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發表第35屆世青節文告

CNS photo/Paul Haring

「起來」這個動詞貫穿這三屆普世青年節,同時也傳達出復活和甦醒的意義。教宗方濟各在第35屆世界青年節的文告中,以這番話闡述了2020年至2022年的世青節旅程。這三屆的主題分別是:「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路七14);「你起來,為你見到的事作證」(參閱:宗廿六16);「瑪利亞起身並急速啟程」(參閱:路一39)。以下是第35屆世青節文告全文:

2020年教宗方濟各
第35屆世界青年日文告

「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 」
(路7:14)

翻譯:台灣地區主教團青年組翻譯小組
黃佳音、王世芊
修訂編審: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

親愛的青年人:

2018年10月教會以世界主教會議的主題「青年、信德與聖召辨明」進行一系列的反省,為思索你們青年在今日世界中的情況、你們對生命的意義與目標的追尋、你們與天主的關係。2019年1月,在巴拿馬所舉行的世界青年日中,我和來自世界各地與你們同世代的青年們相聚一堂。世界主教會議和世界青年日等活動都展現了教會一貫的面貌:我們「同行」。

在這同行的旅途上,每當抵達某個重要的里程碑,天主和生命就挑戰我們,去創造一個新的開始。身為青年,你們是這方面的專家!你們喜歡旅行,喜歡探索新的地方和人物,喜歡有新的體驗。所以我才選了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作為2022年跨洲際青年朝聖的地點。在十五、十六世紀期間,大量的青年、許多傳教士接受派遣,從里斯本出發,前往未知的大陸,與不同的人和國家分享他們與耶穌的經驗。里斯本世界青年日的主題為「瑪利亞起身並急速啟程」(路一39)。在這兩年的等候期間,我想和你們一起默想二篇聖經章節,2020年是:「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路七14);2021年是「你起來,為你見到的事作證。」(參閱:宗廿六16)

正如你們看到的,「起身」或「起來」這動詞都出現在三個主題中。這些詞彙也是描述復活,描述覺悟到新生命。這些詞彙也反覆出現在我寫給你們的《生活的基督》勸諭裡——在2018年世界主教會議後,教會所送給你們的,連同〈總結文件〉,作為生命中一盞照亮腳前的明燈。我誠摯地希望這趟帶領我們前往里斯本的旅程,也能有豐碩的成果,能讓整個教會落實這二份文件,讓這二份文件能夠帶領那些從事青年牧靈工作的人完成使命。

讓我們回歸本題:「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參閱:路七14)。在《生活的基督》裡,我提到福音的這一節時說:「要是你已經失去內在的活力、夢想、熱情、期盼和慷慨精神,耶穌會來到你面前,就像祂來到寡婦已死去的兒子面前一樣,並以復活之主的所有德能,勸勉你說:『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路七14)」(《生活的基督》,20)

這段聖經章節告訴我們,耶穌剛進了加里肋亞的納因城,就遇上一位青年人的送葬隊伍,他是寡婦的獨生子。被這位寡母撕心裂肺的悲傷感動,耶穌施展奇蹟復活了她的兒子。在一連串的言語和行動後,奇蹟發生了「主一看見她,就對她動了憐憫的心,向她說:『不要哭了!』,遂上前按住棺材,抬棺材的人就站住了」(路七13~14)。讓我們用一點時間默想主說的這番話和祂的舉動。

看見痛苦和死亡的能力

耶穌細心地觀察這個送葬隊伍。身處人群中,祂覺察那婦女極度痛苦的面容。祂看見的能力創造相遇的機會--新生命的泉源。無須多言。

那我自己看見的能力呢?當我看事情的時候,我是仔細的看,還是草草滑過手機裡上千張的照片或是社群軟體上的個人檔案?我們多常親眼目睹事件的發生,卻從未在當下親身體驗!有時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拿起手機拍照,卻沒想要和參與其中的人眼神交流。

在我們周遭,有時也在自己心中,我們可以看見死亡的現實:肉體的、心靈的、情感的、社交的。但我們有真正留意,或僅僅任由它們發生?我們可做些什麼好能修復生命呢?

我也想到你們這種年紀的人正經歷的那些負面的處境。有些人在現實的生活中孤注一擲,用極端的經驗冒著生命危險。而有些人已經「死了」,因為覺得毫無希望。有個年輕女子告訴我:「我在我的朋友中較少看到有投身的渴望,較少看到有站起身來的勇氣。」令人難過的是,憂鬱症在年輕人中日漸普遍,有時候會令人受到誘惑想要自尋短見。有多少次人們的態度皆不關心,令入感覺痛苦與自責,不能自拔!有多少年輕人哭泣,卻沒有人聆聽他們的呼求聲!在他們周圍有這麼多人帶著一副不專心和不關心的眼神,只想獨自享受自己的「小確幸」。

