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聖尼各老瞻禮

聖尼各老(St. Nicholas of Myra)米拉主教

聖尼各老生於小亞細亞的李西亞省。父母都是熱心教友。尼各老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聰敏好學,熱心敬主。父母去世後,尼各老將家產用在慈善事業上。

相傳巴德拉城有一戶貧窮的人家,有三個女兒已屆適婚年齡,無錢購買嫁妝,無法成婚,父親焦急萬分。尼各老知道這件事後,就裝滿了一袋金子,黑夜從窗口投入,父親用那金子給長女買了嫁妝。過了幾天,尼各老用同樣的方法,暗中幫助那家人的次女和幼女每人得到一袋金子,購買嫁妝。當他第三次拋投金子的時候,女孩的父親待在窗旁窺視,他認出了恩人就是尼各老,連忙上前道謝。

小亞細亞米拉城主教出缺,尼各老繼任。不久教難爆發,尼各老是本城的主教,自然難以幸免,鋃鐺入獄,飽受酷刑。君士坦丁大帝執政後,教難平息,尼各老才恢復自由,重返米拉。

尼各老在主教任內,全力保衛正統教義,攻斥亞略異端。米拉城未受亞略異端毒素的侵蝕,應歸功於尼各老的領導有方。

尼各老對本區教友愛護備至,常為教友仗義執言。有一次,總督受賄,將三個無罪的人判死刑。尼各老聞訊,趕到刑場,高呼「刀下留人」,轉身斥責總督草菅人命,天理難容。總督認罪,下令將死囚釋放。當時,君士坦丁大帝的三個官吏也在場,目睹了尼各老保衛正義的英勇態度,他們回到京城,被知府誣陷,判處死刑,定期執行。三人想起來米拉的死囚,因有主教代他們主張公道,生命得以保全,他們就求天主看在尼各老的份上,顯神蹟保護他們。當夜君士坦丁大帝在睡夢中看見尼各老責問他為什麼將三個無辜的官吏判了死刑。到了第二天早晨,皇帝召三人入宮審訊,才知道他們真的求了尼各老代禱,當時就將他們釋放了。

尼各老一生顯了許多神蹟,死後葬在米拉。從五世紀以來,他的敬禮在東方和西方都非常普遍。米拉被撒拉遜人佔據後,意大利的威尼斯和伯利兩座城都要奉迎聖人的遺骸到自己那裡,結果伯利獲勝,尼各老的遺骸於一八零七年五月九日被迎往伯利。

聖尼各老是歐洲一位著名的聖人。中古時代,只有英國一個國家尊奉尼各老為主保的聖堂就達四百座。除聖母外,尼各老的圖像在宗教藝術作品中最為普遍。在東方,尼各老是海員的主保。在西方,尼各老是兒童的主保。尼各老為海員的主保聖人,來歷是這樣的:有一艘船在呂西亞海岸遇險,船員呼求尼各老援助。聖人顯現,援救他們脫了險。愛琴海和約尼海的船,啟錨出發時,海員都用「願聖尼各老把好船舵」一語,互祝旅途平安。

過去的歐洲國家,聖誕節都用尼各老的名義送禮物給兒童,後來演變為白髮紅袍的聖誕老人(西文稱聖誕老人為「聖達各老斯」,脫胎於「聖尼各老」一語。)此外,由於聖尼各老生前曾救助三名死囚(見上文),所以他也是囚犯和俘虜的主保聖人。

來源:我靈讚頌主

東方禮教會和正教徒慶祝聖誕節

東方禮天主教會和正教徒依循儒略曆於2017年1月7日慶祝聖誕節。教宗方濟各於當天發布推文:「讓我們問候東方禮基督徒兄弟姐妹,包括天主教徒和正教徒,今天他們慶祝聖誕節。」

