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於加拿大魁北克聖亞納大殿主持彌撒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7月28日,教宗方濟各繼續在加拿大的牧靈訪問,在魁北克以東約30公里距離的聖亞納全國朝聖地主持彌撒。這個位於北美洲的朝聖地歷史悠久,始建於1658年,那裡有一尊耶穌的外祖母、聖婦亞納的態像。當天彌撒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講述了耶穌伴隨兩位門徒走向厄瑪烏的事跡(參閱:路廿四13-35)。教宗由此展開他的彌撒講道,指出門徒們最初為耶穌的計劃表面上的挫敗而感到痛苦憂傷,但是在耶穌的同行陪伴後,他們最終萌生了新的希望。

教宗說:「每當我們的挫敗引領我們與主相遇時,生命與希望就會重獲新生,我們就能修和:與自己和好、與我們的弟兄姊妹和好、與天主和好。」正如厄瑪烏的門徒們那樣,我們也在自己的靈性旅途中體驗到失敗,有時是因為我們的計劃落空,有時是因為我們力不從心、不得不放棄,有時是因為我們被罪過壓垮。教宗指出,教會團體在面對「那通往加爾瓦略山的罪惡和暴力醜聞」時,也體會到類似的挫敗。

在這種困惑又挫敗的時刻,一大誘惑是逃到悲傷和悔恨裡躲藏起來。教宗表示,逃跑的誘惑「來自於仇敵,它給我們和教會的靈性旅程製造威脅,因為它想讓我們以為,我們的一切過失現在都無可挽回」。然而,福音教導我們,耶穌恰恰是在這些挫敗的時刻來與我們並肩同行,引領我們用另一種方式來看待事情。

耶穌藉著掰餅的舉動,使我們的眼睛開了,看見那些看似挫敗的事背後的現實,指引我們走回正確的道路。教宗說:「當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上受考驗時,當我們尋求一條邁向更正義、更友愛的社會的道路時,當我們努力在失望和疲倦中恢復活力時,當我們希望能治癒過往的創傷、與天主和好、彼此修和時,我們要做些什麼呢?」這問題的答案在耶穌身上。教宗解釋道,這是因為耶穌總是來到我們身邊,「為我們指出那條通往治癒及和解的道路」。

教宗方濟各鼓勵在加拿大的教會注視童貞聖母瑪利亞,以及復活節那天早上向門徒們傳報耶穌復活喜訊的婦女們。「許多婦女的母性溫柔關愛能陪伴我們以教會的身份走向結出果實的新時節,把荒蕪和死亡留在身後,重新將死而復活的耶穌放回中心地位」。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如果把耶穌放回到我們生命和信仰的中心,我們就能與天主和好、與他人和好、與自己和好,並且成為「我們社會內和解與和平的器皿」。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在愛民頓英聯邦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7月26日週二,在深受北美原住民敬愛的聖婦亞納和聖若亞敬的紀念日,教宗方濟各於加拿大山區時間當天上午10時15分在愛民頓(Edmonton)英聯邦體育場(Commonwealth Stadium)主持彌撒聖祭,參禮的信友達5萬多人。

教宗在講道中,首先提及當天是耶穌祖父母的節日,邀請在場參禮的信友記住我們的先人:「因為我們從祖父母那裡學到了善良、溫柔和智慧。他們在我們恐懼的時候牽著我們的手;在夜晚的黑暗中讓我們安心;在我們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他們鼓勵我們。在我們祖父母的家中,我們呼吸到福音的芬香,藉著鍾愛、鼓勵、關懷和親近,在方言土語中信仰開始傳遞。」

教宗説道:「作為個人和教會成員,讓我們努力學習,永遠不要壓迫他人的良心,永遠不要束縛我們面前的人的自由,特別是永遠不要忘記愛護和尊重我們的先人以及被託付給我們照料的人,他們是寶貴的財富,他們守護著比他們自己更偉大的歷史。」

接著,教宗提醒衆人:「永遠不要丟失那孕育我們生命的記憶和歷史,卻要去與年長者交談。面對今天要作出選擇時,我們要自問,如果他們是我們,他們會怎樣做呢。我們總是在家裡添置更多的設備,現代的和實用的東西,可是我們懂不懂得騰出適當的空間來保存他們的記憶、一個專門存放家庭紀念物的小角落,通過圖片和珍貴的物件來喚起我們對我們先人的思念和祈禱?我們是否珍藏著我們先人的聖經和玫瑰念珠呢?」