其他人則是虛擲光陰在膚淺的事物上,覺得自己活著,但事實上內在已經死了(參閱:默三1)。才二十歲,他們就已自甘沉淪,而非自我提升展露真正的尊嚴。任何事都簡化為「及時行樂」,只要一點點甜頭就滿足:短暫的娛樂、稍縱即逝的關注、他人的喜愛……等。還有那些年輕人和成人都深陷其中,越來越嚴重的數位自戀症。許多人就是這樣生活!其中有些人學會了他們周遭只顧賺錢和享受人生的物質主義,生命彷彿只有這個目標。這樣長期下來,人生逐漸就不幸福、無精打采和了無生趣,越來越空虛沮喪。

負面的處境也可能肇因於個人的失敗——我們在意的和我們執著的事沒辦法繼續或不如人意地進行。這通常與學業,或是追求體育或藝術上的成功有關。「夢想」的破滅,讓人彷彿行過死蔭的幽谷一般。但失敗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分,有時而帶來恩寵!很多時候,本以為能帶來幸福的事,其實不過是泡影、一種偶像。偶像向我們需索無度,奴役我們,卻毫無回報。他們最後毀於一旦,只留下一陣煙塵。失敗若能破除偶像,那是一件好事,不論在這過程中人要受多少苦。

一個青年人也會有很多機會遇到肉體上或是道德上的死亡。我想到:成癮、犯罪、貧窮或重病。我請你們想一想這些事情,看看自己或是其他親近的人,無論現在或是過往,是否已被宣判「死亡」。同時,我也要你們不要忘記福音中那個確實已死了的年輕人,但他能夠死而復生,是因為 「那一位」看見他,那個人願意他活著。同樣的事情今天和每天也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要有憐憫之心

聖經常常論及那些體驗其他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的人,他們的感受。耶穌自己的感受讓祂能夠進入他人的生命。祂把他們的痛苦變成自己的。那個寡母的悲痛變為祂的悲痛,那個年紀輕輕的兒子之死亡變成祂的死亡。

青年人,很多時候你們一再地表現你們懂得「憐憫」人(com-passion:一同感受)。可從中看到,只要遇上需要,你們多少人就會慷慨幫忙。沒有一個災難、地震或水災,是沒有青年志工挺身並伸出援手的。青年人大量動員捍衛環境,也是青年人能夠聽見地球呼救聲的證明。

親愛的青年朋友們,別讓人奪去你們這份敏銳!願你們總能留意到受苦者的哀訴,被那些在今日世界上哭泣和死亡的人觸動。「眼睛被眼淚洗淨後,才能看清某些生活現實。」(《生活的基督》,76)如果你們學會與哭泣者同泣,你們將找到真正的幸福。你們許多同齡人身處弱勢,是暴力與迫害的受害者,讓他們的創傷成為你們的,你們在這世界上將成為傳遞希望的人。你們將能對你們的弟兄姐妹們說:「起來吧!你們並不孤單!」而且你們將幫助他們明瞭天主父愛我們,耶穌就是天父伸出的手,要扶我們起來。

走近並「觸摸」

耶穌停住送葬的隊伍。祂走近,顯露了祂的臨近。這份臨近因此轉化成使他人的生命復甦的勇敢行動、一種先知性的動作。生活的耶穌,祂的觸摸能通傳生命。這個觸摸,把聖神注入青年沒有生命跡象的身體裡,恢復他生命的功能。

那個觸摸穿透了所有現實的傷痛與絕望。那是天主的觸摸——貫穿人類的真愛,並開啟意想不到的空間,使人獲得自由、尊嚴、希望以及嶄新和豐富的生命。耶穌的這個動作,它的功效是無法估量的。它提醒我們即使一個簡單卻具體的親近記號,也都可以喚起使人復活的力量。

是的,青年人,你們也能夠走近眾人遇到的痛苦和死亡的現實。只要你們先被天主的聖愛觸碰過,只要你們的心因為體驗過天主的慈善而變得柔軟,你們同樣可以觸摸他們,並且如耶穌一樣,因聖神帶給他們新生命。因此,如果你們感受到天主對所有受造物無限的慈愛,特別是正在經歷飢餓、口渴、患病、赤身露體或在監裡的弟兄姊妹們,你們就能像耶穌一樣地走近他們,像耶穌一樣地觸摸他們,並將耶穌的生命傳遞給你們受苦或失去信德與望德而心死的朋友們。

「青年人,我對你說,起來吧!」

在福音中並未提及耶穌在納因城所復活的這位青年人的名字。這邀請每位讀者在他身上認出自己來。耶穌對你、對我、對我們中的每一位說:「起來吧!」我們都很明瞭,身為基督徒,我們不斷地跌倒,也必須一再爬起來。只有不行走的人才不跌倒,但同樣地也不前進。這是為什麼我們要接受基督的援助並信靠天主。第一步是要讓我們自己站起來,並明白耶穌所提供的嶄新生活是美好及值得我們過的生活。因為這生活有在我們身邊一直與我們邁向未來旅程的「那一位」支持著,同時幫助我們用有尊嚴與意義的方式來度過我們的人生。

