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抗逆思危」家庭玫瑰經祈禱運動

 

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

今年四旬期,香港社會正值新冠肺炎第五波疫情,情況嚴峻。此外,聖堂亦須關閉不能舉行各樣公開禮儀或敬禮。但是我們確信天主的保証:「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那些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羅8:28)。

有見及此,天主教香港教區婚委會將於2022年3月5日開始,

四旬期內

中國、香港、台灣、澳門時間:逢周六晚上8時30分

加拿大東岸時間:逢周六早上7時30分

加拿大西岸時間:逢周六清晨4時30分

於該會Youtube頻道,邀請教友與家人一起誦唸玫瑰經。

我們採用教宗全球祈禱網絡編製的《抗逆思危玫瑰經默想》電子書。該書收集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痛苦和奮鬥故事,與玫瑰經各端奧跡的默想結合起來,以指導我們祈禱。在遭受新冠病毒危害的世界中,讓我們偕同聖母默想福音,好使我們的心從耶穌那裏獲得希望。

當中故事部份以AI動畫製作,並邀請不同背景的兄弟姊妹帶領我們祈禱,這包括長者、劏房戶、失胎者、職青、精神康復者、關心基層義工、婚姻困難者、保安員、鰥寡、醫護人員、分隔家庭、新婚者、大學生及待業者等。

我們亦呼籲各位每天與家人一起誦念玫瑰經,因為「一齊祈禱的家庭,常在一起」(The family prays together, stay together) 。

按此免費下載電子書中文(繁體)

按此免費下載電子書英文版

按此免費下載「在家庭中供奉聖經」祈禱禮

抗逆思危玫瑰經默想 (廣東話播放清單)

抗逆思危玫瑰經默想 (英語播放清單)

祝主寵日隆!

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

2022年3月5日

進教之佑驛站:聖灰禮儀後 星期六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路5:27-32

此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肋未,在稅關那裡坐著,便對他說:「跟隨我吧! 」他便捨棄一切,起來跟隨了祂。肋未在自己家中為祂擺設了盛筵,有許多稅吏和其他的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塞人和他們的經師就憤憤不平,對祂的門徒說:「你們為什麼同罪人和稅吏一起吃喝?」耶穌回答他們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來不是召叫義人,而是召叫罪人悔改。」

反省

《隨主棄俗流》

法利塞人因通曉經文法律,自然在社會中形成了一套公共的價值觀,或者更好說是成見︰如何恪守法律當個所謂的義人、如何避免沾上罪惡等等。耶穌的行為挑戰了這套價值觀,祂一再地來到罪人中間,邀請罪人悔改並親自赦免罪過。每當我們參與感恩祭,主祭舉起聖體說:「蒙召來赴盛宴的人是有福的。」我們是有福的,因為耶穌邀請我們罪人一同坐席,一起分享友好的關係、享有天主的恩寵。我們得要先接受邀請才會來赴宴。今天福音中,稅吏肋未在受到邀請時,立刻捨棄了一切跟隨耶穌,成為宗徒之一,而你在受到邀請時會怎麼做呢?受到主流價值觀壓迫時,你會怎樣反應呢?選擇耶穌還是…

主耶穌,感謝祢親自來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帶來改變。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2022年四旬期牧函

天主教香港教區周守仁主教

2022年四旬期牧函

【疫情下的祝福 — 超越自我,患難見真情】

執筆草擬這份四旬期牧函時,香港錄得超過六千宗新型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破了過往的紀錄,而確診個案在接下來的日子預計也會有明顯的上升。因著政府減少社交聚集的措施,教區亦宣布暫停開放舉行公開彌撒的聖堂和小堂,甚至曾經要求要在聖堂或小堂以外的場地舉行網上彌撒。這是我們首次需要採納如此嚴謹的措施,實在令人遺憾。

其實,是我批准教區秘書處發出通告的,當時我心情沉重。對於姊妹弟兄在這困難時刻,卻未能進入聖堂祈禱或朝拜聖體以求內心安寧,那份失落,我感同身受。我同樣感受到,身邊人們沉重的焦慮、他們深感無助,疑問著:疫情何時才會結束?我們何時才能重拾「正常」的生活─若然這一天終會來臨的話!