教宗繼續提醒道:「我們要從先人的記憶出發,去成為創造生命的人。很多時候,衡量生命的標準是一個人賺到的錢、取得的事業、成就和從他人那裡獲得的尊重。真正關鍵的問題是:我正在創造生命嗎?我們願留給我們的後代什麽?一個活潑的信德還是膚淺的信仰,一個建立在個人利益或兄弟情誼基礎上的社會、一個和平或戰爭的世界、一個飽受摧殘的受造界或是一個仍然舒適的家園呢?」

「上主不願我們只是批評制度,祂不願我們封閉自己和『向後退縮』,而是希望我們成為新歷史的工匠、希望的編織者、未來的建設者以及和平的締造者。」

隨後,教宗説道:「我們的祖父母和年長者渴望看到一個更公正、更友愛和更團結的世界,他們為了給予我們未來而奮鬥。如今,輪到我們了,我們不要讓他們失望。」

最後,教宗在歡呼和歌曲聲中,向衆人發出了共同前行的邀請。教宗說:「讓我們共同前行,讓我們一起夢想,讓我們不要忘記聖保祿對他的弟子弟茂德的忠告:你要記著你的母親和你的外祖母。」(參閲:弟後一5)

圖片拍攝:Rodney Leung, Salt + Light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叮囑剛果信友:向仇恨和貪婪說不,作和平的溫良見證人

CNS photo/Vatican Media

7月3日,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充滿節日的喜樂氣氛。教宗方濟各因健康原因不得不推遲原定於7月初對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訪問,但為表達對剛果人民的關懷親近之情,教宗在7月3日常年期第十四主日,在聖伯多祿特別為旅居羅馬的剛果信友團體主持了彌撒。

教宗在講道中首先問候齊聚一堂的剛果信友。教宗說:「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讓我們為你們的祖國、剛果民主共和國,這個傷痕累累、飽受剝削的國家祈求和平與和解。願基督徒能成為和平的見證者,能夠克服任何怨恨、報復的心態;克服那認為和解不可能實現的誘惑,以及對自己團體的各種依附。後者百害而無一利,會導致鄙視其它團體。」

接著,教宗反省當天主日福音的内容(參閲:路十1-12、17-20):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兩個兩個地在祂面前」履行使命。教宗強調:「這個使命具有三個特徵,也就是讓我們驚訝的三個驚喜,即裝束、訊息和風格。這三個特徵教導所有的基督徒去如何生活,如何建設一個和平的世界。」

圖片:Vatican Media

裝束

在講到第一個特徵、裝束時,教宗解釋道:「弟兄姐妹們,我們不倚仗財富,也不懼怕我們的貧窮以及物質和人性的匱乏。我們越是自由和簡單、越是渺小和謙卑,聖神就越是引領我們的使命,使我們成為祂奇事的主角。讓我們為聖神留出空間。為基督來説,最重要的裝備是別的:那就是弟兄。這個很奇妙,福音說『兩個兩個地』,意即,不孤單、不獨行,永遠和身邊的弟兄在一起。沒有弟兄不行,因為沒有共融就沒有使命。」

訊息

接著,教宗講到這項使命的第二個驚喜,就是耶穌要他們傳達的訊息,耶穌要求祂的門徒成為和平的大使,去宣布「天國臨近了」。教宗指出:「別人之所以認出我們是基督徒,不是通過令人信服、條理分明的演講,而是因為我們設法帶來和平,因為基督就是和平。這是特別的標誌。如果你生活在祂的平安中,耶穌就會來到,而你的家庭、你的團體會有所改變。如果你的心靈首先沒有戰爭,沒有充斥著怨恨和憤怒的情緒,沒有分裂,沒有表裡不一,沒有虛偽,事情就會隨之改變。每個人要在自己内心建立起和平與秩序;消除貪婪;熄滅仇恨和積怨;遠離腐敗、欺詐和詭計:這就是和平的開始。」

隨後,教宗說:「如果我們生活在這樣的視野中,世界將不再是戰場,而是和平的花園;歷史不是一個爭先恐後的賽跑,而是一個共同的朝聖之旅。讓我們牢記,所有這一切不需要精彩的演講,只需少許的話語和很多的見證。」

風格

我們使命的最後一個驚喜是我們的風格,教宗指出:「耶穌派遣祂的門徒們作為狼群中的羔羊被打發到世界上,這意味著祂希望我們擺脫霸權和壓迫,貪婪和佔有。像羔羊一樣生活的人不會攻擊、不會狼吞虎嚥。這樣的人在羊群中,與他人在一起,並在他的耶穌善牧身上獲得安全感,而不是在勢力或傲慢中感到安全⋯⋯。耶穌的門徒拒絕暴力,不傷害任何人;他溫良、愛所有的人。他要是覺得挫折失敗,就會注視他的牧者耶穌、天主的羔羊,祂在十字架上征服了世界。」

