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叮囑新聖人故鄉的青年:保存這份聖德遺產並使之增長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新聖人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新聖女里維耶(Marie Rivier)和真福隆格維爾(Gabriel Longueville)都來自法國維維耶教區。教宗方濟各於5月14日、富高和里維耶封聖大典前夕,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接見了法國該教區的青年代表團,叮囑青年效法這三位前人的芳表。富高神父向圖瓦雷克人福傳,在撒哈拉地區蒙主恩召;里維耶修女創建了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隆格維爾神父是貝爾格里奧教宗在阿根廷的舊相識,2019年以殉道者身份列真福品。

教宗首先向這群法國青年談起他所熟識的隆格維爾神父:「這位司鐸捨身為人,關懷堂區裡最貧困的人,為他出生地的眾位司鐸樹立典範。維維耶教區接連迎來真福和聖人,這清楚展現出該教區的富饒。」教宗期盼該教區青年「能妥善保存這份聖德的遺產,並使之增長」。

接著,教宗提到隔天列聖品的富高,期許青年向富高學習:「這位新聖人經驗到天主帶領他以親身臨在去福傳。這是一種謹慎的福傳形式,但也極具挑戰性,因為它需要言行合一的生活見證;也就是說,要真正符合天主鍾愛的每個人的盼望,而非追求轉眼即逝的歡愉或立竿見影的效果。」

教宗由此鼓勵青年以新聖人富高的三個靈修關鍵詞來善度自己的基督徒生活,即:福音、聖體聖事和福傳。再者,青年也要學習並時常默觀新聖人富高全然信靠天主的禱詞,特別是在做選擇以及面對生活的十字架時,從而進入教會富有福音精神的動力。維維耶教區表現出渴望在撒哈拉地區的獨修中活出普世的手足情誼。在這個機會上,教宗特別念及所有以富高為主保的童軍團體。

談到新聖女里維耶,她創建的修會遍布世界許多地方。教宗勉勵該修會,「繼續孜孜不倦地投身於照顧孩童、青年和被排斥者的工作」,同時也期勉眾人效法新聖女,幫助最弱小者認識天主、「關懷近人並欣賞萬物」。教宗說:「我希望未來還有更多婦女發揮這重要作用,謙遜又勇敢地讓人認識天主對弱小者的愛。」

會晤結束之際,教宗預祝在場青年從羅馬回家時「更愛教會」。教宗也指出,隔天的封聖大典將體現出「教會的普世性和多種面貌,且人人轉向唯一的救主」。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德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愛與服務他人

CNS photo/Paul Haring

5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封聖大典,隆重冊封聖教會的十位新聖人。他們分別是:荷蘭記者布蘭茲馬(Tito Brandsma)神父;印度平信徒拉匝祿,人稱“天主的助佑”(Devasahayam Lazzaro);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貧窮姐妹會和聖家兄弟會的創始人帕拉佐洛(Luigi Maria Palazzolo)神父;聖召會和聖召修女會創始人魯索利洛(Giustino Maria Russolillo)神父;在撒哈拉地區傳教的法國籍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創始人里維耶(Maria Rivier)修女;露德無玷聖母嘉布遣修女會創始人桑托卡納萊(Maria di Gesù Santocanale)修女;意大利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創始人魯巴托(Maria Francesca di Gesù Rubatto)修女;聖家小姐妹會共同創始人曼托瓦尼(Maria Domenica Mantovani)修女。

CNS photo/Paul Haring

當天羅馬的清晨陽光明媚,十位新聖人的肖像畫高高懸掛在聖伯多祿大殿正面上方,格外引人注目。這十位聖人的生活見證得到了教會的認可,成為普世信友效法的芳表。教宗以耶穌說的「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十五12)展開他的講道,提醒在場的五萬信衆説:「為了解我們是否是耶穌門徒的尺度有兩個基本要素:耶穌對我們的愛和愛他人。」

耶穌對我們的愛

在談到第一個要素,教宗強調:「一切都源自於天主的愛,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核心不是我們的才能與功勞,而是天主給予我們無條件和無償的愛。這個世界讓我們相信我們的價值在於我們是否能生產出東西,但福音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即,我們是被愛的。」教宗引用當代靈修導師亨利·盧雲(Henri Nouwen)的話作解釋:「早在任何人看到我們之前,我們就被天主的慈愛之眼所看見。」

教宗說:「有時候,我們過分強調自己努力行善,就創造了一種聖德的理想。這種理想過分著重於我們自己、個人英雄主義、捨棄的能力和為獲得獎賞而犧牲自己,這是一種過於‘白拉奇主義’的生活觀和聖德觀。我們把聖德變成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把它從日常生活中分離開來,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街道的塵土中、在現實生活的考驗中,以及正如阿維拉的聖女大德肋撒對她同會姐妹們所說的那樣‘在鍋碗瓢盆中’,尋找並擁抱它。」

愛他人

接著,教宗繼續談基督徒生活的第二個要素,即「彼此相親相愛」。這話不僅是耶穌對我們的邀請,也指示出祂愛我們並賜給我們天主聖神。因著天主聖神我們能夠愛那些與我們相遇的弟兄姐妹。教宗說:「恰恰如同祂愛了我,所以我能夠去愛。基督徒的生活本來就那麽簡單,是我們用很多的東西把它搞得複雜了,但它本來就那麽簡單。」

那麽,這愛到底是什麽?教宗指出:「耶穌在宣布彼此相愛的命令之前,祂先給宗徒們洗腳,而祂最後死在了十字架上。」教宗解釋道:「愛就是服務和給予生命。也就是說,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卻分享天主賜給我們的特恩和恩典。生活出服務的精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捫心自問『我能為他人做些什麽』,給予生命就是把自己奉獻出去。在現實生活的具體行動非常重要。」

於是,教宗引用《你們要歡喜踴躍》(Gaudete et exsultate)宗座勸諭中的話説:「聖德不是由一些個英雄的行為組成,而是由日常生活滿溢的愛所構成。『你是獻身生活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喜樂地活出你的奉獻。你是已婚者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愛護和照顧你的丈夫或妻子,一如基督怎樣愛了教會。你正在為謀生工作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正直稱職地完成工作’,為你的同伴爭取正義,不讓他們繼續失業,卻讓他們始終享有合理的薪資。『你是父母或祖父母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耐心教導子女跟隨耶穌。』告訴我,你掌權嗎?今天這裡有許多掌權者,我問你們,你們掌權嗎?『那麼你的成聖之道就是努力爭取公益,摒棄私利。』(參閲:《你們要歡喜踴躍》,第14號)這就是成聖之道,就是這麽簡單!就是在他人身上看到耶穌。」

