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將前往羅馬尼亞訪問

2019年1月11日,聖座新聞室臨時主任吉索蒂(Alessandro Gisotti)公布消息,表示教宗方濟各將前往羅馬尼亞訪問。公告如下:

「應羅馬尼亞總統、國家當局和天主教會的邀請,教宗方濟各將於201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該國進行牧靈訪問。教宗將前往布加勒斯特、雅西(Iaşi)和布拉日(Blaj)城,以及到舒姆萊烏丘克(Șumuleu Ciuc)聖母朝聖地朝聖。行程計劃將隨後公布。」

教宗此行的格言是「讓我們一起行走」,徽標呈現藍、黃、紅三種顔色,與羅馬尼亞國旗的顔色相同。聖母瑪利亞是這徽標上的主要背景,這表明羅馬尼亞的天主子民是在聖母的護佑下行走。事實上,羅馬尼亞常被稱為「天主之母的花園」,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99年在該國訪問時也使用了這個深受全體信友喜愛的慣用語。

由這格言可知,教宗方濟各此行再次強調聖母瑪利亞的重要性,邀請衆人在聖母的護佑下同心協力。教宗經常勉勵各種力量團結一致、共同抵拒利己主義並將公益置於核心地位。這位伯多祿繼承人前往羅馬尼亞,旨在再次號召合一並堅固那裡的信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信德戰勝那製造分裂的世界之神

主顯節後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愛天主的人,也該愛自己的弟兄。)
恭讀聖若望一書 4:19-5:4

弟兄們:我們應該愛,因為天主先愛了我們。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因為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我們從他蒙受了這命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凡信耶穌為默西亞的,是由天主所生的:凡愛生他之父的,也必愛那由他所生的。幾時我們愛天主,又遵行他的誡命,由此知道我們真愛天主的子女。原來愛天主,就是遵行他的誡命,而他的誡命並不沉重,因為凡是天主所生的,必得勝世界:得勝世界的勝利武器,就是我們的信德。

福音(你們剛纔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
恭讀聖路加福音 4:14-22

耶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他的名聲傳遍了臨近各地。他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受到眾人的稱揚。他來到了納匝肋,自己曾受教養的地方;照他的習慣,就在安息日那天進了會堂,並站起來要誦讀。有人把依撒意亞先知書遞給他;他遂展開書卷,找到了一處,上邊寫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他把書卷捲起來,交給侍役,就坐下了。會堂內眾人的眼睛都注視著他。他便開始對他們說:「你們剛才聽過的這段聖經,今天應驗了。」眾人都稱讚他,驚奇他口中所說的動聽的話。

2019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勸勉,愛天主,也該愛自己的弟兄,為我們喜歡和不喜歡的人祈禱,也要為仇人祈禱,不給嫉妒和眼紅的情緒留下空間,也不誹謗別人。他強調信德是得勝世界的力量,世界的神則製造謊言和分裂。

當天禮儀的第一篇讀經選自《若望一書》,若望使徒談到愛、信德和塵世(若一4:19-5:4)。教宗表示:「若望說:『凡是由天主所生的,必得勝世界』,他指的是對抗世界之神的“每日搏鬥。世界的神愛虛榮和沒有力量及基礎的事物,是謊言者和沒有實質内容的表面的神,而天主的神卻是真實的。天主的神不是幻想的神:祂言行一致。如果你有天主的神,你就會行善。若望使徒道出一件日常的事:『那不愛自己所看見的弟兄的,就不能愛自己所看不見的天主』。」

教宗強調:「如果你無法愛一件你能看見的事,又怎能愛你所看不見的事呢?因此,我們應該愛那看得見和摸得着的實際存在的事物,而非看不見的幻想。如果你不能在具體的事上愛天主,你就不是真的愛天主。世界的神是分裂的神,它擾亂家庭、團體和社會,總是製造分裂。分裂加劇就會引發仇恨和戰爭。若望進一步說:『假使有人說:我愛天主,但他卻惱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謊的』,即塵世之子,純粹的謊言,純粹的外表。我們該當反省:我愛天主嗎?」

教宗接著指出不愛弟兄的3個標記:「首先我們要問自己,我們是否為所有人祈禱,還是在祈禱時會挑選那些我喜歡和不喜歡的人,將朋友和非朋友區分開來。這是第一個標記。其次,當我内心對別人有嫉妒和眼紅的情緒時,我是否萌生願他不幸的念頭。這是第二個標記。再者,我是否總是說閒話,摧毀別人。這是第三個標記。」

