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我們是瓦器,期待天主大能的救贖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4:7-15

弟兄們: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的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會死的肉身上。這樣看來,死亡施展在我們身上,生活卻施展在你們身上。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

福音:聖瑪竇福音 5:27-32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我卻給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

2017年6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強調,我們需要天主的力量才能得救,任何人都無法靠自己得救。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脆弱和罪過,讓天主的大能拯救和治癒我們。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格林多後書》,聖保祿宗徒談及基督的奧跡,稱「我們在瓦器中存有寶貝」(格後4:7-15)。

教宗表明:「我們都存有基督這寶貝,在我們的脆弱中存有這寶貝:我們就是瓦器。可是,這個極珍貴的寳貝為何存放在瓦器中呢?」

教宗闡明:「這寶貝存放在瓦器中是為“彰顯那卓絕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4:7)。因為這力量乃是天主的大能,天主救贖、治癒和創造的力量,我們則是脆弱的瓦器。我們眾人都容易受到傷害,我們脆弱且軟弱,需要恢復健康。」

保祿宗徒強而有力地指明,「我們受了磨難、絕了路、被迫害、被打倒,這些都是我們脆弱處境的表現」(格後4:8-9)。

教宗說:「這也是保祿的弱點,是瓦器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的脆弱。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我們一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有時,我們設法掩蓋自己的脆弱,使它不被看到;或者將它粉飾,不讓人發現;我們甚至加以隱瞞。保祿宗徒稱這是『可恥的隱瞞行為』(格後4:2)。隱瞞總是可恥的,是虛偽的。」

教宗告誡道:「除了對別人虛偽外,我們也會對自己虛偽,以為自己是另一回事,無需醫治和扶助。我們會說:『我不是瓦器,我有一個自己的寶貝。』這就是那些不覺得自己是瓦器,設法從自己身上尋找得救和圓滿的人的行程,朝向虛榮、驕傲、自我參照的道路。然而,天主的大能是救贖我們的力量,因為保祿宗徒承認我們的脆弱。他說:『我們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沒被困住,因為天主的大能拯救我們。『我們絕了路,卻沒有絕望』。天主賜予我們希望。『我們受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

教宗說:「在瓦器與大能,瓦器與寶貝之間總是存有這種關係。我們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但誘惑總是相同的:掩蓋、隱瞞,以及不認為自己是瓦器。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虛偽。」

教宗強調:「保祿宗徒以這種思考、推理和宣講天主聖言的方式帶給我們一種寶貝與瓦器之間的對話。我們該當繼續不斷地進行這種對話,以成為誠實的人。」

教宗舉例說:「當我們去辦告解時,我們羅列的罪過如同市場上的一張價格單,想把瓦器粉刷一下,好能更加強壯。然而,我們應該接納自己的軟弱和脆弱,即使這樣做很困難。」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是瓦器,最軟弱的人和罪人,只有這樣,天主卓絕的力量才會扶助我們,賜予我們圓滿、救恩、幸福,以及得救的喜樂,我們才能領受上主的寶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河南鄭州銘功路天主堂開設兒童彌撒

最新內容:
-世界主教會議設網站向青年收集意見
-內蒙古集寧教區劉世功主教主懷安息
-河北邯鄲教區東楊善堂區隆重慶祝花地瑪聖母顯現一百週年
-河南鄭州銘功路天主堂開設兒童彌撒
-美國瑪利諾女修會結束在台灣的福傳工作

教宗方濟各:腐敗是傷害人與社會的毒瘤

「腐敗是黑手黨最常用的語言,是一個死亡的過程,它能粉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助長犯罪,並最終摧毀那些擁護它的人。」

教宗方濟各為一本名為《腐蝕》 “Corrosione” 的訪談錄作序時談到這一社會創傷。該書作者艾伯蒂(Vittorio V. Alberti)記錄了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圖爾克森樞機關於腐敗的看法。

教宗在序言中反省了他在牧職期間多次強烈譴責的「腐敗」罪行。這個詞令人想到破碎的心、被某個東西污染的心,這顆心像腐爛的屍體那樣毀滅了。教宗從人類生活中的三個關係談起:人與天主的關係,人與近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

教宗說:「誠實的人為了共同的利益負責任地對待這些關係。反之,甘願腐敗的人陷入墮落和腐敗所帶來的反社會行為,最終解除各種關係的有效性。人與人和諧共存的支柱破碎了,私利猶如毒藥般污染一切整體的願景。」

