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仁樞機2023年將臨期牧函:成為共議同行的天主子民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

2023年將臨期牧函
成為共議同行的天主子民

「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宣布上主恩慈的喜年」。(依撒意亞先知書61:1a, 2a)

主內親愛的姊妹弟兄:

今年的將臨期來得稍晚一點,但由這個充滿期待和希望的節期經已來臨。感謝天主,我們總是有具體的理由抱持希望。我們作為教會和子民結伴同行時,可以心懷希望期待著厄馬奴耳的應許逐漸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要明白,教會不只是關乎聖統制。根據梵蒂岡第二次屆大公會議的教導,「天主子民」的概念包括了平信徒、修會會士和神職人員,它是教會非常基本的特質。我們天主子民是受傅者,洗禮時便領受了基督徒的尊嚴(《教會憲章》,第 2 章)。對,受傅和尊嚴——作為天主子民的尊嚴,以基督為首成為一個身體。

我們尊嚴的另一個幅度關乎使命。因著我們的洗禮,我們分擔了天主在世的使命。這使命並不複雜、不用研究多年才會明白。它關乎天主所愛和恩待的眾生,回看禧年免除債務的教導便可得知(肋未紀 25:10-11;依撒意亞書49:8)。這是免受被罪奴役的自由,讓我們恢復蒙召時的身份——天主子民。

以上這一點特別有意思,因為現今世界無疑是沉浸在仇恨、暴力和破壞當中。眾多心靈都變得躁動不定、迷茫,甚至想報復。我們需要平安和希望。我們需要好消息。簡言之,我們需要天主!

平安和希望從哪裡開始?從我們自己開始,使我們的內心和意念皈依,成為福音的真正信徒。天主的恩惠臨於我們、上主的受傅者身上。把這些應用到本地處境當中,我們作為在香港的天主子民,不但可以把好消息帶給本地人,還可以透過數碼媒體把好消息傳遍整個世界。

作為天主子民,我們被召喚成為共議同行的教會。 「共議同行」(Synodality)是我們的使命,要向人們見證作為夥伴的意思,並蒙召在天主永恒的愛內一起朝著我們的共同終向走去。在天主的愛內,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平安。有意思的是,共議同行既是一項使命,也是一個向社會和世界傳遞天主眷顧的方法。

因此,為要去履行共議同行的使命,我們就必須先被培育成為共議同行的天主子民。在去年的將臨期牧函中,我提到有需要為聖職人員、修會會士和平信徒——特別是我們的年輕人——提供知識和靈性上的培育。我們仍然有賴信仰小團體和禮儀,支持我們學習和實踐如何成為共議同行的子民。

要廣泛培育大家認識最近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所採納「在聖神內交談」的方式,它會幫助建立一個聆聽和分享的群體。我們要學會成為懂得尊重和具備同理心的聆聽者,以及真誠的分享者,好能在群體內建立信任。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羅馬人書 12:9, 15)

然而,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大家的意見不會時常相匯。可以預期分歧衝突會帶來張力。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張力呢?

比較好的方法是,不要趕急地或輕率地去除張力,因為弱勢者會有著被迫妥協的危險。重要的是,要學習如何托由分歧而來的張力,同時著眼於相通處或共同點,以幫助我們共同前進,這會更為可取。

我們蒙召成為共議同行的子民,好見證與我們同行的天主的大愛。我們透過以同理心傾聽那些遭受傷害和痛苦、幻滅、絕望和教會內的邊緣人士的聲音,與他們同行,為他們提供某些援助,就是給他們提供了見證和希望。我們知道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但可以透過與他們同行,成為夥伴,與他們分享天主的恩惠。

最後,教宗方濟各早前公布2024年為「祈禱年」,聚焦於《我們的天父》(《天主經》),為2025年「希望的朝聖者」禧年做好準備。願天主父的和平、公義與仁愛的國度,在我們致力成為共議同行的天主子民時,逐漸臨現於世。願天主的恩惠在「祈禱年」與你們同在!

