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聖體聖事是天堂上預定的席位

2018年6月3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到奧斯蒂亞(Ostia)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大約1萬名信友聚集在聖婦莫尼加堂前面的廣場上喜悅地參與了禮儀。教宗論述了聖體聖事的豐富內涵,闡明聖體聖事是未來的食糧,如今已讓我們預先體嘗到比現今各種美好還更讓人期待的無限佳美。

「聖體聖事滿足人的期望,滋養最美好的夢想,是我們未來將蒙受恩典的信物和具體的實現。一言以蔽之,這聖事是天堂上『預定』的席位。」教宗以福音中耶穌在最後晚餐上的話語為主軸,説明耶穌為我們預備地方和食物,同時也要求我們有所準備。為做準備,我們必須進入自己的城市。

教宗提到:「奧斯蒂亞這座城市的名稱有『門口』之意。因此,我們應敞開大門,因為耶穌希望冷漠和緘默法則的圍牆被打倒,濫權和專橫的柵欄被拔除,從而開啟正義、文明及合乎法律的途徑。聖體聖事邀請我們任由耶穌的浪濤來推動,不停留在海灘上只等待某些事物的到來,卻要自由、勇敢且團結一心地起航前行。」

教宗解釋說:「耶穌為我們在世上預備的地方是教會,人人在那裡都擁有且應當擁有席位。耶穌也為我們在天堂上預備了地方。這食糧和地方都源自聖體聖事,不斷孕育並養育教會;聖體聖事也是天上的食糧,這食糧是世界上唯一能夠永存的物質。同時,耶穌要求我們有所準備,因為祂所喜愛的不是排外和排斥人的地方,而是那些缺乏愛和沒有舒適環境的地方。那些食不果腹、孤獨和受苦的人正是被遺棄的聖體龕,我們應為這些弱小者準備一個地方和一份食物。」

「耶穌為了我們而甘願成為被掰碎的餅;祂要求我們也將自己奉獻給別人,不再為自己生活,而是彼此扶助。這就是活出聖體聖事,換句話說,就是將我們從主耶穌聖體所汲取的愛傾注在世界上。從我轉向你乃是聖體聖事在生活中的表達。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養分,不僅是食糧,也包括規劃和情感、渴求與希望。恭維、禮物和即使最先進的科技,也從未令我們完全心滿意足。聖體聖事則是唯一使我們感到滿足的食糧,因為我們在這聖事中與耶穌相遇,感受到祂的愛。」

最後,教宗表示:「每當我們在聖體聖事中朝拜耶穌,我們就會由祂而領受聖神,找到平安與喜樂。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讓我們來選擇這生命之糧:因此,我們應把彌撒放在首位,在我們團體中重新發現朝拜聖體的價值!讓我們祈求那份渴望天主的恩寵,孜孜不倦地接受祂為我們預備的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魔鬼摧毀尊嚴,造成飢荒和奴役

六月一日 聖猶思定 彌撒

讀經一(各人應彼此服侍,善作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4:7-13

弟兄們:萬事的結局已臨近了,所以你們應該慎重,應該醒寤祈禱。最重要的是:你們該彼此熱切相愛,因為愛德遮蓋許多罪過;要彼此款待,而不出怨言。各人應依照自己所領受的神恩,彼此服侍,善做天主各種恩寵的管理員。誰若講道,就該按天主的話講;誰若服侍,就該本著天主所賜的德能服侍,好叫天主在一切事上,因耶穌基督而受到光榮:願光榮和權能歸於他,至於無窮之世。阿們。親愛的,你們不要因為在你們中,有試探你們的烈火而驚異,好像遭遇了一件新奇的事;反而要喜歡,因為分受了基督的苦難,這樣好使你們在他光榮顯現的時候,也能歡喜踴躍。

福音(我們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所,你們對天主當有信德。)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1:11-26

那時候,耶穌進了耶路撒冷,到聖殿裏,周圍察看了一切,時辰已晚,遂同十二門徒出來,往伯達尼去了。第二天,他們從伯達尼出來,耶穌餓了。他從遠處望見了一棵茂盛的無花果樹,就上前去,看是否在樹上可以找到什麼;及至走到那裏,除了葉子外,什麼也沒有找著,因為還不是無花果的時節。耶穌就開口對它說:「永遠再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了!」他的門徒也都聽見了。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一進殿院,就開始把在殿院裏的買賣人趕出去,把錢莊的桌子和賣鴿子的凳子推翻,也不許人帶著器皿由殿院裏經過,教訓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載:『我的殿宇將稱為萬民的祈禱之所』麼?你們竟把它作成了賊窩!」司祭長和經師聽了,就設法要怎樣除掉他,卻又害怕他,因為全群眾對他的教訓都驚奇不已。到了晚上,他們就出了城。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時,看見那棵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伯多祿想起來,就對耶穌說:「師傅!看,你所咒罵的無花果樹已枯乾了。」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對天主當有信德!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對這座山說:起來,投到海裏去!他心裏若不懷疑,反相信他說的必成就,就必給他成就。因此,我告訴你們:你們祈禱,不論求什麼,只要你們相信必得,必給你們成就。當你們立著祈禱時,若你們有什麼怨人的事,就寬恕吧!好叫你們在天之父,也寬恕你們的過犯。」