在結束講道時,教宗鼓勵眾人:「要拒絕挑起戰爭的世俗精神,並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成為今日的傳教士,與弟兄姐妹們同行。這傳教士嘴上掛著天主的和平與關懷,心中懷有耶穌的溫柔與良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信任與平安」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有一位特技員,在懸崖上,他用熟練的技巧再鋼線上行走,他走過一個懸崖,在場的觀眾看到後也用掌聲稱讚他。之後,那位特技員想邀請一位觀眾,給他背起然後一起走過一個懸崖。觀眾們看到懸崖那麼高,又要再綱線上行走那麼危險,沒有人想參與。但是,突然有一位小朋友舉手,願意讓特技買背上在鋼線上行走。最後,整個表演順利完成。及後,有人問這位小朋友:「為什麼你有這個膽量讓特技員背上走鋼線?」然後小朋友回答:「當然!因為那位特技員是我的父親!他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我相信他,讓他背着我走過這個懸崖。」

我相信,信任是很重要的。不論我們遇到什麼困難,這一份信任和信念是幫助我們越過困難。

今天的福音,耶穌邀請門徒去到每一個家庭的時候跟他們說「願這一家平安」。耶穌是希望祂的門徒首先要成為平安之子、和平之子,所以耶穌有一個比較極端的講法,什麼都不要大,不要帶金錢,不要帶口袋,甚至不要穿鞋,當然這些是一些象徵。其實,耶穌就是希望邀請祂的門徒不要成為一位有威脅的人。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大的能力,而是要學會成為一個沒有能力的人,就像耶穌一樣去到人群當中,我們很多時候聽到在舊約形容默西亞就與羔羊搬走到狼群中,會被欺負和殺害。

看看今天的社會和香港。此時此刻,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就是「平安」。平安從何以來?就是來自一份信任。如果我們人與人之間存在不信任時,就會產生暴力的情況、會發聲、上街遊行,甚至發生大家不想看到的事情。難道拿着武器威脅別人就會得到平安?絕對不是,這只會產生恐懼和使人害怕,這不會帶給社會平安。

我們如何繼續走下去?耶穌邀請我們去分享、交談。耶穌就是一位沒有威脅的人,祂沒有任何預設的條件,就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祈求上主賜給我們平安,讓我們學會信任,而這一份信任是來自天主的,因為天主愛我們每一位,愛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最後,雖有很多困難我們不知如何解決,不過我們深信這些問題在上主內會找到答案。終有一天,天主會幫助我們去解決!就讓我們懷着這一份信心和平安繼續找我們的路。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教宗主持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彌撒:在教會內人人都有一席之地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七千名信友和數十位新任教省總主教於6月29日上午齊聚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加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彌撒。過去一年內新任命的教省總主教共有44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瞻禮當天身穿紅色祭袍,在哈維(James Michael Harvey)樞機的介紹詞後,向伯多祿宗徒傳人、教宗方濟各宣誓效忠。隨後,教宗降福了羊毛肩帶。那些由白色羊毛編織而成、帶有黑色十字架的肩帶,象徵了牧人把託付於己的羊兒背在肩上,如同善牧基督所做的那樣。羊毛肩帶是教省總主教牧職的象徵。

當天聖道禮儀的前兩篇讀經帶領眾人重溫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的見證。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講述聖伯多祿宗徒被黑落德王關進監獄的事跡。天使前來解救伯多祿宗徒時,叫醒了他,要他「快快起來」(參閱:宗十二1-11)。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描述自身的經歷,說:「這場好仗,我已經打完;這場賽跑,我已跑到終點;這信仰,我已保持了。」(參閱:弟後四7)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的講道側重於「快快起來」和「打了一場好仗」這兩個層面,藉以省思當今的基督徒團體和當前的世界主教會議進程能從中汲取什麼經驗。教宗指出,「快快起來」的動作令人想起逾越節那天早晨,它意味著重新爬起,「走出去迎向光明」。對教會而言,這是個意義深遠的圖像,因為我們也必須站起來,跟隨上主前去祂所指向的地方。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會遇到許多抵抗。

「作為教會的一員,我們有時會因懶惰而懈怠,寧可坐著沉思少數我們有把握的事,而不站起來眺望新的遠景、面向廣闊的大海。我們往往有如坐監時的伯多祿,被禁錮在慣例中、害怕改變,被我們常規習俗的鎖鏈綑綁。但這麼一來,我們會陷入精神上的平庸狀態,連在牧靈生活上都會面臨『得過且過』的危險,使命感日漸消退,非但不能成為活力和創意的記號,反倒會給人一種不冷不熱、因循苟且的印象。」