這種人生是一個新的創造、一個新生,並非是一種心理的制約。也許,在困境中,你們許多人會聽到人們重複在今日蔚為風行的「神奇」話術,這話應可適用在每件事上:「你必須相信你自己」,「你要找到你的內在能力」,「你必須要感應到你的正能量」等……。但這些只不過是話語,對真正「心死」的人毫無作用。耶穌的話賦有另一種力量,無與倫比,是神聖又蘊含創造力的,唯有耶穌的話能使喪亡的生命復活。

以「復活的人」活出嶄新的生命

福音告訴我們那個死了的青年人「開口說話」(路七15)。被耶穌觸摸及復活的那些人,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立即開口說話,並毫無猶疑與毫不畏懼地表達在他們內心深處發生了什麼:他們的性格、渴望、需求和夢想。也許過去他們從未這麼做過,以為沒有人能夠了解。

開口說話也意味著與他人建立關係。當我們「死」了,我們便自我封閉,與他人關係斷絕,或關係變得膚淺、虛假與偽善。當耶穌恢復我們的生命時,祂也把我們「交付」給其他人。(參閱:路七15)

今天人們經常保持「連線」,卻沒有溝通。這種肆意濫用電子設備能使我們一直「黏」在屏幕上。藉著這份文告,我要加入你們,跟你們青年一起號召文化上的改變,奠基在耶穌這個「起來」的吩咐。(現在)這種文化迫使青年人孤立與退縮於虛擬的世界,讓我們傳布耶穌的邀請:「起來吧!」祂召叫我們向超越虛擬世界的現實開放自己。這並非輕視科技,而是不視之為目的,卻要善用這項工具。「起來吧!」也是一份去「夢想」、「冒險」以及「致力去改變世界」的邀請,重新喚起你們的希望與渴望,並去默觀天空、星辰與寰宇世界。「起來吧!成為真正的你!」如果這是我們的信息,很多青年人不會再看起來死氣沉沉和筋疲力倦,他們臉上會散發出比任何虛擬實境更美的活力。

如果你給予生命,自然有人會接受生命。如同一位年輕女子所言:「當你看到美麗的事物就離開你的沙發,並且嘗試去做相同的事。」美能喚醒熱情。如果一個青年人對一件事有熱情,或更好的是對某一位有熱情,他或她會起來做一些偉大的事情。青年人會起死回生,成為耶穌的見證人並獻身於主。

親愛的青年人,你們有什麼熱情與夢想呢?你們要胸懷大志,藉此為世界、教會及其他青年在精神、藝術或社會的領域中提供一些美好的事物。我再次用我的母語重複一次我曾跟你們說過的:「你們要有所作為!(Hagan lío!)」你們要讓你們的聲音被聽見!我記得另一位青年人說過:「如果耶穌是一個只顧自己的人,那麼寡婦的兒子就不會復活。」

這位青年的復活讓他返回他的母親身邊。在那位母親身上,我們可以看見我們的母親瑪利亞的形象,我們將世界各地所有的青年都託付於她。在聖母身上,我們也能認出慈母教會,她渴望用溫柔的愛接納每一位青年人,無一例外。因此,讓我們懇求瑪利亞為教會轉禱,願她永為她去世的孩子們的母親,為他們哭泣並祈求他們重獲新生。任一個她的孩子死亡,教會也跟著死亡,而任何一個孩子復活,教會也跟著復活。

我降福你們的旅程,也懇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於羅馬拉特朗大殿
2020年2月11日──露德聖母瞻禮日

教宗2020年3月祈禱意向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2020年3月意向

福傳意向:為中國的天主教徒

願中國的教會能堅守對福音的忠誠,增進合一。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相關資料

教宗三鐘經:絕不與魔鬼對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3月1日(四旬期第一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念經前,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說,在面對誘惑時,要選擇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所走的道路。

當天主日選讀的福音,記述耶穌在曠野四十晝夜禁食後三退魔鬼的誘惑(瑪四1-11)。

「魔鬼首先建議飢餓的耶穌把石頭變成餅,但是耶穌明確地答說,『人生活不只靠餅,而也靠天主口中所發出的一切言語』。接著,魔鬼試著測試耶穌對天主的信任,慫恿祂從殿頂上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載天使會來拯救祂。」

教宗表明:「耶穌不讓自己受到誘惑,因為信天主的人知道天主不會使他受考驗,而是要使他信賴祂的美善。為此,耶穌回答魔鬼說,『你不可試探上主你的天主!』。魔鬼在第三次誘惑中,向耶穌提出政治性的默西亞觀念;但是耶穌拒絕了對權力和人類榮耀的崇拜。最後,祂趕走誘惑者,對牠說,『去罷,撒殫!因為經上記載: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獨事奉祂。』」

教宗接著表示:「耶穌沒有與魔鬼對話,祂以天主聖言回答魔鬼。因此,絕不能與魔鬼對話。耶穌的經歷定能幫助我們提高警惕,而不要屈服於任何偶像。永遠不要與誘惑對話,永遠不要與魔鬼對話,今天撒殫依然侵入人們的生活中,試圖以牠誘人的建議來引誘我們。牠把自己的聲音與各種力圖控制我們良知的聲音混合在一起。」