「腐敗令人厭惡。」教宗方濟各訪問那不勒斯的郊區斯坎皮亞(Scampia)時就如此譴責。

教宗在序言中再次提到類似的概念表示:「腐敗的人其實是一個心靈腐爛、散發臭味的人,心靈的腐敗導致剝削、退化、社會不公、道德淪喪,缺乏服務他人的精神。這是奴隸的根源,是不關心城市、公益和大自然的緣由。」

教宗強調:「腐敗是一種褻瀆的形式,是武器,是黑手黨最常用的語言,是死亡的過程,為死亡文化提供了養分。今天,即使是想像未來也成了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因為腐敗開始損害美好的希望。」

在這裡,教宗特別讚賞圖爾克森樞機對腐敗現象的分析,並再次提醒教會要警惕最危險的腐敗形式,即世俗精神、不冷不熱、虛偽,必勝主義和冷漠感。

最後,教宗勉勵說:「腐敗之人忘記請求寬恕,因為他們疲倦和膩煩,冷漠並充滿自我。教會和基督徒,包括非基督徒在內,可以像雪花那樣凝聚起來引發新人文主義的雪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首先愛了我們,並且是無條件的愛

恭讀路加福音

小兒子便起身到他父親那裏去了。他離得還遠的時候,他父親就看見了他,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兒子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了! 父親卻吩咐自己的僕人說:你們快拿出上等的袍子來給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給他腳上穿上鞋,再把那隻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應吃喝歡宴,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生,失而復得了。

2017年6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天氣非常炎熱,病人被安排在保祿六世大廳內透過大屏幕與廣場連接、參與活動。教宗在問候病人時表示:「聖神使我們團結合一」。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強調,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我們堅信天主無條件地愛每個人。

任何人缺乏愛都無法生存,若認為愛是爭取來的,這便是嚴重的奴役。

教宗表明:「當代人的焦慮有可能出自下面這個原因: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不優秀、不漂亮,就沒有人關心他們。今天許多人尋求知名度,只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好像我們是那種永遠需要得到肯定的人。然而,你們可以設想一下,倘若人人都乞討引起他人關注的原因,卻沒有人願意無條件地愛另一個人,這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你們想想這樣的世界,一個沒有無償愛人的世界……,它似乎是人的世界,其實卻是地獄。」

「有時候,在一個看似難以解釋的態度背後隱藏著一個問題:我是否不值得被愛呢?當一個青少年感覺不到被愛時,他有可能轉向暴力。不存在絕對的壞人,只存在不幸福的人。而愛恰好是不幸福的解藥,那是眼神的交會。在我們和天主之間,是祂首先愛了我們,最先注視了我們。天主首先愛了我們。天主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身上有某個能激發愛的理由。天主愛我們,因為天主本身是愛,愛因其本質會自我傳播,自我奉獻。天主沒有把祂的慈愛和我們的悔改聯繫起來,二者若有關係也是天主的愛激發了我們的悔改。」

教宗說:「天主的愛毫無條件。即使我們犯了錯,祂依然愛我們。除了父親或母親,我們中有誰能有這樣的愛?我記得,在我之前的教區,有許多母親排隊等候進入監獄。她們不感到慚愧,因為兒子在監獄裡,那是她們的兒子。天主也這樣對待我們:我們是祂喜愛的子女!」

「然而,是否有哪個子女是天主不愛的呢?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所喜愛的子女。天主從未詛咒我們的生命,只有對我們仁慈的話語,祂從虛無中創造了我們的生命。全部的真理在於那愛的關係,這愛藉著聖神把天父和聖子聯繫起來,而我們也因著恩寵被納入這愛內。在耶穌基督內,我們被想望、被愛、被渴望。因為有一位主宰在我們內銘刻了一種原始的美,任何罪過、任何錯誤的選擇都不能將它徹底抹去。」

最後,教宗勉勵道:「什麼藥可以改變一個不幸福的人的心呢?是愛。如何能讓一個人感覺到我愛他呢?首先要擁抱他。讓對方感到自己被渴望,非常重要,這樣他將不再悲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發表首屆世界窮人日文告

[Read more…]

教宗:基督徒蒙召做鹽與光

六月十三日 聖安多尼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8-22

弟兄們:天主是忠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因為藉我們,即藉我和息耳瓦諾同弟茂德,在你們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答應「亞孟」,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那堅固我們同你們在基督內的,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裏賜下聖神作為抵押。