2018年6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今天看到不僅基督徒,連當今男女也遭受巨大的迫害,其方式包括文化殖民、戰爭、飢荒、奴役,因為當今的世界可謂是個奴役的世界: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好使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威能得以努力奮鬥,恢復在我們每個人內」的天主肖像。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伯多祿前書》,提及對基督徒的迫害有如「烈火」一般(伯前4:7-13)。教宗解釋道:「迫害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是真福八端的一端;耶穌之所以受迫害,就是因為祂忠於天父。即使在今天,迫害依然有點像是基督徒呼吸的『空氣』,因為如今也有許多人為了愛基督而殉道、受迫害。在很多國家裡基督徒沒有權利。你如果佩戴十字架飾品就會進監獄,而今天有些人只因身為基督徒便入監下獄、被判死刑。今天因此遇害身亡的人數比教會初期的殉道者來得更多。可是,這稱不上是新聞,所以電視、報紙都不報導這些事。然而,基督徒確實受到迫害。」

接著,教宗談及另一種迫害:「其對象是每個男女,因為他們是天主活生生的肖像。在每個針對基督徒或人類的迫害背後,總是存在著魔鬼。魔鬼試圖摧毀基督徒對主基督的信仰,以及男女身上的天主肖像。我們可以在《創世紀》裡看到,牠從起初就嘗試摧毀天主所造的男女和諧,那源自天主肖像與模樣的和諧。牠以欺騙和誘惑,以牠使用的武器做到了這點,而且不斷這麼做。再者,今天有一股對抗男人和女人的猛烈力量,否則無法解釋這日益加劇的毀滅人類浪潮。」

教宗由此想到飢荒、一種摧毀男人和女人的不公義,因為他們沒有食物吃,儘管世界上有充足的糧食。教宗然後提到剝削和奴役人的各種形式。他最近在一部秘密拍攝的紀錄片中看到,被關押在監獄裡的移民飽受折磨和各式各樣的摧殘,以迫使他們為奴。

教宗指出:「人權宣言頒布了70年後,竟然還有這種事情發生。」至於文化殖民,教宗闡述說:「當種種威權要求人接受它的文化,削弱人的獨立自主和文化,就是在強加不符合人性的事物,摧毀人類,帶來死亡。魔鬼正是為了摧毀尊嚴而施加迫害。」

「此外,我們可以將戰爭視為毀滅人類、消滅天主肖像的工具;而那些引發戰爭、計劃戰爭,以謀取高人一等的權力的人也是如此。有些人推動眾多軍火產業,以摧毀人類,在身心和文化上摧滅男人和女人的肖像。有人會問:『那些人不是基督徒,怎麼會受到迫害呢?』『當然會,他們是天主的肖像,所以魔鬼迫害他們。』」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當今世界上,不僅基督徒,人類也遭受迫害,因為各種迫害之父無法容忍天主的肖像和模樣,牠攻擊並摧毀那肖像。這一點難以理解,需要多加祈禱才能明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切莫重返世俗的思維模式,以免被剝奪自由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先知們預言了,你們要獲得恩寵;為此,你們要清醒,要全心希望。)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1:10-16

弟兄們:關於救恩,那些預言了你們要得恩寵的先知們,也曾經尋求過,考究過,就是考究那在他們內的基督的聖神,預言那要臨於基督的苦難,和以後的光榮時,指的是什麼時期,或怎樣的光景。這一切給他們啟示出來,並不是為他們自己,而是為給你們服務;這一切,如今藉著給你們宣傳福音的人,依賴由天上派遣來的聖神,傳報給你們;對於這一切奧跡,連眾天使也都切望窺探。為此,你們要束上腰,謹守心神;要清醒,要全心希望在耶穌基督顯現時,給你們帶來的恩寵;要做順命的子女,不要符合你們昔日在無知中生活的慾望,但要像那召叫你們的聖者一樣,在一切生活上是聖的,因為經上記載:「你們應是聖的,因為我是聖的。」

福音(人就在今世得到百倍酬報,就連迫害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0:28-31

那時候,伯多祿開口對耶穌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你。」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房屋、兄弟、姊妹、母親、兒女、田地,連迫害也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但有許多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

2018年5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信眾在面臨考驗時,不要重返那令人失去自由的世俗模式。相反,我們需繼續走向成聖的道路。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伯多祿前書,宗徒勉勵我們走向聖德。教宗說:「這是成聖的召叫,並不新奇的召叫,召叫我們度基督徒的生活。度基督徒的生活也意味著『度聖善的生活』。很多次,我們認為成聖是一件非凡的事,像是看到了神視或進入了高深的祈禱,或者有人認為成聖意味著擁有一幅有如聖像中聖人般的面貌。實則不然!成聖是另一回事。它指的是走在上主所指引的聖潔的道路上。走在成聖的道路上,這是什麼意思?伯多祿說:『要全心希望在耶穌基督顯現時給你們帶來的恩寵』(伯前1:13)。」