最後,教宗指出:「憑著信德能戰勝世界的神,相信天主就在我的兄弟姐妹内。那得勝世界的是我們的信德。唯有憑著很大的信德才能走上這條道路,而非憑著人的善意。唯有信德讓我們有力量不説閒話並為所有的人、甚至我們的仇人祈禱;信德也幫助我們不讓嫉妒和眼紅的情緒滋長。」

教宗公開接見:堅持祈禱,天主必將予以俯聽

路加福音11:9-13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求,必要給你們;你們找,必要找著;你們敲,必要給你們開,因為凡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或者求雞蛋,反將蝎子給他呢﹖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他的人嗎?

2019年1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反省了《路加福音》的經文(11:9-13)。教宗表示,我們相信天主將俯聽我們的祈禱,一切祈禱都將獲得俯聽,這就是耶穌邀請我們堅持祈禱的原因。

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求,必要給你們。」教宗強調:「因著聖神的恩賜,祈禱能改變現實或我們的心。因此,祈禱從現在起是克勝孤獨和絕望的勝利。事實上,在生命的盡頭,有一位父親在張開雙臂等待我們。令我們欣慰的是,我們知道耶穌為我祈禱,為我們每個人祈禱,好使我們的信德不致衰退。事實上,耶穌首先是一個祈禱的人,正如我們在不同的福音事件中所看到的:從顯聖容到約旦河受洗,直到死亡。耶穌的整個生命都沉浸在祈禱的氛圍中,這祈禱似乎可以消除最暴力的情緒和復仇的欲望,讓人與死亡的敵人修和。」

教宗說:「一如耶穌其中一位門徒那樣,我們也可以懇求主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祈禱(路11:1)。耶穌首先教導我們的正是《天主經》,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稱呼天主為『天父』。『天父』這個詞,我們應當常常說。我們可以用天父這個詞祈禱良久。我們覺得自己擁有一位父親,祂不是主人,也不是繼父,而是一位父親,是天父。」

然後,教宗詳述幾種祈禱態度:「如朋友不合時宜的求助,意在教導我們祈禱,持之以恆地祈禱。另一個比喻是饑餓的兒子向父親求餅。耶穌說:『你們中間那有為父親的,兒子向他求餅,反而給他石頭呢?或是求魚,反將蛇當魚給他呢?』(路11:11)。藉著這番話,耶穌清楚表明天主必將俯聽我們,一切祈禱都將獲得祂的垂允。為什麼呢?因為祂是天父,祂不會忘記祂受苦的子女。然而,這些陳述可能令人不解,因為很多次我們的祈禱似乎沒有任何結果。」

教宗解釋說:「多少次我們求了卻並未得到;多少次我們敲門,卻發現門關著?耶穌教導我們,在那個時刻我們要持之以恆的祈禱,不要被打倒。祈禱總是會改變現實。我們要相信天主必將俯聽。唯一不確定的是時間,但我們不要懷疑祂必將俯聽的事實。我們所有人對幸福的渴望有一天必會實現。天主必會為那些日夜向祂哀號的選民伸張正義:那將是榮耀和復活的日子。」

教宗表明:「祈禱能改變現實,我們不要忘記這一點。祈禱必將帶來改變,或者改變事物,或者改變我們的心。祈禱從現在起成了克勝孤獨和失望的勝利。在祈禱結束時,在我們祈禱的時間結束時,在生命的盡頭:會怎麼樣?有一位父親張開雙臂等待著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注視這位父親吧!」

在問候意大利語朝聖者時,教宗要求我們記住自己領洗的日期,若不記得就去問一問家人或代父母。下個主日是耶穌受洗節,聖誕期的結束。因此,這也是一個紀念開啟信仰生活的日子。教宗說:「慶祝領洗的日子非常重要,並將其牢記於心。」

教宗:冷漠文化與天主聖愛背道而馳

主顯節後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天主是愛。)
恭讀聖若望一書 4:7-10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福音(耶穌藉著增餅顯出他是個先知。)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6:34-44

那時候,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二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2019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講道中表示,天主邁出第一步,關愛那不懂得愛的人類,因為天主慈悲為懷;相反地,我們即使善良,卻經常不理解他人的需求,冷漠以對。這或許是因為天主聖愛沒有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

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中(若一4:7-10),若望宗徒勉勵眾人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祂得到生命。

