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與各國駐聖座外交使團互祝新年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元月10日在梵蒂岡接見了各國駐聖座外交使團,並發表長篇講話,強調世界各地攸關人類及地緣政治的嚴峻議題,重申我們同屬一個人類大家庭的事實。世人住在共同的家園裡,為能處理當代急迫的難題,我們需要恢復一切現實的深處所蘊含的團結意識。

在各國駐聖座外交每年一度的聚會上,教宗指明他們的首要目標該是協助解決分歧、增進和諧。教宗首先談論當前的新冠疫情,以及它對人類造成的直接和間接影響。「新冠疫情衛生危機持續要求每個人做出巨大努力。強烈的意識形態常有損於我們抗擊疫情的奮鬥,撕裂人類理性與事物客觀現實之間的聯繫」。

教宗籲請各國秉持政治承諾,通過防控和免疫措施來謀求百姓福祉。「國際社會也要作出全面承諾,協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平等取得基本醫療照護和疫苗。」教宗呼籲各國政府和有關的第三方機構展現出責任感,「在地方、全國、區域和全球各層級發展出協調一致的對策,通過新的團結模式和工具來加強最急需國家的能力」。再者,教宗也敦促各國「採取慷慨分享的政策,那是確保人人都能得到診斷工具、疫苗和藥物的主要關鍵」。

圖片:vatican.ca

接著,教宗念及若干深受衝突、政治分裂、氣候變化後果及貧困影響的地方。黎巴嫩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教宗為他們呼求「必要的改革和國際社會的支援。這有助於該國維持其身份認同,繼續做不同宗教之間和睦共處、手足友愛的榜樣」。

在2021年期間,教宗前往伊拉克、布達佩斯、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希臘進行了國際牧靈訪問。在那些寶貴的相遇時刻裡,教宗與當地團體分享經驗,並有機會推動大公運動及宗教交談。教宗訪問希臘萊斯沃斯島時,見證了所有款待及協助移民者的慷慨熱忱,以及那些被迫離鄉背井的人的痛苦煎熬。那些移民離開摯愛,踏上危險旅途,對未知的將來感到恐懼。

教宗說:「在這些面容前,我們不能冷漠以對、作壁上觀,躲在鐵絲網後面,拿保衛安全或生活模式做藉口。」教宗深知,某些國家難以應付大批湧入的移民。為此,教宗呼籲各國及歐盟「採用一致且全面的系統來管理多個有關移民和尋求庇護者的政策,本著分擔責任的態度接收移民,審批尋求庇護的申請書,重新安置已審核通過的移民並協助他們融入新環境。面對當前的全球性挑戰,應以高瞻遠矚的策略,落實健全的模式」。

然而,教宗不僅關注那些抵達歐洲海岸的人,也關切那些逃離敘利亞、阿富汗,以及在美洲大陸上遷徙的百姓。後者給墨西哥與美國邊境帶來很大的壓力,其中許多是海地人,他們的國家近年來遭受多起悲慘事件的重創。教宗說:「移民議題、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明確顯示出沒有人能獨自獲救:當代多項重大挑戰在全球蔓延。」

教宗強調,世人需要恢復「同屬一個人類大家庭的共同身份意識。多邊外交上的危機會導致社會、政府和跨政府體系的信譽受損」。教宗擔憂的一個事實是,重大的決議、宣言和決策往往沒有經過真正的協商進程、沒讓所有國家都發表意見。這所造成的失衡激發了對國際機構的不滿,「在整體上削弱多邊體系,其後果是這體系在處理全球挑戰時越來越效果不彰」。

「多邊外交該當兼容並蓄,不抹去卻珍惜各民族歷史悠久的多元和情感。如此一來,它將重振信譽,並在應對挑戰時發揮效果。未來的挑戰將要求世人同心協力,以唯一人類大家庭成員的身份,從不同的視野出發,並要能為眾人的益處找出共同的解決之道。一旦通過對話和共識採納人類的基本價值觀,我們就能明白這些價值觀遠超過於任何共識。」教宗說:「這裡我想特別一提生命從受孕之初到自然結束的權利,以及宗教自由權。」

圖片:vatican.va

此外,教宗也談到聯合國第26次氣候變化大會上所達成的協議,稱這協議催促世人更努力、迫切地照料我們共同的家園。在新年聚會上,教宗表示,「多個步伐已然邁出,雖然跟所面對的問題的嚴重性相比,這些步伐略顯薄弱」。教宗期盼,「在今年11月將於埃及舉辦的第27次氣候變化大會上,這些決策能進一步得到鞏固。該做的事情還很多。」

教宗重申,他堅信世界各地百姓所受的苦,必然關乎整個人類大家庭。為此,教宗呼籲國際社會儘速為「無止境的衝突找出解決方案。這些衝突有時看來是不折不扣的代理人戰爭(proxy wars)」。教宗點出,「敘利亞需要政治和憲政改革,才能促使國家重生。也門的衝突是經年累月的人道悲劇,得不到媒體關注,國際社會又抱持某種程度的冷漠。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和平進程缺乏進展」。教宗期許,「以巴人民能在兩個國家內和睦共處,擁有安全保障,不挾恨報復」。另外,教宗也提到利比亞的緊張局勢、在非洲薩赫拉地區由國際恐怖主義引發的暴力事件,以及在蘇丹、南蘇丹和埃塞俄比亞的內亂。

美洲大陸則深陷「不公不義的處境」。地方性的腐敗和各種形式的貧困侵犯人性尊嚴,使社會衝突惡化。在歐洲方面,教宗呼籲為烏克蘭、南高加索地區和巴爾幹半島找出持久的解決方法。「危機打擊緬甸已有將近一年之久。」為睿智且有效地應對危機,迫切需要對話與友愛。「緬甸的街頭曾是相遇的地方,如今卻上演打鬥,連祈禱場所也無法倖免」。

這些衝突之所以加劇,是因為軍火充足,以及「有人肆無忌憚地散布武器」。因此,教宗呼籲裁軍,並表示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方大會的新承諾寄予厚望。「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是可行且必要的」。這是聖座一貫的立場。

教宗最後重提他今年的《世界和平日文告》,強調教育及工作是促進對話及友愛文化的必要條件。教育能促成人類整體發展,使人變得「自由又負責任」。在此機會上,教宗提到並譴責在天主教會教育場所發生的性侵犯罪行。同時,教宗說:「任何社會絕不能放棄教育的責任。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國家預算往往提撥給教育太少資源。教育主要被視為成本,是可做出的最好投資。」

關於工作,教宗表明,勞動是「建設並維持和平的必不可少因素」。但疫情卻導致很多勞工失業、飽受剝削或經濟不穩定。「掉到極度貧困線以下的人數顯著增長」。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也需要「地方、國際、區域和全球層級的各方加緊合作」。教宗期盼新的一年會是個轉機,以增進我們唯一人類大家庭手足情誼的紐帶,人人都能意識到沒有人能獨自獲救。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16名嬰兒付洗:父母親要守護孩子的基督徒身份

圖片:vatican.va

2022年1月9日主受洗節當天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小堂主持感恩祭,為16名嬰兒付洗。去年,這項禮儀因疫情緣故而中斷,今年則照常舉行。受洗的嬰兒都是梵蒂岡職員的孩子。教宗指出,守護基督徒的身份是父母親每日的責任。

