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對話(5)-梵蒂岡與中國:對話與談判

與中國對話(5)

「梵蒂岡與中國:對話與談判」

作者:Sergio Centofanti and Fr Bernd Hagenkord, SJ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本著開放和互相尊重的態度進行對話能讓我們接受他人的差異,承認他人的身份及其使命;一同前行使我們彼此充實,相輔相成。為了對話,我們要堅持我們的身份並承認對方的身份。真正的對話有如「降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天主與人對話並尋找人,為了與人建立救恩的關係。

教宗方濟各認為,談判則是一個實際的過程,其中每個人都試圖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正如人們說的,談判永遠是「分蛋糕」的行為,但我們應當做的就是讓每個人都成為「贏家」。因此,每一場談判,以及隨之而來的每一項協議,總是不完美的、暫時的、正在進行中的,就像一段漫長進程中的諸多環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建成。

教宗方濟各秉持一貫的開放和尊重的溝通風格,本著接納他人之差異、承認每個人身份和使命的態度,繼續致力於促進和支持與中國政府的官方對話。如此,切實的談判重新啟動,然而談判向來不容易,並且出現過突然的中斷。事實上,曾經出現這樣的狀況:談判兩方,一方面重申對話和達成一致的良好意願,另一方面卻在相互理解的時候又因一些阻礙而停步。

在此,我們應當承認在中國的教會的大部分人士贊成已經展開的對話,不僅是官方團體,還有非官方團體。雖然我們談論百分比或許不妥當,但我們仍可引述中國主教的意見,包括政府承認和不承認的主教,他們都表明支持恢復對話,以及有可能達成的協議。

一位政府承認的主教獲悉中國與聖座恢復對話的消息時態度非常積極,他指出大多數天主教徒都支持教宗,以及中國和聖座的對話,並且熱切地祈禱,期望達成一項協議。

另外,也有一位官方不承認的主教表明恢復對話是好事,當然在言語之外還必須看到事實。然而,見面談話好過不見面,因為只有在見面交談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對話的進展及對話藝術的艱難即在於此:對話使彼此靠近,瞭解對方的身份認同,並讓對方瞭解自己的身份認同。如此,在對話中各自的意向得以表達,而不是只說些慣常的話。在對話的過程中,雙方有時產生距離也完全正常,因為覺得自己過於向對方讓步,放棄了自己的合理需求,願意更好地闡明自己的期待和主張。

但是,為了達成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案,最終也必須更改自己過高的期望。對教會而言,這意味著她可以區分哪些是攸關基督信仰的,哪些不是。只有各方都接受對方,尊重對不同意見進行討論和交流的過程,試著瞭解在解決問題時提出不同意見的正當理由,嚴肅而真實的對話方可起作用。

所有這一切或許會非常艱難。只有秉持相互信任和慷慨的精神,才能在一場談判的一次又一次而且常常令人疲憊的會議中保持對話的節奏。雙方必須保持這種負責的態度,在共識似乎非常遙遠甚至無法實現的時候仍能保持鎮靜,鞏固已彼此走近的小步伐,始終保持積極態度,這樣才能增進對對方誠意的信任。

一如教宗方濟各所言,「現實總是高於想法」。

與中國對話(1)

與中國對話(2)

與中國對話(3)

與中國對話(4)

與中國對話(4)-對話的主角:聖座與中國當局

與中國對話(4)

「對話的主角:聖座與中國當局」

作者:Sergio Centofanti and Fr Bernd Hagenkord, SJ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在近期的歷史中,準確地說,是在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牧職期間,聖座與中國當局建立起有關主管單位之間的接觸。雙方所展開的私密會談,起初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但聖座堅決持續對話,對中國政府展現尊敬的態度,試圖跨越以往或當下的所有誤解,澄清天主教會的宗教本質和聖座在國際層級行事的目的。