教宗說:「耶穌的經歷教導我們,誘惑是試圖走一條有別於天主所要求的道路。這條道路給予我們一種感覺,就是自給自足和把享受生活作為終極目的。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是虛幻的,我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離天主越遠,我們在生存的重大問題面前就顯得越無助和軟弱無能。」

教宗隨後向聖母瑪利亞祈求:「願那壓碎魔鬼頭顱的上主的母親在這四旬期幫助我們警惕誘惑,不要向這個世界上的任何偶像屈服,在與邪惡的對抗中跟隨耶穌;好使我們如同耶穌那樣取得勝利。」

誦念三鐘經後,教宗特別念及世界上許多尋求避難的移民,並籲請信眾為他們祈禱。他說:「許多男人女人和孩童因戰爭的緣故被迫逃離。」

教宗當天呼籲為逃離衝突的人們祈禱時,敘利亞傳來消息,伊德利卜省的戰爭升級,有95萬流離失所者因土耳其支持的反叛組織和俄羅斯支持的敘利亞政府軍之間的戰鬥逃離家園。

最後,教宗提到教廷各部門首長在當天晚上開始的四旬期避靜。教宗說:「由於感冒的緣故,他無法參加這次在阿里恰舉行的避靜活動。我在精神上與各部會首長和所有在避靜中祈禱的人同在。」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再次推遲公開活動,但仍繼續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活動

圖片:Vatican Media

2020年2月29日,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如此答覆了記者們的提問:「教宗方濟各2月29日上午,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後,沒有出席今天原定的幾項公開接見活動。」兩天前,布魯尼說:「教宗身體微恙,願意留在聖瑪爾大之家附近一帶。」

儘管教宗身體欠安,2月29日上午還是接見了烏克蘭天主教希臘禮大總主教舍夫丘克(Sviatoslav Shevchuk)、教廷主教部部長奧萊特(Marc Ouellet)樞機、駐法國宗座大使米廖雷(Celestino Migliore)總主教,以及駐黎巴嫩宗座大使斯皮泰里(Joseph Spiteri)總主教。

教宗昨天2月28日早上照常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了清晨彌撒,但是他決定推延當天原定的公開活動,諸如宗座生命科學院在梵蒂岡舉辦的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研討會等。他的講稿由宗座生命科學院主席帕利亞總主教宣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叮囑聖職人員:在苦澀中接觸自己的人性,體嘗天父的慈悲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司鐸的生活不乏苦澀,其原因有三個,分別涉及信德、主教和彼此的共融。」

教宗方濟各在給羅馬聖職人員的講稿中,談論了這個課題。教宗原訂於2020年2月27日上午在羅馬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與該教區的聖職人員相聚,參與懺悔禮儀。但是教宗當天身體微恙,不克前往,便改由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樞機代為宣讀教宗的這篇講稿。

教宗首先表示:「司鐸正視生活中的苦澀,使他們能接觸自己的人性,因為司鐸是蒙受寬恕和派遣的罪人。這些苦澀指示出『更加崇敬天父的道路,有助於再次體嘗祂仁慈傅油的力量』(參閱:路十五11-32)。」

提及苦澀的第一個原因,即「關乎信德的問題」。

教宗表明:「與天主的關係會成為苦澀的深層原因,因為厄瑪烏的門徒也為了希望落空而心生苦澀(參閱:路廿四21)。」教宗由此解釋人的盼望與基督徒望德的差別:「人的盼望是指我們汲汲營營於尋求安全感、回報和進步,在心願實現時幾乎覺得自己將永垂不朽,因為我們是以自我為參照點;相反地,基督徒的望德教人明白,因著逾越奧跡,一切遭遇都有其意義。當我們承認自身的侷限時,就能體會到信賴的重要性。」

「基督徒的望德奠基於人與天主的盟約。為此,我們需要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聆聽歷史和自身經歷。厄瑪烏的門徒之所以克服失望,正是因為復活主藉由《經書》的智慧來開啟他們的明悟。」

教宗鼓勵聖職人員:「接納『苦澀』,視之為『心靈的警鐘』,因為這份悲苦感能引領我們走向天主。」

談到苦澀的第二個原因,也就是與主教的問題。

教宗強調:「人人都有其限度和匱乏,而且意見分歧在所難免,所以問題不在於想法不一。真正的問題出於專斷獨行,不接受見解不同的人。在強制推行計劃的狂熱下,扼殺了坦率的溝通。」

關於這點,教宗引用聖本篤的《會規》,勉勵眾人:「在應對重大問題時,秉持謹慎且公平的原則,先徵詢團體中每個人的觀點,然後再由長上作定奪。牧者的一大誘惑在於聽從親信,導致不分奉承討好的話語和大公無私的諫言。在這方面,《天主教法典》闡述了信友向牧者提建言的權利及義務(參閱:212條3項)。」