疫情下我們面對著種種誘惑,可能怪責天主不出手去平息這場疫症;由於未能遏止這場令人惱怒的疫情,我們變得沮喪,又或只能無助地等待情況轉差。要避免陷入以上的各種誘惑,我們還有甚麼選擇?

教宗在今年的四旬期文告中,選取了這段聖經經文:「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所以,我們一有機會,就應向眾人行善。」(迦6:9-10)

這是怎樣的收穫?這收穫就是我們在此世生命之後,由聖神獲得永生賞報的應許(迦6:8),它超出我們的認知和想像。若然沒有這應許,我們對未來的展望便會變得非常暗淡,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往後疫情會帶來的沉重打擊。然而,永生賞報這應許,能夠給予我們希望和力量,走出這場部份是因爲我們當中的恐懼、猜疑、自私、政治考量等等,所造成曠日持久的疫情風暴。

懷著對這收穫的盼望,我們才有力量繼續行善。我們要幫助社交群體拉近彼此距離,把「小我」提升為「大我」——即公益。這個大我是要擁抱長者、患病、體弱和貧苦大眾。目前,香港有不少長者仍未接種新冠疫苗,眾多市民失去工作,離世者在彌留時沒有親人相伴,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人們重拾希望和尊嚴呢?

在政府推出措施紓民解困的同時,我們也蒙天主召喚,善待鄰人,為他們送上護佑和援助,分享我們持守的希望。但如何去落實呢?可以去接種新冠疫苗,除非醫生認為因健康理由而不適合接種。可以鼓勵更多長者,在健康情況容許下接種疫苗。外出時要繼續戴好口罩,著重個人衛生。為有需要的「鄰人」提供靈性、情緒和物質方面的援助。探訪和陪伴那些孤獨或獨自面對生活困境的人。

與此同時,我也呼籲政府在今波疫情放緩後提供更多人道的方便,容許至親探訪安老院舍的長者及醫院內的重症病人。過去兩年,政府的政策以院舍隔離保護了這些長者和病人。可是,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卻大受影響。請以慷慨和愛心,盡辦法幫助他們。

四旬期是我們深入反省自身陰暗和罪惡傾向的時刻。然而,我們要知道是天主先愛我們。我們是罪人,但天主仍深愛著我們。只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對於自己的悔改和皈依,便會有著堅實的信念,為「小我」和「大我」一同指向末世的賞報,堅持不懈地以愛心行善服務鄰人,特別在這個深深令人困擾的時刻,以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雖然今年的聖灰瞻禮我們不大可能領受聖灰, 我們也可以活出四旬期的悔改精神 – 超越自我,患難見真情。

四旬期也是邀請我們祈禱的時刻。為我們自己的皈依、為我們的教會、為我們鍾愛的香港能夠成為一個團結的社群、為我們的國家以至整個世界祈禱。我們不知道這場疫情何時才會結束,但我們能夠盡力行善,把天主的愛傳遞給香港的更多群體,特別是那些被忽略和弱勢的社群。我們祈求這場疫情不單只是一場悲劇,最終也是一份掩飾著的祝福。讓我們不要低估祈禱的力量,也不要對聖神藉著我們所作的努力失去希望!

主佑香港及全世界!

+ 周守仁
香港教區主教
二零二二年二月十七日

Bishop Stephen Chow, S.J.,
Catholic Diocese of Hong Kong

Lenten Pastoral Letter 2022

【Blessings Under the Pandemic –
Loving Beyond Ourselves Through Adversity】

As I am drafting this Lenten Pastoral Letter, Hong Kong is reported to have reached a new record of over 6,000 confirmed positive Covid-19 cases. The highest level so far, and the number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substantially. Due to the government’s new measures to curtail social interactions, we had announced a temporary closure of all churches and chapels used for public worships for a while. It was advised not even to conduct online Mass at these venues. Regrettably, this was our first time to adopt such a stringent approach.

I was the one to authorize the announcement through the Chancellor’s office, yet my heart was heavy with it. I could feel the disappointment of many sisters and brothers who could not pray in the soothing tranquillity of their churches or before the Blessed Sacrament during such a worrisome time. However, I could also feel the mounting anxiety with a deepening sense of helplessness in the people around me. When would this come to an end? When could we reclaim our ‘normal’ lives back, if ever!