教宗首先依照嬰兒聖洗禮儀,詢問在場父母們:「你們要給孩子起什麼名字?為他們請求什麽?父母們是否明白這些責任?」然後,教宗向父母們抱過來的每個嬰兒說:「親愛的孩子們,教會喜悅地歡迎你們」,並給他們劃上基督信仰的標記,十字聖號。

禮儀中的第一篇讀經誦念了《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二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弟鐸書》,《福音》敘述了耶穌在約旦河岸受洗的事跡:「眾百姓受洗後,耶穌也受了洗;當祂祈禱時,天開了;聖神藉著一個形像,如同鴿子,降在祂上邊;並有聲音從天上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路三21-22)

同以往這種場合一樣,教宗的彌撒講道很短。在禮儀的讚美詩中說,以色列子民赤著脚,以虔敬的心靈走向約旦河。教宗解釋:「這表明他們承認自己需要被天主來浸濕。今天,這些嬰兒也以虔敬的心靈接受天主的公義、耶穌的力量,在生命中前進的力量,並領受了基督徒的身份。」

教宗請這些嬰兒的父母親和代父代母們守護這個身份:「這是你們一生的工作:守護你們的子女的基督徒身份。這是一項每日的工作,要使他們在今天領受的光的照耀下成長。今天的訊息正是:守護基督徒的身份,這是你們今天讓你們的孩子所領受的身份。」

在誦念了《諸聖禱文》後,兩位共祭神長,教宗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Konrad Krajewski)樞機和梵蒂岡城國政府主席貝赫斯(Fernando Vérgez Alzaga)總主教為每位候洗嬰兒傅油,作為得到滋養和抵抗罪的記號,同時也是在難免受到傷害時的慰藉。教宗繼續誦念禮儀經文,在場的父母親和代父代母們宣認信仰、棄絕魔鬼及其作為和誘惑。

接著,嬰兒們被一一抱到聖洗池旁,教宗為他們施行洗禮。隨後授予領洗嬰兒白衣,這一成為新受造物的象徵,他們也領受了基督的光。每位嬰兒的父親走到復活蠟前,取火點燃了自己手中的蠟燭,這光將陪伴父母親在他們的子女面前作出信仰見證。禮儀結束後,教宗問候了在場的每個家庭,再次給每個嬰兒一個愛的撫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學習賢士們走向白冷,對天主的渴望

圖片:vatican.va

2022年1月6日,普世教會慶祝主顯節,也就是藉著3位千里迢迢前往白冷岩洞朝拜的賢士們的見證,主耶穌向世界顯示的日子。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21位樞機、19位主教和大約150位司鐸與教宗共祭,但因疫情管控措施,在場參禮的信友人數受到限制。

圖片:vatican.va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首先問道:「是什麽原因促使這幾個來自東方的人動身遠行呢?他們本可以安心地留在自己的安全地區,卻被一個來自天上的標記所困擾,急於詢問:才誕生的猶太人君王在哪裡?」教宗說:「他們不讓自己的心在冷漠的安樂窩中麻木,而是渴求光明;不被拖入怠情,而是被向往新的視野所點燃。他們行動的秘訣在於渴望,而渴望則表示尋求那越過即刻能實現、能看到的事物。那就是邀請我們看向更遠的地方,因為生命不是全部在此,也在其它地方。生命就像一張空白的畫布,需要被著色。偉大的畫家梵高這樣寫道,對天主的需求驅使他在夜晚出去畫繁星。」

教宗接著表示:「正是渴望讓我們超越久已養成的習慣,超越一種老生常談和令人厭倦的信仰。我們的生活和信仰旅程需要内心激起的渴望。可是,我們是否已被困住太久、停留在一個傳統、外在、形式上的信仰中,不再能溫暖人心,也不能改變生命了?我們的言語和禮儀能否在人心中激起前去與天主相遇的渴望,還是豪無生氣的話語,只談自己且對自己說話?」

教宗也提到:「許多人和許多團體正在勉力應對因對天主的渴望的消失而來的信仰危機。我們過於埋頭於地上的圖表,卻忘記抬頭望天;我們通曉許多事物,卻不思念我們所缺乏的事物,不思念天主。我們固執於所需,即吃什麽和穿什麽,卻任由向往遠方的渴求流逝。我們身處飽食終日的團體,心中不再有任何需求。封閉的人、封閉的團體、封閉的主教、封閉的神父,以及封閉的奉獻生活者,因為缺乏渴望使人悲哀,令人冷漠。」

教宗提醒每個人:「今天要捫心自問,怎樣走我們的信仰旅程。我們應去賢士們那裡,學習對渴望的培養。我們能從他們那裡汲取幾項教誨:他們首先在看到那顆星時起身出發:這教導我們,每天都要重新啓程,在生活和信仰中都該如此,因為信仰不是固定住的支架,而是一個迷人的旅程,一個持續不斷和不安於現狀的動態,在這個旅程中總是在分辨中尋找天主。」

「隨後,賢士們詢問耶穌聖嬰在哪裡?的確,需要詢問和聆聽天主和當代的人向我們提出的詢問。賢士們教導我們要有勇敢的信德,不怕挑戰權勢的陰暗邏輯,成為正義和友愛的種子。最終,賢士們選了另一條路返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這是聖神的創造力,祂總是使事物煥然一新。此時,這也是我們正在進行的世界主教會議的任務之一:在聆聽中一起行走,讓聖神提示我們新的路徑,為把福音帶給冷漠的人、遠離的人,以及失去希望,但正在尋找賢士們所找到的極大喜樂的人。走出去,向遠處走,向前行進。」

教宗指出:「在賢士們的旅程中有一個關鍵時刻,就是他們來到了目的地後,便朝拜了嬰孩。朝拜的重要性在於處在天主的臨在中,並且說:『唯獨祢能使我重拾朝拜的樂趣,重新激起渴望』。」教宗强調:「對天主的渴望只有守在天主跟前才能增強,因為只有耶穌才能轉變我們的心。」

「我們每天要如此前行,如同賢士們那樣確信,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有一顆星在閃耀。這是上主的星,祂來照顧我們脆弱的人性。我們要啓程朝向祂行走。我們切莫麻木不仁和低頭認命,切莫陷於平淡生活的悲哀中。我們要學會聖神的急切不安,不安於現狀的心。世界在期待著信徒們激起渴望天鄉的新動力。」

最後,教宗勉勵每一位信徒:「要夢想、尋找、朝拜,並像賢士們那樣,向天主的驚喜開放。」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第30屆世界病人日文告:愛德路上與受苦者並肩同行

圖片:Vatican Media

下載
2022年第30屆世界病患日文告全文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方濟各
第 30 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2 年 2 月 11 日

「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 36)

愛德路上與受苦者並肩同行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30 年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設立了「世界病患日」,為了鼓勵天主子民、天主教醫療機構和公民社會,多多關注病患和醫護人員的需要。1

感謝天主!過去這些年來的努力,在世界各地許多教會中開花結果,很多方面都有長足進步;但要保障所有的病患,包括生活在極度貧窮與弱勢地區中的人,讓他們獲得需要的醫療服務及牧靈關懷,好使他們體驗到患病是與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的基督相結合,尚有一段長遠的路途要走。願第 30 屆世界病患日的閉幕禮,因疫情的緣故而無法在祕魯的阿雷基帕進行,而改在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大殿進行,能幫助我們成長、更親近地服務病人及他們的家庭。

