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靈修:耶穌復活主日【信的標記】福音經文反省

耶穌復活主日
【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
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
若20:8)  

每次我們誦唸信經,都宣認我們相信一個死而復活的主——耶穌基督。我們有否這種讓我們相信的經驗呢?今日福音描述了三位人物,他們都各自有不同「相信」的經驗。

對耶穌充滿熱愛的瑪利亞瑪達肋納,她是第一個發現空墳的人,直覺使她認為有人把耶穌搬走了。後來她一直在墳外痛哭,直到耶穌顯現叫出她的名字,她才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宗徒之長伯多祿是第一個走進空墳的人,看到墳內的情況,可能因為他還在思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經文中沒有寫到他的反應,直到後來耶穌顯現才相信。

最後是「耶穌的愛徒」,一般被指為若望。他透過細心的觀察及洞察力,一看到分開捲著擺放好的汗巾和殮布,便馬上聯想到,並相信耶穌已經復活。

今天我們擁有很多,習慣了物質豐富的生活,這會否增加了奉獻自己的困難?或者我們還缺少了什麼,以致破壞了整個生態的平衡,造成了今天的氣候生態危機?

空墳、汗巾和殮布都是一些標記,指向復活的基督。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他們相信基督的標記和經過。讓我們也嘗試在天主創造的大自然中,仔細觀察,如一花一草一木等,會否都會成為我們經驗天主的標記?

慈悲的天父,我們今天慶祝你的聖子耶穌,透過復活戰勝了死亡,為我們揭示了永生的可能。求讓我們能跟隨永生之光,走向未來。求主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來源:天主教關愛自然行動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聖週六 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

聖週六福音分享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是聖週六,我們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我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我想分享一個故事,因為猶太人和一位牧師在馬路上相遇,當時下着滂沱大雨,在馬路旁有一條泥路,而馬路只容許一個人經過。猶太人就說:「我絕對不會那麼愚蠢走上泥路!」牧師看到這個情況,深有不忿,但是他走在泥路上,越過這位猶太人,走過馬路。當牧師經過的時候就跟猶太人說:「我都不想走在泥路,但是耶穌會這樣做,所以我就這樣做了。」我們有時害怕眼前的失敗,為主的愛堅持。不過,復活的基督給了我們最大的保證,他會給我們帶來最終的勝利。祂復活了!

我們今天慶祝耶穌的復活,我們在生活中有時候會看到殘酷和不公平。在耶穌的苦難中,我們可以看到門徒越來越害怕,他們會躲藏起來。時至今天,基督徒面對困難時,我們都會害怕並會躲起來,但是復活的耶穌給我們很好的見證和榜樣,就是祂不在這裏,祂復活了!

我們閱讀今天的讀經,由讀經日開始的創世記,描述天主創造這個世界和生命。在出谷紀,天主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在讀經二的羅馬書,聖保祿邀請我們思考,不只着重於耶穌肉性的死亡,而要着重於靈性的生命。

祂不在這裏,祂已經復活了。如果我們深信自己對耶穌基督有一份堅持,在面對多少困難時我們都不用害怕,因為我們知道光明永遠都會勝利,黑暗到最後會死亡和失敗。

今天,我們慶祝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要對耶穌基督說:「耶穌基督,我相信你已經復活,我們面對多少困難,我們知道我們會跟隨你就會有生命和力量。」

雖然我們不能一同參加夜間的復活慶典,讓我們對復活的耶穌有一份堅持,相信他的復活會為我們帶來生命和勝利,在面對困難時需要的恩寵和力量!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教宗重回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面對死亡,靜默比言語更有力

圖片:Vatican Media

4月15日聖週五,教宗方濟各重回位於羅馬市中心的鬥獸場主持公拜苦路禮儀。由於新冠疫情,過去兩年,這個傳統禮儀是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15日晚上9時,鬥獸場附近的空地上人山人海,約有超過一萬名信眾面帶口罩、手持點燃的蠟燭參禮,與教宗一起聆聽現實家庭生活的困難和苦樂,默想基督為罪人而忍受的苦難與死亡。當時的情景,相比過去兩年聖伯多祿廣場上因疫情而幾乎空寂無人的景象,有天淵之別。