中國共產黨對天主教會似乎也產生了類似於區分理論立場和對話需求的想法:中共雖然對宗教在社會內的意義與功能仍抱持哲學偏見,卻也從為嚴峻迫害行徑作辯護,緩慢地轉變到對信徒的個人信仰有所開放,儘管改變的步調在全國並不一致。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2001年曾論及與中國當局對話的必要性:「聖座為了全人類的利益、以全天主教會的名義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敞開對話的大門,這是人所共知之事。為了中國人民的福祉及世界的和平,期盼在克服了以往的誤解之後,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合作。」(致利瑪竇抵達北京四百週年國際研討會文告,2001年10月24日)而本篤教宗2007年闡明,在對話中,「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的使命不是為改變國家的結構或行政組織,而是向人宣揚基督」(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的信函,第4號)。

因此,教會為自身要求傳揚福音的權利和自由:她的使命不涉及那與政治密切相關的問題。建設一個公正的社會與國家秩序首先是個政治任務,但與此同時,它也是至關重要的人性及道德任務,教會有義務透過淨化理智、培育倫理、發出先知之聲,甚至在必要時刻有建設性地提出批評,藉以作出她獨特的貢獻。

本篤十六世如同他的前任所做的那樣,在寫給在中國的教會的信函中多次肯定聖座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敞開對話之門。他期盼「不久就能見到聖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有具體溝通合作的途徑」,因為「友情策勵交往、分享心靈喜憂、團結與互助」(第4號)。一方面,切莫忘記信仰與牧民智慧的指南針;另一方面,切莫忘記謙卑地認識相關議題的複雜性,我們必須克服與合法政權的持續衝突,針對現存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法(同上)。

在這一貫的行動和教宗訓導下,教宗方濟各渴望繼續致力於對話。而這要求堅持與中國政府的官方談判,秉持必要的謹慎周密與明辨,以及出於信賴天主的高瞻遠矚和孜孜不倦的剛毅。此外,這也解釋了聖父為什麼在不同場合表達了想要訪問幅員遼闊的中國和拜會中國國家主席的心願。

與中國對話(1)

與中國對話(2)

與中國對話(3)

教宗突訪與窮人共進晚餐

2018年6月29日,梵蒂岡宗座賑濟所(Office of Papal Charities)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邀請約280位窮人參加宗座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Cardinal Konrad Krajewski)擢升樞機的晚宴。這位剛於28日戴上紅色方帽的神長願意這樣慶祝他的樞機職。

出乎眾人意料之外的是,教宗方濟各也親臨現場,坐在最後一桌僅剩的空位。事實上,連克拉耶夫斯基樞機事先也不知情。教宗笑著對他說:「我是為了窮人而來,不是為你。」教宗在那裡與大家共進晚餐,停留了約2個小時。他與出席者親切交談,聆聽他們的故事,其中有痛苦也有希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2018年7月祈禱意向

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18年7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司鐸和他們的牧靈職務

願在牧靈工作上經驗到疲憊與孤獨的司鐸,能在與主的親密裏,及在與其他司鐸弟兄的友誼中,找到幫助與安慰。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會透視: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分享向教宗述職一事

最新內容:
﹣道明會李金輝神父因救人在羅馬不幸遇溺身亡
﹣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分享向教宗述職一事
﹣教宗方濟各接見法國總統馬克龍
﹣帕羅林、桑德里、奧萊特和斐洛尼成為主教級樞機
﹣中國湖北宜昌教區時隔十年再次祝聖執事
﹣2018天主教台灣國際青年日
﹣澳門教區慶祝聖施禮華紀念日

與中國對話(3)-在中國的教會履行使命的必要選擇

與中國對話(3)

「在中國的教會履行使命的必要選擇」

作者:Sergio Centofanti and Fr Bernd Hagenkord, SJ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會的使命始終如一;不過,為能在中國現時環境中履行這使命,與當局進行建設性對話的必要性似乎越來越強烈。

無論是聖職人員,還是平信徒或修會會士,基督的眾門徒都肩負使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代都要在萬民當中做光做鹽,做酵母,好使眾人看見他們的善行,光榮在天之父。難道在中國的教會的使命能有所不同嗎?