教宗解釋道:「此乃愛的奧秘。天主先愛了我們,祂邁出了第一步,走向不懂得愛的人類;而人類需要天主的撫慰、天主的見證,才懂得去愛。天主邁出的第一步便是派遣祂的聖子來拯救我們、更新我們、再造我們,並賦予生命意義。」

教宗接著講解當天福音中的増餅奇跡(谷6:34-44),問道:「天主為什麼這樣做呢?為了憐憫。『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6:34)主耶穌動了憐憫的心,祂一看到群眾就無法冷漠以對。愛從不安歇,愛無法容忍冷漠,卻充滿憐憫。而憐憫意味著殫精竭慮和慈悲為懷。為他人勞神費心:這就是愛。聖史馬爾谷記載,耶穌懷著憐憫之心教導群眾,直到時間已晚。於是,門徒上前請求主耶穌遣散群眾,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具體而言,門徒們要求群眾自行打理餐食,想把糧食留給自己。這就是冷漠。」

「門徒不關心群眾,只在乎耶穌,因為他們深愛耶穌。他們不是壞人,卻很冷漠,不曉得什麼是愛、什麼是憐憫、什麼是冷漠。他們必須犯錯,必須背叛和拋棄耶穌善師,才能理解憐憫與慈悲的真諦。耶穌則尖銳地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吧!』你們要照顧他們。這是耶穌的憐憫與歷史中反覆出現的冷漠之間的搏鬥。」

隨後,教宗提及教宗賑濟所牆上的一張照片:「在一個寒冬的夜晚,一群酒足飯飽的朋友,裹著保暖的衣物從餐廳走出來,卻對路旁伸手乞討的無家可歸者視而不見。」教宗稱之為「冷漠的文化」,等同於這段福音中「門徒們的作為」。門徒的言下之意是:「師傅,請祢遣散群眾吧!讓他們飢腸轆轆地摸黑去田舍,自行打理晚餐,這是他們的問題。我們手頭有食物:五塊餅和兩條魚。」

最後,教宗總結道:「在日常生活中,與天主聖愛、天主憐憫背道而馳的往往是冷漠;也就是說:『我心滿意足,萬事不缺,今生和永生都得到保障,因為我每個主日都參加彌撒,是個好基督徒。但是,我走出餐廳時,對窮人視而不見。』讓我們想想:天主邁出第一步,心生憐憫,慈悲為懷,而我們經常抱持冷漠的態度。讓我們祈求上主治癒人類,並從我們開始醫治:願我的心靈獲得痊癒,擺脫冷漠文化這個疾病。」

教宗方濟各2019年世界病人日文告

2019年1月8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19年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取自《瑪竇福音》記述耶穌首次派遣十二宗徒傳教時說的話:「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瑪10:8)。世界病人日每年都於2月11日慶祝,今年將在愛德典範聖女德蘭奉獻一生的印度加爾各答隆重舉行。

教宗在文告中指出:「生命是天主的恩賜”,因此是恩典。生命不可被視為純粹的擁有或個人私產,在醫學和生物技術成就面前尤其如此,這些成就能誘使人屈從於對『生命樹』的操縱(創3:24)。面對丟棄和冷漠的文化,分施則是在人與文化之間建立新關係的關鍵,因為分施意味著奉獻自己。」

教宗解釋道:「分施首先是彼此承認,且具有社會關係這不可或缺的特性。在分施中反映出天主的聖愛,這愛在聖子耶穌降生成人和聖神的傾注上達到了極致。推進不求回報和分施的文化為戰勝盈利的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談到本屆世界病人日,教宗表明:「白白分施的舉動是令人最能信服的福傳途徑。照料病人需要專業性和溫柔、不求回報,以及如同撫摸這樣直接和簡單的舉動,讓另一個人感到自己是『被愛的』。可見,團結互助對生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美德。」

教宗強調:「每個人都無法完全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只有當人不把自己看作一個單獨的世界,而是基於天性與其他人緊密相連,感到衆人原來都是‘兄弟’時,才能實現一個促進公益的團結一心的社會。我們無須害怕承認自己需要幫助,以及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需要,因為我們單靠自己和自己的力量將無法克勝各種限度。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正是讓人看到天主愛窮人和病人的愛德模範,她整個一生都是慷慨分施天主慈悲的人。德蘭修女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垂死的人,認出天主賦予他們的尊嚴;她也對塵世的權勢者們發出了呐喊。聖德蘭修女幫助我們懂得,行動的唯一準則必須是不求回報的愛。」

