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三):第一章 封閉的世界陰霾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三)
第一章 封閉的世界陰霾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諸如新冠疫情這類影響全世界的悲劇,確實能夠短暫提醒世人:我們是一個全球性的團體,同坐一艘船上,個人的罪惡可危及全體。這也提醒我們:誰也不能獨自得救,我們只能一起得救。」(32)

教宗方濟各在這一章詳述籠罩世界的陰霾,這些陰霾遍佈全球,窒礙普世兄弟情誼的發展。

首先,政治體制正在倒退,短視的民族主義正在爆發,人們對社會漠不關心,形成新的自私心態。經濟與金融界打著「向世界開放」的口號,強行在全球實現單一文化的模式,使各民族與各國彼此分裂,個人在不斷擴張的市場中成為消費者或旁觀者。

新型的文化殖民令人不再重視歷史。為消除歷史意識、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達成融合的決心,諸如民主、自由、正義、團結等關鍵詞的涵義被扭曲。政治變成短暫的營銷手段,視破壞他人名譽為最有效的手法。為能任意支配和控制他人,一些人採用散播絕望、誘發猜疑、激起人心的憤怒、分化人民等政治手段,並以各種方式剝奪他人生存和思考的權利。

在丟棄文化盛行下,有些被認為不再有生產力或有用的人,便受到忽視和貶抑,甚至隨時被犧牲。

不平等的人權和現代形式的奴役繼續存在。暴力情況愈來愈普遍,以致構成「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恐懼和衝突促使我們築起圍牆,阻止我們與其他人交流。許多人感到被體制拋棄而感到孤單、恐懼和不安,助長各種犯罪集團的滋長。

在邊境地區,無視人性尊嚴的情況尤其嚴重,無數難民為了逃離戰爭、迫害和自然災害而遷徙,他們希望為自己和家人尋找機會,但一些政權卻不惜一切代價防止移民湧入,認為他們不值得擁有兄弟之愛。

我們與他人的緊密溝通其實只是假象。在數位世界,人與人的距離逐漸縮短,隱私權卻幾乎不復存在。另一方面,網絡上充斥著各式謊言和操縱,以及煽動仇恨與破壞的數位宣傳活動,人際間的侵犯藉著流動裝置和電腦的發展,前所未有地擴散。即使有信仰的人也會變得狂熱,而作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天主教媒體也可能容許誹謗中傷的言論。

面對以上種種問題,我們很容易孤立封閉自己,只顧個人的利益,這是無助於重燃希望和帶來更新。解決之道是親近他人,是相遇的文化。新冠疫情提醒世人:我們是一個全球性的團體,疫情使我們感到有迫切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社會結構;最重要的是審視我們的生命意義。我們必須重燃對團體的熱情,致力追求充滿歸屬感和團結關懷的團體,一起投入我們的時間、精力和資源。但願這場健康危機過去後,再沒有「其他人」,而只有「我們」。

參考資料: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第一章,9-55節)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二):導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二)
導言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熱切期盼在這個時代,我們能夠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從而在普世重新喚起對兄弟情誼的渴望。」(8)

《眾位弟兄》通諭的標題取自聖方濟亞西西的《勸誡》,聖人在寫信給他的一眾弟兄時這樣稱呼他們,向他們推薦一種散發福音味道的生活。這位活出兄弟之愛、簡樸和喜樂精神的聖人,曾感動他撰寫《願祢受讚頌》通諭,現在再次激發他撰寫這道通諭獻給兄弟情誼及人際友愛。

聖方濟亞西西呼籲我們活出超越地域和空間阻隔的愛,這是一種敞開胸懷的兄弟情誼,使我們得以肯定、欣賞和愛每一個人,超越物理的距離和地域的局限,也不論對方的出身或背景。在中世紀大國鬥爭和暴力的時代背景下——就好像今日的世界,聖方濟穿越十字軍東征的戰線與埃及蘇丹王會面,表現了他的廣闊胸襟,能夠跨越因出身、國籍、種族或宗教背景形成的隔閡。

正如聖方濟努力與所有人和諧共處,教宗方濟各也呼籲我們省察能超越界限和分歧的兄弟情誼和友愛。他與伊斯蘭大教長阿玆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I- Tayyeb)於2019在阿布達比簽署《人類兄弟情誼》文件,為我們作了示範。

雖然教宗方濟各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已開始撰寫這份通諭,疫情下各國無法攜手合作解決這個影響我們眾人的問題,更加突顯教宗有關兄弟情誼的教導的迫切性。教宗說,要是有人認為我們可汲取的唯一教訓就是改良現有的體系,那麼他們是在否定現實,我們必須認清每一個人的尊嚴,從而在普世重新喚起對兄弟情誼的渴望。

