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堅振聖事不是「臨終的傅油」,而是積極生活的開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為即將來臨的禧年設立了一個「美好的目標」,勉勵信徒「清除因慣性和懈怠而積聚的灰塵,像奧運會的火炬手一樣,成為聖神之火的攜帶者。」2024年10月30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方濟各繼續「反思聖神通過聖事在教會生活中的臨在和行動,特別講解了堅振聖事,即聖神的聖事」,勉勵眾人在禧年之際重燃這一恩典的火焰。

教宗說:「堅振聖事在實踐上不應該淪為『臨終的傅油』,即『離開』教會的聖事,而應成為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的開始。」

運用聖神的抵押

我們每個人在領受「堅振和傅油」的同時,都獲得了聖保祿所說的「聖神的抵押」或「聖神的初果」。教宗提醒我們:「讓這些初果結出豐碩果實。我們必須運用這一抵押,品嘗這些初果,而不是將所得的神恩和塔冷通埋藏於地下。」

為教會的使命奉獻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解釋了堅振聖事的起源,並指出「在新約中,除水的洗禮外,還有覆手禮,其目的是通過一種可見而超凡方式傳遞聖神,其效果類似於五旬節聖神降臨於宗徒。他引用意大利主教團的《成人要理》,指出堅振聖事強化了與基督和教會的洗禮性結合,並奉獻於先知、王權和司祭的使命,此外傳遞了聖神豐沛的恩典。

見證的聖事

教宗再次引用意大利主教團《成人要理》指出:「如果洗禮是誕生的聖事,那麼堅振則是成長的聖事,也就是見證的聖事,與基督徒生活的成熟,密切相關。」教宗承認:「這在今天的教會中似乎是一個看似難以達成的目標,因為許多青年和成年人在領受堅振後就疏遠教會,但他鼓勵大家繼續努力追求這一目標。」

教宗說:「人們常說這是告別的聖事,因為年輕人領受堅振後便會離開,直到婚禮時才會再回來。人們是這樣說的……但我們必須讓堅振成為一種參與的奉獻,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的奉獻。」

平信徒在堅振聖事準備中的角色

最後,教宗建議在堅振聖事的準備過程中,那些「曾與基督有過個人相遇並通過堅振真實體驗到聖神的平信徒,應當提供幫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將於2024年12月26日在羅馬雷比比亞監獄開啟聖門

羅馬郊區的雷比比亞監獄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將於2024年12月26日、聖斯德望慶日,在意大利羅馬雷比比亞監獄(The Rebibbia prison on the outskirts of Rome)開啟聖門。聖座福音傳播部代理部長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10月28日在聖座新聞室介紹有關禧年活動時宣布了這一消息。

九年前的聖週四教宗探訪了雷比比亞監獄,他願意以「希望的朝聖者」身份前來,在精神上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所有獄中服刑人同在。

教宗在《望德不叫人蒙羞》禧年詔書中,籲請為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每天承受被拘留及受限制的痛苦、缺乏關愛,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人身得不到尊重」的人提供有尊嚴的條件。教宗寫道,「為了向服刑人提供一個關懷的具體標記,我希望能在監獄中開啟一道聖門,作為邀請服刑人士懷著新希望和信心展望未來的標記(參閱第10項)。」

按此閱覽2025年禧年官方網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二會期】:教宗方濟各發表最後致詞

圖片:synod.va

2024年10月26日晚上,在第十六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務大會第二會期第17場次全體大會上,教宗方濟各於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向大會成員發表最後致詞。以下是由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恭譯的中文致詞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在這份《最終文件》中,我們彙集了這三年來聆聽天主子民的成果,好能深刻理解如何 在這個時代成為一個「共議性的教會」,一個聆聽聖神的教會。每章開頭的聖經引文以 復活的主的行動和言語來提示該章的內容,因為祂召叫我們,首先以我們的生活,其次 以言語,為祂的福音作證。

我們表決通過的《文件》是一份三重的禮物:

首先,對我來說,在以羅馬主教的身分召集天主的教會舉行世界主教代表會議時,我深知我需要你們:各位主教,各位共議性的旅程的見證者。謝謝你們每一位!

我經常提醒自己,也提醒各位,羅馬主教也需要操練聆聽,應說:他渴望操練聆聽,好 能回應每天向他說話的天主聖言:「你要使你的弟兄姊妹堅定不移……。餵養我的羊群。」

正如你們所知,我的任務是守護並促進聖巴西略所教導的和諧,就是聖神在天主的教會內、以及在教會之間,持續散播的和諧。儘管在邁向天主國的旅程中,歷經千辛萬苦、緊張和分歧,但正如依撒意亞先知邀請我們想像的,在天主的國完全彰顯那一日,天主 為萬民擺設了肥甘的盛宴。眾人都希望不會有人被遺漏:所有的國家民族,沒有任何人缺席!關鍵字是「和諧」,這正是聖神的奇妙作為。聖神第一次大顯大能是在五旬節的早晨,祂調和了所有不同的語言。這是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教導的,教會「有如一 件聖事」,成為我們所盼望的天主的標記和工具;天主早已備妥筵席,正等待著我們。透過聖神,祂的恩寵在每個人心中輕吐愛語。我們的責任是將聖神俯首帖耳所說的語大聲說出來,而不是妨礙祂;我們應該敞開大門,而不是築起高牆。當教會中的男女信友 一旦開始築牆,就會傷害和諧。每個人都受邀進入天主的國!我們不應該成為「恩寵的分施者」,自以為擁有寶藏,卻束縛我們慈悲天主的雙手。各位要記住,我們是以請求 寬恕、經驗到羞愧,並承認我們都需要天主的慈悲,來開始本屆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