教宗引用德呂巴克(de Lubac)神父的話,警惕那把福音的新意和生活縮減成一種「追求形式、淪為習慣」的信仰的風險。教宗表示,世界主教會議敦促我們成為一個站起來的教會,不要只顧自己,卻要走向世界。「這樣的教會沒有鎖鍊或高牆,人人都能得到聆聽和陪伴,在聖神獨特的威能下培養聆聽、對話、參與的技巧。這樣的教會自由且謙遜、『快快起來』,對於當今的挑戰毫不拖泥帶水、絕不推三阻四。她不會在神聖的羊圈裡拖拖拉拉,卻深受宣講福音的熱忱所激勵,渴望前去每個人身邊、接納每一個人。我們不要忘記這個詞:每一個人」。

教宗一再強調「每一個人」這個詞,並放下稿件,說道:「你們要去十字路口,帶回每一個人、瞎子、聾子、跛子、病人、義人、罪人:每一個人、所有的人!上主的這個詞必須迴盪在理智和心靈裡:每一個人,在教會裡人人都有一席之地。我們的教會經常是打開了門、卻為了將人打發走,為了譴責他人。昨天有個人對我說:『對教會來說,現在不是道別的時候,而是接納的時節。』可是『他們不是來赴宴席的』。你們要去十字路口。領回每一個人、所有的人!」

聖保祿宗徒不遺餘力宣講福音,受過迫害和磨難。教宗表示,「現在保祿到了生命的終結,看到歷史中仍在進行著一場重大『戰役』,因為很多人還沒準備好接納耶穌」。他的工作、他的「戰役」此刻輪到團體內的弟兄姊妹來打。教宗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蒙召成為傳教使徒,「貢獻己力」。

「這裡我想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能為教會做什麼?不要埋怨教會,卻要為教會奮鬥。熱情又謙遜地參與:之所以滿腔熱血,是因為我們不該做個消極的旁觀者;之所以虛懷若谷,是因為在團體內奮鬥,絕不該意味著占據中心位置、抱持優越感、阻止他人靠近。同道偕行的教會意味著:人人參與其中,沒有人霸占他人的位置或者高人一等。基督徒絕對沒有一等和二等之分,所有人、每個人都蒙受召叫。」

教宗表明,宣講福音不是採取「中立的立場」、放任事物自由發展。相反地,福傳是要「在權勢、災禍、暴力、腐敗、不義和排斥這些人為機制橫行無阻的地方,點燃天國的火」。教宗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有人情味、更公平正義、更團結互助、更向天主敞開、更激發人類的手足情誼,我們能以教會成員的身份一起做什麼事?」教宗的答案是,我們必須成為世界上麵糰中的酵母。

「同心協力,我們可以且應該採取行動來照料人類生命,守護受造界,尊重勞動尊嚴,解決家庭難題,以及關心老人、遭遺棄者、被拒絕的人和被輕視的人的處境。總而言之,教會要推動照料、撫慰、憐憫弱小的文化,與各種形式的墮落作鬥爭,包括不讓我們城市、我們出入的場所沉淪,讓福音的喜樂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綻放光芒:這是我們的『好仗』,這是個挑戰。」

在講道結尾,教宗指出,他在禮儀開始時依循傳統降福了羊毛肩帶,以授予近期任命的教省總主教。他們該當成為「日夜守護羊群的哨兵」,好能與天主子民一起「打這場好仗」。此外,教宗也向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代表團致敬,感謝他們的來訪。他們為教宗方濟各帶來了「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的訊息。教宗最後說道:「我為攜手共進的舉動表示感謝,因為唯有並肩同行,我們才能成為福音的種子和友愛的證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聖神降臨節講道:讓我們坐在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五旬節是紀念天主聖神降臨在宗徒們身上的日子,從而結束了教會禮儀年的復活期。6月5日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的隆重彌撒由樞機團團長雷樞機(Giovanni Battista Re)代替教宗方濟各主持。教宗蒞臨大殿全程參與彌撒,並在輪椅上做了講道。教宗在講道中邀請所有信友繼續聆聽聖神的教導。他強調,聖神會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向我們展示所應走的道路、在我們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並指引我們的旅程。

當天彌撒福音記述了耶穌許諾要為門徒們派遣聖神的一番話(參閲:若十四26)。耶穌告訴祂的門徒:「父因我的名所要派遣來的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教宗對此展開他的講道:「聖神使我們以耶穌的眼光、用新的方式看待一切。在生命的偉大旅程中,聖神教導我們從何處啓程,所應走的道路和如何前行。」

教宗首先表示:「聖神為我們指出了靈性生活的起點,也就是耶穌親口說的:『你們如果愛我,就要遵守我的命令。』(若十四15)沒有愛作為我們的基礎,其餘的一切都是徒勞的。愛不是來自我們的才能,而是天主的恩寵。愛的聖神將愛傾注在我們的心中。祂讓我們感到被愛,教我們如何去愛。祂是我們靈性生活的『發動機』。」