隨後,教宗把話題轉回到當天封聖的新聖人身上,這些聖人以不同的身份回應了天主的召叫,活出了福音的聖德。教宗在結束講道時,鼓勵在場的信衆:「讓我們也努力嘗試。通往聖德的道路不是封閉的,它涉及每一個人,是對我們所有人的召叫。我們每個人都蒙召走成聖之路,一個獨特且不重複的聖德。天主對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計劃,讓我們以喜樂之情繼續前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感恩祭結束時帶領信眾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在念經前的講話中,教宗念及當今世界的衝突和戰爭,祈願新聖人能為和平轉求,啟發世界各國的領導人。

教宗祈願道,正值世界上局勢緊張、戰火延燒之際,「願新聖人能為共同的解決方法、對話之路帶來啟發」,特別啟發「那些肩負重責大任的人的心靈和理智」。他們「蒙召成為和平、而非戰爭的主角」。

當天在聖伯多祿廣場上參禮的信眾約有五萬人,他們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例如:烏拉圭、阿爾及利亞、突尼斯、荷蘭、法國和印度。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台階上,許多樞機、主教、司鐸和修會會士與教宗共祭。大殿正面的外牆懸掛著五張壁毯,上面繪製著十位新聖人的容貌。

在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前,教宗向在場眾人致意,說道:「我渴望向你們大家表達問候和感謝:樞機弟兄,以及主教、司鐸、男女會士,尤其是新聖人的靈修大家庭成員,還有你們各位信友、天主忠信的子民,你們從世界許多地方來到這裡。」此外,教宗也向各國的官方代表團表示問候,特別是向坐在第一排的意大利共和國總統馬塔雷拉致敬,總統女兒也連袂出席。

接著,教宗把眾人的目光引向當天列品的十位聖人,指出他們「藉著符合福音教導的見證,增進了各自國家和整個人類大家庭的靈性和社會幅度的成長」。為此,教宗祈願他們能照亮和平之路。「現在讓我們轉向童貞聖母瑪利亞,請她幫助我們喜樂地效法新聖人們的榜樣。」

念經後,教宗走向若干共祭神長,親自逐一問候。隨後,教宗坐上白色的敞篷吉普車,進入信眾之間問候他們。教宗座車繞行了聖伯多祿廣場、庇護十二世廣場及和解大道,車道旁的群眾以歌聲和掌聲向教宗歡呼,許多人拿手機拍照紀錄這熱情非凡的一刻。一名坐輪椅的婦人向教宗送上飛吻,而教宗則是偶爾停下來親吻並降福嬰孩。

教宗乘車繞行了約20分鐘之久。在這過程中,有人在教宗的吉普車上放置了藍黃色的烏克蘭國旗。活動結束之際,還發生了個小插曲:教宗的敞篷吉普車經由大殿側邊的城門開往聖瑪爾大之家時,一陣強風吹走了教宗的小白帽。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將於5月15日冊封殉道者布蘭茲馬神父為聖人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3月4日在梵蒂岡主持公開常務御前會議,批准冊封三位真福為聖人。他們分別是:在達豪集中營遭殺害的布蘭馬茲(Tito Brandsma)神父,以及法國修女里維耶(Maria Rivier)和意大利修女耶穌的瑪利亞(Maria di Gesù)。他們的封聖日期是5月15日,冊封大典將在梵蒂岡舉行。屆時,與這三位真福一起榮利聖品的還有另外七位真福,其中一位是富高(Charles De Foucauld)神父,他們的冊封為聖人的法令已在2021年5月3日批准,因信新冠疫情的緣故,當時未能確定冊封日期。因此,教宗5月15日冊封的聖人共十位。

冊封聖人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在3月4日舉行的御前會議,一開始就宣讀了三位真福的名字,並簡短地介紹了他們的生平,他指出,新聖人們「在心中接納了天主的光,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方式,把這光傳到世界各地」。塞梅拉羅樞補充說,因他們的代禱而顯的奇跡已獲得普世教會的承認。

(CNS photo/courtesy Titus Brandsma Institute)

在這三位新聖人中,布蘭茲馬神父是加爾默羅會會士、教授和記者,其聖德被普世教會所承認。布蘭茲馬神父於1881年2月23日在荷蘭出生,1935年獲任命為天主教記者協會教會事務監理。在納粹主義時期,他探訪荷蘭天主教新聞編輯部,鼓勵他們抗拒納粹政權。布蘭馬茲神父在1942年1月遭逮捕,同年7月26日在德國達豪集中營被殺害。1985年9月3日,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宣布布蘭茲馬神父為真福、信仰的殉道者,當今教宗方濟各將冊封他為聖人。因他的代禱於2004年在美國顯的奇跡得到確認。

新聖人里維耶修女(Maria Rivier)於1768年12月19日在法國出生。她16個月大的時候從床上摔下來,致使她臀部受傷,在成長中也遇到嚴重問題。到了1774年,她可以拄著拐杖站起來,3年後才完全康復。這疾病給了她一種直覺,就是渴望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天主。里維耶在1786年開辦學校,致力於照顧貧困者和病患。法國大革命期間,儘管修會被關閉,她卻在1796年創立了一個小團體。5年後,該團體取名為獻聖母於聖殿女修會。里維耶修女於1838年2月3日在法國去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在1982年冊封她為真福。

新聖人耶穌的瑪利亞修女(Maria di Gesù)是露德無原罪聖母加布遣女修會創始人。她於1852年10月在意大利巴勒莫出生,1923年1月在奇尼西去世。她一生為病患、被遺棄者、窮人和弱小者服務。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神父將榮列聖品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教教理司鐸會創始人德比斯(Cesare de Bus)神父將於5月15日主日榮列聖品。新聖人於1544年在法國卡瓦永出生,1607年的復活節在阿維農去世。離世前,他的眼睛幾乎失明,而且他最初的同伴也離他而去。如今,天主教教理司鐸會的中心已從法國遷到意大利羅馬,真福德比斯的遺骸也在這裡。