瑪德琳·德布雷爾(Madeleine Delbrêl)寫了一首詩。這位邊緣地區的神祕主義者在詩中勸勉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僵化」——僵化是一種罪,不時地會滲透到聖職人員或度 奉獻生活者的生活中。我想誦讀幾行她所寫的詩句,作為祈禱,她寫道:

「因為我想,你們可能已經受夠了那些總是

以司領的氣勢口口聲聲說要服務你們的人,

以老師的氣勢來與你們相識的人,

以運動規則來接觸你們的人,

以老夫老妻的愛來愛你們的人。

……

請讓我們過我們的生活,

別像一盤棋局,事事都需要計算,

別像一場比賽,事事都難以為繼,別像一個定理,

要我們絞盡腦汁,

而是像一個不散的筵席──彼此的相遇不斷更新,

像一場舞會, 像一支舞蹈,

在你們殷勤的懷抱中、 在充滿宇宙愛的樂聲中。」

這些詩句可以成為迎接《最終文件》的背景音樂。基於共議性的旅程的成果,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決定,未來還將陸續作出決定。

在這個充斥戰爭的時代,我們必須成為和平的見證者,甚至需要學習如何在和諧共處中活出我們的差別。

為此,我無意再發表宗座勸諭,因為我們所批准的文件已經足夠了。《最終文件》已有 十分具體的指引,足以成為各地方教會在其特定的地理環境與文化脈絡中的傳教使命指 南。這正是我決定立即向大家公布《文件》的原因,也是我認為應當出版,以便所有人 都能及時閱讀的原因。藉此,我希望肯定這段共議性的旅程所成就的價值,並透過這份 《文件》將此價值傳遞給所有聖潔而忠信的天主子民。

關於《文件》中所指出的教會生活的某些面向,以及委託十個「研究小組」自由討論並 向我提出建議的議題,恐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以便做出攸關整個教會的決定。我將繼 續聆聽主教們以及託付給他們的各個教會。

這並不是將決定無限期地延後,而是以符合共議性的風格來行使伯多祿的牧職:經由聆 聽、召集、辨明、決定和評估來完成。在這趟旅程中,我們需要時不時停下來、靜默和祈禱,並且仍然要在一起一點一滴地學習。聖神召叫我們並支持我們繼續這學習的進 程,並視之為一個持續轉變的進程。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總祕書處和教廷的所有部會協助我完成這項任務。

這份《文件》以多樣的表達方式,送給全體忠信的天主子民。但顯然,並非每個人都會 去閱讀。所以主要還是需要仰賴你們,以及其他眾人,使各地方教會能接受文件的內容。如果沒有親身經驗的見證,這文件內容的價值將失色不少。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所經驗的是一份不能私藏的禮物。《最終文件》反映出我們的 經驗──此經驗帶給予我們一股動力及勇氣去作此見證:在差異中不彼此譴責、攜手同 行是可能的。

我們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有些地區飽受暴力、貧窮與冷漠的摧殘。我們抱著那不 令人蒙羞的希望,在傾注於我們心內的天主的愛中合而為一,我們不應僅止於夢想和 平,更要致力於付諸實行;也許毋須多談共議精神,因為透過不斷地聆聽、交談與和好,和平自便會實現。為了完成傳教使命,共議性的教會需將言詞化為行動。這是我們 當行的道路。

這一切都是聖神的恩賜:是祂成就了和諧,因為祂本身就是和諧。聖巴西略對此有很美的神學闡述,若有機會,你們可以閱讀他的《聖神論》。聖神就是和諧。弟兄姊妹們, 願我們離開此大廳時,和諧仍能延續,並願復活主的氣息幫助我們分享所領受的恩賜。

請各位記住──瑪德琳·德布雷爾所說的話──「有些地方有聖神的氣息,但只有一位聖神在所有地方噓氣。」

我要感謝在場的每一位,也讓我們彼此道謝。感謝格雷奇(Mario Grech)樞機和霍勒利 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所承擔的工作,感謝兩位祕書,娜塔莉 (Nathalie Becquart)修女和聖馬蒂(San Martín)神父──你們做得真好!──還有巴托基奧 (Riccardo Battocchio)神父和科斯大(Giacomo Costa)神父,對我們協助良多!感謝所 有的幕後工作人員,沒有他們,這一切不可能實現。

非常感謝你們!願主降福你們。讓我們彼此代禱。謝謝!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世界主教代表會議閉幕彌撒:成為行走的教會,分享福音的喜樂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我們不需要一個坐視不顧的教會,而需要一個如同盲人巴爾提買那樣的教會,扔下心灰意冷的外衣,將自己的盲目託付於上主,站起來,跟隨祂且與祂同行,傾聽世界的呼聲,弄髒雙手去服事上主,將福音的喜樂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這是教宗方濟各為同道偕行的教會描述的圖像。教宗於2024年10月27日主日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感恩祭,為第16屆世界主教代表會議落下帷幕。

以下是教宗彌撒講道的全文:

福音向我們介紹了巴爾提買,一個被迫在路邊乞討的盲人,一個被拋棄、毫無希望的人。然而,當他聽到耶穌經過時,便開始向祂呼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大聲呼喊自己的痛苦,向耶穌表達自己重見光明的願望。當所有人被他的聲音打擾而責備他時,耶穌卻停下腳步。因為天主總是聆聽窮人的呼聲,在祂面前,沒有任何痛苦的呼喊會被忽視。

