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戰火下的慈幼會會士:炸彈如雨下,但我們絕不離開

蘇丹北部科爾多凡省(Kordofan)的省會歐拜伊德(El Obeid)市,喬布(Mathew Job)神父作為此地區的慈幼會會院院長,他和他的同會弟兄們不願意在這場戰爭中拋棄當地的居民。他說:「我們渴望與當地的居民並肩站在一起,成為他們希望的象徵,就像在其它類似的情況下,我們也希望繼續向每個人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我們當然不會離開。」

喬布神父描述蘇丹現在的情況指出,他們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聽到炸彈爆炸的聲音。從戰爭開始,學校就被關閉,人們被告知留在家中,就連當地的主教座堂也受到轟炸的影響。戰爭集中在首都喀土穆(Khartoum),由於首都機場關閉,人們的疏散也已中斷,許多人正在試圖前往南蘇丹。而在南蘇丹的慈幼會團體現在無法向蘇丹的慈幼會團體提供幫助,前者正在努力援助那些逃到他們那裡的人。在這種動盪下,除了個別的幫助,目前沒有其它辦法。

雖然戰爭的災難波及到每個人,但人們對戰爭停止和民主回歸的希望永不熄滅。神父表示,他最大的擔心是年輕人和兒童,因為長期的衝突會讓他們對未來的希望破滅,燃料的短缺,物價的上漲,都是當地急需解決的問題。

最後喬布神父呼籲國際社會「應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來結束戰爭,不可作壁上觀,卻要儘快採取行動來減輕無辜平民的苦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生活故事:我們信仰的寶藏》之「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

《鹽與光》全新系列節目
《生活故事:我們信仰的寶藏》

這是《鹽與光傳媒》全新的英語系列節目。節目會帶領觀眾前往世界各地的同天主教有關的博物館、朝聖地和歷史遺跡,從而發現我們信仰的寶藏。 從聖人和聖髑,到出現奇蹟和前所未有的故事,都在這新的紀錄片系列中,將我們教會的歷史帶進大家的生活。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

本集為大家介紹位於意大利都靈市的「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特別鳴謝《慈幼會中華會省-慈青牧民辦事處》及翻譯員范頌恩小姐的幫助下將本集翻譯成中文。

青年人的家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最初是在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的堅持下為有需要男孩們提供的第一個「家」。在那裡,鮑思高神父回應天主的召叫,在聖母的幫助下,創立了男修會「鮑思高慈幼會」,他培育了無數貧苦的青年,使他們安全地成長,成為有信仰且堅強的青年人,踏上成聖之路。

聖若望鮑思高神父是一個畢生致力於引領青年成聖的人。本集為大家介紹他所創立的修會「慈幼會」的發源地,透過參觀對鮑思高神父至關重要的歷史遺跡,來發現自己的成聖之路。

博物館的4個特質

我們在節目中特別為您介紹關於博物館的4個特質:

1.「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的官方標誌:每個形狀設計背後都有著特別的意義。

2. 博物館重建時保存了大部分的原有建築,並依然完好無損,包括:第一個餐房、廚房、酒窖,甚至鮑思高神父的睡房。

3. 存有三位聖人的一級聖髑,其中一位是聖若望鮑思高神父。另外兩位聖人是在鮑思高神父的牧職和使命中重要的人物。

4. 著名的慈幼會傳統晚訓的來由和鮑思高神父的母親「麗達媽媽」的關係。

「鮑思高神父故居博物館」副館長,慈幼會會士彌額爾‧佩斯神父(Fr. Michael Pace, SDB)表示:「如果沒有活生生的記憶,我們很容易忘記這個項目的魅力起源。我們需要世界上能向我們講述希望的地方。我們需要論及有效地進行慈善、改變和轉化生活的地方。我們需要一些地方,以具體的方式講述信仰,讓天主的愛讓人理解。」

讓我們一起透過參觀
對鮑思高神父至關重要的歷史遺跡,
來發現自己的成聖之路。

聖若望鮑思高,為我等祈。

聖多明我‧沙維豪,為我等祈。

聖瑪利亞‧瑪沙利羅,為我等祈。

按此收看所有“HISTORIA VITAE”節目

 

烏克蘭基輔慈幼會會士:在當前情況下從未停止做彌撒

圖片:攝於2019年/facebook

位於烏克蘭基輔東郊的聖母進教之佑慈幼會會院主任里亞布海神父(Maksym Ryabukha)在2022年2月28日接受梵蒂崗新聞網採訪,講述了當地目前的狀況。

收聽里亞布海神父意文訪問:

他說,在經過了2月26日和27日整整兩天的宵禁後,28日一早他就出去,並在基輔的街道上他遇到許多人。人們來到街上,是希望能夠買到一些麵包、牛奶和幾瓶水:這些是躲藏在地下室、防空洞,以及臨時改造成藏身處的地下停車場的維持生命的必需品。

里亞布海神父說:「我看到人們排著長隊,試圖購買各種產品,因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轟炸沒有停止。目前,基輔的3個地方的情況最為艱難,即西北部的小城鎮、南部和哈爾科夫小鎮。」

一位司鐸在離基輔不到20公里的沃斯霍諾德市,在電燈的照明下在防空洞主持彌撒聖祭,這是明顯的標記和象徵,天主教希臘禮教會沒有遺棄她的信徒和子民。這也是希望的標記。里亞布海神父講述說:「儘管戰鬥很激烈,這位司鐸也於上個主日,在他的住宅的下邊,為聚在那裡的一些人舉行了彌撒。」

慈幼會會士里亞布海神父最後表示:「自戰爭開始以來,我們從未停止做彌撒,我們還通過社交網絡在線播放。此外,我們也從來沒有停止去探訪家庭、去關懷難民。每位司鐸都在各自堂區,盡一切可能向人們提供具體的幫助。」

圖片:在防空洞主持彌撒聖祭的司鐸/facebook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談說天地 家長應如何活用預防教育法 (嘉賓:吳多祿神父)

聖若望鮑思高神父為預防教育法加多了一股新的力量,新的認識和新的精神,以理智、宗教、仁愛去教育青年。作為家長,我們又如何活用這套教育法呢?家長和學校之間又怎樣好相輔相成呢? 本集繼續有前任香港聖類思中學校長,慈幼會會士吳多祿神父,與我們分享預防教育法的心得。

吳多祿神父語錄:

「我認為學校不需要堅持己見,家長也不需要堅持己見,大家也是為了那年青人,為了那些學生的成長,為何要堅持己見呢?只要那件事是為了學生有益的,那就採納。」

「預防教育法是以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

「若是天主教的家長,我認為要自小培育他們有祈禱的習慣。你不要說小朋友不明白,小朋友真的需要心靈教育,而這些心靈教育是向天的,向造物主……

按此收看《談說天地》其他集數

相伴相隨-青年苦路善工

苦路善工是一個對我們在靈修生活上成長有益的練習。我們可透過拜苦路來默想耶穌對我們的愛,並效法衪的一切善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同年紀的人去拜苦路,都會有不一樣的啟發,但都是圍繞著同一的主角-耶穌基督來作默想。

鮑思高慈幼會中華會省慈幼青年辦事處在2020年的3月推出一個手繪形式的苦路善工短片系列「相伴相隨-青年苦路善工」,來帶領我們以青年的視覺去默想、去相伴、去跟隨耶穌走這十四處的苦路。讓我們放下日常的煩惱,打開心扉,全心交托於天主,一起來細想主耶穌對我們的愛。

一氣呵成:

分段默想:

更多網上青年靈修視頻,請到 Salesian Youth Movement China Province慈幼青年運動 Facebook 專頁。

閱覽鹽與光四旬期資訊

教宗:司鐸們該如同鮑思高神父那樣喜悅

讀經一(我們應以完備的信德,堅持所明認的望德,也應該彼此關懷,激發愛德。)
恭讀致希伯來人書 10:19-25

弟兄們!我們既然懷著大膽的信心,靠著耶穌的寶血得以進入聖殿,即進入由他給我們開創的一條又新又活,通過帳幔,即他肉身的道路;而且我們既然又有一位掌管天主家庭的偉大司祭;我們就應在洗淨心靈,脫離邪僻的良心,和用淨水洗滌身體以後,懷著真誠的心,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也應該堅持所明認的望德,毫不動搖,因為應許的那位是忠信的;也應該彼此關懷,激發愛德,勉勵行善,決不離棄我們的集會,就像一些人所習慣行的,反而應彼此勸勉;你們見那日子越近,就越該如此。

福音﹙燈應放在燈台上。你們用什麼尺度量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你們。﹚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4:21-25

