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將頒布手諭:要理教員將成為教會的一項職務

圖片提供: Rodney Leung

2021年5月5日,聖座新聞室宣布,將於下週二5月11日向新聞界介紹教宗方濟各的新手諭《古老的職務》(Antiquum ministerium),這是一份關於要理教員的文件。屆時,宗座新福傳委員會主席菲西凱拉(Rino Fisichella)總主教和負責要理講授的範·艾爾斯特(Franz-Peter Tebartz-van Elst)主教將出席介紹會。

近年來,教宗一直很關心要理教員的課題。2018年,他向參加有關國際研討會的人士發表視頻訊息,明確指出「要理教員是一個聖召:成為要理教員,這是一個聖召,不是一份要理教員的職業」。教宗也表示:「這項在基督徒團體内的服務該當得到承認,作為教會的一項純真的職務。」

現在,教宗藉著這道手諭將正式建立要理教員的職務,發揮梵二大公會議所祝願的平信徒福傳幅度。教宗在視頻訊息中向要理教員們表明:「這個角色應負起『初次宣講』的責任,在一個宗教冷漠的環境中,你們的話語將永遠是首次宣講,觸及許多期待與基督相遇的人的心智。」

這項服務需要深厚的信德,並在團體幅度中生活出來,正如教宗方濟各在今年1月31日接見意大利主教團全國要理講授會議與會者時所强調的那樣。教宗在那個機會上說:「現在是成為團體的匠人時期,這些開放的團體應懂得珍惜每個人的才能。現在也是傳教、自由和無私的團體時期,這些團體不應尋求顯著地位和私利,而應走在當代人的道路上,俯身服事被邊緣化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默觀祈禱引領我們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5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並把主題聚焦於「默觀祈禱」。教宗指出,默觀祈禱引領我們基督徒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基督徒每一個純愛的小行動對教會都是非常有用的。

教宗首先表示:「人類默觀的幅度有點像生活的『鹽』,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味道。你可以凝視著早晨冉冉升起的太陽、或者春天漸漸變綠的樹木而進入沉思默想;你可以聆聽著音樂或鳥兒的鳴叫、讀著一本書或駐足一幅藝術品前而沉思。米蘭總主教瑪爾蒂尼(Carlo Maria Martini)在他寫的首個牧函《生活的默觀幅度》中說,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們,每天面對的都是人為和實用功能性的事物,有失去沉思默觀能力的危險。沉思默觀首先不是做事的方式,而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教宗強調說:「默觀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心靈。在默觀中,祈禱是信德與愛的行動,是我們與天主關係的『呼吸』。祈禱淨化心靈,也照亮視野,使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把握住現實。」教宗解釋道:「《天主教教理》描述祈禱產生心靈的轉變時,引述亞爾斯本堂的話:默觀是以耶穌為焦點的信德的凝視。『我望著祂,祂望著我』,這句話是一位在聖體櫃前祈禱的亞爾斯農民向其本堂說的。耶穌注視的光輝照亮我們的心目,教導我們在其真理及其憐憫衆生之情的光照下去看一切事物。(參閲《天主教教理》2715號)」

「我注視著祂,祂注視著我!這樣就夠了,在沉思默觀中,這個最親密祈禱的典型,它無需太多的話語:一個凝視就夠了,它足以使我們確信我們的生命浸潤在偉大和可靠的愛之中,沒有什麽能讓我們與祂分離。」教宗說:「耶穌是這凝視的導師。在祂的生命中,從未缺少時間、空間和愛情的共融,它使人不會因不可避免的考驗而毀滅,而是保持完好無損。祂的秘訣在於與天父的關係。」

接著,教宗提到福音中「耶穌顯聖容」的奇跡。教宗表示:「這是耶穌使命中關鍵的時刻出現的一幕,那時反對和拒絕在祂身邊蔓延。甚至在祂的門徒中,大都不理解祂,離祂而去,其中一位要出賣祂。耶穌開始公開談論祂要受的苦難和死亡,在此情況中,耶穌帶祂的三位愛徒上了高山。馬爾谷福音記述說,耶穌『在他們前變了容貌,祂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參閲谷九2-3)就在耶穌不被理解的那一刻,一切似乎在誤解的旋風中變得模糊不清時,那正是神聖之光閃耀之處。天父愛的光芒充滿聖子的心靈,顯示在祂整個人性之中。」教宗解釋道:「在耶穌和福音中,默觀與行動沒有對立。」

最後,教宗說道:「在福音中有一個大召喚,就是跟隨耶穌走上愛的道路,這是一切的巔峰和中心。從這個意義上看,仁愛與默觀是同意,講的是一回事。十字聖若望堅信,純愛的小行動比其它所有加起來的工程對教會更有用。那由祈禱而非由我的傲慢所產生的、那由謙卑而淨化的,即使是一個隱蔽而寂靜無聲的愛的行為,是基督徒都能實現的巨大奇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基督徒而言,默想是與耶穌相遇的方法

2021年4月2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談論了祈禱的另一種形式,即「默想」。這種祈禱形式不僅基督徒使用,也在其它許多宗教,甚至在無信仰者中廣為流傳。教宗指出:「基督徒在聆聽了天主聖言後,並未將之鎖在自己心中,因為聖言必須與生活之書相遇。」