教宗指出:「人性的不求回報是義工行動的酵母,他們在社會醫療界非常重要,以具有説服力的方式活出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精神。不求回報的行為也應特別激勵天主教醫療機構,因為是福音的思維在評定它們的工作,無論是在較為先進的地區,還是世界比較落後的地區。」

最後,教宗表示:「天主教機構必須表達分施、不求回報和團結互助的含義,以此回應不惜一切代價的盈利思維。健康是一種唯有分享才能完全享有的福分。因此,白白分施的喜樂是基督徒的健康顯示器。」

中國:一段促進教會益處的旅程

中國:一段促進教會益處的旅程
教廷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評論文章

在一篇從教廷視角觀察「世界現況」的講話中,教宗方濟各針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臨時性協議發表了意味深遠的幾句話。這段話相當重要,因為它再次強調教廷多年來用心「與該國政府進行持之以恆且深思熟慮的對話」,其首項重要成果便是聖座國務院與各國關係部門副祕書長卡米萊利蒙席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於2018年9月22日在北京簽署的協議。近幾任教宗及其合作者努力的目標都沒有政治或外交目的,而是為了促進在中國的天主教會的合一,以及中國主教與伯多祿繼承人的合一;換句話說,就是要確保天主教團體生活的必要元素。

教宗方濟各在對外交使團的講話中提到,他此前重新接納了其餘未經宗座任命而被祝聖的「官方」主教,使他們在教會內完全共融,「並派遣他們大力促進中國天主教徒的修和,更新福傳動力」。時隔多年,首次所有的中國主教都與羅馬主教共融。完全共融的一個記號是兩位中國大陸的主教出席了以青年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他們的與會意義非凡。值得一提的是,教宗在聖伯多祿大殿前主持開幕彌撒時,感動地向這兩位主教致以問候。

另一個要強調的是,教宗在問候外交使團的講稿中,以這番話為中國的話題作結,他說:「但願持續的往來、臨時性協議的落實有助於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保障為確實享有宗教自由所需的空間。」由此可知,誠如協議的標題所蘊含的深意:這是一段旅程的第一步,歷史性的重要步伐,而這旅程還沒結束,卻需要更多時間來完成。正如去年9月所宣布的,在新主教的任命方面已經達成共識,但還需要具體努力,以解決各項懸而未決的棘手問題,其中包括尚未得到中國政府承認的「地下」主教的情況:這是聖座投入的工作,其唯一目標為教會的合一,以及眾多中國天主教徒宣發他們與教宗完全共融的信仰的可能性。

教宗:天主的誡命是具體的

主顯節後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要考驗那些神是否出於天主。)
恭讀聖若望一書 3:22-4:6

弟兄們: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天主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可愛的諸位,不要凡神就信,但要考驗那些神是否出於天主,因為有許多假先知來到了世界上。你們憑此可認出天主的神:凡明認耶穌為默西亞,且在肉身內降世的神,便是出於天主;凡否認耶穌的神,就不是出於天主,而是屬於假基督的;你們已聽說過他要來,現今他已在世界上了。孩子們,你們出於天主,且已得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內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他們屬於世界,因此講論屬於世界的事,而世界就聽從他們。我們卻是出於天主的;那認識天主的,必聽從我們;那不出於天主的,便不聽從我們:由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神和欺詐的神來。

福音(天國臨近了。)
恭讀聖瑪竇福音 4:12-17,23-25

耶穌聽到若翰被監禁以後,就退避到加里肋亞去了;後又離開納匝肋,來住在海邊的葛法翁,即住在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境內。這應驗了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話:「則布隆地與納斐塔里地,通海大路,約旦河東,外方人的加里肋亞,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看見了浩光;那些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為他們出現了光明。」從那時起,耶穌開始宣講說:「你們悔改吧!因為天國臨近了。」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他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敘利亞。人就把一切有病的、受各種疾病痛苦煎熬的、附魔的、癲癎的、癱瘓的,都給他送來,他都治好了他們。於是有許多群眾從加里肋亞、「十城區」、耶路撒冷、猶太和約旦河東岸來跟隨了他。