參考資料:
1.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2. Study Guide: Pope Francis’ Fratelli Tutti, Maryknoll Office for Global Concerns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一):通諭簡介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一)
通諭簡介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我們既然屬於同一人類大家庭,是同樣擁有人類之軀的同行旅伴,也是同一大地的兒女,一起居住在這共同家園,那麼讓我們每一個人都體現其信仰或信念的豐富內涵,發出自己的聲音,彼此成為弟兄姊妹,一起追夢吧!」(8)

《眾位弟兄》通諭是教宗方濟各上任後三部通諭/宗座勸諭中的最新一部。第一部是《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強調教會的福傳使命;第二部通諭是《願祢受讚頌》,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第三部《眾位弟兄》通諭,討論兄弟情誼的和人際友愛,探討建立和平對話的文化,以促進互相關懷。

面對近乎一種自我毀滅和絕望的全球現況,教宗提供了補救措施,包括對愛和良善的開放態度,以及拒絕戰爭、核子武器和死刑。一如《願祢受讚頌》通諭,《眾位弟兄》也是屬於社會訓導,針對當前的社會和經濟形勢,論述天主教會的倫理教導。這份通諭也跟《願祢受讚頌》通諭一樣,受到聖方濟亞西西一生的啟發,尤其是他怎樣回應他所身處的時代中,教會和世界的問題。整部通諭的結構是按照《慈母導師》通諭所建議的分析方式:觀察(第1章)→判斷 (第2章、第3章)→行動(第4章到第8章)的方法所建構。

《眾位弟兄》通諭除導言外有8章,合共285節,未來幾個星期,我們將逐一介紹每一章的內容,幫助教友掌握這份通諭的重點。

參考資料:
1. 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2020

2. Study Guide: Pope Francis’ Fratelli Tutti, Maryknoll Office for Global Concerns

按此閱讀
《眾位弟兄》通諭導讀系列

來源: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教宗方濟各《眾位弟兄》通諭【中文版】

(由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

按此下載《眾位弟兄》通諭【繁體中文】

按此下载《众位弟兄》通谕【简体中文】

來源: 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為他最新一道通諭訂定的標題是「眾位弟兄」”Fratelli tutti,並在子標題談及「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然而,近日這標題的意義卻引發熱烈討論。為此,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於2020年9月16日撰寫評論文章,闡述通諭標題的意涵。

伯多祿現任繼承人選擇了以亞西西偉大聖人的名字為其名號,並將於今年10月3日在這位聖人的墓前簽署一道面向全人類的新通諭。眾所周知,通諭的名稱乃是擷取正文的開頭幾個字,而這道新通諭開門見山引用了聖方濟各的話語(參閱:《勸誡》6,1:方濟各會原始文獻匯集155),教宗顯然一字未改。因此,托爾涅利表明:「誤以為標題的用字遣詞蘊藏著排斥大半的人類,也就是排斥女性讀者的意圖,是一件荒謬的事。」

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指出:「相反地,教宗方濟各選擇了亞西西聖人的話語,用以反省他很關心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教宗渴望面向所有的姊妹弟兄、居住在大地上的所有善心男女,以包容眾人的方式面向所有的人,無一例外。我們所處的時代存在著戰爭、貧窮、人員遷徙、氣候變化、經濟危機和疫病大流行:我們要承認彼此互為弟兄姊妹;對基督徒來說,我們要在每個受苦者身上辦認出耶穌的面容,以重新肯定每個人都按照天主肖像受造,因而具備不可削減的尊嚴。這也是為了提醒我們,如果我們獨善其身、互相對立、南北半球對抗、貧富決裂,就絕對無法渡過當前的重重難關。」

「此外,這道勸諭子標題中的『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指的是凝聚沒有血緣關係的男女所需的情感,它透過仁愛寬厚的舉動表達出來,諸如:各種形式的援助,以及急需時刻的慷慨行動。」

托爾涅利最後表示:「這是個不分各種差異和歸屬,無私善待他人的情感。因此,切莫誤會或是偏頗地解讀『眾位弟兄』一詞所蘊含的普世訊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簡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10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意大利亞西西聖方濟各大殿的地下墓穴主持了彌撒聖祭,並在這位貧窮的亞西西聖人墳墓前面簽署了他的第三道通諭《眾位弟兄》。這份文件談論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這兩個價值至關重要,有助於為受傷的人類重新注入希望與動力,即使是在新冠疫情後的世界裡也不例外。這道新通諭的名稱擷取自聖方濟各的話語,文件內容於10月4日公諸於世。