教宗解釋道:「聖神是天主的記憶。祂使我們想起耶穌所說的一切,不斷地在我們的心中重新點燃天主的愛火。當我們的罪過得到赦免、在我們充滿祂的平安、自由和祂安慰的時刻,我們感受到天主的臨在。當我們的生活似乎充斥著失敗和失望時,聖神提醒我們,我們是天主的子女。甚至在你對你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天主對你仍有信心。」

教宗繼續說:「聖神是安慰者。祂可以改變你内心灼熱疼痛的創傷,教導我們不要對所有傷害我們的人和情形耿耿於懷,而是讓聖神進入這記憶治癒它。天主聖神讓我們的生活井然有序,教導我們去接納和寬恕、去寬恕自己、與過去和解,並能重新開始。」

接著,教宗說到:「天主聖神除了提醒我們從何處啓程外,還教導我們所走的道路。」為此,教宗提到當天彌撒讀經二的内容:「那些受天主聖神引導的人」,「不隨從肉性生活,而是跟隨天主聖神」(參閲:羅八4、14)。

「天主聖神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十字路口,向我們提議最好的道路。因此,重要的是能夠將祂的聲音與邪惡的聲音區分開來。」教宗解釋道:「聖神絕不會告訴你,你在人生旅途中一切都好。不,祂要糾正你;祂要你為你的罪過哭泣;祂推動你改變,與你的虛假不實和表裡不一作抗爭,即使這需要大費心力、做内心的掙扎和犧牲。相反地,邪惡之神總是誘使你做你所想的、令你愉快的事。他讓你認為你有權以任何你想要的方式使用你的自由。但是,一旦你感到内心空虛,他就會責怪你,把你打倒在地。」

「天主聖神永遠不會讓你倒地不起。祂反倒會牽著你的手,安慰你,不斷地鼓勵你。」教宗說:「天主聖神就在此時此刻引導我們具體地去愛:愛的不是想像中的世界、想像中的教會、想像中的修會,而是那個攤在陽光下、透明樸實的一切。」

隨後,教宗講到聖神的第三個教導,指出聖神教導教會如何前行的這一事實。教宗解釋:「門徒們躲在晚餐廳裡,然後聖神降臨了,推動他們出去。沒有聖神,他們只跟自己人待在一起。領受了聖神,他們對所有的人敞開了大門。」教宗說:「在每一個時代,聖神都會顛覆我們的成見,讓我們認識到祂的新奇。祂不斷教導教會走出去的重要性,以及宣講福音的基本需求。」

於是,教宗祈願教會:「不要成為一個加強圍籬的羊圈,而是一個開放的牧場,讓所有人都可以汲取天主的美好;祈願教會成為一個沒有隔離牆壁、慷慨好客的家。這與世俗精神大不相同。世俗精神驅使我們“專注於我們自己的問題和利益,讓我們一心想要顯得卓越超群,只關心我們的國家或團體的頑強自衛。這不是聖神的方式,祂邀請我們忘記自己,向所有人敞開心扉。這樣,祂使教會永葆青春。我們需要記住這一點:使教會煥發活力的是聖神,不是我們。」

最後,教宗說到:「讓我們坐在天主聖神的學堂,由祂教導我們一切。讓我們每天求祂來提醒我們始終以天主看待我們的目光為出發點,因著聆聽祂的聲音而做出決定,以教會成員的身份攜手同行,順從祂,向世界敞開大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耶穌升天節

耶穌升天節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耶穌升天節。

我認識一對夫婦,太太是教友,跟她已認識多年。丈夫就在三年前,開始接觸教會,兩年前開始學道理。不久之後,丈夫在一次的身體檢查中,發現患上癌症。那時,我擔心他會否因此放棄學習道理,可能他會懷疑:「為什麼上了慕道班後才患病?這信仰是否虛假的?信了主不是應該順風順水嗎?」但他的確很有信德,他感謝天主,他認為癌症應早已存在,但天主讓他有機會透過檢查身體而得知患上這個病,後來還獲悉有擴散跡象,但又是潛伏著,沒有即時的生命危險。我自己真的不太明白箇中的情況。但最重要是什麼?是看見他那份喜樂、高興,他積極地面對病情、這重大的挑戰,使他已相信多年的基督徒太太也驚訝丈夫竟然有這份信德,這位丈夫更在他工作的地方傳揚福音。這是多麼奇妙啊!我們看見奇蹟!同天主合作,傳福音!