今天,在本屆世界主教會議結束之際,心懷我們所能共同分享的感恩之情,讓我們停下來反思這位盲人身上發生的事:起初,「他坐在路邊乞討」(谷十46),而最後,在耶穌的召喚下,他重獲視力,「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谷十52)。

福音告訴我們關於巴爾提買的第一件事,是他坐在那裡乞討。他的姿態是典型的一個被困在自己痛苦中的人,坐在路邊,彷彿除了等著逾越節經過耶里哥城的朝聖者施捨,什麼也做不了。然而,正如我們所知,真正的生活,不能坐在原地:活著就要一直在前進,踏上旅程,擁有夢想,作計劃,向未來敞開心懷。盲人巴爾提買也代表著我們內心的盲目,這盲目阻礙我們,讓我們坐在遠處,使我們停滯不前,徘徊在人生的邊緣,失去希望。

這能讓我們除了思考個人的生活,也反思我們如何作為上主的教會。在前行的道路上,有許多事情能使我們變得盲目,無法認出上主的臨在,也沒有準備好面對現實的挑戰,有時甚至不知道如何回應那些向我們發出呼聲的諸多問題,就像巴爾提買向耶穌的呼喊。然而,面對今日男男女女的問題、當代的挑戰、福傳的緊迫,以及人類的許多創傷,弟兄姐妹們,我們不能坐在原地。一個坐著的教會,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退出了生活,把自己局限在現實的邊緣,這樣的教會就有可能陷入盲目,沈浸在自己的困窘中。如果我們仍然坐視不理,就會繼續看不到我們牧靈的緊迫性,以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諸多問題。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聖神,使我們不要坐在我們的盲目中,盲目能喚來世俗,世俗能喚來安逸,安逸能喚來封閉的心。請不要坐在我們的盲目中。

相反,我們要記住:上主會經過,上主每天都經過,上主總是經過並停下腳步,關照我們的盲目。我呢,我聽到祂在經過嗎?我能夠聽到上主的腳步聲嗎?上主經過時,我能分辨出嗎?若世界主教會議推動我們成為如巴爾提買般的教會,那將是美好的:一個門徒的團體,聽到上主經過時,會感受到救恩的震撼,被福音的力量喚醒,開始向祂呼喊。要這樣做,聆聽世上所有的女人和所有的男人的呼聲:那些渴望發現福音喜樂和那些疏遠的人的呼聲;那些冷漠者無聲的呼聲;那些受苦者、貧困者、邊緣人的呼聲、被工作奴役的兒童、他們在世界許多地區因工作而被奴役;聆聽破碎的聲音,聆聽那些甚至不再有氣力向天主呼喊的人們的破碎聲音,因為他們已無力發聲或心灰意冷。我們不需要一個坐視不顧的教會,而需要一個傾聽世界呼聲的教會,我這樣說,也許有人會反感,我們需要一個不怕弄髒雙手去服事上主的教會。

接著,讓我們來看第二個方面:如果說起初巴爾提買是坐著的,我們看到,他最終“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這是福音典型的表達方式,意思是他成了耶穌的門徒,跟隨了祂。事實上,在他向耶穌呼喊之後,耶穌停下來,將他叫過來。巴爾提買從坐著到跳起來,隨即重見光明。現在,他能夠看見上主,認出天主在自己生命中的作為,終於能跟在祂後面行走。我們也如此,弟兄姐妹們,當我們停滯不前、安於現狀時,當我們作為教會找不到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的力量、勇氣和膽識,以及必要的開誠布公時,請記住,我們總要回歸上主,回歸福音。回歸上主,回歸福音。每當上主經過時,我們必須總是且重新聆聽祂的召喚,這召喚讓我們重新站起來,帶我們走出盲目。然後,我們再次跟隨祂,與祂一同前行。

我要強調的是,福音説巴爾提買“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這是同道偕行教會的一個形象:上主召叫我們,當我們坐著或跌倒時,祂扶起我們,賜給我們新的視力,使我們在福音的光照下看見世界的不安和痛苦。如此一來,我們仰賴上主重新站立,我們體驗到“在路上跟著耶穌去了”的喜悅。跟隨上主是在路上跟隨祂,不是關閉在我們的安逸中跟隨祂,不是在我們想法的迷宮中跟隨祂:是在路上跟隨祂。我們要始終牢記:不要獨自或按照世俗的準則行走,而要在路上一同跟隨祂,與祂同行。

弟兄姐妹們:我們不要一個坐著的教會,要一個站立的教會。不要一個不作聲的教會,要一個聆聽人類呼聲的教會。不要一個瞎眼的教會,要一個被基督光照的教會,將福音之光帶給他人。不要一個靜止不動的教會,要一個傳教的教會,在世界的道路上與主同行。

今天,當我們為共同走過的路,向天主感恩的時候,我們可看到並敬仰經過精心修復的聖伯多祿古老座椅的聖髑。懷著信仰的驚嘆來默觀它,我們要牢記這是愛的座椅、合一的座椅、慈悲的座椅,正如耶穌吩咐伯多祿宗徒那樣,不是統治他人,而是在愛德中服事他人。欣賞這座如今比以往更加輝煌壯觀的貝尼尼華蓋時,我們會重新發現它勾勒了整個大殿的真正焦點,即聖神的光榮。這便是同道偕行的教會:一個以聖神恩典為首席地位的團體,聖神使我們在基督內成為兄弟姐妹,並將我們引向祂。