對於那些希望在日常人際關係、社會、政治和制度中建立一個更公正和充滿兄弟友愛的世界的人而言,哪些是遠大的理想且具體可行的道路?《衆位弟兄》通諭願意回答這個問題,教宗稱這是一道「社會通諭」(6號),標題取自亞西西聖方濟各的《勸誡》,是以「所有的弟兄姐妹為對象,向他們推薦一種具有福音味道的生活」(1號)。

這道《通諭》旨在促進全世界對手足之情和社會友情的渴望。撰寫這道《通諭》的背景也有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痕跡,教宗方濟各透露,「我在撰寫這信函時,疫情突然而至」。全球性的衛生緊急情況顯示,「沒有一個人能單獨自救」,現在的確到了「夢想所有人屬於唯一人類」的時候了,我們在其内為「眾弟兄」(7-8號)。

第一章: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

《通諭》共八章,第一章以「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為標題,詳述當今時代的許多缺陷:操縱和歪曲民主、自由、正義的概念;利己主義和不關心公益;基於盈利和丟棄文化的市場邏輯占主導地位;失業、種族主義、貧窮;權利不平等及其表現出的畸形狀態,例如奴役、人口販運、婦女先被迫屈從,然後被強迫墮胎,以及器官販運(10-24號)。教宗強調,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全球性的行動來解決。教宗也指責 “牆壁文化”,這種文化助長那受恐懼和孤獨滋養的黑社會的擴散(27-28號)。

第二章:街道上的外鄉人

儘管如此,《通諭》以一個光輝的典範來對這衆多的陰影作出回應,那就是第二章提到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這第二章的標題是「街道上的外鄉人」。教宗強調,在一個轉面不顧人的痛苦、對照顧弱小者和脆弱者「一無所知」的病態社會中(64-65號),我們衆人都應邀克勝偏見和個人利益,做他人的近人(81號)。事實上,為建設一個懂得接納、融入和安慰受苦者的社會,我們衆人都負有共同的責任(77號)。教宗補充道,愛搭建橋樑,而我們正是「為了愛而受造」(88號),基督徒尤其應在每個被排斥者的面容上認出基督(85號)。

第三章: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

第三章也再次談到依據「普世幅度」的愛之能力的原則(83號),這一章的標題為「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教宗在這一章中勉勵我們「走出自己」,好能在他人身上找到「生命的成長」(88號),依照讓我們走向「普世共融」的愛的動力,向近人敞開心胸(95號)。《通諭》提醒道,人類生命的精神情操其實是由愛來界定的,愛讓我們為他人的生命尋求最好的一份(92-93號)。團結互助和兄弟情誼的意識在家庭中誕生,家庭肩負著「首要和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114號)。

教宗繼續表示,不能否定任何一個人度合乎尊嚴生活的權利,由於權利沒有疆界,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受到排斥,無論他在哪裡出生(121號)。教宗也本著這個觀點呼籲世人思考「一種國際關係的倫理學」(126號),因為每個國家也是異鄉人的故鄉,不應拒絕那些來自其它地區需要幫助的人享用當地的財富。因此,私有財產的自然權利將次於受造界財物共享的原則(120號)。《通諭》特別強調了處理外債的問題:對债务清偿原则態度不變,同時祈願這樣做不會危害較貧窮國家的成長和生存(126號)。

第四章: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

關於移民的課題則在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和第四章的整章内容談到,第四章的標題為「向整個世界敞開心門」。這些移民逃避戰爭、迫害、自然災害、肆無忌憚的人口販運者,他們被迫離開原來的社團,生活悲苦(37號),因此該當受到接納、保護、提升和融入社會。在接收移民的國家内,應在保護國民的權利與保障收容和救濟移民方面取得適當的平衡(38-40號)。

教宗特別指出幾個「不可或缺的答案」,這些答案尤其針對逃離「嚴重人道危機」的人:增加和簡化簽證的發放;開啓人道走廊;確保住宿、安全和基本服務;提供工作和培育的機會;鼓勵家庭團聚;保護未成年人;保障宗教自由。這一切首先需要一種對移民現象的全球性管理,以所有民族共同發展的名義啟動長期計劃,而不僅是應對個別的緊急情況(129-132號)。

第五章:最好的政策

第五章論述「最好的政策」,這種政策是愛德的最珍貴形式之一,因為它為公益服務(180號)且懂得人民的重要性,將人民視為開放的類別,樂於交流和對話(160號)。這乃是教宗方濟各所指的大眾主義,它與「民粹主義」截然相反,後者忽視「人民」概念的合法性,吸引對利用人民為自己服務的贊同意見(159號)。最好的政策也應保護人的工作機會,它是「社會生活不可放棄的要素」,同時應設法確保衆人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能力(162號)。