1.如同天父滿懷慈悲

第 30 屆世界病患日所擇定的主題是「你們應當慈悲,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路六 36),要求我們首先將目光轉向「富於慈悲的天主」(弗二4)──祂以慈父的眼光看照自己的子女,即使他們背離了祂。慈悲是天主最有代表性的名號。「慈悲」並非是一時間的情感流露,而是在天主所做的一切裡一股恆常的力量,充分呈現天主的本性。慈悲同時是力量與溫柔。因此,我們可以既驚嘆又感恩地說,天主的慈悲本身蘊含了父愛及母愛的面向(參閱:依四九 15),因為祂以父親的力量和母親的溫柔眷顧我們,始終渴望賜予我們在聖神內的新生命。

2. 耶穌――天父的慈悲

天父的獨生子是天父對病患慈悲的愛的最高見證人。多少次,福音述說了耶穌與受各種疾病折磨的人相遇!「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瑪四 23)。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到底耶穌為何對病患特別地關懷?主派遣宗徒們傳揚福音並醫治病人,甚至讓這份關懷成為他們的重要使命。(參閱:路九 2)

一位二十世紀的哲學家提出這樣的闡釋:「痛苦就是絕對的隔閡,絕對的隔閡使得人求助另一個人,呼求另一個人。」2 當一個人因著病痛而有了肉身軟弱與痛苦的經驗,心情自然沉重,產生恐懼,心中充滿種種疑問,面對所發生的事情,人生的意義反倒成為迫切的問題。說到這裡,怎能不想起那些無數的病患,他們在加護病房孤獨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刻,縱然有慷慨體貼的醫療人員照顧,但卻遠離他們生命中最親愛和最重要的人。這讓人明白,病患身邊有一些人跟隨耶穌──天主的慈悲──的榜樣,在患病的創傷上傅抹安慰的油膏、灑上希望的酒,為天主的愛作見證,尤其重要。3

3. 觸摸基督受苦的血肉之軀

耶穌邀請眾人如同天父滿懷慈悲,這份邀請對醫療人員具有特別的意義。我所念及的,是醫生、護理師、醫技人員、後援人員與看護人員,以及眾多慷慨奉獻寶貴時間服務受苦者的志工們。親愛的醫療人員,你們以愛和專業在病患的身邊服務,這服務超越職業的範圍而成為使命。你們觸摸到耶穌受苦的血肉之軀,你們的雙手可以成為天父慈悲雙手的標記。你們要意識到你們職業的尊貴高尚,以及應承擔的責任。

我們感謝天主,因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新的科技支援治療方法,給病患帶來莫大益處;醫學研究對病理學也有寶貴的貢獻,復健醫學也在專業和技術方面精益求精。縱然如此,這些進步也不能讓我們忘記,每一位病患在個人尊嚴或是痛苦軟弱上,都是獨一無二的。4 病人本身總比疾病更為重要,也因此,沒有任何診療方法可以不去聆聽病人,不聆聽他們的病歷、焦慮和恐懼。就算病人藥石罔效,關懷總是需要的,總是要去安慰、總是能藉著親臨關懷來使人覺得關心勝過疾病。所以,我希望透過醫療人員的培訓,能夠幫助他們培養聆聽與同理的能力。

4. 醫療中心是「慈悲之所」

世界病患日也是給我們關心醫療中心的良好機會。數世紀以來,基督徒團體透過開設無數的「慈善撒瑪黎雅人的客店」來實踐對病人的慈悲,以愛與關懷服務各種病症的患者,特別是那些因為貧窮、社會所排斥或難以治療的疾病而無法獲得醫療照顧的人。這些狀況當中,孩童、年長者和最弱勢者尤其身受其害。許多傳教士如同天父滿懷慈悲,在福傳的同時,也設立了醫院、藥局與長期照護安養機構。藉著這些寶貴事業,基督徒體現出自己的愛德,並使得門徒們所見證的基督之愛更加真實可信。我特別想到那些在地球上最貧窮的地方,當地人都得長途跋涉才能找到治療機構,而且資源有限,只能做他們能做的。還有很多有待改善的地方,在一些國家,取得合適的醫療服務是種奢侈,比如說,在一些貧窮國家,就沒有足夠的疫苗可對抗新冠病毒,甚至連簡單的疾病,也難以獲得藥物的治療。

在這脈絡中,我想再次強調天主教醫療機構的重要性:天主教醫療機構是寶貴的資產,是必須要保護與維護的。它們的貢獻勾勒出教會的歷史,表達了教會對病患和窮人的親近,以及對那些為人所輕忽的處境的關切。5 多少宗教團體的創辦人,就是聽見了那些缺乏醫療照顧,或是不被妥善治療的弟兄姊妹的呼聲,傾盡一切為他們服務。今日也是一樣,就算是在已開發國家,他們的臨在也是一種祝福──不僅提供身體所需的專業醫療照護,更是給予愛的關懷,專注病患本身和他們的家人。在這丟棄文化盛行的時代,生命不見得受到歡迎,人不見得樂於生活,這些組織機構,就好似「慈悲之所」,能作為典範:使所有的生命,就算是最脆弱的生命,從開始到自然的結束,都能獲得保護和關懷。

5. 以親臨及接近來實踐慈悲的牧靈關懷

過去 30 年間,健康照護的牧靈關懷也日漸倍受重視。若窮人所受的最嚴重歧視是缺乏靈性的關懷──而病人是健康上的窮人──我們可不能忘記給予他們天主的親近、祂的祝福和聖言、聖事的施行,以及在信仰內成長茁壯的機會。6 我想藉此提醒各位,陪伴病人和牧靈關懷不是特定志工的任務,探訪病人可是一份邀請,由基督交付祂所有的門徒。有多少病人和年長者正在家中等待著你的探訪!慰藉人的事工是每個領了洗的人的任務,而且要謹記耶穌所說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瑪廿五 36)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透過瑪利亞──病人之痊的代禱,我為所有病患和他們家人獻上我的祈禱,願他們與肩負世界痛苦的基督結為一體,因而能尋獲人生的意義、安慰和信心;也為各地的醫療相關工作者祈禱,願他們能富於慈悲,在親自提供病患所需的醫療服務時,也給予病患兄弟情誼般的親近。

我衷心地給予各位宗座的祝福。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1 年 12 月 10 日──洛雷托聖母慶日。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閱: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為創立世界病患日,致宗座醫療牧靈委員會主席傅倫里.安傑利尼樞機的信函,1992 年 5 月 13 日。

2 列維納斯,《痛苦的倫理》,痛苦。身與心,證據分享。J.-M. von Kaenel 編輯,巴黎 1994 年,第 133~135 頁。

3 參閱:羅馬彌撒經書,頌謝詞第八式,耶穌,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4 參閱:接見義大利全國外科和牙科醫生協會的談話,2019 年 9 月 20 日。

5 參閱:三鐘經談話,於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2021 年 7 月 11 日。