埃及正教科普特禮宗主教塔瓦德羅斯二世(Tawadros)發表聖誕文告,強調他們的處境雖然極度艱難,卻不因此而放棄慶祝救主來到世界上,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定睛注視天鄉。他邀請信徒效法牧人和賢士們,也要以童貞瑪利亞為典範,她憑著對天使表明的「是」而將自己的生命奉獻於天國。

宗主教表示,今天的人對天國抱持不同的態度:有的人祈求天國,有的人阻礙天國,也有的人對天國毫無興趣。但我們應渴望天國,讓天主的光照亮我們的心;我們應渴望和平,成為在世界上締造和平的人;我們也應渴望長存的喜樂,而非塵世短暫的喜樂。

意大利主教團呼籲信友們敞開心門,以友愛之情接納移民信徒,他們經常被迫在遠離故鄉和家庭的情況下慶祝聖誕節。主教團促進大公運動及對話委員會主席盎博羅削·斯普雷亞菲科(Ambrogio Spreafico)主教表示:「儘管東方和西方教會慶祝聖誕節的日期不同,但我們祈願能共同活出耶穌降生成人和祂來到我們當中的唯一奧跡。」

莫斯科和全俄羅斯正教領袖基利爾(Kyrill)宗主教在聖誕文告中則邀請信徒追隨「崇高的道德理想,身體力行將這些理想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使關愛、耐心和仁慈這些聖神的恩典得以在自己内心增長,並實際用於為近人服務。

基利爾宗主教也提到今年是俄國十月革命一百週年,這個事件深深地改變了該國歷史。他說:「我們的人民相繼經歷了人命喪亡和重重災難,一個存在了一千多年的政治體系被摧毀,人們的宗教信仰受到打擊。」雖然如此,基督的聖誕實現了天主賜給人類救恩這一遠古的承諾。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賢士們因思念天主而踏上尋找聖嬰的旅途

黑落德把自己封閉在自我崇拜和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中;賢士們則因思念天主而與黑落德分道揚鑣,踏上尋找聖嬰的旅途。2016年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主顯節正日彌撒,強調賢士們最艱難的旅程是他們發現自己所朝拜的君王並不奴役,也不羞辱人,而是扶助、寬恕、治癒。

教宗圍繞《瑪竇福音》中賢士們的兩個行動「看見和朝拜」,展開彌撒講道。

「看見」

教宗引述金口聖若望的話解釋說:「賢士們不是因為看見明星才踏上旅途。實際上,那顆明星並非異常耀眼,他們也沒有尋找明星的特殊基因;他們之所以能看到明星,是因為他們踏上了旅途。換句話說,他們先擁有了展望遠景的心。」

教宗說:「他們能夠看到星象,因為他們心中有一份渴望在推動著他們,他們向新意開放。如此,賢士們代表了信徒們的形象,即思念天主的人,思念自己家園的人,思念天上祖國的人。賢士們所代表的就是每一位拒絕在心靈麻痹中度日的人。」

教宗繼續說:「宿命論的圍欄誘使我們簡單認為一切都無法改變,對天主的思念則帶領我們走出這圍欄。思念天主的態度打破乏味的因循守舊,激勵我們努力實現我們所渴求和需要的改變。對天主的思念在過去尋根,卻不停留在過去;它始終尋求未來。思念中的信徒在自身信仰的推動下前去尋找天主,如同賢士們那樣,前往歷史上中最遙遠的地方,因為他心裡知道天主在那裡等候他。」

黑落德的態度與賢士們尋找的態度背道而馳。當賢士們前去白冷尋找時,黑落德在不遠處的耶路撒冷睡大覺,處在良心腐朽的麻醉之中,內心困惑,感到恐懼。

教宗說:「這是一種困惑;面對徹底改變歷史的新事物,他故步自封,躲在自己的現況、認知和成就中。困惑,因為他坐擁財富,無法看得更遠。困惑,因為他的心想要控制所有的一切。困惑,因為他陷入不惜一切代價獲得勝利的文化;這樣的文化中只有『勝利者』,甚至不擇手段。到最後,這困惑促使黑落德在屠殺無辜嬰孩中尋找安全感。」

