誤的人,同時警惕自己切莫陷入同樣的錯誤中。」教宗指出:「這種態度完全不同於沒有隨從聖神的説閑話的行為。假如我們試圖惡意評斷他人,就該首先反省我們自己的脆弱。」

「批評他人是多麽容易!有人似乎是說閑話畢業的,他們每天都在批評別人。但你應看看你自己!我們最好詢問自己,是什麽促使你去糾正一個兄弟或一個姐妹,我們是否在某種形式上對他的錯誤有共同的責任。聖神除了賜予我們溫良的恩典外,也邀請我們團結互助、分擔他人的負擔。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負擔啊:疾病、沒有工作、孤獨、痛苦……!還有多少其它的磨練需要兄弟的關愛啊!」

關於友愛糾正,教宗也提到聖奧斯定的教導:「這位聖師吩咐人們,即使在需要大聲責備的情況下,也應溫和且心中有愛。他寫道:『你應鼓勵,顯露出父愛,訓斥要嚴厲,但要懷有愛』。」

教宗最後表示:「友愛糾正的最高準則是愛,換言之,愛我們的兄弟和姐妹。也要藉著祈禱默默地容忍他人的問題和他人的缺點,尋找幫助他改正的正確道路。這並不容易。較容易的方法是説三道四。敲打別人,好似我是完美的人。我們不該這樣做,卻該溫良、耐心、祈禱和關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21年11月祈禱意向:為受憂鬱症之苦的人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1年11月意向

總意向:為受憂鬱症之苦的人

願所有深受憂鬱症折磨的人能獲得支持,找到引導他們走向生命的光芒。

繁體

简体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的法國軍人公墓裡主持追思彌撒

圖片:vatican.va

「弟兄姊妹們,請你們停下腳步,請你們停止製造武器!這些墳墓在說話,從墳墓中喊叫著,呼求和平。」

教宗方濟各的這番話於11月2日追思已亡信友瞻禮在羅馬馬里奧山法國軍人公墓的樹林間迴盪著。教宗當天不僅紀念所有已亡的信友,更惦念著戰爭的受害者們。

這座墓園安葬著在二戰期間的法國軍人,墓碑整齊劃一,每個都銘刻著「為法國捐軀」的字樣。墓園大門寫著:「法國軍人公墓——1943年至1944年意大利戰役」。教宗方濟各提早了大約半小時抵達這座公墓,在聖詠團的歌聲中獨自走在墓園的小徑上,在一個個墓碑前獻上白色玫瑰花,閉上雙眼、靜默祈禱片刻。走完小徑後,教宗問候了在場若干參禮者和共祭的司鐸們。然後,教宗換上祭衣,走向祭台。當天的讀經以法語恭讀,聖歌以意大利語詠唱。為數眾多的信友到場參加了這台露天彌撒。

圖片:vatican.va

教宗在即席講道中首先提到了意大利北部某座墓園門口的標語:「途經的你,請停下腳步;在你邁出最後一步時,請想想你過去的步伐。」這份邀請令教宗印象十分深刻。他曾於2016年在聖瑪爾大之家的彌撒中提到這句話,而今在墓園裡,他向所有信友們再次強調,「人生有如一段旅途,我們人人都在旅途中」。

「我們每天邁出很多步伐。面對眾多歷史事實、許多艱難處境和許多墓園,我們大家都將邁出最後一步。有人會說:『神父,別一副如喪考妣、悲慘兮兮的樣子。』重點在於我們邁出的那最後一步是在旅途上,而非在沒有盡頭的迷宮裡。」

圖片:vatican.va

環顧著戰亡將士的墳墓,教宗提出了第二個思想:「這些人都很優秀,在戰爭中捐軀。他們之所以喪命,是因為他們被徵召去捍衛祖國、捍衛價值觀、理想,往往也要捍衛悲傷又可嘆的政治局勢。」教宗感嘆道:「他們是受害者,是一場吞噬祖國兒女的戰爭的受害者。」

教宗回憶起他往年於11月2日訪問過的軍人公墓,並紀念了皮亞韋的戰亡者和失蹤人員,以及諾曼底登陸戰役的罹難者。接著,教宗眺望羅馬法國軍人公墓裡的一個個墳墓,表明他在一座無名塚前感觸良多。教宗說:「連名字也沒有啊⋯⋯。」

「天主的心中放著我們每個人的名字,但這是戰爭的悲劇。我確信他們每個人都與上主同在,但是我們是否在旅途上呢?我們是否奮力抵抗,以免戰爭再起,以免國家經濟是靠軍火工業變得穩健呢?」

「今天的講道必須注視著墳墓,因為它們傳達出和平的訊息。」教宗最後總結道:「弟兄姊妹們,請你們停下腳步,請你們停止製造武器!這些墳墓在說話,從墳墓中喊叫著,呼求和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未出生的嬰兒鳴鐘

鍾鳴聲提醒人們牢記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生命價值,它是那些永遠不會出生的嬰兒的聲音,並對一個因自私而心不在焉的世界提出警告。為此,在波蘭開啓了一項敲鐘行動,題為「未出生者的聲音」,並在隨後也傳到其它國家。2021年10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之前降福了兩個鐘,它們將被運往厄瓜多爾和烏克蘭。