+周守仁樞機
香港教區主教
2023年將臨期

Advent Pastoral Letter 2023
Becoming A Synodal People of God

“The spirit of the Lord God is upon me, because the Lord has anointed me…. To announce a year of favour from the Lord” (Isaiah 61:1a, 2a)

My dear sisters and brothers in Christ,

Advent comes a little later this year, but the season of anticipation and hope is here. Thanks be to God that we always have a solid reason for our hope. We anticipate with hope the promise of Emmanuel to continue unfolding before us as we journey together as a Church and a people.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at our Church is not just about the hierarchy. The concept of “the People of God,” including laity, religious and clergy, is very much an essential character of the Church according to the Second Vatican Council. We are the anointed People of God with the dignity received at our baptism (Lumen Gentium, Ch. 2). Yes, anointing and dignity — the dignity of being the people of God, forming as one body with Christ as its head.

Another dimension of our dignity is its connection to mission. By virtue of our baptism, we share the mission of God in the world. The mission is not so complex that it requires years of studies to comprehend. It is about God’s favour for all God’s loved ones, recalling the jubilee year of release from debts (Leviticus 25:1011; Isaiah 49:8). That is freedom from the slavery of sin that enables us to be who we are called to be — the people of God.

This is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as our world today is unmistakably immersed in hate, violence, and destruction. The hearts of many have become unsteady, confused, and some have even become vengeful. We need peace and hope. We need good news. In short, we need God!

Where to start for peace and hope? With ourselves so that our hearts and minds are converted and become true believers of the Good News. The favour of God is on us, the anointed ones of God. Applying this to the local context, we as people of God in Hong Kong can bring the Good News not only to the locals, but to the entire world through the digital media.

As a people of God, we are called to become a synodal Church. “Synodality” is our mission, witnessing to others what it means to be companions, called to journey together to our common destiny in God’s eternal love. In God’s love, we can have true peace. Synodality is, interestingly, both a mission and a means to communicate God’s favour to our society and the world.

Hence, in order to carry out our synodal mission, we must first be formed into a synodal people of God. In my last Advent Pastoral Letter, I announced the need for intellectual and spiritual formation for clergy and religious, and lay people — especially for our young people. And we will still rely on small faith communities and liturgy to support our learning and realisation as a synodal people.

Large-scale formation for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Spirit” adopted by the recent assembly of the Synod of Bishops will be necessary to build a listening and sharing community. We must learn to be respectful and empathic listeners, as well as sincere sharers, to build trust within the community. “Let love be sincere…. Rejoice with those who rejoice, weep with those who weep.” (Romans 12:9, 15)

However, we can almost be certain that our opinions will not always be converging. Tensions arising from conflicting divergences should be expected.  So, how do we treat these tensions?

The better way is not to handle tensions quickly or haphazardly, for the danger of compromising the weaker parties is real. More importantly, learning how to hold tensions generated by divergences, while focusing on the convergences or commonalities for helping us to move forward together is more desirable.

We are called to be synodal people and witnesses of the love of God who journeys with us. By intentionally listening with empathy as companions to those suffering from hurts and pains, disillusionment, hopelessness, and marginalisation within the Church, and by providing some form of relief, we give witness and hope to them. We know that we cannot solve their problems. But we can share with them God’s favour through our companionship and journey with them.

Finally, Pope Francis recently announced 2024 as the Year of Prayer with a focus on the “Our Father.” Its objective is to prepare for the Jubilee Year for the Pilgrims of Hope in 2025. May the kingdom of God the Father with peace, justice, and charity be a growing reality in our efforts to become a synodal people of God. And may God’s favour of the Year of Prayer be with you all!