「朝拜」

「福音也凸顯了賢士們的另一個動作『朝拜』。他們從東方遠道而來,進入一座宮殿。對於一位君王而言,這裡是最合適的場所,因為王宮代表權力、成就和成功的人生,但這些都是我們所崇拜的偶像,它們的許諾只有悲傷和奴役。正是在那裡,在宮殿裡,賢士們踏上了更加遙遠的旅途,開始了最艱難的冒險:他們發現這位陌生卻令人渴望的君王並不羞辱,不奴役、也不束縛人;發現天主的目光具有扶助、寬恕、治癒的功效;發現天主願意誕生在我們從未期待的地方、在我們不願意的地方,或者我們多次拒絕的地方;發現天主的目光關切弱者、傷者、勞苦者、遭受虐待和遺棄的人,祂的力量和威能叫做慈悲。對某些人而言,耶路撒冷距離白冷是如此的遙遠!」

最後,教宗總結道:「黑落德無法朝拜聖嬰,因為他不願也不能改變他的目光,無意放棄自我崇拜。司祭們和他一樣也無法朝拜聖嬰,因為他們即使知道先知的預言也不打算行走和改變。賢士們則不同,他們已經對當時的黑落德感到習慣、枯燥和乏味。在白冷卻有一個新的許諾,一個無償的許諾。那裡正在發生新鮮事。賢士們能夠朝拜聖嬰,因為他們有勇氣踏上旅途,向小孩子叩頭,向窮人叩頭,向無助者叩頭,向不尋常和不認識的白冷聖嬰俯伏朝拜。在那裡,他們尋獲了天主的榮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年終感恩祭:注視馬槽中的聖嬰,把希望還給青年

2016年12月31日元旦前夕,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天主之母節第一晚禱。禮儀中詠唱了傳統的年終感恩曲《謝主頌》,感謝上主一年來所賜的種種宏恩。教宗在禮儀講道中表示,天主親自來折斷那導致排斥的鎖鏈,開啟包容的憐憫溫情,讓每個人都享有尊嚴。

我們站立在聖誕馬槽前是為回顧即將結束的一年,感謝上主賜予我們的恩典。教宗從天主拯救人類的歷史談起,闡明原本不屬於法律之下的天主因著愛而捨棄了各種特權,以無人期待的方式拯救我們這些處在法律之下的人。天主藉著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的柔弱來救贖我們,祂沒有把自己偽裝成人,而是真正成為人,分受人的一切軟弱。

教宗表示:「聖誕馬槽邀請我們把天主的思維變成自己的思維。天主拒絕特權,卻喜愛相遇、接近及親切。今天,我們在耶穌聖嬰前願意承認,我們需要讓上主來光照我們,因為我們不少次似乎目光短淺,或者我們被一種強制不分彼此的態度所禁錮,勉強別人進入我們自己的模式。」

「我們在馬槽前停留,瞻仰天主是如何臨在於這一年當中的,藉此謹記天主在每個時代和每個時刻都賜予恩寵和祝福。馬槽促使我們不放棄任何事及任何人。注視馬槽意味著我們找到力量,在歷史中取得一席,無怨無憂,不封閉自己或迴避現實,不尋求捷徑使自己擁有特權。」

在注視馬槽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若瑟和瑪利亞的面容。這對年輕夫婦充滿希望和抱負,同時也帶著一連串的提問,他們養育聖嬰成長的擔子並不輕省。

教宗因此想到今日青年的處境說:「我們製造出一種文化,它一方面把青春捧為偶像,設法使它永存不替,但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迫使青年沒有一個實際參與的機會,我們慢慢地把他們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迫使他們移居他鄉,或者討一份並不存在或看不到自己前途的職業。」