6 《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013 年 11 月 24 日),200 。

來源: vatican.va

教宗公開接見:大聖若瑟顯示養父之愛的圓滿

圖片:vatican.va

2022年1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對耶穌的養父、大聖若瑟的父親身份,以及當今時代作父親或母親的深層意義進行了反省。教宗指出:「我們處於一個人所共知的孤兒時代,並不是將孩子帶到世界上就能稱為父親或母親。」

教宗解釋:「大聖若瑟乃是為父親的好榜樣,瑪竇和路加兩位福音的作者都描述他不是耶穌的生父,而是耶穌的養父(參閲:瑪一16;路三23)。為瞭解若瑟在法律上的父親身份,需要回到在東方盛行久遠的收養制度(申廿五5-6),這種作法勝過我們的時代。」

「若瑟作為耶穌的正式父親,履行給兒子取名的權利,在法律上承認祂,而且知道天主已為瑪利亞的兒子準備了一個名字:『耶穌』,有『上主拯救』之意。因此,父親並非天生的,而是要被塑造的。一個男人成為父親,不僅由於他把孩子帶到世界上,更是因為他要肩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當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的生活承擔責任時,他就以某種方式向那個人行使父職。(《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

圖片:vatican.va

教宗由此談到今天的現狀,說:「我特別想到所有透過領養途徑而向接納生命開放的人。若瑟向我們表明,這種親情關係並非是次要的,並非一種權宜之計。這種選擇屬於愛和做父親和母親的最高形式。世界上有多少孩子盼望有人照顧他們啊!」

教宗接著提到:「許多夫妻 希望成為父親和母親,但因生理上的原因而無法做到;也有許多夫妻雖然已有子女,卻也願意將家庭的溫暖與沒有家庭的孩子分享。因此,不要害怕選擇領養的途徑,也不要害怕承擔收養的風險。今天我們處於人口冬天,許多人寧願寵物陪伴在身旁,也不想要孩子。」

教宗表示:「這種對父親和母親身份的否定……剝奪了我們的人性。因此,文明變得更陳舊,沒有人情味,因為失去了父愛和母愛的豐富內涵,這種愛是一個人生命的圓滿。不錯,生育子女總是要冒風險,領養子女也如此,但沒有子女更是冒險。否定作父親和作母親,無論是實際的還是精神上的,都更為冒險。」

此外,教宗强調:「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不發揮自己的父愛或母愛意識,就欠缺點什麽,欠缺主要和重要的東西。我希望有關機構總能隨時幫助領養上的這層意義,認真監督,卻也要簡化所需手續,使許多需要一個家庭的孩子,以及許多渴望奉獻於愛的夫妻的夢想得以實現。」

教宗祈求:「不讓任何一個人缺少父親的愛,並懇求大聖若瑟保護和幫助所有的孤兒,為渴望有子女的夫妻轉禱。」

教宗最後向耶穌的養父,大聖若瑟獻上特別的請求:

大聖若瑟,
你以父親的慈愛愛了耶穌,
請你親近許多沒有家庭
且渴望有一個父親和一個母親的孩子們。
請你扶助未能有子女的夫妻們,
幫助他們透過這種痛苦,
發現一個更遠大的計劃。
請你使任何人都不缺少一個家庭、一種親情,
以及照顧他或她的人;
請你治癒向生命封閉的人,
使他們向愛敞開心扉。
阿們!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2022年天主之母節彌撒

圖片:vatican.va

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元旦、天主之母節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了大禮彌撒。為嚴防新冠疫情擴散,當天參禮的人數不多。教宗在講道中指出,牧羊人在白冷探訪在馬槽裡的耶穌聖嬰時倍感欣喜,因為馬槽是天主親近他們和所有貧困、受排斥者的證明。主耶穌生來「弱小又貧困」,這個事實令我們心中充滿了「愛,而非恐懼」。

教宗表明,聖母瑪利亞當時的處境卻大不相同:她得忍受「馬槽的難堪」。聖母早在牧羊人之前就已聽聞天使報喜,知道自己要誕育一子,起名為耶穌,祂將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然而,在分娩時刻,瑪利亞不得不將嬰孩安放在「牲口用的馬槽裡」。教宗問道,聖母怎能將至高者的光榮與馬槽的辛酸貧困相調和呢?但是,聖母並未灰心喪志,反倒「把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二19)。

牧羊人喜不自禁,逢人便說他們在夜裡看見天使報喜、前去朝拜耶穌聖嬰的事。聖母則是若有所思,在心中思量著當下的現況。教宗指出,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呈現出信仰經驗常見的兩個層面:牧羊人提醒我們,在信仰之初,一切似乎簡單又清晰;而聖母的沉思則表現出「成熟穩重的信德」。

教宗敦促信眾向天主之母學習她「默存心中、反覆思想」的態度,因為我們也會必須應對人生中的重大挑戰,面對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我們從福音中得到的喜樂也會遭遇試煉。聖母瑪利亞教導我們,在這些艱辛處境中,我們能學習在信德上成長、成熟,因為「通往目標的道路狹窄,要是沒有十字苦架就沒有復活」。

為了克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我們需要像聖母那樣把所發生的一切「默存心中」,而非遺忘或拒絕現實。聖母把「生活中體驗到的驚喜和困擾都默存心中」,也就是天使宣報的喜訊,以及她生產的簡陋馬槽。教宗說:「聖母並未挑三揀四,而是默存心中。她接納生命,沒有試圖偽裝或粉飾它。」

談到聖母「反覆思想」的態度,教宗闡明,聖母將一切放在心裡,為美好和挑戰祈禱,從天主的視角分辨出其中更重大的意義。聖母明白「至高者的光榮在謙遜中彰顯出來」,她在聖嬰耶穌必須躺在馬槽裡的現況中「接納天主的救恩計劃」。

教宗觀察到,「默存心中」和「反覆思想」是許多母親的態度,她們正面迎向養育兒女的挑戰。慈母的目光與愛讓人能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待一切,「認識現況,並且腳踏實地」。那照料、關愛的目光能激發新希望。教宗表示,我們需要這種能在分裂中「編織共融絲線」的人。

新年伊始,在天主之母、我們的母親瑪利亞的注視下,有一條「通往新生與成長的道路」。教宗期勉每個人更努力捍衛母親、保護婦女,並沉痛指責當今婦女遭受暴力的可怕問題。「傷害婦女等同於冒犯天主,一位從女人身上取得我們人性的天主」。

教宗最後祈願在聖母瑪利亞的母愛護佑下,她能助佑我們大家「把一切默存心中,反覆思想,不怕考驗,並喜樂地確信上主是忠信的,祂必會把每個十字苦架化為復活」。在講道結束之際,教宗邀請眾人效法厄弗所的天主子民,高呼三聲:「天主聖母、天主聖母、天主聖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年終感恩晚禱:願聖誕節的驚喜帶來感恩與團結

圖片:vatican.va

在2021年歲末年終的時刻,整個世界仍然籠罩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陰霾之中,樞機團團長雷(Giovanni Battista Re)樞機於12月31日傍晚5時主持了一年一度的年終晚禱禮儀活動。教宗方濟各在禮儀中講道,回顧聖誕期的禮儀,指出降生成人的偉大奧跡在我們心中喚起驚喜、讚歎和默觀的意識。