弟兄姐妹們,我們要滿懷信心地繼續一起行走的旅程。今天,天主聖言也在對我們重復那對巴爾提買所說的:「放心!起來!祂叫你呢!」 我聽到在叫我嗎?這是應詢問自己的問題。我聽到在叫我嗎?我是否感到虛弱,無法站起來?我是否請求幫助?請扔下我們心灰意冷的外衣,將我們的盲目交托給上主。我們要站起來,帶著福音的喜樂,將它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勉勵世界主教會議的年輕與會者:你們要繼續前行

隨著以同道偕行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即將結束,教宗方濟各向年輕的與會者發表視頻訊息。

在視頻中,教宗把年輕人比作水。他說:「當水流動時,這是件好事,但水要是停止不動,結果就會很糟糕。」教宗提醒:「正如死水會被小生物污染一樣,疲倦的青年是首先被腐蝕的人。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教宗鼓勵他們要保持前進的步伐,懷著勇氣和喜樂繼續前進。」

世界主教會議中的年輕人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有368位與會成員有投票權。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從樞機、神學家到教授和大學生。

其中,主教成員有272位,非主教成員96位。有相當數量的與會者是平信徒,其中最年輕的兩位與會者只有20歲出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頒布第四道通諭《祂愛了我們》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教宗方濟各頒布第四道通諭,全篇論述對耶穌聖心的敬禮。新通諭的標題是《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論述「耶穌基督聖心的人性和天主性的愛」。

1673年,耶穌首次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此事件距今已有350年。對這個事件的慶祝活動於2023年12月27日開始,將於2025年6月27日結束。教宗方濟各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正值舉行這項慶祝活動的期間發表。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以下是通諭撮要:

「聖保祿論及基督說,‘祂愛了我們’(羅八37),為讓我們發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這愛相隔絕(羅八39)。」

教宗方濟各題為《祂愛了我們》的第四道通諭以這句話開始,專門論述耶穌基督聖心在人性和神性上的愛。“祂敞開的心先於我們並無條件地等待我們,沒有任何前提就能愛我們,為我們提供祂的友誼:祂先愛了我們(參閱:若壹四10)。藉著耶穌,“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若壹四16)”(1)。

回歸內心的重要性

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分五章,正如教宗方濟各今年6月5日所宣布的,這份文件“收錄對過往的訓導文件和可追溯到聖經的漫長歷史的珍貴省思,以便今天向整個教會重新提出這充滿靈性美妙的敬禮”。第一章論“內心的重要性”。教宗解釋,這是因為在一個我們受誘惑“成為貪得無厭的消費者”的世界中,需要“回歸內心”(2)。

耶穌的舉動和話語

第二章論基督愛的舉動和話語。耶穌在祂的舉動中將我們當作朋友,顯示天主的“親近、憐憫和溫柔”。耶穌的目光顯示“祂全神關注人”及其痛苦。他最有說服力的愛的話語,乃是祂為朋友拉匝祿哭泣並在橄欖園經歷了極度的痛苦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明知自己慘遭殺害也是出自“蒙受祂如此愛的人之手”(46)。

耶穌聖心是福音的概述

隨後的第三章“這就是祂如此愛了的心”,教宗表明基督的心包含“三重愛”:祂肉身的敏銳之心,以及“人性和神性上的雙重聖愛”(66),我們在這愛中找到“有限中的無限”(64)。教宗方濟各呼籲重振對基督聖心的敬禮,這也是為對抗社會中存在的一種“‘無實質內容的靈修’的新表現”(87)。面對“團體和牧人只專注於外在活動、與福音無緣的結構改革、糾纏不休的組織、塵世計劃、世俗化的反思”,以及“有時強求加給所有人”的建議(88),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具體概述”(90)。

聖人和聖女滿溢那“能解渴”的愛

第四章“解渴的愛”,教宗引述教會的幾位教父的話,他們談論“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是聖神之水的源頭” ,能滿足我們對天主聖愛的渴求。聖奧斯定“開啟了敬禮聖心的道路,使之成為每個人與上主相遇的場所”(103)。 教宗提到,這被刺傷的肋旁漸漸“形成心的樣子”。教宗也列舉一些聖女,她們“講述自己與基督相遇的經驗,其特點是棲息在上主的心中”(110)。

在這些聖女中,有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350年前,耶穌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她,並對她說:“看這顆心多麽愛世人!”(121);有里修的聖女小德肋撒,她稱耶穌是“和我的心一起跳動的那一位”(134);還有聖女傅天娜(Faustina Kowalska),她對耶穌聖心的敬禮集中在“天主的慈悲”上。就連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將“他對慈悲的省思與敬禮基督的聖心密切相連”(149)。

敬禮耶穌聖心要我們成為弟兄

第五章,也是最後一章“為愛而愛”,深入論述各種真正敬禮耶穌聖心的團體、社會及傳教幅度,在“將我們引向天父”的時刻,“邀請我們成為弟兄姐妹”(163)。的確,“愛弟兄”是“我們為了以愛報愛而能給予他的最大舉動”(167)。回顧靈修的歷史,教宗提到聖富高(San Charles de Foucauld)的傳教辛勞使他成為“普世的兄弟”。他“讓基督的聖心塑造自己,願意在他兄弟情誼的心中接納所有受苦的人類”(179)。