的確,有些觀察者最近注意到中國尤其向西方世界持某種封閉而非平和交談的態度。其他人則想知道聖座如何能繼續相信對話和談判,而不採取一種斥責和更加公開批評的態度。

從聖座在國際領域,尤其在發生衝突和危機情況時作出的眾多干預可以斷定,這樣做是意識到,在距離遙遠又可能缺乏相互理解的地方,對話不僅是適宜,而且也是必要的選擇。除此之外,必須考慮到教會有特別關懷自己信徒的責任,在他們處於劇烈痛苦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事實上,在其它體系眼中這一切可能被理解為一種「默許」甚或「讓步」,但對教會而言,這顯然是回應福音要求的一項道德義務和一種精神力量。

為在中國履行這使命,教會無需請求政治上的特權:她只需要以真實無偽的方式做自己。事實上,在特殊和非常情況下,甚至連必要的自由都沒有的那些情況下,教會仍能推進其福傳使命。

畢竟,教會在任何時代,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不曾沒有困難和十字架。甚至今天也能證實,理想的情況似乎在較先進的民主國家也無法繼續存在。

教會卻不能放棄這個理想,而且若缺乏信德、愛德及内部合一,則任何方式都無法彌補。因此,在教會内存在著一種在信德與愛德中守護合一的極特殊服務:這是伯多祿的牧職,身為羅馬主教教宗的牧職。

面對數億人口,在中國的教會的使命首先是要以一個合一的教會臨在於人群中,這樣才能令人信服。教會應盡可能地臨在於中國人民生活的任何地方:在任何時機、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以及任何歷史關鍵時刻,都本著謙卑和基督徒望德的遠見與人民共甘苦,為促進人類的美好未來鋪路,而這未來卻總離不開天主的恩賜。

今天,我們面對時代的巨大挑戰,那就是全球化與追求共同福祉的挑戰,生活質量與環境的挑戰,和平與人權的挑戰。同時,我們也面對一種基於世界和生存消費俗化現象的挑戰,國家只為尋求本國利益而向它國關閉的挑戰,對宗教冷漠的挑戰,以及將弱勢群體邊緣化和丟棄文化的挑戰。教會蒙召正是要臨在於這些場域,藉此宣講那死而復活、賜予世界生命的基督。

如此說來,這一切看似簡單而美好。鑒於基督徒持有這麼多的善意,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政治當局還會害怕他們,或為他們設置許多障礙。事實上,這需要對教會生活於其中的具體境況進行檢討。在這些境況中,有時不僅會發生應受譴責的基督徒的過錯和罪行,甚至他們的善行在起初也不見得全部得到欣然接受。

中國政府當局很久以來似乎越來越明瞭,宗教不是一種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愈加正義就注定要消失的上層建築的現象,而是人類的構成部分。因此,純正的宗教經驗也成為一種促進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極重要因素。即使在第三個千年的先進和複雜的社會中,宗教的臨在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更新的能力。

需要一提的是,依照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除了仁義、友愛、教育,以及服從權威的價值外,還有一種觀點,即國家有權對各種形式的宗教實施嚴密控制,也運用法律來達到這個目的。事實上,19和20世紀的中國歷史記錄了一些對抗時任政府的反叛事件,以及社會和政治上的各種跡象,其中有一些文化和宗教因素在相互為用。

除了對這些歷史現象的政治評斷外,必須指出這些現象也對一般的宗教事實造成混淆和偏見。這尤其有損於那些具有偉大傳統的宗教,而這些宗教本身則與宗派主義或宗教情愫的政治化毫不相干。

中國社會和文化應能越來越更加意識到,以原教旨主義及非理性主義的途徑來回應人類現實狀況,這完全不符合天主教信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與中國對話(1)

與中國對話(2)

梵蒂岡新聞網推出全新中文版面

為配合教廷媒體改革,回應數碼世界新的傳播形式,梵蒂岡廣播電台從即日起以《梵蒂岡新聞網》的新面貌呈現於傳播界。

新網本著「繼承傳統、展望未來」的宗旨,以不同的渠道繼續為您提供有關教宗、教廷、地方教會的活動,以及世界新聞,同時也包括廣播節目在内的每日音頻及相關視頻。歡迎您瀏覽《梵蒂岡新聞網》,查閲我們的新聞,收聽每日廣播節目。