教宗表示:「我們衆人都設法找回自己和内心的平安。在貪得無厭的西方世界中尤其如此,人們尋求默想是因為它能竪起屏障,藉以抵抗日常壓力和無所不在的空虛。因此有青年和成人打坐的畫面,他們在靜默中收斂心神,半閉著雙目。這些人在做什麽?在默想。這是一種受到讚賞的現象:實際上,我們生來不是為了不停地奔跑,我們擁有一個不能總是被踐踏的内在生命。因此,默想是衆人的需要。」

「不過,基督徒的默想有其獨特性,因為正如各種形式的祈禱那樣,默想經由耶穌這道門並在祂内找到目標。」教宗說:「基督徒在祈禱時,不渴望自己的完全透明,不尋求自我最深處的核心;基督徒的祈禱首先是與那另一位相遇。」

「如果祈禱經驗賜予我們内心平安,或能讓我們控制自己,或明瞭所要行走的道路,這些結果都是祈禱的恩寵的輔助作用,而基督徒的祈禱乃是與耶穌相遇,就是說,默想是在《聖經》的一段話、一個字的引領下,與我們心中的耶穌相遇。」

教宗談到:「『默想』這個詞彙在時間的進程中具有不同的意涵,基督徒默想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如靈修導師各自不同那樣。重要的是在祈禱的道路上與聖神同行。沒有聖神,基督徒的默想是行不通的。那引領我們與耶穌相遇的是聖神。耶穌對我們說:『我要為你們派遣聖神,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為你們講解一切。』在默想中,聖神也引領我們在與耶穌基督的相遇中前行。」

教宗表示:「所有的默想方法都值得實施,都“有助於信仰經驗,成為人的整個行為,即在祈禱中牽動整個人,包括心靈和大腦。但方法是路徑,而不是目標。《天主教教理》明確指出:『默想運用思維、想像、情感和渴望。動員這些官能是必需的,為能深化我們信仰的信念,激起我們內心的皈依,並強化我們跟隨基督的意願。基督徒的祈禱以默想基督的奧跡為優先。』(2708號)」

教宗繼續說:「這就是基督徒祈禱的恩寵:基督並不遙遠,卻總是與我們保持聯繫。在祂的天主性和人性上,沒有一個方面不能成為我們得救和幸福的場所。透過祈禱的恩寵,耶穌塵世生活的每一時刻為我們都是現時的”。我們翻開《福音》,默想其中的那些奧跡,聖神就會引領我們臨在於那裡。」

「在《福音》中,每一頁都有我們的席位。對我們基督徒而言,默想是與耶穌相遇的一種方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回自己。這並不是只顧我們自己,不是的。這是去耶穌那裡,在耶穌那裡看到我們自己,因著耶穌的恩寵,我們獲得痊癒、復活,變得强健。與衆人的救主耶穌、與我的救主耶穌相遇,這是藉著聖神的引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祝聖九位新司鐸:你們要做牧人,而非企業家!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4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内的教宗祭台為9位執事舉行了晉鐸典禮,數百名信友參禮。教宗羅馬教區代理主教德多納蒂斯(Angelo De Donatis)樞機、幾位樞機、輔理主教、新鐸所屬修道院的院長和本堂神父與教宗共祭。參禮者都載著口罩,新鐸也不例外。

這一天是耶穌善牧主日,也是第58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邀請新祝聖的司鐸做牧人,就如上主那樣。他說:「上主要他們做牧人,做天主忠信而聖潔的子民的牧人,與天主子民同行的牧人。牧人有時走在羊群的前面,有時在當中或後面,但總是在那裡,與天主子民同在。」教宗邀請他們超越人們曾談論的「教會職業生涯」一詞,指出司鐸職務不是一項職業,而是一項服務,就如天主對祂子民的服務那樣。

教宗說:「天主的風格以3個詞為特徵:親近、憐憫和溫柔,新司鐸們應效法這個風格。」教宗特別解釋了親近,指出:「在祈禱、聖事和彌撒中,應親近天主;在弟兄和子民當中,應親近主教。要與上主交談,接近上主。因為天主藉著祂的聖子接近了我們,祂也在領受鐸品者的聖召分辨過程中接近了他們,在罪的醜惡時刻,祂也在那裡。你們要接近天主忠信而聖潔的子民,但首先應藉著祈禱接近天主。一個司鐸若不祈禱,就會慢慢熄滅内心聖神的火焰。」

接著,教宗叮囑這9位新鐸要成為主教的助手。他說:「在主教内你們會有合一,這便是牢牢留守在自己主教身旁的主要原因。」教宗强調主教在靈性上的父愛,司鐸應謙卑地信賴主教,「即使在惡劣時刻也應呼喚主教,與他接近」。此外,教宗再次强調:「身為司鐸的人斷不可論長道短。你們切不可做愛說閑話的人,不要陷入流言蜚語,而要合一,在諮議會、委員會和工作中都該如此。」