2019年1月7日,教宗方濟各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的清晨彌撒。他在彌撒講道中表示,天主的誡命是「具體」的,它是基督信仰的準則,不是「華麗的詞語」。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聖若望一書》,「我們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必由祂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祂的命令,行了祂所喜悅的事」(若一3:22-4:6)。教宗說:「天主向我們敞開大門,關鍵是要相信祂的聖子耶穌基督,並且我們要彼此相愛。只有如此,我們才能 勇敢的、恬不知恥的懇求我們所想要的。」

教宗表明:「相信天主,相信天主子降生成人,成為我們中的一員,這是對耶穌基督的信德:耶穌基督是具體實在的,祂在瑪利亞的胎中受孕,誕生在白冷城,逃到埃及,後來回到納匝肋,祂跟著父親學會了閱讀和工作,繼續前行,直到後來到處宣講。這些都是具體的,耶穌是具體的人,是人也是天主。祂不是喬裝成人的天主,而是降生成人的天主。這是第一條誡命。」

教宗說:「第二條誡命是具體的愛,我們要彼此相愛。這是一種具體的愛,而不是幻想的愛:『我愛你,我多麽愛你』而後用我的舌頭和流言蜚語摧毀你。不是的,這不是具體的愛。天主的誡命是具體的,基督信仰的準則是具體的,而不是美麗的思想和言語。」

「基督徒的生活是具體地活出對耶穌基督的信德,具體地活出愛德,同時也要在精神上保持警醒。我們需要辨別靈感是否真正來自天主,因為有許多假先知進入世界,魔鬼總是試圖使我們遠離耶穌,不讓我們留在祂內。為此,在精神上保持警醒是必要的。」

教宗勉勵基督徒在一天結束時,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反省一下在自己內心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靈感是來自上主。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在耶穌身上成為具體真實的人,祂要求我們愛那些具體可見的弟兄姐妹,即使『有些人不是那麼容易去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就是發自内心向天父祈求

瑪竇福音5:5-6

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2019年1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了今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解釋《天主經》的含義,這一次論述「山中聖訓」的秘訣(瑪6:5-6)。教宗表明,我們要用心祈禱,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要以見證活出天主子女的身份,不要憎恨別人或論人長短。

教宗指出:「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推崇的真福八端為貧窮的人、溫良和哀慟的人、以及内心謙卑的人戴上了幸福的花冠,他們在當時,甚至今天都是些不受重視的人。這就是福音的革命。哪裡有福音,那裡就有革命。福音不讓我們安寧,而是推動我們前行,這就是革命。所有懂得愛的人,那些被置於歷史邊緣的和平締造者則是天國的建設者。這好似耶穌在說:天主藉著愛和寬恕彰顯了祂的大能,你們要心中帶著這個奧跡奮勇向前!」

教宗表示:「這福音的新意是從那顛覆歷史價值觀的關口湧現出來的。法律不是要被廢除,而是需要有新的解釋,重新引向其原始意義。天主的話語應在人的生活中“實現到底。愛沒有止境:人可以愛自己的伴侶、朋友,甚至以一種全然一新的視角愛自己的敵人:『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好使你們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因為祂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瑪5:44-45)。」

教宗解釋道:「『你們要成為你們在天之父的子女』:這就是山中聖訓的重大秘訣。不過,我們也要當心,不可將《瑪竇福音》的這些章節視為一種道德上的言論,相反地,應視其為一種神學思想。基督徒並不是要努力成為一個比別人更好的人,而是知道自己同衆人一樣也是罪人。基督徒只是站在新的荊棘叢火焰前、面對天主啟示的人。天主的名字並非不可提及,祂要祂的子女呼喊祂為『父親』,任由祂的大能來更新自己,並且反省祂照耀在這個如此渴望善、如此期待喜訊的世界上的仁慈光芒。」

教宗接著提到:「耶穌教導我們誦念《天主經》,同時也要我們警惕假善人,因為這些人祈禱是為了受到人們的稱讚,這對教會實在是一種惡表。我們多次看到這些人的惡表,他們去聖堂並整天待在那裡,或每天去那裡,然後又仇視別人或以惡言相待。這是一種惡表!他們最好不去聖堂!這樣活著就如無信仰的人一樣。如果你去聖堂,你就要活得像子女、像兄弟那樣,作出真正的見證,而不是反見證。此外,我們在祈禱時不要像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垂允(瑪6:7)。許多基督徒以為祈禱就是像鸚鵡那樣對天主説話。絕非如此!要發自内心,以心靈來祈禱。耶穌說,你在祈禱時要如同兒子對他父親那樣向天主祈求,因為天主在你們求祂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