天主教要理司鐸會會士萬扎吉(Vanzaghi)神父日前向梵蒂岡新聞網介紹說,「今天,為了使德比斯神父的神恩活躍起來,重要的是用易懂和接近人們的方式來講授要理。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是在家庭中講要理,讓父母培育子女的信德,因為他們是最先的要理教員。另外是大眾媒體,今天媒體在福傳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真福德比斯神父榮列聖品對天主教要理司鐸會意味著什麼呢?萬扎吉神父說:「對我們而言,確實是上主給予我們的重大恩典,因為我們已經等待了400多年。德比斯神父於1592年創立了修會,一代一代的會士們都渴望這份極大的恩典。這也是因為德比斯神父在世的時候就被認為是聖人。大家都認為他是提出要理講授的先驅。現在,在諸多痛苦、期待和祈禱後,在1975年他被冊封為真福後,終於榮列聖品。」

萬扎吉神父也提到新聖人顯的奇跡。他說,在他們服務的薩萊諾堂區,有一名女孩突然患有腦膜炎,因著真福德比斯神父的代禱,她獲得了痊癒。數個世紀以來,天主教教理司鐸會會士也成了傳教團,尤其是在20和21世紀,他們先後在巴西、印度和布隆迪服務。今天,非洲是他們進行新福傳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地區。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烏拉圭首位聖女:方濟加·魯巴托修女

圖片:Vatican Media

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創會人方濟加·魯巴托修女(Francesca Rubatto)是教宗方濟各今年5月15日冊封十位聖人中的一位。1993年10日10日,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在冊封她為真福時,曾特別指出了這位修女一生的兩大支柱,就是:熱愛至善的天主和不知疲勞地服務弟兄,特別是有需要的和遭拋棄的人。

魯巴托修女於1844年2月14日在意大利都靈的一個城鎮誕生,許多年一直以志工身份侍奉天主和服務弟兄,直到1884年她的生命作了重大的改變。當時已經40歲的她,決定將自己全盤奉獻給天主,創立洛阿諾嘉布遣第三會,並親自率領她的修女們到拉丁美洲傳教、服務。魯巴托修女於1904年8月6日在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去世,遺體依照她本人的意願在當地安葬。

修女在獲冊封為真福後,2000年,由於她的代禱,一名因車禍嚴重腦震盪昏迷不醒的烏拉圭青年獲得痊癒。這個奇跡於2020年得到教宗方濟各確認,她的名字於是被寫入聖人名冊。正如亞西西的聖方濟各,魯巴托修女也通過貧窮受苦的人與基督相遇。人們指她是現代的方濟各精神女性版本,是今天的方濟各精神偉大人物之一。

魯巴托修女列聖品申請人、方濟各嘉布遣會會士卡羅尼神父在接受梵蒂岡新聞網的採訪時,談了改變這位新聖人生命的一個特殊事件:1884年,她曾在當時屬熱那亞教區的洛阿諾為一名被石頭砸中受重傷的工人進行急救,這件事促使她對負責洛阿諾一個服務有需要者新機構的邀請,在與神師和鮑思高神父商討後,毫不猶豫地立刻作出肯定的答覆。她這種對有需要的人隨時作出樂意的回應的熱情,也促使她決定追隨意大利移民前往拉丁美洲,在那裡為他們服務。

因此,隨時隨地回應有需要者,是這位新聖人給後人留下的訊息。她的封聖申請人卡羅尼神父還舉出了另一個實例:當嘉布遣會總會長要求她派修女前往巴西,協助主持該修會在那裡新開辦的學校時,她立刻答應了,而且很快便親自率領修女們抵達那裡,不幸其中的7位修女遭殺害。但這沒有令她害怕,她繼續向拉美國家派遣修女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她自己在烏拉圭停留了兩年,直到去世。烏拉圭人以魯巴托修女是為他們奉獻一生的聖女,許多信徒追隨她的榜樣,為基督信仰作見證。

相關資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5月6日-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blog_1462552752

(攝於:聖若望鮑思高大殿, Colle Don Bosco, Photo taken by Rodney Leung)

5月6 日-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聖多明我‧沙維豪-輔祭、兒童合唱團成員、待孕母親的主保。

他在1842年4月2日,出生於意大利都靈基愛里的里瓦(Riva)。他出生後八小時便領洗,取名多明我若瑟。雖然家境清貧,但他自小整潔有禮。多明我自幼便明白,青年最大的美德就是潔德,因此他常祈求說:「我寧死也不願犯有違潔德的罪。」他很快便學會自制,懂得控制雙目,只看他願意看的事物。有人問他為何進了城也不到處張望,他答說:「我的眼睛只看聖母。」

多明我天性善良,熱心虔敬。他四歲時,便懂得自動自覺做早晚禱、飯前祈禱和誦念三鐘經。他母親說,有時他會退到房子一角祈禱。一天,多明我注意到有個親戚還未祈禱便坐到餐桌旁,於是說:「爸爸,我們還未求天主降福我們的飯菜呢。」然後他便劃十字聖號,朗聲祈禱。另一次,有個訪客也是沒有祈禱便坐下來,他便退到一邊去,後來解釋說,他不願意與沒有作飯前祈禱的人同坐一桌。

dominic_savio

輔祭主保

他自小已有當輔祭的神恩。他的本堂神父形容在五歲時多明我說:「他神色平安,舉止虔敬,獲得許多人愛戴。他認得往聖堂的路後,有時聖堂還沒開門,已在那裡跪在階梯上祈禱,直至聖堂開門,風雨不改。他五歲已懂得輔彌撒。主祭常把經書放在祭台旁邊,讓這個孩子能把經書拿到另一端。」

「寧死不犯罪」

初領聖體的年齡一般為十一歲或十二歲,但多明我神修成熟,且熱切渴望領聖體,因此獲准在七歲時初領聖體。他以祈禱和閱讀聖書作好準備,並在初領聖體時作出以下決志:

1. 我要勤辦告解,並按告解神師的指引勤領聖體。

2. 我要謹守瞻禮主日。

3. 我要視耶穌和聖母為朋友。

4. 我寧死不犯罪。

當中的「寧死不犯罪」更是他做人處事的座右銘。

dominiquedonbosco-3

聖人相遇

1854年10月2日,多明我十二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把他帶到碧基。首次與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相遇。當時,鮑思高神父正帶領青年到那裡郊遊。他們在碧基房子前面的操場上攀談起來。