教宗在問候波蘭朝聖信友時提到這件事。他說:「對這些國家和對所有人而言,這應成為承諾的象徵,以此促進對維護人從受孕到自然死亡的生命的行動。願鳴響的鐘聲向世界宣告『生命的福音』,喚醒人們的良知和對從未出生者的紀念。我請你們為每個受孕的兒童祈禱,他們的生命是神聖和不可侵犯的。我衷心祝福你們。」

「未出生者的聲音」是由波蘭始胎無原罪聖母促進生命基金會發起的行動,這個基金會致力於維護未出生者的生命。在他們的銅鐘上刻有真福耶日·波比耶烏什科(Jerzy Popiełuszko)的一句話:「一個兒童的生命始於母親的心房」,另一句是十誡中的第五誡:「不可殺人」。

教宗於當天降福的兩個鐘,一個將送到烏克蘭利沃夫的聖若望保祿二世堂區;另一個將被運往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教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轉變人心,官僚作風使人遠離聖事

圖片:vatican.va

「今天仍有許多人在尋求宗教上的安全感,而非永生和真實的天主,注重禮儀和戒律,而非全心全意接受那愛我們的天主。這是新的基要主義分子的誘惑,他們害怕前行,倒退則讓他們覺得更安全:他們尋找的是來自天主的安全,而非賜予安全的天主。」

教宗方濟各在10月27日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指出了上述不正確的信仰態度。

教宗的要理講授仍以聖保祿宗徒《迦拉達書》的思想為省思的主題。他說:「聖保祿的宣講全都以耶穌和祂的復活奧跡為中心。對於試圖按照遵守戒律和傳統來度信仰生活的迦拉達人,保祿提醒他們:『主的死亡與復活才是救恩和信仰的核心』。」

「如果我們的靈性生命亂了頭緒,無數問題和思慮糾纏著我們,我們就採納保祿的建議:置身於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面前,從祂那裡再次啓程。我們要手持十字苦像,將之緊緊貼在心上。或者守在聖體前朝拜,耶穌在那裡是為我們掰開的餅、死而復活者,是在我們心中傾注愛的天主的大能。」

教宗勉勵信友們:「要在聖保祿的引領下邁出新的一步,捫心自問:若我們在祈禱中與被釘十字架的耶穌相遇,會發生什麽?」教宗回答說:「耶穌在十字架上『交付了靈魂』(參閲:若十九30),奉獻的是祂自己的生命。」

「因此,從耶穌的復活奧跡湧現出的聖神是靈性生命的起源。是祂改變人心,而不是我們的作為。轉變我們心靈的是聖神,而不是我們的行為;聖神在我們内行動,改變我們的心!是祂引領教會,我們則應順從祂何時何地隨意施展的行動。」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團體的生活在聖神内得以重生。藉著聖神,基督信仰生活得到滋養,繼續靈性上的搏鬥。靈性搏鬥正是《迦拉達書》的另一個重要訓誨。保祿提出兩個對立陣營:一個是肉身的行為,另一個是聖神的效果。兩者相互對立,前者的行為相反天主的神。不過,保祿稱肉身的行為並非因為在我們人的肉身内存有一些錯誤或惡劣的東西,我們反而看到他對基督人性肉身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真實性是那麽執著!」

「肉身這個詞指的是只有塵世幅度的人性,他自我封閉在一種生命的視野中,隨從世俗的本能,將聖神關在門外;聖神則將我們扶起並讓我們向天主和他人開放。然而,肉身也提醒我們一切都會衰老,一切都會消失、腐爛,而聖神則賦予生命。」

「聖神的效果卻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關於這樣的事,並沒有法律禁止。凡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已把肉身同邪情和私慾釘在十字架上了。」(迦五22-24)

教宗表示:「保祿宗徒列出肉身的行為,指的是淫亂、施行邪法、崇拜偶像,以及損害人際關係的做法,如爭吵、嫉妒、不睦、分裂、分黨及嫉恨(參閲:同上五19-21)。這一切都是肉身的產物,唯獨是人性的行為。聖神的效果則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

教宗强調:「基督徒必須如此生活。閲讀聖保祿的這份清單,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相符,看看我們的生活是否真的順從了聖神,是否帶來這樣的效果,這樣做會是一種良好的神操。例如,前3個列舉的是仁愛、喜樂、平安,由此可識別出一個人有聖神居住在他内,他是一個平安、喜樂和仁愛的人。藉著這3個要素,我們可看到聖神。」

「保祿宗徒的這個訓誨也對我們的團體提出了一項巨大的挑戰。接近教會的人有時感到面前有大量的命令和戒律:這不是教會!任何一個協會都可這樣做。但事實上,若以過多的戒律和道德觀為起點,發展出許多小溪,就無法領悟到相信耶穌基督的美妙,就會忘記仁愛的原始生命力,這仁愛受到祈禱的滋養,而祈禱則賜予平安和喜樂的見證。」

「同時,在聖事中表達的聖神的生命不可被官僚主義所窒息,這種作風阻止人接受那轉變心靈的聖神的恩寵。多少次,主教和神父們都是按照許多官僚制度施行聖事,結果人們離開那裡,他們在我們身上常看不到那使人重生、令萬物煥然一新的聖神的力量。」

「因此,我們在聖神吹拂的愛的激勵下,有重大的責任去宣講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因為,唯有這個愛才擁有吸引和轉變人心的力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