今年苦路十四處的默想中心是:現實家庭生活和移民家庭的困難、戰爭帶給家庭的痛苦、對戰爭的殘酷的控訴,以及對和平的期望。那是祖父母,年輕夫婦,有許多兒女、沒有子女、子女患病或死亡的父母的聲音,他們的形象和心聲,通過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傳媒傳遍全世界。

一些與志工團體和救助團體有關的家庭撰寫了默想的內容,這些家庭的成員並在禮儀中負責持十字架拜苦路。第十三處持十字架的,是一位俄羅斯女士和一位烏克蘭女士,她們是同事,也是朋友。她們有共同的基督信仰,敬愛同一個為救贖人類而犧牲自己、死在十字架上的天主。

最令人感動的時刻,是苦路第十三處以靜默取代言語的默想時刻。「面對死亡,靜默比言語更有力」。梵蒂岡新聞室主任布魯尼解釋,在此靜默時刻,每個人都能在心中為世界和平祈禱。

整個拜苦路禮儀過程中,教宗都低著頭專注地默想、祈禱。禮儀結束時,教宗祈求天主令對立的弟兄放下武器,握手並品嘗互相寬恕的美好,令有仇恨的地方盛開和諧的花朵。教宗也求天主令太陽升起,照耀善人也照耀惡人。他也為所有人的改過遷善而祈禱,求天主改變我們那叛逆的心,學習走天主和平計劃的道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基督受難日禮儀: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

2022年4月1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聖週五主受難日禮儀,約有3500位信友參禮。教宗府講道神師坎塔拉梅薩樞機在禮儀講道,以耶穌與比拉多的對話為省思的中心(參閱:若十八33-37)。

樞機說,耶穌通過比拉多的詢問開始了他們之間的對話。「你是猶太人的君王嗎?」耶穌試著將比拉多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看看他是否還一直重複別人的指控。祂問比拉多,「這話是你自己說的,或者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參與:若十八34)。耶穌接著向比拉多說,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祂來到世界上是為給真理作證。這句話表明,祂在開始塵世的生活之前就已存在。

坎塔拉梅薩樞機解釋道,在對話中,耶穌將比拉多看作是需要光明和真理的人,祂更關心比拉多的命運而非自己的命運。耶穌提到真理時,願意引導比拉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超越與猶太人的暫時爭論。可是,從耶穌的言辭中比拉多模糊地預感到奧跡的存在,他嚇到了,因而選擇了寧願結束對話,自言自語地詢問“什麼是真理,便離開了。

教宗府講道神師在講道中,也談到「什麼是真理」。樞機籲請信友們不要像比拉多那樣,詢問「什麽是真理」卻不求得答案就離去。因為這個問題實在重要,它關係到知道我們為什麽活著還是行屍走肉!

此外,樞機也表示,我們今年是在離此不遠的轟炸和爆炸聲中慶祝復活節。為此,應使刀劍鑄成鋤頭,將槍矛製成鐮刀(參閲:依二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周守仁主教2022年復活節文告 :《在死亡的氛圍中慶祝生命》

圖片提供:香港天主教社會傳播處

天主教香港教區
周守仁主教 
2022 年復活節文告
《在死亡的氛圍中慶祝生命》

「他看見就相信了。」(參若 20:8)耶穌鍾愛的門徒若望看到空墳,就相信他的主必定是從死亡中復活了。但其實這是有違常理的。人怎可能在空墳裡,甚麼也看不到的時候,卻看到新生命的可能性?他是被催眠了還是出現了幻覺?

