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

blog_1463604415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個富家人,身穿紫紅袍及細麻衣,天天奢華地宴樂。另有一個乞丐,名叫拉匝祿,滿身瘡痍,躺臥在他的大門前。那乞丐死了,天使把他送到亞巴郎的懷抱裏。那個富家人也死了,被人埋葬了。便喊叫說:父親亞巴郎! 可憐我罷! 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頭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極甚慘苦。亞巴郎說:孩子,你應記得你活著的時候,已享盡了你的福,而拉匝祿同樣也受盡了苦。現在,他在這裏受安慰,而你應受苦了。」

「耶穌在窮人身上與我們相遇。」

2016年5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談到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解釋了慈悲與貧窮的關係。

富人在屋裡身穿錦緞細麻,拉匝祿則躺在門外滿身瘡痍;富人天天奢華宴樂,拉匝祿則渴望著富人桌下碎屑,餓死街頭。教宗透過這兩個人物解釋救恩奧跡中慈悲與貧窮的深刻關係。

教宗說:「拉匝祿很好地代表了各世代窮人的無聲哭泣和一個巨大財富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世界的對立面。這樣的世界漠視拉匝祿,既不考慮上主,也不顧及祂的法律。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我們要學好這個道理:忽視窮人就是蔑視天主!」

「拉匝祿(Lazzaro)這名字的原意是『天主幫助』,以它作為窮人的名字並非偶然,他是一個活生生的提示,提醒富人要記得天主。然而,富人對此充耳不聞。教宗明確指出:「富人將來受懲罰不是因為他的財富,而是因為他不懂得憐憫和救助拉匝祿。」

二人死後的結局發生了轉換:乞丐拉匝祿被接入天國,富人則在永火中受苦,祈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來涼潤他的舌頭。

教宗說:「現在富人認出了拉匝祿,求他幫忙,但他在活著的時候卻假装沒有看見拉匝祿。多少次,我們看到有些人假裝看不見窮人!對他們而言,窮人不存在!」

「亞巴郎的一席話解讀了整個比喻,指出賞善懲惡是為了彌補現世的不義。當拉匝祿還在富人門前時,富人有得救的機會,但現在他已經陷入不可挽回的地步。這與天主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在天主對我們的慈悲與我們對他人的慈悲之間存在一種連系。當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慈悲時,天主的慈悲将無法在我們封閉的心中找到空間,根本進不去。若我們不向窮人打開心門,天主的心門也會對我們關閉。這實在太可怕了!」

教宗然後談到憐憫窮人與悔改的關係。當富人陷入永罰之苦時,他想要警告他的兄弟不要重蹈覆轍,但亞巴郎卻說悔改需要天主的聖言,無需奇跡。實際上,天主聖言勉勵我們去愛近人,但富人不允許天主聖言進入他心中,因此他沒有憐憫之心。

教宗說:「任何信使、任何訊息都不能代替我們在旅程中遇到的窮人,因為耶穌在窮人身上與我們相遇。」

教宗最後說:「在拉匝祿與富人的命運交替中隱藏著我們的救恩奧跡,基督將貧窮與慈悲融入了這個奧跡。」

5月18日也是聖若望保祿二世的生日,教宗特別問候了在場的波蘭信友,問候了在意大利卡西諾山波蘭墓園參加追思彌撒的人,以及在波蘭托倫(Toruń)參加「新福傳和聖若望保祿二世海星童貞聖母」朝聖地祝聖典禮的人。

此外,在問候在場的信徒時,教宗特別為烏克蘭的和平祈禱。當天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朝聖者中,也有百來名在武裝衝突中成為孤兒和難民的烏克蘭兒童。教宗指出這場衝突繼續在烏克蘭東部地區進行。這些孩童是在兒童支持世界和平人道性國際計劃贊助下來到意大利。教宗以悲傷的語調再次為烏克蘭的和平、烏克蘭人民的未來祈禱。

他說:「我再次祈求聖母瑪利亞的代禱,使該國獲得持久的和平,人民的痛苦得以減輕,並給下一代提供一個光明的未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虔誠不是虔誠主義,而是天主慈悲的體現

blog_1463414373

5月14日(週六)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表示,虔誠不是虔誠主義,而是天主慈悲的體現。我們應該效法耶穌,關切弟兄姐妹的需求,擺脫物質財富的束縛。當天風雨交加,病人朝聖者在保祿六世大廳通過大屏幕參加了接見活動。