「因此走向聖德即在於走向那即將承受的恩寵,走向希望,在張力中期待與耶穌基督的相遇。這如同你走向燈光:很多次我們看不清路,因為燈光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我們不會犯錯,因為我們看到了光明,我們知道路怎麼走。但是,當我們背對著光源時,我們即使可以清楚地看到路,實際上我們卻面對著陰影,而非光明。」

「為了走向聖德,我們必須是自由的,感覺是自在的。然而,有很多東西會奴役我們。為此,伯多祿勉勵說:『不要符合你們昔日在無知中生活的慾望』。聖保祿在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也說:『不可與此世同化』(12:2),這意味著不要進入世俗的思維模式。」

教宗說:「這些勸勉的正確解讀是:不要進入世俗的模式,不要進入世俗的思維方式,不要以世俗所提供的方式做判斷,因為它會奪走你的自由。為了走成聖之路,我們必須是自由的:跟隨著光向前邁進的自由。當我們重返我們遇見耶穌基督之前的生活方式,或者當我們回到世俗的模式時,我們將失去自由。」

「事實上,我們在《出谷記》中看到,天主子民常常不向前看,不看救恩,而是走回頭路。他們抱怨,回憶在埃及度過的美好生活,他們在那裡可以吃到洋蔥和肉。在考驗的時期,子民走回頭路,失去自由。他們的確吃得好,但那是在奴隸的餐桌上。在考驗的期間,我們總是面臨誘惑,回頭看,看世俗的模式,看我們踏上得救之路前的行為模式,失去自由。沒有自由將無法成聖。自由是朝著光明向前邁進的必要條件。」

最後,教宗方濟各勉勵信眾祈求恩寵,好能更好地理解成聖之路乃自由卻在張力中期待與耶穌相遇的道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平安是基督徒的喜樂

常年期第八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你們沒有見過基督,卻愛他、信他,為此你們要歡欣踴躍。)

恭讀聖伯多祿前書 1:3-9

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受讚美!他因自己的大仁慈,藉耶穌基督由死者中的復活,重生了我們,為獲得那充滿生命的希望,為獲得那為你們已存留在天上的不壞、無瑕、不朽的產業,因為你們原是為天主的能力所保護,為使你們藉著信德,而獲得那已準備好,在最後時期出現的救恩。為此,你們要歡躍,雖然如今你們暫時還該在各種試探中受苦,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慕他;雖然你們如今仍看不見他,還是相信他;並且以不可言傳,和充滿光榮的喜樂而歡躍,因為你們已把握住信仰的效果:靈魂的救恩。

福音(變賣你所有的一切,跟隨我。)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0:17-27

耶穌正在出來行路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他回答耶穌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因了這話,那人就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因為他有許多產業。耶穌周圍一看,對自己的門徒說:「那些有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門徒就都驚奇他這句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孩子們!仗恃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天主的國還容易。」他們就更加驚奇,彼此說:「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注視他們說:「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因為在天主,一切都可能的。」

2018年5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特別強調基督徒的喜樂。他說喜樂是基督徒的氣息,基督徒的喜樂是真切的平安。

當天的讀經和福音分別取自《聖伯多祿前書》和《聖瑪爾谷福音》。福音記述一位富少年無法放棄自己的產業。

教宗說:「一位真正的基督徒不能是憂鬱或憂傷的人,而是要成為喜樂的人,這意味著成為和平之人,成為安慰者。基督信仰的喜樂是基督徒的氣息,一位基督徒的內心不快樂,他就不是一位好基督徒。因此,喜樂是氣息,是基督徒的自我表達方式。喜樂不是一件能夠買到的東西,或者我努力就能得到的,不是的。喜樂是聖神的果實,使我們的內心充滿喜樂的是聖神。」

「基督徒的喜樂的堅固磐石是記憶。我們不能忘記上主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祂使我們重獲新生,也令我們與天主子相遇的期待重獲希望。記憶和希望是允許基督徒活出喜樂的兩個要素,這喜樂不是空洞的喜樂,而喜樂的第一步是平安。」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喜樂是平安,平安在我們心中,只有天主才能給予我們平安。這是基督徒的喜悅,但是守護這份喜樂並不容易。」

教宗說:「我們在一個沒有喜樂的文化中生活,為了讓我們高興,這文化會製造很多樂趣,給我們提供無處不在的零星的甜蜜生活。但是,這不是喜樂,因為喜樂不是能從市場買到的東西,喜樂是聖神的恩典。」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心煩意亂和艱困時刻,我的內心如何呢?我心中有一種健康的不安,但也有一種不健康的不安,就是到處尋找安全感,處處尋求快樂。福音中的富少年感到害怕,他認為如果捨棄財富就不會快樂。喜樂和安慰才是我們基督徒的氣息。」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夫妻結合之美是天主的肖像

常年期第七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審判者已站在門前。)
恭讀雅各伯書 5:9-12