+ Cardinal Stephen Chow, S.J.
Bishop of the Diocese of Hong Kong
Advent 2023

世界主教會議簡報(八):世界主教會議全是以天主教訓導為基礎

圖片:Vatican Media

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真正意識、多元性的富饒、受洗者在教會內的角色、傳教工作、大公運動、宗教交談、婦女在教會內服務的願景、數碼科技發展,以及貧困國家的青年無法使用當代最先進的科技的問題。世界主教會議與會者於10月16日上午在會議上探討了這些議題,並在當天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們通報了相關信息。

審閱初步報告

聖座傳播部部長、世界主教會議信息委員會主席魯菲尼表明:「小組討論的初步報告也已經審閱了。」由於教宗在15日主日頒布了關於耶穌聖嬰聖女小德肋撒的宗座勸諭《是信賴》,16日週一會議開始時,大會成員向教宗表示感謝。16日恰逢若望保祿二世當選教宗和若干成員晉鐸的週年紀念,與會者也為此送上熱烈的掌聲。此外,魯菲尼也向記者們表示,世界主教會議常務委員會於13日週五舉行會議,評估了「到目前為止的行程,以及聆聽的品質和美好」。

同道偕行(共議同行)不是老生常談

談到世界主教會議所實踐的同道偕行(共議同行)進程,斯里蘭卡神學家、贖主會會士蒂里曼納(Vimal Tirimanna)神父作了見證。他說:「來到這裡,我原本以為同道偕行是老生常談,而現在我改變了看法。世界主教會議在三個星期前展開,我察覺到人們在這裡的確活出同道偕行的精神。」

這位司鐸強調,這一切也體現在座位的安排上:「我們在圓桌上與主教、樞機、婦女和平信徒並肩而坐。我們意識到自己身處於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教會、而非金字塔型的機構中。」他說明,這不是教宗方濟各的創意,卻可回溯到梵二大公會議。蒂里曼納神父祈願這模式能拓展到世界主教會議以外的地方。

祈禱和準備

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精神逐漸變成現實。對此深有體會的國際女修會總會長聯合會執行秘書、童貞聖母會穆拉伊(Patricia Murray)修女,表達了欣喜之情。她對記者們說:「二十年來,在我的修會裡,我們以耶穌為中心、聆聽他人,體驗到同道偕行的精神。看到這方法在世界主教會議裡實現,而且正在整個教會內推廣,我感到振奮。」

這位修女也指出,在世界主教會議的工作中,人們自由地聆聽所有聲音,「做好準備進入小組討論,以便於更好地作出分辨」。「我們也要善用時間來祈禱。在省思其他國家和文化的弟兄所帶來的經歷時,祈禱是重要的幅度」。

驅逐黑暗的光

關於聖女小德肋撒的宗座勸諭日前問世,布拉格教區輔理主教瓦塞爾鮑爾(Zdenek Wasserbauer)稱之為整個世界主教會議的指南針。他對記者們說:「在這段會議期間,我很明確感受到『傳教使命』一詞對我們來說是關鍵所在,而里修的聖女小德肋撒是傳教的共同主保。」這位主教將這道勸諭奉為圭臬,是出於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與聖女小德肋撒的事跡有關。她加入加爾默羅會時,渴望拯救人靈。而我發現到,齊聚在這裡的400名成員,所有人每天都在為他人謀求福祉,為他們的救恩著想。第二個原因則關乎里修聖女小德肋撒1856年在心靈深處感受到的黑夜。有些人說,第三個千年的教會今天也在經歷黑暗:那麼,世界主教會議就是一道驅逐黑暗的光。」

對痛苦的關注

記者們詢問大會是否討論了性少數群體(lgbtq+)的痛苦,穆拉伊修女在回答時表示,「痛苦的議題在小組裡有所討論。我們努力了解,教會如何在禮儀和牧靈的領域,讓人明白她為已造成的痛苦請求寬恕。討論中在這方面有很深刻的意識」。

有一位記者則問到大會是否觸及祝福同性伴侶的議題。魯菲尼部長闡明,這個議題不是「核心重點」,會上談的更多的是培育、聖秩職務、以窮人為先和殖民主義。魯菲尼進一步強調,世界主教會議此刻所做的一切,全是以天主教訓導為基礎。

中國主教

此外,中國大陸與會主教於17日離開會議的消息也得到了證實。魯菲尼解釋道:「出於牧靈原因,他們必須這麼做。牧靈工作催促他們返回各自的教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將分兩期舉行