The temptations are to blame God for not helping to stop the pandemic, to let ourselves be in despair, or to wait helplessly for the worst to happen since we could not neutralize this exasperating outbreak. What alternatives do we have if not giving in to these temptations mentioned above?

The scriptural passage chosen for this year’s Lenten Message of the Holy Father is: “Let us not grow tired of doing good, for in due time we shall reap our harvest if we do not give up. So then, while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kairós], let us do good to all” [Galatians 6:9-10].

What harvest? The harvest promised to us after this life is an eternal reward from the Spirit [Galatians 6:8] that goe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f not for this promise, our prospect of the future may well be very grim. Moreover,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pounded by further pandemics cannot be ignored either. Yet, the promise of an eternal harvest can give us hope and energy to navigate the prolonged Covid storm, which is partially sustained by our fears, suspicions, selfishness, political motives…

Together with our hope for the promised harvest, our energy is to continue doing good. Helping our social community to come closer to each other while transcending our small ‘self’ for the large ‘Self,’ the common good—the Self that embraces the elderly, the infirm, the weak, and the poor. When Hong Kong has a good number of its elderly population yet to be vaccinated against Covid, when many have become jobless, and the dying are left to depart without their accompanying loved ones, how can we help people regain hope and dignity?

Besides the government, we are called by our Lord to do good towards our neighbours. We render them the essential protection, assistance, and hope:

– By having ourselves vaccinated against Covid, provided no medical advice prevents us.
– By encouraging more elderly to receive the vaccination if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permit them.
– By following good hygiene practices, including proper use of masks and sanitisers.
– By providing spiritual, emotional, and material support to ‘neighbours’ in need.
– By visiting and affording physical accompaniment to those who are lonely and struggling.

I am also calling on our government to provide more humanitarian options for those elderly ‘sheltered’ at homes for the aged and those seriously ill in hospitals when the current wave of Covid eases its grip, so that they are not left alone and could be visited by their loved ones in person.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protect them with physical isolation. Still, their ment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ha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as they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ir loved ones for the last two years. Whatever good we can do for them, let us do it with generosity and love.

Lent is the time for in-depth reflection on our own darkness and sinful tendencies. Yet, we should know that God loves us in the first place. We are sinners yet deeply loved by God. It is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that we can have trusting faith for our repentance and metanoia, greater hope for a better world for our ‘self’ and the ‘Self’ leading to an eschatological harvest, and untiring love to do good to our neighbours, especially during this deeply distressing time. Although we may not be able to receive ashes on this Ash Wednesday during the pandemic, we will be living in the Lenten spirit of conversion—Loving beyond ourselves through adversity.

Finally, Lent is a time calling us to prayer. We pray for our own conversion, that of our Church, our beloved Hong Kong as one community, our country, and the entire world. We do not know when this pandemic will be over. Nevertheless, we can do our best to do good and introduce the love of God to more sectors in Hong Kong,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neglected or vulnerable. We pray that the pandemic, an apparent tragedy, will end with blessings in disguise. Let us not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prayers. And let us not lose hope in the efforts of the Holy Spirit through us!

God bless Hong Kong and the world!

+ Stephen Chow, S.J.
Bishop of Hong Kong

17 February 2022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網上朝聖:默觀耶路撒冷的苦路

在耶路撒冷拜苦路是一個獨特的祈禱經驗。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都可沿著這十四處苦路體驗耶穌在世的最後生命歷程,從這苦路開始的地方,直到最後加爾瓦略山和耶穌的墳墓。

今天您也被邀請在祈禱中踏上這條路。

來源:Christian Media Center- Chinese 基督徒媒體中心 -中文

按此下載《苦路聖地》苦路善工小冊子

閱覽鹽與光四旬期資訊

進教之佑驛站:聖灰禮儀後 星期五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瑪竇福音 9:14-15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

反省

《悲觀 · 樂觀》

法利塞人在禁食問題中的提問,是借若翰門徒們的口探索耶穌為何和罪人稅吏等用飯,耶穌卻沒有直接回應他們的問題,祇是著眼於他的臨在乃令他們感到悲觀呢?抑或樂觀呢?事實上,他很珍惜和世人共存共享的時日。