福音:聖瑪寶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7年6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基督徒蒙召成為他人的鹽與光,以自己的生活光榮天主。教宗鼓勵信徒不要尋找人造的安全,而應對聖神充滿信心。正在梵蒂岡出席樞機咨議會的樞機們與教宗共祭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到三個詞:「是」、「鹽」、「光」。他指出,宣揚福音是決定性的,沒有那些「是」與「非」的模棱兩可。這種模棱兩可最終會使我們去尋找一種人造的安全。

教宗說:「這三個詞指出了福音的力量,這力量帶領你去作見證,去光榮天主。在這個『是』中,我們能找到在耶穌內全部天主聖言,以及天主的所有恩許。天主的恩許在耶穌內全部兌現了,為此,祂是圓滿的。在耶穌內沒有『不』,只有『是』,為了光榮天父。我們也要參與耶穌的這個『是』,因為祂給我們傅了油,在我們身上蓋了印,給我們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我們參與是因為我們被傅油,被蓋了印,我們手中有這份安全,即有聖神作為抵押。聖神將給我們帶來最終的『是』,還有我們的圓滿。同樣地,聖神也將幫助我們成為光和鹽,也就是說,聖神使我們作出基督徒的見證。」

「基督徒的見證是鹽與光。」

教宗解釋說:「光在於照耀,把光藏起來的人就是作反見證,躲在『是和非』之中。這樣的人有光,但沒有把它奉獻出來,不讓人看到光。不讓人看,就不能光榮在天之父。此外,這樣的人有鹽,卻只為自己所用,不把它奉獻出來以防腐敗。上主教導我們,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上主把這種安全和見證的態度託付給教會和每一位受洗者。」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懇求這一恩寵,緊緊抓住並根植於耶穌基督內的恩許的圓滿;耶穌是『是』,完全的『是』,藉著我們對他人所作的鹽和光的見證,把這圓滿帶給他人,以光榮在天之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安慰不應是粉飾的,真安慰既領受也施予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7

因天主的旨意,做基督耶穌宗徒的保祿和弟茂德兄弟,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和全阿哈雅的眾位聖徒: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與各種安慰的天主受讚揚,是他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因為基督所受的苦難,加於我們身上的越多,我們藉著基督所得的安慰也越多。我們如果受磨難;那是為叫你們受安慰與得救;我們如果受安慰,那也是為叫你們受安慰;這安慰足以能使你們堅忍那與我所受的同樣苦難。為此,我們對你們所懷有的希望是堅定不移的,因為我們知道:你們怎樣分受了痛苦,也要怎樣同享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2017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安慰既是天主的恩典,也是對他人的服務,任何人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則將陷入自戀的態度。教宗強調,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一顆神貧的心,而非不義的封閉之心。

當天選自《格林多人後書》的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個特徵是不能自給自足。

教宗解釋說:「安慰的經驗是一個靈性的經驗,始終需要他者性才能圓滿。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如果誰試圖自我安慰,他最終將陷入自戀、自我粉飾,自我表現的態度。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人,例如總是自我滿足的法學士,在奢華宴樂中自以為得到安慰的財主。而法利賽人在祭台前的祈禱更把這種態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他說:『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路18:11)。」

教宗指出:「他注視著自己被意識形態粉飾的靈魂而感謝上主。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領受,因為給予安慰的是天主,天主賜予這恩典。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過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安慰他人。安慰是從領受恩典到服務他人的過程。」

教宗解釋說:「真正的安慰具有雙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務。如果我允許上主的安慰之恩進入我內,那是因為我需要得到安慰。為了得到安慰,我必須承認自己有所欠缺。只有這樣,上主才能來安慰我們,並託付我們安慰他人的使命。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既領受恩典又提供服務,實屬不易,雙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有一顆開放的心,為能心靈開放,我們需要有一顆幸福的心。當天的福音即在闡明誰是幸福的人,誰是有福的人。」

教宗說:「是窮人,他們心靈開放,具有神貧的態度。是那些哀慟的人、溫良的人,他們心地溫和;是那些饑渴慕義的人,他們為正義抗爭;是那些憐憫人的人,他們仁慈地對待他人;是心裡潔淨的人;是締造和平的人;是那些為了正義、為熱愛正義而受迫害的人。就這樣,只有心靈敞開,上主才能帶著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進入心中。」

「反之,封閉之人是那些感覺精神富饒,感到自我滿足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義人;是那些不懂什麼是溫良的暴徒,是那些喜愛不義的惡人,是那些從不需要寬恕的不仁慈的人,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被寬恕,是那些心靈肮髒的人、戰爭的製造者、不愛好和平的人;是那些從未受到批評或迫害的人,因為他人所遭受的不義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這些人心靈封閉,他們不幸福,因為安慰的恩典無法進入他們心中,他們也無法安慰他人。」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的心靈是否開放,能否祈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將安慰施予他人。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今天不斷反思這些問題,並且向常常試圖安慰我們的上主表示感謝。只要我們的心靈能打開一個小縫,上主就有辦法進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上海教區為四位修士舉行聖秩聖事