《通諭》表示,對抗貧窮的真正策略不僅僅是著眼於將原住民納入社會,而更是要以團結互助和輔助原則的眼光促進他們的發展(187號)。此外,政策的任務應是對一切損害基本人權的行為找到解決之道,如社會排斥;販運器官、人體組織、武器和毒品;性剝削;奴隸勞動;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的犯罪活動。教宗强烈呼籲,要徹底根除販運活動,它是“人類的恥辱”;也應根除飢餓現象,飢餓也是一種「罪行」,因為飲食是「一個不可剝奪的權利」(188-189號)。

教宗繼續强調,政治所需要的是以人的尊嚴為中心,不屈從於財務,因為「市場單靠自己不能解決一切」:金融投機造成的「禍患」就是明證(168號)。因此,人民運動尤其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確是「道德能量的洪流」,理應以協作方式參與社會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從「對窮人的政策」轉變為「與窮人一起和屬於窮人的政策」(169號)。

《通諭》中提出的另一個祈願是針對聯合國的改革:面對經濟至上的風氣,聯合國的任務將是促成「國際大家庭」概念的具體化,為促進公益、根除貧窮和保護人權而努力不懈。《通諭》表示,在孜孜不倦地訴諸「談判、斡旋和仲裁」的同時,聯合國應促進以法律來約束使用武力的權利(173-175號)。

第六章:對話與社會友情

第六章談論「對話與社會友情」,而且提出生命如同“相遇的藝術”這一概念,即與衆人相遇,也包括與世界的邊緣地區和與原住民的相遇,因為「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一些東西,沒有一個人是無用的」(215號)。教宗特別提到「禮貌態度的奇跡」,這是一種需要予以恢復的與人相處的態度,因為它是「黑暗中的一顆明星」,是一種「釋放」,從當今時代佔主導地位的「無情、憂慮和分心帶來的緊迫感中釋放出來」(222-224號)。

第七章:一種新相遇的行程

第七章的標題是「一種新相遇的行程」,對促進和平及其價值進行反思。教宗在此强調,和平是「主動的」,它著眼於組建一個基於為他人服務和力求達到修和及相互發展的社會。和平是「手工藝術」,每個人都必須盡自己的本分來完成它,這個任務永無止境(227-232號)。與和平相關的是寬恕:需要毫不揀選地愛衆人,但愛一個壓迫者則意味著要幫助他轉變,不允許他繼續壓迫近人(241-242號)。

寬恕並不是說讓犯錯的人免於處罰,而是履行正義和保持記憶,因為寬恕不表示忘卻,而是放棄邪惡的摧毀力和復仇。教宗勸勉,絕不可忘記猶太人遭大屠殺、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迫害和種族屠殺製造的「恐怖」。應時常牢記這些事件,好使我們不致於麻木並讓集體良知的火焰保持旺盛。此外,保持對善的記憶也很重要(246-252號)。

第七章的部分内容談到戰爭,指出戰爭是「一種持續的威脅,它使人所有的權利被剝奪,是政治和人類的失敗,以及對邪惡勢力的可恥投降」。此外,由於使用令許多無辜平民遭受打擊的核武器、化學和生物武器,今天不能像過去那樣訴諸於一種可能的「正義戰爭」,卻需要極力重申“不可再有戰爭!「徹底消除核武器」是合乎道德和人道的當務之急”;教宗提議,倒不如將花在武備上的金錢用來建立一個旨在消除飢餓的世界基金(255-262號)。

教宗方濟各在死刑問題上也表達了同樣明確的立場:死刑是無法接受的,必須在全世界予以廢除,因為死刑「總是一種殺人的罪行」,即使被殺的人是一名罪犯。教宗寫道,「兇犯並未喪失他個人的尊嚴,天主是這尊嚴的擔保者」(263-269號)。教宗也重申必須尊重“生命的神聖性(283號),某些人卻似乎認為生命是可被犧牲的”,例如胎兒、窮人、殘疾者和老年人的生命(18號)。

第八章: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

在第八章,也就是最後一章中,教宗詳細論述關於「宗教為世界上兄弟情誼服務」的課題,强調恐怖主義並非起源於宗教,而是對宗教作品的錯誤詮釋。恐怖主義也源自所實行的抗飢餓政策、貧窮、不公和欺壓行為(282-283號)。可見,宗教間的和平道路是可行的;為此,需要確保宗教自由,這是所有信徒的基本人權(279號)。《通諭》尤其省思了教會的角色:教會不將自己的使命擱置在私人空間,儘管不參與政治,卻根據福音的原則並未放棄人「生存」的政治層面、對公益的關注,以及對人類整體發展的牽念(276-278號)。