《通諭》再次提到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教宗認為恭敬基督的聖心“必應具有教會本身的傳教行動”。因此,透過基督徒,“愛將傾注在人的心中,使基督的奧體教會得以建立,也能建設一個正義、和平及友愛的社會”(206)。聖保祿六世曾強調,我們需要“還是讓基督來征服的充滿愛的傳教士”(209)。

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

《通諭》以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作尾聲:“祈求主耶穌從祂的聖心為我們湧出活水的江河,醫治我們遭受的創傷,增強我們愛與服務的能力,促使我們學會共同邁向一個公正、團結及友愛的世界。讓這一切直到我們愉快地一起慶祝天國的盛宴。在那裡將有復活的基督,祂將以所敞開的聖心不斷射出的光芒,調和我們所有的差異。願基督永受讚美!”(220)。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此外,同一天,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本新聞網上撰文,從耶穌聖心改變世界的視角作了省思。托爾涅利指出,教宗方濟各的這道通諭幫助我們了解基督愛我們的方式。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教宗方濟各在他的新通諭中寫道,“基督愛我們的方式是祂不想過多向我們解釋的事。祂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注視祂的行為,我們就可發現祂如何對待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希臘理性主義、後基督信仰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子孫,今天又處於個人主義的液態文化中,我們要努力徹底明白基督信仰不可被降低為一種理論、一種哲學、一套道德規範,甚至是一連串的感性情緒。相反地,這信仰是與一個生活的基督相遇。

因此,了解祂愛我們的方式,也就是吸引我們和召叫我們的方式,與祂建立關係,這不能簡化為一種推理、一種可炫耀的文化認同,或是一本在需要時可參考的規則手冊。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與內心有關:這是一段有關行動、注視和話語的經歷;一段友誼的經歷,一個關於內心的問題。教宗寫道,“我就是我的心,因為這心使我有別於他人,使我體現出我的靈性身份,並使我與他人共融”。教宗建議,為能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我們要“注視祂的行為”,也就是默想福音的場景,驚嘆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的福音事實,也許這些事是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

注視祂的行為,我們會看到耶穌“全心關注人、人的憂慮和痛苦”。納匝肋人所提出的是“朋友彼此相融。祂來了,祂越過了所有的距離,祂親近我們,將之作為存在的最普通和最平常的事。事實上,祂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接近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當中生活。天主聖子道成肉身”,祂空虛自己,做了僕人,為了愛而犧牲自己的性命。

與基督信仰相遇,就是與基督的聖心相遇,那顆無法無動於衷的聖心以祂無限的慈愛擁抱我們,邀請我們效法祂。恭敬耶穌聖心能帶來社會效應,因為這個在戰爭、社會經濟失衡、消費主義及反人性的科技使用中苟延殘喘的世界,“可從內心開始改變”。如此一來,《祂愛了我們》這道通諭就是解讀教宗全部牧職的一把鑰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邀請聖神守護自己的婚姻及兒女

圖片:Vatican Media

婚姻需要聖神的扶持,祂是恩典、是真正關鍵的施予者。「在聖神進入的地方,自我奉獻的能力就會再次活力充沛」。教宗方濟各10月23日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提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教宗繼續關於聖神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著重於婚姻聖事。

聖神與家庭

教宗首先表示,他尤其要省思聖神對於家庭的教導。「聖神與婚姻會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或許是最關鍵的。我會試著解釋原因。」

教宗闡明,基督徒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一男一女奉獻自我的聖事。這就是「天主照自已的肖像造了一男一女」的初衷(參閱:創一27)。因此,在實現天主聖三這個愛的共融方面,夫妻是首要且最重要的元素。

組成相愛的結合

教宗強調,夫妻「應該組成第一人稱複數的『我們』」。他們站在彼此面前時,是「你」和「我」;而站在包括孩子在內的其他人面前時,則是「我們」。

教宗表明:「聽到母親對孩子說:『你父親和我』,以及聽到父親說:『你母親和我』,這有多麼美好,就像耶穌12歲那年聖母在聖殿找到他時說的那樣,宛如他們是一體的。」

聖父教宗接著沉痛指出,多少孩童因父母失和而倍感痛苦,以及當父母分離時,孩子遭受多大的衝擊。

誰也不會說,夫妻相親相愛是易如反掌的事,這在當今社會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教宗表示,「這是事物的真理,一如造物主對它們的構想,因此存在於它們的本質內」。

把家建在磐石上

隨後,教宗引用《瑪竇福音》中建築房屋的比喻(參閱:瑪七24-27):相較於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在沙土上蓋房子當然比較簡單且迅速,但是「把婚姻建在沙土上的不幸後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主要是子女付出代價」。

為此,教宗建議:「要是未婚夫妻在婚前準備時,除了法律、心理和道德性質的訊息以外,也加深『靈性』的準備工作,這不是件壞事。」

最後關於夫妻親密無間的關係,教宗提到一句意大利諺語:「夫妻之間連一根手指頭都容不下。」他強調,夫妻間其實有一根手指頭,那就是「天主的指頭」、聖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信德使我們脫離恐懼,死後並非一切都結束

圖片:Vatican Media

聖神以何種方式臨在於教會中並施展作為?教宗方濟各於10月16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簡單的話語作了解釋,表明“聖神是賦予生命者”。教宗強調,這生命超越了死亡。“聖神住在我們內,祂就在我們內”。