來源: 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擢升新樞機:為服事基督當做眾人的僕役

2018年6月28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公開御前會議,擢升14位新樞機。這些新樞機們在禮儀中領受了樞機紅方帽、權戒和在羅馬的領銜堂區或執事區。教宗在禮儀講道中表明,那唯一令人信服的權威就是為服事基督當做眾人的僕役。教宗勸勉他們在教會的工作中切勿滋生嫉妒和惱怒的情緒,將目光、資源、期待和心思放在服事弟兄姐妹的使命上。

禮儀中選讀的福音記述耶穌和門徒們前往耶路撒冷的情景,耶穌在他們前頭走,告訴他們祂將受苦受難,被定死罪。可是門徒們卻心不在焉,有的只思念居於首位,其他人因而惱怒和嫉妒。耶穌則將他們引入一個更高的境界,對他們說:「在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成為大的,就當做你們的僕役。」(谷10:32-45)

教宗以耶穌這句「在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的話語為核心,強調基督的門徒接受使命的重要性。教宗指出:「耶穌以這句話設法使門徒們重新聚攏心神,不讓無益和以自我為準則的爭辯在這個團體內找到一席之地。耶穌的話是一份邀請和一項投注,祂盡力拯救門徒們,不讓他們被世俗邏輯所禁錮。」

「『在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這是上主拯救信徒團體的聲音,讓這個團體不過於注重自己,而把目光、資源、期待和心思投向有價值的事上,即使命上。耶穌也如此教導我們,皈依、心靈的轉變和教會的革新始終要以使命為核心,因為這樣我們才不會只注重個人利益,才能關心天父的事。」

教宗解釋道:「我們悔過自新和棄絕利己主義,這本身絕不是目的。我們這樣做是為力求在信德上成長,甘心情願地接受使命。這樣一來,在面對真理,尤其在我們的弟兄姐妹處於困境時刻,我們就能隨時樂意陪伴和接納所有人和每個人,不成為目光狹隘的人。倘若我們忘記使命,看不到弟兄姐妹的具體面容,我們的生活就會只埋頭尋求個人利益和個人安全。這樣一來,我們便開始增長怨恨、憂鬱和厭煩的情緒。漸漸地,我們心中就沒有別人,沒有教會團體,沒有窮人,不再聆聽上主的聲音。我們就會失去喜樂,心靈就會乾枯。(參閱:《福音的喜樂》勸諭,2號)」

最後,教宗對新樞機們說:「在我們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上主走在我們前頭,這再次提醒我們,那唯一令人信服的權威就是為服事基督做別人的僕役。耶穌在十字架上垂下頭之前,祂並不顧忌在門徒們面前彎下腰為他們洗腳。因此,在天主的忠信子民當中服事基督,這才是我們應能獲得的最高榮譽和稱號。」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道明會李金輝神父因救人在羅馬不幸遇溺身亡

2018年6月27日,一位年輕的道明會士李金輝神父(Joachim Li)在羅馬因救人遇溺身亡,享年32歲。

據《天主教在綫》的訊息,身在羅馬額我略大學修讀教會史博士的李神父去海邊,因有人遇溺,他下水施救,救了兩個人,自己卻沒有上來。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天主,正如他在天主台前所承諾的。

李金輝神父(Joachim Li),聖名若亞敬,1985年7月15日出生於中國河北省邢台市甯晉縣孔小營,2008年到香港當初學生,曾於香港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接受培育及澳門聖若瑟大學神哲學院接受培育。2016年5月29日,李神父於道明會在香港慶祝創立800週年的彌撒中與其他3位會士一起晉鐸。當時,《公教報》引述李金輝代表新鐸致辭時表示,他感謝天主召叫他們追隨聖道明芳蹤的同時,又感謝家人親友、修會兄弟的支持,經過多年祈禱、學習、培育,兼且與修會兄弟的手足情誼,終於陶成了鐸職。回顧過去,他表示一眾新鐸從孩提時代所歷經的生命中不同際遇,都感受到天主的愛護與慈悲。

請大家為李金輝神父的靈魂祈禱!