弟兄們,不要彼此抱怨,免得你們受審判;看,審判者已站在門前。弟兄們,應拿那些曾因上主的名,講話的先知們,作為受苦和忍耐的模範。看,我們稱那些先前堅忍的人,是有福的:約伯的堅忍,你們聽見了,上主賜給他的結局,你們也看見了,因為上主是滿懷憐憫和慈愛的。可是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天起誓,不可指地起誓,不論什麼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免得你們招致審判。

福音(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10:1-12

那時候,耶穌來到猶太境界,約旦河的對岸,群眾又聚集到他那裏,他又照常教訓他們。有些法利塞人前來問耶穌:「許不許丈夫休妻?」意思是要試探他。耶穌回答他們說:「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他們說:「梅瑟准許了寫休書休妻。」耶穌對他們說:「這是為了你們的心硬,他才給你們寫下了這條法令。但是,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回到家裏,門徒又問他這事,耶穌對他們說:「誰若休自己的妻子而另娶,就是犯奸淫,辜負妻子;若妻子離棄自己的丈夫而另嫁,也是犯奸淫。」

教宗方濟各5月25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夫妻和家庭生活確實困難重重,但我們要注視婚姻的美好。當天參禮的信友中有7對結婚25年和50年的夫妻。

當天的福音記載,法利賽人刻意試探耶穌,問祂:「許不許丈夫休妻?」(參閱:谷十1-12)教宗稱這提問是「詭辯」,它「把信仰縮減成是或否」、「能或不能」。

教宗解釋道,面對關於婚姻的提問,耶穌追本溯源,「回到天主的創造」,稱婚姻或許是上主在七天內所造的「最美妙的事物」。「從創造之初,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為此,人要離開他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谷十6-7)。主耶穌強烈表明,夫妻是密不可分的「一體」。祂「不談論分離的問題,卻闡述夫妻結合的美好」。

為此,教宗鼓勵說:「我們不該像這些經師一樣,停留在婚姻『能不能』分離的層面。有時候,夫妻不幸走不下去,而且最好分開,以免引爆一場世界大戰;但這是一件不幸的事。我們要注視正面的部分。」

接著,教宗提及,他曾接見一對慶祝結婚60週年的夫妻,問他們「快樂嗎?」這對夫妻互相凝視,熱淚盈眶地回答說:「我們彼此相愛!」

教宗指出,「的確存在各種難題、兒女的問題或夫妻本身的問題,導致討論和爭執。但重要的是夫妻保持一體,攜手渡過難關。這不僅為他們是件聖事,為教會也有如一件引人注目的聖事:『你們看,愛情是可能的!』愛情能讓人一生相愛,在喜樂和痛苦中,面對兒女和自身的問題,在健康和患病時,都不停向前邁進。這就是婚姻的美妙之處」。

男人和女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和模樣受造的,一男一女結合的婚姻遂成了天主的肖像,美麗至極。為此,教宗說:「婚姻是日復一日對其他所有人的無聲宣講。令人難過的是,這稱不上是新聞:報紙和電視都不把它當成新聞來播報。儘管這對夫妻長相廝守多年,但它不是新聞。醜聞、離婚或分手才算是新聞。如同我說過的,夫妻有時為了避免更大的惡,不得不分開,但是天主的肖像卻不是新聞。而這是婚姻的美好,是天主的肖像和模樣;這是我們基督徒的新聞。」

有鑒於婚姻和家庭生活極其不容易,教宗引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強調忍耐「或許是夫妻之間最大的美德,對男方和女方都是如此」(參閱:雅五9-12)。教宗最後祈求上主「讓教會和社會對婚姻有更深入、更美好的認識,好使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並默觀婚姻中天主的肖像和模樣」。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為高尚的中國人民奉獻彌撒

五月二十四日 聖母進教之佑  紀念日彌撒 

讀經一(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之間)

恭讀創世紀 3:1-6,13-15

在上主天主所造的一切野獸中,蛇是最狡猾的。蛇對女人說:「天主真說了,你們不可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樂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都可吃;只有樂園中央那棵樹上的果子,天主說過,你們不可以吃,也不可摸,免得死亡。」蛇對女人說:「你們決不會死!因為天主知道,你們那天吃了這果子,你們的眼就會開了,將如同天主一樣知道善惡。」女人看那棵果樹實在好吃好看,令人羨慕,且能增加智慧,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又給了她的男人一個,他也吃了。上主天主遂對女人說:「你為什麼作了這事?」女人答說:「是蛇哄騙了我,我才吃了。」上主天主對蛇說:「因你做了這事,你在一切畜牲和野獸中,是可咒罵的;你要用肚子爬行,畢生日日吃土。「我要把仇恨放在你和女人,你的後裔和她的後裔之間,她的後裔要踏碎你的頭顱,你要傷害他的腳跟。」

福音(耶穌初行奇蹟,他的母親也在場。)