耶穌作的比喻是伴郎等待新郞來的日子,本來是喜慶洋洋,高高興興的才是。可是,似乎為法利塞人而言,他們的回應是:「啊!耶穌你來了嗎?」他們不感興趣和他同桌共飲。對若翰門徒而言,他們說:「啊!等你來得很久了!」他們用閃族的口吻,豈能用禁食歡迎他?所以他們感到悲喜交集。對群眾而言,他們會說:「你這時才來呀!」表示他們真的等到耶穌來臨很不耐煩了。如今,對我們而言,我們會説:「主,你來得正合時!」我們理應懷著喜悅的心,因為我們明白在主前的喜樂時光,禁食在婚宴中的表現是絕不禮貌的。

「以無生之覺悟做有生之事,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迦陵· 人生小語- 悲觀與樂觀)

殊不知,基督不是抱著悲觀來到世間;相反,我們更應懷著樂觀的心情,與他出生入死,出死入生。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聖座國務卿宣讀教宗聖灰禮儀日講道詞

圖片:vatican.va

「上主,祢在暗中能看見,祢給我們的賞報超過我們的各種期待,求祢垂聽那些仰賴祢的人,尤其是最卑微、最貧窮,以及因武器喧囂而受苦和逃難的人的祈禱。求祢將和平重新放在人們心中,再次恩賜我們的當下。阿們!」

3月2日,在為烏克蘭的和平祈禱和守齋的日子,教宗方濟各的上述呼求透過帕羅林樞機的聲音,從羅馬的聖女撒比納大殿傳出,直達全世界。

這一天是聖灰瞻禮,教宗方濟各因急性膝關節疼痛,無法像往年那樣親自前往主持禮儀,便由聖座國務卿代替。帕羅林樞機先在聖安瑟爾莫大殿開啓禮儀,然後帶領懺悔遊行的隊伍走向聖女撒比納大殿,聖詠團在途中詠唱著《諸聖禱文》。

圖片:vatican.va

當天禮儀的彌撒講道由教宗親自撰寫,帕羅林樞機宣讀。教宗提到禮儀中的福音章節,邀請信友們祈禱、行愛德和守齋,稱對衆人來説:「這些是能改變歷史的良藥。這些是接納天主在我們的生活和世界中介入的主要路徑,是精神武器。我們藉此在這為烏克蘭祈禱和守齋的日子,向天主呼求和平,這是人單靠自己無法建設的和平。」

教宗提醒道:「四旬期的祈禱、行愛德和守齋的承諾是為得到天主的賞報。這是永恆、最終的報答,也是我們生活的目的,必須使它先於從人那裡得到的賞報,因為人的賞報有如幻景,留下的是兩手空空。當我們把讚賞和成就當作最大的酬報時,我們就傾向於這種賞報。誰看重塵世的賞報,就永遠得不到平安,也不懂得促進和平。因為他看不到天父和弟兄。這是人人面臨的一種危險。」

教宗强調:「我們頭上領受的聖灰告誡我們,不要為了虛榮活著,它看重的不是内心潔浄,而是人們的讚賞;在意的不是天主看我們的目光,而是別人怎樣看我們。這是個節制刻苦的標記,它讓我們省思人類處境的脆弱性,它就像一劑味苦卻有效的藥物,能治療注重外表的疾病。這是一種精神上的疾病,奴役人,使人依賴別人的讚賞。」

教宗藉此邀請衆人「卸下」我們所追求的外表,同時指出:「在宗教領域也未能免除這種疾病,於是祈禱、行愛德和守齋也可能會以自己為準則。即使在最美的舉動中也能隱藏著沾沾自喜的蛀蟲。尋求別人稱讚而非天父之愛的心靈是不自由的。灰土揭示出,那隱藏在費盡心力尋求塵世讚賞的背後,乃是虛無。」