教宗向新鐸們表示:「你們中沒有人為成為司鐸而做學問,你們學的是教會的學問。你們是從天主子民中揀選出來的。上主向達味說:『我把你從羊群中領出。』教宗邀請他們:「不可忘記自己從哪裡來, 你們來自你們的家庭、你們的子民。你們不可失去天主子民的嗅覺。聖保祿宗徒也對弟茂德說,要記住自己的母親和祖母,記住那些將自己領入信仰的人。」教宗邀請新鐸們:「做子民的司鐸,而非國家的神職人員!」

教宗勉勵新鐸們:「要花費時間去聆聽和撫慰別人,成為天主寬恕的施與者;要運用家庭、父親的慈悲憐憫,讓人知道你在天主的家裡。」

教宗也叮囑司鐸們:「切莫攀附權貴、追求金錢。」他再三表示:「司鐸不是企業家。」

最後,教宗邀請這些新司鐸:「不要害怕,如果你們有天主的風格,一切都會順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發表第58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聖若瑟:聖召之夢》

圖片攝於:澳門聖若瑟修院 提供: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

2021年3月19日,普世教會慶祝大聖若瑟瞻禮,同時,教宗方濟各發表了第58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本屆祈禱日將於2021年4月25日舉行。教宗在文告中以聖母的淨配、耶穌的鞠養之父大聖若瑟為所有聖職人員和男女會士的生活典範。教宗在他於2020年12月8日發表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中,曾著重談論這位聖人,以增加「我們對這位偉大聖人的愛戴」。

下載文件

第58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中文】

第58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英文】

按此下載及收看「從聖若瑟父親的心看聖召」簡報
(由澳門教區教理培育委員會提供)

教宗方濟各
第 58 屆世界聖召祈禱日文告
2021 年 4 月 25 日
聖若瑟:聖召之夢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去年 12 月 8 日是聖若瑟被奉為普世教會主保的 150 周年,是慶祝聖若瑟特別一年的開幕之日(參閱:2020 年 12 月 8 日,宗座聖赦院法令)。為了「加強我們對這位偉大聖者的愛」,我寫了《以父親的心》這封宗座牧函。聖若瑟是個出眾的人,卻又「與我們人類經驗十分接近」。他沒有驚人之舉、也沒有特別的神恩,在旁人眼中與其他人無異。他寂寂無名,又不引人注目:福音並沒有記載他的話語。然而,在天主眼中的聖若瑟卻藉著平凡的生活成就了不凡。

天主看的是人心(參閱:撒上十六 7),並且在聖若瑟身上認出了一顆父親的心──使他能在日常工作中付出和造就生命。各種聖召的目標,也都是如此:每天造就和更新生命。上主渴望塑造為人父母的心:敞開的心、積極主動的心、慷慨自我奉獻的心、寬慰焦慮而富於憐憫的心,以及堅定持守盼望的心。疫情使得人們對未來、對生命的意義茫然而恐懼,在這充斥著脆弱和痛苦的 時代,司鐸與度獻身生活者尤其需要這樣的素質。身為一位「鄰家的聖人」,聖若瑟以一顆謙和的心來與我們相遇,而與此同時,他強而有力的見證,也能讓我們在旅途中得到指引。

就個人的聖召而言,聖若瑟為我們提供了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夢。每個人都夢想能在生命中自我實現。照理,我們都會去懷抱遠大的想望、崇高的志向,這都是成功、金錢和娛樂,這種短暫的目標所不能滿足的。如果要人們用一個詞彙來說出自己的人生夢想,答案應該不難想像:「愛」,因為愛揭開了生命的奧祕,生命有愛,才有意義。誠然,只有交出生命,才能獲得生命。只有慷慨地交出,才能真正的擁有。就此,聖若瑟可以教我們很多事情,因為透過天主啟示給他的夢,他讓自己的生命成了一份禮物。

福音中記載了四個夢(參閱:瑪一 20;二 13、19、22)。雖然都是天主的召叫,但要接受,卻都不容易。若瑟全心信賴天主,為了順從天主神祕的安排,在每一個夢醒時分,他都必須冒險犧牲自己的計畫。我們可能會問:「為什麼要這麼相信晚上做的夢?」雖說古人很重視夢,但面對生活的現實,夢也就是芝麻蒜皮的小事。然而,聖若瑟卻毫不猶豫地讓夢來帶領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他早已全心歸向上主,傾心於祂。些微的指示,便足以讓他警醒的「內在耳朵」認出天主的聲音。我們的召叫也是這樣:天主並不喜歡浮誇地顯示自己,壓迫我們的自由。祂會溫和地訴說自己的計畫。祂不會用眼花撩亂的圖像壓迫我們,而是直接對我們的心,輕輕地說話,透過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來接近我們、跟我們說話。祂會讓我們像聖若瑟一樣,去看見那意想不到而深邃的視野。