最新內容:
-教宗為倫敦襲擊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屬祈禱
-教宗2017年6月祈禱意向
-聖座出席2017年哈薩克斯坦世博會
-香港教區墳場或增設「天使花園」安葬及紀念流產胚胎
-中國基督教文庫在線現已推出
-上海教區為四位修士舉行聖秩聖事
-2018世界家庭會議主題曲

教宗:我們要在困難時刻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1:5-17

那時亞納正坐著,向兒子回來必經之路上觀望,待她發覺是她兒子回來時,便對孩子的父親說:「看,你的兒子和與他同去的人回來了!」當多俾亞快要走到他父親前時,拉法厄爾對他說:「我知道他的眼睛必將復明;你要把魚膽敷在他的眼睛上;這藥要把白翳聚在一起,使白翳從他眼中脫落,這樣你父親便得復明,重見天日。」那時,亞納跑過來,抱著她兒子的頸項,說:「孩子!我看見了你,現今我可以死了。」兩人都哭了起來。

托彼特也起來,踉蹌地走出了庭院的大門。多俾亞便向他走去,手中拿著魚膽,向他的眼睛吹了一吹,隨後抱住他說:「父親,放心吧!」接著把藥給他塗上,給他敷上。隨後,多俾亞雙手把白翳從眼角裏剝了出來。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著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他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揚的!願他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他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於是歡天喜地,滿口讚美著天主,進了家門,然後給他父親講述了他怎樣一路順利,怎樣索回銀子,並且怎樣娶了辣古耳的女兒撒辣為妻。他並說:「她已來近了,快到尼尼微的城門口。」

托彼特於是歡喜地讚美著天主,走到尼尼微城門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媳。尼尼微人看見他獨自行走,用不著人扶助,都駕訝得很。托彼特便當眾承認天主憐憫了他,開了他的眼睛。及至托彼特走到自己的兒子多俾亞的妻子撒辣面前,遂祝福她說:「女兒,歡迎,歡迎!願領你到我們這裏來的天主受讚揚!女兒,願你的父母獲得祝福!願我的兒子多俾亞獲得祝福!女兒,也願你獲得祝福!你懷著祝福和喜樂,平安進入你的家吧!女兒,進來!」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35-37

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時,說道:「經師們怎麼說默西亞是達味之子呢?達味自己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腳下。』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

2017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在悲傷痛苦的逆境中,在羞辱面前,都要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在美好時刻,我們則要當心虛榮的騙局。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講述托彼特和撒辣的經歷:多俾亞的父親托彼特雙眼失明,多俾亞的妻子撒辣曾被指控對多名男子的死亡負有責任。

教宗指出:「這是正常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這段經文讓我們懂得上主如何引領人的經歷和生活。事實上,托彼特和撒辣都體驗過「困難時刻和美好時刻」。托彼特遭到他妻子的為難、嘲笑和羞辱,但他的妻子不是個壞女人,她辛勤工作,以維持家計,因為她的丈夫托彼特失明了;撒辣也受到羞辱,苦不堪言。他們兩人都曾在那黑暗的時刻想過:『不如一了百了』。」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慘痛的逆境,雖然沒有像這段經文裡的那樣慘痛,但我們都曉得在黑暗、痛苦和艱難時刻的感受,我們都曉得這種感受。撒辣這麼想:『但我如果上吊自盡,會不會讓我的父母傷心呢?』她便停下來祈禱。托彼特則說:『這是我的人生,我們要向前邁進。』他遂祈禱再祈禱。這就是在困難時刻中拯救我們的態度:祈禱。再就是忍耐,因為他們兩人都耐心忍受了自己的痛苦。最後是盼望,我們期望天主俯聽我們,扶助我們度過這些困難時刻。」

教宗表示:「托彼特和撒辣也經歷了美好時刻,但這絕非小說的幸福快樂結局,而是上主在磨難過後走近他們,拯救他們。有些美好時刻是真實的,就像這段經文所描述的那樣,而非弄虛作假的美,一切都是矯揉造作的,有如煙花一般,不是心靈的美。那麼,托彼特和撒辣在美好時刻做了什麼呢?」