多明我:「我是多明我沙維豪。我的老師古利羅神父曾向你提起我。我們來自蒙多尼奧。」

鮑思高神父得知他的家庭背景和學業進度後說:「我們已非常瞭解對方了。」他們彼此信任。

鮑思高神父正想找多明我的父親時,多明我問道:「你對我印象如何?你會帶我到杜林讀書嗎?」
鮑思高神父:「我認為你具備優良的素質。」

多明我:「甚麼優良素質?」

鮑思高神父答說:「你可成為上主的華衣。」

多明我:「那麼我是衣料,你就是裁縫。請帶我離開,用我給上主縫製華衣。」

其後,鮑思高神父曾寫道:「我在這孩子身上,看見一個完全獻給聖神的靈魂。我看見他年紀小小,便充滿上主的恩寵,真是非常感動。」

鮑思高神父願意帶他到都靈。多明我很高興到青年中心接受培育。

多明我親吻鮑思高神父的手說:「我以後也要聽話受教,讓你沒有對我不滿的理由。」

鮑思高神父說:「我怕你身體孱弱,妨礙你學習。」

多明我:「神父,別擔憂。天主一直賜我健康和力量,他不會棄我不顧的。」

鮑思高神父說:「你學成後,有甚麼打算?」

多明我:「如果天主賜我恩寵,我希望成為神父。」

鮑思高神父對他說:「我會帶你到都靈。從今以後,你也是我的兒子。」

image-box-St-Dominic-Savio-lg

成聖之路

多明我十分渴望成聖,1854年,教會宣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為信理。於聖母無玷始胎節當天,多明我寫下九個決志,每天抽籤實踐其中一項。他當日辦告解和領聖體,晚上重申初領聖體時所作的決志,並反覆誦念這些決志。他亦有感而發,寫下一些禱文,日後廣為流傳:

「瑪利亞,我獻上我心,以後全屬於你。
願耶穌和瑪利亞永遠是我的朋友。
我寧死也不願犯罪。」

在1855年3月左右,他聽了鮑思高神父一篇講道。鮑思高神父說:

「我要你們記得三件事:第一,天主願意你們成聖;第二,青年要成聖並不難;第三,天上有豐厚的賞報給成聖的人。」

於是,多明我當場下定決心說:

「我此生一直渴望成聖!我沒有失敗的理由,我要全心全靈投入。不論要付出多少代價,我必須成聖。」

其後,他也曾說:

「我的名字解作完全屬於上主,我應該屬於他,也必會屬於他,而且在未成聖之前,不會滿足。我非常渴望成聖;若我沒有成聖,便一事無成。」

saint_dominic_savio

敬愛聖母

多明我一生恭敬聖母,也常規勸友伴在聖母月勤領聖體。他每天向聖母獻上一些克己。有一次,他在上學途中,同學在談論一些他們看到的不雅事物。多明我沒有注意這些事物,甚至看看也沒有興趣。他說:「我的雙目只想注視天上之母的面容。」每次進入聖堂,他也會跪在聖母的祭台前,求聖母讓他寧死也不要犯有違潔德的罪。

逢星期五的餘暇,他也帶朋友到聖堂,一同誦念七苦禱文或聖母德敘禱文。某冬季的週六,他邀請朋友與他一同誦念聖母小日課,但對方推說雙手太冷,不願外出到聖堂去。多明我便把自己的手套給他,兩人一同到聖堂祈禱。另一次,他在同類情況下把大衣借給別人。在五月,他經常向友伴講述有關聖母的故事。他亦曾在宿舍寢室搭起一個獻給聖母的祭台。

1854年12月,因教廷宣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為教會信理,此事鼓舞了他,使他思量該為聖母作甚麼事。他在逝世前八個月說:「我要為聖母作點事,而且要盡快,因為我怕自己時日無多了。」他更發現會院的學生開始懶散。他擔憂起來,渴望同學恪守院規。於是,他心想:「何不聚集這些善心青年為聖母工作?」

他與幾個摯友商議後,建議成立恭敬「始胎無原罪聖母」的善會,祈求聖母今生及來世的護佑。他與朋友協定後,由沙維豪擬定會章。鮑思高神父稍加修訂,強調因愛德而行的小事也是重要的。6月8日,多明我在聖母祭台前宣讀會章。他們強調善盡本分、樹立榜樣、善用時間、完全服從、彼此相愛、互相規勸、勤領聖事,並要每日誦念玫瑰經,避免口出怨言。各成員須照顧較年少的青年,如果他們沒有盡本分,便要提點他們。

st-dominique-savio-eucharistie

勤辦告解與善領聖體

多明我是一個勤辦告解與善領聖體的人。他辦了總告解後,起初兩星期辦告解一次,其後每周一次。他最初每周領聖體三次,後來每天也領聖體。他完全信任告解神師。聖事造就他溫良喜樂的品格。他就寢時已開始準備領聖體,領聖體後的謝恩時間像沒完沒了。如果沒有人提醒他,他有時會忘記吃早餐,更曾錯過了上課時間。

鮑思高神父作證說,多明我領聖體或明供聖體後,經常神魂超拔。他在讀書、上課和遊玩期間,或別人提及屬靈事物時,他也會神魂超拔。有一次,他感到天主的感召,要他促請教宗繼續照顧英國教會,因為天主將使教會在該國凱旋。鮑思高神父在1858年將此事轉告教宗。他亦曾在聖堂神魂超拔至二時,定睛注視聖體櫃,直至鮑思高神父呼喚他,他才回過神來。

他出外探訪時,每天也誦念耶穌聖心串經,且每天也有特別意向。星期六的意向是祈求聖母今生及來世的護佑。他也樂於陪伴神父送臨終聖體。一次,他遇上神父送聖體,竟在地面舖上手帕,讓身旁的軍人可跪下來。他也很喜歡穿上長袍參加聖體遊行。

blog_1462552828

(鮑思高大殿內聖多明我旁掛上了多個求恩及謝恩物品, Photo taken by Rodney Leung)

待孕母親的主保

1856年9月12日,鮑思高神父批准多明我回家探望患病的母親。多明我的母親當時正在懷孕期,但身體十分痛楚。多明我回家後,他擁抱和親吻了他的媽媽,然後離開了。之後他的母親感覺不到痛楚,也順利產下他的妹妹加大肋納,而幫助她接生的女人,發現了多明我掛了一個綠色的聖母聖衣在他母親的頸上。其後,他的姊姊入產房時也帶著同一個聖母聖衣。