在基督內成為天主的子女

教宗來到聖伯多祿廣場後,先隨著他的白色吉普車在朝聖信友們當中穿行,問候他們,然後開始要理講授。他首先回顧了引導教會深信聖神具有“完全的天主性”的旅程,然後論述“聖神賦予生命”的要理。

“在創世之初,天主藉著吹氣賜給亞當一個人性生命;從泥像中形成‘一個活人’(參閱:創二7)。現在,在新的創造中,聖神賜予基督徒新的生命,這是基督的生命、超性的生命,有天主子女的身分。”

永恆的生命

正如聖保祿宗徒所感嘆的那樣,“在基督耶穌內賜與生命之神的法律”,使我們獲得自由,“脫離了罪惡與死亡的法律”(參閱:羅八2)。

教宗於是說道:“所有這一切,對我們來說最大和最令人感到寬慰的消息在哪裡?是什麼呢?就是聖神賜予我們的生命是永恆的生命!信仰使我們脫離了恐懼,不再以為一切到此為止,不再認為對於宰制塵世的苦難和不公沒有任何救贖。”

對復活的信念

這位外邦人的宗徒還向我們保證,“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使我們“有死的身體復活”(同上參閱:八11)。因此,今天我們在感恩祭中說“我信聖神”時,就是表明聖神“是天主”,祂在我們內,賜予我們生命。

聖神同享天主的尊貴

回顧信友們的信仰旅程,教宗強調,在數個世紀的歷史進程中,“聖神的聖化和神化行動引導教會”明白“聖神完全的天主性”,正如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所表明的,聖神“是主及賦予生命者,由聖父聖子所共發。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教宗說,我們如今在《信經》中仍然宣示的這段話旨在凸顯,聖神分享天主的“尊貴”,祂屬於造物主界,而非受造界。

由聖父及聖子

教宗提到,稱聖神應“與聖父聖子,同受欽崇,同享光榮”是聖巴西略最為上心的事,因為“聖神是主,是天主”。後來,拉丁教會在彌撒的《信經》中特別明確聖神由聖父及聖子所共發,使用了“及子”的表述。這個詞語引發了東方和西方教會之間的爭論和分裂。

教宗表示,這個問題“在兩個教會之間建立的對話氣氛中,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嚴重性”,所應努力的是“如同一個‘可調和的分歧’原則,希望彼此完全接納”。

“我喜歡這樣說:‘可調和的分歧’。在基督信徒當中存在許多分歧:我是這個學派的,他是那個學派的;這人是新教徒,那人是……。重要的是,在一起行走的愛內,這些分歧得以調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2024年普世傳教節文告:「去把每個人都請來赴宴吧!」(瑪22:9)

按此下載2024年普世傳教節文告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今年普世傳教節選定的主題取自福音中「婚宴」的比喻(參閱:瑪廿二 1~14),當被請的人拒絕故事的主角──國王的邀請,國王對他的僕人們說:「如今你們到各路口 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瑪廿二 9)。從比喻和耶穌生活的背景中 去反思這段關鍵的經文,可以看出福傳的幾個重要面向,對所有作為基督福傳門徒的我們而言,在共議性的旅程的最後階段顯得特別及時,援引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的主題 「共融、參與、使命」,就是設法讓教會重新聚焦於當今世界傳播福音的首要任務。

1. 「去把所有人都請來吧!」──福傳就是孜孜不倦地走出去邀請人參加上主 的盛宴

在國王對僕人下達的命令中,有兩個動詞傳達了使命的核心:「走出去」和「邀請」。

我們看見國王打發僕人去召集被邀請的人來赴婚宴(參閱:瑪廿二 3~4),第一個得 牢記在心的是,福傳就是勤懇不懈地走向一眾男女,邀請他們與主相遇並與祂來往, 孜孜不倦!上主是美善的,富於仁慈,鍥而不舍與人相遇,與所有的人建立關係,召 喚他們體驗天國的幸福,即使面對冷眼相待或悍然拒絕仍不放棄。耶穌基督是善牧, 是天父的使者,出去尋找以色列民族迷失的羊群,並希望走得更遠,進而找到那最遙 遠的羊群(參閱:若十 16)。耶穌復活之前和復活之後都告訴祂的門徒們:「去吧!」 從而讓他們一起參與祂的使命(參閱:路十 3;谷十六 15)。教會將忠實地履行從主 那裡領受的使命,繼續奔赴天涯海角,一次又一次地出發,面對困難不氣餒,不灰心 喪志。

我藉此機會感謝所有傳教士,他們響應基督的召喚,拋下一切,離鄉背井,把福音的 喜訊帶給尚未有人接受或已略有所聞的地方。親愛的朋友們,你們慷慨的奉獻是你們 對耶穌託付給門徒的使命(mission ad gentes)的承諾之具體表現:「你們要去使萬民 成為門徒」(瑪廿八 19)。我們繼續祈禱並感謝天主的恩賜,因為祂召叫無數新的傳 教使徒,將福音傳遍地極。

讓我們切記,每一位基督徒蒙召參與這普世的使命,並在各種情況下為福音作出自己 的見證,促進整個教會能與天主繼續同行,勇往直前走向當今世界的「十字路口」。 「今天教會上演的劇情是:耶穌死命地敲門,鏡頭下卻是祂從屋裡不停地敲喊,叫我 們把祂放出去!最後我們通常以『囚禁』的教會收場,不讓天主出去,將祂『據為己 有』;天主來是為傳教,而且要我們成為傳教士」(2023 年 2 月 18 日,向出席平信 徒、家庭及生命部會議的與會者致詞)。願我們所有領了洗的人準備好整裝再出發, 按照各自的生活態樣,重新啟動一場新的福傳運動,宛如迎來基督徒的新篇章!