若不是生命衝破了死亡,復活節算是甚麼?我們視死亡為關乎生命的終結。所以,當生命是「存在」,死亡就是「不存在」。也許我們對此生以後最大的恐懼,是生命結束了,一切變得虛無。你試過凝視虛無的情景嗎?有甚麼感覺?我們擁有一個自己可接受的身份去過活,原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實在不敢想像自己會是絕對的虛無。

然而當若望看著空墳,他看到的不是空無一物。他覺察到的不是虛無。墳內沒有主的遺體,卻有包裹遺體的殮布,和放在耶穌頭上的汗巾。兩者仍然整齊地留在墳內。所以,若說有人匆匆地偷走了遺體,是最不可能的。反過來,若望記得主耶穌說過要從死人中復活。於是,他相信了。

環顧今日的香港和世界時,我們可以看到甚麼?我們可有看到苦難、仇恨、無助、無望、破壞和死亡?嘗試看得遠一些,去得深一點,我們還看到甚麼?

善心的人向烏克蘭難民伸出援手,提供臨時居所。各方熱切而低調的外交努力,正力求拖慢,甚或是制止針對烏克蘭的殘暴侵略行動。很多教友流著淚並懷著信念,誠懇地祈求天主介入,幫助受苦的烏克蘭人民和新冠疫情的受害者。

這些努力的核心觸及一個關鍵的信念,就是善能勝惡,因為復活的基督已戰勝了死亡,以及主宰著死亡的邪惡。我們目前所經歷的是邪惡的餘波,而到了末日餘波便不再存在。想像一下!

在香港,有市民捐出防疫面罩和新冠病毒檢測包,送給有需要的人。餐飲業向三餐不繼或營養不足的人派送免費飯盒。有人向掙扎求存的服務提供者多付小費以作鼓勵。這清單還可以繼續下去。

這些都是為著紓緩、安慰、重建、賦予希望、給予幫助、予人生命而作出的行動。然而,我們不應忘記這一切努力背後的意義:黑暗過後是光明,死亡之後見生命。

這是我們連續第三年在新冠疫情中慶祝復活節,現在更經歷著第五波疫情(或正走出這一波疫情),要說服自己應該去慶祝這節日,或許是有點天真。然而,我們真的應該慶祝耶穌復活,這是更貼近首個復活節的經驗。基督復活了,那些看見過他的人告訴我們,他從死者中復活了。(路24:23-25)

那些以為復活節不值得慶祝的人,其實是重複著多默的話:「除非我能夠看見他,用指頭探入他釘孔的傷口,我不會相信。」然而耶穌對多默說:「那些沒有看見而相信的,纔是有福的!」(若20:29)

各位朋友,基督復活了,阿肋路亞!緊握復活應許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我們都敢於盼望和相信。

祝願大家、我們有罪但神聖的教會,以及我們患了病的世界,有一個滿懷希望,充滿生機的復活節!

+周守仁主教

香港教區主教

二零二二年三月二十九日

按此下載PDF文件檔

Bishop Stephen Chow Sau Yan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Easter Message 2022
Celebrating Life in the Midst of Death

“He saw and believed” (John 20:8). John, the Beloved Disciple, saw the empty tomb, and he believed his Lord had risen from his death. But this is counterintuitive. How could someone look into an empty burial space and imagine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life? Could he be under hypnosis or experiencing an illusion?

What is Easter, if not life rupturing death? We understand death as the end of everything related to life. So, if Life ‘is,’ Death ‘is not.’ One of the big fears we all have is that we will be NOTHING after this life. Have you ever tried staring into nothingness? How did you feel? Being someone with an acceptable identity is essential to how we live, so we dare not dream we could be absolutely nothing.
But when John looked into the empty tomb, it was not empty to him. Nothingness was not what he came to perceive. Although the body of his Lord was not there, the burial cloth that wrapped his body and the linen used to cover his head were neatly placed in the tomb. Hence, it was most unlikely that the body was stolen in a rush. Instead, John recalled what his Lord had talked about rising from the dead. And he believed.