當我們聽到虔誠(Piety)這個詞時,會想到宗教情愫或某種敬禮,但它的意義更為深刻,它具有憐憫和慈悲的意味。虔誠一詞源於希臘-羅馬時代,原意是對上級權威的順從:首先是對神的順從,其次是對父母和長輩的順從,即孝愛。教宗提醒道,今天我們不可將虔誠和虔誠主義相混淆,因為虔誠主義只是一種膚淺的情感。

教宗說,我們所謂的虔誠是天主慈悲的一種表達方式。福音中,耶穌關切人們對祂的呼求。祂體恤人的需求,以同理心和愛予以回應。祂鼓勵我們相信祂和祂的話。我們也應當效法耶穌,以慈悲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摒棄那阻礙我們意識到周遭弟兄姐妹的需求的冷漠無情,擺脫物質財富的束縛。

最後,教宗為信眾指明聖母瑪利亞的虔誠。教宗說:「聖母照料她的每一個子女,對我們信徒而言她就是虔誠的寫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把我們當作子女,這是我們的永久尊嚴

blog_1462998027

恭讀《路加福音》

他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他們就歡宴起來。

5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圍繞「蕩子比喻」中慈悲父親的形象,講解禧年的中心價值—慈悲。教宗說,我們日子過得再糟糕也要堅信「天主在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公開接見前,教宗首先問候了在保祿六世大廳通過大屏幕參與活動的病人。

天主的「慈悲邏輯」擊潰人的一切邏輯,瓦解和顛倒「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刻板規則。天主的心猶如一個大家庭,家庭的法則是寬恕與友愛,讓家庭成員有機會改過自新、團結合一。

教宗方濟各非常喜愛「慈悲父親」的主題,他最關注比喻中的最後兩個場景。首先,父親連小兒子的屈辱經歷和懺悔告白都不想聽,直接恢復他作為兒子的尊嚴,給他披上袍子,戴上戒指,穿上鞋。

教宗說:「耶穌並未描述一個被冒犯和忿恨的父親,一個對小兒子說『你得付出代價』的父親。不,這位父親擁抱小兒子,慈愛地等待他。父親心中唯一的盼望就是小兒子能健康平安地回到自己身邊,這會令父親感到高興並大事慶祝。多麼慈祥的父親!在小兒子『離得還遠的時候,父親就看見了他』(路15:20),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父親經常站在高處,不斷遙望遠處,看看兒子回來沒,始終等待著。小兒子揮霍了一切,但父親依然在等待他。父親的慈悲實在美好!」

「父親的慈悲是滿溢和無條件的」。小兒子從父親擁抱並親吻自己的舉動中意識到,「他無論做了什麼」在父親眼中「永遠是兒子」。

教宗說:「耶穌的這個教導十分重要:我們作為天主子女的身份與我們的功勞或作為無關,只取決於天父心中的愛;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剝奪我們的這一尊嚴,連魔鬼也不能!我們日子過得再糟糕也要堅信天主在等待我,天主願意擁抱我;天主在等侯我。」

「蕩子回頭」的比喻還提到不懂父親慈愛之心、對自己的弟弟懷有「蔑視」的大兒子。

教宗感歎道:「可憐的父親啊!一個兒子離開了他,另一個兒子雖然在跟前伺候他,卻從未體驗到這種親近之樂。」

教宗說:「大兒子,他也需要慈悲。義人,那些自命義人的人,他們也需要慈悲。當我們懷疑自己付出如此艱辛卻得不到任何回報是否值得時,我們就和大兒子一樣了。耶穌提醒我們,留在天父的家裡不是為了得回報,而是因為可以擁有天主子女共同責任人的尊嚴。我們不能與天主『做交易』,而應跟隨那在十字架上捨棄自己,捨棄到底的耶穌。」

比喻的最後,父親重獲失而復得的兒子,並將他交給他的哥哥,心中懷著「最大的喜悅」,那種再次看到「兄弟團聚」的喜悅。

教宗說:「兒子們可以決定是否分享父親的喜悅。他們應該省思自己的意願,反思自己的生活觀。比喻懸而未結,我們不知道大兒子做了怎樣的決定,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這段福音教導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進入天父的家,分享祂的喜悅,加入慈悲與友愛的筵席。」