若瑟的夢確實帶他經歷了自己想像不到的事。第一個夢,打亂了他的婚約,卻讓他成了默西亞的父親;第二個夢,迫使他逃往埃及,卻保全了家人的性命。第三個夢,是重踏故土的預言,而第四個夢,卻又讓他再次更改計畫,帶他來到了耶穌開始宣講天國的地方──納匝肋。每一次的變動,他都鼓起勇氣去跟隨天主的旨意。聖召也是如此:天主的召叫一直都在敦促我們去踏出第一 步,交出自我,勇往直前。若是沒有冒險,就不會有信德。只有坦然地向恩寵順服,放下自己的計畫、離開舒適圈,我們才能真正地向天主說「是」。而且我們每次答覆的「是」都參與了更大的計畫,因此都會結出果實;雖然我們只能看到一些細節,可是那位神聖的藝術家,不但知道全部的計畫,祂也付諸行動,將每個生命都化為藝術傑作。在接受天主的計畫上,聖若瑟是個出色的榜樣。但他是積極地接受:絕非勉強地認命。若瑟不是「一個被動消極的人,相反地,他是勇敢和堅強的人」(《以父親的心》,4)。願他幫助每個人,特別是正在分辨的年輕人,讓天主的夢都能成就在他們身上。願他激發他們的勇氣,向那時常令人驚奇、永不令人失望的上主說:「是」。

聖若瑟的旅程,以及聖召之旅的第二個關鍵詞,是服務。在福音中可以看到,若瑟完全為他人而活,從不為自己而活。基於他那毫無保留的愛,天主的子民以至潔淨配的名號來呼求他。他讓自己的愛,從一切占有慾中獲得自由,使自己能迎接各種服務工作。他的慈愛照顧,綿延世代;他的忠實守護,使他成了教會的主保。同時,聖若瑟懂得如何活出自我奉獻的意義,他也是善終主保。然而,他之所以能夠服務、犧牲,都是因為有更大的愛在支持他:「每一個真正的召叫都是出於自我奉獻,這是單純犧牲的成熟。聖職人員和獻身生活者也同樣需要這種成熟。無論我們的召叫是婚姻、獨身還是守貞,如果只停留在犧牲的邏輯,而未達到自我奉獻的成熟,那麼,這召叫就不能成為愛之美與喜樂的標記,甚至有可能導致憂愁、悲傷和挫敗的危機。」(《以父親的心》,7)

服務,是自我奉獻的一種具體展現。對聖若瑟來說,服務不是什麼崇高理想,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曾努力為耶穌尋找、預備出生的地方;在黑落德的憤怒之下,安排了匆促的埃及之旅,盡全力保護了耶穌;當耶穌失去了蹤影,他馬上趕回耶路撒冷;即使身處異鄉,仍然在用工作養家。簡而言之,他在人生不如意時,並沒有灰心喪志,這樣的心態,讓他適應了不同的處境:成為一個樂意為服務而生活的人。若瑟就是這樣迎接生命中頻繁,而又時常出乎意料的旅程:為了人口普查,從納匝肋到白冷,再到埃及,後來又返回納匝肋,還有每年都要上耶路撒冷去。每次面對新的狀況,他都沒有抱怨,隨時準備動手解決問題。我們可以說,他就是天父在地上向祂聖子所伸出的援手。所有蒙召成為天父勤奮工作的雙手,為要向祂的子女服務的人,對他們而言,若瑟就是他們模範。

因此,我願將聖若瑟──基督之勤衛、聖教之保障,視為聖召之保障。事實上,他保衛,是因為願意服務。福音告訴我們:「若瑟便起來,星夜帶了嬰孩和祂的母親」(瑪二 14),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對家人是多麼地關心。為能不負所托,專心照顧,他從不浪費時間去煩惱自己不能掌握的事情。如此深刻的關懷,不僅是真實聖召的標記,也是天主愛人的見證。若能放下自己的野心,不再沉溺於幻想,又能照顧上主藉著教會所託付給我們的一切,這是多麼美麗的基督徒生活!如此,天主就會在我們身上傾注祂的聖神、祂的創造力;祂在若瑟身上行了奇事,同樣也會在我們身上創造奇蹟。

天主的召叫,使我們最大的夢想成真;而慷慨的服務、周全的照顧,則是我們的答覆。聖若瑟的日常生活,以及基督徒的聖召,還包含了第三種特徵:信實。若瑟是個「義人」(瑪一 19),每天都安靜地侍奉天主和祂的計畫。當生命遭遇困難,他會仔細思考該怎麼辦(參閱:瑪一 20)。他不但從容不迫,拒絕草草了事,也沒有跟隨直覺和只顧當下。他反而耐心思考一切。他知道人生的基礎,只能建立在不斷地投身於重大的抉擇。從那木匠(參閱:瑪十三 55) 謙遜的謀生之道就可以看得出這一點來──他在工作中的那份堅持與恆心,雖然在當時不足為奇,卻激勵了後代每一位父親、勞工和基督徒的日常生活。因為聖召就跟人生一樣,只有透過日復一日的信實才日臻成熟。

如何培養這種信實?依照天主的信實。在夢中,聖若瑟聽到的第一句話是邀請他不要害怕,因為天主永遠信守祂的許諾:「達味之子若瑟,不要怕」(瑪一 20)。當你渴望將生命交給天主,覺得不能再推遲的時候,可能會有點迷茫、有點猶豫,但上主也同樣跟妳說,親愛的姊妹,還有你,親愛的弟兄:「不要害怕。」即便你發現自己處在考驗和誤會中,只要每天努力尋求祂的旨意,祂都會一直重複這句話。當你在你聖召的路途上,回到最初的愛時,你都可以聽到這句話。這句話為那些用生命向天主說「是」的人,如同聖若瑟:每天在信實中度日,就如同副歌一樣陪伴著他們。