回到比喻中國王的命令,僕人們不僅被要求「走出去」,而且還要去「邀請」:「你 們來赴婚宴罷!」(瑪廿二 4)。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天主委付使命的另一個同樣重 要的面向。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僕人加緊傳達國王的邀請,但要心懷善意展現尊重。 同樣地,我們應該學習被宣講那一位的「風範」,肩負起將福音帶給每一受造物的使 命,向世界傳揚「天主藉著死而復生的耶穌基督所彰顯的救贖愛情」(《福音的喜樂》 宗座勸諭,36);承擔福傳使命的門徒要懷著喜樂、寬仁和慈悲的心照樣這麼做,以 便聖神從中結出果實產生果效(參閱:迦五 22)。絕非靠著施壓、脅迫,或勸誘改宗, 而是展現親密、同情和溫良,藉以彰顯天主的臨在和行動。

2.「赴婚宴」──基督及教會使命的末世和感恩祭之意涵

在比喻中,國王要求僕人邀請人來參加他兒子的婚宴,那婚宴就是末世時天主的邀宴, 是天主的國最終救贖的意象,至今因耶穌──默西亞、天主子──的來臨業已應驗, 為叫我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盛的生命(參閱:若十 10),並在餐桌上擺設肥甘和 美酒作為象徵,上主要永遠消滅死亡。(參閱:依廿五 6~8)

基督的使命與天主所設定的時辰是否到來有關,正如祂在講道一開始所宣告的:「時 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谷一 15),基督的門徒蒙召繼續傳承上主的這項使命。 於此,思及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關於教會傳教工作外展的末世特性的教導:「傳教 工作的時機是在基督初次來臨與二次來臨之間……,在基督再來以前,福音應當傳播 予萬民(參閱:谷十三 10)。」(《教會傳教工作法令》,9)

我們知道在第一批基督徒中所懷有的傳教熱忱,具有強烈的末世意涵,他們感受到宣 講福音的急迫性。這急迫性到今天仍然有助於那些知道「上主臨近」的人滿懷喜樂地 傳揚福音,並懷著希望前進朝著目標,直到我們所有人都在天國的婚宴上與基督同在。 正當我們的世界瀰漫著消費主義、明哲保身、日進斗金和個人主義等各式「筵席」的時候,福音卻召叫每個人參加神聖的盛宴,親身體驗與上主和與他人相遇的喜樂、分 享、正義及兄弟情誼的共融。

這基督所恩賜的豐盛生命,甚至到今天仍在感恩祭的盛宴中深受期待,這是教會按照 主的命令來慶祝及紀念祂的方式。我們在福傳使命中邀請每個人參加末世的盛宴,與 參加感恩祭在本質上密切相關,在聖祭禮儀中上主以祂的話語、祂的身體和寶血餵養 我們。正如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教導:「每一次在聖祭禮儀中慶祝聖體聖事就是實現天 主子民末世的聚會。對我們來說,聖體的盛宴是先知所預言最後筵席真實的預嘗(參 閱:依廿五 6~9),在新約裡以「羔羊的婚宴」(默十九 9)描述在聖人們共融的喜樂 中歡欣鼓舞。」(《愛德的聖事》宗座勸諭,31)

因此,我們所有人都應該更深刻地去體驗每一次感恩祭的各個面向,特別是末世論和 傳教使命的面向。就這點而言,我要重申「如果我們不能讓自己獻身於福傳,也就無 法接近聖體聖事,福傳是從天主的心出發,旨在向所有人傳教」(《愛德的聖事》宗 座勸諭,84)。許多地方教會在後疫情時代大力推動聖體聖事的更新,而重振提升每 一位信友福傳的精神也至關重要。我們應懷有更大的信德和滿腔的熱情,在每次的彌 撒中高聲歡呼:「基督,我們傳報祢的聖死,我們歌頌祢的復活,我們期待祢光榮地 來臨!」

今年,我們全心為 2025 年的禧年祈禱,鼓勵所有信友加深參與彌撒聖祭禮儀的承諾, 並為教會的福傳工作祈禱。教會奉救主的訓示,在每次感恩祭和禮儀慶典中永不止息 地呼求「我們的天父」,祈求「願祢的國來臨」。就這樣,每天的祈禱,特別是在聖 體聖事內,使我們成為懷著望德的朝聖者和傳教士,走向永生的天主父,欣然接受邀 請參加祂為所有子民準備的盛宴。

3.「每一位」──在全然共議性的教會及普世傳教使命中的基督門徒

第三也是最後一個思考的面向,涉及國王邀請來的賓客:「每一位」。正如我所強調 的,「這『所有人』是傳教使命的核心,不得排除任何人。此外,我們的每一項使命 都源自基督之心,以便吸引所有人歸向祂」(2023 年 6 月 3 日,向宗座傳信善會全體 大會致詞)。即使今天處於因分裂和衝突導致撕裂的世界中,基督的福音仍以溫柔而 堅定的聲音召喚人與人的相遇,認出他們彼此是弟兄姊妹,並在多采多姿樣態中和諧 相處。「因為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前二 4)。那麼,我們 得永遠牢記,在我們的福傳活動中務必要向所有人宣講福音:「宣講時與其擺出把新 誡律強加於人的姿態,倒不如(我們)心懷與人分享喜樂的誠意,指出美的境界,邀 請人們出席甘美的盛宴。」(《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14)