St-Dominique-Savio-2

健康衰退

他14歲時,身體出現奇怪的症狀。起初,他只是身體虛弱,但多明我一直抵抗,拒絕休息,繼續緊湊的學習和祈禱生活,並在同學間履行愛德工作。1856年夏季,他的健康開始衰退。鮑思高神父遣他回家,希望家鄉的空氣和親人的陪伴有助他恢復健康。1857年2月,他病情嚴重,出現頑咳,長出凍瘡和發熱。鮑思高神父請來幾位醫生為多明我檢驗。他們都搖頭說:「他命不久矣!」

沙維豪知道自己病情嚴重,於是加倍努力成聖,且更積極行善,尤其照顧病人。然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他堅持要求鮑思高神父讓他留在青年中心,讓他死在那裡。

鮑思高神父說:「你回家後會好轉的。」

他反駁說:「如果我離開,便沒有機會回來。」

鮑思高神父仍然沒有批准。

於是,多明我說:「好吧,神父。你不要我這個虛弱的軀殼了,我帶它回家吧,但還要多負累你幾天啊。」

a77e46730ca6058d99c52d5394134aae

英年早逝

他回家後,到了3月4日,他再度臥病在床,再次出現發熱和咳嗽症狀。他在青年中心時,經多次追問後,鮑思高神父向他保證,他的罪全獲赦免,必會上天堂,且在天堂會看見父母和青年中心的生活情況。因此,他一無所懼。

當時盛行的療法就是放血。醫生為多明我動手術時,他完全沒有抱怨。

因此他們對多明我說:「你真勇敢啊!」

他說:「相比基督在十字架所受的釘傷,這小小的傷口算不了甚麼。」

他要放血十次,但一次也沒有抱怨。

3月9日,他對父母說:「請叫神父來,我要領臨終聖事。」

本堂神父抵達時,多明我完全清醒。他領過聖體,並熱誠地辦最後一次告解,傅油時還能夠回答神父所有禱文。

晚上9時,他從沉睡中醒來,叫父親說:「爸爸,時間到了!拿祈禱書給我,誦念善終禱文吧。」

祈禱過後,多明我休息一會。他沒有睡,像在想甚麼想得出神。突然,他張開眼睛,嘗試坐起來。他父親看見多明我面帶微笑,煥發神采。

多明我喊說:「啊!爸爸!我看見非常美麗的東西啊!」

然後,他臥在枕頭上,閉起雙目,兩手疊在胸前,離世返回天主身邊了。

列入聖品

1933年7月9日,教宗碧岳十二世宣告多明我憑藉崇高品德,榮列「可敬者」。1950年3月5日,碧岳十二世在四十萬名朝聖者前,舉行隆重禮儀,宣告多明我沙維豪榮列「真福品」。1954年是聖母年(教會頒布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的信理及多明我沙維豪首次奉獻給耶穌和聖母的第一百週年),這位教宗碧岳十二世於該年6月1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隆重禮儀,宣告多明我榮列聖品。教會更宣告聖多明我沙維豪為兒童歌詠團(Pueri Cantores)及輔祭的主保。

歷代教宗的稱許

碧岳十世:多明我沙維豪確是這個時代的青年模範。這位青年至死保存領洗時的純潔,在短短一生中沒有犯任何罪,確是聖者。我已讀過鮑思高神父為他撰寫的傳記。他堪稱眾人成聖的典範。」

本篤十五世:他常憶述年少時喜歡和兄弟一起閱讀多明我沙維豪的傳記。他說:「沙維豪是為這個時代而生的聖人之一……多明我沙維豪善待眾人,熱愛娛樂活動,青年受他吸引,在他身上找到共鳴。」

碧岳十一世:「多明我沙維豪雖然沒有甚麼偉大的成就,但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一個小聖人,在十五歲已成為基督徒真正的完美典範。他擁有這個時代的青年迫切需要的特質,確是基督徒生活的完美典範。他的力量來自潔德,虔敬和熱誠。天主賜下多明我,作為現今青年的榜樣。」

碧岳十二世:「他年紀小小……我們便驚訝地發現,恩寵在他身上發揮奇妙的作用。他為了天上的事物,毫無保留地交付自己。憑藉信德,他擁有少見的直覺。」

今天是聖多明我‧沙維豪瞻禮日,

願天主之母為所有青年祈禱,

讓青年人能以聖多明我為學習對象。

我們也祈求聖多明我為所有青年及待孕的母親祈禱。

《向聖多明我沙維豪頌》

聖沙維豪!

你純潔如天使,你得到良師聖鮑思高的指導,

榮登青年聖德的高峰。求你幫助我效法你,

熱愛耶穌,孝敬聖母,盡心救人靈魂,

並使我堅心定志,寧死不敢犯罪,以得永生。

亞孟。

聖多明我‧沙維豪,為我等祈。

 

資料來源:

鮑思高慈幼會

iBreviarium 我靈讚頌主

《生活故事:我們信仰的寶藏》之「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

《鹽與光》全新系列節目
《生活故事:我們信仰的寶藏》

這是《鹽與光傳媒》全新的英語系列節目。節目會帶領觀眾前往世界各地的同天主教有關的博物館、朝聖地和歷史遺跡,從而發現我們信仰的寶藏。 從聖人和聖髑,到出現奇蹟和前所未有的故事,都在這新的紀錄片系列中,將我們教會的歷史帶進大家的生活。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

本集為大家介紹位於意大利都靈市的「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特別鳴謝《慈幼會中華會省-慈青牧民辦事處》及翻譯員范頌恩小姐的幫助下將本集翻譯成中文。

青年人的家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最初是在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的堅持下為有需要男孩們提供的第一個「家」。在那裡,鮑思高神父回應天主的召叫,在聖母的幫助下,創立了男修會「鮑思高慈幼會」,他培育了無數貧苦的青年,使他們安全地成長,成為有信仰且堅強的青年人,踏上成聖之路。

聖若望鮑思高神父是一個畢生致力於引領青年成聖的人。本集為大家介紹他所創立的修會「慈幼會」的發源地,透過參觀對鮑思高神父至關重要的歷史遺跡,來發現自己的成聖之路。

博物館的4個特質

我們在節目中特別為您介紹關於博物館的4個特質:

1.「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的官方標誌:每個形狀設計背後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2. 博物館重建時保存了大部分的原有建築,並依然完好無損,包括:第一個餐房、廚房、酒窖,甚至鮑思高神父的睡房。

3. 存有三位聖人的一級聖髑,其中一位是聖若望鮑思高神父。另外兩位聖人是在鮑思高神父的牧職和使命中重要的人物。

4. 著名的慈幼會傳統晚訓的來由和鮑思高神父的母親「麗達媽媽」的關係。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副館長,慈幼會會士彌額爾‧佩斯神父(Fr. Michael Pace, SDB)表示:「如果沒有活生生的記憶,我們很容易忘記這個項目的魅力起源。我們需要世界上能向我們講述希望的地方。我們需要論及有效地進行慈善、改變和轉化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一些地方,以具體的方式講述信仰,讓天主的愛讓人理解。」

讓我們一起透過參觀
對鮑思高神父至關重要的歷史遺跡,
來發現自己的成聖之路。

聖若望鮑思高,為我等祈。

聖多明我‧沙維豪,為我等祈。

聖瑪利亞‧瑪沙利羅,為我等祈。

按此收看所有“HISTORIA VITAE”節目

 

聖方濟‧沙雷氏逝世400周年:聖方濟‧沙雷氏與聖若望‧鮑思高

聖方濟‧沙雷氏

聖若望‧鮑思高

撰文:梁保得
(慈幼會修生,現於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攻讀神學)

20211228日,鮑思高慈幼會總會長范達文神父 (Don Ángel Fernández Artime, SDB,鮑思高神父第十任的繼任人),宣佈正式啟動「聖方濟.沙雷氏 年」,以紀念聖人逝世400周年 (聖人於16221228日逝世)。慈幼式神修經歷著不同時代的變遷,越見深入和穩固,皆因是建基並聯合於教會歷史當中兩位得天獨厚的聖者聖方濟.沙雷氏和聖若望.鮑思高。但這兩位都相差兩個世紀的人物是如何相遇的?為何鮑思高又會以這位聖人作為修會的主保呢?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看看吧!

聖若瑟.賈法素神父

神修導師

聖若瑟.賈法素神父 (San Giuseppe Cafasso1811 – 1860) 是十九世紀意大利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倫理神學家和聖職人員神師。賈法素神父是於18411860年間為鮑思高作神修指導,並協助和鼓勵他追隨聖召,使他成為貧苦和被棄青年的良師。賈法素神父於司鐸培養院 (Convitto Ecclesiastico di S. Francesco d’Assisi 是培育已晉鐸人員的牧民和倫理神學中心,設於杜林。) 工作共24年,先擔任學院監督,接任院長後,致力栽培年輕神職人員 (其中包括聖若望鮑思高),特別以聖方濟沙雷氏及聖亞豐索的理論來教授倫理神學,將成聖變成每日應做的事情,服務的精神、祈禱的生活和對天主的絕對開放。他深入了解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也常介紹他為司鐸的學習模範,是一位為了靈魂的事工而孜孜不倦的牧者,他以整個的生命去追尋羊,為了拯救他們的靈魂。他常說:「主,為了愛祢,請給我所要拯救之靈魂。」鮑思高因此也被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深深吸引,也為他日後的使命帶來深厚的影響,形成他的神修。

『與我靈,取其餘』(Da mihi animas, cetera tolle) 成為了鮑思高的生活準則,甚至連他小小的辦公室入口處都寫上了這句話,是他生命的計劃,他的整個生命就是被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和風格,溫和良善和樂觀所引導著,帶領會士們和青年人走向聖德之路。「鮑思高神父嚮慕聖方濟各撒納爵 (現通譯沙雷氏)的溫良和熱心,因而命名本會為撒納爵會 (意譯:Salesiani;中譯稱慈幼會或鮑思高慈幼會),及以『與我靈,取其餘』(Da mihi animas, cetera tolle) 為座右銘,指明了我們生活的理想。」(慈幼會會憲 4)

晉鐸善志

184165日,天主聖三節的前一天,是鮑思高晉鐸的日子。於1841526日,在準備領受司鐸聖秩而避靜時,寫下以下的思想在他在日記簿上:「司鐸不會獨自升天堂,也不會獨自落地獄。如果他行善,將升天堂,帶着他以自己善表所救的靈魂一起升天……」他並立下九項的善志,而第四項是首次提及聖方濟.沙雷氏,「要以聖方濟.沙雷氏的愛心和溫良的態度作為生活指引。」鮑思高的性格其實與聖方濟.沙雷氏都很相似,可說是一種易怒型的,不算是溫和的。他於修院裡都被公認為最易動怒的,有些時候程度有如火山爆發般,但他效法聖方濟.沙雷氏,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氣,要以溫和良善來修德,也是生活的方向。

於慈幼會會憲中這樣寫著:「……常以溫良、尊重和忍耐的態度接待青少年。慈幼會會士具備一顆慈父、長兄和朋友的心,他會引起青少年的回應而建立友誼:這就是會祖敦囑會士要培養的『親切的愛』。」(慈幼會會憲 #15) 這份愛的分享、給予,絕不是來自於暴躁、不耐煩等等,而是出自於一份溫和溫柔的表達,良善心謙的陪伴同行。這份溫和良善而親切的愛,是鮑思高指導我們慈幼會會士的生活方向,一方面是受到聖方濟.沙雷氏的神修生活所啟發;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回到他於九歲時的一個預示未來的奇夢,「我九歲的時候,做了一個夢,在我心中留下一個很深刻的印象,終身難忘。我看見廣場上有許多孩子在玩耍,但有不少的是在咒罵天主,我便立即走過去,用拳頭和說話,叫他們住口。後來有位面孔發亮,衣服華貴,令人起敬的男子,使我不能注視。他叫我的名字,對我說:『不要打他們,卻要用溫良和愛德,去獲得他們的心。要給他們說明罪惡的醜陋和德行的美麗……』鮑思高的這第一個夢指示了他一生的奮鬥方向,也讓他明白自己使命的具體圖像,雖當時的他不甚明白,卻沒有忘記,天主就一步一步的啟示給他,引領他活出祂所交付給鮑思高的使命。