最後,教宗援引他與阿兹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l-Tayyib)2019年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處的《人類兄弟情誼》文件」,以這個跨宗教對話的里程碑作為起點,再次呼籲,本著人類手足之情的名義,以對話為途徑,共同合作為行動,相互瞭解為方法和準則(285號)。

教宗方濟各《衆位弟兄》通諭發布會

教宗方濟各《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中文版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訊)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的教宗方濟各《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現已推出,歡迎大家下載細閱。

下載中文版《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

閱讀英文版《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

2019年10月6日至2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召開了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特別會議,主題為:「亞馬遜-教會與整體生態的新旅程」。會議中也涉及在司鐸短缺的情況下難以舉行感恩祭的困境,談論了亞馬遜嚴峻牧靈難題,強調推動本地聖召的必要性,並要求辨識出可授予給女性的教會職務。

2020年2月12日,聖座介紹了教宗方濟各泛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後《心愛的亞馬遜》宗座勸諭。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特別秘書切爾尼(Michael Czerny)樞機向媒體闡述了這道《勸諭》的主要内容,提到教宗方濟各對亞馬遜的四個宏大「夢想」。

1.  衆人在衛護亞馬遜最貧窮者、原住民和卑微者的權利上作出承諾;
2. 一個保存自身文化財富的亞馬遜;
3. 一個守護多元生態的亞馬遜;
4. 一個有能力在亞馬遜實際發揮作用的基督徒團體。
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勸諭的最後說:
「我鼓勵大家作出具體努力,不斷前進,改變亞馬遜地區的現況,使亞馬遜擺脫圍困她的各種邪惡。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聖母瑪利亞。基督賜給我們的母親也是眾人唯一的母親。這位母親以獨特的方式,在亞馬遜地區展現自己。我們知道,「原住民以多種方式與耶穌基督相遇;但聖母的道路對這樣的相遇發揮重要作用。」(145) 我們在主教會議的預備和舉行過程中,日益深入認識奧妙的亞馬遜地區。在本勸諭的結束部分,我認為非常適宜向聖母獻上祈禱:
生命之母,在妳的母胎中,
耶穌、天地萬物的主宰,取得肉軀。
祂復活後,以祂的真光轉變妳,
並使妳成為天地萬物的元后。
為此,聖母瑪利亞,
我們懇求妳,
在亞馬遜搏動的心掌權為后。
請在花草、河水、貫穿此地的大河,
以及在森林棲息的所有生物身上,
彰顯妳眾生之母的面容。
求妳以慈愛眷顧這地區。
請為我們向耶穌轉求,
祈求祂將祂全部的愛
傾注給生活在這裡的人,
使他們懂得珍視和守護此地。
請讓妳的聖子在他們的心中誕生,
為使祂藉著祂的聖言、
祂慰藉人心的愛、
祂友愛與正義的訊息,
在亞馬遜地區、
在這裡的人民和文化中,普照大地。
願如此的偉大奇事,
也在每次的感恩祭,
上達於天,光榮天父。
我們的母親,請垂顧亞馬遜地區的貧苦者:
他們的家園被私利摧毀。
這片蒙受祝福、滿溢生命的土地,
承受了多少痛苦與不幸和多少冷漠與凌虐!
請觸動強權者的心,
即使我們感到為時已晚,
妳仍然召叫我們盡力拯救倖存的生命。
心靈被刺透的母親,
在受辱的子女和遭受傷害的大自然中受苦,
請妳偕同妳的聖子,掌管亞馬遜。
請掌管此地,為使不再有人僭奪主權佔據天主的化工。
生命之母,我們信賴妳。
在這個黑暗時刻,
求妳不要捨棄我們。
亞孟。」

夏志誠主教與您認識《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

2019年4月2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簽署的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生活的基督》。

什麼是宗座勸諭?

教宗希望透過勸諭表達什麼?

對青年牧民工作者及神長有什麼指引?

如果我不是青年人,這份宗座勸諭與成年人又有何意義?