教宗答道:「他們感謝天主,在謝恩的祈禱中放寬心胸。」

教宗接著勉勵我們自問:「在我們人生的各種緊要關頭,我們是否能分辨我們心靈的狀態,明白困難時刻是十字苦架,需要祈禱,忍耐,至少懷有一絲盼望。我們必須避免陷入虛榮之中,因為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向上主祈禱時,也要感謝祂賜給我們的喜樂。撒辣透過分辨懂得她絕不能上吊自盡;托彼特覺察到,他必須在祈禱和盼望中等待上主的救恩。」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本週末重讀《多俾亞傳》,並且祈求天主賜予恩寵,好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困難時刻分辨我們的境遇,以及該如何前行;也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美好時刻分辨我們的情況,避免陷入虛榮的騙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2017年《世界傳教節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2017年《世界傳教節文告》中表示: 「世界需要耶穌的福音」。普世教會將於10月22日慶祝本屆世界傳教節,教宗為此於6月4日聖神降臨節頒布文告,論及「福音轉化的力量」,期勉眾人培養「傳教的心」。教宗當天也在天皇后喜樂經祈禱活動中祈求說:「願聖神支持教會在普世的傳教工作,給所有傳揚福音的男女賜下力量。」

本屆《世界傳教節文告》強調,基督信仰以傳教為核心。

教宗解釋道:「傳教乃屬教會的本質,教會若不傳教,就不再屬於基督的了,而淪落為眾多社團中的一個而已。當我們身處的世界受到假像所混淆、受到挫敗所重創、受到多次手足相殘、尤其傷及無辜的戰爭所撕裂時,我們必須自問:『什麼是傳教的根基?』」

教宗指出:「福音的喜樂是動人心弦的,蘊藏復活基督的新生命。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若14:6),我們滿懷信心和勇氣走在基督這條道路上,體驗真理並獲享祂的生命,使我們擺脫各式各樣的自私,又成為在愛內的創造力的泉源。如此一來,宣講福音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發言;人類不論處於何種境況,聖言降生成人永不間斷。」

「通過教會的傳教,耶穌持續在福傳和行動。傳教是歷史上的救恩時機,因此,教會的傳教並非傳播一個宗教意識型態,甚至不是高調倡議倫理道德,而是與一再成為我們同代人的耶穌基督相遇,經驗聖神轉化的力量,它孕育人類和受造物,就像雨水滋潤大地。藉著聖洗聖事,福音變成了新生命的泉源;藉著堅振聖事,福音成為使人強壯的傅油;藉著聖體聖事,福音成為新人的食糧、永生的良藥。」

教宗寫道:「世界基本上需要耶穌基督的福音。祂通過教會伸延其『善良撒瑪黎雅人』的使命,護理人類尚在流血的傷口。祂也繼續其『善牧』的使命,鍥而不捨地尋找在崎嶇路上迷失的人和沒有目標的人。」

關於福音轉化的力量,教宗提出了諸多見證:「其中一個發生在烏干達北部的衝突時期:一名傳教士在彌撒中號召人們重複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話,人們由此得到莫大的安慰。這些見證證實福音有助於克勝封閉、衝突、種族主義、部族主義,在各地和眾人之間促進修和、友愛和分享。」

「教會蒙召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激發不斷朝聖的態度,穿越生活中不同的荒野,經歷各種對真理和正義飢渴的經驗,專心致志走向天國。」

教宗告誡道:「自以為是的教會絕非基督的教會,更不是基督被釘十字架而得享光榮的奧體。」

教宗接著引用《福音的喜樂》勸諭指明:「青年成為『街頭傳道員』是件美好的事。他們喜樂地把耶穌帶到每條街道、每個城市廣場、世界每個角落。」

青年是傳教的希望,2018年的世界主教會議正是以青年為中心,主題是「青年、信德與聖召分辨」。教宗稱之為「一個天賜良機,讓青年人承擔和共享傳教責任,此有賴他們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此外,教宗也讚許宗座傳教善會作出的寶貴貢獻:「它們幫助每個基督信仰團體激發個人的意願走出固有的區域和安全地帶,為向所有人宣講福音而划到深處」。

教宗鼓勵眾人培養「傳教的心,以誠切的祈禱、生活的見證和財物的共享,回應福傳事工上大量和廣泛的需求」。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效法福傳之母瑪利亞,求她幫助我們說「是」,讓耶穌福音在我們時代的緊急關頭中得以迴響。藉著聖母的代禱,我們將能獲得神聖的勇氣,感於探索新的道路,使救贖的恩典得以惠及人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