今天的福音說:「因祂的名把悔改和赦罪的信息傳遍萬國。」耶穌升天節本來就是慶祝傳教節 (派遣節),因為就在耶穌升天前祂派遣了宗徒們去普天下傳福音。二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傳承耶穌的福音,我們有責任把福音傳播到世界各地。

讓我們在面對著很多不穩定、不同方面的困難時,我們仍然堅信耶穌福音帶來的平安與喜樂,並且因著這份力量,使我們把福音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就如神父每次在感恩祭結束時也會向大家說:「彌撒禮成!」彌撒的拉丁文是 “Missa” ,”Missa” 來自一個分詞 “Mittere”,意思是「派遣」,而每次彌撒結束時就是派遣我們。

讓我們懷著這份福傳的力量,將耶穌的福音帶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陳日君樞機於2022年5月24日主持為中國教會祈禱日彌撒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欽定每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為「普世教會為在中國天主教會祈禱日」。為響應教宗的呼籲,天主教香港教區正義和平委員會在當天香港時間晚上8時,於西灣河聖十字架堂舉辦了「中國教會祈禱日彌撒」,由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主禮。歡迎各位參與!

以下是陳樞機講道全文:(筆錄自Rodney Leung,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

各位兄弟姊妹,教宗本篤為我們做了一件很特別的事,他要全世界的教會將這個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為我們中國教會祈禱。我們真的很感激他,同時我們也看得到大家今晚很踴躍參加這台彌撒。

今天講什麼道理好呢?我想最好就是說教宗本篤要我們今天求些什麼?要全世界的人為教會祈求什麼恩寵?所以我就按教宗本篤的信(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信最後有叫我們祈禱,所以他有告訴我們他希望大家求什麼恩寵。

第一點,很清楚的,你們舉行這個瞻禮,要重新建設「共融」。在什麼內「共融」呢?是「我鼓勵你們在慶祝時重申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內的信仰共融和對教宗的忠誠。」(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希望我們「共融」,即是說所有中國的教友重新加深對耶穌的信仰和對教宗的忠誠。

這是2007年寫的。過了15年,這幾年我們每年都祈禱。現在看看有進步嗎?基督內的信仰,對教宗的忠誠,「為使你們之間的合一日益更深和更明顯」(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有沒有「更深」?不知道,在心中,很多時候看不到。但是「明顯」呢?還未看到,這麼多年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有進步,他們說全中國主教現在都是教宗承認的,教廷已經簽了協議,就是承認教宗是教宗了。看來又好像未必是,可能有些地方教廷出於好心,但做了不明智的事。很心急要地上地下合一,有沒有條件成熟呢?但似乎又未見到。應該是在真理內去成熟、去合一,「對耶穌的信仰和對教宗的忠誠」,是否在這條件下合一呢?好像不是,還未看到,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祈禱,讓信仰更深,使真正能讓全中國教會與教宗完全合一。

第二點,信仰很重要,但信仰最重要教導我們愛德。所以本篤強調,「要牢記耶穌給我們的愛的誡命,就是要我們愛我們的仇人,要為迫害我們的人祈禱。」(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好清楚,耶穌都說過很多次。聖保祿宗徒也曾說要為君王,有權威的人祈禱。當時羅馬君王是難為教會的,但保祿說要為他祈禱。代表羅馬皇帝的都是壓迫教會的,都要為他們祈禱。因為天主的意願是所有人都得救,都認識理。這個是很重要的道理,天主要人人得救。所以,如果有教友說:「要他落地獄!」這個是很嚴重,一定要辦告解!不可以希望任何人落地獄,應該希望人人升天堂。不能保證,但應該是希望,因為這是天主的願望,所以我們應該跟祂一樣。如果人人認識真理、人人得救,是天主大勝利。因此,這是今天要祈禱的第二個目標。

教宗特別要全世界教友為中國教會能達到這個目的祈禱,表示我們正在經歷一些困難。歷史裡面的事彎彎曲曲,天主造了人,人有自主,未必人人聽天主的話,所以會亂,我們所希望的,未必人人都得到。教宗要我們不要失望,他在信中說,歷史是一本很難讀的書,聖若望在默示錄(5:4)中看到一卷書密封著,沒有人能展開的,若望很著急,誰可以幫助我開啟這卷書?甚至大哭起來。誰可以開啟卷書?只有被宰殺的羔羊能開這本書。(3,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沒錯,耶穌被宰殺的羔羊,死而復活的耶穌可以開,但我們在這個情形下,是擔心、是困難、是辛苦的,所以教宗對於這個思想上多說了幾句話,他說在這個瞻禮日要全世界去祈禱,「祈求歷史的主賜予你們恒心見證的恩寵」(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要恒心見證,就是為信仰去作出這個見證,為教會的合一,全世界同一個教會。