香港教區青年網上媒體《沸點》節目「麥神問號」的主持麥冠達神父邀請了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與大家一起認識《生活的基督》(Christus Vivit) 宗座勸諭。

來源:《沸點》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文簡介

教宗方濟各於2019年3月25日在洛雷托聖母之家簽署的《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的開端表示:

「基督活著,祂是我們的希望、帶給這個世界最美好的青春活力。祂所觸及的一切都變得年輕、煥然一新,並充滿生命。」

這是一份寫給「青年和全體天主子民」的文件,共有9章,分成299個段落。

下載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文版】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英語版】

第一章:「天主聖言對青年說什麽?」

教宗列出青年應效法的幾個典範,例如《舊約》中的若瑟、基德紅(7)、撒慕爾(8)、達味王(9)、撒羅滿(10)等。在《新約》中,教宗提到「永遠年輕的耶穌願意賜予我們一顆永遠年輕的心(13),祂不希望成年人以輕視的目光看待比他們年輕的人」。

第二章:「耶穌基督永遠年輕」

教宗強調少年的耶穌「因著自己父母的信任,得以自由活動,學習與其他人同行」(29)。耶穌「不是從遠距離或從外部,而是以自己的青春經驗啓發青年,與他們分享」。在祂身上可認出青年心中的許多特徵(31)。

教宗也談到教會的青春活力,指出教會面臨兩種誘惑,一個是有人希望教會變得衰老,將她鎖定在過去,使她停滯不前;另一個是認為教會年輕,因為她接受世界所提供的一切;認為她與時俱進,因為她隱藏自己的訊息,將自己偽裝成別人(35)。

此外,教會也可能失去熱情且尋找「世俗虛假的安全感」。青年則能幫助教會保持年輕(37)。教宗提到,一些青年「要求教會更能夠聆聽,而非不停地指責世界。他們不希望看到一個緘默和膽怯的教會,也不希望教會為兩、三個糾纏她的問題總是戰鬥不止」(41)。

第三章:「你們是天主的當下」

教宗表示,我們不能只說「青年是世界的未來:他們也是現在,正在以自己的貢獻來充實這個當下」(64)。因此,那些蒙召做青年的父親、牧人和導師的人該當有能力「在別人只看到圍牆的地方識別出道路,在別人只看到危險的地方認出機遇」(67)。

教宗提到處在戰爭中的青年、被剝削和遭綁架的青年、被捲入人口販賣和成為性奴隷的青年,表明「教會不能不為她這些年輕子女的悲慘處境而哭泣」(75)。此外,「數碼環境」建立了一種傳播的新方式,卻也成了孤獨、操控、利用和暴力的一個領域」。我們不應忘記,在數碼世界中的「巨大經濟利益能創建操控良知和民主進程的機制」。

此外,教宗也提到當前的移民問題,指出「在移民抵達的一些國家引起了警戒和恐慌,這經常出於政治目的的煽動和利用。如此傳播一種排外、封閉和只顧自己的心態,對此應作出果斷的回應」(92)。關於侵犯未成年人,教宗表示,教會「不怕指出其成員的罪過」。藉著青年的幫助,這段黑暗時刻「著實能成為一個劃時代革新的機遇,向一個嶄新的五旬節開放」(102)。

第四章:「給所有青年的重大訊息」

教宗向所有青年宣布三個偉大真理,首先是「天主是愛」:天主的愛更加著重的是「重新站起而非墮落,修和而非禁律,給予新機會而非定罪,未來而非過去」(116)。其次是「基督拯救你:上主的愛更大過我們所有的自相矛盾、所有的脆弱和所有的卑劣行為」(120)。

最後是「基督活著!」:基督不只是過去的好典範,不只在2千年前救贖了我們(124)。「你要每天呼求聖神,祂能改變你的生命,給它指出一個更好的航向」(131)。

第五章:「青年的旅程」

青春不能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中,因為那是一個「作選擇的年齡」,要在職業、社會、政治、婚姻或生育子女上做選擇。教宗鼓勵他們在作出選擇時要與耶穌建立友誼關係,因為祂常陪伴他們,就如厄瑪烏的門徒所經歷的那樣。

教宗也談到青年的成長和成熟,鼓勵青年走成聖的道路。「在生命的每個時刻,我們都能使自己的青春煥然一新並得到成長。但你若仿照他人,就不會成聖和實現自己,你必須發現自己是誰,並發揚你個人的成聖方式」(162)。

對那些「已經作出選擇的青年」,教宗談到有時會出現的危險,即「將自己關閉在小團體裡,感覺到活出了兄弟友愛,但也許他們的團體只是他們‘自我’的延伸」(168)。教宗建議青年「越出朋友的團體,建立社會友誼並尋求公益」(169)。「社會工作和直接接觸窮人仍是一種發現或加深信仰及分辨自己聖召的重要機會」(170)。

青年蒙召成為「勇敢的傳教員,你們要有反潮流的能力,懂得與人分享耶穌,傳播祂恩賜你們的信仰」(176)。「福音是傳給所有人的,不是只傳給某些人。福音不應只傳給那些我們認為比較接近、比較易於接受和比較好客的人。福音應傳給所有人」(177)。