最後,教宗表示:「《天主經》也可以是一種靜默的祈禱,只要我們在天主的注視下牢記祂那慈父的愛,我們就會得到垂允。我們的天主不需要為博得祂的歡喜而作出的祭獻!我們的天主什麽都不需要:祂只要求我們在祈禱中向祂敞開溝通的渠道,好能發現我們永遠是祂至愛的子女。」

教宗方濟各2018年聖誕文告

2018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中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中央陽台發表聖誕文告,向聚集在廣場上的信友和那些透過廣播、網絡和電視收聽和收看的人士祝賀聖誕佳節。之後,教宗依照傳統降福了羅馬城和全世界。

教宗方濟各一如往年地在聖誕節當天中午發表聖誕文告,降福羅馬城及全世界。在本年度的聖誕文告中,教宗特別提及「兄弟友愛」的重要性。以下是聖誕文告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聖誕快樂!

在羅馬的教友、朝聖者,以及在世界各地所有與我們連接的人,我再次向你們宣告白冷城的喜訊:「天主在天受光榮,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路2:14)

在天主賜給我們的標記面前,我們就像那些最先趕到山洞的牧童那樣,感到驚訝:「你們將要看見一個嬰兒,裹著襁褓,躺在馬槽裏」(路2:12)。我們在靜默中屈膝朝拜。

那由童貞瑪利亞誕生的聖嬰告訴我們什麼呢?聖誕節普世性的訊息是什麼呢?它告訴我們,天主是慈父,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姊妹。

這個真理是基於基督信仰的人類觀。沒有耶穌基督帶給我們的兄弟情誼,我們為一個更正義的世界而作的努力就會更加費勁,而連最好的計劃都會變成沒有靈魂的空殼。

為此,我的聖誕祝賀是一個兄弟情誼的祝賀。

是每個國家和文化的人彼此間的兄弟情誼。

是不同思想,但能互相尊重和聆聽對方的人彼此間的兄弟情誼。

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彼此間的兄弟情誼。耶穌降臨是要向所有尋找祂的人顯示天主的面容。

而天主的面容藉著一個具體的人的面容彰顯出來。這面容不是借助一個天使,而是在一個人身上出現,在一個時間和一個地方誕生。藉著祂的降生成人,天主子就這樣向我們指出,人得到救恩,是經由愛、接納,以及尊重我們這卑微的人性而來,我們衆人以不同種族、語言和文化的形式享有同一人性,在人類中我們都是弟兄姊妹!

那麼,我們的差異並非是一種傷害或危險,而是一種財富。就像一個藝術家要製作一幅馬賽克畫一樣:準備很多不同色彩的小磚塊,總比只準備幾種色彩要好!

家庭的經驗教導我們:我們兄弟姊妹彼此不同,而且不是常常意見一致,但卻有不能拆散的關係使我們互相連接,而父母的愛幫助我們彼此相親相愛。人類的大家庭也是一樣,而在這大家庭中天主是「父母」,是我們兄弟情誼的基礎和力量。

願今年的聖誕節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使我們作為人類,以及使所有民族互相連接的兄弟情誼。願此兄弟情誼促使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重新對話,並重踏和平的道路,終止七十多年的衝突,這些年來上主揀選來顯示祂愛的面容的這片聖地一直受到蹂躪。

願耶穌聖嬰使可愛和飽受煎熬的敘利亞在經歷長年的戰爭之後,重拾兄弟情誼。願國際社會努力不懈,尋找政治途徑來消除分裂和平息利益衝突,好使敘利亞人民,尤其是那些被迫離鄉背井、尋找棲身之地的人,能重回故里,平安度日。

我的心思轉向也門,希望藉由國際社會促成停火,最終能為人數如此眾多的孩童,以及飽受戰争和飢荒之苦的人民帶來慰藉。

然後,我的心思轉向非洲,在那裡上百萬的人都是難民或無家可歸者,他們急需要得到人道救援和糧食安全。願小聖嬰─和平之王,使所有武器終止囂張,並使一道兄弟情誼的曙光出現於整個非洲,祝福所有那些在政治與社會生活上致力促進一條和好途徑的人。