When we look around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today, what do we see? Do we see suffering, hatred, helplessness, hopelessness, destruction and death? Try to look a little further and go a bit deeper.

What else do we see?

People of goodwill reach out to the refugees from Ukraine, offering them temporary housing. Frenzy but low-profile diplomatic efforts from different fronts are trying to slow down and, hopefully, to stop the atrocious invasion of Ukraine. With tears and conviction, many faithful pray earnestly for God’s intervention in the cases of the suffering Ukrainians and COVID victims.

The crux of all these efforts is an underlying but crucial belief that goodness will triumph over evil because the Risen Christ has conquered death and its master, the evil itself. We are experiencing the residual effects of that evil that will no longer exist at the end of time. Imagine!

In Hong Kong, ordinary citizens donate face masks and antigen test kits to those who cannot easily access them otherwise. Caterers are giving out free meal boxes to those who cannot afford to have nutritious food for themselves. People give bigger tips to the struggling service providers as encouragement. And the list can go on.

These are efforts to soothe, console, rebuild, give hope, be helpful, and be life-giving. Nevertheless, one should not forget the meaning behind these efforts – light comes after darkness, and life follows death.

In the midst of the Covid-19 for the third year in a row and facing its 5th wave (or emerging from it), it may be naive to convince ourselves that we should celebrate Easter. Yet, we should because this takes us closer to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irst Easter. Christ is risen, and those who have seen him had told us about his rising from the dead (Luke 24:23-25).

Those who think there is nothing to celebrate in this Easter, would be repeating the words of Thomas: ‘Unless I can see him and put my fingers in his wounds, I will not believe.’ But, Jesus responded to Thomas, “Blessed are those who have not seen yet believed.” (John 20:29).
So, my friends, Christ is Risen, Alleluia! Blessed are we who are holding onto the promise of Easter, daring to hope and believe!

A hope-filled and life-giving Easter to you, our sinful yet holy Church, and our ailing world!

+ Bishop Stephen Chow, S.J.
29 March 2022

Download PDF File

教宗方濟各探望並祝賀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95歲生日快樂

2022年4月13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前往梵蒂岡花園内的教會之母隱修院,預祝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善度逾越慶典禮儀及生日快樂。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告知,教宗方濟各與榮休教宗進行了“短暫和親切的交談,並一起祈禱”,之後便返回聖瑪爾大之家。

榮休教宗於2022年4月16日慶祝95歲生日。他引退之後,從2013年5月起就一直住在教會之母隱修院,沉浸在祈禱、音樂和閲讀之中,由私人秘書甘斯魏(Georg Gänswein)總主教和一個緬懷救主(Memores Domini)善會的團體陪伴。

教宗方濟各在當選後不久便乘直升機來到岡道爾夫堡,探望在搬回梵蒂岡之前在那裡暫住幾個星期的本篤十六世,從此開啓了前去探望他的這位前任的「傳統」。每逢聖誕節和復活節,或召開擢升新樞機的御前會議之際,他都會前去拜訪這位「家中睿智的祖父」、「慈父」和「兄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進教之佑驛站: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 福音反省

路24:1-12

一週的第一天,天還很早,婦女們便攜帶預備下的香料,來到墳墓那裏,見石頭已由墓穴滾開了。她們進去,不見了主耶穌的遺體。她們正為此事疑慮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穿著耀目的衣服,站在她們身邊。她們都害怕,遂把臉垂向地上,那兩個人對她們說:「妳們為什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祂不在這裡了,祂已復活了。你們應當記得:祂還在加里肋亞時,怎樣告訴過你們說:人子必須被交付於罪人之手,被釘在十字架上,並在第三日復活。」她們遂想起了祂的話,從墳墓那裏回去,把這一切事報告給那十一門徒及其餘的眾人,她們是瑪利亞瑪達肋納及約安納和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其餘同她們一起的婦女,也把這些事報告給宗徒。但婦女們的這些話,在他們看來,好像是無稽之談,不敢相信。伯多祿卻起來,跑到墳墓那裏,屈身向裡窺看,只見有殮布,就走了,心裏驚異所發生的事。