談到苦澀的第三個原因,司鐸彼此之間的問題。

教宗坦言:「近年來的各種醜聞令司鐸職務深受打擊,削弱了彼此之間的信任感。這是一種隔閡的悲慘處境:與恩寵、與歷史、與他人之間的隔閡。我們若是與恩寵產生隔閡,就會執著於自己的遭遇和憂愁裡,恩寵的世界逐漸變得事不關己,聖人彷彿只是孩童時期想像出來的朋友。一旦遠離恩寵的力量,就會造成理性至上或感情用事。」

「與歷史有所隔閡的人,會認為一切從自身開始,並在自己身上結束。一個人越是覺得自己獨一無二、能力超群、才華洋溢,他就越不關心天主子民歷史的延續意義。這樣的司鐸進入堂區時,會覺得他有義務開創新路,凸顯自己的特色。」

教宗寫道:「我們之所以從零開始,是因為我們感受不到共同救恩之路的歸屬感。」

「一個人要是與他人有所隔閡,就會覺得沒有人能了解自己。這是謊言之父喜愛的一種想法,使人自我封閉、遠離他人,萌生優越感。」為此,教宗建議司鐸:「找個資深又睿智的靈修指導神師來陪伴自己,切莫生出隔閡。」

教宗最後引述《出谷紀》中梅瑟為以色列子民央求上主把苦水變甜的事跡(參閱:十五22-25)。

教宗指出:「聖潔又忠信的天主子民懂得陪伴並照顧他們的牧者,知道牧者的苦澀,並為牧者們祈求上主。牧者應當與子民同心祈禱,懇求上主為了祂的子民,將牧者的苦澀化為甜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儘管身體輕微不適,仍繼續他在梵蒂岡的活動

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因身體微恙,2020年2月27日原定的活動議程稍微有所改變。基於這個原故,教宗沒有參加當天早上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與羅馬教區聖職人員一同舉行的懺悔禮儀活動。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2月27日早上公布了上述消息。他在回答記者們的提問時說:「教宗願意留在聖瑪爾大之家附近一帶,並且他的其它活動照常進行。」

事實上,教宗當天照常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了清晨彌撒,稍後也接見了「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的成員。在《願祢受讚頌》通諭的啟發下,這個組織與教會合作,為能更好地保護共同家園作出努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我們需要潔净心靈,清除存留的灰燼

CNS photo/Remo Casilli, Reuters

「領受聖灰提醒我們,人的生命來自灰土而且還要歸於灰土;如果我們讓天主來塑造自己,我們就會極其美妙。因此,我們應以天主子女的身份生活,不要尋求灰飛湮滅的事物,卻應潔净心靈,與天主和好。」

2020年2月26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羅馬聖薩比娜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彌撒中,教宗祝聖聖灰,並為信友施放了聖灰,整個教會藉著這項禮儀進入四旬期。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解釋了在頭上撒聖灰的意義,指出:「灰燼表示我們是脆弱和最終走向死亡的人,但我們也是天主所鍾愛的灰燼,是天主的希望、祂的珍寶和榮耀。灰燼提醒我們『從灰土走向生命』的旅程,儘管我們在困境和獨孤中只看到自己身為灰燼的一面,上主卻讓我們知道,我們這微不足道的人在祂眼裡具有無限的價值。我們生來就是為了蒙受愛,為做天主的子女。」

「四旬期是恩寵的時期,好能接納天主愛我們的目光,我們受到如此的注視,就能改變生命。我們生活在世界上是要從灰燼走向生命,那麽我們就不應粉碎希望,不要讓天主對我們的夢想化為灰燼。我們不應屈從和認命。可是,面對世界上遍布的恐懼、惡意和基督信仰正在淡化的情況,有人會問:『我如何能懷有信賴之情呢?』」

教宗表示:「我們應相信天主能將我們的灰燼轉變成榮耀。身為天主的子女,我們要詢問自己為何活著。如果我活著是為了終將流逝的塵世事物,我還會回到灰土,拒絕天主在我身上所行的一切。例如,若我只為金錢、玩樂、功名利祿而生活,我就是活在灰燼中。若我對生活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是因為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是我沒有從別人那裡得到我認為應得到的,則我看到的仍是灰燼。」

「我們活在世界上不是為了這些。我們的價值遠遠超過這些,我們活著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即實現天主的夢想,能夠去愛。聖灰撒在我們頭上是為在我們心中燃起愛火。我們是天上的公民,愛天主和愛近人乃是前往天鄉的護照,也是我們的護照。我們擁有的世上財物派不上用場,只是會消失的灰燼,我們在家庭、工作、教會和世界上奉獻的愛則將使我們得救,且永遠存留。」