這種信實才是喜樂的祕訣。禮儀中有一首聖歌寫道,在納匝肋的家,有一種「清澈的喜樂」。若是關心真正重要的事:忠實地親近天主和我們的近人,便能每天享受這種簡單的喜樂。這種簡單而燦爛,樸實又充滿希望的氣氛,若能瀰漫修院、會院,還有神父們的住所,那會多美好!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這樣一個時代裡──充斥著轉瞬即逝的情感和選擇,但不會帶來喜樂,我祝你們藉著有力的信實見證,在弟兄姊妹中為祂服務,慷慨地讓天主成為生命中的夢想,得到清澈的喜樂。願聖若瑟──聖召之保障,以父親的心陪伴你們!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1 年 3 月 19 日,聖若瑟瞻禮

(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來源: vatican.va

按此閱覽更多「聖若瑟年」資訊

按此閱覽敬禮聖若瑟的禱文

教宗促請全球信徒及朝聖地在五月份每天誦念玫瑰經為疫情結束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30個朝聖地,將在5月份的每一天帶領誦念玫瑰經。這項馬拉松祈禱活動的主題是「整個教會懇切向天主祈禱」(參閲:宗十二5),旨在為疫情早日結束祈禱。本次祈禱活動源自教宗方濟各的强烈意願,由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所籌辦。這項創舉將以一種特殊方式讓世界各地其它朝聖地參與其中,使它們成為信徒、家庭和團體誦念玫瑰經的推動者。

屆時,教宗將於2021年5月1日開啟這項祈禱活動,並在5月31日結束祈禱活動。聖座官方頻道將直播每天下午6時的誦念玫瑰經活動。

此外,自今年4月17日起,每週一至週六中午12時,再次恢復了由聖伯多祿大殿榮休總鐸科馬斯特里樞機在聖伯多祿大殿帶領的誦念玫瑰經祈禱活動。這個祈禱時刻始於2020年3月,目的是在第一波新冠疫情的開始給予希望。有意者可通過梵蒂岡新聞網網站和梵蒂岡電台意大利語頻道參與祈禱活動。

教宗公開接見:口禱引領我們來到天主台前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4月2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為了遵守防疫措施,仍無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祈禱」的主題,這一次論述了「口禱」的價值。教宗指出,祈禱是與天主的「交談」,在人與天主的交談中,「祈禱成了話語、祈求、讚歌和詩篇」。

教宗首先解釋道:「話語出自情感,但也存在逆向行程,即話語塑造情感。《聖經》教育人,應讓一切都在話語的指引下進行,人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被排除和受到非難。若痛苦被遮掩、封閉在我們内心,則危險更大。封閉在我們内心的痛苦無法表達或傾吐,就能傷害心靈。這是致命的傷害。」

「因此,《聖經》教導我們的祈禱有時也使用大膽的話語。《聖經》的作者們知道在人的心中“也懷有缺少建設性的情感,甚至是仇恨,當這些壞情感來敲我們的心門時,就需要以祈禱和天主的話語來除去它們。在《聖詠》中也有對仇敵極其嚴厲的話語,靈修導師們教導我們用這些話語對付魔鬼和我們的罪過。」

「然而,這些話語則屬於人類的現實生活。」教宗表示:「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面對暴力,如果沒有話語能疏導壊情感,使之不傷害人和造成損害,暴力就會淹沒整個世界。人的最初祈禱常是口中誦念,我們曉得祈禱並非在重複話語,但口禱是最可靠並總能實行的方式。」

「情感雖然高貴,卻總是不定,來來往往,時而離開,時而返回。祈禱的恩惠也難以預料,有時充足,但在較黑暗的日子裡,似乎全部蒸發了。」教宗援引《天主教教理》說:「口禱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要素。雖然門徒們被他們師傅的靜默祈禱所吸引,但是,耶穌仍然教他們口禱的經文:『我們的天父』(2701號)。」

教宗接著强調:「我們衆人都該有一些年長者的謙卑,他們也許聽力不再靈敏,在聖堂中用低沉的聲音誦念他們自兒時學會的祈禱,這些低沉的祈禱聲充滿大殿。但這種祈禱並不擾亂寧靜,而是見證著對一生祈禱本分的忠誠。這些謙卑祈禱的人常是堂區偉大的代禱者,好似年復一年伸展枝葉的櫟樹,讓更多的人來乘涼。」

「只有天主知道,他們的心靈在何時且怎樣與那些所誦念的祈禱融合在一起。無疑,這些人也必須面對黑夜和空虛的時辰,但對口禱總能保持忠誠。就如船錨那樣,僅僅抓住繩索,無論發生什麽事,都忠誠地留守在那裡。」

教宗又舉出另一個實例:「一部靈修名著談到一位俄羅斯朝聖者的恆心,他無數次地重複同一個呼求:『主,耶穌基督,天主子,可憐我罪人!』如果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恩寵,如果祈禱使他某一天滿腔熱情,以致感到天國臨在於我們當中,他的目光發生轉變,有如孩童那樣,這是因為他持之以恆地誦念這簡短的禱詞。」