恭讀聖若望福音 2:1-11

第三天,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的母親也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婚宴。酒不夠了,耶穌的母親向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回答說:「女人,這於我和你有什麼關係?我的時刻尚未來到。」他的母親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麼,你們就做什麼。」在那裡放著六口石缸,是為猶太人取潔禮用的;每口可容納兩三桶水。耶穌向僕役說:「你們把缸灌滿水罷!」他們就灌滿了,直到缸口。然後,耶穌給他們說:「現在你們舀出來,送給司席!」他們便送去了。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 ─ 他並不知道是從那裡來的,舀水的僕役卻知道 ─ 司席便叫了新郎來,向他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纔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加里肋亞加納行的;他顯示了自己的光榮,他的門徒就信從了他。

為中國教會的信友禱文

1. 請為教宗祈禱。願主賜他健康和智慧繼續領導普世教會,願他寫給中國教會的牧函,得到各方面的歡迎和欣賞。

2. 請為所謂「地下教會」的牧者和信徒祈禱。願主藉着教宗的鼓勵、支持他們,以耐心及愛心繼續為忠貞的信仰作出見證。

3. 請為所謂「地上教會」的牧者祈禱。他們既已絕大多數被接納與教宗共融,願他們勇敢地活出這身份。

4. 請為國內地上、地下教會的修和祈禱。分裂是外來因素造成的,讓同一的信仰、同一個福傳目標把牧者和信徒的心靈聯合在一起。

5. 請為中國政府祈禱。願主光照執政者開放心胸,接納教宗的邀請,以誠懇的對話達成信仰生活的正常化,使教會能參與建設和諧的社會。

2018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勸誡信眾遠離金錢,因為金錢能誘惑人,使我們成為奴隸。當天是上海佘山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教宗特別為高尚的中國人民奉獻這台彌撒。

「我們要遠離金錢,因為天主將它賜予我們,是叫我們將金錢用於他人。第一篇讀經取自《雅各伯書》,宗徒警戒富人說,工人們被扣留的工資在喊冤,他們的呼聲已進入了上主的耳中。」

教宗解釋說:「宗徒的話毫不含糊,大力指出財產令人腐爛。耶穌也常常勉勵說:有錢的人有禍了!這是路加版真福八端後的第一個斥責。如果今天有人這樣講話,第二天報紙上就會登出:『那個神父是共產黨人!』然而,貧窮是福音的中心。宣講貧窮是耶穌宣講的核心。真福八端第一端就說窮人是有福的。耶穌回到祂家鄉納匝肋在猶太會堂正是用這張身份證介紹自己的,祂說:聖神臨到我身上,我被派去宣講福音,向窮人宣告喜訊。然而,在歷史上我們常常會軟弱地企圖去除關於貧困的宣講,認為貧窮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不!這是純粹的福音!」

教宗繼續反省:「為什麼這宣講如此生硬。原因在於金錢是偶像,它具有誘惑的能力。耶穌親口說過,你不能侍奉兩個主人:要麼侍奉天主,要麼侍奉金錢。金錢使你著迷,不讓你離開,它相悖於第一條誡命,即全心全意愛天主。」

教宗接著指出:「金錢也相悖於第二條誡命,因為它破壞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破壞生命,破壞靈魂。」

教宗回想起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富人過著美好的生活,日日享受盛宴,穿著奢華的長袍;乞丐拉匝祿則什麼都沒有。這些金錢讓我們遠離兄弟的和諧,以及對近人的愛,讓我們變得自私。雅各伯對於工人們在富人田地裡收割莊稼卻被扣留工資的事提出抗議。有人可能會將雅各伯宗徒與工會主義者混為一談。然而,他的確是宗徒,他在聖神的啟示下說話。」

教宗也指出這個問題的現實意義。他說:「在意大利,為了拯救大的資本而讓工人失業。這違背了第二條誡命,這樣做的人是『有禍的』!這不是我說的,而是耶穌說的。剝削他人、剝削勞工、不為工人繳稅、不為工人繳納養老保險、不讓工人放假的,是有禍的!克扣應付工資是一種犯罪!『不,神父,我每個主日都參與彌撒,參與天主教會協會的活動,我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我做這個九日敬禮。』但你不付錢?這種不義是大罪。你不在天主的寵愛之中。這不是我說的,而是耶穌說的,雅各伯宗徒說的。因此,金錢使你遠離第二條誡命,遠離對近人的愛。金錢使我們成為奴隸。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要多祈禱、多做補贖,不是為窮人,而是為富人。若上主賜予你金錢,是叫你將金錢用於他人,以祂的聖名為他人多做善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聖神降臨節講道:聖神轉變人心、改變事件

2018年5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神降臨節的彌撒講道中表示,聖神有如暴風改變環境和大自然,祂是改變世界的天主威能,深入種種處境,使之有所變化,轉變人心並改變事件。教宗稱,聖神是一股向心力,因為祂在內心深處運作;祂也是一股離心力,朝向每個人類的邊緣地帶,敦促我們走向弟兄姊妹。