教宗籲請眾人不要像白冷城的店主那樣對年輕夫婦說:「這裡沒有地方。我們每個人要各盡其力幫助我們的青年在他們的土地,他們的祖國找到有待建設的一個具體的未來。我們不可剝奪他們手中的力量和他們的智慧,以及他們預言老人要看見夢境的能力。」

最後,教宗表示:「注視馬槽促使我們要幫助青年不要因我們的不成熟而失望,我們也要激勵他們有能力去夢想並為他們的夢想而奮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12月30日-聖家節

「聖家節」是教會勉勵基督徒家庭,以耶穌、瑪利亞和若瑟所組成的納匝肋聖家為榜樣與模範,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而制訂的慶節。最早於十九世紀先在加拿大開始,後來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世界性的響應,但是一直到1920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真正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於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十二月三十日慶祝此節日。 (來源: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家庭的模範 – 納匝肋聖家

教宗方濟各告訴我們,納匝肋聖家令我們重新發現家庭,每個家庭的聖召和使命,如同瑪利亞和若瑟那樣。家庭的一個重大使命是給耶穌騰出地方,把耶穌迎入家中,迎入子女、丈夫、妻子、祖父母的心中,因為耶穌就在那裡。我們應在那裡迎接祂,好使家庭在靈性上日益成長。為您送上四個家庭的故事,我們是怎樣回應家的聖召。

Linda與Timothy的家庭故事

Louisa與Peter的家庭故事

Monica與Roger的家庭故事

Simmy與Phillip的家庭故事

《聖家禱詞》
教宗方濟各撰寫

耶穌、瑪利亞、若瑟,我們在你們身上默觀真愛的光輝;

我們以信賴之心呼求你們。

納匝肋聖家,讓我們的家庭成爲共融的場所和祈禱的晚餐廳,

真正的福音學校和小型的家庭教會。

納匝肋聖家,讓家庭永遠不再經歷暴力、封閉和分裂;

讓每位受傷和失足者儘快獲得安慰和痊癒。

耶穌、瑪利亞、若瑟,請俯聽和應允我們的祈禱。

亞孟。

在中國的聖誕節

在香港服務多年的宗座米蘭外方傳教會會士田英傑(Sergio Ticozzi)神父發出期許: 「願教會在聖誕佳節款待所有願意接近天主的人。」他在聖誕節前夕接受梵蒂岡電台採訪,表示在香港慶祝的聖誕節有燈火閃爍的彩色繽紛世界,也有物質主義的威脅。

聖誕節是天主顯示溫柔和接近世人的一個節慶,教會在聖誕節期間能作出怎樣的見證呢?

香港

田英傑神父答道:「在香港,堂區組織去醫院探望病人,慰問老人院和殘疾病院,帶去一些禮物送給他們,與他們一起祈禱和唱歌。這樣做是為表達關懷並與人分享聖誕的喜樂。今年我們尤其強調慈悲,讓眾人更加重視對需要幫助的人、處境孤獨的人,以及病人實行慈悲善工的重要性。」

中國内地

神父然後談到在中國内地的聖誕節說:「在中國慶祝的聖誕節總是極其非凡:許多人去聖堂,儘管其中的大多數人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基督徒。他們去聖堂是因為感到需要一些與以往不同的事物,一些精神事物;他們覺得欠缺點什麽。因此,對在中國的所有教會而言,為接觸這些對宗教、信仰有某種渴望,並有意與主耶穌建立關係的人,聖誕節是一個大好時機。」

中國天主教徒如何能如同瑪利亞和若瑟那樣,隨時做好準備以承行天主的旨意?