教宗繼續說:「這個俄羅斯朝聖者的故事很美,這本靈修書人人都能看懂。我建議你們閲讀,它將能幫助你們明白什麽是口禱。因此,我們不可輕視口禱。有人會説:『這是孩童的事,愚昧人才會這樣做,我在追求精神上的祈禱、默想,以及内心空虛,好讓天主來臨。』拜托了,請不要陷入輕視口禱的傲慢!這是普通民衆的祈禱,是耶穌教我們的祈禱:我們的天父。」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説出的話語牽著我們的手;在某些時候讓我們恢復樂趣,也將我們心中最困乏的一面喚醒;拾回我們失去的記憶。這些話語引領我們朝體驗天主的道路行走。唯有這些話語將天主希望聽到的求問引領到祂跟前。因為耶穌不會將我們丟棄在雲霧中,祂教給我們誦念《天主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信德的燈要靠祈禱的油來延續光亮

圖片: Vatican Media

教會蒙召世世代代傳承「信德的燈與祈禱的油」。因此,教會的首要之務是「祈禱及教導子民祈禱」。教宗方濟各4月14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並在要理講授中強調了信德與祈禱之間的重要關係。

教宗說:「信德的燈帶來光亮,讓事物能確實按照它們的現況得到妥善整頓,但是信德的燈只能靠祈禱的油來延續,否則就會熄滅。缺少這盞燈的光,我們將看不見福傳之路,甚至看不見深信不疑的道路;我們將看不見那些有待親近和服務的弟兄姊妹的面容;我們將無法照亮我們團體相聚的房間……。缺乏信德,一切都會崩毀;而少了祈禱,信德將會熄滅。信德與祈禱相輔相成,別無它法。因此,教會是共融的家庭與學校、是信德和祈禱的家庭與學校。」

「教會內的一切源自於祈禱,而一切又都因祈禱而成長。」教宗強調了這一點,並且舉例說明:某些教會團體內部一致同意推動改革,卻沒有祈禱,光是討論。教宗指出,「聖神啟發前行,而祈禱向聖神敞開大門。教會內的改變若是缺乏祈禱,就不是教會的改變,而是團體的改變。敵人想要打擊教會,它的第一步就是使得教會的泉源乾涸,阻止教會祈禱,並作出其它一些提議」。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子來臨時,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嗎?」教宗進而問道,人子來臨時,「會不會只找到那些有如信仰企業家的團體,找到那些一切有條不紊、樂善布施的組織,或者祂將會找到信德?

事實上,耶穌的這個提問是緊接著一個有關恆心祈禱的比喻而來的。因此,「只要祈禱的油依然存在,教會真信德的燈就會一直在地上點亮」。教宗指出,祈禱推進信德和我們貧乏、軟弱和滿是罪愆的生活。而我們祈禱時,不可鸚鵡學舌,卻要發自內心地祈求。

聖人聖女以生命為祈禱的力量作出了見證。他們也會遇到困難,「甚至經常遭到反對」,但是他們總是能從慈母教會取之不盡的井裡汲取祈禱的力量,滋養信德的火苗。教宗說:「聖人在世俗的眼裡往往無足輕重,但是他們其實是支持世界的人。他們靠的不是金錢、權勢、傳媒等武器,而是靠祈禱的武器。」

接著,教宗提到許多基督徒都有的經驗:基督徒通常是從父母親、祖父母的身教上學會祈禱。或許在睡前,父母親會傾聽兒女的心聲,並在給出福音所啟發的建言。日後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遇見祈禱的見證人和老師,幫助我們培養這些在兒時埋下的祈禱種子。

「信德的衣衫」會隨著我們一起長大,而非僵硬不變。教宗指出,危機使人和信德有所成長,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危機時刻,就無法成長」。「信德的氣息乃是祈禱:當我們學會祈禱時,信德也會隨之成長。經歷了人生的某些階段後,我們會意識到,缺乏信德就會難以成事,以及祈禱是我們的力量」。

教宗不僅提到個人的祈禱,也談及他人的代禱。教宗表示,教會內的祈禱團體持續繁盛興旺。禮儀時節與團體祈禱伴隨著堂區的生活,有些基督徒感到蒙召以祈禱作為自己一天的主要活動。很多獻身於天主的人在隱修院和獨修地生活,那裡成了「在靈修方面發光發熱的中心」、「小小的綠洲」,而且也能在其中締造友愛共融、成為「教會和社會架構的生活細胞」。教宗由此念及「隱修生活在歐洲和其它文明誕生與成長方面扮演的角色」,因為「在團體中的祈禱和工作有助於推動世界前行」。

教宗公開接見:聖人在天鄉總是不斷地拉我們一把

圖片:Vatican Media

「我們在祈禱時,從來都不是單獨地祈禱:即使我們不去想,我們也都沉浸在祈禱的浩瀚江河中,這江河先於我們存在,並在我們之後繼續奔流。」

2021年4月7日上午,教宗方濟各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祈禱與「諸聖的相通」的聯繫作為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

在教宗講解前宣讀了一段《希伯來書》,其中談到初期基督徒在他們的行程中有「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雙目常注視著耶穌。教宗指出:「我們在《聖經》内的祈禱中看到個人和子民,以及我們人類的經歷交織在一起,其中有獲得釋放、被流放和流亡,以及如同瑪利亞與表姐依撒伯爾相遇時,唱出《讚主曲》的喜悅。在祈禱中,一個人的悲痛或歡喜成了衆人的悲痛或歡喜。」