願聖誕節鞏固朝鮮半島合一的兄弟情誼,有助於最近啟動的友好關係,並達成一些能保證社會發展和全體人民福祉的協議。

願這充滿降福的時刻使委內瑞拉重拾和睦,並使社會所有成員以兄弟般的情誼為國家的發展努力,以救助人民中最脆弱的一群。

願新誕生的上主使可愛的烏克蘭獲得救援,它急切期盼能早日得到持久的平安。只有透過尊重各國權利的和平,這個國家才能從它飽受的痛苦中恢復元氣,並為自己的人民重建具有尊嚴的生活環境。我以我的心親近那地區的基督信仰團體,並為他們祈求,希望他們能彼比重建兄弟情誼及友愛的關係。

願尼加拉瓜的居民在耶穌聖嬰面前重新發現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好使分裂與不和睦無法得逞,衆人齊心協力致力於和好與建設國家的未來。

我也想到那些受到不同形式的文化和經濟意識型態剝削的人民,他們眼看自己的自由和身份被人踐踏;我並想到那些因缺乏教育、衛生服務忍飢受餓之苦的人。

我特別關心在「困難」,我不想說在「敵對」環境中慶祝聖誕節的弟兄姊妹們,基督信仰團體在那裡是少數,有時候脆弱和不被重視。願上主使他們和所有少數的團體能平安度日,並能看到自己的權利被承認,尤其是宗教自由。

願我們今天所瞻仰的在寒風刺骨中躺在馬槽裡的弱小聖嬰保護世上所有的嬰孩和每一個脆弱、易受傷害和被拋棄的人。願我們眾人能從救主的聖誕中領受平安與慰藉,同時感覺到自己蒙受唯一的天父所愛,而且明瞭我們都是兄弟姊妹,應像兄弟姊妹般地生活!

教宗方濟各主持2018年聖誕子夜隆重彌撒

2018年12月24晚,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誕節子夜隆重彌撒時表示,在這聖誕節,我們要打破貪得無厭的循環,領受永不過期的天上神糧,對上主說:「主啊!祢曉得我愛祢!」

按照傳統,彌撒開始前教宗與信眾聆聽了《聖誕宣報詞》(Kalenda),隨後來自意大利、中國、巴拿馬、剛果民主共和國、羅馬尼亞和日本的12名兒童為耶穌聖嬰像獻花。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彌撒講道全文:

若瑟,帶著他的聘妻瑪利亞,「上猶大名叫白冷的達味城去」(路2:4)。今晚,我們也上白冷城去發現耶穌聖誕的奧秘。

1.「白冷城」,其字面意思是「麵包之家」。在這「家」裡,上主與人類有個約會。祂知道我們需要食物才能生存。但祂也知道世界所給予的食物不能滿足人心。在《聖經》中,人類的原罪恰恰與獲取食物有關。《創世紀》寫到:「遂摘下一個果子吃了」(創3:6)。摘下吃了。人於是變得貪得無厭。似乎對許多人來說,擁有財物,並以之填滿自己就是生命的意義。無盡的貪婪貫穿了人類的歷史,甚至到了今天所見的矛盾現象:少數人奢華享樂,多數人卻沒有維持生命的麵包。

白冷城是改變歷史進程的轉捩點。在這裡,在「麵包之家」,天主誕生在一個「馬槽」裡。這如同在告訴我們:我在這裡,我就是你們的食糧。祂不索取,卻提供吃的;祂不是隨便給什麼東西,而是祂自己。在白冷城,我們發現天主並不是索取生命的人,而是給予生命的那一位。人自起初就習慣拿了便吃,耶穌對人說:「你們拿去吃罷,這是我的身體」(瑪26:26)。白冷城的小聖嬰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不是為了吞噬和謀取,而是為了分享和給予。天主以弱小者的形態,做了我們的食糧。我們以祂為生命之糧、從祂那裡汲取養分,而能在愛中重生,打破貪得無厭的循環。耶穌將人從「麵包之家」重新領回家,讓他成為他天主的家人、成為他近人的兄弟姐妹。在馬槽前,我們明白了滋養生命的不是物質財富,而是愛;不是貪婪,而是愛德;不是用來炫耀的富有,而是有待珍藏的簡樸。

上主知道我們需要日用食糧。所以祂每天都向我們提供自己的生命,從白冷城的馬槽到耶路撒冷的晚餐廳。今天祂依然在祭台上做為我們掰開的餅:祂敲我們的門,好能進入我們內,與我們一同坐席(默3:20)。在耶穌誕生的這一天,我們在世上領受耶穌,即天上的神糧:這是永不過期的食物,使我們在此刻就能品嘗到永生。