第六章:「有根基的青年」

教宗告訴青年,若有人「對你說應忽略歷史,不要把年長者的經驗當作珍寶,卻要漠視過去的一切,只關注他向你們提供的未來…那人需要你們成為膚淺、沒有根基和懷疑一切的人,這樣你們就唯獨信賴他的承諾,屈服於他的計劃。各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就是如此運作,摧毀與之不同的一切,好能毫無阻礙地進行控制」(181)。

因此,教宗勉勵青年向年長者學習,這種與年長者建立的關係能幫助青年發現過去鮮活的富饒,使之成為記憶。

第七章:「青年牧靈」

關於青年牧靈工作,教宗表明,青年自己「是青年牧靈的主角,他們得到陪伴和引導,但要憑著創造力和勇氣自由地尋找不斷更新的道路」。另一方面,青年牧靈應以同道偕行的方式進行,遵循兩條行動路線:尋找和成長。幫助「每個青年找到勇氣,而在另一個青年心中播下初次的宣講」(210);讓他們「活出兄弟之情、互相幫助、成為團體,以及為他人服務和接近窮人」(215)。

教宗再次邀請教會敞開大門,「為參加我們為青年設立的一些活動,無需讓每個人都接納教會的所有訓導」(234)。厄瑪烏門徒的圖像是青年牧靈的典範:耶穌詢問他們,耐心聆聽他們的講述,幫助他們識別出正在經驗的一切,然後依照《聖經》來詮釋他們的經歷。祂接納二門徒的邀請與他們留下,進入他們的黑夜。最後由他們自己選擇返回耶路撒冷的道路(237)。

青年牧靈「必須永遠是一項使徒的牧靈工作」(240)。「青年需要使自己的自由得到尊重,但他們也需要得到陪伴,這是一種從家庭就開始的成年人的陪伴」(242)。「這意味著青年應得到理解、尊重和愛,不應喋喋不休地指責他們,或向他們要求一種不符合他們年齡的完美」(243)。

第八章:「聖召」

聖召是一項召喚,為他人從事使徒性的服務。「為實現自己的聖召,就需要使自己内在的生活得到發展、萌芽和培養。這不是自己發明、從無中創造自己,而是在天主的光照下發現自己,使真我展現出來」(257)。

關於「愛和家庭」的聖召,教宗談到天主創造了人類的性特徵,因此性是天主的恩賜,絕非「禁忌」。天主賜予這份恩典「有兩個目的:相愛和傳遞生命」(261)。儘管困難重重,「把賭注壓在家庭上是值得的,因為在家庭中你們能找到得以成熟的最佳動力和應當分享的最甜美的喜樂」(263)。

教宗也談到「一種奉獻的特殊聖召,指出在分辨一種聖召時,不應排除奉獻於天主的可能性…,若你識別出這是天主的一項召喚,你就應跟隨它,這將使你的生命得到圓滿」(276)。

第九章:「分辨」

教宗提到,「若沒有分辨的智慧,我們便容易將自己變成受一時趨勢影響的傀儡」(279)。因此,青年應努力識別出自己的聖召。那些幫助青年分辨聖召的人員應具備三種敏覺力:將注意力放在人身上、將誘惑與恩寵區分開來,以及深入聆聽分辨者「確實想要去的地方」。

教宗最後表達「一項期望」:「親愛的青年們……教會需要你們的動力、你們的直覺,和你們的信德。若你們先來到我們尚未抵達的地方,就請你們耐心等待我們」(299)。

《人類生命》通諭頒布50週年

1968年7月31日,教宗真福保祿六世在岡道爾夫堡夏宮的宗座大樓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信眾慷慨激昂,卻不是因為盛夏暑熱,而是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的第一句話引起了一陣騷動。他說:「今天我們無可避免地要談論《人類生命》通諭的主題。」教宗開誠布公地直接向信友們說明這個主題。事實上,他剛於一週前頒布這道通諭,一份他費盡多年心力、終告完成的文件,觸及他牧職期間和當代教會中最棘手且複雜的議題。

《人類生命》通諭-英文版

《人類生命》通諭-中文版

教宗保祿六世的講話言簡意賅。他說:「這份教宗文件不只是道德律的負面聲明,意即排除各種阻礙生育的行為;這文件還特別正面陳述了夫妻相愛與傳生使命的美德。」

教宗保祿六世深知,教會內外對這份文件都有所批評和保留,眾人熱烈討論。因此,他覺得有必要加以解釋。在通諭的編纂過程中,保祿六世親自嚴謹地逐段審視修訂,使之成為一份訓導文件,而非一種專斷獨行的思想,對他人冷漠以待,甚至予以壓制。這份文件首先是一位父親慈愛地針對家庭提出的省思,尤其是針對日複一日懷著信德善度生活的家庭。