田英傑神父對此表示:「這意味著我們要克服誘惑,不過於貪戀物質享受和物質價值觀,而要向精神價值敞開心靈,與他人和諧相處,注重家庭和社會中的團體生活及和睦生活:這是香港和中國内地人民的基本需要。」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鹽與光特輯:《共聚一堂》

為了生計或其他種種關係,有人會選擇了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離鄉別井,既要認識新的朋友,又要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食物及生活安排,固然是困難。然而,對於天主教徒,則可算是比較幸福,因為他們仍然可以找到教堂,參與彌撒,敬拜天主。他們有教會這個大家庭,也實實在在地有堂區團體的支持。那裡有聖體,那裡便是家。

《共聚一堂》是鹽與光電視的一個特輯。本集帶大家走到意大利羅馬,探訪羅馬的華人團體。究竟羅馬華人天主教團體有什麼活動?他們普遍面對什麼困難?我們訪問了本堂司鐸、修女及教友,為我們詳盡地介紹了該團體的狀況,分享了信仰的見證。節目也介紹了該教堂的美麗聖畫像等等。

讓我們為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信徒祈禱,讓他們也得到溫暖及美滿生活。

教宗方濟各2016年聖誕文告


2016年12月25日,教宗方濟各聖誕節中午時分,在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上發表2016年聖誕文告,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教宗在聖誕文告中強調:「愛的王權促使耶穌基督卸下自己的尊榮而成為人,引領祂在十字架上奉獻自己的生命並從死者中復活。」教宗特別為那些因戰爭而受苦的人民,以及處在不義中的人們祈求耶穌賜下和平,使他們有勇氣和力量重建希望的未來。

教宗在發表聖誕文告之後,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兄姐妹,以及透過廣播、電視和各種傳媒聆聽聖誕文告的各國人士祝賀聖誕。他表示,在這喜樂的一天,我們眾人都要瞻仰耶穌聖嬰,祂把希望重新賜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我們要藉著祂的恩寵去實現這希望,為團結互助與和平作見證。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2016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

2016年12月24日晚上,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誕子夜隆重彌撒,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彌撒開始前,全場參禮信眾在傳統的《聖誕宣報》歌詠中迎接耶穌聖嬰的降生。彌撒中,來自印度、意大利、墨西哥、亞美尼亞、波蘭和非洲的12位兒童為耶穌聖嬰鮮花,意大利、韓國和越南的三個家庭奉獻祭品。教宗在講道中勉勵眾人接受聖嬰和今天躺在「有損尊嚴的馬槽」裡所有孩子的質問。他們的「馬槽」是躲避轟炸的地下、大都市的街頭,以及超載的移民船艙底部。我們要「丟棄曇花一現的幻想而抓住本質,在天主聖嬰的簡樸中找到平安」。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6年聖誕子夜彌撒講道全文:

「天主救眾人的恩寵已經顯示出來」(鐸2:11)。聖保祿宗徒的話揭示了這至聖之夜的奧秘:天主的恩寵已經顯現,祂的禮物是無償的;天主賜予我們的聖嬰真真切切體現了祂對我們的愛。

這是「光榮之夜」,這光榮是天使在白冷城宣報的光榮,以及我們向世界宣報的光榮。

這是「喜樂之夜」,因為永恆、無限的天主從今天起將永遠和我們在一起:祂不再遙遠,我們不必去太空軌道或某種神秘的意境尋找祂;祂近在身邊,降生成人,永不離開我們人類,更使自己成為人類的一分子。

這是「光明之夜」,這光就是依撒意亞先知預言的那道皓光(鐸9:1),它照亮在漆黑之地行走的人,顯現給白冷的牧羊人並環照著他們(路2:9)。

牧人們馬上發現「有一個嬰孩為我們誕生了」(依9:5),意識到這全部的光榮、全部的喜樂、全部的光芒都指向唯一的焦點,即天使指示他們的「記號」:「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裡」(路2:12)。這是找到耶穌的「永恆記號」。不僅在當時,也在今天。如果我們願意過一個真正的聖誕節,就應該默觀這個記號:一個新生嬰兒的脆弱,躺在那裡的柔順,裹在襁褓裡的溫情。天主就在那裡。