「此外,領受聖灰也提醒我們另一個相反的旅程,就是從生命走向灰燼的旅程。例如戰爭的摧毀、家庭不和睦、難以請求原諒和寬恕別人,卻易於為自己要求空間和權利。在教會内也如此,我們存留了多少灰燼,這些是世俗的灰燼。我們以虛偽的灰燼窒息了天主的愛火,耶穌則要求我們規避這些虛偽與污穢。」

教宗解釋道:「耶穌不僅要求我們行愛德、祈禱和禁食,也要求我們在行善時不要矯揉造作、不秉持兩面手法和虛偽態度(參:瑪六1-6,16-18)。我們有多少次做事只為受到讚許、挽回形像,以及為了自我。我們稱自己是基督徒,心中卻毫無問題地屈服於那使我們成為奴隸的私欲!我們説一套,卻做另一套!。」

「因此,我們需要潔净心靈,清除存留在心中的灰燼。聖保祿宗徒的殷切勸勉對我們很有幫助,他說:『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讓自己與天主和好罷!』(格後五20)。我們會說『你們與天主和好罷!』,但保祿用的是被動式,他說:『你們要讓自己與天主和好』。這是因為成聖不是憑著我們的行為,而是藉著恩寵。我們單靠自己無法去除那使我們心靈污穢的灰燼。只有耶穌能治癒我們,而四旬期正是治癒的時期。」

教宗指出:「在朝向基督復活道路上行走有兩個過程,首先是從灰燼走向生命,從脆弱的人性走向使我們痊癒的耶穌的人性;其次,不再走上從生命回到灰燼的行程。這要求我們透過告解聖事接受天主的寬恕,因為在這聖事中天主的愛火燒盡我們罪行的灰燼。透過告解聖事,天主使我們煥然一新,潔净我們的心靈。」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要讓自己得到修和,好能活出蒙受愛和寬恕的子女的身份。我們要讓自己蒙受愛,好能施予愛。我們要讓自己重新站起來,好能走在朝向基督復活的旅程上。如此一來,我們才會喜悅地發現,天主使我們從灰燼中復活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讓我們在四旬期放下手機,跟隨耶穌走向弱小者

圖片:Rodney Leung

「讓我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抵拒閒言碎語和言語暴力,並且與耶穌一起在『愛德之路』上走向我們周遭的許多荒野,擁抱窮人、年長者和遭遺棄的人。」

聖灰禮儀標誌著四旬期的開始,2020年2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大約12000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發出這項呼籲。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充滿聖神」,進入荒野,在那裡停留40天,「受魔鬼試探」(參閱:四1-2)。教宗反省了這段經文,闡明四旬期旅程的意義在於走向逾越奧跡,它是禮儀年及信仰的核心。接著,教宗談論了荒野的靈性意義:「對城市居民來說,荒野也意味著寂靜的地方。荒野是個遠離周遭喧擾的地方。由於沒有人的話語,遂能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聖言有如微風輕拂我們的心靈。荒野是聖言臨在的場所。」

「《聖經》指出,上主喜愛在荒野裡向我們發言:祂向梅瑟頒布十誡,並對子民的「心靈」說話。子民在荒野裡重新找到與天主的親密感、上主的愛。耶穌喜歡退避到荒野裡祈禱,教導我們如何尋找在靜默中對我們說話的天父。這並不容易,卻邀請我們尋求心靈的寧靜。因此,四旬期是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的絕佳時機。」

教宗籲請眾人:「在這段時期關上電視,翻開《聖經》;放下手機,與《福音》『連線』。四旬期有如荒野,在這段時期要摒棄無益的話、閒言碎語、道聽塗說和流言蜚語。相反地,在這段時期,我們要向上主傾訴,把自己獻給上主,力行健康的心靈生態,作心靈的大掃除,因為我們現處的環境遭到太多言語暴力的污染。」

教宗形容說:「如今羞辱他人的行為宛如『道早問安』。我們淹沒在空洞話語、廣告和虛假不實的訊息裡。我們習慣於窺探每個人的一切事物,恐怕會陷入世俗精神,導致心神耗盡。這問題的唯一解藥是靜默。」

「耶穌召叫我們進入荒野,邀請我們側耳靜聽重要的本質。」

教宗由此指出:「荒野是個回歸本質的地方,因為它敦促我們省察自己的生活。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無用的事物。我們跟隨成千上萬看似必要、實則不然的事物。」

為此,教宗鼓勵眾人:「擺脫眾多膚淺的現況,以便於再次發現重要之事,重新看見我們周遭的面容!耶穌在這方面也給我們立了榜樣,即守齋。守齋意味著懂得捨棄膚淺虛榮之事,走入本質。守齋絕不只是節食減肥,其意義正是回歸本質,尋找更簡樸的生活之美。」

「荒野也可視為孤獨的地方。」

教宗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周遭說:「今天我們周圍也有許多荒野、很多孤獨的人。他們是被遺棄的孤獨者。我們周遭有多少窮人及年長者在生活中默不作聲,遭到排擠和丟棄!然而,荒野引領我們走向他們,走向那些不發一語、在沉默中求救的人。許多無聲的眼神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四旬期荒野的旅程是一段走向最弱小者的愛德之旅。」