教宗首先解釋瑪利亞、若瑟和白冷郡牧羊人對基督的誕生是何等又驚又喜,這也應激發我們對基督誕生奧跡核心的理解。教宗指出:「這驚喜感必須是深刻並觸動我們的心靈,否則我們的生活或社會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教宗解釋道:「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居住在我們中間”的現實提醒我們,在這開始天主之母節的隆重禮儀中,瑪利亞是這一事件的首位見證者。因她的謙遜,她成為最偉大的見證者。她的内心充滿著驚喜。瑪利亞的驚喜、教會的驚喜充滿著感激之情,意識到天主沒有抛棄祂的子民,祂已經來到,是與我們同在的天主。雖然我們生活的問題和挑戰依就存在,但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天主愛我們、救贖我們,恢復我們作為子女的尊嚴。這使我們感到安慰。」

接著,教宗指出:「疫情大流行造成了一種迷失的感覺。在開始時,似乎有一種團結的感覺,即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接著就是能者自救的誘惑。後來,感謝天主,我們再次以責任感作出回應,我們必須懷有對天主的感激之情,因為決定團結一心負起責任的選擇來自天主,來自耶穌。祂在我們的歷史中一次而永遠地留下了最初呼召的路徑,即:成為所有人的弟兄姐妹、同一天父的子女。」

最後,教宗鼓勵大家:「仰望向我們微笑的榮福瑪利亞,願她教導我們信賴並追隨上主。祂賦予我們生活和我們所作的一切以意義。讓我們堅信無論在快樂還是悲傷的時刻,祂給予我們的望德是一個永不叫人失望的希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第55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圖片:Vatican Media

以下是第55屆世界和平日文告全文:

教宗方濟各
第 55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2 年 1 月 1 日

建立持久和平的工具是:
教育、工作與世代間的對話

1. 「那宣布和平者的腳步,在山上是多麼美麗啊!」(依五二 7)

依撒意亞先知的這番話所傳達的安慰和釋然,是要給在流亡中飽受凌辱、暴力和壓迫,喪失尊嚴、生死不定的以色列人民。先知巴路克因觸景傷情而自問:「以色列!這是什麼事呢?怎麼你竟住在敵人的國內,在異地衰老,與亡者同污,與降入陰府的人同列呢?」(巴三 10~11)。和平使者的來到,正是以色列人民重生於歷史廢墟的希望──一個光明未來的開始。

今天,令人難過的是,和平之路──也就是教宗聖保祿六世所給予的新名稱:整體發展1 ──仍距離許多男男女女的真實生活十分遙遠,因此與我們人類大家庭也十分遙遠,而這個大家庭已完全彼此相連。儘管有無數的努力,以促成國與國之間建設性的對話為目標,然而,戰爭和衝突那震耳欲聾的吵鬧聲依然有增無減,與此同時,流行病擴展蔓延,氣候變遷的影響和環境品質都日益惡化,飢饉乾渴的悲劇也逐年增加,並在個人主義而非互助共享的經濟模式之下繼續重演。我們這個時代,與古時先知時代一樣,窮人和大地的呼喊聲2 不斷地提升,哀求要得到正義與和平。

在任何時代,和平同時是上天所賜予的恩典,以及人類共同努力的成果。確實,我們可以說那是和平的「建造」──社會的各個不同機構都要有所貢獻;也是和平的「工藝」──每一個人都要參與。3 我們全體都能共同合作去建造一個更和平的世界:從每個人的心中開始,而又從每個人在家庭中和社會上的關係開始,以及從人與環境的關係,直到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開始。

在此我願提出締造持久和平的三條途徑。首先是世代之間的對話,作為實現合作計畫的基礎。第二是教育,作為自由、責任和發展的要素。最後是工作,為充分實現人類尊嚴。這是為「締結社會契約」4 所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沒有這三個要素,每一個和平計畫都無法持之以恆。

2. 以世代之間的對話來建立和平

這個世界仍然被疫情所引發的許多問題箝制著,「有些人試圖躲進自己的世界來逃避現實,也有人以破壞性的暴力對抗現實,但是在自私地表現冷漠和暴力地作出抵抗之間,我們總有可能作出另一選擇:對話。世代間的對話。」5

一切真誠的對話,除了正確和積極地交換意見外,還需要參與對話者之間的基本信任。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重拾這種彼此之間的信任。當前的公共健康危機已增加了我們的孤立感和自我封閉的傾向。老年人的孤獨感緊隨著青年人面對未來而缺乏願景的無助感。此一危機確實令人痛苦,但也能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的確,在這疫情期間,我們在世界各地都看到了許許多多憐憫、分享、互助團結的例子。

對話意即彼此聆聽、分享不同的觀點,達到共識並同道偕行。在不同世代間的對話中促成這一切,意思就是打破衝突和丟棄文化的硬土,好能播下持久和共同分享和平的種子。

雖然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經常造成世代之間的隔閡,但當前的危機也讓我們看到世代之間急需一種夥伴關係。青年人需要長者的智慧和經驗,而較年長者則需要青年人的支持、愛戴、創造力和動力。

重大的社會挑戰和締造和平的過程,必然需要記憶保有者──即年長者,與推動歷史向前的青年人之間的對話。每一方都必須願意為對方留下空間,而不是為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堅持壟斷全部的狀況,就彷彿沒有過去與未來一樣。我們正經歷的全球危機讓我們更清楚,世代之間的接觸與對話,應該是一個健全政治背後的驅動力,這個健全的政治不能以「零星的修補或倉卒的方案」6 來處理當前的問題,而是以愛他人為最卓越的形式,7 去尋求未來共同及永續的方案。

如果在困難中,我們能練習這種世代間的對話,「將能穩固地扎根於當下,並從這個位置探討過去和未來:回顧過去,從歷史學習,治癒那些不時影響我們的創傷;展望未來,激發熱情,讓夢想萌芽,喚起預言,滿懷希望。當我們團結一致,我們可相互學習。」8 因為若是沒有根,樹木要如何成長結果呢?

照料受造界,正是我們要一起關心的事情。事實上,環境「是一份借用的禮物,每一世代必須留傳給下一代。」9 所以,那些為一個更公義的世界而努力的眾多青年人,都必須被讚賞並予以鼓勵,因為這世界是託付給我們管理,要我們維護的。在面對急需改變歷史方向10的挑戰時──而這日常生活的挑戰帶來倫理和社會環境上的困難──他們不眠不休,並以熱忱,尤其是帶著一份責任感在為此而努力。11

另一方面,共同建造和平道路的機會,也不能忽視教育和勞動,那是為世代間對話所特別需要的環境和背景。教育為世代間對話提供了基本原理,而不同世代的男女應在勞動的經驗中,發現他們能夠合作並為了社會的福祉而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技能。

3. 以教導和教育作為和平的驅動力

近幾年來,用於教育和訓練的資金大幅減少,此現象全世界皆然,大家多半把這些資金視為開支,而不認為那是投資。然而教導和教育是促進人類整體發展的主要工具;它們讓個人更加自由、更負責任;也是捍衛並促進和平所不可或缺的。換而言之,教導和教育是一個能讓有凝聚力的民間社會產生希望、繁榮和進步的基礎。

但軍事支出的增加反而超過冷戰時期後的軍事開支,而且似乎還會一直暴增。12

因此,現在正是國家政府發展經濟政策的好時機,翻轉用於武器的公共基金及投資於教育基金的比例,刻不容緩。此外,釋出財金資源,以適當的方式將之用於醫療保健、學校、基礎建設、土地關懷等等,才能使真正的國際裁軍程序大力促進國家民族的發展。