透過這個記號,福音為我們揭示了一個似非而是的現象:福音提到當時的皇帝、總督和一些大人物,但天主卻不在他們中間;天主沒有顯現在王宮貴族的大廳內,而是生於簡陋的馬廄;沒有華麗的排場,只有生命的質樸;沒有權勢,只有令人驚奇的微小。為了與祂相遇,就得去到祂所在的地方:必須彎腰、俯身、做個小人物。

剛剛誕生的聖嬰在質問我們,召叫我們丟棄曇花一現的幻想而抓住本質,放棄貪得無厭的要求,不要總是不滿足,或因某些終將逝去事而感到悲傷。放下這些事會對我們有益,能讓我們在天主聖嬰的簡樸中找到平安、喜樂和生命的光輝意義。

讓我們接受馬槽中聖嬰的質問,也接受今天孩子們的質問:他們沒有躺在搖籃裡得到一位母親和父親的親情愛撫,而是躺在骯髒的「有損尊嚴的馬槽」裡:在躲避轟炸的地下、大都市的街頭、超載的移民船艙底部。讓我們接受孩子們的質問,他們被剝奪出生的權利,他們在哭泣,因為沒有人讓他們吃飽,他們手裡拿著的不是玩具,而是武器。

光明和喜樂的聖誕奧秘在質問和擾動我們的心,因為這是希望與悲傷共存的奧秘。聖誕帶有「悲傷的味道」,因為愛不被接受,生命被丟棄。若瑟和瑪利亞就遭遇了這樣的事,他們被拒之門外,只能把耶穌放在馬槽裡,「因為在客棧中為他們沒有地方」(路2:7)。耶穌誕生時就遭遇了某些人的拒絕和大部分人的冷漠。這樣的冷漠今天依然存在,例如:聖誕節成了一個我們自己而非耶穌當主角的節日;商業街的霓虹燈蓋過了天主的光;我們為準備禮物發愁,卻漠視那些受排斥的人。這樣的世俗綁架了聖誕節,我們必須從中獲得釋放!

然而,聖誕更帶有「希望的味道」,即使我們身處黑暗,天主的光依然照耀我們。祂那溫和的光不令我們恐懼;天主,祂愛上了我們,以祂的溫柔吸引我們,生於貧窮和脆弱,與我們為伍,成了我們中的一員。祂誕生在白冷城,白冷的意思是「麵包之家」。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祂「為了做我們的麵包」而誕生;為了捨命拯救我們而出生;來到我們的世界是為了帶給我們祂的愛。祂不是來揮霍和統治,而是為滋養和服務。這樣一來,有一條線把馬槽和十字架,即耶穌將成為「被掰之餅」的地方,直接聯繫起來。這條線就是祂奉獻自己和拯救我們的愛,這愛讓我們的生命充滿陽光,心中充滿平安。

那一夜,牧羊人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是當時的邊緣人士。然而,他們就是聖誕的客人,因為沒有人被排除在天主的目光之外。那些只相信自己、自給自足的人,留在家裡忙自己的事;牧羊人則「急忙去了」(路2:16)。今夜我們也要接受耶穌的質問和召集,懷著信賴與祂會晤,從我們感覺被排斥的地方出發,從我們的局限出發,從我們的罪過出發。讓我們被那令人得救的溫柔所碰觸。讓我們走近臨於我們中間的天主,停下來注視馬槽,想像耶穌的誕生:光明與和平、極度貧困和遭人拒絕。讓我們與牧羊人一起進入真正的聖誕節,把原本的自己、把我們的邊緣處境、把我們尚未治癒的創傷、把我們的罪過,帶到耶穌跟前。這樣,我們將在耶穌内品嘗聖誕節的真正味道:為天主所愛之美。

偕同瑪利亞和若瑟,我們守在馬槽前,守在耶穌前,祂誕生成為滋養我的生命的麵包。讓我們默觀祂那謙卑和無限的愛,樸實地向祂說聲謝謝:「謝謝祢,因為祢為我做了這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