基督的傳教門徒始終發自內心真誠地關懷所有人,無論他們的社會地位甚或道德層 次。婚宴的比喻告訴我們,遵照國王所下的命令,「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 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瑪廿二 10)。更重要的是,「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裡來」(路十四 21),總而言之,我們的弟兄姊妹中最小 的,那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都是國王特邀的嘉賓。天主為聖子準備的婚宴始終向所 有人敞開,因為祂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愛是那麼的廣闊高深,毫無保留。「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 三 16)。天主邀請每一個人,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來參與和分施祂轉變人和拯救人的恩 寵。我們只需對這份無償的神聖禮物說「是」並接受它,讓自己被它轉變,就像「婚 宴禮服」一樣把它穿在身上。(參閱:瑪廿二 12)

這為所有人傳教的使命,需要所有人的承諾。我們要繼續我們的旅程,走向一個全然 共議性的和具有傳教使命的教會,來為福音服務。共議精神在本質上是富涵福傳使命 的,反之亦然,使命始終含有共議精神。因此,無論是普世教會或特定教會,密切的傳教合作模式至今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追隨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前任宗座的腳 步,向世界各地所有教區推薦宗座傳信善會的服務,藉此可以使「教友從童年即浸潤 真正大公與傳教的意識,而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大力的募捐,按每一傳教區的需要而 惠及所有的傳教區」(《教會傳教工作法令》,38)。因此,所有地方教會在普世傳 教節的捐款都將全部捐獻給宗座傳信善會,再以教宗名義分配予普世,作為團結互助的基金,以滿足教會所有傳教的需要。祈求天主引導並幫助我們成為一個更富涵共議 精神和更具有福傳使命感的教會。(參閱:2023 年 10 月 29 日,世界主教代表會議常 務大會閉幕彌撒講道)

最後,我們把目光投向瑪利亞,在加里肋亞的加納婚宴,她請求耶穌行了第一個神蹟 (參閱:若二 1~12)。上主為新婚夫婦和所有賓客備妥甘美香醇的新酒,作為天主在 末世為所有人擺設盛宴的預兆。我們懇求聖母瑪利亞,依賴她慈母般的愛為這個時代 的基督門徒的福傳使命代禱。讓我們帶著聖母的喜悅與關懷,以及從溫柔和慈愛滋養 出來的力量(參閱:《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288),出發上前把國王的邀請,即我 們的救主帶給每個人。聖母瑪利亞──福傳之星,為我等祈!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 年 1 月 25 日,聖保祿宗徒歸化慶日

(天主教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推動教會向普世性及合一邁進

圖片:Vatican Media

“教會的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在桌前,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如果說,眾人都希望合一,“我們眾人都深切渴望合一”,合一“卻難以實現,就連婚姻和家庭內也如此,融洽及和睦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保持下去就更難了”。

教宗方濟各10月9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與教會的要理講授,以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為例,解釋聖神在教會內施展作為的方式。講授要理之前,教宗乘座車在10月溫暖陽光照耀下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漫行,向在場的大約25000名群眾致意,並把兩名印度兒童、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意大利兒童接到車上。

普世與至一:這就是教會的奧蹟

要理講授中,重溫《宗徒大事錄》記述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的情節,教宗強調,聖史路加指明聖神是教會普世性及合一的保障。“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的即刻效果就是,宗徒們‘說起外方話來’並走出晚餐廳,向眾人宣講耶穌基督” (參閱:宗二4)。這個段落凸顯了教會的普世使命,有如眾民族之間一種“新的合一”。

教宗指出,聖神以兩種運作方式建立合一。一方面,“推動教會向外伸展,好能聚集更多的人群和民族”;另一方面,“在教會內聚集合一,使已有的合一得到鞏固”。

面向普世

聖神的第一個運作方式,即推動教會朝向普世性,這在科爾乃略皈依的章節中作了描述(同上:第十章)。教宗表示,這是一次新的“五旬節”,引領宗徒們放寬視野,推倒最後一道阻礙,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阻礙(參閱:宗十-十一章)。

教宗強調,“除了民族的擴展之外,還有地理的擴展”: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保祿打算在亞細亞的新地區並經由彼提尼雅傳福音,但聖神卻出人意料地阻止他這樣做。“第二天晚上,這位使徒在夢中領命要去馬其頓”(同上:十六6-10),福音就這樣走出故土亞洲,進入了歐洲。

聖神的同道偕行

聖神的第二個運作方式,就是建立合一。在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教會合一的情況下實現普世性。教宗解釋道,“聖神並不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行奇蹟般和決定性的介入,就像五旬節發生的那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神也是透過細微的工作、尊重時間和人們之間的分歧,透過人事和機構、祈禱和交流來實現祂的介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道偕行的方式。”

一起走向基督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思定的一個圖像來加以說明,即“是聖神激勵基督的奧體教會”。教宗解釋,這句話所強調的是,“聖神不是從外部建立教會的合一;不只是吩咐要合一。祂本身就是‘合一的紐帶’”。團結合一是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我們彼此難以合一的原因是,每個人都願意達至合一,但圍著自己的視角轉,不考慮眼前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合一只能變得遙遠。”

教宗闡明,生活的合一、五旬節的合一,“唯有努力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自己”,才能實現。“基督徒的合一也是如此:不要等待其他人來到我們這裡,而應一起走向基督”。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呼求聖神幫助眾人成為合一及和平的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