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他談及:「在辛勤編寫這份文件的四年內心中所懷的三個『情感』,第一個情感是我們無比重大的『責任感』,它也使我們在精神上受了不少煎熬。我們竭盡所能地研究、閱讀、討論,並殷切地祈禱。」

教宗在講話中使用了第一人稱,似乎是要把這份辛勞擴及更多的人,無意隱瞞他聆聽了相關領域眾多意見的事實。

接著,教宗指出:「另一個不斷在工作中引導我們的情感出自於『愛德』,也就是要以牧靈的敏銳度面對所有蒙召將自己獨特的性格融入在夫妻和家庭生活中的人。」

第三個情感則與『望德』有關。教宗格外期盼:「基督徒夫妻能理解,我們願意用那或許看似嚴格而艱澀的話語,作為他們真愛的詮釋。真愛蒙召效法基督對祂的淨配教會的愛,給現代家庭注入愛的靈修,那是每個人成聖並在社會上作出道德見證的泉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你們歡喜踴躍吧!》宗座勸諭簡介

2018年4月9日,教宗方濟各於頒布宗座勸諭《你們歡喜踴躍吧!》,邀請信眾在當代世界回應成聖的普遍召叫。這道勸諭總共分成5章、177個段落號碼,指明真福八端是成聖的康莊大道,因為它與世俗背道而馳。許多「鄰家」的聖人展現出人人皆能成聖,聖德的生活與慈悲的生活息息相關。慈悲乃是「天國的鑰匙」,因此聖人會受到感動,採取行動協助不幸的人。

下載《你們歡喜踴躍吧!》宗座勸諭中文版

第一章

教宗在第一章開門見山談論「成聖的呼召」,強調每個人都有一條成全之路,在默觀各種「看似困難的成聖型式」時,切莫灰心喪志(11號)。已面見天主的諸位聖人會給予我們鼓舞和陪伴(4號)。再者,天主召喚我們透過日常生活的「微小舉動」來培養聖德(16號),「我們生活周遭的人」經常為此作出見證(7號)。

第二章

在第二章中,教宗譴責了「聖德的兩個微妙敵人」,即諾斯底主義和白拉奇主義;它們源自基督信仰的兩個宿敵,具備「令人不安的當代特徵」(35號)。當代諾斯底主義是「愛慕虛榮的膚淺態度」,妄想著以冰冷的邏輯來「操弄天主的奧跡」,以至於偏好一種「沒有基督的天主、沒有教會的基督、沒有子民的教會」(37-39號)。

新興的白拉奇主義則會導致信友們因遵守某些教會「規範」而自視過人(49號)。相反地,天主的恩寵總是促使人們超越「人的智力和意志力」(54號)。教宗警惕道,我們有時「將福音變得複雜,自己成了某個規範的奴隸」(59號)。

第三章

這道勸諭的第三章以真福八端為核心。耶穌「簡淺明瞭地解釋了何謂聖人」(63號),而教宗逐一闡述每一端的涵意。舉例而言:「神貧」也意味著生活簡樸(70號);在「到處都有爭執」的世界上,「要謙遜而溫良地作出反應」(74號);「憐憫」則是基督徒「最大的行事準則」,誠如《瑪竇福音》第25章所言,它是「最後審判」的標準。

第四章

為了在當今世界善度聖德生活,教宗在勸諭的第四章裡提出「不可或缺」的特徵,諸如「含忍、耐心、溫良、喜樂、幽默感、勇敢、熱情」。此外,成聖之路也要求人們「過團體生活」和「不斷祈禱」(110-152號)。

第五章

基督徒必須「持續」奮鬥,對抗那「使我們遲鈍、庸俗的世俗思想」(159號)。因此,教宗在第五章中鼓勵眾人「與邪惡博鬥」(160-161號),保持「警覺」,善用祈禱和聖事的「利器」,常行愛德(162號)。在一個活動和娛樂繁多的時代,「分辨」顯得格外重要。教宗最後總結道:「作分辨不是為了發現我們今生還能做什麼來獲得收益,而是為了辨別如何能更好地完成洗禮託付給我們的使命。」(174號)

點擊收看《你們要歡喜踴躍》宗座勸諭講座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就上述宗座勸諭,
於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舉辦四次專題公開講座,
由夏志誠輔理主教主講,
除主題講解外,還有靈修練習。

英語全文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香港天主教教友總會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