教宗方濟各心中惦記教會的「同道偕行」(共議同行)進程,但提醒「不可匆忙」。教宗在10月16日帶領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誦念《三鐘經》之後如此强調。他提到,去年10月10日開啓了以「共議同行的教會:共融、參與及使命」為題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從那時起在地方教會展開世界主教會議的第一個階段,即聆聽和分辨。

按此閱讀英語發布

教宗指出:「這段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進程取得了豐盛的成果,這需要有一個成熟的時刻。因此,為了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分辨,我決定這屆世界主教會議將分兩期舉行。第一期從2023年10月4日至29日;第二期於2024年10月舉行。我相信這個決定能幫助對同道偕行作為教會的構成幅度的理解,衆人在見證福音喜樂的弟兄姐妹的行程中活出這個精神。」

教會會議秘書處同一天發表公告,解釋:「教宗方濟各談及《主教共融》宗座憲令在第3項中規定了這種可能性。這個決定源於教會會議的主題,因其廣度和重要性,希望成為延續分辨的對象,不僅由世界主教會議的與會者,也得到整個教會的討論。這與正在進行的同道偕行進程一脈相承。」

公告指出:「世界主教會議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進程,全體天主子民都受邀在這個進程中一起行走,朝向聖神幫助他們分辨的方向,承行上主對祂的教會的旨意。因此,這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規會議也將呈現一種進程上的幅度,體現出『在行程中行走』,旨在有利於一種更成熟的省思,使教會獲得更大的益處。」

此外,教會會議秘書處也表明,今後一段時期最好被定為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16屆常規會議兩期會議,以及中間階段。「這個聆聽的進程於2021年從地方教會開始,即始於圍繞在牧人身邊的天主子民;它對各主教團和天主教東方禮教會的主教會議發出號召。」

「自從地方教會開啓分辨進程後,114個主教團中的112個和所有東方禮天主教會都參與其中。現在,要繼續大洲階段的進程,將以2023年1月至3月的大洲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為高峰,會上將重溫所走過的行程,以大洲階段的文件為起點,依照各地區社會-文化的獨特性,繼續聆聽和分辨的進程,好能走完這靈性之旅的最後一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按此登入專頁閱覽更多資訊

教宗方濟各:當教會團結時,奇跡就會發生

Pope Francis meets with Jesuits working in Canada during a meeting at the archbishop’s residence in Quebec July 29, 2022. Pictured with the group is Cardinal Michael Czerny, prefect of the Dicastery for Promoting Integral Human Development.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訪問加拿大的最後一天7月29日在魁北克主教府與耶穌會同會弟兄私下聚會。8月4日週四,耶穌會主辦的《公教文明》期刊刊登了談話内容,談話的全文由該期刊的主編習安東(Antonio Spadaro)神父記錄撰寫。

首先,教宗講到世界主教會議同道偕行的進程。他指出:「世界主教代表會議不是一個政治會議,也不是一個為議會決策的委員會。這是教會的表達,其中主角是天主聖神,正如《宗徒大事錄》中所敘述的事實一樣。主教會議意味著同道偕行,而『並肩同行』正是剛剛結束的加拿大懺悔朝聖之旅的格言:這是一個教會展現團結的時刻,“如果你要想走得快,那你就獨自前進吧,如果你要穩健前行,那你就應與他人結伴同行。」

接著,教宗談到了與加拿大原住民的和解進程,教宗表示:「與原住民的和解進程並沒有結束,但最重要的是主教們已經產生共識,接受挑戰,繼續前行。如果這個和解的進程進展順利的話,不是因為我訪問的原因,我只是錦上添花而已,是主教們團結所做的一切。當教會團結一心時,奇跡就會發生。於是,教宗提醒在場的衆位同會弟兄說,教會團結的一大敵人就是意識形態。一個耶穌會士的真正力量是意識到自己的脆弱。賜給我們力量的是上主。」

在談到教會的禮儀生活時,教宗指出:「重要的是要尊重真正的傳統,即信友的活潑記憶,而不是傳統主義的墨守成規,它是信友死氣沉沉的生活。用『總是如此而為』的理由來查證每一個行動的正確性,這種想法不符合基督信仰。我在這方面的行動是遵循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的路線,他們允許使用舊禮儀並要求日後要進行檢驗。最近的檢驗清楚地表明,有必要管制舊禮儀的使用,避免它成為一個『時尚行為』,卻要把它維持在牧靈課題的層面。」