創立修會

1854126日的禱之後,在鮑思高神父那間小小的房子裡,他聚集了四位年輕的修生,分別是 十五歲的阿底利亞 (Giacomo Artiglia)、十六歲的彌格‧盧華 (Michele Rua,日後他成為了鮑思高神父首位繼任人) 和賈利哀勞 (Giovanni Cagliero,日後他被祝聖為主教,也是首批被鮑思高神父派遣的傳教士,派往南美洲),及十七歲的羅凱蒂 (Giuseppe Rocchietti),跟他們講話:「你們都看見,鮑思高神父盡其所能地工作;可是,他究竟只是一個人。如果你們能助我一臂之力,那麼我們就可以做許多善事。有成千成萬的窮苦孩子,正在等待著我們去救助他們。我敢向你們保證,聖母將會賞賜我們許多廣大的青年中心、聖堂、房屋、學校、工房,以及許多準備幫助我們的司鐸。這樣的事,將在義大利、歐洲、甚至於也在美洲各地實現。我在你們中間,已經看到有人戴著主教的禮帽……」接著又說:「聖母願意我們開始成立一個修會。我想了很久,要給它取一個什麼名字。後來我決定了,我們名為『撒肋爵會士』。」(原文: Salesiani,奉聖方濟‧沙雷為主保。現已改為慈幼會會士。) 彌格‧盧華在他自己的日記也寫下了那晚的事情:「我們羅凱蒂、阿底利亞、賈利哀勞和盧華都聚集在鮑思高神父的小室裡。他向我們提示的,是仰賴上主的寵佑和聖方濟‧沙雷氏的援助,嘗試對別人實行愛德的工作。後來我們要許下一個承諾;如果可能的話,以後再向上主發願。凡是實行這個嘗試,並繼續實行的,將被稱為慈幼會士。」(摘錄自《青年良友》)

四位青年人都答應了,他們的愛德工作毫是在慶禮院中服務,鮑思高神父就以友愛交談、靈修陪伴、和好聖事來帶領他們,同時也接受哲學、神學的培育;幾年後,團體的人數增多了,有些在鮑思高神父的指導下宣發了個人聖願。約六年後,就在1859129日,鮑思高神父正式邀請有意的青年人 (共十八位) 和他一起組織一個修會團體,度聖願生活;並於1218日再次聚集各人,當中只有兩人缺席,他們都宣發了聖願,「聖方濟撒肋爵會」(即:慈幼會) 正式成立;1864年,獲教廷頒發成立修會的暫准令,並於1869年得到完全確認。

鮑思高神父當時身處的社會狀況極為不穩定,平民百姓生活艱苦,青年人同樣面對著種種生命各階段的考驗,他寄願慈幼會會士要懷著聖方濟沙雷氏的心火,以慈悲、溫和良善及牧者的愛德去陪伴、引領人們,特別是青年人,意識到他們生命中所經驗的,於他們的需要中帶來希望;這也是為各慶禮院、堂區、學校、會士團體,及其他機構,都同樣得到聖方濟沙雷氏的啟發,為人帶來希望,引領人走向聖善的道路。

……鮑思高神父恭奉聖母瑪利亞為本會首要的主保,他也將本會特別託付給聖若瑟及聖方濟沙雷氏後者是一位熱心的善牧和愛德的聖師……(慈幼會會憲 #9)

慈幼會在世界各地的分佈。(圖片:infoans.org)

步武鮑聖芳蹤

時至今日,鮑思高慈幼會在全世界有超過14,000的會士兄弟,其中包括主教和初學生。會士們遍布全球各大洲的 134 個國家,當中包括有 90 個會省分佈於各地,我們以「慈幼式臨在」親臨於青年中心、學校、宿舍、職業培育、堂區、社會工作、社會傳播、偏遠地區等等,以會祖的精神,及懷有聖方濟沙雷氏的心火,與青年人同行,攜手走上聖德之路。

鮑思高神父不僅創立了慈幼會,他也激勵了各界人士,在其不同的身份,以不同方式,分享同一神恩,活出鮑聖精神,陪伴及協助青年人,共同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熱心人士就是我們慈幼大家庭的成員。全球的慈幼大家庭由超過 30 個不同的團體組成,有超過400,000名成員,鮑思高神父在生時也建立不同的慈幼大家庭成員:母佑會 (全稱:聖母進教之佑孝女會Figlie di Maria Ausiliatrice1872)、慈幼協進會 (Associazione Salesiani Cooperatori1876) 及聖母進教之佑善會 (Associazione di Maria Ausliatrice1869)。這些團體彼此共融,承蒙聖母瑪利亞的指導,按照鮑思高神父的風格和神恩而發展,於生活中將基督的愛,以「慈幼式臨在」分享給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貧苦無告的青少年。

……在這大家庭內,會祖要我們負起特別的責任:就是保持精神合一,促進友愛的交談和合作,達致相得益彰的好處,並在使徒工作上產生豐美的果實……(慈幼會會憲 #5)

接下來的兩期,將會有於台灣服務和接受培育的慈幼會兄弟分享他們的聖召歷程喔!

天主保佑!

3月24日-聖奧斯卡‧羅梅洛紀念日

在2015年5月23日被冊封為真福,其後於於2018年10月14日榮列聖品的薩爾瓦多殉道者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Oscar Arnulfo Romero y Galdamez)是一位溫和的牧者。他人生的一大轉捩點是由於1977年3月12日魯蒂略‧格蘭德(Rutilio Grande)神父遭殺害的事件。格蘭德神父是薩爾瓦多耶穌會士,放下大學的教職去當農夫、受壓迫者和被排擠者的本堂神父。這個事件觸動了羅梅洛總主教的心,他為他的司鐸哭泣,如同一個母親為她的兒子哭泣那樣。格蘭德神父過世後,羅梅洛總主教立刻趕到阿吉拉雷斯主持追思彌撒,他徹夜痛哭,為那三名無辜的受害者守夜和祈禱;遭殺害的是格蘭德神父和同行的兩個農夫。那裡的農夫成了失去慈父的孤兒,羅梅洛願意接替格蘭德神父的職務。從那一天起,羅梅洛總主教以更明確的言詞保護受壓迫的人民和受迫害的司鐸,毫不在乎他每天受到的威脅。