相關資訊:

道明會玫瑰會省-Rest In Peace Fr. Joachim L, OP

道明會慶祝創會八百周年 香港舉行慶典祝聖四神父

Celebration of the Jubilee 800 and Ordination in Hong Kong

教宗公開接見:信仰應當從釋放開始而非義務

2018年6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以天主十誡為主題的週三要理講授中強調,天主首先在紅海給予拯救,後在西乃山提出要求。為了讓年輕人接近基督信仰,我們不能從義務和承諾開始,而要從義務的基礎即天父的愛開始。

「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是向一位慷慨的父親表示感恩的回應。這位天父領我們穿過紅海,將我們從埃及解救出來,之後祂在西乃山上授予我們十誡。因此,天主十誡始於天主的慷慨,始於釋放和父子關係。信仰的道路也必須從這一點開始,而不是法律、義務、承諾和一致性。天主的愛先於法律,且賦予它意義。」

教宗首先分析天主十誡的前言:「『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是我領你出了埃及地、奴隸之所(谷20:2)』,表明這是父親為了讓祂的子民更好的前行而說的愛的話語。當天主宣稱『我是上主,你的天主』時,即存在一種從屬、依存的關係。天主不是一個陌生人,祂是你的天主。這闡明了整個十誡,也揭示了基督徒行動的關鍵。」

教宗說:「基督被天父所愛,祂也以這種愛來愛我們。祂不是從自己出發,而是從天父出發。我們的行動經常失敗,因為我們從自己出發,而不是出於感恩。從自己出發的人將會抵達哪裡呢?只能回到他自己!他無法走出去,只能返回自己的原點。」

「基督徒的生活首先是向一位慷慨的父親表達感恩的回應。只遵守義務的基督徒聲稱他們沒有親自體驗到那位我們的天主。我必須這樣做這個,做那個。這只是義務,你還缺乏某些東西!這項義務的基礎是什麼呢?這項義務的基礎是天主父的愛,祂首先給予愛,然後才是命令。將法律置於關係之前,無助於信仰的旅程。如果我們首先以義務、承諾和一致性來要求一個年輕人,而不是讓他獲得釋放,他怎能渴望成為基督徒呢?然而,做基督徒恰恰就是一段釋放的旅程!」

教宗繼續表示:「天主十誡將你從自私中釋放出來,使你獲得自由,因為天主的愛帶領你前進。基督徒的形成不以意志力為基礎,卻在於接受救恩,願意自己被愛。拯救在先:天主先在紅海拯救了祂的子民,後在西乃山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為了順從天主,我們必須首先記得祂的美好恩賜。這就是為什麼做記憶的練習很重要。我們要記得“天主為我們每個人做了多少美好的事!有人或許還沒有經驗到被天主所釋放。教宗對此解釋說,我們不能憑靠自己就能得救,但我們可以發出求救的呼聲:上主,請拯救我;上主,請為我指引道路;上主,請愛撫我;上主,請恩賜我們一絲喜悅。這就是求救的呼聲。這是一種美好的祈禱方式。天主在等候這呼聲,因為祂能夠且願意折斷我們的枷鎖。」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沒有叫我們度壓迫的生活,而是讓我們做自由的人,生活在感恩之中,喜悅地順從祂。天主給了我們那麼多,無限超越我們所能回報祂的。“這實在美好。願天主永受讚美,因祂為我們所做過、正在做和將要做的一切!」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問候意大利信徒時,特別提到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他們兩位也是羅馬城的主保。教宗說:「讓我們向這兩位上主的宗徒學習,勇敢地為耶穌的福音作見證。讓我們跨越各自的差異,保持和諧與友誼,那是促使信仰的宣講成為真切可信的根基。」

在前往聖伯多祿廣場之前,教宗在保祿六世大廳接見了一些病患,並問候了美洲聾人天主教青年組織。他說:「我為你們的朝聖活動祈禱,願此活動能幫助你們在愛基督和在彼此相愛上有所成長。上主在祂的心中為任何一位殘疾人士都保留一個特殊的位子。這對伯多祿繼承人而言,也是如此。」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