反省

《憑信德迎復活主》

今日的福音中,在墳墓裡的那兩個人給婦女們說:「祂不在這裡了,祂已復活了。」耶穌不在墳墓裡了!祂已經復活,且在我們當中行走!教宗方濟各說:「讓復活的主耶穌進到你的生活中,迎接祂如好友……祂會賜你所找尋的平安,也會給你力量去活出祂喜歡的樣子。」你懷疑因為你沒有肉眼看過耶穌嗎?看看福音,男女門徒們都沒有看到復活的耶穌,他們只聽到那兩人的報導,也看到空墳墓。所以關鍵是信德,他們願不願意相信耶穌復活了?他們選擇相信復活的耶穌。初期教會若只是建立在門徒們的努力上,教會早就消失了。幸好,他們靠的不是漂亮的言語或卓越的力量,而是復活主的引導。只有這樣,教會才能生活到今天。

主耶穌,唯有祢在我們當中活著,我們才能站立面向世界。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教宗在羅馬海港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

圖片:vatican.va

2022年4月14日聖週四傍晚,教宗方濟各於前往羅馬港口奇維塔韋基亞監獄主持主的晚餐彌撒。教宗當天下午將近四時抵達這座監獄,監獄人員旋即把教宗迎到小聖堂。教宗在那裡為監獄的服刑人士、安全人員、監獄工作人員和高層人員舉行禮儀,意大利司法部長也在場參禮。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在聲明中指出,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談論了當晚禮儀裡濯足禮的意義。在當今世界,替人濯足被看作一件「奇怪的事」,而且福音記載,耶穌甚至替出賣祂的人洗了腳。教宗表示:「耶穌單純要教導我們這一點:你們必須互相洗腳。⋯⋯我們要為彼此服務,不求回報:如果我們能每天對所有人這麼做,會是多美好啊!」

教宗指出,在服務方面,耶穌稱出賣祂的人為「朋友」,等待他直到最後一刻,並且寬恕一切。「天主寬恕一切,天主總是寬恕!疲於請求寬恕的是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些事壓在心頭很久,但我們要向耶穌請求寬恕。教宗稱上主這位審判者「非比尋常」:祂判斷且寬恕。在講道結束時,教宗敦促眾人效法主耶穌的榜樣,彼此服務、互相寬恕。

接著,教宗依循傳統,重複了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為門徒們洗腳的舉動。這是祂愛的記號,反映出服務與謙卑的重要性。教宗當晚替十二名服刑士男女行濯足禮,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年齡各不相同。

彌撒禮成時,監獄主任向聖父教宗表示感謝,獻給教宗一幅奇維塔韋基亞舊港口的風景畫,以及服刑人士栽種的農作物和服刑人與員工的手工製品。聖座新聞室在公告結尾處指出,禮儀後,教宗簡短問候了約五十名服刑人士和監獄工作人員代表。之後,教宗立即返回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圖片:vatican.va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教宗主持祝聖聖油彌撒:司鐸必須注視耶穌、摒棄邪神

圖片:vatican.va

「做司鐸是個天賜鴻恩。」

2022年4月14日(聖週四),教宗方濟各在祝聖聖油彌撒中對眾司鐸如此表示。這份聖寵鴻恩首先有益於基督信徒,然後才惠及司鐸自身。教宗表明,「我們的子民應得到且需要」那些問心無愧的司鐸的服務。教宗邀請司鐸們忠於天主,接受天主的愛與寬恕。

教宗的講道從祝聖聖油禮儀選讀的《福音》出發: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耶穌(參閱:路四20)。教宗表示,耶穌將於現世終結時再次來臨,屆時眾人將注視著死而復活的主耶穌,欽崇祂、朝拜祂。我們將承認祂是主,並且承認我們真實的樣貌。而就在此時此刻,司鐸們也要培養注視基督的恩寵,為天主沛降的恩典獻上感謝,而不僅僅是把我們面對的誘惑「帶到祂的台前」,請祂助祐我們克服誘惑。