最後,教宗提醒眾人:「在四旬期內祈禱、守齋,以及從事慈悲善工,好能從死亡走入生命。讓我們與耶穌一起進入荒野;我們出荒野時,必將體嘗到逾越奧跡、天主聖愛更新生命的威能。我們將會如同春天開花的荒野,突然從『一無所有』,變成綻放蓓蕾、花繁葉茂。我們要鼓起勇氣,進入四旬期這個荒野,在荒野裡跟隨耶穌:因著祂,我們的荒野將開花結果。」

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提及伊拉克當前的危機。教宗直接向伊拉克人民表示:「我向你們伊拉克人民講話,我熱切關懷你們。你們身處戰場,遭遇遍地烽火的戰爭之苦。我為你們和你們國家的和平祈禱,我已計劃今年能訪問貴國。我為你們祈禱。」

教宗鼓勵伊拉克的信友們,抽出時間默想天主聖言、領受聖事、守齋祈禱為能更新與天主和弟兄姐妹的關係。教宗最後說道:「在這四旬期的開始,我祝願你們衆人有一個皈依、内在更新和個人及靈性成長的時刻。」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中,再次念及新冠病毒感染者。他說:「我再次向病毒感染者和給予他們治療的醫務人員,以及民政當局和那些正在努力照顧病患和制止感染蔓延的人士表達關懷之情。」

根據最新的估計,全球有8萬多人被感染,其中至少有7.8萬人是在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已導致2700人死亡,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組長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剛剛結束在中國的考察工作,他在日内瓦辦事處再次發出預警,表示全球「尚未做好準備」應對這一疫情的蔓延。艾爾沃德也強調,無論如何,從中國傳來了令人欣慰的跡象,得益於北京政府採取的嚴厲措施,病毒的傳播正在減緩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0年四旬期文告

CNS photo/Stefano Rellandini, Reuters

教宗方濟各
2020 年四旬期文告

「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格後五 20)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今年上主再次賜給我們一段恩寵的時期,好能以煥然一新的心來作準備,慶祝耶穌死亡與復活的偉大奧蹟,而耶穌的死亡與復活正是個人及團體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基石。我們必須在心神上不斷地回到此一奧蹟,因為只要我們向它的精神力量開放自己,並自由慷慨地回應,那麼,它就會在我們內持續產生果效。

1. 以逾越奧蹟為悔改的基礎

基督信仰的喜樂從聆聽並接受耶穌死亡和復活的喜訊流露出來。此一初傳(kerygma)綜合了一個愛的奧祕:這愛「如此真實,如此真誠,如此實在,並邀請我們與祂建立真誠的關係,與祂進入可結出果實的交談」(《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117)。凡相信這訊息的人,就不會接受「人生是自己的,任由我們隨己意度過」此一不實謊言。其實生命是出自天主父的愛,因祂渴望賜給我們豐富的生命而來(參閱:若十10)。如果我們聽從「謊言之父」(若八44)的誘惑,我們就會捲入荒謬的漩渦,並體驗到人間地獄,身受其害,如同有許多令人難過的個人和團體的悲劇為證。

在2020年四旬期,我想與每一位基督徒分享我在《生活的基督》宗座勸諭中給年輕人的一番話:「你要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伸開的雙臂,讓自己一再得救。當你辦告解時,你要堅信祂的慈悲,這慈悲會免除你的罪責。你要瞻仰祂出於慈愛所傾流的聖血,讓祂的聖血淨化你。這樣,你總能重獲新生」(第123號)。耶穌的逾越不是過去的事件;反而因聖神的大能永存不滅,使我們以信德能在受苦的人身上看見和觸摸到基督的血肉。

2. 悔改的急迫性

天主的慈悲藉著逾越奧蹟賜給了我們,深入默想逾越奧蹟是一件具有意義的好事。確實,只有在與那「愛了我,且為我捨棄了自己」(迦二20)的被釘且復活的主「面對面」的關係中,在朋友之間真心的對談中,才能體驗到天主的仁慈。這就是在四旬期內,祈禱是那麼重要的原因。祈禱不僅是一項任務,祈禱更是為表達我們需要回應天主的愛,這愛時時引領和支持著我們。基督信徒祈禱,是因為雖然自知不配,卻仍然被愛。祈禱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在天主眼中,真正事關重要的是,我們的祈禱深入我們的內心並除去我們的心硬,使我們更全然歸向天主和祂的旨意。

那麼,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願我們讓自己被引領,就像以色列人被引入荒野(參閱:歐二14),為使我們至少能聽見我們淨配的聲音,並讓它在內心更深處迴響。我們越充分與祂的聖言契合,我們就越能體驗到祂無條件所賜給的慈恩。我們不要一時糊塗而錯過這恩寵的時期,以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歸向祂的時間和方式。