要理講授結束後,教宗提到5月13日週五是花地瑪聖母紀念日。

教宗強調:「花地瑪聖母的顯現再次邀請我們祈禱、悔改和皈依,不再得罪天主;提醒我們人類必須全然信靠天主,祂是愛與慈悲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愛眾人,沒有人是絕對的迷失者

blog_1462387505

恭讀《路加福音》

耶穌說:

「你們中間有那個人有一百隻羊,遺失了其中的一隻,

而不把這九十九隻丟在荒野,去尋覓那遺失的一隻,直到找著呢﹖

待找著了,就喜歡的把牠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來到家中,請他的友好及鄰人來,給他們說:

『你們與我同樂罷! 因為我那隻遺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解「亡羊的比喻」,表明天主愛眾人,不丟棄任何人,不認識我們的丟棄文化。在耶穌眼中沒有絕對丟失的羊。因此,基督徒不可自我封閉,否則我們將渾身滿是封閉的臭味。

善牧將亡羊背在肩上的圖像象徵耶穌對罪人的關切和上主絕不容許任何一個人離隊的慈悲。善牧是唯一的真主角,一切都得仰賴祂。教宗說:「天主尋找亡羊,尋找迷失的子女,然後大事慶祝。祂去尋找那最有需要、被遺棄、被丟棄的人,因為每個人對祂都很重要。」

教宗繼續說:「以慈悲對待罪人是天主的作風。天主絕不容許任何一個人離隊。天主不認識我們當前的丟棄文化,這種文化與天主毫不相干。天主不丟棄任何人;天主愛眾人,尋找眾人!祂不認識『丟棄人』這個詞,因為祂是全然的愛,徹底的慈悲。」

天主子民始終在行走中。當上主去尋找迷失的羊時,其它99只羊正在參與羊群的團聚。教宗說:「牧人一定處在亡羊丟失的地方。因此,我們要到上主願意與我們相會的地方,而非我們以為祂會在的地方尋找上主!若不遵循牧人的慈悲之道,任何一種方法都無法把羊群重新聚在一起。」

教宗表明:「在基督徒團體中總有某些人離開團體,留下空空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損失,但這種思想會把我們帶入自我封閉的險境,固守在小團體中,堂區內,那是個不再有羊味的羊圈。」

教宗勉勵道:「我們不應該封閉,否則我們將渾身滿是封閉的臭味!我們必須具有去會晤他人的使命熱忱,因為對天主而言,沒有人是絕對的迷失者。天主尋找我們,尋找我們到底!你們想想那位右盜;在耶穌的眼中沒有絕對丟失的羊,只有被重新找到的羊。」

最後,教宗總結道:「再遠的距離也擋不住牧人的腳步,任何一個羊群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兄弟。找到亡羊不僅是牧人及天主的喜悅,更是整個羊群的喜悅。」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讓我們與天主和好罷!

blog_1462079263

4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4月份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期許那些通過修和聖事靠近天主的人能找到一位體貼、慈愛的父親。教宗強調,修和有利於和平、人權和團結。當天有八萬信友參加了接見活動。

我們要建設修和的橋樑:在家裡,讓積怨已久的弟兄重歸於好;在社會上,通過修和的橋樑建設和平的大道;在告解亭內,讓那些尋求天主寬恕的人找到一位接納他的父親,而不是刑訊逼供的法官。

教宗說:「我們常常認為是我們的罪讓天主遠離了我們,實際上卻是我們犯罪而遠離天主。而天主看到我們身處險境,總是前來尋找我們。天主從不放過任何一個讓人得享祂慈愛的機會,但前提條件是人必須有一絲痛悔己罪的跡象。」

「我們若犯罪,便是轉面背向天主,但耶穌絕不轉面背向罪人,祂前來尋找我們,如同一位好牧人,在沒有找到丟失的羊之前始終悶悶不樂。」

教宗說:「讓我們與天主和好吧!這慈悲禧年是眾人修和的時期。有許多人願意與天主和好,卻不知該怎麼辦,或覺得配不上,或不願意承認。基督徒團體可以且應該為那些思念天主而真誠歸向祂的人提供便利,尤其在他們走進告解亭尋求修和聖事的時候。」