1980年3月24日,羅梅洛總主教在薩爾瓦多一所醫院的聖堂內遇害身亡。

那時當地彌漫著迫害牧者和教友的氛圍。由於福音的啟發和梵二的文獻,羅梅洛選擇與窮人同在,保護他們免於壓迫。羅梅洛被殺並非任何意識形態的緣故,而是因為他選擇與窮人同在。羅梅洛不願獨善其身,當時薩爾瓦多總主教區的一百多名神父中已有6人被殺,其餘許多人受到虐待和威脅。數以百計的要理教員被殺害,他們大多在鄉間遇害。某些堂區連參加彌撒都有危險,走出聖堂時可能會被擄走或失蹤。若士兵在家中搜出聖經或羅梅洛的相片,百姓不但會被逮捕,甚至可能從此憑空消失。

羅梅洛是個偉大的講道者,他開著車、拿著擴音器四處宣講,口袋裡裝滿糖果,走入人群。羅梅洛總主教不僅關心窮人,也勸富有者悔改,叫他們與急需者分享財富。羅梅洛總主教也曾寫道:

「我有義務堅決地挺身而出捍衛我的教會,與那些飽受壓迫和欺壓的人民站在同一陣線。」

教宗方濟各清楚描述了羅梅洛的司鐸和牧者身份,稱他為「主教和殉道者,擁有基督心胸的牧者,福傳者和窮人之父,天主國度、正義友愛與和平國度的英勇見證人」。

羅梅洛是個優秀的司鐸和睿智的主教,他是品德高尚的人。他敬愛耶穌、愛慕在聖體內的耶穌、深愛教會、崇敬童貞聖母瑪利亞、關愛他的子民。他在晉鐸前不久在筆記中寫道:

「今年我將對天主作出重要的交托!我的天主,求祢幫助我,預備我。祢是萬有,我卻微不足道;然而,祢的愛渴望我成為豐沛的。鼓起勇氣!因著祢的萬有和我的微不足道,我們將成就這豐沛。」

聖羅梅洛總主教,為我等祈!

3月17日-聖博德紀念日

聖博德(St. Patrick),亞瑪總主教,他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他生於三八九年,相傳他祖籍是羅馬,世居英倫三島。據聖人自述,他在十六歲以前,過著世俗的生活,從未想到獻身事主。

四零三年,聖人年約十四、五歲,被海盜擄到愛爾蘭為奴整整六年。聖人侍奉異教主人,飽受艱苦,可是就在這段時期內,博德的聖德大有進步。他出外牧羊時,在大自然的曠野中日夜祈禱,神火炎炎,一心念主;有時風吹雨打,四肢凍僵,他仍如老僧入定,端坐不動。

六年後,他在睡夢中得到啟示即將重獲自由,就私自從主人家中逃出,步行兩百里路,遇見一條漁船,聖人懇求船員准許他搭船回鄉。

航行三日後,眾人捨舟登陸,又走了一個月的陸路,糧食用盡,船主對博德說:「你這基督信徒,你不是常說你的天主是全能全善的。如今我們糧食已盡,眼看就要餓死。你何不代我們求求你的天主呢?」

博德答道:「你們一心依靠天主,一心祈求天主吧,你們不要擔憂。從今天起,糧食的恐慌就可解除。」果然,他們前行途中,遇見一群野豬,便宰殺了幾頭,飽餐了一頓。而且從這一天起,一路上糧食不缺,安抵目的地。這些外教的船員也異口同聲歌頌上主的洪恩。

博德回到故鄉後,決心重返愛爾蘭,把信德真光傳給身處黑暗中的異教徒。聖人在開始執行這個偉大的傳教計畫前,先在法國攻讀神學,領受了鐸品。經過十餘年的準備工作,博德受聖日曼諾斯祝聖為主教,由宗座正式委派,到愛爾蘭傳教。

當時愛爾蘭人信奉異教,對天主教道理,一無所知。聖人給他們耐心講解,並顯發神蹟,以證明聖教確是真神所創立。此時愛爾蘭王蘇格耳雖未皈依真教,但他的朝臣中,領洗入教的為數不少。一般平民也對博德的講道深感興趣,紛紛棄邪歸正,異教的僧徒,對聖人恨之入骨,一再唆使人暗殺他,每次均賴主特佑,化險為夷。有一次,聖博德自行駕馬車出外,趕車的坐在後座,途中,趕車的自願代替主人駕馭,突然暴徒從道旁竄出,誤認趕車的是聖人,拔劍猛刺,趕車的當場斃命。聖人幸虧在後座,才安然脫險歸來。

博德為了愛爾蘭民族的勸化工作,風塵僕僕,不辭辛苦;到處建造教堂,創立修院,以培植神職人才。他的工作獲得了很大的收穫,被勸化的異教徒,不計其數。愛爾蘭整個民族,最終依賴聖人的努力,全部皈依了天主教。

聖人成功的主要方法,是一切依靠上主的安排。他常說:「我已將一切託付在天主手中。」誠如達味聖王所謂:「一切事都托上主照顧,上主一定會支持你。」

博德於四六一年安然逝世。聖人去世時,愛爾蘭已獲得「聖人島」的美稱。

來源:我靈讚頌主

天主,你曾揀選了聖博德主教,
向愛爾蘭民眾宣揚了你的光榮;
求你使所有基督徒,賴聖人的功德與代禱,
也能不斷向世人宣講你的奇妙救恩。
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聖博德,為我等祈。

《聖博德護甲誦

《聖博德護甲誦》(St. Patrick’s Breastplate or the Lorica),又稱《鹿鳴頌》(The Deer’s Cry),是早期愛爾蘭基督徒在晨禱中,用作祈求免受邪惡力量傷害的禱文。按照傳統,聖人於公元433年為祈求天主的庇護而作了這篇有名的禱詞 ; 後來他果然成功地勸服愛爾蘭王萊奧蓋爾 (King Leoghaire) 和他的臣民,皈依了基督信仰。

聖博德紀念日是三月十七日,誦念這篇宣信式的禱文很合乎四旬期內扺拒邪惡的精神。在家庭中,這篇誦禱不但合適個人使用,也適宜由夫婦偕同子女一起誦念發信德,抵抗那巡遊如同咆哮獅子的仇敵魔鬼 (參伯前5:8-9)。事實上它能振奮人心、令鬥志高昂,激發人無懼逆境的勇氣! 這禱文極為適合由父親帶領誦念,不但給子女立好榜樣,也可培養親子情。


由香港教區婚姻與家庭牧民委員會提供

來源:我靈讚頌主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