我希望在投資於教導和教育的同時,也能更努力於促進「關懷的文化」13,在面對社會分裂和反應遲鈍的機構時,關懷的文化可以成為一個共同語言,致力於破除障礙、建立橋梁。「當國家內豐富多樣的文化之間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國家才能發展。這些文化包括大眾文化、大學文化、青年文化、藝術文化、技術文化、經濟文化、家庭文化和媒體文化。」14 因此,必須透過「一個為未來世代及與未來世代的全球性教育協定,讓家庭、社區、學校、大學、機構、宗教、政府及整個人類家庭致力於培養成熟的人」 15,藉此打造一個嶄新的文化典範。這協定是根據一種和平文化的模式,以 友愛為中心的發展和永續性,以及人類和環境間的協定,來促進整體性的生態教育。16

我們可投資於教育和訓練年輕世代,並透過一個目標明確的培育方案,藉此幫助他們,把他們帶到勞動市場上的適當位置。17

4. 以促進就業機會和保障勞動來建立和平

勞動是建立和維持和平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讓我們表達自己和我們的天賦、我們的承諾,我們的辛勞,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因為我們總是要與某些人,或為某些人工作的。從這個明確的社會角度來看,我們是在工作場所中學習致力建造一個更適宜居住且更美好的世界。

面臨眾多挑戰的勞動市場,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數百萬的經濟和生產活動停擺,短期工人越來越沒有保障;許多提供大眾生活必要服務的勞動者,他們的公眾和政治形象變得更低;在許多情況下,遠距教學已導致學習不足,而且會使學業完成的時間延後。此外,剛進入就業市場的青年人以及最近失業的成年人,他們都前景黯淡。

尤其是非正規經濟──其中往往牽涉到移工──受到經濟危機破壞性的衝擊。其中有許多人往往不受國家法律的承認,好像不存在一樣。他們及他們的家人生活在極度不安穩的情況下,成為各種奴役形式的受害者,而且沒有受到任何福利制度的保護。目前全世界的勞動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享有社會保障制度,或是極其有限的福利。在許多國家中,暴力和有組織的犯罪也在增加,侵犯人民的自由與尊嚴,毒害經濟,阻礙共同利益的發展。對此,唯一的解答就是擴大有尊嚴的就業機會。

事實上,勞動是每一個團體建立正義與互助團結的基礎。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科技的進步日漸取代人類的工作,因為這樣做對人有害。工作是必要的,它代表人生在世的部分意義,是成長的途徑,使人類發展和個 人滿全。」18 我們必須集思廣益,共同努力,為能創造出解決方案與條件,提供機會給就業年齡中的每一位,好使他們透過工作,對家庭生活及整個社會都能有所貢獻。

現在比任何時候更迫切需要在全世界推動良好和有尊嚴的工作條件,為促進公益以及照料受造物。創業的自由需要得到保障和支援,同時我們必須努力,使大家的社會責任感得以更新,而不是把利潤視為唯一的主導準則。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敦促各種企業尊重勞工基本人權的倡議,都必須在各個層面上推動、被接納和予以支援,不僅提高消費者的意識,也藉此提升各機構及民間社團和企業組織的敏銳度。隨著企業界越來越意識到他們在社會上的角色,他們就越能成為人性尊嚴受尊重的地方。這樣他們就能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由此看來,政治界蒙受召叫扮演積極的角色,去推動經濟自由和社會正義之間公正的平衡。所有在這領域工作的人──從天主教工人到企業家──都能在教會的社會訓導中找到明確的指導方針。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正當我們設法齊心協力,為能脫離這疫情時,我願再次感謝所有以慷慨之心及責任感,在教導、捍衛人權、提供醫療照顧、促成家庭成員和病人之間的相聚,並為貧窮和失業者提供經濟支援的那些人。我會在祈禱中記得那些受難者及他們的家人,繼續為他們祈禱。

我向政府領袖及所有擔負政治和社會責任的人士,向教會團體的牧者和牧靈工作者,向所有善心男女人士呼籲:讓我們懷著勇氣和創意,一起在「世代間的對話」、「教育」和「工作」的途徑上同行。願越來越多的人士以謙遜和勇氣,日日努力,默默地成為和平的工匠。願和平的天主時時領導他們,並且以祂的降福陪伴他們!

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

2021 年 12 月 8 日(臺灣明愛會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參閱:《民族發展》通諭(1967 年 3 月 26 日),76 以下。

2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49。

3 參閱:《眾位弟兄》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231。

4 同上,218。

5 同上,199。

6 同上,179。

7 參閱:同上,180。

8 《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2019 年 3 月 25 日),199。

9 《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59。

10 參閱:同上,163、202。

11 參閱:同上,139。

12 參閱:向第四屆巴黎和平論壇的與會者致詞,2021 年 11 月 11~13 日。

13 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231;2021 年世界和平日文告:「關懷的文化作為和平之路」(2020 年 12 月 8 日)。

14 《眾位弟兄》通諭(2020 年 10 月 3 日),199。

15 參閱:全球教育協定影片訊息:一同眺望(2020 年 10 月 15 日)。

16 參閱:高級別氣候雄心峰會影片訊息(2020 年 12 月 12 日)。

17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人的工作》通諭(1981 年 9 月 14 日),18。

18 《願祢受讚頌》通諭(2015 年 5 月 24 日),128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來源:vatican.va

教宗公開接見:聖若瑟是受迫害但勇毅的移民者

Refugees La Sagrada Familia art print by Kelly Latimore

2021年12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了今年最後一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大聖若瑟為省思的主題,當天論述大聖若瑟在受迫害和遠走他鄉境遇中的勇氣。教宗指出:「他的勇氣是剛毅的同義詞,是諸樞德中的一個。這告訴我們,人生常處於逆境,我們應效法大聖若瑟,勇敢信靠天主上智的安排。」

圖片:vatican.va

關於若瑟携帶全家逃往埃及的原因,依照《福音》的記述:「上主的天使托夢顯於若瑟說:『起來,帶著嬰孩和祂的母親,逃往埃及去,住在那裡,直到我再通知你,因為黑落德即將尋找這嬰孩,要把祂殺掉。’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祂的母親,退避到埃及去了』(瑪二13-14)。」

教宗由聖家的經歷談到今日的現實,說:「納匝肋的聖家遭到這樣的屈辱,親身經歷了離開故土必須面對的生活不穩定、擔心和痛苦。今天仍有許多我們的兄弟和我們的姐妹被迫生活在同樣的不義和痛苦中。這幾乎總是由權勢者的蠻橫和暴行造成的。這也是耶穌的經歷。」

「黑落德聽到耶穌誕生的消息後,感到心煩意亂,覺得這對他的權力是一種威脅。他於是想消除耶穌,但由於無法找到祂,就想出一個惡毒的主意:把白冷城兩歲以下的嬰孩全都殺死。天使在若瑟的夢中告訴他這個危險,要他帶全家逃離。」

教宗說:「黑落德的計劃讓我們想起法老殺害以色列子民的男嬰的事件,聖家逃往埃及也讓我們憶起以色列的整個歷史,從亞巴郎到梅瑟救他的人民脫離奴役。由此,我們一方面看到大聖若瑟的勇敢,另一方面則是黑落德的兇猛。」