那時,耶穌向門徒們說:「人拿燈來,豈是為放在斗底或床下嗎?不是為放在燈台上嗎?因為沒有什麼隱藏的事,不是為顯露出來的;也沒有隱密的事,不是為彰明出來的。誰若有耳聽,聽吧!」耶穌又向他們說:「要留心你們所聽的: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且要多加給你們,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2019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司鐸應當喜悅,具有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一如聖若望鮑思高那樣。

教宗說:「在鮑思高晉鐸的日子,他的母親,一位從未在神學院讀過書的謙卑農婦,對他說:『今天你就要開始受苦了』。母親是想強調一個現實,但也在提醒兒子若沒有意識到苦難,則意味著某些事情出了問題。對司鐸而言,苦難是事情正常運作的一個記號,這並不是因為神父要當個苦行僧,而是為了像鮑思高神父那樣,有勇氣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在共濟會不斷興起的時代,鮑思高神父看到了對聖職的激烈反對,看到封閉的貴族,窮人真的是窮困潦倒,被遺棄,他在街上看到了年輕人。」

教宗說:「鮑思高神父以兄長和父親的角色,以人的眼光看待這些青年,心想:『不,他們這樣下去是不行的!這些年輕人可能會死在絞刑架上,躺在卡法索(Giuseppe Cafasso)神父懷裡。』作為人,他心生憐憫,作為人,他開始想辦法讓年輕人成長,讓他們成熟。這是人的道路。然後,他也有勇氣以天主的眼光看待,他去求天主說:『這是不公平的!面對這狀況該如何做呢?祢創造這些人,是為了使他們獲得豐富的生命,可他們卻生活在悲劇當中』。一方面,鮑思高神父以父親的愛看待現實,另一方面他以乞求的眼光注視天主,祈求被光照,好能開啟前進的道路。實際上,在十九世紀的都靈,若瑟·卡法索神父常常去監獄安慰囚犯,甚至陪伴被判處死刑的人直到絞刑架上。他是聖若望鮑思高的好朋友。因此,司鐸必須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這意味著花很長時間在聖體龕前祈禱。鮑思高神父走到青年身邊,安排他們做遊戲,把他們組織成一個團體,彼此為弟兄姐妹。鮑思高神父與他們同行,聆聽他們,與他們一同哭泣,鼓勵他們不斷前行。」

教宗然後強調:「司鐸不應該成為公務員、只在規定時間內上班的職員。我們有很多稱職的公務員,他們履行職務,做公務員應該做的事。但司鐸不是公務員!」

最後,教宗感謝天主賜予我們聖若望鮑思高神父:「他從小就開始幹活,他知道每天賺取麵包意味著什麼,他懂得什麼是憐憫,現實到底是什麼。他從天主那裡獲得了一顆做父親和老師的偉大心腸。司鐸的牧靈工作做得好,有能力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現實,會有哪些跡象呢?喜悅。當一位司鐸感受不到內在喜悅時,就應該立即停下來,找出原因。眾所周知,鮑思高神父是個喜悅的人,他是個快樂的老師。因為他讓別人感到喜悅,同時他自己也感到喜悅。今天,讓我們因著鮑思高神父的代禱,向上主祈求恩寵,好使我們的司鐸感到喜悅。他們之所以喜悅,是因為他們真正懂得了為什麼要以人的眼光和天主的眼光看待牧靈事物、看待天主子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談說天地 第二季 第2集 江志釗神父(慈幼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與人交談。交談時,我們大多數會面對面、講電話、甚至乎會用WhatsApp的形式,但是我們又怎樣去與天主交談呢?我們會透過祈禱。祈禱是什麼? 今集主持人Rodney邀請到慈幼會會士江志釗神父跟我們談論「祈禱」這個題目。

烏仲納里爾神父現正在梵蒂岡休養

慈幼會士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Fr.Thomas Uzhunnalil)在2017年9月12日獲釋後,慈幼會副總會長Francesco Cereda神父表示:「慈幼會士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正前往羅馬的慈幼會會院進行身體檢查和護理。懷著極大的喜樂和興奮,我們感謝天主和所有在這在一年半協助神父獲釋的人。」

剛獲釋的慈幼會士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已抵達梵蒂岡。羅馬時間2017年9月12日下午6時左右,他與慈幼會副總會長Francesco Cereda神父、前印度班加羅爾慈幼會省省會長Thomas Anchukandam神父會面。烏仲納里爾神父是被Thomas Anchukandam神父派遣到也門的傳教士之一。