教宗再三誠懇勸勉告解神師說:「請不要給那些想要與天主和好的人製造障礙。告解神師應該是一位父親!他代表著天主父!告解神師應該接納那些為了與天主和好而前來求助的人,幫助他們踏上這條修和之路。施行告解聖事是一項無比美好的牧職,告解亭不是刑訊或審問室,因為接納他們的是天父,是耶穌。祂必會寬恕他們。」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憐憫意味著與苦難者同生死,共患難

blog_1461783797

恭讀《路加福音》

有一個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

耶穌對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 你是怎樣讀的﹖」

他答說:「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

耶穌向他說:「你答應的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

2016年4月2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講解了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勉勵我們走近受苦者,與之同生死,共患難。教宗表示,並非經常出入天主聖殿的人就必然懂得愛近人。慈悲,那源自天主的慈悲,指的是心生憐憫,而非某種模糊的情感。

有一個人在旅途中遇到了強盜的襲擊和劫掠,奄奄一息躺在路邊,那些本該向他伸出援手的司祭和肋未人卻視而不見,暴露了他們虛偽的愛德面具。他們自認為也自稱對天主虔誠似火,卻以一顆冰冷的心對待求助之人。

教宗說:「並非經常出入天主聖殿的人就必然熟悉天主的慈悲,懂得愛近人。絕無必然關聯!你或許通讀整部聖經,知曉一切禮規,精通百家神學,卻不一定懂得愛;愛是另一門學問,它不僅需要理智,也需要其它諸多的品質……。」

教宗強調:「司祭和肋未人視而不見,見而不行。敬禮若不轉化為服務近人的行動,就不是真正的敬禮。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面對這麼多人因饑餓、暴力和不義而備受煎熬的苦難,我們不能以觀眾自居。忽視人類的苦難,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忽視天主!如果我拒絕走近那受苦的男人、女人、兒童或老人,我就是拒絕走近天主。相反地,那位慈善撒瑪黎雅人是真正關懷近人的人,他一見到那垂死之人就動了憐憫的心,中斷自己的行程與那受苦者患難與共,他的心與天主的心一樣。」

教宗繼續說:「『憐憫』是天主慈悲的基本特徵。天主憐憫我們,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祂與我們一同受苦,對我們的苦難深有體會。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舉止與行動中,我們認出了天主在整個救恩史中的慈悲作風。主耶穌也懷著同樣的憐憫來與我們每個人相會:祂不忽視我們,祂了解我們的痛苦,知道我們多麼需要幫助和安慰。祂來到我們身邊,絕不遺棄我們。因此,以真正的慈悲之心對待傷者的是那位撒瑪黎雅人,即大家誰也瞧不上的人。他不僅為傷者包紮傷口,還自己掏錢為其營造恢復健康所必需的條件。」

教宗闡明:「這一切教導我們,憐憫與愛不是某種模糊的情感,而要求我們呵護他人,甚至不惜代價;要求我們受到牽連,採取一切必要措施『走近』他人,甚至與他同生死、共患難。」

「在福音中,法學士們希望從耶穌那裡得到一個確定誰是自己近人的規則,以便區分誰是我們應該幫助的對象。耶穌則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反問他們:『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耶穌反轉了法學士的角度,沒有停留在將他人歸類的層面去判斷哪個人是或不是近人。」

最後,教宗說:「你可以成為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求助者的近人;如果你的內心擁有憐憫,即與之共患難的能力,你就是他的近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不可與罪妥協,但對罪人要慈悲為懷

blog_1461167820

4月2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約3萬人在場出席。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探討耶穌在福音中有關慈悲的教導,強調基督徒決不可與罪妥協,但對罪人卻要慈悲為懷。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是一位良醫,喜歡仁愛勝過祭獻

blog_1460575443

4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解釋福音中的慈悲,強調天主的愛絕不排拒任何人,耶穌不顧忌與稅吏和罪婦交談就是明證。天主不喜愛一種外表化的信仰,卻希望我們有一顆真誠懺悔的心。

恭讀《瑪竇福音》

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衪的門徒一起坐席。

法利塞人看見,就對衪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

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須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 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

教宗以瑪竇蒙召、法利塞人批評耶穌與稅吏同席以及耶穌的答覆為脈絡,發揮他的思想。教宗指出,瑪竇蒙召是一道分水嶺,將那些把宗教當作一種裝飾與活出信仰的人分開來。同樣的,成為基督徒也不會使我們完美無瑕。