「黑落德是昨天和今日許多暴君的象徵。對他們,對這些暴君而言,民衆不算什麽,重要的是權力,如果他們需要施展權力,就把民衆除掉。這種情況在今天發生:我們無需去翻閲古代的歷史,今天就有這樣的情況。這種人成了其他人的‘狼’。」

教宗繼續說:「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試圖用專制主義戰勝自己的恐懼,實施殘酷的暴力。我們不要以為,只有成了暴君才有黑落德那樣的願景,不是的;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種行為,每當我們設法以蠻橫來消除我們的恐懼,即使只是言語上或濫用職權侮辱旁人的微小動作,都屬這種行為。我們在心中也可能成為小黑落德。」

「若瑟有勇氣順從天使的命令,他要面對旅途上的波折和在異鄉生活的艱難,這些是能想象到的。若瑟携帶瑪利亞和耶穌回到納匝肋定居同樣需要勇氣。」教宗强調:「黑落德和若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反映了人類的兩張面孔。的確,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有勇氣。」

「我們的生活,你的、我的、我們衆人的生活都需要勇氣。換句話說,沒有勇氣,沒有面對每日困難的勇氣,就無法生活。在各個時代和各種文化中,我們看到勇敢的男人和女人,他們為了活出言行一致的信仰,克服了各種艱難,忍受不義、被定罪,甚至死亡。」

教宗邀請衆人為今日的移民,為受迫害的人和各種逆境,包括政治、社會或個人逆境的受害者祈禱。最後,教宗誦念一篇懇求大聖若瑟的祈禱文,請求他保護所有因戰爭、仇恨、飢餓而逃離的人,讓他們得到幫助、款待和關懷:

大聖若瑟,
你經歷了逃亡者的痛苦,
他們為救親人的生命必須這樣做,
請你保護所有因戰爭、仇恨、
飢餓而逃離的人,
扶持處於困境的人,
堅固他們的希望,
讓他們受到款待和關懷。
請你引領他們的步伐,
開啓那些能幫助他們的人的心扉。
阿們!

圖片:vatican.v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致夫婦們「愛的喜樂家庭年」信函

正值普世教會慶祝「愛的喜樂」家庭年,教宗方濟各在聖誕期內於12月26日聖家節向世界各地的夫婦發表了一封信函

以下是由台灣地區主教團恭譯的信函全文:

教宗方濟各
致夫婦們「愛的喜樂家庭年」信函
2021~2022

致全球各地親愛的夫婦們:

藉著「愛的喜樂家庭年」這機會,我撰寫這封信函,以表達我對你們深切的情感和親近。家庭一直都在我的思念和祈禱中,而在疫情期間更是如此,每個人都受到嚴峻的考驗,特別是我們當中最脆弱的一群。我們共同的處境使我渴望能以謙遜、溫情與開放的態度,來陪伴每個人、所有夫婦及家庭。

這獨特的背景邀請我們學習去活出天主對亞巴郎的呼召,像亞巴郎一樣,離開自己的原生地和他父親的家園,前往天主親自指示給他的未知之地(參閱:創十二 1)。我們比以往更經歷了徬徨、孤獨,甚至失去摯愛的人;我們也被迫要離開自己所掌握的環境、我們的「舒適圈」、熟悉的生活方式,甚至放下我們的抱負,不僅為我們家人著想,也是為社會著想,因為社會需要我們的付出與行動。

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塑造我們,陪伴我們,而且驅使我們每個人要有所行動,最後幫助我們從「我們的家園出發」,很多時候,面對未知的將來,會有點惶恐,甚至害怕。但我們從自己的基督信仰得悉:我們並不孤單,因為天主與我們同居共處,在我們內並在我們中間:在我們的家庭、社區、工作場所和學校,以及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中。

如同亞巴郎一樣,每一對夫婦都要離開他們的原生家園。接受了婚姻愛情的召叫後,夫妻二人便決定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付給對方。訂婚就已表示要起身離開原生家園,一同走上婚姻的道路。生活當中的種種情境:時光的流逝、子女的出生、工作、疾病,這些情形都要求夫婦們更新對彼此的承諾,擺脫自己的惰性、自以為是、舒適圈,為前往上主所應許之地:在基督內,二人結為一體。夫婦二人的生活變成一個共同的生活──在與耶穌愛的共融中成為一個「我們」;生活的耶穌每一時刻都臨在於你們的人生中。天主一直都陪伴你們,無條件地愛著你們,你們並不孤單!

親愛的夫婦們,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子女──特別是最年幼的──他們在專心地觀察你們;他們要從你們身上尋找堅強可靠的愛的見證。「每一天的生活當中的夫妻之愛,就是對永恆之愛的見證,因此能夠讓年輕人親眼見到基督的愛就在夫妻之愛中活生生地呈現,是多麼的重要!」1 子女們總是一份禮物,他們改變每一個家庭的歷史。他們渴望得到愛、被肯定、被讚賞和信任。你們父母的職責召叫你們成為賦予生命的人,將作為天主子女的這種喜樂和信仰,傳遞給他們:慈愛的天父從一開始就如此溫柔地愛著他們,每天都牽著他們的手。如果他們發現到這一點,就會在信仰上有所成長,並能信賴天主。

當然,撫育子女,一點都不容易。但我們不要忘記,子女們也同時在教育他們的父母親。家庭永遠都是最先存在且最主要的教育環境,在家中的一舉一動,比言語都更加響亮有力。教育,首先是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陪伴他們,讓子女們了解,父母親是他們都永遠可以信任的對象。一個教育者為其他人而言,可以比擬成屬靈的「生育者」,而且特別要「冒險」去建立關係。身為父母,你們要與子女建立關係,使自己的威信隨日成長,這是極其重要的。子女們必須要有一種安全感,去幫助他們在你們美好的人生中體驗到父母親的信任,不論他們在生活當中面臨怎麼樣的挑戰與衝擊,都能深信他們絕不會孤單無依。

此外,如同我先前所提到過的,平信徒越來越意識到自己的身分以及在教會和社會中的使命。你們的使命,是透過你們職場的生活,藉此改變社會,並使家庭的各種需要受人關注。夫婦也應該透過他們的舉動及創意,在教  區和堂區的團體裡扮演「率領」2 的角色,來彰顯不同神恩與使命之間的互補性,藉此體現教會的共融,特別是夫婦們與教會的共融──和教會的牧者一起「與其他家庭同道偕行,協助那些特別弱小的一群,藉以宣揚在種種困難中,耶穌也與他們同在的喜訊。」3

因此,親愛的夫婦們,我勉勵你們投身於教會,特別是家庭牧靈關懷。因為「在教會使命所共同承擔的責任中,夫婦們以及聖職人員──特別是主教們──蒙召在教會內的關懷與照顧事工上有效地合作。」4 千萬別忘了,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福音的喜樂》,66)。婚姻正是建構「相遇的文化」(《眾位弟兄》,216)的工程中的重要元素。因此家庭面對的挑戰,正是要連結世代,藉以傳遞真正能夠建構人性的價值。在今日如此挑戰的環境當中,我們需要有新的創意,好能在教會和社會當中,彰顯出我們作為天主子民的真正價值觀。