「祈禱總是有激發能力:每當我們合上手掌,我們就會向天主敞開心門,就會有無名和有名的聖人陪伴我們,與我們一起祈禱,為我們轉禱,他們是已經抵達我們人類同一個命運的大哥大姐。在教會内沒有一個哀傷是獨孤的,沒有眼淚被忘卻,因為一切都呼吸並參與共同的恩寵。」

教宗提到:「過去的墳墓都安排在聖堂附近,好像在說,這些先我們而去的人以某種方式參與每台感恩祭。聖人依然在這裡,離我們並不遠。他們是我們敬仰的見證人,以各種方式“將我們打發到耶穌基督跟前,祂是唯一的上主及天人之間的中保。」

教宗說:「不將你打發到耶穌基督跟前的聖人就不是聖人,也不是基督徒。聖人讓你記住耶穌基督,因為他走過那條活出基督徒的道路。聖人提醒我們,即使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軟弱和罪過,也能綻放出聖德的花朵。」

教宗表示:「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能歸向上主,耶穌親自冊封的首位聖人是一名强盜,一個善盜。成聖是與耶穌相遇的一條生活道路,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在瞬間已走完。聖人們不停地照顧留在塵世的人,因此我們能夠且必須懇求他們為我們和全世界轉禱。這是我們與先我們而去的人在基督内彼此間的一種神秘的團結互助。」

「在我們與聖人之間,即在我們與已經抵達終點的人彼此之間維繫著一種祈禱上的關係,我們在塵世這裡已經體驗到了:我們彼此祈禱,懇請和奉獻祈禱。為某人祈禱的首要方式是向天主傾訴他或她。如果我們每天經常這樣做,我們的心靈就不會封閉,而向兄弟姐妹敞開。為他人祈禱是愛他們的首要方式,並督促我們有具體關懷的行動。」

接著,教宗即席説道:「即使在衝突的時刻,化解和緩和衝突的一個方式乃是我為與之發生衝突的人祈禱。藉著祈禱,一些事情會改變。首先改變的是我的心,我的態度。上主轉變這顆心,使相遇,一個新相遇成為可能,避免使衝突成為一起沒有終結的戰爭。」

教宗也提到:「我們許多人在領洗時都取了瑪利亞和一位聖人或聖女的名字,這並非沒有意義。聖人們無非是等著“拉我們一把。如果我們在生活中的考驗沒有超出極點,如果我們還能夠堅持不懈,懷著信賴繼續前行,也許這一切與其説是我們的功勞,不如説歸功於許多聖人的轉禱。」

「他們有的在天鄉,有的同我們一樣是塵世的旅行者。他們保護和陪伴我們,讓我們知道在這塵世上存在有聖德的人,他們是活出聖德的男人和女人,他們自己並不知道這一點,就連我們也不知道,但存在這樣的聖人、每日的聖人、默默無聞的聖人,或我喜歡說的‘鄰家的聖人’,他們與我們在生活中相處,與我們一起工作,度一種聖善的生活。」

教宗方濟各2021年復活節文告

圖片:Vatican Media

2021年4月4日復活主日中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宗座祭台前發表了復活節文告,然後降福了羅馬城和全世界,頒賜全大赦。教宗在文告中指出,復活的宣告今天在全世界回響著,「所彰顯的並非海市蜃樓,所啓示的並非神奇的配方,所指出的並非一條逃生之路」,而是「涵蓋了一個事件,使人獲得永不落空的希望」,即使面對當前的複雜現實狀況。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1年復活節文告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復活節快樂!神聖而祥和的復活節快樂!

今天,教會的宣告在世界各地回響著:「那被釘死的耶穌,正如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阿肋路亞!」

復活的宣告所彰顯的並非海市蜃樓,所啓示的並非神奇的配方,所指出的並非一條逃生之路,躲避我們正在驗歷的困境。新冠疫情仍在猖獗;社會與經濟危機十分嚴重,最貧窮者的情況尤其如此;儘管這樣,武裝衝突並沒有停止,而且軍備變本加厲,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這是今日的惡表。

面對,或更好說,身處在這複雜的現實中,復活的宣告以幾個字就涵蓋了一個事件,使人獲得永不落空的希望:「耶穌──被釘死的那一位,已經復活了。」在此談及的不是天使或鬼魂,而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祂有面容和名字:耶穌。福音證實,這位耶穌因自稱默西亞──天主子,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被釘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復活了,正如聖經所載,並如同祂向祂的門徒們預先説過的那樣。

復活者是那被釘死的耶穌,而不是別人。天主父使祂的聖子耶穌復活了,因為祂徹底地完成了天父救贖的旨意:祂背負了我們的軟弱、我們的病痛、我們自身的死亡;祂分擔了我們的痛苦,肩負了我們罪惡的重擔。為此,天主父舉揚了祂,現在耶穌基督永遠活著,祂是主。

證人們提到一個重要的細節:復活的耶穌仍帶著雙手、雙腳和肋旁的創傷。這些創傷是祂愛我們的永恆標記。誰若受重大的考驗,在身體和心靈上,都能在這些創傷中找到庇蔭,透過它們獲得希望永不落空的恩寵。