3. 天主急切要與祂的子女交談

天主為了我們的悔改,又一次賜給我們一段恩寵的時期,我們絕對不能把這事實視為理所當然的。這新的時機應在我們內激起感恩的心,把我們從怠惰的精神中喚醒。雖然,在我們的人生、在教會和在世界上,悲劇性的惡事有時候發生,但這改變我們人生途徑的機會,卻表達了天主不變的決心──不中斷與我們的救恩對話。被釘的耶穌從沒有犯過罪,卻替我們被定罪(參閱:格後五21),天父拯救我們的決心,使祂讓祂的聖子背負我們罪的重擔,因此,用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話來說,就是「天主相反自己」(《天主是愛》,12)。因為天主也愛祂的仇敵。(參閱:瑪五43~48)

天主希望透過祂愛子的逾越奧蹟與我們每一個人建立的對話,並不是空洞的閒聊,如同古時的雅典居民那樣,他們「只是談論或探聽一些新奇的事」(宗十七21)。這樣的閒聊是源於空洞和膚淺的好奇心,表現出每一時代的俗氣;而在我們這個時代,它也會是由於濫用媒體而所造成的。

4. 要與人分享財富,而並非保留給自己

把復活奧蹟作為我們生活的中心,意思是在戰爭、各種打擊生命的行為─從未出生的胎兒到老年人─以及各種形式暴力的受害者身上看到被釘基督的創傷。這些創傷都呈現於環境災害、在不平均分配的世界物資,各種形式的販賣人口,以及肆無忌憚地追求財富,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偶像崇拜。

今天必須向各位善心的男女人士作出呼籲,懇請他們賙濟窮人,把自己的財物分施給最有需要的人,藉此作出個人的貢獻,為造就更美好的世界。愛德的施與讓我們更具有人性,囤積財物卻讓我們更失去人性,將自己關在自私自利的牢獄裡。我們有能力,也必須更深入地考慮到我們經濟生活的結構面。因此在這四旬期中,我會於3月26~28日在亞西西與青年經濟學家、企業家和創革者召開一次會議,目標是要塑造一個更富於正義、更有包容心的經濟環境。教會的訓導權多次提及,政治生活代表著一種卓越的愛德形式(參閱:庇護十一世,〈對義大利天主教大學聯盟致詞〉,1927年12月18日)。對於經濟生活而言,也是如此,同樣可以藉由福音與真福八端的精神來達成。

我祈求至聖聖母為我們轉禱,讓四旬期能開啟我們的心,聽見天主要我們與祂和好的呼聲,定睛注視逾越奧蹟,並轉向與祂開放及誠懇的交談。這樣,我們會成為基督要求祂的門徒所成為的: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參閱:瑪五13~14)

方濟各
發自羅馬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19年10月7日──玫瑰聖母紀念日
(臺灣明愛會 恭譯)

來源: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

下載PDF文件檔

守大小齋的意義及規則

教宗: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接受耶穌的道路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2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著重省思了當天福音中耶穌問門徒的問題,“人們說我是誰?”,“你們說我是誰呢?”(谷八27-33)。教宗說,福音為我們指出三個步驟來了解耶穌是誰,即認識、宣認,以及接受天主為祂所選擇的道路。

關於認識耶穌,教宗說,“在我們所有人讀福音、帶孩子們去上要理課和帶他們去參與彌撒時,就是在力圖認識耶穌”。這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宣認耶穌。教宗接著表示,“光靠我們自己無法做到這一點。我們只有因著天主的德能、聖神的力量才能宣認耶穌,稱耶穌是主。沒有聖神我們無法宣認耶穌。因此,基督徒團體該當始終尋求聖神的力量,去宣認耶穌是主,是天主子”。

教宗隨後問道,耶穌生命的目的是什麽呢?祂為何來到世界上?回答這個問題,意味著在認識祂的道路上邁出第三步。教宗提醒說,耶穌開始教訓祂的門徒,說自己必須受許多苦,被殺害,但第三天以後必要復活。

“宣認耶穌就是宣認祂的死亡和復活。只說‘祢是主’,就停在那裡,這不是宣認。‘祢是為我們而來,祢是為我而死。祢復活了。祢給予我們生命,祢許諾派遣聖神來引領我們’。宣認耶穌意味著接受天主為祂揀選的道路,即遭受屈辱的道路。保祿宗徒在《致斐理伯人書》中寫道,‘天主派遣自己的兒子來,祂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教宗說,“如果我們不接受耶穌的道路、祂為救贖人類而選擇的屈辱的道路,我們不僅不是基督徒,還堪受耶穌向伯多祿所說的那句話:‘撒殫,退到我後面去!’”

教宗指出,撒殫清楚知道耶穌是天主子,但是耶穌拒絕牠的“宣認”。在伯多祿拒絕耶穌選擇的道路時,撒殫使伯多祿遠離耶穌。教宗重申,“宣認耶穌意味著接受謙卑和屈辱的道路。當教會不遵循這條道路時,她會犯錯,成為世俗的教會”。

最後,教宗籲請信徒“向上主祈求恩寵,做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跟隨耶穌所走的道路,甚至遭受屈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