「灰土提醒我們,塵世如同灰塵,能被微風吹走。兄弟們姐妹們,我們在世界上不是為了追趕風;我們的心渴望永恒。四旬期是上主賜給我們的一個時期,讓我們返回到生活中、內心得到醫治,並走向基督的逾越奧跡,走向不會消失的一切,走向蒙受天父賞報的道路。這是一段得到治癒的旅程。」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暗中注視十字苦像的祈禱中,我們將我們和世界的創傷放在耶穌的創傷上,讓天主的溫柔進入我們内。愛德和行哀矜遠離舞台的燈光,顯示施予成為接納的美好。守齋不是減肥,相反,它使我們擺脫對身體健康的一味追求,有助於保持精神上的良好狀態,使我們重新給予事物正確的價值。」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四旬期網上避靜:《耶穌說:你們放心》【國語】

《耶穌說:你們放心》

耶穌說:「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
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 」
若16:33

第一部分: 苦難的必然

為什麼在世上我們有苦難呢?聖經的回答是:

這世界是被罪惡控制著。若17:15 我不求你將他們從世界上撤去,只求你保護他們脫免邪惡。

這世界屈服於惡者。若一5:19 我們知道我們屬於天主,而全世界卻屈服於惡者。

而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若17:14 我已將你的話授給了他們,世界卻憎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於世界,就如我不屬於世界一樣。

可見苦難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部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不是反常,而是正常狀態。

第二部分: 苦難的承擔

既然苦難是必然的,沒有辦法被消除,我們就必須承擔。這個承擔不僅僅是承擔自己的苦難,也要承擔別人的苦難。信仰不是用來解釋苦難,而是用來承擔苦難。耶穌說:父賜給我的杯,我豈能不喝嗎? 」若18:11

第三部分: 怎麼樣勝過苦難

耶酥怎麼替我們勝過了苦難?

第一,耶穌將所有人的罪孽和苦難,攬在他一個人身上。

第二,當耶穌從墳墓中走出來,拔掉了死亡的毒刺。耶穌藉著死亡,毀滅那握有死亡的權勢者--魔鬼,並解救那些因死亡的恐怖,一生當奴隸的人。希2:14-15

第三,耶穌說:你們在世上有苦難,在我裡面有平安,因為我已經站勝了世界。當他說這個話的時候,他是站在一個更高、更遠、更大的立場上說的。

第四部分:何以保障平安

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在我裡面你們平安。

耶穌的教導,平安是兩個不:不憂慮,不恐懼。

1. 不憂慮:所以,你們不要憂慮說:我們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瑪6:31

2. 不恐懼:耶穌說:你們不要害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呢!瑪10:31

平安就建立在一切交託給天主。耶穌告訴我們:他是我們平安的居所。他的恩典和權能是我們平安的保障。我們對他的信心是進入平安的鑰匙。

第五部分:天主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

羅11:33-34保祿說:啊!天主的富饒,上智和知識,是多麼高深!他的決斷是多麼不可測量!他的道路是多麼不可探察!有誰曾知道上主的心意﹖或者,有誰曾當過他的顧問﹖

當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人們的意念是完了,天主的意念卻是“成了”。

第六部分:天主的意念總是好的

雖然天主的意念我們測不透,但是我們只要知道天主的意念總是好的,這樣就可以使我們的信心,
堅立不倒,無懈可擊。

第七部分:天主叫萬事相互效力

羅馬書8:28 而且我們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協助那些愛他的人,就是那些按他的旨意蒙召的人,獲得益處,讚美的力量上也說,你當在一切事上感謝天主,持續在各種環境中讚美他,你將會發現,他能叫萬事互相效力,成為你的益處。

萬事都互相效力的意思就是說,不管你眼前發生的是什麼事,是好事、是壞事;是正面的事、 是負面的事;是你喜歡的、還是你不喜歡的事;在天主那裡都可以互相效力,變成你的好事。

總結:耶穌來,不是來消滅人間的苦難,也不是來解釋人間的苦難,而是來和我們一起渡過苦難,一起承擔苦難,一起戰勝苦難。耶穌來不是叫我們不再軟弱,也不是來領我們繞過軟弱,而是我們軟弱時他幫助我們,我們軟弱柔弱時他給我們力量。每一個相信跟熱愛耶穌的人,不僅不會因信他、愛他而免受苦難,反倒會因此而遭受苦難啊,所以耶穌說,若16:33在世界上你們要受苦難;然而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 」