教宗表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罪。耶穌召叫瑪竇,向罪人顯示祂不看他們的過去、社會環境和外表俗套,而是為給他們開啟一個新前景。有一次我聽到這句美妙的諺語:『沒有一個聖人是沒有過去的,沒有一個罪人是沒有未來的。』這話真美! 這就是耶穌所行的事跡。教會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的團體,而是在行走中的門徒的團體。他們跟隨主耶穌,承認自己是罪人並需要祂的寬恕。」

教宗指出:「昔日和今天的法利塞人都自命義人,他們總是在挑剔,擇取這個,丟棄那個。耶穌則有如一位良醫來到我們中間,不論誰祂都接納。在耶穌面前沒有一個罪人遭到排斥,沒有一個罪人被排拒於外!耶穌召喚罪人赴祂的宴席,醫治他們,恢復他們自己以為已失去,並被法利塞人遺忘的聖召。這是受邀赴天主盛宴的聖召。倘若法利塞人在受邀者當中只看到罪人,拒絕與他們一起坐席,耶穌則提醒罪人,他們也是天主的同席者。」

教宗説道:「基督顯示的天主治癒大能的醫藥就是祂的聖言和聖體聖事。二者能使我們“懷有信心並向上主敞開心靈,祈願祂來治癒我們。然而,聖言有時令人疼痛,因為祂剖開偽善,揭穿虛假的辯白,揭露隱瞞的真相;但聖言同時也有光照及淨化的作用,賜予力量和希望,在我們的信仰行程上是一劑寶貴的補藥。聖體聖事則使我們以耶穌的生命為食糧,它有如一種極有效的治療方法,神奇般地不斷更新我們領受聖洗的恩寵。」

耶穌結束祂與法利塞人的交鋒時,引用了歐瑟亞先知的話:「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歐6:6)。耶穌要求我們有一顆真摯的心,而非一種外表化的信仰。

教宗解釋說:「『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意指一顆承認自己罪過的赤膽忠心,能改過自新,重新忠於與天主建立的盟約。『勝過祭獻』則表示,若沒有一顆懺悔之心,各種信仰行為均無效力!耶穌也將先知的這句話應用在人的關係上,指出那些法利塞人在外表上非常虔誠。他們好似一件包裝好的禮物,叫人不去開包尋找禮物,反而只注視包裝紙。他們只注視外表、形式,不注重恩寵,忽視恩典的核心!」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特意問候了波蘭朝聖者,慶賀該國開教1050週年。

教宗說:「我與牧人和信徒們一同為這歷史性盛事感謝天主。天主千百年來塑造你們祖國的信仰、靈修和文化;基督邀請波蘭人民參與祂死而復活的奧跡。你們要感謝上主,按照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說,應感謝你們千多年來浸入聖洗之水,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領受洗禮的恩典。這水藉著恩寵使我們身上的天主活肖像臻於完美;這水是永恆的波浪,如若望福音中所說的「湧到永生的水泉」。我祈求天主使波蘭當代人和後代子孫忠貞於聖洗的恩寵,見證基督和教會的愛。願慈悲天主降福每一位在國內外生活的波蘭人。耶穌基督永受讚美!」

波蘭開教1050週年慶祝活動將於4月14日至16日在格涅茲諾(Gniezno)和波茲南(Poznań)舉行,屆時國務卿帕羅林樞機將以教宗代表的身份出席活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禧年公開接見:若不與窮人患難與共,就不是真正的行哀矜

blog_1460385647

4月9日(星期六),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禧年特別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向廣場上的4萬多名朝聖者談到信仰生活中的具體行動—行哀矜,勉勵他們與窮人患難與共,好使自己的哀矜之舉顯示出對求助者的真切關懷。

我們在行哀矜時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也就是要尊重他,尤其要懷著至誠之心。我們不可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衡量那伸手求助之人的貧窮,以此作為什麼也不做的藉口;我們也不可把他人的貧窮當作自己在公眾面前自我推廣的手段,就像福音中的法利塞人那樣。

教宗首先指出:「行哀矜是一項與聖經同樣古老的義務。在舊約聖經的某些重要篇章中,天主要求子民特別關注窮人。例如:一無所有的人、有需要的人、外鄉人、做客的人,孤兒和寡婦。這些人在《聖經》中常常出現,因為天主希望祂的子民看顧這些弟兄姐妹。」