當然,為了這個目標有人正在受苦。過去及現在,為了信仰,為了忠於教宗,承受苦難。我們今日祈禱特別為這些受到磨難的兄弟姊妹。他說,要他們充滿希望,「即使有時候,一切看起來似乎都失敗了」(19,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是的,這麼多年似乎還未成功,甚至退步,他說,不怕,「我祝願你們心中『歡躍,雖然如今你們暫時還該在各種試探中受苦,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伯前1:6-7)。」(20,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我們看事物有時看得很近,但我們要用天主的眼去看。天主有祂的時間,我們不可以心急。當然我們可以祈禱,也不用太拘束。我很喜歡念一篇聖詠,這篇聖詠說什麼?天主!不要睡覺,趕快醒來,不是我說,是聖詠說的。跟天主說話不用太拘束,他是老豆(爸爸),我們怕什麼,有什麼就說什麼,但最終要信祂,交托給祂,不要以為我們比祂厲害,因為心急就會做錯事。

我們不用心急,應該充滿希望和信心,就算眼前看起來是失望。

我們的教會建立在宗徒身上。伯多祿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倒轉的;保祿是被斬首的。所以在教會中,殉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當然我們已經有很多兄弟姊妹殉道,我們可能不需要殉道,但我們仍需要受到磨練、受點苦,是為忠於我們的信仰。

教宗本篤在信中最後的思想是「希望」。他說,我恭祝你們,所有的人,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教友都充滿喜樂。今天,特別在復活期,我們這個祈禱是充滿喜樂。

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了,放進墳墓,宗徒很害怕,聚在一齊,鎖上門。聖母在那裡?她一定在房間等待耶穌復活。宗徒忘記了,耶穌說過幾次死後會復活,但聖母是充滿希望。所以教宗本篤在最後結語是「懂得在希望的沉寂中期待復活黎明到來」(20, 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

(聖母)就是我們的模範,所以聖母進教之佑,在教會歷史上,多次在災難中幫助教會。這個聖母進教之佑瞻禮都是因為那次拿破,他打仗從未輸過,那時在歐洲的皇帝十分尊重教宗,他加冕時也請教宗到來,但不是教宗幫他加冕,反而自己上,這並不禮貌。拿破以為自己,不單止是法國,是全歐洲的皇帝,連教宗也要聽他的。教宗表示:「不是這樣的,你做皇帝,我做教宗。」他說:「不能,你要聽我的。」教宗不聽話,他就拘捕他,送他到意大利北部,他都是不滿意,再將教宗放逐到法國充軍,教友當然擔心祈禱。拿破都是會輸的,教宗也被解放回到羅馬。在這個機會上說訂立了聖母進教之佑瞻禮。

當然聖母不單單是做這些奇蹟的,聖母會在我們的心內做奇蹟。什麼奇蹟?信仰的奇蹟!愛德的奇蹟!讓我們今天因著教宗本篤的鼓勵,他還健在,95歲,最近過了生日,因著教宗給予這個機會來鼓勵大家在今天祈禱,為剛才我們所記得的意向。所以,我們充滿信心,可能在黑暗中,但不緊要,我們等待黎明的到來。我們人人都要加深自己的信仰,加深自己的愛心,愛受苦的人,愛那些叫人受苦的人,然後天主都藉著我們這些沒有什麼能力的教友,我們是耶穌的小兄弟姊妹,我們是沒什麼能力,但因著聖母的轉禱,因著耶穌復活,因聖神,我們將慶祝聖神降臨節,因著天上的力量,我們能見到奇蹟的。

相關資訊:

重溫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國教會信函》

《向佘山聖母誦》

張心銳神父福音分享-復活期第六主日

復活期第六主日
撰文:張心銳神父
影片提供:慈幼會中華會省社會傳播辦公室

各位兄弟姊妹,大家好!

本主日我們慶祝復活期第六主日。

有一位同學問我:「神父,你有沒有親眼看到耶穌?」我回答他:「我從來都沒有親眼看到耶穌。」他再問:「那麼,你有沒有夢見衪?」我回答他:「我不記得在夢中有沒有看到耶穌。」

今天的福音,耶穌告訴我們雖然我們看不到祂,但是我們可以聽得到祂的說話。聽到祂的說話而又遵守的,就是耶穌所愛的。所以,耶穌是以另一種方式,讓我們跟祂接觸。

現代人喜歡「看得見」,每樣事情都要「看得到」。以前收音機收音機十分普遍,許多人喜歡收聽,但當電視機出現之後,人們就覺得收音機都不是太滿足。現在,我們喜歡在網絡上觀看影片,好像追求視覺的接觸較聆聽更強。不過,天主就相反,祂希望我們多聆聽,不單是聆聽,還需要我們遵守祂的話。