烏仲納里爾神父首先予以感謝,感謝天主和聖母瑪利亞。他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在梵蒂岡慈幼會會院的小聖堂內祈禱。祈禱後,他也希望能舉行彌撒,但因要先進行身體檢查,所以稍後才舉行彌撒。此外,在醫護人員到來前,他請求領受修和聖事,因為在被俘虜期間他沒法子辦告解。

修會也設宴款待他,為他準備傳統的印度菜。烏仲納里爾神父表示,在他作為人質時,他每天都繼續精神上,憑著心中所記得的讀經和禮儀經文舉行彌撒。

烏仲納里爾神父表現平靜和樂意回答問題。他證實,當兇手綁架他時,他正在也門亞丁仁愛傳教女修會會院外被虜走。在被俘虜後,神父描述他從來沒有受到虐待,其後他體重迅速下降,綁匪也為他提供糖尿病所需的藥物。

在整個綁架期間,他沒有更換衣服,而綁匪是說阿拉伯語,他是用一點英文與他們溝通。期間,他也被轉換綁架的地點兩三次,但每次都是被蒙上眼睛。

烏仲納里爾神父回想在大屠殺之前的一個晚上(2016年3月3日),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會被殺。」仁愛傳教女修會會院的院長曾經說過一起為基督而殉道是一件好事,然而,有一個在襲擊中倖存下來的青年會士回答:「我想為基督而生存。」

烏仲納里爾神父目前正住在梵蒂岡的慈幼會會院,慈幼會認為這是最適合的地方,以確保他得到合適的照顧,並讓他全面康復。

譯自:鹽與光電視

英語原文:Agenzia iNfo Salesiana-Fr Tom Uzhunnalil finally among confreres, in St. Peter shadow

圖片:Agenzia iNfo Salesiana

遭綁架的慈幼會士求救視頻

【鹽與光電視】2017年5月9日,新聞網站Aden Time在YouTube視頻上發布了在2016年3月4日於也門亞丁遭綁架的慈幼會士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Thomas Uzhunnalil)最近錄影的片段。神父在視頻中懇求印度政府和天主教會做更多的事情來確保他能早日被釋放。而類似的視頻在2016年12月也曾發布。

2016年12月-視頻證明在也門遭綁架的慈幼會士還活著

阿拉伯半島南部宗座代牧區證實片中的人物正是遭綁架的慈幼會士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但宗座代牧區不會作進一步的評論。宗座代牧欣德(Paul Hinder)主教正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作牧靈訪問。

2017年5月3日,教宗方濟各與在意大利留學的慈幼會士的一次會面中,他再次為被綁架的神父祈禱。

以下是這次視頻中的內容:

「我是多默‧烏仲納里爾神父,出生於1958年8月18日。親愛的大家庭成員,我已經收到了你們所有關心的說話,感謝你們,謝謝!

他們已盡力對待我好,但我的健康狀況正在迅速惡化,我需要及早入院治療。

他們已多次與印度政府當局聯絡,我看到了他們的回應,非常之差。他們也聯絡了主教,阿布扎比的主教,在那裡也是這樣,回應並不樂觀。無論主教抑或印度政府都沒有問他們真正想要什麼才會釋放我。這是一個很差的回應,我為此而傷心。

我親愛的大家庭成員,做你可以幫我釋放的一切。請你,請你做你可以助我釋放的一切! 願主保佑你!」

“I am Fr.Tom Uzhunnalil, my date of birth is 18 of August, 1958. I received messages of concern that you sent me my dear family people and thankful to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They are treating me well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are able. My health condition is deteriorating quickly and I require hospitaliza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They contacted Indi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several times and I have seen the massage of their response, it was very very poor. They also contacted bishop, bishop of Abu Dhabi. There, too, the response was not encouraging. Neither the bishop nor the Indian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sk them what they really want to get me released. It is a poor response, and I am sad about that.

My dear family people, do what you can to help me released. Please, please, do what you what you can to get me released. May God bless you for that.”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談説天地》:梁幹潮神父(慈幼會傳教士)

2016年6月,主持人梁樂彥(Rodney)去了香港,在慈幼會會院探訪會士時,剛巧遇上在中學時認識的一位良師益友,他對傳教的使命有一份執著、一份堅持,及後成為了傳教士到蒙古傳教。竟然他們在沒有相約之下,在香港遇上。Rodney當然不會放過訪問他的機會。他就是首位獲慈幼會中華會省派遣到蒙古傳教的梁幹潮神父。

Secured By miniOrange