教宗繼續說:「我們在行哀矜時,應該懷著內在的喜悅,因為那站在街頭注視我們的人不是一個有待跨越或視若無睹的障礙物。行哀矜不應該成為一種負擔,或必需馬上擺脫的煩惱。很多人為了不施捨而自我辯護道:『哎呀,這人怎麼能這樣?我給他錢,他倒去買酒,喝得爛醉如泥!』然而,他醉酒是因為並無其它路可走!而你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做了什麼呢?你難道是那個向你討一塊錢去買酒的可憐人的法官嗎?」

教宗引用《多俾亞傳》中的話說:「你對一切窮人不要轉面不顧,這樣天主也總不會轉面不顧你(4:7)。」教宗評論道:「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話,它幫助我們了解行哀矜的價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問:『我有能力停下來面對面、目光相對地注視那向我求助的人嗎?』我們不能把行哀矜和匆匆丟下一塊錢混為一談。」

最後,教宗再次談到他曾講述過的施捨趣聞。一個乞丐敲響了一戶人家的門,屋裡正在就餐的三個孩子高興地要求媽媽給那人吃的,但是當媽媽要求他們把自己盤中一半食物讓給乞丐時,他們卻都退步。教宗強調:「真正的行哀矜要求有所犧牲,因為行哀矜意味著與窮人患難與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耶穌為眾人開啟了慈悲時期

blog_1459972877

4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4萬人參加。教宗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開始講解福音中的慈悲,強調每一個人雖有自己的為難,但基督的愛與寬恕永不枯竭。

教宗從福音中耶穌在世的5個重要行動談天主慈悲:「耶穌會晤人群、宣講福音、治癒病患、走近弱小、寬恕罪人。耶穌本來可以像君王那樣來到世上審判眾人,甚至可以從十字架上走下來,滿足一些人的要求。但祂沒有這樣做,卻與貧苦人為伍,奉獻自己,為人類開啟了慈悲時期。」

「耶穌沒有在殿宇的輝煌中來到世界上,祂不是大可這樣做嗎?祂沒有吹鼓奏樂宣告自己的到來,但祂有能力這樣做!祂也沒有以法官的姿態來到,但祂能夠做到!相反地,耶穌在納匝肋度過了30年的隱居生活後,來到約旦河,與祂的許多子民在一起,與罪人為伍。他不覺得難為情:祂與眾人,與罪人一起在那裡受洗。」

教宗表示,基督一開始祂的使命,就彰顯出祂是承受人類處境的默西亞,同情憐憫人類。祂受洗後所行的一切都是在實現祂的初始計劃,將天主的救贖之愛帶給眾人。這是純淨、不求回報,無與倫比的愛。

「耶穌沒有帶來仇恨,沒有帶來敵意:祂為我們帶來了愛!這是一種崇高的愛,一顆為眾人,為我們所有人敞開的心!這是救贖之愛!耶穌走近弱小者,告訴他們天主的慈悲乃是寬恕、喜樂及新生命。耶穌,天父所派遣的聖子,真實地開啟了全人類蒙受慈悲的時期!」

教宗解釋道:「天主的慈悲在哥耳哥達的苦難到達巔峰,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話永遠改變了人的處境:『父啊,寬赦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麽。』(路23:34)耶穌在十字架上將世界的罪呈獻於天父的慈悲:這是眾人的罪,是我的罪,你的罪,你們的罪。祂在那裡,在十字架上呈獻了世人的罪。藉著這個舉動,我們的一切罪都被消除。任何事物及任何人都沒有被擋在耶穌祭獻祈禱的門外。」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勤領修和聖事,懺悔並全心信賴天主,避免陷入自以為是,不接受天主寬恕的誘惑。

「我們每個人都該問自己:『沒錯,那是個罪人。可是我呢?』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都得到了寬恕:我們人人都有機會蒙受寬恕,天主的慈悲。我們不必害怕自己的為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為難。基督十字架上愛的大能所向無敵,永不枯竭。天主慈悲能消除我們的困窘。」

當天是第三屆促進發展與和平國際體育日。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向在場人士談到聯合國的這項創舉說:「體育是一種拉近各民族距離的普世性語言,它可以促進人際交往及超越衝突。因此,我鼓勵把體育運動當作訓練美德的場所,以增進個人與團體的全面發展。」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