閱覽鹽與光四旬期資訊

進教之佑驛站:聖灰禮儀後 星期四 福音反省

圖片:鹽與光傳媒

路9:22-25

「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並且要被殺;但第三天必要復活。」祂又對眾人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這人必能救得性命。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喪失了自己,或賠上自己,為他有什益處呢﹖

反省

《迎難而上 勿失自我》

隨著聖灰瞻禮,便開始進入四旬期。在這期間,基督徒默想耶穌,因祂在世的使命而受的苦難、殺害,以及復活,好讓我們可以與耶穌共死同生。耶穌坦誠的告訴門徒,在人間建立天國並不容易。挑戰社會上不正義的權威和結構,將使祂和所有跟隨祂的人,飽受多方面的排斥,甚至喪失他們的生命。聽了這些話,門徒們難免感到沮喪。若是當好人也免不了遇上壞下場,何苦呢?如果我們生活沒有原則,時常貪圖便宜,即使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好,我們卻會漸漸失去自己,失去生命的方向,也容易被世界擺佈,無法正面影響世界。

天主,求祢讓我們在信仰的路上不要怠慢,勇敢的跟隨祢。亞孟。

進教之佑,為我等祈。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按此閱讀更多
《進教之佑驛站》反省文章

2022年3月2日至4月18日:免費收看鹽與光天主教電視頻道

2022年3月2日至4月18日
【免費收看】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頻道

由即日起至4月18日,您可免費收看加拿大鹽與光天主教電視頻道。我們為您提供不同類型的節目及影片,包括紀錄片、聖人傳記、梵蒂岡禮儀及活動直播、天主教兒童節目等等。

讓我們以媒體的方式與您一起善度四旬期到復活節!

如您還未安裝鹽與光電視頻道,
請立即與您的電視網絡供應商聯絡,
按此閱覽頻道清單

四旬期節目:《苦路同行》

「四旬期」是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準備期。在此時期內,教會鼓勵基督徒要特別祈禱、刻苦作補贖 (尤其是守齋)、行愛德善工,而「拜苦路」就是其中一個祈禱善工。

「拜苦路」,不單為了紀念主耶穌的苦難,而且還跟隨祂行走這條苦路,緊記苦路的終點,是基督復活帶來的永生。願我們一起透過行走這條苦路,得到力量從跌倒中再起來,與基督並肩同行。

來自臺灣的天主教媒體《光啟文化事業》、天主教網絡平台《麥力》及加拿大的天主教電視《鹽與光》為您攜手打造一個四旬期的靈修節目「苦路同行」。

節目內容取自《光啟社》的「你我的苦路」一書,聲音製作採用《麥力》在2015年舉辦的「線上苦路」,拍攝及電視製作則由《鹽與光》負責。我們希望讓大家能隨時隨地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在媒體空間裡一起祈禱。

特別鳴謝

「你我的苦路」-《光啟社》

著者: 安哲樂 (Clarence Enzler)

譯者: 孫柔遠

聯絡人

David Chiu (臺灣‧《麥力》)

「線上苦路」工作人員

臺北統籌:邱智偉(臺北‧萬大路玫瑰堂)

大馬統籌 : 劉永康(馬來西亞‧芙蓉聖母往見堂)

視覺設計:陳蕷絢(馬來西亞‧馬六甲聖德肋撒堂)

男聲:張皓為(高雄‧玫瑰聖母聖殿、臺北‧教友中心)

女聲:黃乙白(臺北‧聖方濟沙勿略堂)

吉他:蕭君智(臺北‧三重聖母聖心天主堂)

鍵盤:黃銘廷(臺北‧耶穌聖心堂)

長笛:張歆可(臺北‧耶穌聖心堂)

大提琴:羅勻(臺北‧耶穌聖心堂)

合唱團:

呂春龍(泰山‧聖方濟沙勿略堂)

徐明婕(高雄‧鳳山耶穌君王堂)

黃志豪(馬來西亞‧馬六甲聖德肋撒堂)

應沛汝(臺北‧耶穌聖心堂)

鄭喬尹(臺北‧耶穌聖心堂)

吳効諭(臺北‧耶穌聖心堂)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