對於那些因疫情而仍然受苦的人、病患,以及失去摯愛的人,復活的基督是他們的希望。願上主賜予他們安慰,扶助醫護人員承受勞苦。眾人,尤其是最脆弱的人都需要協助,他們有權利得到所需的照顧。在這我們眾人都蒙召抗疫的日子裡,這更為顯明,而疫苗則是抗疫的主要工具。本著「疫苗國際化」的精神,我呼籲整個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以克服在疫苗分配上的延誤,促進疫苗的分享,尤其與最貧窮的國家分享。

為那些失去工作,或遭遇嚴重經濟困難且失去相應社會保障的人,死而復活的基督是安慰。願上主啓發政府當局的行動,好使所有的人,尤其是最需要幫助的家庭,能得到所需的援助,足以維生。疫情不幸地使窮人的數目和無數人的絕望劇增。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訪問海地時曾説,「需要讓所有類型的窮人重新懷有希望」。今天,我正是要對親愛的海地人民説句思念和鼓勵的話,望他們不被困難所壓倒,而是懷著信賴和希望而展望未來。我特別念及海地親愛的弟兄姐妹們:我接近你們,關心你們,希望你們的問題最終得到解決。親愛的海地弟兄姐妹們,我為此祈禱。

許多青年人被迫長期無法前去學校或大學上課,以及與朋友們相聚,復活的耶穌是他們的希望。我們衆人都需要真實的、不只是虛擬的人際關係,特別是在建立個性與人格的年齡期中。我們在聖週五的拜苦路中聽到了孩子們的這個心聲。我接近全世界的青年,此時更接近緬甸的青年,他們努力促進民主,以和平的方式讓人聽到自己的聲音,曉得仇恨只能用愛來驅散。

願復活的基督之光成為移民重生的泉源,他們因戰爭和貧困而遠走他鄉。我們在他們的臉上認出上主前往加爾瓦略山時被毀和受苦的面容。願他們不缺少團結互助和人類兄弟情誼的具體標記,那是我們在今天慶祝的生命戰勝死亡的保障。我感謝那些慷慨接納逃難和受苦者的國家,尤其是黎巴嫩和約旦,它們收容了如此眾多的逃脫敘利亞戰亂的難民。

願正處在困境和不確定時期的黎巴嫩人民,體驗到復活主的慰藉,並在他們的使命中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成為相遇、共處和多元化的土地。

願基督 – 我們的和平,使武器的喧囂在飽受蹂躪的敘利亞最終停止,上百萬的人在那裡生活在不人道的環境裡,也門的情況也同樣,那裡的事件無人問津,這令人無法接受,而在利比亞,那裡終於隱隱約約地看到走出十幾年爭執和殘暴衝突的道路。願各方為終止衝突作出實際有效的努力,使因戰爭而精疲力竭的人民和平度日,並推動那些相關國家的重建。

基督的復活自然也把我們帶到耶路撒冷。讓我們為耶路撒冷向上主祈求和平與安寧(參閱:詠122),好能回應它的召叫,成為相遇的場所,眾人都感到彼此都是弟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重新找到對話的力量,好能達致穩妥的解決之道,看到兩個國家肩並肩地在和平與繁榮中度日。

在這慶日裡,我的心思又返回上個月我懷著喜悅探訪過的伊拉克,祈願這個國家繼續走已經啓動的和平之路,好使天主的夢想──一個好客和接納祂所有子女的人類大家庭──得以實現。

願復活主的力量支持非洲的人民,他們看到自己的未來受到內部暴力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危害,尤其在薩赫勒地區和尼日利亞,一如在提格雷和德爾加杜角地區。願人們繼續努力尋找解決衝突的和平途徑,尊重人權和生命的神聖性,本著和好及實際奏效的團結互助精神,進行兄弟情誼和建設性的對話。

世界上仍有太多的戰爭和暴力!上主是我們的和平,願祂幫助我們克勝戰爭的思維。願祂使那些交戰地區,尤其是烏克蘭東部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俘虜平安無恙地回到自己的家,並啓發全世界的執政者去遏止新的軍備競賽。今天4月4日,是世界禁止殺傷人員地雷日。那是既陰險又恐怖的爆炸裝置,每年都殺死或傷害許多無辜者,並阻止人類「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起前進,無須害怕毀滅和死亡的陷阱」。若沒有這些死亡的工具,世界會更美好!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不同的地方,許多基督徒在慶祝復活節時受到嚴苛的限制,今年也同樣,有時甚至不能參與禮儀慶典。讓我們祈禱,願這些限制,以及宗教敬禮和信仰自由在世界上受到的各種限制都能被解除,每一個人都能自由地祈求和讚美天主。

在我們所經歷的重重困難中,我們絕不可忘記,我們是因基督的創傷而獲得了痊癒(參閱:伯前二24)。在復活主的光照下,我們的痛苦得以轉變。在有過死亡的地方,如今有了生命;在有過哀傷的地方,現在有了慰藉。擁抱十字架,耶穌便使我們的痛苦具有意義,現在我們要祈禱,讓這痊癒的療效散布到全世界。神聖而祥和的復活節快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