我們知道天主透過「道」,一個「聖言」已成為人。祂說得出做得到,祂所說的就是來到這個世界,與我們一起,和我們一起生活。所以,我們知道天主的話,是幫助我們進入永遠的生命,一個生命。

耶穌也說明,誰看不見而相信,更為有福。有時候,我們眼睛看到的是表面的,反而說話才能夠表達事實的深度。

我們的信仰,天主教經常被稱為「書的宗教」,不單只是說圖畫,而是文字。因此人要成熟,就需要去閱讀書本。要去閱讀,不是只閱讀雜誌或報刊,為求眼球的刺激就足夠。我們要細聽耶穌的說話,並將他的說話實踐出來,而且耶穌許諾會賜給我們聖神,聖神會護衞我們,使我們所聽到的,所遵守的,都能夠透過我們的榜樣去影響
身邊的人。

各位兄弟姊妹,就讓我們多些聆聽天主聖言,默想天主聖言,把天主聖言實踐出來,去影響我們身邊的人,使我們的行為讓人看到耶穌基督的復活。

天主保佑!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其後,被委派往香港仔工業學校照顧寄宿生及備修生陪育工作。2021年在羅馬慈幼宗座大學畢業,攻讀教義神學,專研教會學。現在香港慈幼會會省辦事處,擔任中華會省秘書、傳教策勵委員、聖召策勵、會士持續培育專員及聖安多尼會院財務主任。

教宗:天主的慈悲讓我們向他人的苦難敞開大門

CNS photo/Paul Haring

普世教會於4月24日復活期第二主日慶祝救主慈悲主日,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10時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參與了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主持的彌撒。教宗在彌撒中講道,其内容聚焦於耶穌復活後三次對門徒們說的「願你們平安」這句話。教宗說:「基督徒在天主慈悲的話語中看到首先是給予喜樂,然後賜予寬恕,最後在所有的困苦中施予慰藉。」

教宗指出:「耶穌在復活的晚上(參閲若二十)向門徒們講話時,他們充滿了喜悅之情。」教宗解釋道:「耶穌死後第三天,門徒們因恐懼而聚集在一起,他們抛棄了受苦受難的老師之後,被一種失敗感所困擾。因此,在看到耶穌的面容時他們應該感到羞愧。可是,耶穌祝福的平安讓他們的注意力從他們自己身上轉移到了耶穌身上。」

「基督沒有責備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向他們展示了祂固有的慈悲。這慈悲讓他們恢復活力,以平安充滿他們的心,使他們成為新人,因寬恕得到淨化。」教宗補充道:「耶穌帶來的喜樂消除了我們自己的挫敗感,幫助我們接受天主的慈悲和被寬恕的喜樂。」

接著,教宗反思耶穌第二次說的「願你們平安」。「在這個平安的祝福之後,耶穌還補充道:『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在獲得天主的寬恕後,門徒們成了修和的使者,去向他人分施“他們自己所領受的慈悲。今天以及每一天,在教會中必須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寬恕,聽告解神父不應自認為是某些權力的擁有者,而是慈悲的管道;他首先應是慈悲的領受者,通過他的謙卑善良把寬恕施予他人。耶穌使整個教會成為“一個施予慈悲的團體,是全人類和解的標誌和工具,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的任何情況中將天主的慈悲傳播給我們周圍的人。」

「耶穌最後一次的平安問候是在多默宗徒表示不相信耶穌復活的情節後發生的。耶穌沒有責備多默,而是幫助他,讓他的手指觸摸祂的身體。」教宗說:「耶穌沒有嚴苛對待多默,這位門徒被祂的仁慈深深地打動。他從一個不信者變成一個相信的人,並作出了最簡單而最美好的信仰宣誓:『我主!我的天主!』」為此,教宗解釋道:「每個信友都可以把自己與多默的故事和他的不信聯繫起來,耶穌也會帶著祂的聖傷來安慰我們。」

教宗表示:「我們對天主的慈悲體驗有助於我們看到弟兄姐妹身上的傷痛。我們想我們正在經歷著難以忍受的痛苦,處於困難中,但我們突然發現我們周圍的人正在默默地承受著更糟糕的痛苦;如果我們關心鄰人的傷痛,並為他們塗抹仁慈的香膏,我們就會發現,在我們疲憊不堪時内心重生的希望能夠給予我們安慰。」

最後,教宗敦促所有基督徒伸出援助之手並聆聽我們周圍那些正在受苦者的聲音。教宗說:「在那些被生活的考驗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的眼裡,耶穌仁慈地看著我們,再次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