教宗指出:「聖神改變了諸位宗徒的心:使他們從猶豫變得勇敢,從與耶穌同在的膽怯之人變成沒有耶穌相伴的無畏勇者,催促他們前往地極宣講福音。聖神使靈魂擺脫恐懼,驅策耽溺於安逸的人起身服務,讓自認為抵達目標的人繼續前行,叫不冷不熱的人開始作夢。這種改變全然滿足人心,有別於各種虛假的承諾,以及世間企圖改變事物的嘗試。聖神的改變截然不同:祂改變的不是我們周遭的生活,而是我們的心靈。祂沒有讓我們免於困難的打擊,但使我們的內心得到釋放,以應對難關;祂並未立即賜下一切,卻叫我們信心十足地向前邁進,不曾對生活感到倦怠。聖神使心靈永葆青春。」

教宗強調:「聖神使心靈煥然一新,讓我們從罪人變成蒙罪赦的人,真正獲得自由,尤其是在生活的辛勞令我們身心崩潰,似乎無法前行和付出愛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一種強而有力的『復興』,也就是聖神、天主的威能。誠如我們在《信經》中宣認的,聖神是『賦予生命者』。倘若每天能得到這種生命的復興,將對我們多麼有益啊!我們要醒寤地說:天主聖神,求祢降臨,降臨到我的心靈裡,降臨到我的生活中。」

「此外,聖神也改變事件,抵達意想不到的情況。舉例而言,聖保祿前往地極,將福音帶給素未謀面的人,以及執事斐理伯的經歷。後者的旅程令教宗想到近日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帶邊界的衝突,他說:『聖神催促斐理伯走曠野中的那條路,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今:加沙)』今天這地名發出多麼沉痛的哀聲!願聖神改變人心和事件,賜予聖地和平。即使在黑暗至極的時期,聖神依然激發出了光明璀璨的聖德!因為祂是教會的靈魂,不斷激勵教會的望德,使之充滿喜樂,富含新意,賜以生命的嫩芽。這就像家庭中誕育新生兒的時刻:生活作息大亂,睡眠不足,卻又伴隨著生生不息的喜悅,促使家庭向前邁進,使它在愛內擴大。因此,聖神帶給教會的是『新生兒的滋味』。」

最後,教宗總結道:「誰若按照聖神的旨意生活,就會處於一種靈修張力中,一端朝向天主,另一端朝向世界。願天主聖神給我們的心靈噓一口氣,使我們呼吸天父的溫柔;給教會噓一口氣,催促她走到地極,只為傳揚天主;給世界噓一口氣,恩賜和平的輕柔溫暖與希望的清新慰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如同聖母瑪利亞那樣,教會也是女人和母親

常年期第七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若你們的心裏懷有紛爭,就不可誇耀。)
恭讀雅各伯書 3:13-18

親愛的弟兄們:你們中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讓他用好品行,彰顯他的行為是出於智慧的溫和!若你們心裏懷有惡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誇耀,不可說謊違反真理。這種智慧不是從上而來的,而是屬於下地的,屬於血肉的,屬於魔鬼的;因為那裏有嫉妒和紛爭,那裏就有擾亂和種種惡行。至於從上而來的智慧,它首先是純潔的,其次是和平的,寬仁的,柔順的,滿有仁慈和善果的,不偏不倚的,沒有偽善的。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

福音(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9:14-29

那時候,耶穌同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下山,來到門徒那裏,看見一大群人圍著他們,經師和他們正在辯論。全民眾一看見了耶穌,就都驚奇,立刻向前跑去問候他。耶穌問門徒說:「你們和他們辯論什麼?」人群中有一個回答說:「師傅,我帶了我的兒子來見你,他附著一個啞巴魔鬼;無論在那裏,魔鬼抓住他,就把他摔倒。他就口吐白沫,咬牙切齒,並且僵硬了。我曾請你的門徒把魔鬼逐出,他們卻不能。」耶穌開口向他們說:「哎!無信的世代!我與你們在一起要到幾時呢?我容忍你們要到幾時呢?帶他到我這裏來!」他們就把孩子領到耶穌跟前。魔鬼一見耶穌,立時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那孩子便倒在地上,打滾吐沫。耶穌問他的父親說:「這事發生在他身上有多少時候了?」他回答說:「從小的時候;魔鬼屢次把他投到火裏或水裏,要害死他。但是,你若能做什麼,你就憐憫我們,幫助我們吧!」耶穌對他說:「『你若能』,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小孩子的父親立刻喊說:「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吧!」耶穌看見群眾都跑過來,就叱責邪魔說:「又聾又啞的魔鬼,我命你從他身上出去!再不要進入他內!」魔鬼就喊叫起來,猛烈地使那孩子拘攣了一陣,就出去了;那孩子好像死了一樣,以致有許多人說:「他死了!」但是耶穌握住他的手,拉他起來,他就起來了。耶穌進到家裏,他的門徒私下問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趕他出去?」耶穌對他們說:「這一類,非用祈禱【和禁食】,是不能趕出去的。」

普世教會今年5月21日首次慶祝「教會之母榮福童貞瑪利亞紀念日」。教廷禮儀及聖事部今年3月3日頒布相關法令,依照教宗方濟各的意願,定於每年聖神降臨節之後的星期一慶祝「教會之母」紀念日,藉此在教會牧人、聖職人員和信徒心中能增進教會母性的意識,以及對聖母瑪利亞純正的敬禮。