教宗也對美洲國家海地表達了特別的關注,因為海地是加拿大耶穌會省服務的區域範圍。教宗說:「海地目前處於危急的情況中。它正經歷著磨難,好像找不到正確的前進方向。我認為,國際組織似乎不知道該怎麽做。」

最後,教宗敦促在場的耶穌會士們反省如何能夠給予海地人民幫助。教宗強調:「海地人民是高尚的人民。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在希望中成長,並鼓勵他們通過祈禱和懺悔補贖來做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第十三屆意大利華人天主教團體聚會與會者分享共議同行的經驗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自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進程於2021年10月份啟動以來,聆聽與分享在牧靈工作中顯得愈加重要。不論是個別信友或是團體負責人員,都有意識地在決策前聆聽彼此,在陪伴中以言以行為基督做見證,著重於培養手足情誼,避免一味說理。在第十三屆意大利華人天主教團體聚會之際,與會者在活動空閒時間分享了世界主教會議進程啟動以來,在各自團體內同道偕行(共議同行)的經驗。

米蘭總教區負責華人團體的主任司鐸方濟各神父談論了他工作中的「聆聽」層面。每當發生重大事件,方濟各神父會聆聽信友們的想法。縱使人人各持己見,他仍會盡力去理解不同的見解。在團體的大小事上,作為一名負責人,方濟各神父選擇在做決策前多聆聽信友的意見,避免獨斷專行。

泰澤團體歐洲華人牧靈工作負責人若望修士也分享了該團體內的聆聽與革新。有鑒於泰澤修士們來自世界各大洲,他們在同道偕行的路上特別探討了非洲、亞洲等文化差異較大的弟兄們與歐洲弟兄們在飲食和思想上的碰撞。他們推心置腹地討論了一個問題:從遠方而來的弟兄們在歐洲修道究竟是該融入當地文化,還是要個別保有自身差異?泰澤團體成員彼此聆聽後,共同找出的答案是:他們要度「福音化」的生活;也就是各自保有文化獨特性,並在團體生活中讓彼此體驗到多元的美。這點首先落實在該團體的「飲食」改革:由來自五大洲的弟兄們輪流掌廚,從味蕾開始認識弟兄的文化背景。

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的瑪利亞修女遠從中國來到米蘭傳教。她談到現今傳教工作中陪伴的重要性。在發達地區求學、工作的人大多受過良好教育,一味向人說大道理的方法無法說服人心。在這種情況下,米蘭熱心教友開設了歌唱班、教唱聖歌,許多學員並非基督徒,瑪利亞修女臨在其中陪伴他們,在親近天主的道路上與他們同行。

另一個來自中國、正在意大利走同道偕行之路的是年輕女教友路濟亞。她在普世博愛運動的團體裡深受兄弟姐妹情誼的觸動,向不同宗教、不同國籍的人敞開心胸,活出人類兄弟情誼。這份在天主內互為兄弟姐妹的「親情」催促著她認真省思聖召,在她心中滋養著與他人並肩走向天主的渴望。

僑居在意大利各大區的華人教友在基督的道路上攜手共進。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許多地方華人天主教團體的兄弟姐妹團結一心,不需團體領導人的號召,就自發性地友愛互助。里米尼的華人天主教徒藉著疫情停擺的時機整頓團體的「家」,也就是里米尼華人天主教團體的聚會場所。意大利當地的天主教徒也關懷並支持旅居意大利的華人天主教徒。舉例來說,都靈的意大利天主教徒主動開車載那些未能與團體同行的零星華人教友前往米蘭參加聚會;米蘭的意大利天主教徒也對這次華人聚會提供許多幫助。

弟兄姊妹們不分種族和膚色共同走在基督的道路上,這是多麼美好!「看,弟兄們同居共處,多麼快樂,多麼幸福!」(詠一百卅三1)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