此外,教宗也告誡眾司鐸要當心三種難以察覺的「崇拜邪神」的態度(參閱:格前十7-15),因為「崇拜邪神」態度恐怕會削弱司鐸聖召,無條件地接納邪神。頭一個要警惕的「崇拜邪神」態度是「精神世俗化」,那是一種曇花一現的文化,展現出「沒有十字架」的勝利。一名世俗化的司鐸「只不過是披上聖職衣袍的異教徒」。

第二種「崇拜邪神」的態度是追求數字,這體現在那些沉迷於統計數字的司鐸身上。然而,人絕不可縮減為純粹的數字;天主的恩寵絕不可用這種標準來衡量(參閱:若三34)。第三種「崇拜邪神」的態度與第二種有關,即:效率至上。這種態度是只講求效率,不給天主的奧妙留一絲空間。講求效率的司鐸只關心他們自己的計劃是否成效良好。

教宗指出,唯有基督能向司鐸揭露這些「邪神」,司鐸們則要把這一切帶到上主台前,讓上主在他們的生活中把這一切斬草除根。聖父教宗在彌撒講道的結尾表示,聖母的淨配、耶穌的養父大聖若瑟一生不受這些難以察覺的邪神侵擾。因此,教宗懇請大聖若瑟「幫助司鐸遠離占有欲,並獲得在分辨邪神時堅定不移的恩寵」。如此一來,我們便能懷著高尚的心,以愛德準則力行法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閱覽聖週資訊及網上節目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聖週五 救主受難紀念

聖週五福音分享
「新的開始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主內的兄弟姊妹,大家好!

今天是聖週五,我們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大家都知道教會今天邀請我們去守齋,不過,這個守齋不是單單一種克己,而是一種期待。今天我們紀念耶穌基督的苦難,不是一個喪禮,而是我們記得耶穌基督為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因祂的苦難為我們帶來了復活。

有很多人看到耶穌的痛苦時都會問,「為何好人會被人殺害?為什麼會這麼殘酷我不公義?」不過,值得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留意若望,他如何去看耶穌基督的死亡。他用一個富於靈性和深入的角度來看待耶穌的死亡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耶穌的死亡使我們成為一個新人、一個自由的人。

我們記得當耶穌斷氣的時候,士兵拿着長矛刺透祂的肋膀,立即流出血和水。這個血和水就象徵了聖洗聖事和聖體聖事。同時,也因為耶穌的血和水,令教會在那個時候誕生。所以,耶穌的死亡在表面上看是充滿痛苦、殘忍和絕望,不過,為我們有信仰的人,我們知道這是新的開始,是我們生命的變化,使我們整個生命得到提升。

若望原本開始寫的時候是若望福音,不過,慢慢地他描寫耶穌和聖母所愛的門徒,若望在當中將他自己的角色隱沒了,因為他覺得只有耶穌的愛,才能讓自己的生命更加真實,使他對耶穌的愛更加深更加遠。

讓我們學習若望,在現今社會中,我們面對困難時有一種新的看法,是來自天主和信仰的看法,就好像一位傳教士,他在星期五的時候與原住民分享信仰,他說:「主啊!我們面對着祢的死亡,來到你的面前,我們張開自己雙臂,擁抱所有受苦的人,懷着一顆謙卑的心,使我們的心靈全心全意地歸向天父,求祢以祢的愛充滿我們。」這位傳教士當他說完這個禱文後,隨即他就面對着生命的危險,奉獻了他的一生。不過,他並沒有後悔。因為就算面對不公義和痛苦,在天主的愛和幫助下,我們都能使我們的生命和天主的關係一步一步提升。讓我們善度這個救主苦難聽日子。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