教宗方濟各當天在彌撒中表明:「一個母親的特殊美德是溫柔。教會是女性的,是母親,倘若教會缺乏這個身份認同,就會成為一個慈善協會或一個足球隊;倘若教會是男性的,就會悲哀地成為一個單身漢的教會,不懂得愛,沒有生育能力。」

教宗明確指出:「在《福音》中童貞瑪利亞始終被稱為耶穌的母親,而非夫人或若瑟的遺孀。她的母親身份貫穿於整部《聖經》,從天使報喜一直到《福音》的結尾。教父們很清楚這一點,他們也明白瑪利亞的母親身份並不以她為終止;這個身份伸展得更遠。教父們說,童貞瑪利亞是母親,教會是母親,而且妳的心靈是母親。換句話說,教會具有身為母親的女性幅度。教會是母親,能生育子女。教會是淨配,也是母親。教父們進一步說:『妳的心靈也是基督的淨配和母親。』在這個源自教會之母,童貞瑪利亞的姿態中,我們能夠懂得教會的女性幅度,若缺少這幅度,教會就失去真正的身份認同,成為慈善協會,或一個足球隊,或任何一個事物,但不是教會。只有一個女性教會才能具備生育的姿態,因為天主願意生於女人,以此教導我們這條女性的道路。」

教宗表示:「重要的是,教會是女性的,具有這種淨配和母親的姿態。若我們忘記這一點,就成了一個缺乏這個幅度的男性教會,悲哀地淪為一個單身漢的教會,處於這種孤立狀態,不懂得愛,沒有生育能力。若沒有女人,教會就無法前行,因為教會是女人。這女人的姿態來自聖母瑪利亞,因為耶穌願意如此。『聖母瑪利亞生了她的頭胎男兒,用繈褓裹起,放在馬槽裡。』(路2:7)一個女人的主要品德是溫柔,如同聖母瑪利亞那樣。因此,溫柔且謙卑地照顧別人是母親們最強而有力的品德。」

最後,教宗總結道:「一個作為母親的教會應走在溫柔的道路上。她應曉得愛撫和靜默這些如此有智慧的言詞,持有同情和緘默的目光。一個屬於教會、知道教會也是母親的人必須走在同一條路上,做一個溫良、體貼、歡喜和充滿愛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人應懂得愛、牧放並準備背負十字架

復活期第七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5:13-21

阿格黎帕王同貝勒尼切到了凱撒勒雅,向斐斯托致候。他們在那裏住了多日,斐斯托就將保祿的事件,陳述給王說:「這裏有一個人,是斐理斯留在獄中的囚犯。我在耶路撒冷的時候,司祭長和猶太人的長老告發他,要求定他的罪。我回答他們說:當被告還沒有與原告當面對質,還沒有機會辯護控告他的事以前,就將那人交出,不合羅馬人的規例。及至他們來到這裏,我一點也沒有遲延,次日便坐堂,下令把那人帶來。原告站起來,對他沒有提出一件罪案,是我所逆料的惡事;他們的爭辯,僅是關於他們的宗教及關於一個已死的耶穌,保祿卻說他還活著。我對這爭執不知如何處理,就問他是否願意去耶路撒冷,在那裏受審。可是,保祿卻要求上訴,將他留給皇帝審斷,我便下令留下他,等我解他到凱撒那裏。」

福音:聖若望福音 21:15-19

耶穌顯現給門徒,同他們吃完了早飯,就對西滿伯多祿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羔羊。」耶穌第二次又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回答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羊群。」耶穌第三次問他說:「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說:「你愛我嗎?」便憂愁起來,遂向他說:「主啊!一切你都知道,你曉得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羊群。」耶穌又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他將以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說完這話,又對他說:「跟隨我吧!」

2018年5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解釋了耶穌吩咐門徒們「跟隨我」這句話的具體態度,那就是你要愛,你要牧放,而且準備背負十字架,尤其勿陷入探聽別人的事的誘惑。教宗指出,愛、牧放和準備正是牧人的路線圖,不迷失方向的指南針。

「彌撒福音描述耶穌與伯多祿的最後一次談話(若21:15-19)。對若望的兒子西滿而言,這是一次富有記憶的談話,內容涵蓋了他自從改了名字起,經歷了軟弱,一直到雞叫的時刻。主耶穌希望我們每一個人也有這段心路歷程,回憶與祂一起行走的路程。」

「上主對伯多祿提出3個要求:你要愛我,你要牧放,而且要做好準備。」

教宗解釋道:「首先是愛,愛是成為天主聖子真正門徒的基本原理;其次是牧放,那就是照顧羊群,因為牧人的真正身份認同乃是牧放,每位主教、每位司鐸的身份認同也是成為牧人。『你要愛我,你要牧放,你要做準備』。你要比別人更愛我,你要竭盡所能,卻要愛我。這就是主耶穌對牧人,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要求。『你要愛我』。可見,與上主交談的第一步正是要懂得愛。」