婚姻聖召,就是去駕駛一艘飄搖不定的小船,雖然大海波濤洶湧,但藉著聖事的恩寵卻仍能繼續安穩地乘風破浪。你們有多少次像門徒們一樣想說,或說得更貼切,想大聲呼喊:「師傅!我們要喪亡了,祢不管嗎?」(谷四 38)。我們切莫忘記,藉著婚姻聖事,耶穌就在同一艘船上,即便是在暴風雨中祂仍然關心你們,陪伴你們。在另一段福音章節中,門徒們划槳遭遇困難,看見耶穌步行水面而來,便迎接祂上船。你們也是,在狂風暴雨中,你們也要像門徒們一般,迎接耶穌來到你們的船上,因為祂「到他們那裡上了船,風就停了」(谷六 51)。這是重要的事,你們要謹記在心:要一同定睛注視耶穌。只有這樣,你們才會找到真正的平安,克服衝突,並且在面對眾多問題時找到解決之道。雖然這並不代表問題會消失無蹤,但你們將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只有當你們將自己交託在上主的手中,你們才能夠經得起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做法就是:在面對你們身邊這麼多的情況時,要先承認自己的軟弱及無能為力,但同時要確信基督的能力會在你們的軟弱中展現出來(參閱:格後十二 9)。正是在暴風雨中,門徒們才體驗到基督的王權及天主性,並學習到要信靠祂。

在聖經的這些章節啟迪之下,我想藉此機會省思目前疫情當下帶給家庭的一些困難與機會。舉例而言,疫情現在所造成的隔離,增加了家人一起相處的機會,而這是一個家人培養交談的難得機會。這顯然需要眾人特別操練自己的耐心。有人要工作、有人要學習、休閒跟休息,在同一個家裡一整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千萬不要讓疲勞擊敗你們;你們要讓愛的力量使你們關注配偶和子女的需要,超過關注自己的疲勞。我在《愛的喜樂》 引用了聖保祿的〈愛的真諦〉讚歌(參閱:格前十三 1~3),我想提醒你們我所說的(參閱:第 90~119 號)。你們要祈求聖家賜予你們愛的恩寵,並且再次閱讀聖保祿宗徒的〈愛的真諦〉,藉此啓發你們的決心及行動。(參閱:羅八 15;迦四 6)

如此一來,與家人相處的時刻,就不再會是一種刻苦,反而會是暴風雨中的避難所。我衷心期盼,每一個家庭都是互相接納與彼此了解的地方。請將我向夫婦們建議的那三個小小的語詞保存在心中:「請、謝謝、對不起。」 5 在每次的爭執過後,「在一天結束前,不要忘了和好。」6 你們不要不好意思,在感恩聖祭中的耶穌跟前雙膝下跪,為求得幾分鐘的平安,並為了夫妻能以溫柔和慈善眼光專心注視彼此;或在即將生氣時,牽著對方的手,讓他偷笑一下。在晚間就寢前,共同誦念一段簡短的禱文,讓基督陪伴你們。

然而,對某些夫婦來說,在隔離期間被迫同住一屋,顯得特別困難。先前既有的問題可能變得更為棘手,甚至常常會產生難以承受的衝突。許多夫婦甚至經歷了關係的破裂,其中的危機是他們難以克服,甚至無法處理的。我渴望向他們表達我的親近與溫情。

因著希望的消失,婚姻的破裂造成無比重大的傷害。誤解引發更多的爭執及難以癒合的傷痕。子女們則因為看著父母親不再團聚而承受痛苦。儘管如此,請繼續尋求協助,讓你們能夠克服衝突,並避免帶給你們彼此之間和你們的子女更多的傷害。即便有如此多的困難與挫折,主耶穌,在祂無限的慈悲中,會啓發你們,使你們在重重困難和失意中繼續前行。請不要放棄呼求祂,並在祂內尋求庇蔭,祈求在生命歷程中得到光照,並在你們的生活團體裡尋找「天父的家,那裡總有容人之處,不管他們身上帶著甚麼包袱。」(《福音的喜樂》,47)

請不要忘記,寬恕能夠治癒每一個傷口。彼此寬恕是內心的決定,那是透過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在誠摯的祈禱中所結出的成熟果實,而只要夫婦倆歸向祂,並願意讓祂在他們的心中運作,基督就會使夫婦二人都恩寵滿盈。基督「寓居」在你們的婚姻中,祂等待著你們向祂敞開你們的心胸,好使祂能以祂愛的大能支持你們,如同祂在船上向門徒所做的一樣。我們的愛,天性微弱,需要耶穌信實的愛的力量。與祂在一起,你們才能真正地把你們的「房屋建在磐石上。」(瑪七 24)

在此,請允許我向正在作婚前準備的青年人說幾句話。即便在疫情之前,訂婚的夫婦們就已經需要面對不穩定的工作環境、計畫不確定的未來,然而現在就業環境變得更為動盪不安。我呼籲訂婚的夫婦們不要因此喪氣,反而要在今年紀念的大聖若瑟年中,學習聖若瑟所展現的「創意的勇氣」。在你們婚姻生活的旅程中,儘管你們的資源有限,永遠都要相信天主上智的安排。因為「有時,困境會從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激發出一些我們從沒想過的潛能」(《以父親的心》,5)。不要猶豫向你們的家人、朋友、教會團體、堂區求助,來幫助你們作婚前準備及未來的家庭生活,因為你們可以向那些已經有豐富經歷的夫婦們學習。

在結束前,我想祝福那些因疫情被隔離而無法與孫子女們相聚共處的祖父母們,特別是那些年長的祖父母們,他們在疫情中尤其覺得孤單。家庭不能少了祖父母們,因為他們就是人類活生生的記憶,「這樣的記憶有助於建造一個更符合人性、更互相接納的世界。」7

願聖若瑟能夠啟發所有的家庭,讓他們在這時代的鉅變之下,擁有創意的勇氣。願聖母瑪利亞在你們的婚姻生活中陪伴你們,強化相遇的文化,以面對我們這暗淡無光的時代裡的問題與困難。那些一直與主同行的人,沒有任何困難可以奪走他們的喜樂。你們要懷著熱誠活出你們的聖召。請不要垂頭喪氣和愁眉苦臉;你的丈夫、你的妻子需要你的微笑。你們的子女需要你們鼓勵的眼神。你們的本堂神父和教友家庭都需要你們的臨在及喜樂──來自上主的喜樂!

我以摯情向你們問安,並鼓勵你們在耶穌交付給我們的使命中勇往直前,並在「擘餅、祈禱」中(宗二 42)持之以恆。

請不要忘記為我祈禱,我也會每天為你們祈禱。

在兄弟情誼中的
方濟各
2021 年 12 月 26 日──聖家節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給「我們是如何落實愛的喜樂的?」論壇參與者的影片訊息(2021 年 6 月 9 日)。

2 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4。

3 給「我們是如何落實愛的喜樂的?」論壇參與者的影片訊息(2021 年 6 月 9 日)。

4 同上。

5 於信德年向家庭朝聖團致詞(2013 年 10 月 26 日);參閱:《愛的喜樂》宗座勸諭,133。

6 要理講授(2015 年 5 月 13 日);參閱:《愛的喜樂》宗座勸諭,104。

7 2021 年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文告:「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2021 年 7 月 25 日)。

來源:vatican.va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