在白冷城,我們發現天主的生命在人類的血脈中流動。若我們接納祂,歷史將從我們每個人開始發生變化。因為當耶穌改變人心時,我們生活的中心將不再是貪婪和自私的我,而是為愛而誕生與生活的祂。今晚我們蒙召前往白冷城——麵包之家,我們自問:我賴以生存的生命食糧是什麼?是上主還是別的什麼?然後,我們進入洞穴,在聖嬰的柔弱貧苦中發現生命的一種全新的芳香,即簡樸的味道,然後我們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很多東西,需要美味佳餚才能生活嗎?我能否捨棄週遭許多剩餘的東西,選擇更簡單的生活呢?在白冷城,在耶穌旁,我們看到人們來來往往,如瑪利亞、若瑟和牧羊人。耶穌是行動的食糧。祂不接受我們懶坐在那裡慢慢地、悠閒地消化,而是要求我們趕緊從桌上下來去服務,成為為他人掰開的餅。讓我們自問:在聖誕節,我是否將自己的麵包掰開與沒有的人分享?

2.反省白冷城—「麵包之家」的意義後,讓我們再來看看作為「達味之城」的白冷城。在這裡,達味從小是個牧羊人,他蒙受天主揀選,成為祂百姓的牧者和嚮導。在耶穌誕生的那一天,在達味之城,迎接耶穌的正是牧羊人。那個夜晚,如福音所言:「他們非常害怕」(路2:9),但天使對他們說:「不要害怕!」(10節)。福音多次提到「不要害怕」,這好似天主尋找人時的慣常腔調。因為人從一開始由於原罪而害怕天主。「害怕起來,遂躲藏了」(創3:10),亞當在犯罪後這樣說。白冷城是彌補恐懼的地方,因為儘管人說「不」,天主在那裡卻始終說「是」:天主將永遠與我們同在。因為祂的臨在不會激發恐懼,祂成了一個柔弱的嬰孩。「不要害怕」:這不是對某些聖人說的,而是對牧羊人說的,這些平凡的人在當時並不是因其禮貌和虔誠而出眾。作為達味後裔的聖子誕生在牧羊人中間意在告訴我們:沒有人是孤獨無依的;我們有了一位戰勝我們恐懼的牧者,祂愛我們所有人,無一例外。

白冷城的牧羊人也告訴我們,他們如何去見上主。他們在守夜:沒有睡覺,做耶穌常常要求的事:警醒(瑪25:13;谷13:35;路21:36)。他們保持警惕,在黑暗中清醒地等待著;上主用「光耀環照著他們」(路2:9)。對我們同樣如此。我們的生活可以是一種「等待」,在遇到困難的黑夜,我們也可以把自己託付於上主,渴望著祂;這樣我們將領受到祂的光。我們的生活抑或是一種「自負」,只憑藉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才能;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將天主的光拒之門外。上主喜歡被人期待,但我們不能坐在沙發上打著盹等待祂。事實上,牧羊人一直在行動,福音中說:「他們急忙去了」(16節)。他們沒有停止不前,好似已經有所成就、別無所求了,而是踏上旅途,留下羊群無人照管,為天主而去冒險。當他們看見耶穌之後,儘管不善於演講,依然去把這消息傳播出去,以至於「凡聽見的人都驚訝牧人向他們所說的事」(18節)。

警醒等待、踏上旅途、甘願冒險、傳達喜訊:這些都是「愛的舉動」。善牧耶穌在聖誕節把生命獻給羊群,在復活節祂將詢問伯多祿,並透過他詢問我們所有人一個終極問題:「你愛我嗎?」(若21:15)。這個問題將決定羊群的未來。今晚我們也需要回答這個問題,告訴祂:「我愛祢」。我們每個人的回答對整個羊群而言至關重要。

「我們且往白冷去」(路2:15)。牧羊人這樣說也這樣做了。主啊,我們也想去白冷城。這條路在今天仍然是一條上坡路:必須克服自私的高山,不能掉入世俗和消費主義的山谷。主啊,我想去白冷城,因為那是祢等待我的地方。我意識到,躺在馬槽裡的祢是「我生命的食糧」。我需要祢那愛的溫柔芳香,好使我們也成為為世界掰開的餅。請把我背在祢的肩上吧,好牧人:因著祢的愛,我也可以去關愛和幫助我的兄弟姐妹。真正的聖誕節在於我能夠對祢說:「主啊!一切祢都知道,祢曉得我愛祢。」(若21:17)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