教宗明確指出:「那些信奉上主的人終究要殉道,要背負十字架,被帶往自己不願意去的地方。然而,這正是引領牧人行程的指南針。你要準備面對考驗,你要準備放下一切,好能讓另一個人來,讓他做不一樣的事。你要準備面對生活中的謙抑退讓。人們將把你帶上受屈辱的道路,甚至會是殉道的路程。那些在你還是牧人時曾稱讚你和表揚你的人,現在則會說壞話,因為來的另一個人似乎更好。你要做好準備。當你被人帶往你不願意去的地方時,你要準備背起十字架。你要愛我,你要牧放,你要做好準備。這正是一個牧人的路線圖,也是他的指南針。」

最後,教宗談及另一個非常廣泛的誘惑,那就是希望探聽別人的事,不滿足於自己份內的職責。教宗告誡道:「你只管做好自己的事,不去探聽別人的長短。牧人要懂得愛,要牧放,要準備背負十字架,放下一切,不探聽別人的事,不在結黨派,教會的黨派上浪費時間。你要愛,你要牧放,要做好準備,並且不陷入誘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真正的合一是跟隨耶穌的道路

復活期第七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2:30;23:6-11

那時,千夫長願意知道保祿為什麼被猶太人控告的實情,就解開他,並命令司祭長及全體公議會集合;隨後將保祿帶下來,叫他站在他們面前。保祿一看出他們一部分是撒杜塞人,另一部分是法利塞人,就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現在受審。」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會眾就分裂了。原來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也沒有神靈;法利塞人卻樣樣都承認。於是喧嚷大起,有幾個法利塞黨的經師起來力爭說:「我們在這人身上找不出一點過錯來;或者有神靈或天使同他說了話!」爭辯越來越大,千夫長怕保祿被他們撕裂,便命軍隊下來,把保祿從他們中間搶出來,帶到營裏去了。次夜,主顯現給保祿說:「你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證,也該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證。」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20-26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祈禱說:「我不但為他們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並且你愛了他們,如愛了我一樣。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享見你所賜給我的光榮,因為你在創世之前,就愛了我。公義的父啊!世界沒有認識你,我卻認識了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派遣了我。我已經將你的名宣示給他們了,我還要宣示,好使你愛我的愛在他們內,我也在他們內。」

2018年5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邀請我們為真正的合一而努力。教宗說,有兩條合一的道路:一條是真正的合一,耶穌願意指引我們通往的合一;另一條是虛假的合一,在這種合一中人們指責他人並最終分裂。

教宗的講道圍繞著這兩種合一展開,首先從當天的禮儀讀經談起:「合一是耶穌在福音中所說的真正合一(若17:20-26),即祂與天父的合一,祂也願意我們進入這種關係。」

教宗強調:「當我們在生活中、在教會或公民社會中為合一而努力時,我們就走上了耶穌所規劃的道路。此外,還存在一種虛假的合一,一如今天第一篇讀經中指控聖保祿的那些人(宗22:30;23:6-11)。」

「最初他們作為一個團隊控訴保祿。但保祿很機敏,他有人的智慧,也有聖神的智慧,於是他拋出分裂的石頭,說他是為希望死者的復活而被受審的。事實上,在這虛假的合一中有一部分是撒杜塞人,他們聲稱人不會復活,也沒有天使和靈魂;而另一些法利塞人則承認了這些事。保祿成功摧毀了這種並不牢固的虛假合一,因此他們彼此間起了爭執,指控保祿的會眾分裂了。在其它迫害聖保祿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人們在吵嚷,卻不知自己在說什麼,是他們的首領慫恿他們這麼做的。」

「這種對子民的利用也是對子民的貶損,因為這將子民變成了烏合之眾。這情況從早期到現在多次重複。我們要對此反省一下。聖枝主日的時候,人人都向祂歡呼:『祢是有福的,祢是奉主名來的』。在之後的週五,同樣的人卻喊道:『把祂釘死在十字架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被洗了腦,他們發生了改變。他們被轉化為具有破壞力的烏合之眾。」

教宗解釋說:「他們製造了陰暗的條件來攻擊他人,這種合一之後會被瓦解。同樣的策略用在耶穌、保祿、斯德望、以及所有殉道者身上,即使在今天也很常用。例如在公民生活中、在政治生活中,當有人想發動政變的時候:媒體開始議論他人或管理層,透過誹謗和詆毀來抹黑他們。然後開庭審判,判他們有罪,最後發動政變。當人們在鬥獸場呼喊著要看殉道者與猛獸或角鬥士搏鬥時,我們也能看到這種迫害。」

教宗繼續說:「在更小的範圍內同樣如此,我們的堂區團體內也會發生同樣的事。例如,當兩、三個人一起批評另一個人時,當他們開始對那個人說三道四時,他們就組成了一個虛假的合一,為的是譴責他人;他們覺得安全,所以譴責他人。他們在精神上、在態度上譴責對方;之後他們開始相互指責,因為他們分裂了。因此,說人閒話是一種傷人的態度,因為它傷害人,排斥他人,使人身敗名裂。」

最後,教宗回到我們蒙召所實現的偉大聖召上,與耶穌、與天父的合一。教宗說:「我們必須走這條路,我們應該同心協力,在合一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求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始終走在真正的合一道路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